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供奉女人和驢是為什麼
『壹』 回民的生活習俗有哪些
服飾:
回族服飾不論男女都講究整齊、美觀、簡朴舒適、干凈衛生,不穿妖艷華貴的衣服,特別是男子不衣艷色,不著異冠;愛美但不以為奇,「淡妝濃抹總相宜」。平時,其款式與漢族服飾相似,主要標志在頭部,男子喜愛戴無沿圓小白帽,俗稱「禮拜帽」,講究的人,還在圓帽上刺上精美的圖案。男老者喜歡留胡須,以顯尊嚴。回族視白色為最潔凈、最喜悅和最清白的色。在炎熱的夏天,穿白色可以反射熱量等,因此,戴白帽、穿白衣已成為回族服飾習俗的特點之一。回族婦女常戴蓋頭,蓋頭旨在蓋住頭發、耳朵、脖頸。回族人民認為這是女性的羞體,需要全部護嚴。回族人民戴蓋頭的習俗,是受阿拉伯國家的影響。在阿拉伯地區,原來風沙很大,水源較少,人們平時難以及時沐浴凈身。為了防風沙、講衛生,婦女們自己縫制了能遮面護發的頭巾。後來許多阿拉伯、波斯商人把這種習俗帶到中國。蓋頭多用紗、綢、布等製成,顏色有綠、白、黑及各種花色等。 不過現在開放了。可以不帶。
在日常用語上面,回族人忌諱把宰牲說為「殺」,如忌諱說殺牛、殺羊、殺雞等,應說宰牛、宰羊、宰雞。忌諱說肥牛肉,只說壯牛菜、壯牛肉,忌諱說牛肥,說牛壯。忌諱使用「豬」字,凡使用豬字的詞語,均是侮辱性罵人等等。
回族清真膳食主要以牛肉、羊肉、雞肉、鴨肉、時鮮瓜果蔬菜及其他副食品為主,特別講究清潔衛生,以鮮活為宜,未經宰殺的雞、鴨、牛、羊一概不吃。忌食豬肉和用豬肉、豬油摻與製作的一切食品,禁吃狗、馬、騾、驢和猛獸的肉,禁吃自死之陸地動物和動物的血液,忌飲酒吸煙。
回族清真菜點,與當地的地理氣候條件密切相關,同時注意吸取外地或其他民族烹調精華,形成了煎、炸、爆、炒、蒸、鹵、燉、燴和使用特產甜醬油的烹調技藝,突出地方風味,極大地豐富了清真菜餚的花色品種。清真菜在雲南眾多的少數民族菜中獨樹一幟,獨具風味。其烹調的各種菜以淡、燙、鮮香沙壯、醇厚回甜、富於營養為滇味特色。如油炸牛乾巴、牛腸肚、涼雞、冷片等。油香被視為聖潔之物,有喪喜事,煎油香請阿訇念經、分送親友鄰居品嘗。回族人在吃油香的時候,要將油香的面子放在上面,要用右手掰著吃,不能一口口咬著吃。
回族熱情好客,禮貌待人,很講究禮節,晚輩見了長輩,要停下來,向長輩問好,並主動用雙手與其握手,俗稱「拿手禮」,回族女性忌諱與異性握手。平輩之間、長輩對晚輩只稱名不提姓,以表示親切。晚輩對長輩按輩份稱,如哥哥、姐妹、叔叔、娘娘、巴巴〔念第三聲(爺爺)〕、奶奶等。客人到家入座時,按輩份年齡入座,長者在前,晚輩在後,並不得在客人面前來回走動。吃飯時,先讓客人吃,然後主人才動筷子,忌諱進食時出聲音、喝茶用口吹或吸出聲音。向客人倒水、加菜時,要向內撥、倒,很忌諱反手向外撥倒。陪客吃飯也很講究,男客人由男主人陪同,女客人由女主人陪同。回族人很講究禮尚往來,婚喪大事都要互送禮物,以表示關心。
回族群眾把飲茶作為待客的佳品,每當過古爾邦節、開齋節或舉行婚禮等家裡來客人時,主人會熱情地給您先遞上一盅茶,端一些瓜子、水果類,讓您下茶。茶,是連接友誼的紐帶,不論是漢族大哥,還是其他民族兄弟,到回族群眾家裡作客,會深深地感到,回族兄弟好客大方,茶香,情更濃。
婚俗:
