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為什麼教孩子
㈠ 為什麼家長總是要讓孩子,讓著年紀更小的孩子呢
現在的二胎家庭越來越多,也許對於很多家庭來說,二胎的出生,會讓家中更加熱鬧、開心。但是卻有一個問題,是很多人都沒有重視的極大隱患,那就是“哥哥姐姐一定要讓著弟弟妹妹”,這種說法到底是不是正確的呢?
說到這個,可能很多人都會想到孔融讓梨的故事。覺得大孩子讓著小孩子,就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大家在相處的過程中就應該是這樣。
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讓”到底要讓到什麼時候?
大孩子永遠比小孩子大幾歲,那就是要讓一輩子嗎?
在大人們都把這種想法當作默認的教育時,有沒有人問過大孩子的想法呢?
一切強迫的謙讓,只是在“慷他人之慨”家長們總是認為所有的孩子,都應該遵循“孔融讓梨”的傳統去生活,但是家長們卻從來沒有思考過孩子本身的想法,完全忽視孩子的意願,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上傳統美德的名義灌輸給孩子。
忽視孩子本身意願這種行為,就很可能讓孩子的性格出現不好的偏差,更不要提在這種基礎上,家長還要求孩子委屈自己,違背自己的本心去迎合他人,對於孩子來說就更加難以接受了。
長期在這樣的氛圍下生活,即使是成年人也會覺得難以接受吧,更何況是年紀小小的孩子們呢。
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想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不是全然按照自己的想法,或者說別人一向是這樣的教育,從來如此並不代表就是對的。
在很多家長小的時候,可能都曾經歷過這樣的事情,那個時候自己是怎麼想的,現在的孩子就是怎麼想的。
說到底,為什麼有些家長能夠堂而皇之地說出“他還小,你讓著他”,這種說法,還是因為並沒有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只是把孩子當作自己秀和諧家庭的道具而已。
或者說,感覺自己對孩子說出這樣的話,顯得家庭非常有家教,但是“慷他人之慨”誰不會呢?
如果家長想著,不斷地讓大孩子忍讓是一件正確的事,甚至大孩子提出意見,還會被當作不懂事的話,建議家長先自己不斷地忍讓著別人,看看自己可以忍多久,再來教育孩子吧。
希望每個家長都能懂,孔融讓梨是美談,但是強迫孔融讓梨就是錯誤的。
而且很多家長也沒有注意到一點,那就是不斷地忍讓會讓小孩子習慣性搶奪大孩子的東西,甚至到最後,演變成所有的一切都要求大孩子幫他做好,在離開父母之後,變成哥哥姐姐的“吸血蟲”。
㈡ 家長有必要從小教孩子學一些生活技能嗎為什麼呢
現在很多家長都把孩子當成寶貝疙瘩,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不論什麼事情都要替孩子做,只需要孩子好好的學習就行,其實這么做的家長完全就是在害孩子。讓孩子們學習一些必要的生活技能,這個方面的教育培養實在是太重要了。
現在中國的小孩真的很缺少這種獨立生活的能力,這種家庭教育,是在學校里根本就學不到的。所以說,家長們絕對不能一味的溺愛孩子,什麼都捨不得孩子做,什麼都替孩子做,這樣就是在害他。難不成長大以後的日子,家長們也能一直幫助孩子嗎?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都要學會放手,為了孩子長大以後能少受一些這樣不必要的罪,就在小的時候把這項技能教給孩子吧。
㈢ 為什麼家長總讓孩子學習
讀書學習的情況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喜歡讀書學習,第二種是被逼讀書學習。喜歡讀書學習的無外乎就是找到了其中的樂趣。被逼的無非就是沒有樂趣,但是迫於社會現實壓力,生存就業。
而家長總讓孩子學習,大多數是出於第二點,因為社會現實壓力,孩子要生存就業。也有一些除此之外,也希望孩子獲得學習的樂趣。
所以,家長總是會讓孩子讀書,好好學習。除了一些個例,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只是這種程度深淺不一樣。
所以問題就回到了家長為什麼自己不讀書學習?
