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腦資訊 » 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教案

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教案

發布時間: 2022-02-06 07:48:14

❶ 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教學反思4篇

伴著新課程的推進,課堂較多地出現了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生動局面。傳統的「教師問、學生答」的課堂教學模式得到了很大的轉變。學生由被動地學到主動地學,由不敢發問到善於質疑,課堂也由寂靜無「聲」變為生動有「聲」。古人雲:「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愛因斯坦也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遠比發現一個問題更重要。」

❷ 蘋果為什麼會落地

蘋果是屬於蘋果樹的果實,是蘋果樹為了繁殖後代而產生的.花的子房發育成果肉,為了防止種子受到意外傷害的,起保護作用.當種子成熟的時候就會向蘋果樹發出信號,蘋果樹就會停止為蘋果提供養分,蒂就會缺少養分而萎縮,受不住蘋果的重量的時候就會掉下來了.
至於為什麼會往下掉而不是向上掉,這個問題就最好是去問啊牛了,他的最有權威性!

❸ 蘋果為什麼會掉下來科學教案

蘋果由於熟透了就會從樹上掉下來。

❹ 蘇教版小學四年級科學下冊《蘋果為什麼會落地》課件

《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無處不在的力」單元中的第三課。 「無處不在的力」 單元著重引導學生建立一些有關力的一般概念,同時通過學習牛頓第一定律以及二力平衡條件,進一步認識力是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的原因,並通過對重力、摩擦力和阻力的研討,使抽象的概念在研討中逐步得到理解和深化。本單元由《力在哪裡》、《物體形狀改變以後》、《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摩擦力的秘密》、《做小車》五課組成。《蘋果為什麼會落地》從感性認識物體為什麼總會落地開始,認識地面上的任何物體都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上升到物體都有重力的理性認識。 【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學生經過學習前一單元 《物體的運動》和本單元《力在哪裡》、《物體形狀改變以後》兩課,對力已有了初步體驗與感受,但力的概念仍是比較抽象且難於理解,我們既要讓學生通過課堂的學習活動從多方面感知力、認識力,又要在學習活動中避免過早過生硬的給出力的三要素的概念,這樣的教育現狀下如何把握教學的廣度與深度是很具難度的。《蘋果為什麼會落地》中「牛頓發現地球引力」的故事,介紹牛頓對觀察到蘋果落地的現象如何進行思考和研究的過程,體現出愛因斯坦講的「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的偉大意義,學生對此課內容的學習充滿了期待與熱情。 【設計思想】 本課將組織學生立足於自身的生活經驗,透過「蘋果落地」、「拋文具」、「給引力打比方」、「准確轟炸目標」等活潑有趣的活動,再現重力與引力的現象並進行有系統、有層次的探討與研究活動。引導學生經歷像大科學家牛頓發現引力和重力的經歷,進一步認識科學與生活的息息相聯。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認識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豎直向下的重力,物體重力是由於地球引力引起的。 2、知道物體由於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總要豎直下落。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收集相關事例來說明重力的普遍存在。 2、能夠通過實驗感受到物體重力的方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科學活動和探究的樂趣。願意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2、體會到任何科學認識都來源於科學實踐,科學認識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教學重點: 1、認識到由於地球的吸引會使物體受到力——重力,重力是物體受到地球引力產生的。 