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哭鬧總是找媽媽
1. 為什麼小孩子哭的時候總是要找媽媽
因為孩子從開始就是在媽媽的身體里到懷抱里再到手裡牽扯大的.
有種安全及依賴感.
2. 寶寶1歲半找媽媽哭鬧
怎樣幫助孩子度過這段不斷尋找母親的依賴期呢?
第一、需要掌握離開寶寶的時間和方法
有些家長會怕孩子哭泣而悄悄地溜走,但這種做法只會讓孩子更加地依賴媽媽。家長應該注重每天告別的儀式感,你應該親親他或者抱抱他,然後和他道別,並告訴孩子自己什麼時候會回來,在孩子不舒服的時候家長盡量不要離開,這個時候孩子是脆弱的,更需要媽媽的陪伴。
第二、需要練習分離
短暫的分離會使孩子變得更加獨立,這個時候孩子雖然還會哭泣,但不會持續很久,不要孩子一哭泣媽媽就出現,這樣會給孩子我一哭媽媽就會出現的錯覺,不利於孩子焦慮症的緩解。
第三、需要陪伴給夠愛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當媽媽一天沒有在家了,下班回到家裡,盡量先全心全意地陪孩子玩玩他最愛的玩具,最喜歡的游戲,然後再去處理其他事情,讓孩子知道媽媽不僅每天都會回家還會一直很愛寶寶。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多在合適的時機陪伴孩子,讓孩子度過一個溫暖舒心並且充滿愛的回憶
3. 寶寶上幼兒園一直哭鬧找媽媽,老師通過什麼方法解決呢為什麼
一般老師們會組織一些有趣的教學、游戲來吸引孩子,讓孩子暫時忘記哭鬧。到中午吃飯時孩子們又會想念媽媽而哭鬧,可能是哭了運動了也餓了,當老師、阿姨們喂他們吃飯,他們也會乖乖的吃一些。到中午也許是哭累了在老師阿姨的勸說下躺在床上也有很多孩子就睡著了。當然也有個別的孩子精力旺盛中午也不睡,老師阿姨們就會在旁邊哄著他們告訴他們不能吵其他睡著的小朋友或帶孩子到教室外面逛逛。只要家長堅持每天送孩子上幼兒園,快的二三天,慢的二周後基本孩子們就會習慣,上幼兒園不哭鬧了。再過2-3個月孩子們就會吵著要上幼兒園,進步挺快的。當然也有個別(極個別的)孩子適應能力會差些,上幼兒園特別是送孩子入園時孩子會哭鬧著不上幼兒園,但進入到幼兒園又不哭鬧了。這是每個孩子成長的一個過程,家長不能因為孩子哭鬧心疼就不送孩子入園,這樣孩子入園適應就慢了反而對孩子不好。
4. 夫妻離婚後,孩子每天哭著要媽媽,怎麼辦呢
夫妻離婚後,孩子整天哭著要媽媽,怎麼辦呢?
夫妻離婚後,孩子整天哭著要媽媽,怎麼辦呢?
任何一對夫妻離婚以後,受到傷害最大的不是離婚後的哪一方,而是孩子,雙方無論什麼原因離婚,孩子是無辜的,受到傷害最大的也是孩子。
孩子每天都哭著找媽媽,這的確是一個很讓人難受心碎的觸動,一個孩子,太小了也太無辜了,孩子哭鬧著找媽媽是在正常不過的心裡反應,這不能怪孩子不聽話,要怪就怪你們雙方自己吧。
做為孩子的爸爸,你即是撫養人,又是第一監護人,應該想辦法多陪陪孩子.哪怕就是請幾天假不上班,也要陪著孩子,讓孩子減少哭鬧,把對孩子的傷害程度降至最低,要讓孩子有一個適應過程,如果效果不明顯,可以主動的與孩子的媽媽取得聯系,雙方很好的溝通一下,為了孩子而雙方做出一定讓步或重新合好等辦法,只要是為了孩子好,為了孩子有個健康的身心,把對孩子心靈的創傷降至最低點,你們都應該盡其努力。
最好的結果是你們重新合如好,以前誰對誰錯不必在去計較,已經無關緊要了,所有的一切話題都要圍繞孩子而展開,圍繞孩子內容而協商,只要是能對孩子有利的都可以。
我想任何人都不願看到孩子哭著找媽媽的場景,任何人更不願意聽到孩子讓人心碎的哭聲,但願這樣家庭的悲劇不再上演,在也不會出現孩子找媽媽的哭泣聲。
5. 寶寶上了幾天幼兒園後晚上總是哭鬧著找媽媽,怎麼辦
文章來源《入學早知道》
初入寶寶園, 孩子會面臨三種不適應
1.不適應環境
熟悉的家庭生活環境轉換為大空間的教室和陌生的活動環境,孩子容易產生不安全感。比如,家裡的抽紙在哪裡,孩子閉著眼睛都知道到哪裡拿,但入園後,孩子不知道到哪裡坐著、站著,在哪裡排隊,會有迷路感,對他們來說這些都是一種挑戰。
2.不適應教師
