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生孩子為什麼坐爐灰上
⑴ 「散文」 故鄉情
[散文] 故鄉情
作者:來日方長
人老易懷舊,每當我聽程琳演唱《故鄉情》,便想起自己快樂的童年。「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有我幼年的足印。幾度山花開,幾度潮水平,以往的幻境,依然在夢中。他鄉山也綠,他鄉水也清,難鎖我童年一寸心。」
出生在水鄉的我,雖然在城市生活了幾十年,但還自覺或不自覺地保留一些水鄉農民的習性。我的血管里流淌的是水鄉農民質朴而倔強的血液;我的面孔呈現的是水鄉農民和善而膽怯的表情;我的軀體擺出的是水鄉農民悠閑而散漫的姿勢。每當我向陌生人介紹自己都會在身份的前面加上「農民」兩個字。我經常自戀般地對熟悉我的人理直氣壯地說,我的生命最活躍的十五年是在與世無爭的水鄉度過的。
故鄉在揚州城外的一個寧靜、溫潤的村子裡。我一直有個願望,退休後就再一次回到鄉村去。在祖屋門前辟一塊地種上各種蔬菜,不施化肥,不用農葯。青菜、韭菜、包菜、空心菜樣樣不缺;黃瓜、絲瓜、南瓜、西紅柿一應俱全。在屋後的竹園里散養幾只草雞,每天一直睡到雄雞報曉才醒,天天還能吃上新鮮的雞蛋。在東面的水塘養一塘的荷花。夏天雨後賞荷,秋天乘橡皮筏採摘紅菱。在西面通往村莊的大路旁種下扁豆,讓扁豆藤爬滿兩邊的樹,樹上掛滿各種顏色的扁豆莢。如果有吃不完的扁豆莢,就把它們烀熟了、曬干,在冬天做扁豆粥喝。等到了實在走不動那一天,就與老妻一起坐在田埂上看蠶豆花開,聽布穀鳥唱,恬靜而安祥。
記憶里春天的故鄉是綠色的海洋。只是在海洋的盡頭是水連著天,而這里是綠疊著綠。近處是翠綠的麥苗,它們相挽在春風中,似有說不完的情話。遠處是高大的意楊,如同屹立的莊稼漢,在明媚的陽光下,蔥綠的葉片閃閃發亮。偶爾見到一片黃色,那是盛開的油菜花,正歡快地拍著手,歡迎每一隻飛過的蜜蜂。三三兩兩的村民在田間勞動,他們累了就往田埂上一躺,折一根麥桿做一支哨子,面對蔚藍的天空,吹奏鄉野小調。孩子們跟著大人在田裡玩耍,驀見一隻野兔從地墒里驚出,頓時歡叫一聲:「大黃,追!」那條盤坐在田頭的獵犬立即猛撲過去。孩子們也嬉鬧著跟著一路飛奔。大人立即收拾農具往回走,剛到村口,就見孩子們已經拿著獵物在前面等著了,身後是興奮得搖頭擺尾大黃犬。把炊煙升起來,整個村莊都彌漫著兔肉的香味,孩子們大快朵頤,好不快意!
