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生女生 » 為什麼九歲孩子背書特背費勁

為什麼九歲孩子背書特背費勁

發布時間: 2024-11-27 03:01:56

A. 孩子背書難是智商的事嗎

不是的。 第一;想讓孩子背書快,要多讀,先不要急著理解,等熟讀成誦以後,再去理解,會記得很扎實。 第二;多寫,常言說,好記性不如賴筆頭,在寫的過程中嘴裡默念,也是背書的方法。 第三,多玩智力游戲,有助於大腦開發,

B. 如何培養學生的文言文語感

文言文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余秋雨先生在《石築的〈易經〉》中這樣寫道:「其他三大文明古國的文明之所以中斷,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失去了對其古文字的解讀能力。在其他文明故地,近代考古學家遇到的最大的麻煩就是對古代文字的識別,常常花費幾十年才猜出幾個,有的到今天還基本上無法讀通,但這種情況在中國沒有發生,就連甲骨文也很快被釋讀通了,以至於我們今天讀幾千年前的古書,就像讀幾個喜歡文言文的朋友剛剛寄來的書信一樣,這是其它幾種文明不可想像的。」這不是余先生獨特的而是所有以中華文明為驕傲的炎黃子孫所應共有的感受。所以我們要把學習文言文上升到延續文明的高度來認識,也只有這樣才能客觀地對待中華文明中一切有利於培養語感的有效方案。
首先,還是讓我們先看看周振甫先生在《怎樣學習古文》中如何說的:《唐才子傳》的記載,在《王勃》傳里,說:「六歲善辭章。」他六歲就已經會寫詩文了。當時的詩,就是古詩、律詩,當時的文,就是古文、駢文。六歲怎麼就會寫這樣的詩文呢?再看《駱賓王》傳,稱「七歲能賦詩」;《李百葯》傳,稱「七歲能文」;《劉慎虛》傳,「八歲屬文上書」,類似的記載還有不少。換言之,在唐朝,很多七八歲的孩子不僅會讀懂古文,駢文,舊體詩,還會寫古文,駢文,舊體詩,。是不是當時的人特別聰明呢?不是的。我們再看近代人,康有為,「七歲能屬文」。梁啟超「六歲畢業《五經》,八歲學為文,九歲能日綴千言」。可見古今人的聰明是相似的。那麼,不論唐人或今人,他們從小就能讀懂古文,不僅會讀,還會寫古文和舊體詩。為什麼現代人讀懂古文會成問題呢?這跟讀法有關。
開明書店的創辦人章錫琛先生是這樣描述他小時候如何讀書的。開始讀《四書》時,小孩子根本讀不懂,所以老師是不講的。每天上一課,只教孩子讀,都會了就要讀熟背出。第二天再上一課,再教會孩子讀,熟讀背出。到了節日,如陰歷五月初五的端陽節,九月初九的重陽節,年終的大節,都不教書了,要溫書,要背書。如在端陽節要把以前讀的書全部溫習一下,再全部背出。到年終,要溫習一年讀的書,全部背出。到第二年年終,除了要背出第二年所讀的書外,還要背帶書,即把第一年讀的書也要連帶背出。因此,像梁啟超的「六歲畢業《五經》」,即六歲已把《五經》全部背出了;所以他「九歲能日綴千言」。因此,《唐才子傳》里講的「六歲善辭章」,「七歲能賦詩」,按照「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的說法,他們在六七歲時,熟讀的詩和唐詩一定遠遠超過三百首,那他們的會吟詩也就不奇怪了。
當然,今天的我們不必也不可能做到像古人一樣。但是我們應該切記背誦是培養語感最基本的方法。「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古有七錄齋主人張溥,今有能背《紅樓夢》的茅盾。讀的准、讀的好、讀的妙是背誦的基本前提,朗讀指導首先應注意矯正「學生腔」,可以從方言辨正分清句讀開始,再到抑揚頓挫,最後輔以形體語言,逐漸形成這樣的良性循環。由於古人對平仄、押韻、對偶要求較高,所以文言朗讀難度更大。文言文朗讀應選像《醉翁亭記》(歐陽修)這樣一些格調清新、詞句優美、有強烈感染力的作品,朗讀是眼、腦、口共同來完成,許多語言需要模仿(如人物對白),這樣學生在朗讀中無形的增加了對人物感情的把握,有時就一則格言的朗讀,會給學生無窮的教育力量,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學生如果能感情充沛的朗讀,就證明他體會了《岳陽樓記》中范仲淹的思想感情,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就已達到了一定的深度。
其次、加強文言知識的積累是培養語感能力的基礎。教科書中的文言文大都具有較高的思想品位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其生活品文,發人深省;描寫戰爭跌宕壯闊;寫景話人入木三分;可以說辭簡意豐,言簡意賅。文言文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難在語言的嬗變導致的語義差異。學生缺少必要的文言知識積累,在學習文言文時很難走到「品味語言,尋訪思路,找准精髓,鑒賞意境」的路上去。
文言知識的積累一般以字、詞、句、段四個方面入手,以分類積累為主要方法,如古今異義詞集錦,有古代漢語人稱代詞彙萃,古詩文理解性默寫集萃等。但僅僅以上四個方面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積累一些古代的文化現象和史學知識。古代的文化現象是指古代禮制、器皿、工具、風俗習慣、人名、地名等。其實這些文化現象在文言中屢見不鮮,如「登軾而望之」,(《曹劌論戰》)。「一封朝奏九重天」(《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韓愈),像「軾」「九重天」這些字詞就是古代的文化現象。語文作為一門歷史悠久的人文學科,自然和歷史血肉相連,如果缺乏必要的史學知識,將很難把握文言文所表達的真實情感,如《岳陽樓記》中范仲淹為何要在「乃重修岳陽樓之前」寫下「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八個大字,學生沒有基本的史學知識將很難理解范仲淹的「苦衷」,所以說積累是文言文教學之核心。
第三、注重文言文閱讀的拓展是提高語感能力的主體。中學階段的文言文,如果按篇數劃分到每星期,一個星期尚不足一篇,課外更是鮮有接觸。課本只是一個例子,增加文言閱讀量勢在必行。如何增加閱讀量,我認為途徑有以下幾種,首選是自讀課本和教輔讀物;其次是在課堂中注意課內外銜接,以文章間的相通之處為契機,引導學生融匯貫通(不一定都是文言文)。如在講《送東陽馬生序》,可把刪去的部分讓學生讀一讀;三是多指導學生讀半文言、文言作品,在初級階段以四大名著和一些淺顯的文言文著作為主,如《儒林外史》等。四是敏感捕捉閱讀契機,如學《狼》時,就適當介紹《聊齋志異》中的其他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課堂上讓其「羨魚」,下課才能「結網」,學生很有可能在課外自己去閱讀。特別要指出的一點是在文言文閱讀中學生學習的層次性、漸進性是教師應注重把握的。
第四,強化靈活應用是提高語感能力的歸宿。能夠對文言文中的知識進行應用是一種理性升華,如在一篇文章中能恰當靈活的把文言知識為我所用,那麼這篇文章可能是學生語感能力形成的標志性建築。有經驗的教師在文言文學習中經常會讓學生摘抄一些千古佳句,這對文言文的教學大有裨益,但學生摘抄以後往往又被同化,只會引用,不會運用,學生在作文時,經常可以看到「引言脹的呱呱叫,理解餓的咕咕響」的文章。緣何至此,閱讀教學留於表面是罪魁禍首,文言文閱讀教學需要同化,更需要異化。
文言文閱讀的異化要建立在學生對文言詞句理解透徹的基礎上,所以強化文言文知識的靈活運用,要注意給學生提供一些充分展示文言知識積累的平台,並不斷地引向深入。如講成語故事時不僅僅停留於成語本身,要求加入學生自己的觀點和理解,有學生在講「明鏡高懸」里先講其來歷「秦始皇有一面鏡子,能照見人心善」,後講「比喻法官判案的公正嚴明」,後評論「真的會有這樣一面鏡子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關鍵在於每個人的心中有這樣一面鏡子,」最後還舉出了《西遊記》中托塔天王的照妖鏡。還有同學在學習《春夜喜雨》後把詩的前兩句結合今年的旱情這樣一改「好雨忘時節,今天才發生?!」
強化靈活運用,並非強化學生篡改古代名言警句,堆砌生僻詞藻,而是要讓文言文知識成為負載思想感情的一種有效載體,無論是「原聲」還是「翻錄」,只要能融入學生自己的個性,那就是創新,也就達到了文言文的教學目的。
總之,文言教學中的語感培養是一項層次性、系統性很強的工程,作為一種能力,訓練固不可少,但更關鍵的一點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C. 親子閱讀孩子的感悟怎麼寫