2、認識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教學難點: 1、認識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2、不管物體處在地球上什麼位置,受到重力的方向總是指向地球的中心。 教學准備: 模擬圖示、棉線、杯子、建議卡、學生身邊的任意文具、標示重力的箭頭貼 【教學過程預設】 (一)導入新課 1、(出示一粒蘋果,高舉後放開,蘋果下落。重復演示。)提問:蘋果為什麼最終都要落到了地上,不會往上飛?這是為什麼呢? 2、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了解學生的知識前概念情況。) 3、談話: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出示課題:蘋果為什麼會落地。) (二)認識引力的存在 1、活動體驗 (1)活動:每位學生從自己身邊找出一樣輕便的東西向上拋出,觀察體驗物體會落地。 (2)提問:物品總是要落到地面,這是為什麼呢? (3)試解釋、交流。 (4)介紹牛頓發現地球引力並提出地面上任何物體都受到引力作用科學觀點的背景故事。 (設計意圖:教師及時介紹牛頓發現地球引力的背景故事,讓故事中的牛頓發現引力的過程引出引力的概念,顯得適時、必要、自然。) (5)講解:物體會落地是因為地球有引力,會對地表上的物體產生作用力。(板書:地球有引力。) 2、質疑梳理 (1)問題:受到支撐或停留在空中的物體是否也受引力的作用。 (2)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3、明晰引力與重力的關系。 (1)講解:地球有引力,地球的引力會作用於地球上的任何物品。像這樣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我們稱之為重力,任何物體都受到重力作用,物體重力是由於地球引力引起的。 (2)舉例:哪些物體受到重力作用。 (3)小結:不管有沒有物體,地球的引力總是存在的。只要有物體存在,物體就會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所以,任何物體都具有重力。(板書:地球有引力,物體受引力作用產生重力。) (三)認識重力的方向 1、游戲活動 (1)「准確轟炸目標」游戲規則:同學兩人一組,利用身邊的各種文具材料作為實驗用品開展活動。每次活動由其中一位同學在地面上先放一個小物體,另一位同學將一件文具用品拿到高處描准目標後鬆手,讓用品自由下落,准確轟炸下面的目標。邊活動邊思考:上面物品應在怎樣的位置才能准確打擊到下面的物品。實驗結果說明了什麼? (2)活動、交流。 (3)講解:下落的物品要與地面目標物品同處於豎直的位置,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2、畫單個物體的重力圖示 (1)問題:你能畫出蘋果的重力圖示嗎? (2)試畫並展示。(用箭頭貼指示出物體的重力,注意箭頭貼的出發點與方向。) (3)指導畫規范的物體重力的圖示,並講解:重力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豎直方向是當地的水平方向構成直角(畫圖示講解),就是我們前面做的物體下落的方向。 (設計意圖:學生要畫出正確的單個物體受到的重力的圖示,困難比較大,力的圖示是教學的難點,因此,教師的指導就顯得十分必要。) 3、畫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物體重力的圖示 (1)(出示圖片)問題:有8個物體分別處於地表上空不同的方位並即將下落,那麼,它們將如何下落呢?它們受到的重力方向各是怎樣的? (2)在模擬圖示上用彩筆畫出物體下落的路徑。 (3)展示交流。 (4)評價。 (5)問題:為什麼這8個物體受到重力的方向不一樣?你有什麼新的發現? (6)討論交流。 (7)講解:物體不管在地球上什麼位置,都有重力,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都指向地球的中心。 (四)拓展應用 1、挑戰重力活動:根據科學書第46頁的實驗方法,教師指導學生藉助帶棉線的塑料杯進行挑戰重力的體驗活動。 2、交流。 3、想一想,如果地球沒有引力,將會產生什麼結果? 4、交流。 5、總結:生活中處處有科學,科學就存在於生活的每件小事中。如果你能留意發生在身邊的事,如果你在發現的基礎上能做個細心人,相信同學們也能提出自己獨特的科學見解,也許有一天這些見解還會成為新的科學真理呢! 