楊柳樹下是一塘清亮的河水。一群鴨子在水裡刨食,不時拍打著翅膀,肆意享受這春池的水暖。放鴨老人含著一根旱煙斗,坐在一棵樹下,吧噠、吧噠地吸煙,眯眼看著近處倒影在水裡的白雲,不時用眼角掃描一下池塘里的鴨群。等鴨子吃飽了,嬉鬧夠了,老人就把鴨子趕回去。孩子們圈起褲管,赤腳下水,在淺水區用腳趟。鴨子一般凌晨在窩棚里下蛋,但也有例外。早上放鴨人把鴨子趕出來覓食,遲生蛋就漏在水塘里了。孩子們一路趟過去每次都能趟到鴨蛋。春天池塘的水還很涼,又怎麼能阻擋得住孩子們收獲的喜悅呢?積攢鴨蛋多了就拿到集市上去賣,得了錢為自己買幾本連環畫,可以消遣整個春季;不忘給放鴨老人帶回一包旱煙,算是「吃水不忘挖井人」吧。
轉眼麥子灌漿了,不久就成了一片金黃。「三夏」大忙時節,維揚大地上金色波濤隨風涌動,一直接至遠處蔚藍的天空。柔美的水鄉女子開鐮收割,揮汗如雨。強壯的莊稼漢子挽著高高的褲筒,挑著兩大捆麥穗桿,吆喝的聲音可以與川江號子媲美。陰涼的柳樹影下,一個半大的女孩擱下擔子,高聲招呼田裡的家人歇午用餐。無邊無際的金色田野,在一塊塊縮小,村民們如同魚兒在金浪里遨遊。孩子們就在收割完的田裡拾麥穗,累了坐在田頭樹蔭下,用一塊帆布包住麥穗使勁地搓,迎風吹去雜物,就剩下紅紅的麥粒。回家用小推磨把麥粒磨成面,在鍋里一炒,用開水一燙,再在麵糊里放一勺子紅糖,一小坨豬油,吃起來很香。夕陽西下,孩子們在收完麥子的地里追逐低低縈回的蜻蜒,高叫著,嬉鬧著。累了,就靜靜地坐在田埂上,將疲倦的小腳丫伸入溝溪里拍擊水花,等待月亮從東方緩緩升起。富饒寬廣的故鄉見證了一代又一代人忙碌、喧鬧的童年,也埋藏了祖祖輩輩所有的滄桑與不幸。說她富饒,只經過一場漫雨,田地里便又是一片青翠,即使在荒年,遍地的野菜也能讓人充飢;說她寬廣,這里曾是抗日的戰場,依稀還能想像閃動在鬼子們頭上的刀光劍影。
盛夏的清晨,故鄉的炊煙慵懶地屋頂上緩緩升起,村莊剛從睡夢中醒來,就有男孩在河岸上放牛了。細嫩的巴根草含糖量高,水牛很愛吃,就像割草機一路啃過去。四周寂靜,只聽到水牛啃草的咯吱聲,偶爾從村上傳來一聲狗吠。突然,從蒿草叢中傳來一陣凄厲的哀鳴,像是青蛙的呼救聲。男孩循著叫聲,撥開蒿草一看,果然有一隻青蛙被水蛇緊緊地纏住了。可憐的青蛙奮力掙扎,卻怎麼也逃脫不了。青蛙是莊稼的守護神,男孩從小就懂,連忙彎腰撿起泥塊狠狠地向蛇砸過去。水蛇受到驚嚇,連忙松開青蛙,慌張地朝對岸游去。青蛙得救了,迅疾隱匿在芡實葉子的下面。男孩笑了,迎風而立水岸,胸中洋溢一股英雄豪氣。
到太陽爬上屋頂時,牛也吃飽了,被牽回家拴在欄里反芻。男孩喝完大麥粥,肚子撐得像水牛一樣,背起竹簍,提著釣竿走出家門。他先在河面上撒下餌料,然後在魚鉤上穿上一條紅紅的蚯蚓,輕輕地將之沉入水中,提著釣竿,盯住浮標。如果提著釣竿久了,感覺累了,乾脆就把釣竿放下,任其浮在水面。有時剛轉過身去,「嘶嘶」地還沒等把尿撒完,就見水面上翻起了星星點點的水泡,只見浮標先是一顛,接著猛地向下一沉,很快又都一節節浮出水面時,男孩急忙提起釣竿,好沉!原來一條青魚上鉤了。盛夏河裡的魚活動范圍大,釣到魚不必沉浸在收獲的喜悅里,趕緊再准備好誘餌。於是,下鉤,提竿,摘魚,再下鉤,不到晌午就能釣到三四斤魚了。