孩子在家庭中與原本依戀的人(父母等)的相處方式、交往模式已經形成並穩定,而到了寶寶園則會面對很多不認識的小朋友和老師,熟悉的人又不在身邊給予關照和提示,教師面對20、30個孩子時,關注度也不若家長那樣。如果家長曾經說過「你再不聽話把你送到寶寶園去」之類的話,孩子對寶寶園則會更害怕,需要更長時間的適應過程。
3.不適應生活
家中的作息規律與寶寶園不同,2-3歲的孩子有很強的內在秩序感。生物鍾與生活固定程序因為進入寶寶園而產生變化,這種內在秩序感的打亂會給孩子帶來的強大的不安和不適。
這三種不適應交織在一起,使孩子情感分離、生活不安、空間不適,由此產生入園不適應的狀態。
入園不適應的直接行為表現
哭:放聲痛哭、撕心裂肺哭、哭一會兒停一會兒,這是最外顯的不適應表現。
鬧:趁老師不注意,往外沖,想要找媽媽,在直覺行動性性格的寶寶身上經常出現。
發脾氣:不接受老師安撫,不和老師對話,對任何事情都持否定態度,說不要。
小可憐:干什麼都要老師抱,做老師的小尾巴,看不到老師就鬧,看到老師才有所安撫。
食慾不振:不想吃飯,不吃點心,只惦記著媽媽什麼時候接人,想回家,所以飯量減少;有的孩子想吃,但是吃的時候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導致邊吃邊吐。
依戀物:孩子拿著自己喜歡的一條小被子、小手帕或者玩具一定不能離手,拿著就好像有了依靠。
容易生病:一些比較敏感、易過敏的孩子,由於情緒緊張會導致抵抗力下降,會發燒、生病;還有一些是因為孩子生活在穩定的生活環境中,菌群比較固定,身體有了相應的抵抗力,而在新環境、新的人群中需要面對新的細菌群,也會造成容易生病的情況。
以上是孩子初入寶寶園時最明顯的、最容易被觀察到的不適應表現,但是也有一些不那麼明顯的表現也是孩子在向家長或者老師述說著自己的不適應。
二、針對入園不適應,家長應該怎麼做?
首先,家長自己要克服分離焦慮。
克服自身的分離焦慮,不做這樣的家長
孩子哭,我也哭:有些家長比較敏感,由於孩子經常跟自己在一起,看不得孩子哭,送孩子上寶寶園時會和孩子一起哭,過了一會兒,孩子已經沒事了,媽媽自己還在哭,這時候孩子的分離焦慮就變成了媽媽自己的分離焦慮。
依依不捨,流連忘返:還有一些爸爸媽媽會在送孩子上學時,在和孩子黏黏糊糊依依不捨,孩子本來可以進入教室了,孩子哼唧一聲,家長又捨不得了。正是這種拖泥帶水的做法把孩子的不安情緒又引了出來。
偷偷看,心神不寧,難以信任:還有一些爸爸媽媽會偷偷在門口看,擔心寶寶哭了多久,是不是沒有人管。這個時候如果被寶寶看見,原本已經穩定下來的情緒有可能再次失控,會從已經接受家長的離開到再次大哭,所以不建議爸爸媽媽或者祖輩、保姆在送孩子入園時這么做。
9月送孩子入園時,家長們可以自己看一下,屬於哪一種類型的家長。
針對三個適應,提出三個解決方法:
1.熟悉環境
現在應該已經確定對口的寶寶園了,可以經常帶寶寶去寶寶園看看,尤其是早上和晚上入園離園,門口人多的時候,看其他小朋友早晚入離園,讓孩子知道過程。
很多寶寶園會提供入園體驗的機會,可以帶著孩子參加,讓孩子事先熟悉寶寶園的環境、布局,有什麼物品。
也可以利用描寫寶寶園生活、展現入園心理情緒的圖書來幫助孩子了解寶寶園生活。讓孩子對寶寶園生活產生一個積極正面的期待。
2.熟悉老師
一般的寶寶園都會在8月安排新生班級的老師進行家訪,家訪是孩子熟悉老師的好機會。家長可以把孩子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家庭情況告訴老師,便於了解,最好能讓教師與孩子互動一下。浙江師范大學總園園長分享了一個很棒的做法:可以讓老師和孩子拍幾張合照,在入園之前反復看照片,讓孩子熟悉老師,進行反復強化。也可以拍攝一些即將進入的寶寶園的室內外照片或者視頻,反復播放給孩子看。
3.熟悉生活
很多爸爸媽媽擔心的問題是,孩子進入寶寶園之後睡不著午覺。因此事先需要有意識調整家中作息規律,例如早點起床,玩點游戲或戶外活動,養成洗手習慣,12點以後午睡。午睡剛開始不易進行,可以睡前看書、聽音樂、安靜地散步,慢慢地進行作息的調整。這樣到了寶寶園之後,隨著運動量的增加,午睡會變得更加容易,而充足的睡眠有利於孩子的精神穩定。
除了作息上的調整,如果希望孩子在寶寶園有良好的生活品質,就需要事先讓孩子擁有一些能力的准備。
入園之前的能力准備
獨立進餐
學會如廁
簡單的學習能力
簡單的社會交往能力
衛生自理能力
三、如何安撫孩子,怎麼和老師溝通配合?