這類問題有點復雜,人群不一樣。
首先,現在的家長已經有不少都是自己很努力地讀書學習了。因為現在的社會迭代非常快,每個人其實都有緊迫感,所以職場充電,太常見了。
其次,讀書學習的狹義和廣義。狹義的讀書學習就是看書本記筆記。那麼也許很多家長沒有這么做。但是,記得書中的知識其實都是來源於生活,所以,很多家長其實已經在社會生活這所大學中成長,他們的經驗和感悟,並不少於書本課堂所學,甚至比書本課堂更活生生更寶貴。所以,回答題主的問題要剔除掉這類。
最後,說的就是既不在生活中學習,也不在書本學習。這類應該就是題主真正要說的父母。
讀書學習的背後除了興趣,還隱藏著改變。
這類父母大抵就是沒有從讀書中獲得樂趣,所以不愛讀書學習。
其次,對人生沒有太多的規劃和期待,更安於現狀,所以不需要通過學習讓自己改變。
排除掉那些說家長太辛苦,時間有限,沒有時間學習讀書的,這些都是借口。不讀書主要就是因為沒有樂趣,懶於思考。
他們對自己的人生沒有期待和規劃,但是並不妨礙,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前程。所以,就出現了題主的問題。
㈣ 為什麼很多家長教孩子寫作業只是為了完成任務不是為了好好教孩子
很多家長現在教孩子寫作業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因為家長每天工作一天自身的體積和精力就很有限,再加上現在輔導孩子學作業又占據了自己的時間,所以自己疲憊不堪。另外,現在很多作業都是沒有什麼質量要求的,但是學生又必須的完成,這句造成孩子學生學習效率低,家長也就不願意在這方面下功夫,只是應付學生寫完作業。
㈤ 父母為什麼要學家庭教育
父母通過學習家庭教育,這樣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才會更加有專業性,這樣才會更加科學。同時,通過學習家庭教育,父母也可以學會如何與自己的孩子進行溝通,如何明白孩子心中所想。這樣才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更加有的放矢,更有效率。
㈥ 家長應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呢為什麼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工作,那麼家長應該怎麼教育自己的孩子?
協助孩子樹立正確的理想和方針
引導小孩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方針,對每位家長來說也十分重要。一個小孩沒有天然生成的聰明,只要後天的勤勉。小孩全面開展,與家長的注重引導是分不開的,協助孩子確立近期的學習方針和將來的理想和方針;今日的學習是為了將來做准備,迫使小孩感到學習職責的嚴重與緊迫感,人一旦有了壓力,就會有動力,就能向更高的層次開展。
㈦ 父母的教育真的很重要嗎為什麼
引言:父母的教育其實也叫做家庭教育,他的教育對於孩子來說真的非常重要。如果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缺少了父母教育的話,那麼這個孩子很有可能就誤入歧途。而且有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身體發展,還有心理發展。
㈧ 陳武民老師:家長為什麼要學習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並稱為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曾經是中國文化的優勢資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正面結果。在轉型期的當代中國,成年人的價值觀發生巨變,家庭教育的支柱正在崩塌,其中過去以道德為核心的價值觀遭到破壞,重智輕德成為家庭教育的普遍趨向,造成的嚴重問題亟待引起重視。導致家長教育缺失或者失位。使得我國家庭教育存在種種問題,因此新的恰合適宜的家庭教育應該應運而生。
家庭教育問題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關注,但被作為一種學科進行研究,在我國也就是近年來的事情。這是時代的發展,人才的需求,國民整體素質提高所必須涉及的問題。這里與家長們探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與社會、教育部門共同擔負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務。人的教育是一項系統的教育工程,這里包含著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集體(托幼園所、學校)教育,三者相互關聯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這項教育工程離開哪一項都不可能,但在這項系統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學校;3、兒童所在的集體;4、兒童本人;5、書籍;6、偶然出現的因素。從排列順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兒童的過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這位教育學家心中占據相當的地位。為此家長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點和基點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對未成年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其教育目標應是:在孩子進入社會接受集體教育(幼兒園、學校教育)之前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地發展,為接受幼兒園、學校的教育打好基礎。在孩子入園、入校後,配合幼兒園、學校使其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教育的重點是以品德教育為主,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為主,行為習慣包括:生活習慣、勞動習慣、學習習慣等,教會孩子如何學「做人」。家庭教育由於發生在家庭之中,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比較,具有以下特點: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兒童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後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即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即啟蒙之師。所以家長對兒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來說,孩子出生後經過三年的發育,進入幼兒時期,從3歲……6歲是學齡前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早期教育階段,這是人的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我國古諺有:
「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幼兒期是人生熏陶漸染化的開始,人的許多基本能力是這個年齡階段形成的,如語言表達、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如果把他本人17歲達到的水平算作100%,那麼4歲時就達到了50%。4-8歲又增加了30%,8-17歲又獲得了20%。
可見幼兒在5歲以前是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進行早期智力開發的最佳時期,如果家長在這個時期所實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將是孩子早期智力發展的關鍵。古往今來,許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時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們日後成才的一個重要原因。如,德國大詩人、劇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於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歲時,父親就抱了到郊外野遊,觀察自然,培養歌德的觀察能力。3-4歲時,父親教他唱歌、背歌謠、講童話故事,並有意讓他在眾人面前講演,培養他的口語能力。這些有意識的教育,使歌德從小樂觀向上,樂於思索,善於學習。歌德8歲時能用法、德、英、義大利、拉丁、希臘語閱讀各種書籍,14歲寫劇本,25歲用一個有月的時間寫成了聞名於歐洲的詩歌《少年維特的煩惱》。再如古代以「父子書法家」著稱的王羲之、王獻之,有過1350多項發明的大發明家愛迪生,一代文學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長過程都說明了家庭教育對早期智力開發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年時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響智力正常發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孩」卡瑪拉,從小被狼叼去,8歲時被人發現,但其生活習慣已與人兩樣,其生活習慣幾乎與狼一樣,四肢爬行,吃生肉,晝伏夜行,後來經過人為的訓練,兩年後才能站立,六年後可以像人一樣行走,四年內學會了6個單詞,在他17歲時,智力水平僅達到3歲孩子的水平。據《中國婦女報》披露,我國南京市一姓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將自已的三個子女從小鎖在家中,不讓他們與外界接觸,長達十幾年,致使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語遲緩,與同齡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異很大,近於白痴,所以不可忽視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連續性
家庭教育第二個特點是連續性。孩子出生後,從小到大,幾乎2/3時間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著家長的教育。這種教育是在有意和無意、計劃和無計劃、自覺和不自覺之中進行的,不管是以什麼方式、在什麼時間進行教育,都是家長以其自身的言行隨時隨地的教育影響著子女。這種教育對孩子的生活習慣、道德品行、談吐舉止等都在不停地給予影響和示範,其潛移默化的作用相當大,伴隨著人的一生,可以說是活到老學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長稱為終身教師。這種終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個家庭的家風,家風的好壞往往要延續幾代人,而且這種家風往往與家庭成員從事的職業有關。如:杏林世家」、「梨園之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時家風又反映了一個家庭的學風,學風的好壞也往往延續幾代人、十幾代人、幾十代人。如在中國近代,無錫人嚴功增補清末《國朝館選錄》,統計自清順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緒三十年甲辰科,狀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侄累世科第不絕者,如蘇州繆、吳、潘三姓,常熟翁、蔣兩姓,浙江海寧陳、查兩姓。看得出,家庭教育的連續性往往對人才群體的崛起有著重要影響。這種情況,古、近代比較突出,在當代隨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需求、待業的增多,人們擇業面寬,一個家庭中所有的成員不可能都從事同一種工作,但都不乏見到這種情況,即有些家庭成員工作中屢屢出現成績、受表彰,而有的家庭中成員違法犯罪接二連三。這都與家庭教育連續性有著很大的關系。
(三)家庭教育威嚇性
家庭教育的威嚇性是指父母長輩在孩子身上所體現出的權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確定了父母子女間的血緣關系、撫養關系、情感關系,子女在倫理道德和物質生活的需求方面對父母長輩有很大的依賴性,家庭成員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決定了父母對子女有較大的制約作用。