中午烈日炎炎,大人聚在村頭的楊柳樹下納涼,有的坐在板凳上輕搖蕉芭,有的靠在樹幹上打盹,就連奶著嬰兒的村婦也進入了夢鄉。村莊一片沉寂,狗都變得安靜了,懶洋洋地伏在主人的腳下喘氣。水埠上有位女孩一邊用淘米籮捕捉旁皮魚,一邊消夏納涼。她把盛有米粒兒的竹籮隱匿在水下,看到有魚游進來覓食,便迅速提起竹籮。魚兒離開了水,只得無奈地在竹籮里打挺、蹦跳。她把小魚放進木桶,不忘給身後的小貓扔去一條。只見貓像一支離弦的箭猛撲過去,一把按住魚就在河崁上津津有味地吃起來。男孩折一根柳枝兒,彎成一個箍戴著頭上用做遮陽,就像邱少雲一樣埋伏在樹叢里。只見他手持魚叉,緊盯著水面。盛夏午間氣溫高,水中缺氧,鰱魚就成群結隊地浮出水面。男孩盡量把身子壓低,對准魚群猛地將魚叉擲過去。只聽得「嘩」的一聲,魚群驚跑了。拖起系在魚叉上的麻繩、提起叉竿一看,白鰱如雪,還在叉刺上扭動、掙扎呢。這一叉居然刺中了兩條!
秋天的故鄉最盛大的節日莫過公社派人來放映露天電影。電影屏幕就樹立在打穀場邊上,一片剛剛收割完稻子的田地里。放學後,有的孩子一到家便丟下書包跑到放映場,擺上一隻小方凳,占據了一個好位子。頭一天就請來的親戚,有外婆、阿姨、出嫁了的姑姑、姐姐,還有一大群表姐妹、表兄弟。他們走進了各家各戶,整個村莊一下子熱鬧起來。男女老少早早地吃過晚飯,拎著小馬扎,扛著長板凳,成群結隊地趕過去。就那麼一會兒,整個放映場地被擠得水泄不通,黑壓壓的一片。電影還沒開始,鄉親們已經做好了准備,他們迫不及待的盯著那一片掛在兩棵大樹之間的大屏幕,只盼著它早些亮起來。嫁出的同齡姐妹平時難得碰到一起,回到娘家互相問候,一聊就是半天,根本不在乎電影的故事情節。即使原來有些過節的姐妹,路上碰到了,也會親親熱熱地招呼一番。彼此難免一通感慨,想起以前為著你家的雞偷啄了我家種的莊稼而指桑罵槐的事,都覺得很可笑,嘻嘻哈哈地笑上一陣便恩怨全消了。
立冬過後,故鄉氣候越來越冷,北風吹得屋後的竹園沙沙地響,偶爾聽到南歸的雁鳴,引得圈裡的白鵝跟著叫了起來,給沉寂的村莊帶來了生氣。冬至一過,寒潮就來了。早上起床了,媽媽就給我們製作一隻火爐子。爐子一般是用黃銅製作的,傳熱效果特別好。先在銅爐的底部放一層干牛糞,然後在牛糞上面放上一層陰燃的草灰。翻動草灰與牛糞,漸漸地牛糞也陰燃起來。我們捧著銅爐子取暖,在爐灰上依次放上蠶豆。只一會兒便聽到「噼啪」一聲,蠶豆炸開了。大家連忙撿起熟蠶豆,放在手裡,燙得一邊跳腳,一邊不停地對著豆子哈氣。等蠶豆溫度降下來連忙剝去皮放進嘴裡,「格崩,格崩」地嚼起來。手上的灰粘在臉上,黑乎乎的,更顯得一對眼睛亮晶晶的。
過去故鄉家家戶戶都養豬,豬幾乎成了家庭的一員。年關到了,豬長大,長肥了。大人們惦念的是花花綠綠的鈔票,小孩兒期盼的則是家長賣豬後帶回來的油條和燒餅。殺年豬是隔壁人家孩子的節日,自家孩子更多的是傷心。凌晨三四點,天還沒亮,大人就從左鄰右舍借來幾盞煤油燈點著,堂屋裡亮堂堂的。幾個壯漢把五花大綁的豬死死地按住。屠夫用一把明晃晃的尖刀直插豬的咽喉,將噴涌而出鮮血,引到一隻早已准備好的木盆里。豬開始還能凄厲地哀號,後來只能粗粗地出氣,漸漸地變成呻吟,再後來連出氣的力氣都沒有了。四周慢慢地靜下來。小孩子在睡夢中似乎聽見豬的叫喊聲,常常翻個身子又睡著了。孩子早晨醒來發現豬寮已空,只見門口留下一盆鮮血,心裡很難過,還要幫母親煮熟豬血。把豬血倒進鍋里,加入料酒、生薑、蔥等,用小火慢慢燒。待豬血凝固後,用刀切成豆腐塊一般大小,盛在水桶里,然後挑著從村頭走到村尾,分發給各戶人家。
