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為什麼沒孩子
❶ 史鐵生有兒子嗎
1.史鐵生結婚了,但是沒有孩子。
2.史鐵生妻子是陳希米,1961年出生,1982年西北大學數學系畢業,1989年與史鐵生結婚。後成為出版社編輯,在2012年創作了散文集《讓死活下去》,表達對史鐵生的懷念。
3.陳希米,當代作家史鐵生的妻子,華夏出版社副編審。她身為殘疾人,以頑強的個性、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兢兢業業的勞動,參與策劃了「哈佛商學經典」叢書,並責編了《總經理》《企業文化與經營業績》《無根據頌》等圖書,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❷ 史鐵生有妻子嗎
有。
陳希米,女,40歲,群眾,大學文化,畢業於西北大學。現任華夏出版 社副編審。
沒有兒女。
❸ 關於史鐵生的資料
史鐵生,1951年生於北京,著名小說家。1967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到陝西延川插隊落戶。1972年因病致癱,轉回北京。1974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廠做工。
197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以後陸續發表中、短篇小說多篇,1983年他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獲1983年、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
史鐵生故事
·21歲時候雙腿癱瘓。1981年,患
嚴重的腎病。1998年開始做透析
。他說自己「職業是生病,業余
在寫作」。
·他的著名散文《我與地壇》鼓勵
了無數的人,深圳中學生楊林文
章的鼓勵下,走出了車禍帶來的
陰影,以《生命的硬度》奪得了
一個全國作文大獎。
史鐵生語錄
·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殘疾
·我們生來孤單,無數的歷史和無
限的時間因而破碎成片斷。
·左右蒼茫時,總也得有條路走,
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筆
去找。
·在奧運口號「更快、更高、更強
」之後,應該再加上「更美」。
·死是一件無須乎著急去做的事,
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
了的事,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❹ 史鐵生家庭簡介
史鐵生妻子:陳希米,女,40歲,群眾,大學文化,畢業於西北大學。現任華夏出版 社副編審。
陳希米同志嚴格按照黨和國家頒布的有關的出版方針、政策、法規辦事,策劃、編輯了大量的優秀圖書。身為殘疾人,以頑強的個性、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兢兢業業的勞動,圓滿地完成了社裡交給的各項任務。處處以身作則,雖然可以在家看稿,但她堅持天天上班。參與策劃了「哈佛商學經典」叢書,並責編了其中的《總經理》、《企業文化與經營業績》等6部書,責編了《無根據頌》等4部圖書,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妻子也是殘疾人,他們沒有孩子。
❺ 史鐵生有孩子嗎
看不看得上,那是我們的想法,可卻真有這樣可愛的女人嫁給了他,他是結了婚的,妻子叫陳希米。不過,沒聽說他們有孩子。
❻ 作家史鐵生是怎麼失去雙腿導致癱瘓的
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6月回村,生產隊關照讓其擔任飼養員,放牛喂牛。1971年,9月史鐵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1972年,1月5日住北京友誼醫院,一年有半,治療結束之時即輪椅生涯開始之日。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史鐵生因突發腦溢血在北京宣武醫院去世。根據遺願,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器官捐獻給醫學研究,12月31日凌晨6時許,其肝臟移植給天津的一位病人。
(6)史鐵生為什麼沒孩子擴展閱讀
史鐵生,中國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
因雙腿癱瘓於1972年回到北京。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靠著每周3次透析維持生命。後歷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