(四)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血緣關系和親緣關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樂對孩子有強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能心領神會,以情通情。在處理發生在周圍身邊的人與事的關系和問題時,孩子對家長所持的態度很容易引起共鳴。
在家長高興時,孩子也會參與歡樂,在家長表現出煩躁不安和悶悶不樂時,孩子的情緒也容易受影響,即使是幼兒也是如此。如果父母親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氣暴躁,都會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點。家長在處理一些突發事件時,表現出驚恐不安、措手不及,對子女的影響也不好;如果家長處驚不變、沉穩堅定,也會使子女遇事沉著冷靜,這樣對孩子心理品質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作用。
(五)家庭教育及時性
家庭教育的過程,是父母長輩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的個別教育行為,比幼兒園、學校教育要及時。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對他們的情況可以說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麼變化,即使是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領神會,故此做為父母通過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能及時掌握此時此刻他們的心理狀態,發現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及時教育,及時糾偏,不讓問題過夜,使不良行為習慣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紀人才必要條件
《九十年代中國兒童發展規劃綱要》中指明:「21世紀的兒童是主人,兒童的自下而上保護和發展是提高人口素質的基礎,是人類發展的先決條件。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繫到祖國的前途命運。提高全民族素質,從兒童抓起。」並提出:「在2000年要使90%兒童(14歲以下)的家長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兒童的知識。」這頂目標明確了家長們肩負著為國家造就21世紀人才的重任。能否把這一代孩子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這關繫到國家是否後繼有人的百年大計。福祿貝爾還說過:「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掌握在當權者的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的手中。」這句話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長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長首先要明確教育方向與國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則,不能把孩子視為私有財產,要樹立為國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優化孩子心靈的催化劑
孩子從嬰兒期步入幼兒期,隨著年齡的增長,由家庭這個小環境終將步入大社會,接觸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會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惡不時地進入孩子的視野,大人採取隔離手法是行不通的,因為家庭中的電視錄像也會從不同角度不斷地反映著當今社會的現實,問題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兒童特別是幼兒缺乏理性的辨別是非能力,但有著比成人敏銳的感受能力。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兇殺暴力、荒誕下流的鏡頭映入孩子的眼瞼。家長要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及時指導,提高孩子的鑒別能力,同時還要隨時檢點自己的行為舉止,為孩子樹立正面形象,優化兒童心靈,預防兒童犯錯誤,甚至於違法違紀。家庭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有助於安定小家庭大環境。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有了健康的細胞,才能有健全的肌體,細胞有病,就會引起肌體發病。古人雲:「身修而家齊,家齊而國治,國治而天下平」的「齊家、治國、平天下」觀點就是這個道理。為此家長做好優化兒童心靈的工作對安定社會,安定國家功在千秋。
總之,作為家長要充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覺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盡好家長的責任與義務,為國家培養出合格的建設人才,亦為子女成才盡到家長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㈨ 為什麼很多人長大以後,家長還會教育他
如果要問你,最受不了媽媽的什麼?
很多人可能會說,是媽媽的嘮叨。
是的,媽媽適當的嘮叨代表著一種關心,回想起來總是讓人覺得溫暖;但是超過了一個度,就會讓人受不了,很有壓迫感。
壓迫感,就是嘮叨背後的深刻含義,即權利之爭:我希望你聽我的,但我又要表現的民主,還不能通過武力強迫你,於是我就一直說,直到你聽我為止。
好的,今天的課程就到這里,總結一下今天的知識點:出於人性的自戀和生活的慣性,我們習慣性的會對自己的孩子進行大量的無意義的說教。這個方法,不光會消磨孩子的意志,同時也會削弱父母的權威,讓孩子對自己越來越不配合;本節課提供了三種應對的方式,分別是:錘煉自己的延時滿足;加強自我的反思;了解和他人的交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