從極度排斥到喜歡來寶寶園需要過程,且反復曲折。剛開始孩子都會強烈反抗,這時候家長不能心軟妥協,入園要成為常態。
1.針對哭鬧的現象,怎樣安撫孩子
不能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避免向孩子提出如下問題:
「你今天哭了多長時間?」
「媽媽走了以後,你是不是一直哭?心疼死媽媽了。」
「今天你哭的時候有沒有老師抱你啊?」
要向孩子提積極的問題:
「你今天吃到什麼好吃的飯菜了?」
「寶寶園有什麼好玩的玩具?」
「老師是怎麼表揚小朋友的?」
家長在離開孩子的時候不要表現得太痛苦,平時與孩子交流是通過回憶在寶寶園里發生的開心事情來化解孩子的不安。
2.針對依戀物的現象,怎樣鼓勵孩子
隨孩子去,適應寶寶園之後,孩子對依戀物的注意力就會轉移了。
3.針對食慾不振的現象,怎樣引導孩子
不要太過關注和追問孩子是否吃飽了,吃了什麼,把吃飯變成孩子的一個負擔,孩子不會自己餓壞。如果孩子表現出在家裡狼吞虎咽,即使媽媽在心裡想著孩子也許在寶寶園里沒吃飽,但在孩子面前表現,要以正面鼓勵為原則,可以說「今天寶寶吃得可真香,寶寶園的飯菜也很好吃的,明天你吃吃看,有什麼好吃的告訴媽媽。」
4.針對生病的現象,怎樣護理孩子
對待愛生病的孩子要多些耐心,安撫孩子的情緒。
還要培養孩子多喝水,會要水喝,會用小茶杯喝水的習慣,渴了也會及時告訴老師。
入園適應過後,就會步入正常的寶寶園生活學習狀態,家長要明確自己在這個階段的角色,是孩子寶寶園生活的參與者、支持者和配合者。一方面由於幼教工作者大都是女性,希望爸爸可以積極參加寶寶園活動,增添陽剛之氣,例如每個學期的家長助教、家長課堂、故事爸爸等活動。另一方面希望家長配合開展家園共育的內容:例如請家長帶孩子去超市、去圖書館等親子活動,在參與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在幫助家長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
四、這個暑假,可以做些什麼准備?