親子閱讀孩子的感悟如下:

兒子已經今年已經九歲了,在他還沒認識字前就每晚睡覺前都讀一個小故事。而他最愛聽的故事就要我們一遍又一遍的再講,到最後他能自己大概地講下來。他認識字後,我們便開始讓他自己看拼
音讀本,每晚睡前的讀故事變成了一起看書。剛開始他覺得自己讀書又累又困難,沒讀多少就睡著了,到後來慢慢習慣。

孩子閱讀的好處

1、知識與信息獲取:閱讀是獲取知識和信息最重要的途徑之一。通過閱讀,你可以了解各種學科、領域的知識,掌握專業技能,擴大視野,開拓思維。

2、提升語言能力:閱讀可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詞彙量和語感。通過接觸各種文學作品和不同類型的文章,你可以學習到豐富的詞彙、句式和修辭手法,提升自己的寫作和口語表達能力。

3、增強思維能力:閱讀促進思維的發展,培養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通過閱讀各種不同觀點的文章,你可以學會分析、比較和評估信息,培養獨立思考和問題解決的能力。

熱點內容
小區牛奶店的價格為什麼那麼便宜 發布:2024-11-27 05:26:15 瀏覽:40
為什麼一到晚上街上都是狗 發布:2024-11-27 05:25:20 瀏覽:574
為什麼電腦城人流這么少 發布:2024-11-27 05:22:48 瀏覽:202
為什麼過年飯不好吃 發布:2024-11-27 05:03:25 瀏覽:637
結婚為什麼不能找四川男人 發布:2024-11-27 04:56:51 瀏覽:556
老男人為什麼要用眼神撩你 發布:2024-11-27 04:42:34 瀏覽:334
小孩子為什麼喜歡用衛生紙擦鼻子 發布:2024-11-27 04:37:36 瀏覽:854
身上發東西為什麼不能吃麵食 發布:2024-11-27 04:16:18 瀏覽:163
為什麼孩子頭發會發亮 發布:2024-11-27 04:14:12 瀏覽:510
中遠海控以前為什麼這么便宜 發布:2024-11-27 04:10:29 瀏覽: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