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生女生 » 孩子古代稱為什麼

孩子古代稱為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1-24 08:49:30

① 中國古代對兒童的稱呼是什麼

總角:幼年的兒童,頭發上綰成小髻髻。《禮記·內則》「拂髻,總角。」鄭玄註:「總角,收發結之。」後來就稱兒童的幼年時代為「總角」。陶潛《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者無成。」這里的「白首」代稱老年。
垂髫:也指兒童幼年。古時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發下垂,所以「垂髫」代稱兒童的幼年。陶潛《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這里的「黃發」也代稱老年。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齡段(十三四歲),文學作品中的豆蔻:詩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為十三四歲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這個比喻十分確切生動。
及笄: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也稱「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儀禮·土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禮記·內則》:「女子許嫁,……十有五年而笄。」則又指出嫁的年齡。《聊齋志異·胭脂》:「東昌卞氏,業牛醫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所以主以「弱冠」代稱20歲,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還要舉行大禮。左思《詠友》詩:「弱冠弄柔翰,舊犖觀群書。」

② 兩歲的小男孩在古代稱為什麼

幺兒

③ 兒童在古代如何稱呼

赤子:初生的嬰兒。

襁褓:(音qiǎng bǎo),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後來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指二三歲的幼兒。

齠齔:(音tiáo chèn)原意指兒童換齒之時,即指七、八歲的兒童。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歡兒戲》中寫道:"齠齓七八歲,綺紈三四兒。"

垂髫:(音chuí tiáo)指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古時兒童不束發,頭發下垂,因以"垂髫"指兒童。

黃口:泛指十歲以下的孩童。

幼學:十歲。

總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頭發紮成髻,語出《詩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指八九歲至十三歲的少年兒童。

女子:

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歲的少女。又稱為「豆蔻年華」。

及笄:(音jí jī)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滿15歲結發,用笄貫之,所以指女子十五歲。

破瓜:瓜字可以分割成兩個八字,是為十六,指女子十六歲,也可以用碧玉年華。

桃李年華:比喻人的青春年少,代指女子二十歲。

花信:花開之時,指女子到了二十四歲。語出宋朝詩人范成大《元夕後連陰》:「誰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揚州百面雷。」

男子:

舞勺之年:原意指男孩子十三歲至十五歲歲應學習勺舞,故代指男子十三歲至十五歲。

舞象之年:指男子十五歲至二十歲,原本是古武舞名,語出《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

束發:男子十五歲至二十歲。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因此作為成童的代稱。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要行冠禮,戴上表示已成年的帽子,但由於身體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因此用以指男子二十歲的年齡。

(3)孩子古代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小孩在十歲以前,人們多用動物、服飾、牙齒等表示年齡。如剛剛出世叫「嬰兒」,也叫「黃口」。這是因為雛鳥的嘴是黃色的,後來就用「黃口」來喻嬰兒。有些地方俗稱小孩為「毛毛」「小毛毛」「小毛頭」或者「齡娃」。這里的「毛毛」指孩子剛生下來時,身上、臉部有很多茸毛;「齡娃」則指從現在開始要計算年齡了。唐代的許碏(que第四聲)在《題南嶽招仙觀壁上》中說:「黃口小兒初學行,唯知日月東西生。」就是將「黃口」的含義引申為幼童或年幼無知的孩童。

④ 古代的男孩子稱為什麼

0-1歲 孩提、襁褓 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未滿周歲的嬰兒。 2-3歲 孩提 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8歲 童齔、總角 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稱為「齔」。「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 9歲 九齡 教數之年指兒童9歲。語出《禮記》。 10歲 黃口 10歲以下的少兒通稱,即稚氣未脫的男孩或女孩代稱也。幼學之年、外傅之年,十歲稱幼年可以出外就學。後來就稱十歲為「幼學之年。」 13-15歲(男) 舞勺之年 根據《禮記》的記載:勺,一種管樂器,古未成童者習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學習勺舞。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稱。 15(男) 束發、成童、志學 男子15歲左右稱「束發」或「成童」,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古代男孩將頭發由兩髻(總角)束成一髻叫做「束發」,束發表示已到少年期,故又叫「成童」。 15-20(男) 舞象之年 「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詞。原本是古武舞名。《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疏》曰:「成童,謂十五以上;舞象,謂舞武也。熊氏雲:『謂用干戈之小舞也。』」也就是可以上戰場了 20歲(男) 弱冠、七尺、弱冠、始冠、及冠、冠歲、加冠、冠年 男子20歲稱「弱冠」。典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孔穎達進一步註解說:「二十成人,初加冠,體猶未壯,故曰弱冠。」弱,年少;古代男子二十歲算作成人,要舉行加冠禮,故稱。