回族人反對終身不娶不嫁,他們遵循「婚姻無貧富,必擇善良」的准則,反對「問八字、爭聘財」,提倡族內通婚,有條件的允許同外族通婚,但外族的一方必須經過入教儀式方可。雲南南回族的婚俗別具特色,因居住在山川、城鄉的不同,婚姻習俗也不盡一致。回族的婚姻一般經過戀愛、訂婚和婚禮。回族青年戀愛自由,或自己認識,或經人介紹。有父母做主,但本人同意是前提。婚禮在阿訇的主持之下進行。訂婚:若男女雙方情投意合,願結良緣,由男方父母託人向女方父母「提親」,通過進一步接觸、了解,男女雙方都滿意的話,由雙方父母承辦、舉行訂婚儀式,正式確立雙方婚約關系。男子向女方送一定數額的聘禮,現在聘禮多為衣服、布料、金首飾和現金,聘禮多少、貴重根據男方經濟條件而定,定婚儀式常常在女方家舉行,時間為傍晚,屆時,請阿訇念經,請親朋好友和阿訇吃茶點、蒸糕。 婚禮:多在冬季舉行,擇日多為星期五聚禮日,頭天晚上「吃茶」,到親朋好友前來祝賀送禮。婚禮在下午舉行,新郎在親友、朋友的陪同下,到新娘家接親,同時將結婚禮品送至女方家。新娘在親朋好友陪同下,與新郎及迎親人一起到新郎家,同時將嫁妝,送到新郎家。新娘接回家後,由阿訇為新郎新娘念「尼卡哈」(用阿拉伯語念證婚詞 ),並問新郎新娘是否願結為夫妻。回答同意後,由阿訇當眾宣布:「從現在起,你們倆正式結為夫妻。」並且告誡一對新人要互敬互愛,白頭到老,儀式結束後是熱鬧的「耍新郎」。 有些地方還要將公婆耍鬧一番,新郎的父母被蜂踴而至的青年人用早已准備好的墨汁或鍋底黑灰,將臉塗黑,以增添婚禮的喜慶氣氛。新婚之夜還要「鬧洞房」。青年男女們別出心裁地讓新郎新娘表演「節目」,既不出格,又使人捧腹不已,熱鬧異常。三天以後新郎陪新娘「回門」,即回娘家。
生禮:
起經名,回族也把起經名叫作起回回名,回族嬰兒出生三至七天,一般都請阿訇或德高望重的長者為其嬰兒起經名,這已成為回族的一種悠久歷史傳統和習慣。阿訇將根據嬰兒的性別,將崇高的聖人或聖女的名字選出一個告訴家人,待孩子懂事後再把其經名告訴孩子牢記。男孩一般命名為「穆罕默德」、「歐麥爾」、「達烏德」、「哈立德」、「易卜拉欣」等,女孩多起名為「阿依舍」、「法蒂瑪」、「索非亞」等。這樣給嬰兒命名,一是為了紀念這些聖人、先賢,二是表示吉慶、祝願。給嬰兒選取經名時,可不依聖人、先賢和嬰兒家中人的次序輩分,而與嬰兒家中人的名字不重復就可以了。此外,凡半道歸信伊斯蘭教的成年人,也需請阿訇為其起一經名。 (不過現在有的人都省略了,都該為長輩起名)
喪葬:
主要是按伊斯蘭教的習慣進行。回族人死亡稱「無常」或「歸真」忌用「死」字,把遺體稱作「埋體」,稱殯禮為「送埋體」,亡人的面容身體要美觀清潔,埋體要經過修面、修胡須,理掉過長的頭發,其他部位過長的毛發也要剪短或剃掉。還要修剪手指和腳趾甲,清除污垢。要用湯瓶澆水洗凈埋體。
回族實行土葬,所謂土葬就是把屍體直接放入土中而不用棺槨,紅河地區用豎井橫穴埋葬,以示對先人的緬懷。回族的土葬不分貧富和職位高低,不分男女,不問老少,都用同樣的「卡凡」(包死人的白布)包屍,埋在一塊墓地里,佔用同樣大小的地方,以入土為安,一概不用任何殉葬品。若死者鑲有金屬牙或假牙也要取掉,認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速葬是以死者在家中停放的時間短為好,一般是晨死、午葬;午死,昏葬;晚死,次日晨葬。若死者親人在外地需趕至或料理後事需要時間准備,「埋體」在家一般只停放一夜,最多兩夜,三日必葬。喪葬主人家不請客,不辦喪飯,親屬鄰居反而要送錢米資助。以示一家有難萬家當,既節省喪家開支,又體現了回族的團結。
節日:
回族傳統節日具有交流學習、貿易等文化特點。回族在節日期間,一般以清真寺為中心,在會禮前後,四面八方的穆斯林老少匯集在一起相互交流感情,暢敘情懷,加深親朋好友的往來,一些平日有過誤會、矛盾的,節日期間通過長者牽線搭橋,相互問候,並表示道歉。近些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穆斯林兄弟還互相交流經濟信息等。
過年當然是陰歷一月初一了。全國57個民族一起過年。只不過吃的食物不同罷了。