附:板書設計(略) 【課後小結與反思】 基於 「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的自主有效地活動為出發點」的精神,我在備課之際格外注意做以下三件事:一是,調查了解學生對於將學習內容的興趣指向和已有經驗(即前概念)水平及水平差異等各種學習的狀況。二是,再學習課程標準的。通過再學習,不僅強化課程教育的中心理念,明確課堂教學活動應具有的指向目標,還找出了本課學習應落實的具體培養目標。三是,結合教材編寫專家提供的教學參考書,仔細品讀教材,認真研討教學專家所設計的每一個教學活動環節,認識教材活動設計的目的與意義。 以上三件事,最需花時間的是第三件事,因為,與教材文本進行的交流,絕不僅是讀清教材的每一個活動要求那麼簡單。課程改革提出的「用教材」的理念指引著我們,所以說:尊重教材,切莫等於崇拜教材。經過對教材的體捂與研究,我發現教材中有些地方值得商榷。商榷之一:在按教材的設計進行體驗性學習的過程中,我沒能感受到教材編寫者所期望讓學生體驗的學習樂趣。思考後,我認為學習的樂趣體驗不如意,可能與學生現今所處的生活環境令他們擁有著很豐富的視野有關系。就牛頓與蘋果的故事,絕大多數學生早在學齡前階段已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有所了解,並知道有引力,一些同學還知道重力。所以,以這樣一個學生都已知的故事展開教學,雖能引起學生的一定學習熱情,但熱情的強度不會太大,持續的時間也不會太久,應考慮適當延伸活動。商榷之二:教材出示牛頓的第一個解釋,接著讓學生通過抓尺子的活動去體驗牛頓所作出的第一個解釋。而後,牛頓第二個解釋的學習方式重復了牛頓的第一個解釋的學習模式。這樣安排的活動環節,學生雖看似經過了「動手」學習,然而,正所謂 「『動手』只是一種手段,『動腦』才是目的,『動手』並不一定會『自動地』促進『動腦』」,由於在學生的每次活動開始之前,都已經明確知道了最終解釋,活動僅是去驗證,不需要自己再去思考、去解釋、去得出自己的結論,所以,我認為這樣的活動設計也值得商榷。商榷之三:教材中關於牛頓的第一個解釋的描述中的最後一句「它使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並不是正確的重力特徵的描述。還有,對於抓尺子活動前,教材設計的引言「我們來做一個和重力賽跑的游戲」,這之中的「和重力賽跑」的表述與教材的教學目標相勃。 「一位同學拿著一根長尺,從高處往下丟落,另一位同學在下面接住」, 這個活動要解決什麼問題?是解決自由落體的下降速度變化還是訓練學生接物的反應速度?我認為教材中這個攔截活動,容易產生重力與速度有關系的誤導,這節課要解決的是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因此,我設計「准確轟炸目標」的活動能解決物體受豎直方向的重力作用豎直下落的教學難點。 怎樣讓教學活動圍繞「物體落地」這一主題展開,層層深入,並富有兒童情趣,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怎樣讓學生既「動手」又「動腦」,通過對自己活動作出的個性解釋,從而認識引力,認識重力?怎樣避開專業而抽象的術語和定義,讓學生形象、直觀、生動有趣地表述出自己新建構的引力與重力的概念?此外還有,怎樣處理活動中教與學的關系?怎樣促進活動中的生生與師生間的互動?選擇怎樣的材料,才能即簡約、方便、實惠,又有效的保障學生活動的開展?怎樣處理好材料的出現、使用與控制?……思考著這些問題,我大膽改變了原教材對教學內容的設計、表述及呈現次序,經過多次對教學活動設計的選擇與實踐,我對《蘋果為什麼會落地》一課的教學過程做了以上的預設安排。 由於備課的精心、細心、盡心,本課教學活動落實了教學預設的各項教學目標,通過學生對生活中類似蘋果落地和旋轉的桶中物體不會掉落的現象的體驗與分析,既認識重力——地球引力,又接觸了地球引力可以被克服的知識;既討論了學生們都會想到的問題,又恰到好處地介紹了牛頓的思考,引發學生關注身邊的現象,促成學生敢於思考、善於思考身邊事物的變化。本課在公開教學活動中受到的在場聽課的教授、專家、教師的一致好評。 【專家點評】 《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注重教材解讀,用教材並完善教材,以創設「准確轟炸目標」活動最為典型。全課的活動設計合理,且關聯性強,以學生為主體,極力創造出了讓學生更主動學習的環境與條件;活動的探究指向明確,層層深入,層層遞進;活動材料選擇典型而有效;善於將抽象與專業的術語,轉化為具體的表象,如引導學生利用一個箭頭卡片表示出物體受重力而下落的路徑及給引力打比方;記錄的轉化有藝術,以圖、線的表徵描述為主,並巧妙地通過圖、線應有的位置的指導,滲透了相關的知識概念要素。關注教學細節的處理,不論是預設還是面對知識的生成,這樣的學習方法對於以直觀和具體為主要思維方式的小學生而言是非常需要而有效的。

