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孩子容易熱出汗
⑴ 謝醫生微課 ▏孩子容易出汗,是身體異常嗎
1小兒為什麼更容易出汗
中醫認為汗是由皮膚排出的一種津液,汗液能潤澤皮膚,調和營衛,維持體內陰陽平衡。小兒由於形氣未充、腠理疏薄,加之生機旺盛、清陽發越,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比成人更容易出汗。
也就是說,小孩子新陳代謝旺盛、活潑好動,尤其是嬰幼兒,皮膚含水量及微血管的分布都比成人要多,所以由皮膚蒸發的水分也較多。且小孩子對寒熱的調節能力比成人要差,所以小孩子比大人更容易出汗是正常現象。
2
生理性出汗和病理性出汗
那麼作為家長,應該如何區分生理性出汗,和病理性出汗呢?
如果孩子是因為天氣炎熱、衣被過厚,或餵奶過急,或劇烈運動,或進食熱量高的食物之後出汗,且沒有其它疾病表現,一般屬於生理性出汗。
寶寶睡著了容易出汗,如果多在上半夜剛入睡時出汗,深睡後汗液便會逐漸消退,這也屬於生理性出汗,家長不必過於擔心。
病理性出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汗證」,是指小兒在正常環境和安靜狀態下,全身或局部出汗過多,甚則大汗淋漓的一種病證。多發生於5歲以下小兒。
小兒汗證常有自汗、盜汗之分:
①盜汗:睡覺的時候出汗,醒來後汗止;
②自汗:在安靜時且未著過多衣物,室內溫度並不高的情況下出汗,不分晝夜。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分析,病理性出汗可見於以下疾病:
①感染性疾病:如:傷寒、肺炎、結核病、瘧疾等。
②營養性疾病和代謝疾病,如:佝僂病活動期,這是嬰兒最常見的多汗原因,一般有未足量補充魚肝油或少見陽光史;還有Ⅱ~Ⅲ度營養不良、糖尿病、低血糖等。
③結締組織病,如:風濕熱、類風濕病、全身播散性紅斑狼瘡等。
④循環功能不全,如: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等危急重症,可出現全身濕冷。
⑤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
⑥精神因素,如:小兒緊張、興奮、感到恐懼或受到驚嚇等。
⑦葯物作用,如:使用解熱鎮痛葯,布洛芬等葯物後出汗。
以上疾病中,佝僂病的出汗常發生在入睡後的前半夜,頭部汗出明顯為特點,且多伴有「枕禿」;結核病的出汗以整夜均可見汗出為特點,同時伴有低熱、疲乏無力、食慾減退、面頰潮紅等症狀。
3
小兒汗證應該怎麼治療
如果是由原發病引起的異常出汗,當然應該先治療原發病。比如佝僂病的孩子,多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有結核感染的孩子應當抗結核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的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規范服用葯物治療。
如果排除了基礎疾病,或這些原發病經過治療已經得到控制後,孩子仍然有異常出汗,當然要考慮選擇中醫內外合治。
中醫認為,汗證多屬虛證。自汗以氣虛、陽虛為主;盜汗以血虛、陰虛為主,因此,補虛為其根本。但是,臨床中也有相當一部分孩子多汗表現為濕熱熏蒸之實汗,此時又當以瀉為主要治法。辨證多分為以下幾型。
(一)辨證治療
1.肺衛不固:自汗出,以頭頸、胸背明顯,動則尤甚,神疲乏力,面色少華,易感冒。治以益氣固表,方選玉屏風合牡蠣散加減。
2.營衛失調:自汗為主,汗出遍身,撫之不溫,畏寒惡風,胃納不振。治以調和營衛,方選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
3.氣陰虧虛:盜汗為主,形體消瘦,心煩少寐。治以益氣養陰。方選生脈散加減。
4.濕熱蒸迫:汗出多,以額、胸為甚,汗出膚熱,汗漬色黃,口臭,便干。治以清熱瀉脾,方選瀉黃散加減。