自稱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時46分因突發腦溢血逝世,享年59歲。2018年9月,史鐵生所著小說《務虛筆記》《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入選改革開放四十年最具影響力小說。
❼ 史鐵生雙腿如何殘疾的、
史鐵生的雙腿是得病殘疾的。
史鐵生生於1951年,是北京人,漢族。1967年從清華附中初中畢業,兩年後,也就是1969年響應號召下鄉插隊務農,他插隊的地方就是延安地區的清平灣。
1972年一場大病導致史鐵生的雙腿癱瘓,回到北京也治療無效。在21歲生日這一天,他住進醫院,從此再也沒有站起來。1974年他被安排進了北京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一直到1981年因為急性腎損傷而停止工作回家療養。
(7)史鐵生為什麼沒孩子擴展閱讀:
「我的第一職業是生病,第二職業才是寫作。」說出這句話的是一位當代中國作家,一位19歲那年就因殘疾而坐上輪椅的返鄉知青,他的名字叫史鐵生,2010年歲末的最後一天,因突發腦溢血在北京溘然長逝。
而在此之前10年,身患尿毒症的作家不得不依靠定期透析維持肉體在塵世的運轉,如果再往前推,早在30多年前,死亡的魅影就已經在他個體的世界裡大規模雲集、窺視,伺機攻陷最後的陣地。
那段時間,作家與死亡的搏殺以無聲的方式,在地壇的角角落落里展開,撕心裂肺之後,沉靜而博大的地壇以無上的包容性啟示著這位剛剛20出頭的年輕人。當然,他也沒有辜負地壇的暗示,從渺小病痛的軀體中遁出,進入涅盤的通道,開啟了另一套生存的密碼。
「沿著我們不曾走過的通道/通往那扇我們不曾打開的門」,這是詩人艾略特留給世人的兩句話,如神諭般高懸,所發出的犀利光芒,恰恰指向人類最為隱秘、也最為深刻的精神世界。
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極少數人依靠其悟性和智識,依靠特殊的機緣,才能走向這扇大門,並輕輕推開它,讓那些特別的光亮進入內心,成為滋養精神的汩汩清泉。
走出地壇的史鐵生,打通了生死的玄關,成為另一個史鐵生,輕輕推開那扇我們不曾打開的門,讓光亮透射出來,也將自我的光芒帶入門內。熟悉史鐵生作品的讀者皆能體會出沉浸在其作品中的宗教般的情懷和品質。
與其精神消息相通的一位摯友,同樣也是作家的韓少功在一篇文章里指出:史鐵生的筆下較少丑惡相與殘酷相,顯示出他出於通透的一種拒絕,和一種對人世至宥至慈的寬厚,他是一尊微笑的菩薩,他發現了人的生命可以無限,磨難正是命運,虛偽便是實在,萬物其實與我一體。
在當代作家序列中,史鐵生用其作品建構了一個准宗教的世界,與嚴格的宗教理念卻又絕然不同,因為世上諸多宗教在對待肉體上,皆是採取否決的方式,其間的差別只是程度的不一。
同樣從超越式的體驗出發,史鐵生的精神世界卻對肉體滿含溫情,基於個體身體的殘疾,他體悟到人類廣義的精神殘疾,活著,其本質上就是一個自我拯救的過程。
因此,在他看來,面對肉體存在非常態的病痛,對抗躲避皆是徒勞的,而戰勝它更是一種虛妄,所應該做的是接受和承認,並在承認的過程中體驗生命的另一面。換一種說法,病痛和健康一樣,皆是上帝賜予我們的禮物,所以他向我們說道:「我的第一職業是生病!」
❽ 史鐵生21歲遭逢厄運坐輪椅,愛情是如何照亮他的生活的
愛情讓他走出困境。自從史鐵生遇到愛人以後,他就漸漸變得開朗起來了。
❾ 關於史鐵生的故事
1、脆弱的生命
十歲那年,史鐵生在一次作文比賽中得了第一。十八歲那年,史鐵生自願到陝西延川縣插隊。插隊初期,史鐵生脊髓損傷、腰背疼痛。有一次他在山裡放牛,遇到了暴雨和冰雹。高燒以後,重現腰腿疼痛的症狀,從此落下了病根。在史鐵生21歲的生日第二天,因為腿疾,父親攙扶著他第一次走進病房。那一刻,史鐵生有過一個決心:要麼好,要麼死,一定不要再這樣走出來。
隨著雙腿日漸地麻木,肌肉無可遏止地萎縮,史鐵生悵然若失。未名氏哲人說:危卧病榻,難有無神論者。整日整夜,卧榻病床,史鐵生消減了讀書的興致。門外來來回回、走走停停的腳步聲擾亂了史鐵生的思緒。史鐵生在心裡荒荒涼涼祈禱著:上帝如果你不收我回去,就把能走路的腿給我留下。南窗之下,桃紅柳綠,雖令人心神嚮往。但史鐵生再也不敢去羨慕那些在花叢樹行間漫步的健康人。
他甚至都不能回憶起腳踩在軟軟的草地上的感覺。自此以後,他也再沒有站起來。生命原來如此脆弱,不忍讓人直視。二十一歲、二十九歲、三十八歲,史鐵生三林三處出醫院。尤其二十九歲那次,史鐵生高燒不退,整天昏睡、嘔吐。將近三個月不敢聞飯味,全靠血管去喝葡萄糖,血壓也不安定。大夫們一度擔心他活不過冬天了。
2、堅強的母親
史鐵生殘廢以後,他母親的整副心思全放在給他治病上。為了治病,全家負債累累。史鐵生母親四周打聽治病偏方,花錢如流水,萬般搜尋稀奇古怪的葯。她給史鐵生又是洗,又是敷,又是熏,又是灸。史鐵生又是吃,又是喝。但奇跡,未有絲毫顯露讓史鐵生終身受益的,是友誼醫院那位老大夫的話:「你一生都未必能有這樣閑在的時候,你何不用這樣的時間來讀點書,整理整理自己的思緒?
