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不可以哭為什麼
⑴ 家長為什麼不許孩子哭
孩子都是單純的,他們的哭泣很容易找到原因,也很容易安撫。但許多家長卻不這么認為: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在以哭要挾,有的認為哭是無病呻吟,還有的家長甚至故意逗孩子哭。
林女士是一位全職媽媽,她最怕聽到女兒婷婷的哭聲,因為林女士找到了女兒哭鬧的規律:5歲的她總是以哭聲召喚媽媽,有什麼過分的要求,也是用哭聲要挾媽媽,屢試不爽。
趙先生是一名退役的長跑運動員,性格剛強。他很喜歡兒子棒棒,怎麼鬧他都不嫌煩,但只要棒棒哭,他就大發雷霆,嚴厲制止:「不許哭!男子漢流血不流淚,哭鼻子是沒出息的表現。」 至於棒棒為什麼哭,趙先生根本不在意,他認為小孩子的煩惱都是無病呻吟,不值一提。
公交車上,一個四五歲男孩央求媽媽幫他打開酸奶盒的蓋子,媽媽嘆了一口氣,不耐煩地接過酸奶,打開蓋子,猛地喝了一大口。看本來就不多的酸奶,瞬間少了一多半,男孩「哇」的一聲大哭起來。媽媽卻哈哈大笑,對旁邊的乘客說:「瞧這孩子多小氣,親媽喝一口都不行。」然後拿出另一盒酸奶給孩子。孩子伸手去接,媽媽又收回來,厲聲問:「還哭不哭?」
成年人有時根本不顧及孩子的感受,隨隨便便逗孩子哭,又不許孩子痛痛快快地哭。這本質上是對孩子的不尊重,而這樣的不尊重會給孩子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
家長為什麼不許孩子哭?
1.哭,通常是一種負面情緒的表達,因而是令人不快的
如果孩子哭鬧,家長的潛意識會認為這是孩子在公然控訴家長失職,所以家長會自責;如果家長感覺孩子在無理取鬧,會非常憤怒,因為孩子這是在誣告、陷害。所以,家長往往質問孩子:「告訴我,你到底為什麼哭?」其實是要求孩子對自己的誣陷行為做出解釋。
2.中國傳統觀念中有「男兒有淚不輕彈」的偏激思想
男孩哭泣通常被認為是懦弱的表現,於是,家長會要求男孩:「你是男子漢!做男子漢不能哭!」同時,現代社會又倡導男女平等,有些家長也不允許女孩示弱,所以常說:「不要哭,你要做個勇敢的孩子!」
3.在物質豐富的今天,家長往往過於輕易地滿足孩子的要求,有溺愛之嫌當孩子成為家庭的中心,被兩三代長輩寵愛,稍不如意就會以哭鬧相要挾。家長識破了孩子的詭計,自然會粗暴地制止。
家長不許孩子哭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影響?
日常生活中,家長制止孩子哭鬧的方式可謂五花八門——
「不許哭!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我數一二三,你再哭我就把你賣給收廢品的!」「再哭,我就讓警察叔叔來抓你!」
「你要是再哭,我明天就告訴幼兒園老師你在家不聽話,收回你的小紅花!」······
1.不許哭,等於在告訴孩子,他的情緒不重要。眾所周知,哭是孩子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在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沒有發展起來之前,可以用哭來有效地表達他的各種需求。在沒有掌握更多處理情緒的技巧之前,哭也是孩子釋放情緒最方便快捷的方式。哭過了,孩子的情緒就平穩下來,自然就能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變得愉悅起來。
如果家長用「不許哭」去阻止孩子,就等於告訴孩子,哭不是一種好的行為,他的情緒不重要,他的感受不重要,他被一票否決了,想想這有多糟糕!