1.讀讀書
每周向寶寶介紹一個寶寶園生活的點滴,每周一個主題任務。例如: 第一周我要上寶寶園,第二周我自己能做的事情,第三周我會自己吃等等。圍繞寶寶園會接觸到的情境,介紹寶寶園的生活。
2.動動手
做一些小手工,鍛煉孩子精細動作,例如塗鴉繪畫手工貼紙等,同時也有助於加強各種生活自理能力的操作。
3.體驗多樣化學習活動,產生學習興趣
試可以著讓孩子淘米、撕葉子、照鏡子,對不同形式的學習活動產生興趣。
4.聊聊天,做做事
給孩子充分安全感,給孩子更多心理溫暖。跟寶寶聊天是一項技術,要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愛,和他們給予的安全感,有了充分的安全感,孩子與家長分離時就會更加自信和獨立。比如上下樓梯時家長說可以說:「我們一起走,我們手拉手」、「只要你需要,我就在你身邊」等,以贊賞的語言鼓勵孩子做事和說話。
5.讓孩子的學習和進步看得見
在生活中我們通常可以把孩子做過的事情拍下來給孩子看。例如我會讓孩子自己切胡蘿卜,一開始不熟練,觀看視頻之後分析,一點點做得更好。他們看到自己的成長,會對事物認識得更加具體,家庭成員也可以分享共同成長的喜悅,記錄下寶貴的成長回憶
6. 為什麼孩子一回家,都是先找媽媽
還不是因為媽媽比家裡任何人更愛孩子啊。
孩子又不傻,誰對他好誰對他不好,誰花時間陪他,誰沒有陪他,誰更愛他,誰不關心他,他心裡都有數的。
俗話說的好:「孩子見了娘,沒事哭三場。」
孩子和媽媽親近是天生的血緣關系再加上後天的陪伴和愛的付出,懷孕10個月,寶寶最熟悉的聲音就是媽媽的心跳聲。
寫到這里,我突然想到我家寶寶在吃母乳的時候特別喜歡我左邊的胸部,應該是他靠在左邊吃奶,可以聽到我的心跳吧,那是一種無形的安全感,和媽媽在一起,什麼都不怕。
寫著寫著,我哭了。
我在想,20年之後,孩子要離開我們自己去看世界了,那時候我要怎麼才能安撫這顆愛他的心,我渴望他擁有自己的世界,過著自己的精彩人生,我不得不妥協、一步步的放手,假裝很堅強,讓他知道,母愛不是束縛,是後盾。
這篇不知道我的孩子能不能看到,我想對他說:
「孩子啊,總有一天,你回到家的時候,找不到媽媽了。
希望那時候的你已經成為了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沒有媽媽,依然可以幸福的生活下去。」
7. 孩子總是哭著找媽媽,這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嗎
隨著流行病的改善,大多數公司發布了完成通知,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恢復正常和不尋常的工作模式。然而,伴隨著半個冬天的孩子,他離開時他使用再見的方式?孩子哭著是母親,而不是他的玻璃心,而是因為這個地區的父母沒有考慮過。孩子哭,想要母親,不僅不足,還有孩子不懂「對手」蕭靜是10歲。 1米45中的一個是人群中非常顯著,但誰知道這是一名3歲的學生?小景出生於8月。根據原因,她可以閱讀幼兒園閱讀小學,但由於父母,她讀了更多種幼兒園,直到8歲。
他們的父母。這是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會回到父母,他們的媽媽和爸爸都在等他們。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當別人帶上孩子們手裡時,孩子們會在短時間內對孩子感到好奇,但是需要多長時間,孩子會哭,找到媽媽。這兩個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OMInometry」是著名的心理學家Piajie提出的理論技術。他解釋說:「孩子們有兩年沒有在自己的兩年內的外來物體的概念。即當物體從角度傳遞時,孩子知道對象仍然存在並且沒有消失。」
8. 寶寶什麼事都要哭鬧著找媽媽,有什麼辦法解決嗎
姐姐家的孩子是個小淚人,走到哪哭到哪,大事小事都要哭一哭。最讓人的頭疼的是,她想要什麼東西先哭一通再說,總是在不停地引起大家的注意,姐姐為此也是一刻都不能離開她,一會兒看不到姐姐又是一通哭鬧。總覺得這樣也不是辦法,姐姐就去向經驗寶媽尋求幫助了,沒想到在孩子身上用了這幾個小妙招,孩子竟然慢慢地不找姐姐哭訴了,真是解決了姐姐的難題啊,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是什麼小妙招吧~
孩子小的時候也有很多“小心思”需要我們細心觀察,找出原因能夠事半功倍,對症下葯她們的表現會超出我們的想像。
9. 孩子哭鬧的時候都喜歡找媽媽,原因是什麼呢
因為媽媽在寶寶心中的地位是無法撼動的。大部分寶寶在哭鬧的時候,都會在第一時間去尋求媽媽的安慰,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面是因為媽媽在寶寶心中的地位很高,另外一方面是因為寶寶缺乏安全感,或者是媽媽陪伴寶寶的時間較短。
在寶寶的心目中,媽媽就如同萬能的超人一般,她可以幫自己解決任何難題,所有人加在一起都無法替代媽媽的位置。雖然孩子依賴媽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也一定要注意正確引導,因為過於依賴會影響孩子的性格成長。例如孩子會因為依賴媽媽而缺乏獨立能力,不願去自己解決問題,凡事聽從母親的安排。尤其是男孩子,他們必須要有獨立自主意識,否則就會成為大家口中所說的”媽寶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