為什麼蘋果出貨量比華為低
A. 都說華為超過了蘋果,為什麼還是很多人選擇蘋果, 不買華為
不得不糾正一下,這個說法本身就是個病句。
都說華為超過了蘋果,那為什麼還有很多人選擇蘋果?按照這個邏輯,那華為的銷量在國產手機中是第一名,那為何還有人選擇OPPO、vivo、小米!再反過來說,三星銷量全球第一,為何國內那麼多人買華為?
這典型以偏概全,偷換概念。人家說的是華為超過蘋果,又不是說沒人買蘋果。那為什麼有很多人不買華為而選擇蘋果呢?
第一、蘋果確實有許多獨到之處,受眾依然非常廣
就去年第三季度的銷售數據來看,iPhone11銷量達到4000萬台,要知道這可是一台有大邊框的4G手機,居然成為全球銷量最高的單品。然後我們再看,iPhone11在JD上的評價數依然非常恐怖,達到474W+,按照1:7的慣例來說,就JD一個平台,銷量大概就有3300萬台(這是猜測的數字)。但不可否認,iPhone11應該是JD上我見過銷量最高的單品。
由此可見,蘋果手機確實有很多獨到的地方,大家在一些可以看見手機型號的平台上可以看到,蘋果用戶並不少,像一些 游戲 主播,打 游戲 的主機一樣是蘋果。說到底,蘋果就是靠著獨一無二的系統和強悍的硬體打造了一個很舒適高效的生態,很多人就喜歡這種細致入微的體驗。並且蘋果手機主打均衡全面,沒有明顯的短板,這就是「水桶機」的魔鬼理論。
第二、華為銷量多,但蘋果也不少,並且華為陷入晶元危機
華為2019年的出貨量量2.4億多(2020年的還沒有公布),當年蘋果的銷量是1.95億,跌出2億大關,總量上少了不少。但再怎麼說蘋果也是2億級的銷量,見到有人買蘋果不買華為並不是件稀奇事吧,這再正常不過了。連魅族這種小廠,在生活中也偶爾碰到一兩個呢,所以不要覺得人家不買華為就怎麼滴,任何一家手機廠家都不可能吃下全部市場份額,大家理性看待就好。
再有一個原因,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華為就陷入了晶元危機,高端一點的產品都非常有限,特別是Mate40系列,到現在都是極度缺貨狀態。而這個價位又是蘋果的主戰場,那些買不到華為高端機的,自然會去買其他品牌手機,這其中就包括蘋果,所以這事也實屬正常。
總之一句話,蘋果手機也有自己的賣點,並且蘋果的銷量一直就不差,一直有人買也正常,加上這次華為供貨困難,華為銷量相對減少了,那也會從側面襯托出華為銷量尷尬一些。
蘋果手機一直在系統上領先,它是個封閉系統,後台程序處理很厲害,處理系統和應用產生的碎片的能力,超級強大!華為是基於安卓系統的衍生出來的,實際上還是安卓,盡管安卓已經9代了,但是他的系統處理能力還是不如安卓。盡管華為已經非常漂亮了,但是還是不如蘋果,蘋果不升級就不會卡頓。安卓是做不到的。
蘋果公司的營銷催眠真的強大,明白營銷催眠,就不會去買虛高天價的蘋果手機
B. 蘋果和華為哪個賣的最多
華為最多的。
最近某機構公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手機銷量數據,受到大環境影響全球銷量整體下降了20%,除小米之外,其餘品牌均出現了下滑。
其中三星以5533.3萬台穩居第一,華為以4249.9萬台排在第二位,第三名是蘋果為4092萬台。
對比去年同期,銷量下滑最嚴重的是華為,三者中蘋果手機下滑幅度最小。
華為手機銷量
下面正式進入華為和蘋果手機的歷年銷量對比,數據來源於網路,如有錯誤請提醒。
2010年:蘋果手機銷量為3990萬台,華為手機銷量為300萬台。蘋果手機銷量遠超華為。
2011年:蘋果手機銷量為7230萬台,華為手機銷量為2000萬台。華為手機銷量正式突破千萬台。
2012年:蘋果手機銷量為1.25億台,華為手機銷量3200萬台。蘋果手機銷量破億台,再次遠超華為手機。
蘋果手機
2013年:蘋果手機銷量為1.50億台,華為手機銷量5200萬台。
2014年:蘋果手機銷量為1.69億台,華為手機銷量7500萬台。
2015年:蘋果手機銷量為2.31億台,華為手機銷量1.08億台。華為手機銷量破億台,縮短與蘋果手機的差距。
2016年:蘋果手機銷量為2.12 億台,華為手機銷量1.39億台。
2017年:蘋果手機銷量2.17 億台,華為手機銷量1.53億台。
2018年:蘋果手機銷量為2.18億台,華為手機銷量2.06億台。
2019年:蘋果手機銷量為1.98億台,華為手機銷量2.4億台。華為反超蘋果,成為全球銷量第二,蘋果手機跌落到第三名。
2020、2021年數據有待公布,大家認為今年華為還能超越蘋果嗎?