……
現在回想起來,我一個人跌跌撞撞地走進這片異鄉的天地,得到了一些,失去的也不少。城市是商品的集散地,是利潤瓜分的場所。華燈初上,駕車穿梭在高大的樓宇間,我時常想起在故鄉的歲月。暮色降臨,寒風凜冽,小小的我就站在村口對著遠方的燈火默默地眺望。孤單的我久久地站著,全然不知手指已經凍僵,一任北風吹疼了臉頰,其實我只是為了等待晚歸的父親,為了親熱地叫一聲:「爸爸!」然後被一雙粗糙而寬厚溫暖的大手,牽著回家。多少個凄冷無助的夜晚,每當我想起故鄉,生命便有了一種被擁抱的溫暖和酸疼,那瞬間的感覺是寂寞而無奈的,如同一個在深山荒野中飢寒交迫的跋涉者,明明看到不遠處裊裊升起了炊煙,卻知道那不是自家的......
網路搜索逸飛中文網,欣賞更多精彩文章,詩意每一個平凡人生。
⑵ 伏羲兄妹的故事
傳說遠古人類曾經歷一場巨大浩劫,共工與顓頊爭奪帝位,共工失敗,一怒之下,以頭碰倒不周山。於是,「天柱折,地維絕」,天西北角傾塌,地東南部下陷,洪水浸淹,一片汪洋。
這時,女媧出來收拾殘局。她在驪山煉五色石修補天空,殺巨鱉用鱉腿為柱撐穩天穹,又用煉石的爐灰填平大地沉陷,挽救了人類賴以生存的這個世界。經歷這場浩劫,整個世界只剩下女媧和伏羲兄妹二人。
為了人類得以繼續繁衍,他們站在驪山上相議結為夫妻,但又自覺羞恥。正好山頂有兩扇石磨盤,使一齊向天禱祝:「老天啊!請你裁決吧!現在,我們把這兩扇石磨分別推下山谷,如果允許我們結為夫妻,石磨就對合在一起;不然.就讓石磨各自分散。」
禱祝完畢.他們各把一扇石磨推到山下。兩扇石磨在山下緊緊結合,於是女媧與伏羲結為夫妻,生兒育女,人類才得以重新繁衍。
(2)以前生孩子為什麼坐爐灰上擴展閱讀
伏羲是燧人氏之子,生於成紀,定都在陳地,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傳說中的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是中國醫葯鼻祖之一。
他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與女媧同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書記載其為創世神。
相傳伏羲人首蛇身,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曲子。伏羲稱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後去世,留下了大量關於伏羲的神話傳說。
自古以來三皇五帝就受到歷代帝王的尊敬與祭祀,作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伏羲是有大智的思考者和發明創造者,作為各民族團結協作、尋求生存與發展的歷史象徵,對中華民族的文明進步和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直到今天,伏羲女媧以及炎黃二帝依舊是國家正經提出要祭祀的人文始祖,他們是華夏兒女共同的父親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