❺ <<蘋果為什麼落地>>教學設計

科學知識
1、認識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豎直向下的重力,物體重力是由於地球引力引起的。
2、知道物體由於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總要豎直下落。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收集相關事例來說明重力的普遍存在。
2、能夠通過實驗感受到物體重力的方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科學活動和探究的樂趣。願意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2、體會到任何科學認識都來源於科學實踐,科學認識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教學重點:
1、認識到由於地球的吸引會使物體受到力——重力,重力是物體受到地球引力產生的。
2、認識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教學難點:
1、認識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2、不管物體處在地球上什麼位置,受到重力的方向總是指向地球的中心。
教學准備:
模擬圖示、棉線、杯子、建議卡、學生身邊的任意文具、標示重力的箭頭貼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一粒蘋果,高舉後放開,蘋果下落。重復演示。)提問:蘋果為什麼最終都要落到了地上,不會往上飛?這是為什麼呢?
2、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了解學生的知識前概念情況。)
3、談話: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出示課題:蘋果為什麼會落地。)
(二)認識引力的存在
1、活動體驗
(1)活動:每位學生從自己身邊找出一樣輕便的東西向上拋出,觀察體驗物體會落地。
(2)提問:物品總是要落到地面,這是為什麼呢?
(3)試解釋、交流。
(4)介紹牛頓發現地球引力並提出地面上任何物體都受到引力作用科學觀點的背景故事。
(設計意圖:教師及時介紹牛頓發現地球引力的背景故事,讓故事中的牛頓發現引力的過程引出引力的概念,顯得適時、必要、自然。)
(5)講解:物體會落地是因為地球有引力,會對地表上的物體產生作用力。(板書:地球有引力。)
2、質疑梳理
(1)問題:受到支撐或停留在空中的物體是否也受引力的作用。
(2)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3、明晰引力與重力的關系。
(1)講解:地球有引力,地球的引力會作用於地球上的任何物品。像這樣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我們稱之為重力,任何物體都受到重力作用,物體重力是由於地球引力引起的。
(2)舉例:哪些物體受到重力作用。
(3)小結:不管有沒有物體,地球的引力總是存在的。只要有物體存在,物體就會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所以,任何物體都具有重力。(板書:地球有引力,物體受引力作用產生重力。)
(三)認識重力的方向
1、游戲活動
(1)「准確轟炸目標」游戲規則:同學兩人一組,利用身邊的各種文具材料作為實驗用品開展活動。每次活動由其中一位同學在地面上先放一個小物體,另一位同學將一件文具用品拿到高處描准目標後鬆手,讓用品自由下落,准確轟炸下面的目標。邊活動邊思考:上面物品應在怎樣的位置才能准確打擊到下面的物品。實驗結果說明了什麼?