2.不許哭,會引起情緒阻滯
如果家長不許孩子哭,孩子迫於壓力不得不止住哭聲,強迫自己安靜下來,可孩子壓抑在心裡的負面情緒怎麼辦?當負面情緒找不到合適的出口釋放,就會越積越多,引起情緒阻滯。
當孩子出現情緒阻滯,他往往沉湎於這些不愉悅的情緒之中無法自拔,以至於出現內心恐慌、失去安全感、變得退縮和封閉等。當這些負面情緒越積越多,到了無法壓抑的時候,就會以家長不可預知的破壞力爆發出來,比如逆反、厭學、早戀、游戲上癮、離家出走。
即使不做出出格行為,隱性傷害也是難免的。沉湎在負面情緒之中,孩子就會看不到其他,或者對其他事物失去興趣,妨礙孩子各方面的發展。如果孩子的好奇心被削弱,對新鮮事物失去興趣,學習的熱情就會減弱甚至喪失,變得膽小、黏人、脾氣暴躁……
3.不許哭,是對孩子的冷漠和無視
家長不許孩子哭,是對孩子的冷漠和無視。如果孩子從家長的行為中學到了這種處理負面情緒的方式,就會照方抓葯,用同樣的方法對待同學和朋友,對他人的情緒缺乏了解,不能敏銳地察覺他人感受,或漠視他人的感受,情緒感受力弱,情商低,難以融入集體。
那些迫於壓力,在父母面前表現得很隱忍,試圖以此博得父母歡心的孩子,一旦脫離父母,遇到合適的機會,就會本能地將負面情緒發泄到比自己弱小的對象身上。如攻擊小夥伴、在祖輩面前表現得蠻不講理等。
那些習慣於壓抑自己情緒,從小被鼓勵做男子漢的男孩,長大後很可能習慣以「剛強」的假面具示人,其實是紙老虎,因為他學到的只是忍耐,而不是真正的抗壓能力,當遭遇無法承受的挫折時更容易心理崩潰。
對孩子傷害最大的,是家長在孩子止住哭聲之後的行為:只要孩子不哭了,家長馬上去忙別的事,似乎孩子哭鬧這件事圓滿解決了,至於孩子為什麼哭,負面情緒是否得到了宣洩,家長漠不關心。
歸根結底,這是因為家長不尊重孩子,沒有把孩子的訴求當回事,他們只求耳根清凈。殊不知,孩子哭鬧只是表象,內心的委屈、恐懼才是更需要關注的。所以,家長用「不許哭」來壓制孩子,即使見效也是治標不治本的短視行為。
面對孩子的哭鬧,家長應該做些什麼呢?
1.允許孩子哭泣
家長的正確做法不是強制孩子止住哭聲,而是陪在孩子身邊,用簡單的一兩句話表達對他的理解,之後安靜地等待他哭一兩分鍾。家長會發現,孩子的哭聲會越來越小,逐漸歸於平靜。一旦平靜下來,孩子的臉上就會露出滿意的神情,甚至還可能破涕為笑,轉而開開心心地去做其他的事情。
也許有些父母會擔憂:若不阻止孩子哭,孩子會不會變成一個「愛哭鬼」?這種擔憂是多餘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哭的概率會逐漸降低。允許孩子想哭的時候哭一會兒,他的需求得到了滿足,內在才會有力量,才能變得更堅強,以後哭的可能性反而更小。
當然,家長不必沒完沒了地安慰孩子,或者給他講道理,因為這樣做相當於不斷地將孩子拉回不愉悅的情景之中。孩子越是被安慰,越是聽到各種道理,他就越難以被安撫。
2.引導孩子發現更多表達負面情緒的方式
除了允許孩子哭,家長應該引導孩子掌握更多處理負面情緒的技巧。對學齡前孩子來說,識別情緒和復述情緒是最基本的兩個技巧。
所謂「識別情緒」,就是當孩子哭鬧時,家長要用明確的詞彙給他的情緒命名。
比如:「寶寶生氣了,寶寶在生誰的氣呢?」讓孩子知道他當前的情緒叫「生氣」。
再比如:「寶寶在害怕什麼?沒事,有爸爸保護你!」讓孩子知道他當下的情緒是「害怕」。
所謂「復述情緒」,就是當孩子哭鬧時,家長用語言、畫畫等方式,引導孩子把內心的負面情緒復述出來。
比如,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把「不高興」畫出來,一邊畫一邊講述。在畫與講述的過程中,孩子的情緒很自然就宣洩出來了。事後,家長還可以將畫出來的「不高興」做個了結,將其撕碎、燒掉,或者埋進土裡,關進黑屋子裡,等等。這種儀式感很強的行為可以幫助孩子直觀地學到如何處理情緒。
3.用講故事的方式示範
對小孩子來說,講故事比說教更管用。家長可以找一些跟情緒處理有關的繪本,跟孩子一起閱讀、討論,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學會更多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
如果沒有合適的繪本,家長可以編故事講給孩子聽,或者講述自己小時候的事,讓孩子意識到爸媽小時候也遇到過同樣的問題,沒什麼大不了的,總會有恰當的方式解決,心情就會放鬆下來。
4.在家裡設立情緒宣洩角
給孩子買個塑膠不倒翁,或者准備一個大枕頭、廢棄的報刊等,放在家裡的某個角落。每當孩子不高興時,就可以去這個固定的隱秘角落宣洩一番。如果孩子能通過拳擊、踢打、撕扯等方式將情緒發泄出去,自然就不會通過傷害自己和他人的方式宣洩情緒了。
除了以上這些,家長還可以平靜地抱孩子一會兒,撫摸他的身體,給他提供玩水的機會……許許多多的方式都可以有效地幫助孩子釋放情緒。
總而言之,只要家長能夠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細心體察他的感受,以孩子能夠接受又安全的方式幫助他,教他更多釋放情緒的技巧,孩子就會少哭幾次、哭的時間短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