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生女生 » 孩子為什麼這么難養成

孩子為什麼這么難養成

發布時間: 2024-08-24 14:50:36

㈠ 為什麼教育孩子這么難

很多家長都會抱怨:現在的孩子教育為什麼這么難啊!的確,現在孩子難以管教似乎越來越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我要告訴家長:

第一、孩子的成長環境變了:人類進入信息化和市場化時代,家庭、社區、學校、朋友和文化環境諸方面的內涵、空間和影響與以往相比都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第二、孩子的培養目標提升了:現在的孩子,大學畢業都不一定能夠找到理想的出路。當今世界以知識經濟為主導,人類邁入了才智時代,人才講究創新能力,但創新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知識、學歷和能力,因而知識、學業和特長教育的壓力隨之增大。

第三、家庭結構變了:隨著社會的逐漸「少子化」,獨身子女和單親家庭多了,家庭關系和心理結構自然相應得發生變化。由於上述原因,現在的孩子,身上承擔了太多的責任,因此壓力大了,心理更脆弱了。

為此,我今天以「十個忠告助解家教難題」為題目和大家交流。

首先,我向大家介紹當今家庭教育的十個經典難題。這十個經典難題是:如何提高學習成績?如何學會親子溝通?如何干預成長缺陷?如何克服家教通病?如何學會親子關愛?如何學會特長教育?如何建設良好環境?如何學會全腦學習?如何學會上網沖浪?如何開啟學習天賦?我以為,誰能科學解決這十個經典難題,誰的家庭教育就會進入一流水平。

為了幫助家長解決家教難題,我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十個忠告,也稱「十要十不要」。

1.要學會親子溝通,不要說孩子不聽話;

2.要通過學習過程提升學習效果,不要用結果教育替代過程教育;

3.要幫助孩子克服成長煩惱,不要用嘮嘮叨叨替代親子關愛;

4.要重視獨生子女的成長缺陷,不要忽視群育和孩子的玩伴教育;

5.要克服中國式家教的兩大通病,不要忽視棍棒教育的心靈傷害;

6.要為孩子成長創造良好家庭環境,不要用簡單說教替代言傳身教;

7.要從小關注孩子的學習天賦,不要用學業教育替代心智開發;

8.要承擔孩子健康教育的主要責任,不要用學校教育替代家庭教育;

9.要積極推進孩子的全腦學習,不要忽視孩子的多元智能培育;

10.要積極和孩子一起上網沖浪,不要輕易說孩子有網癮。

我的「十要十不要」需要十場報告才能講完,今天只能粗淺地講兩個話題:第一個話題,獨生子女的成長缺陷與教育干預;第二個話題,如何學會親子溝通。

先講第一個話題:獨生子女的成長缺陷與教育干預

一、獨生子女的成長缺陷與教育干預

各位家長,從獨生子女的成長過程和部分獨生子女走向生活的行為研究看,獨生子女存在一些特有的成長缺陷。現在我想從人的社會化的角度,談談獨生子女成長過程的成長問題。獨生子女的成長過程存在特有的天然缺陷,這個天然缺陷如果不被認識,會誤導家庭和學校對孩子的教育,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

舉例來說,有兄弟姊妹的家庭,小孩子會經常為小事情發生爭吵。如果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把爭吵當做一種討論方式,兄弟姊妹爭吵就是自然條件下相互交流和智能開發的最好方式之一。爭吵中,為了「真理」,他們要轉動腦筋,通過口頭語言與對方辯論,有時甚至動用拳頭。這樣一來,小孩子腦袋想的、嘴上說的和手裡做的就能夠淋漓盡致地、連貫地表現出來。我們不提倡兄弟姊妹吵架,更不支持動手打架,我這里說的是成長經驗中,小孩子吵架對他們智力成熟所具有的客觀作用。獨生子女呢,連在家裡與同齡人爭吵的機會都沒有。在獨生子家庭,因常常沒有玩伴的交流,他只有一個人做作業、玩娃娃,上上網、睡睡覺,想到的事沒機會說,說了沒機會做,致使一些孩子想到的說不清楚,說出來的不會做。在學校,孩子們又只重學習,不重視同學之間的交往,集體活動也很少。到了節假日,很大一部分孩子則像趕場一樣參加培訓,有的孩子一個星期參加八到十場特長教育,包括應試輔導。

再如,教育過度也是非常嚴重的家庭教育問題。依據成長規律,孩子們健康成長的決定性因素,一個是生理因素、一個是經驗因素,兩者缺一不可。即使你生來就是一個天才,假設有這樣的天才的話,如果沒有後天經驗因素,他也很難健康成長。二者要在教育中有機結合。我經常講,家長不要忽視孩子的天賦培養,但更要注意閱歷與經驗教育。可是現在的教育從小不是培養天賦,更不是閱歷與經驗教育,而是灌輸文化知識,而且幼兒園時期的孩子,有的家庭把小學的知識都提前給灌輸了。我在廣西北海作報告的時候,一位家長說,周教授,你能不能給我的孩子介紹一個好的幼兒園啊?她說她四歲的孩子,小學三年級的語文都學完了。上幼兒園吧,沒一家幼兒園能滿足這個孩子的語文學習要求,上小學吧,孩子太小。家長把這么小的孩子逼得沒有地方去了,這就是過度教育。幼兒園時期的孩子把小學文化都學了,他到小學只能接受重復教育,那時候,他還能認真聽課嗎?他能不三心二意嗎?孩子還能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嗎?