C. 同為高端機,為何Mate40Pro銷量不如iPhone12
第1個原因就是因為現在華為已經陷入了晶元危機。華為因為美國的制裁在晶元供應上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尤其是一些高端的晶元,現在使用的都是之前的存貨,華為現在是沒辦法再購買新的晶元了,所以這些晶元都是數量有限的,用一個就少一個,所以在市面上就出現了炒作華為手機的現象,本來官網上給的價格不算貴,但是經過黃牛的炒作,一台手機就要比官網上貴上上千元,可以說是想買也買不到。
第3個原因就是iPhone12比華為手機更懂得炒作,之前蘋果的每一個手機出來都是經過各種炒作,可以說是讓消費者吊足了胃口,這次iPhone12在上市之前也是經過了各種炒作,讓消費者非常期待,再加上iPhone12又是蘋果的第1款5G手機,所以很多人都想使用蘋果的5G手機試一試,所以對於蘋果手機來說,消費者有更多的期待。
D. 同樣是4G手機,為什麼蘋果大賣,華為卻無人問津
你能想像一部發售於2019年的4G手機在5G手機開始普及的2021年大賣是什麼概念嗎?iPhone 11就是這樣一部手機,截至目前,iPhone 11在京東蘋果官方旗艦店的累計評論數已突破500萬條,這意味著僅在京東蘋果官方旗艦店就賣出了超過500萬台iPhone 11。
反觀華為這邊,同樣是4G旗艦手機,華為Mate 40 Pro 4G的銷量卻一直上不去,目前京東華為官方旗艦店的評論數量只有不到21萬。
讓我們粗略計算一下,華為Mate 40 Pro 4G的第一條京東評論在2021年4月6日,截至2021年7月29日,相差114天,大約每天賣出1754台。
iPhone 11的第一條京東評論在2020年6月15日,截至2021年7月29日,相差409天,大約每天賣出12225台,平均每天的銷量大概是華為Mate 40 Pro 4G的7倍。雖然這樣計算並不嚴謹,但也足夠反映出問題,那麼同樣是4G手機,為什麼iPhone 11會大賣而華為Mate 40 Pro 4G卻無人問津?本篇就讓我們聊一聊。
原因一:誰也逃不過的「真香定律」
提起iPhone手機,相信不少人都會想到「貴」這個字,高昂的售價確實勸退了不少人。iPhone 11發售之初的起售價為5499元,而如今京東蘋果官方旗艦店的券後價格只有3899元,相較於首發價格整整降了1600元。
華為Mate 40 Pro 4G的價格雖然比同型號5G版本便宜了400元,但6099元的起售價甚至要比iPhone 11的首發價格還要高。雖然麒麟9000處理器與蘋果A13仿生處理器的性能相差不大;雖然華為Mate 40 Pro 4G的屏幕比iPhone 11更大;雖然華為Mate 40 Pro 4G的續航比iPhone 11更強,但它們都是4G手機啊!
筆者知道,用一部發售近兩年的iPhone手機和上架不久的手機比價格很不公平,但現實是殘酷的,6000多塊錢完全夠買一部支持5G的安卓旗艦或者iPhone 12了,同樣是4G手機,3000多塊錢的iPhone 11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華為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架4G旗艦手機的原因相信大家都知道,但是在消費者面前,永遠都是產品說話。
原因二:因為它是蘋果手機
如果是其他安卓手機,相信兩年時間早已在京東自營平台下架了,筆者認為蘋果手機經久不衰的原因有以下兩點:1.iOS系統強大的兼容性,以iOS 15為例,甚至可以支持發售於2015年的iPhone 6s,iPhone 11作為上代產品,還有很長的生命周期。2.蘋果的影響力,提起蘋果手機,除了價格高之外,省心、易用也是大家對蘋果手機的優良印象。
總結 :筆者曾經看到有網友這樣評價蘋果:「如果蘋果走性價比路線,就沒有其他安卓手機廠商什麼事了。」這么說也不無道理,在今年618期間,iPhone 11力壓一眾5G手機,登頂手機銷量排行榜,而在全球手機出貨量排名中,iPhone手機更是前三釘子戶。
如果讓你選,你會選擇iPhone 11還是華為Mate 40 Pro 4G?期待你的精彩評論!
E. iPhone銷量為何會下滑
蘋果銷量陷入銷量頹勢主要是定價高、華為和別的手機增長導致的。
2019年第三財季,蘋果iPhone銷售收入259.9億美元,同比下滑11.8%,是近7年來,iPhone營收佔比首次跌破50%,而在此前多個季度,iPhone的營收佔比中通常超六成。此前由於iPhone XR、iPhone XS和iPhone XS Max的定價頗高以及產品之間差異化不足等問題。
(5)為什麼蘋果出貨量比華為低擴展閱讀:
最近以來,蘋果公司深陷輿論漩渦。
Gartner發布的最新報告稱,2019年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銷量3.68億台,而上年同期3.74億台,銷量同比減少1.7%。其中蘋果公司是「受害者」,該季度,iPhone銷量只有3800萬台,同比減少13.8%,市場份額為10.5%,比2018年同期的11.9%下滑1.4個百分點。
更嚴峻的是,在安卓陣營的手機廠商加速引領5G換機潮的背景下,蘋果將於今年9月推出的新機並不支持5G,且繼續使用英特爾的基帶,已輸在了5G的起跑線上。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iPhone面臨三大困境:銷量下滑、5G落後、新機遭
F. 為什麼不能說蘋果的營業額大於華為
蘋果的銷量不入華為。
華為是中高端市場,而蘋果是高端市場,是有錢的世界,所以他的銷量不如華為,營業額也比不上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