❻ 蘋果為什麼落地科學課堂實錄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分析】
《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無處不在的力」單元中的第三課。
「無處不在的力」 單元著重引導學生建立一些有關力的一般概念,同時通過學習牛頓第一定律以及二力平衡條件,進一步認識力是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的原因,並通過對重力、摩擦力和阻力的研討,使抽象的概念在研討中逐步得到理解和深化。本單元由《力在哪裡》、《物體形狀改變以後》、《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摩擦力的秘密》、《做小車》五課組成。《蘋果為什麼會落地》從感性認識物體為什麼總會落地開始,認識地面上的任何物體都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上升到物體都有重力的理性認識。
【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學生經過學習前一單元 《物體的運動》和本單元《力在哪裡》、《物體形狀改變以後》兩課,對力已有了初步體驗與感受,但力的概念仍是比較抽象且難於理解,我們既要讓學生通過課堂的學習活動從多方面感知力、認識力,又要在學習活動中避免過早過生硬的給出力的三要素的概念,這樣的教育現狀下如何把握教學的廣度與深度是很具難度的。《蘋果為什麼會落地》中「牛頓發現地球引力」的故事,介紹牛頓對觀察到蘋果落地的現象如何進行思考和研究的過程,體現出愛因斯坦講的「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的偉大意義,學生對此課內容的學習充滿了期待與熱情。
【設計思想】
本課將組織學生立足於自身的生活經驗,透過「蘋果落地」、「拋文具」、「給引力打比方」、「准確轟炸目標」等活潑有趣的活動,再現重力與引力的現象並進行有系統、有層次的探討與研究活動。引導學生經歷像大科學家牛頓發現引力和重力的經歷,進一步認識科學與生活的息息相聯。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認識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豎直向下的重力,物體重力是由於地球引力引起的。
2、知道物體由於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總要豎直下落。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收集相關事例來說明重力的普遍存在。
2、能夠通過實驗感受到物體重力的方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科學活動和探究的樂趣。願意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2、體會到任何科學認識都來源於科學實踐,科學認識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教學重點:
1、認識到由於地球的吸引會使物體受到力——重力,重力是物體受到地球引力產生的。
2、認識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教學難點:
1、認識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2、不管物體處在地球上什麼位置,受到重力的方向總是指向地球的中心。
教學准備:
模擬圖示、棉線、杯子、建議卡、學生身邊的任意文具、標示重力的箭頭貼
【教學過程預設】
(一)導入新課
1、(出示一粒蘋果,高舉後放開,蘋果下落。重復演示。)提問:蘋果為什麼最終都要落到了地上,不會往上飛?這是為什麼呢?
2、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了解學生的知識前概念情況。)
3、談話: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出示課題:蘋果為什麼會落地。)