⑤ 古代小孩子的稱呼是什麼

1、赤子

「赤子」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老子的《道德經》中,原話是:「含於德厚,比於赤子」,唐代古經學研究家孔穎達解釋說,「子生赤色,故言赤子。」意思是嬰兒剛生下來,是赤色(紅色)的,所以稱為「赤子」,後來因為嬰兒的心靈最純潔,始終離不開父母,因此引申將品德高尚、對國家一片忠誠的人叫做「赤子」。

2、襁褓

「襁褓」一詞,指的是不滿周歲的兒童。襁,指的是背負嬰兒的寬頻子,褓,指的是嬰兒的小被子。古時候人們勞動時間多,嬰兒又離不開父母,於是父母就用小被子包裹著嬰兒,再用一條寬頻子綁在背上,帶著孩子行動。因為背負著孩子,人們常說帶著襁褓,慢慢就將襁褓作為不滿周歲的兒童的稱謂了。

3、孩提

孩提指的是兩三歲的兒童。這里的「孩」,不是「孩子」的意思,而是幼兒笑時發出的「咳咳」之聲,幼兒「咳咳」地笑出來後,非常可愛,因此大人們便會將他從被子里「提」或「抱」起來,孩提的意思是,在孩子「咳咳」發笑的時候提抱起來的意思。

4、垂髫

髫,自然下垂的頭發的意思,在古代,兒童在七、八歲的時候,頭發不加梳理,自然下垂,即垂髫。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有一句話是「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這里的垂髫就是這個意思。

5、總角

古代兒童在八九歲時就要梳理頭發了,怎樣梳理呢?首先,我們明確一個字的含義,這個字就是「髦」(máo),它的意思是幼兒垂在前額的短發。

6、黃口

指的是十歲以下的兒童,這里是將小孩比喻成小鳥了,小鳥們的口都是黃顏色的,黃口之鳥,就是小鳥。

⑥ 古代10歲的小孩子稱為什麼

0歲

度:小兒初生之時。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赤子、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也作「湯餅宴」、「湯餅會」。

1歲

牙牙:象聲詞,嬰兒學語的聲音。如牙牙學語,因亦指小孩過程子開始學話。清袁枚《祭妹文》:「兩女牙牙,生汝死後,才周晬耳。」周晬,指嬰兒周歲。

2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歲的兒童。

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發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發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借指幼年。在這里,「總」就是聚攏束結的意思。總角之交(幼年就相識的好朋友)。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稱為「齔」。「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也有說成「髫齔」的,如《後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9歲

九齡:為9歲。

黃口:十歲以下。

指數之年:兒童九歲。

10歲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外傅之年:兒童十歲。

12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十三:為13歲。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歲。

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發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發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發:束發,扎結頭發,古人男20歲束發而冠,女子15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志分別為「加冠」、「加笄」。

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束發: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發束起來盤在頭頂。束發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歲。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歲。鄭玄:「成童,十五以上」。

⑦ 古代把孩子們怎麼稱呼

嬰兒:人初生。
襁褓:泛指一歲以下。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四歲。
舞勺之年:十三歲至十五歲。
舞象之年:十五歲至二十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⑧ 幼年的兒童古代稱為什麼

古代人對幼年的兒童稱謂有以下9個:

1、童孺:兒童。

2、垂髫[tiao]:指兒童。

3、齠[tiao]年:童年。

4、髫[tiáo]年:童年。

5、髫[tiáo]齡:童年。

6、束發:是指青少年。

7、稚:稱年齡小的為稚。

8、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

9、孺子:兒童。

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

擴展內容:

金釵之年:女孩12歲。

女孩13歲:豆蔻

用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比喻13歲的少女。

男子13歲:舞勺

古代13歲的男孩學習的一種文舞。

女子15歲:及笄(jī)《禮記》:「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本是指古代束發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就把頭發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

男子15歲:束發,男子到了十五歲,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男子15-20歲:舞象

舞象,原本是古武舞名,又是成童的代名詞。

⑨ 古代如何稱呼孩童

古代人稱未滿周歲的兒童為「襁褓」,2-3歲為「孩提」,童年兒童為「總角」、「垂髫」,男孩8歲為「齡年」、 10歲以下為「黃口」 10歲女孩為「髻年」。

1、襁褓

漢語詞彙,qiǎng bǎo,亦寫作「襁緥」、「襁保」、「襁葆」、「繦緥」。襁指背負嬰兒用的寬頻,褓指包裹嬰兒的被子;襁褓又稱作襁褓巾、襁褓被或者襁褓睡袋。古代泛指1歲以下幼童,現在以此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2、幼兒時期· 孩提之童

