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4歲孩子喜歡破壞玩具
㈠ 孩子破壞東西什麼心理
1、好心辦壞了事
幼兒的出發點是好的,但由於經驗不足或能力有限,結果事與願違。有的孩子見金魚缸里結了一層薄冰,怕金魚凍死,把金魚全撈上來包在手帕里;看到鹽有點臟,把鹽放在淘米籃里用水淘;出去打開水摔壞了水瓶……成人首先要肯定孩子的想法是好的,接著告訴孩子失敗的原因。自己不懂的事先要請教大人,自己力不能及的事長大了再去做。
2、感到有趣
有些幼兒損壞東西,並未意識到行動的後果,而是對活動的過程感興趣,覺著好玩。例如把圖書中色彩鮮艷的畫面撕下來折疊玩具;到田裡揪下菜花、豆角、嫩瓜;用刀、筆在牆上、桌上亂刻亂畫……成人發現後要及時制止和教育,使他們認識到這些東西損壞就再也恢復不了原樣了。要適當引導幼兒興趣,例如對愛撕書折疊的,可給孩子色彩鮮艷的彩紙,由他折疊;對愛亂刻亂寫的,可給他硬紙、刻刀、彩筆及作品範例,讓孩子模仿著刻畫。
3、發泄心理
因未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與大人賭氣,故意損壞東西,發泄心中的憤怒。某些被溺愛的孩子常以此要挾成人,以達到個人目的。對這種故意破壞的行為,成人絕不能姑息遷就,既要嚴厲批評,也要讓孩子嘗到破壞的滋味。例如摔壞了玩具,至少在半年內不買新玩具;搗熄了煤爐,讓他與家人一起挨餓;砸壞了碗碟,告訴孩子兩周內不買他最愛吃的冷飲,以省下購買新碗碟的錢。孩子受到一定的懲罰後,會留下深刻印象,就不敢再由著性子耍潑了。
4、滿足個人需求
有的孩子因提出的要求被大人拒絕,便耍手段,迫使成人「就範」。例如故意磨破衣服、鞋子,讓父母買新的。為了得到自己最想吃的東西,故意淋雨,使自己患感冒。為防止這類行為發生,大人要滿足孩子合理的需要。若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就要把原因告訴孩子,取得孩子的理解。一旦發現孩子有這種不良行為,要嚴肅批評,且絕不能簡單滿足他,更不能不容分說就加以打罵。
5、盲目模仿心理
愛模仿是幼兒典型的心理特徵。孩子把大人當作行動的榜樣,大人怎樣做,他也機械地跟著學,由此產生不良後果。例如見父親刮鬍子,便將小貓鬍子剪了;看見媽媽化妝,趁大人不在時,也將自己化成個大花臉……對於盲目模仿的孩子,爸媽在事後要給孩子補充有關知識,使他們明白為何自己的行為會帶來破壞。平時要告訴孩子哪些事可以學成人的樣子做,哪些不能。
㈡ 小孩六歲喜歡干一破壞性的事件
教育一下就好
㈢ 為何孩子會這樣愛丟玩具呢
當孩子玩完玩具後就會把玩具隨便一丟,這也是因為平時沒有培養出良好習慣、懶或沒有秩序感而引發的一種行為,那麼為何孩子會這樣愛丟玩具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從寶寶成長的特點來看,4歲前是孩子秩序感建立的重要敏感期,這個階段需要在生活作息流程和日常習慣方面了解其秩序性,假期父母這時還不注意孩子秩序感的建立與培養,以後也就不會有好的秩序感,從而出現亂扔玩具的現象。
這種行為多發生在家中,如孩子在家玩耍時,將玩具丟來丟去,扔得到處都是,不想玩時也不收拾,任由它們躺在地上、床上和角落裡。這樣就會讓家中的地板或床上一片狼藉與混亂,甚至連走路都會被玩具絆倒。當父母提醒他時,他高興時就收拾一下,不高興時就懶得收拾,最後常常是讓父母幫他收拾。
而正在些時,家中來了小玩伴,那孩子就會把全部玩具都拿出來一起玩,玩著玩著,他們又想要出去玩,這時孩子肯定就會跟著小夥伴出去玩了,不管這撒滿一地的玩具。有些孩子不僅玩具到處扔,他做過的紙飛機什麼的,也會扔得地板上到處都是。
為何孩子會這樣愛丟玩具呢?其實,這也是與父母教養方式不當有關:
(1)對孩子過於溺愛,什麼事都幫孩子做。時間長了,孩子必然養成懶散或依賴父母的習慣。
(2)父母本身愛亂扔東西,家裡衣服扔得到處是,這易讓孩子負面模仿,養成無序的生活習慣。
(3)注意力轉換太快。 4歲孩子注意力轉換非常快,往往玩著這個又想玩那個,在這個頻繁、快速的轉換中,孩子就可能會來不及收好玩具。
(4)缺乏耐心。孩子往往沒有耐心收好玩具,就急急忙忙開始新的游戲了。4歲孩子的耐心相對來說比較缺乏,這符合這個年齡階段的成長特點。
以上就是倍領安全小編為您介紹為何孩子會這樣愛丟玩具的內容,本網兒童安全教育知識庫中還有很多關於兒童安全方面的知識,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關注本網的內容,以便讓孩子更健康的成長。
㈣ 三到四歲的幼兒,你叫他不要扔玩具,為什麼他會更瘋狂的扔,他為什麼會這樣
3到4歲的小孩子,其實還處於心智發展不健全的狀態,他們還不能很好的理解和遵守大人所講的話和要求的事情,還沒有形成一個規矩。所以當你要求3到4歲的幼兒不要去扔玩具的時候他們很可能去更瘋狂的扔玩具,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他們不知道這樣扔玩具的後果是什麼,他們不理解家長為什麼要求他們不能扔玩具,甚至他們認為你是在跟他們玩和開玩笑。所以說作為家長在這個時候呢,就應該更加耐心的對待孩子,並且一定一定要做的是讓孩子知道他亂扔玩具的後果是什麼也就是說要設立懲罰的措施,小的成績可以讓他們更好地形成一個規矩意識,規范他們以後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