『貳』 回族節日禁忌
回族節日禁忌 自古至今,男女老少均不讓陰陽、算命先生給自己算命,也不去給別人算命,不揣骨相面,不信 風水 陰宅,不求仙方神葯,不搞驅鬼治病等等。回族認為求簽、算命等這一切都是不正當的污穢行為。因為回族信仰伊斯蘭教——人的命運是真主安排的,人的一切全由真主前定。
回族禁止拜任何偶像,在回民聚居的村寨一般不搞人頭塑像,家裡忌擺各種人物和 動物 塑像,牆上也不願掛人頭畫像,只掛山水 風景畫 。有的回民家裡雖掛了人物或 動物畫 像,但禮拜時,在畫像的眼晴上蓋一張白紙。因為回民只信真主,不信其他一切神靈,也不去崇拜一切偶像,養成了在家裡不擺偶像的習慣。
回族還嚴禁玩賭,認為玩賭對己、對別人、對社會都不利,認為玩賭是“哈拉姆”(阿拉伯語),所賺之錢不勞而獲,是不義之財,使不得。過去回族當中也有個別人玩賭,其結果是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新中國成立前,有首回族民歌形象地表現了“十人玩賭九人窮”的下場:“一病未好百病纏,腰子曲得像籠袢,頭上枕的半截子磚,屁股上蓋的是窟窿氈。”
回民還嚴禁放高利貸。認為放高利貸使不得,但現在民間有人卻實行變通 辦法 。另外回民還禁止用食物開玩笑;禁止婦女袒胸露臂;忌漢民到回民家裡借餐具;回民還禁止男子戴金飾;不許過度裝飾;嚴禁扎青(黥墨、紋身)、拔部分眉毛,等等。
回族人提倡保持純潔的心靈和健全的思想,熱誠的精神和 健康 的身體,在生活方面杜絕污穢、骯臟、貪婪、懶散、愚蠢等。所以本身不純凈,並且對人無益,甚至有害的事物和食物都應該遠離,在 飲食禁忌 方面也形成了回族的特點。很多人都知道不食用豬肉是回族的飲食習慣之一。其實在中國境內除回族外,有此飲食習慣的民族還有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東鄉族、柯爾克孜族、撒拉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保安族。這些民族不養豬,不吃豬肉,對豬都比較反感,回族人稱其為“恨子爾”
中國古代 醫學 家曾提道:豬,吃不擇食,卧不擇埠,目不觀天,行如病夫。其性淫,其肉寒,其形象至醜陋,一切動物莫劣於此,人若食之恐染其性。在現代社會文明中也是同樣,上述的這些習性豬最能完整的體現出來,不吃也就意味著遠離它所具有的不良習性。牛羊吃清水青草很乾凈,而豬就有很大不同,且形象也醜陋。唐、宋、元時期來華的回回人中既有信仰伊斯蘭教的中西亞各族,也有信仰猶太教的猶太人(術忽回回)和景教徒(基督教的一個支派)、拜火教等,這些中西亞來華者統稱為回回。他們的信仰隨不盡相同,但不吃豬肉、同是中西亞來華定居者卻是他們的共性。《古蘭經》第六章一四五節中提到“ 血液 、豬肉、自死的、以及未以真主之名宰牲的,不可食用。”又說:“你們不要吃那未誦真主之名而宰的,那確是犯罪。”(6:121)如猶太人的經典《聖經》(即基督教的《舊約全書》)中這樣寫到:“凡蹄分兩瓣、倒嚼的走獸,你們都可以吃。…豬因為蹄分兩瓣,卻不倒嚼,就與你們不潔凈。…這些獸的肉,你們不可吃;死的,你們不可摸,都與你們不潔凈”。 回族人的飲食禁忌方面吸收了穆斯林、猶太人的特點,從而形成了中國回族特有的風俗習慣。回族人通過與中國境內的漢、蒙等民族的女性結合形成回族後,這種飲食習慣 自然 也就傳承下來。