在初中二年級,史鐵生趕上「文革」,沒有讀過什麼書。大多世界名著等等是在他雙腿殘疾之後讀的。史鐵生每天搖著輪椅去地壇,不是讀書,就是思考。史鐵生母親對兒子的腿也終於絕望。為了盡力忘掉這份不幸,史鐵生母親到處給他借書,頂著雨或雪推他去看電影。生怕史鐵生自盡,忍著疼痛和擔心,她放兒子單獨出去。有很多回,史鐵生在這園子里待得太久了,她就來找他,但她又不敢驚動他。
只要見到史鐵生好好的,她就會一聲不吭,轉身回去。或許出於倔強和羞澀,史鐵生假裝沒有看到,有時還會故意躲起來。三十歲時,史鐵生的第一篇小說終於發表。過了幾年,史鐵生又一次獲獎。而她卻再也不能和兒子共享這輝煌的一刻,早在四十九歲時,她就離他而去了。史鐵生回憶道,自己當時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卻不知道自己的不幸在自己母親那兒總要加倍。
3、追求與活著
在癱瘓的艱難歲月里,史鐵生暴躁易怒。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便不得不耗在園子里。他有時待一會,有時直至月光滿地。史鐵生說:這么多年我在這園子里,有時候是輕鬆快樂的,有時候是沉鬱苦悶的,有時候優哉游哉,有時落寞,有時候平靜而且自信,有時候又軟弱,又迷茫。縈繞史鐵生的耳邊,有三個問題一直在騷擾著、陪伴他。第一個是要不要去死?第二個是為什麼活?第三個我干嗎要寫作?
讓史鐵生受啟發的,是卓別林的一部電影:《城市之光》。女主人公要自殺,卻被卓別林救了。女的說,「你為什麼救我?你有什麼權利不讓我死?」卓別林說,「急什麼?咱們早晚不都得死?」史鐵生心中怦然一動:是啊,咱們早晚不都得死?對於死亡,史鐵生說: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對於殘疾,史鐵生總想憑什麼我能寫出小說來呢?憑什麼那些小說的素材會送到一個截癱者跟前來呢?王蒙曾說,正因他是個殘疾人,所以他作品中有別的作家沒有的一股靜氣。對於生活與寫作,有朋友曾勸史鐵生,你不能死,你還得寫呢,還有好多作品等著你去寫呢。這時,史鐵生真正意識到,人活著,說到底是慾望,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慾望。不怕死和想去死是兩回事,怕活不等於不想活。
而為了生存,人類應該找一些牢靠的理由,認為自己可以得到點什麼,比如愛情價值感之類。所以,史鐵生說:活著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是為了活著。只是因為我活著,才不得不寫作。
(9)史鐵生為什麼沒孩子擴展閱讀:
主題思想
史鐵生許多小說有強烈的自傳要素,如中篇小說《宿命》就是作者的精神自傳;他有強烈的宗教情懷,甚至精深的宗教哲學。在作品中思索人的救贖需要和終極關懷,追尋上帝,反映世人以意識形態名義推翻親情滅絕愛心,甚至背叛自己的良心和信仰,為了利益而放棄信仰,例如《文革記愧》一篇,記述公安發現了一篇在朋友間傳抄的地下小說,「我」在公安尚未上門時,就決定背叛朋友。
命運出於無法窮詰的偶然性,世間萬物只有不合理的混亂;人在這個充滿殘酷不公的世上,是被任意擺布的孤兒。「(神的)仁慈在於,只要你往前走,他總是給你路。」《務虛筆記》記錄了一個尋找神性卻未能企及的痛苦心靈,並批判功利主義,也否定民間氣功風水作為一種尋求超越的可能途徑。
地位
1980年代,史鐵生是「知青情結」的第一個代言人,作品大受歡迎和推崇,是中國文學界的中堅人物,以真誠著稱,也被先鋒派作者奉為精神領袖。1995年發表的長篇小說《務虛筆記》是中國文學中第一部真正的宗教哲理小說,有里程碑的意義,但此書反應零落,似乎讀者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