(二)外治法
除了中葯湯劑內服之外,也可以配合葯物外治,比如湖南中醫附一自製的止汗敷臍貼,可以輔助治療汗證;小兒推拿,對汗證也有一定的療效。足浴法:五倍子、烏梅、艾葉,煎水足浴,也可以試用。
4
小兒多汗應該怎麼護理
1.對於多汗的寶寶,家長們注意及時增減衣物,及時在寶寶把衣裳汗濕後幫寶寶把身體擦乾,避免寶寶著涼,不要讓空調或者風扇對著寶寶直接吹。而且還要注意給寶寶及時補充水分。
2.如果是有佝僂病早期相關表現的寶寶,家長們就要注意了:魚肝油要足量補充,出太陽時要多帶寶寶到戶外活動,如果上述症狀無明顯好轉,家長們就要帶寶寶到醫院,行微量元素檢測、維生素D含量檢測等相關檢查,並遵照醫囑進行相關治療。
如果是懷疑結核病的寶寶,則要注意至醫院行肺部X線檢查或做結核菌素試驗以便及時診療。如果考慮其它疾病,也應該帶孩子到醫院完善相關檢查。
⑵ 小孩子睡覺出汗多怎麼回事
很多媽媽在照顧寶寶時,會注意到寶寶睡覺時額頭和身體會出很多汗,有時甚至浸濕衣物。對於這種情況,許多媽媽可能會擔心寶寶是否體質虛弱或患有疾病。但實際上,嬰幼兒在睡眠中出汗是常見現象,並非總是疾病或體質虛弱的徵兆。那麼,寶寶睡覺出汗多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嬰幼兒期由於新陳代謝旺盛,加上活潑好動的天性,即使在晚上上床後也可能無法安靜。這種生理性多汗指的是孩子身體健康、發育良好,沒有任何疾病引起的睡眠中出汗。家長往往以自己的感覺來決定孩子的最佳環境溫度,喜歡給孩子多蓋被子,使得孩子體溫過高。由於大腦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善,加之機體代謝旺盛,孩子只能通過出汗來調節體溫。
其次,有些活潑好動的孩子白天運動量大,產生的熱量多,機體無法及時通過出汗散發多餘熱量。這些熱量會積聚在體內,導致晚間體溫達到約38℃。入睡後,產生的熱量減少,交感神經敏感性減弱,身體通過出汗來散發多餘熱量,以維持正常體溫。
此外,小兒在入睡前喝牛奶、麥乳精或吃巧克力等也會引起出汗。這些食物在小兒入睡後會產生大量熱量,主要通過皮膚出汗來散熱。另外,室溫過高或保暖過度也是小兒睡眠時出汗的原因。這些都屬於生理性的出汗。
最後,夏天天氣悶熱、卧室通風不良時,寶寶更容易出汗。這種出汗在醫學上稱為「生理性出汗」,通常發生在上半夜剛入睡時,深睡後汗液會逐漸消退。對於生理性出汗,家長不必過於擔心,這是寶寶生長過程中的一種生理現象。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這種現象會逐漸減少。
⑶ 寶寶多汗是什麼原因
小兒多汗有時是因為各自體質決定,而且小孩本身的汗腺發育特點也較容易有出汗。如果出汗同時身體有不良反應或不健康的狀況,那麼則應看看是否是生理性盜汗造成。 1、正常反應 嬰幼兒離開母體後,便在逐步適應自然界的生存環境,他們新陳代謝旺盛,經神經中樞調節所產生的熱量較大,而散熱便要出汗。另一方面,嬰幼兒的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完善,對外界刺激所引起的興奮到抑制狀態過程中的調節功能較差,孩子從白天活動到晚上轉入睡眠時,由於神經功能的作用,交感神經容易出現一時的興奮狀態,則會促使汗腺分泌而排汗,許多幼兒之所以在入睡時或睡眠時輾轉不安,滿頭是汗,甚至大汗淋漓,便是這個道理。此外,穿得多、被褥蓋得太多、太厚或室內溫度過高等,均可引起盜汗。 2、病理性盜汗 常見於結核病、佝僂病等。但兩種病的盜汗形式有所不同。結核病盜汗以整夜出汗為特點,患兒伴有低熱、消瘦、體重下降、食慾減退等症狀,通過檢查血沉、結核菌素實驗和胸部透視均有助於結核病的診斷。佝僂病盜汗則以上半夜為主,是由於維生素D缺乏,引起血鈣過低而造成的。 最好先做一下判斷,如果是病理性的,就要到醫院好好檢查一下,遵醫囑治療或補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