(二)認識引力的存在
1、活動體驗
(1)活動:每位學生從自己身邊找出一樣輕便的東西向上拋出,觀察體驗物體會落地。
(2)提問:物品總是要落到地面,這是為什麼呢?
(3)試解釋、交流。
(4)介紹牛頓發現地球引力並提出地面上任何物體都受到引力作用科學觀點的背景故事。
(設計意圖:教師及時介紹牛頓發現地球引力的背景故事,讓故事中的牛頓發現引力的過程引出引力的概念,顯得適時、必要、自然。)
(5)講解:物體會落地是因為地球有引力,會對地表上的物體產生作用力。(板書:地球有引力。)
2、質疑梳理
(1)問題:受到支撐或停留在空中的物體是否也受引力的作用。
(2)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3、明晰引力與重力的關系。
(1)講解:地球有引力,地球的引力會作用於地球上的任何物品。像這樣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我們稱之為重力,任何物體都受到重力作用,物體重力是由於地球引力引起的。
(2)舉例:哪些物體受到重力作用。
(3)小結:不管有沒有物體,地球的引力總是存在的。只要有物體存在,物體就會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所以,任何物體都具有重力。(板書:地球有引力,物體受引力作用產生重力。)
(三)認識重力的方向
1、游戲活動
(1)「准確轟炸目標」游戲規則:同學兩人一組,利用身邊的各種文具材料作為實驗用品開展活動。每次活動由其中一位同學在地面上先放一個小物體,另一位同學將一件文具用品拿到高處描准目標後鬆手,讓用品自由下落,准確轟炸下面的目標。邊活動邊思考:上面物品應在怎樣的位置才能准確打擊到下面的物品。實驗結果說明了什麼?
(2)活動、交流。
(3)講解:下落的物品要與地面目標物品同處於豎直的位置,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2、畫單個物體的重力圖示
(1)問題:你能畫出蘋果的重力圖示嗎?
(2)試畫並展示。(用箭頭貼指示出物體的重力,注意箭頭貼的出發點與方向。)
(3)指導畫規范的物體重力的圖示,並講解:重力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豎直方向是當地的水平方向構成直角(畫圖示講解),就是我們前面做的物體下落的方向。
(設計意圖:學生要畫出正確的單個物體受到的重力的圖示,困難比較大,力的圖示是教學的難點,因此,教師的指導就顯得十分必要。)
3、畫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物體重力的圖示
(1)(出示圖片)問題:有8個物體分別處於地表上空不同的方位並即將下落,那麼,它們將如何下落呢?它們受到的重力方向各是怎樣的?
(2)在模擬圖示上用彩筆畫出物體下落的路徑。
(3)展示交流。
(4)評價。
(5)問題:為什麼這8個物體受到重力的方向不一樣?你有什麼新的發現?
(6)討論交流。
(7)講解:物體不管在地球上什麼位置,都有重力,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都指向地球的中心。
(四)拓展應用
1、挑戰重力活動:根據科學書第46頁的實驗方法,教師指導學生藉助帶棉線的塑料杯進行挑戰重力的體驗活動。
2、交流。
3、想一想,如果地球沒有引力,將會產生什麼結果?
4、交流。
5、總結:生活中處處有科學,科學就存在於生活的每件小事中。如果你能留意發生在身邊的事,如果你在發現的基礎上能做個細心人,相信同學們也能提出自己獨特的科學見解,也許有一天這些見解還會成為新的科學真理呢!
附:板書設計(略)
【課後小結與反思】
基於 「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的自主有效地活動為出發點」的精神,我在備課之際格外注意做以下三件事:一是,調查了解學生對於將學習內容的興趣指向和已有經驗(即前概念)水平及水平差異等各種學習的狀況。二是,再學習課程標準的。通過再學習,不僅強化課程教育的中心理念,明確課堂教學活動應具有的指向目標,還找出了本課學習應落實的具體培養目標。三是,結合教材編寫專家提供的教學參考書,仔細品讀教材,認真研討教學專家所設計的每一個教學活動環節,認識教材活動設計的目的與意義。