回族除忌食豬肉外,對奇形怪狀、污穢不潔、爪利牙銳和性情凶惡的飛禽、猛獸及魚類,回族都禁食。就禽類來說吃谷的、有胃的、似雞嘴的可以吃,如雞、鴨、鵝、鵪鶉、鴿等,而似鷹嘴、食肉的則不能吃,如老鷹、梟、騖、禿鷲、烏鴉等;凡獸類是吃草的、反芻的、有四蹄的、性情馴善的可以吃,如牛、羊、駱駝、鹿、兔等,反之則不可以,如虎、豹、狼、獅、鼠、蛇、驢、馬、騾、狗及猴、熊、象等;海中之魚可以吃的是腹下有翅膀,身上有鱗,脊上有刺,有頭尾的,如鯉魚、鰱魚、鯽魚、黃花魚、帶魚等,不能食用的有鯨魚、鯊魚和烏龜等,海豹、海獅等也在禁食范圍之內。回族還禁食用火器擊斃的“可食類”畜禽。禁戒動物的羽、革、毛、角等,可以為人所用。除魚類之外的動物須要誦安拉之名宰(非“殺”)後才可食用,禁食之物在迫不得已時食之無過。另外牛羊身上的內外生殖器、睾丸、血液、鼻須、耳朵、胰子(即淋巴結)等也不可食用。現代的事實也證明,這些部位和物質都是各種病菌高滋生地,是藏污納垢所在。所以賣牛羊肉的回民要把牛肉、羊肉收拾得乾乾凈凈,規置得利利索索。什麼肉棘、胰子、污血管、淤血塊、散臟毛等各種污物,都應該給去掉。特別是絞餡尤其要洗凈弄清潔。清代回族學者劉智說道:“飲食,所以養性情也,以彼之性,益我之性.彼之性善,則益我之性善;彼之性惡,則滋我之性惡:彼之性污濁不潔,則滋我之污濁不潔性。”(《天方典禮,飲食》)解釋禁食豬肉時說道:“豬是畜類中最污濁的,其性貪,其氣濁,其心迷,其食穢,其肉無補而多害,樂從卑污,有鋸牙,好攫,嚙生肉,愈壯愈惰,老者能附邪魅為祟,乃最不司食之物也。”
可見,回族人的飲食習俗是有本民族的形成有密切關系,是民族固有的特徵,是自然形成的文化差異,並非有意要與任何一個民族在飲食習慣方面對立。由於大多以小聚居的方式散居在中國各地,周圍又以漢族居多,所以不吃豬肉的風俗習慣很容易受到誤解、嘲弄和污衊,更增加了回族人對豬的強烈反感,所以對於回族人來說,不吃豬肉又有了一層新的含義,那就是反抗民族歧視、民族同化。
回族簡介
回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雲南、山東也有不少聚居區。回族在元代開始進入雲南,全省有回族人口55.9萬餘人,佔中國回族人口的6.31%。分布廣泛,各市縣都有回族居住。主要聚居在交通沿線的城鎮和附近村寨,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其先民主要是13世紀蒙古人3次西征後大批東遷的“回回”人,以及遠在唐宋時期僑居中國東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並吸收了漢、蒙古、維吾爾族等生活習俗,逐漸形成了回回民族。
歷史上,元朝回族 政治 家賽典赤?瞻思丁在雲南當政期間,領導各族人民興建昆明地區的水利灌溉系統工程。明朝,出身雲南的“三寶太監”鄭和在30年內,率領世界上最大的船隊7次下西洋,先後訪問了30多個國家,促進了 國際 間的經濟與文化交流,鄭和成了偉大的回族 航海 家。
漢語為回族的共同語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動中,回族保留了一些阿位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在邊疆民族地區,回族人民還經常使用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點。在內地,回族主要與漢族雜居;在邊疆,回族主要與當地少數民族雜居;大都分布於水陸交通線上,因此經濟文化較為發達。回族主要從事農業,有的兼營牧業、 手工 業。回族還擅經商,尤以經營飲食業突出。
回族 傳統節日
一、開齋節
在我國陝西、甘肅、青海、雲南等地的回民穆斯林將開齋節亦稱為“大爾德”,流行在全國十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中,但信仰伊斯蘭教的十個民族的穆斯林在過節時又有許多本民族的特點和習俗。