——《孟子·盡心》 是古代對人年齡的稱呼 指幼兒始知發笑尚在襁褓中。本詞中「提」的本義是「抓住小孩兩腋將其向上抱起」這個動作。「提攜」等為其衍生詞。

孩,不是後來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說文解字》:「孩,古文咳從子。」小兒笑貌,即小兒笑的咳咳之聲。提,是指可以小兒可以提抱,指其小。

3、垂髫

是指三四歲至七歲(女)、八歲(男)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頂自然下垂的短發)。語出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9)孩子古代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古代兒童詩:

1、家童掃蘿徑,昨與故人期。——錢起(唐代) - 《谷口書齋寄楊補闕》

譯句:家僕正辛勤地把蘿徑打掃干凈,我昨天與老朋友預約會面日期。

2、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杜甫(唐代) - 《小至》

譯句:我雖然身處異鄉,但這里的景物與故鄉的沒有什麼不同之處,因此,讓小兒斟上酒來,一飲而盡。

3、兒童見說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殷堯藩(唐代) - 《同州端午》

譯句:小孩子見了很高興又很驚訝,卻問哪個方向是故鄉?

4、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呂岩(唐代) - 《牧童 / 令牧童答鍾弱翁》

譯句: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後的晚霞時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圓月。

5、手攜稚子夜歸院,月冷空房不見人。——白居易(唐代) - 《為薛台悼亡》

譯句:夜晚手拉著年幼的兒子回到了自己的故園中,寒冷的月光下空空的房子里沒有看見任何人。

⑩ 古代對小孩子的稱呼是什麼你喜歡他們嗎為什麼

赤子:初生的嬰兒。

襁褓:(音qiǎng bǎo),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後來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指二三歲的幼兒。

齠齔:(音tiáo chèn)原意指兒童換齒之時,即指七、八歲的兒童。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歡兒戲》中寫道:"齠齓七八歲,綺紈三四兒。"

垂髫:(音chuí tiáo)指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古時兒童不束發,頭發下垂,因以"垂髫"指兒童。

黃口:泛指十歲以下的孩童。

幼學:十歲。

總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頭發紮成髻,語出《詩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指八九歲至十三歲的少年兒童。

女子:

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歲的少女。又稱為「豆蔻年華」。

及笄:(音jí jī)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滿15歲結發,用笄貫之,所以指女子十五歲。

破瓜:瓜字可以分割成兩個八字,是為十六,指女子十六歲,也可以用碧玉年華。

桃李年華:比喻人的青春年少,代指女子二十歲。

花信:花開之時,指女子到了二十四歲。語出宋朝詩人范成大《元夕後連陰》:「誰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揚州百面雷。」

男子:

舞勺之年:原意指男孩子十三歲至十五歲歲應學習勺舞,故代指男子十三歲至十五歲。

舞象之年:指男子十五歲至二十歲,原本是古武舞名,語出《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

束發:男子十五歲至二十歲。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因此作為成童的代稱。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要行冠禮,戴上表示已成年的帽子,但由於身體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因此用以指男子二十歲的年齡。

(10)孩子古代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小孩在十歲以前,人們多用動物、服飾、牙齒等表示年齡。如剛剛出世叫「嬰兒」,也叫「黃口」。這是因為雛鳥的嘴是黃色的,後來就用「黃口」來喻嬰兒。有些地方俗稱小孩為「毛毛」「小毛毛」「小毛頭」或者「齡娃」。這里的「毛毛」指孩子剛生下來時,身上、臉部有很多茸毛;「齡娃」則指從現在開始要計算年齡了。唐代的許碏(que第四聲)在《題南嶽招仙觀壁上》中說:「黃口小兒初學行,唯知日月東西生。」就是將「黃口」的含義引申為幼童或年幼無知的孩童。

熱點內容
光遇為什麼想加好友卻找不到人 發布:2024-09-20 09:07:34 瀏覽:550
為什麼天天一個時間醒 發布:2024-09-20 08:54:48 瀏覽:712
回族供奉女人和驢是為什麼 發布:2024-09-20 08:36:48 瀏覽:664
小米手機為什麼開不了wifi 發布:2024-09-20 08:23:01 瀏覽:524
手機時間為什麼老變慢 發布:2024-09-20 08:22:57 瀏覽:120
登著快手為什麼收不到微信消息 發布:2024-09-20 08:22:22 瀏覽:174
蘋果手錶蜂窩版為什麼連不了手機 發布:2024-09-20 08:19:56 瀏覽:601
小米5一發熱就卡為什麼 發布:2024-09-20 08:16:04 瀏覽:794
為什麼保存的py文件打不開了 發布:2024-09-20 08:03:31 瀏覽:639
超市裡的桃子為什麼便宜 發布:2024-09-20 08:01:41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