以上三件事,最需花時間的是第三件事,因為,與教材文本進行的交流,絕不僅是讀清教材的每一個活動要求那麼簡單。課程改革提出的「用教材」的理念指引著我們,所以說:尊重教材,切莫等於崇拜教材。經過對教材的體捂與研究,我發現教材中有些地方值得商榷。商榷之一:在按教材的設計進行體驗性學習的過程中,我沒能感受到教材編寫者所期望讓學生體驗的學習樂趣。思考後,我認為學習的樂趣體驗不如意,可能與學生現今所處的生活環境令他們擁有著很豐富的視野有關系。就牛頓與蘋果的故事,絕大多數學生早在學齡前階段已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有所了解,並知道有引力,一些同學還知道重力。所以,以這樣一個學生都已知的故事展開教學,雖能引起學生的一定學習熱情,但熱情的強度不會太大,持續的時間也不會太久,應考慮適當延伸活動。商榷之二:教材出示牛頓的第一個解釋,接著讓學生通過抓尺子的活動去體驗牛頓所作出的第一個解釋。而後,牛頓第二個解釋的學習方式重復了牛頓的第一個解釋的學習模式。這樣安排的活動環節,學生雖看似經過了「動手」學習,然而,正所謂 「『動手』只是一種手段,『動腦』才是目的,『動手』並不一定會『自動地』促進『動腦』」,由於在學生的每次活動開始之前,都已經明確知道了最終解釋,活動僅是去驗證,不需要自己再去思考、去解釋、去得出自己的結論,所以,我認為這樣的活動設計也值得商榷。商榷之三:教材中關於牛頓的第一個解釋的描述中的最後一句「它使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並不是正確的重力特徵的描述。還有,對於抓尺子活動前,教材設計的引言「我們來做一個和重力賽跑的游戲」,這之中的「和重力賽跑」的表述與教材的教學目標相勃。 「一位同學拿著一根長尺,從高處往下丟落,另一位同學在下面接住」, 這個活動要解決什麼問題?是解決自由落體的下降速度變化還是訓練學生接物的反應速度?我認為教材中這個攔截活動,容易產生重力與速度有關系的誤導,這節課要解決的是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因此,我設計「准確轟炸目標」的活動能解決物體受豎直方向的重力作用豎直下落的教學難點。
怎樣讓教學活動圍繞「物體落地」這一主題展開,層層深入,並富有兒童情趣,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怎樣讓學生既「動手」又「動腦」,通過對自己活動作出的個性解釋,從而認識引力,認識重力?怎樣避開專業而抽象的術語和定義,讓學生形象、直觀、生動有趣地表述出自己新建構的引力與重力的概念?此外還有,怎樣處理活動中教與學的關系?怎樣促進活動中的生生與師生間的互動?選擇怎樣的材料,才能即簡約、方便、實惠,又有效的保障學生活動的開展?怎樣處理好材料的出現、使用與控制?……思考著這些問題,我大膽改變了原教材對教學內容的設計、表述及呈現次序,經過多次對教學活動設計的選擇與實踐,我對《蘋果為什麼會落地》一課的教學過程做了以上的預設安排。
由於備課的精心、細心、盡心,本課教學活動落實了教學預設的各項教學目標,通過學生對生活中類似蘋果落地和旋轉的桶中物體不會掉落的現象的體驗與分析,既認識重力——地球引力,又接觸了地球引力可以被克服的知識;既討論了學生們都會想到的問題,又恰到好處地介紹了牛頓的思考,引發學生關注身邊的現象,促成學生敢於思考、善於思考身邊事物的變化。本課在公開教學活動中受到的在場聽課的教授、專家、教師的一致好評。
【專家點評】
《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注重教材解讀,用教材並完善教材,以創設「准確轟炸目標」活動最為典型。全課的活動設計合理,且關聯性強,以學生為主體,極力創造出了讓學生更主動學習的環境與條件;活動的探究指向明確,層層深入,層層遞進;活動材料選擇典型而有效;善於將抽象與專業的術語,轉化為具體的表象,如引導學生利用一個箭頭卡片表示出物體受重力而下落的路徑及給引力打比方;記錄的轉化有藝術,以圖、線的表徵描述為主,並巧妙地通過圖、線應有的位置的指導,滲透了相關的知識概念要素。關注教學細節的處理,不論是預設還是面對知識的生成,這樣的學習方法對於以直觀和具體為主要思維方式的小學生而言是非常需要而有效的。