回族穆斯林的齋月,是伊斯蘭教歷九月(萊麥丹月)。回族穆斯林為什麼要封齋呢?據《古蘭經》載,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40歲那年(伊斯蘭教歷九月),安拉開始把《古蘭經》的啟示給他。因此,回族視齋月為最尊貴、最吉慶、最快樂的月份。為了表示紀念,就在每年伊斯蘭教九月封齋一個月。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現的日期而定。
齋月里,回族穆斯林的生活安排得比平時要豐盛得多。一般都備有牛羊肉、白米、白面、油茶、白糖、茶葉、水果等有 營養 的食品。
封齋的人,在東方發白前要吃飽飯。東方發曉後,至太陽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斷絕一切飲食。封齋的目的就是讓人們體驗飢餓和乾渴的痛苦,讓有錢的人真心救濟窮人。通過封齋,回族穆斯林逐步養成堅忍、剛強、廉潔的美德。
當人們封了一天齋,快到開齋時,齋戒的男子大多數都要到清真寺等候。聽見清真寺里開齋的梆子聲後,就在寺里吃“開齋飯”了。開齋時,若是夏天,有條件的先吃水果,沒有條件的喝一碗清水或蓋碗茶,而後再吃飯。這主要是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乾渴,而不是飢餓。若在冬天,有的人講究吃幾個棗子後再吃飯。相傳穆罕默德開齋時愛吃紅棗,所以回民現在也有這種習慣。齋戒期滿,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之———開齋節。
開齋節要過三天,第一天從拂曉開始就熱鬧起來。家家戶戶都要早早起來,打掃院子巷道,給人以清潔、舒適、愉快的感覺。男女老少都換上自己喜愛的新衣服。回族群眾聚會和活動的場所——清真寺,節日里也都打掃得乾乾凈凈,懸掛起“慶祝開齋節”的巨幅 標語 和彩燈。
節日中,家家戶戶炸饊子、油香等富有民族風味的傳統食品。同時,還宰雞、羊,做涼粉、燴菜等,互送親友鄰居,互相拜節問候。
新疆地區的回族穆斯林,在節前要掃塵,粉刷房屋。男人要理發,男女都要沐浴、換新衣。全家吃“粉湯”。這種習俗,在全國各地都大體相同。有許多回族穆斯林青年在開齋節舉行婚禮,使節日更加熱鬧,展示出絢麗迷人的色彩。
二、古爾邦節
“古爾邦”,阿拉伯語音譯“爾德·古爾邦”,意為“犧牲”、“獻身”,故亦稱“宰牲節”、“忠孝節”。大部地區的回族稱為“小爾德”,是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之一,一般在開齋節過後七十天舉行。
回族為什麼要宰牲過古爾邦節呢?人類的古代先知之——易卜拉欣夜間受到安拉的啟示命他宰殺愛子伊斯瑪儀獻祭,考驗他的信仰。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閃閃發光,非常鋒利。並問他的兒子:“兒子啊,爸爸真的不忍心下手啊!你走吧。”但是,他的兒子儀斯瑪儀說:“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爸爸,我們是真主的僕人,來到這個世界只為拜萬能至大的主。”當伊斯瑪儀側卧後,易卜拉欣把刀架在兒子的喉頭上。這時他傷心痛哭,淚如溪流。這時,安拉派天仙吉卜熱依勒背來一隻 黑頭 羚羊作為祭獻,代替了伊斯瑪儀。這時易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頭一宰,羊便倒了。這就是“古爾邦”的來歷。其中那種對主的忠誠,以及孝敬父母的毅然決然,是後世人要學習的。是全人類學習的楷模。
古爾邦節,還要舉行一個隆重的宰牲典禮,這就是節日里,除了炸油香、饊子、會禮外,還要宰牛、羊、駱駝。一般經濟條件較好的,每人要宰一隻羊,七人合宰一頭牛或一峰駱駝。宰牲時還有許多講究,不允許宰不滿兩歲的小羊羔和不滿三歲的小牛犢、駱駝,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選體壯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親友鄰居,一份濟貧施捨。
宰牲典禮舉行後,家家戶戶又開始熱鬧起來,老人們一邊煮肉,一邊給孩子吩咐:吃完肉,骨頭不能扔給狗嚼,要用黃土覆蓋。這在古爾邦節是一種講究。肉煮熟後,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燴成菜。而後訪親問友,饋贈油香、菜,相互登門賀節。有的還要請阿訇到家念經,吃油香,同時,還要去游墳,緬懷先人。這種慶賀節日的形式多種多樣,各地互有異同。有些地方除了參加聚禮和訪親問友外,還組織各種文娛 體育 活動。新疆地區的回民在古爾邦節,無論男女,喜歡組織各種游藝活動,歡天喜地,格外熱鬧。
三、回族的齋月
每年回歷九月,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開始進入齋月。齋月也是中國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人民傳統習俗的一部分。
回族人口約860.2萬,遍布全國各地。主要從事農業。偏愛麵食,尤其擅長製作油炸麵食。回族是中國最早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之一。《古蘭經》規定,禁食豬馬驢騾狗及一切自死動物。無論牛羊雞禽,均須經屠宰才可食用。
節慶習俗:齋月。齋月回歷九月,每個成年穆斯林(回教徒)都要把齋,即從日出後到日落前,不得進食,直到回歷十月一日“開齋”才恢復正常飲食生活。屆時要歡慶三天,家家宰羊,牛等招待親朋好友慶賀,並做油香饊子等二十多種節日食品。
四、聖紀節
聖紀節,是紀念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誕辰和逝世的 紀念日 。由於穆罕默德的誕辰與逝世恰巧都在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因此,回民一般合稱“聖紀”。節日這天首先到清真寺誦經、贊聖、講述穆罕默德的生平 事跡 ,之後,穆斯林自願捐贈糧、油、肉和錢物,並邀約若幹人具體負責磨面、采購東西、炸油香、煮肉、做菜等,勤雜活都是回族群眾自願來乾的。回民把聖紀節這一天義務勞動視為是行善做好事,因此,爭先恐後,不亦樂乎。
儀式結束後,開始會餐。有的地方經濟條件較好,地方也寬敞,擺上十幾桌乃至幾十桌飯菜,大家歡歡喜喜,一起進餐;有的地方是吃份兒飯,回族群眾叫“份碗子”,即每人一份。對於節前散了“乜貼”,捐散了東西,而沒來進餐的,要托親友、鄰居給帶一份“油香”去品嘗。
猜你喜歡:
1. 回族傳統節日介紹
2. 回族古爾邦節祝福語 古爾邦節的節日祝福語
3. 2017年回族節日
4. 回族飲食的禁忌
5. 回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6. 回族為什麼不吃狗肉 回族不可不知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