❼ 為什麼蘋果會落地

籃子里的蘋果同樣受到重力啊 也有萬有引力啊 為什麼不落地!
真正原因是: 蘋果的重力大於蘋果莖能承受最大拉力,導致蘋果落地

❽ 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教案設計與教學反思

教材分析 教材的設計意圖是通過組織學生研究「大科學家牛頓曾經研究的蘋果落地現象」,使學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善於觀察、勤於思考、勇於探索,我們也能像牛頓那樣成為「科學家」。由此實現課程標准上制定的目標——通過科學教育使小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於探索,熱愛科學,樹立初步的社會責任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本節課的研究和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對力的現象已有了初步認識,對研究性學習有一定了解和興趣的基礎上。本課的學習,旨在讓學生知道自然界中有各種各樣的力,並獲得有關力的初步概念,知道力的作用將引起物體哪些變化,同時也為高年級進一步學習其他有關力的內容(彈力、摩擦力、反沖現象、力和機械等)打下基礎。同時通過本課對科學家「牛頓」和力的單位「牛頓」的介紹,讓學生了解牛頓對地球引力的探索以及他在經典物理學尤其在力學研究中的地位。 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四年級學生,經過三年級一年的科學探究,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科學現象探究能力,也積累了一定的探究方法。力又是學生常見的,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生活中也時刻能感受得到,學生對於這一現象的研究應該很有興趣。為此,課堂上放手給學生,教師注意引導,使其對重力有一個科學上的認識。再者,學校科技小明星曹迪克、臧一豪、邢浩、邢亞楠等部分男生,他們動手能力強,知識面廣,對於重力知識,在課余也有所了解,在安排小組合作學習時,合理搭配,發揮他們的優勢,可以由他們的認知在課堂上帶動其他學生積極參與。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收集相關事例來說明重力的普遍存在。能夠通過實驗感受到物體重力的方向、大小。 2、能夠利用器物模擬出月球圍繞地球轉的原理。能收集有關牛頓的科學故事並與同學分享。 科學知識 1、認識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豎直向下的重力,物體重力是由於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體驗到物體間存在著相互吸引的萬有引力,天體的圓周運動可以產生離心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勤於思考、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學生從小養成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認識到地球上物體垂直向下的重力來自於地球引力。 難點:旋轉裝水的瓶子游戲中掌握身體平衡。
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教學,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在玩樂中探究,學生的興趣始終高昂。 1、真正了解學生,把活動「做透」。 本課是「無處不在的力」單元中的第3課。本課由牛頓的蘋果落地故事開始,幫助學生認識重力的存在,並且來研究重力的方向和大小。為了避免導入的枯燥乏味,教學一開始,我就設計了一個小小的「事故」——學生的作業本被我「不小心」碰落地,在引起學生關注的同時,也因勢利導引入本課探究;接著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紙飛機和羽毛球的落地來認識地球引力,接著又用樹上的蘋果和繩子上的衣服有沒有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的辨析,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地球上的萬物都受到了引力的作用;然後再通過玩「和重力賽跑」的游戲體會重力的方向。這個過程的設計是由易到難、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小學生形象思維的特點。當時公開課上的班級學生思維活躍,知識面廣泛,所以設計還是可以的,但當我把同樣的教案用在平行班裡時,就發現學生對地球引力的認識不夠。反思這一環節的教學,由於對學生前概念了解不夠,活動停留在了表面,還沒有做透,在了解了牛頓的故事後,可以讓學生在教室里扔一扔、玩一玩一些材料,如紙飛機、乒乓球、橡皮、尺……,總之要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事物開始,了解周圍的東西如果沒有力量的存在,都會發生同一種現象——落地。 2、抓住課堂生成,轉化成精彩的亮點。 在學生玩「水流星」時,有一個學生因為系瓶子的繩子松開,而導致瓶中的水流了出來。在教學中,我能發現此時的教學契機,讓該學生說了說水為什麼流了下來。但是,此次原本可以成為課堂高潮的精彩卻被我輕描淡寫地略過了。在這里,其實可以大做文章,讓全體學生從別的同學的水為什麼沒有落下來,到從這位同學的水卻落下來,進行正反兩方面的討論、比較,從而進一步明確離心力的產生是要有一定的速度的。一個生成的信息要被老師及時地、不斷的「放大」,才可能成為課堂的亮點和精彩。

❾ 蘋果為什麼會落地

因為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根據這一理論,地球對蘋果有個引力,也就是地球引力,想吸引蘋果,當蘋果成熟後,會跟樹枝脫離,地球引力就把它吸引到地面,所以蘋果就落地了

❿ 四年級科學下冊蘋果為什麼落地教案

可能是萬有引力的作用

熱點內容
快手贊的作品為什麼找不到了 發布:2024-09-29 22:23:00 瀏覽:496
為什麼筆記本電腦會出現敲幾下的感覺 發布:2024-09-29 22:20:13 瀏覽:540
為什麼一段時間不聯系就刪除 發布:2024-09-29 21:52:38 瀏覽:670
為什麼左右兩邊的奶水不一樣多啊 發布:2024-09-29 21:36:12 瀏覽:383
為什麼蘋果手機探探老是死掉 發布:2024-09-29 21:12:07 瀏覽:681
大腦為什麼會分析東西 發布:2024-09-29 20:46:04 瀏覽:344
為什麼一到晚上就怕熱 發布:2024-09-29 20:46:02 瀏覽:247
蘋果手機為什麼語音很小 發布:2024-09-29 20:26:15 瀏覽:999
為什麼蘋果手機影像沒有了 發布:2024-09-29 19:37:46 瀏覽:396
我的電腦為什麼打不開pdf格式文件 發布:2024-09-29 19:28:46 瀏覽: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