由於是獨生子女,孩子們身上承擔的責任也非常多。例如光耀門楣、傳宗接代、贍養父母、實現父母自身的理想……甚至幾代人的追求都寄託在一個孩子身上。責任越多期望值越高,於是家長們天天為孩子發愁。就一個孩子,如果培養不好,家長會覺得沒面子、沒盼頭,在這種情況下,有的家庭對孩子溺愛,有的家庭卻過於嚴厲。請容許我講一個故事:一個女中學生,她的家長說,孩子讀小學,她就在小學邊上買房子陪讀;孩子讀初中,她在初中附近買房子陪讀;孩子讀高中,她又在高中附近買房子陪讀。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母親就用賓士600送孩子上學,孩子從來沒坐過公共汽車。問孩子公共汽車有幾個門,她說公共汽車都是三個門。母親送她學英語,老師給她上英語課的時候,她要老師講神話故事。老師說那樣做媽媽會有意見的,孩子說沒關系,媽媽聽我的。家長用這樣的方式培養孩子,孩子能培育成才嗎?

獨生子女有天然的成長缺陷,這不是獨生子女自己的問題,主要原因是少子化和小家庭生活方式。我首先要說明,我國實施的計劃生育政策不能簡單地稱為獨生子女政策,因為不同家庭有不同的生育政策。有些人在一定情況下是可以生第二個孩子的。但在城市,多數家庭現在是一個孩子,我們稱為少子化。現在獨生子女的成長問題是少子化,小家庭生活方式和教育過渡,三個問題相互關聯。

生活在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可以說很幸運,但不一定幸福。現在我們的家庭是什麼狀況呢?家長們整天焦慮,擔心孩子的成績問題啦,上學問題啦,工作問題啦,談朋友的問題啦,好辛苦。做孩子也不容易,從娘胎里就開始接受胎教,壓力已經超出他們的承受力。有一個10歲小孩,回家對媽媽說,難得活啊!我經常開玩笑說,人在媽媽肚子里憋了10個月,出世以後,到處都是新奇的東西,孩子本能上就求新求異,是生來的學習天才;可是在成長過程中,有些孩子就被我們的家庭、被我們的學校逼得不想學了,感到難活了。我們這是什麼教育呀。現在做家長難,做孩子更難,壓力太大。以前就說孩子的書包好重好重,孩子背不起啦,現在有些孩子開始拖拉桿箱上學,孩子的負擔太重了。

我們的小家庭方式實際上是近30年出現的。孩子們在家裡沒有模仿對象,沒有機會與其他孩子交往,在行為方面、語言方面,以及其它各方面都容易發生成長偏誤。孩子壓力大了、孤獨了,往往不想學習。家長強迫他學,他就不與家長交往和溝通。孩子的天性就是想玩,有些孩子甚至到網吧玩游戲,時間長了,網癮就上來了。孩子與家長不溝通,厭學,然後形成網癮,這三個問題是現在孩子健康成長面臨的突出問題。因此我在不同報告中都講,家長一定要高度重視獨生子女的成長缺陷問題,想辦法去突破,給孩子創造健康的成長環境。

如果忽視獨生子女的成長缺陷,帶來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容易使孩子錯過不同智能發展的關鍵期,使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人的很多智能都是在三歲以前奠定基礎的。有的孩子生下來以後張三抱抱、李四逗逗,由於與不同的人接觸,從小養成了交往和群體融入的智能基礎。小家庭如果不注意克服獨育缺陷的話,有些智能發育就會遲緩。有些孩子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一些與群育相關的智能基礎沒有適時開發,以至後來發生學習障礙。

第二個問題,如果忽視獨生子女成長缺陷,孩子的人格會不成熟不健康。現在有一些孩子有道德責任感問題、成熟敏感性問題。一些獨生子女已經當父母了,他們卻不知道當父母應該做些什麼。有些獨生子女關心自己比關心別人多,稍微有一點什麼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就吵鬧、離家出走,弄不好還會自殺。我呼籲,生命教育應該納入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現在大學生甚至碩士博士弄不好就跳樓,防不勝防,以至於從事自殺干預的老師們非常辛苦。一些大學里的管理者最擔心的就是學生出事。獨生子女走向社會、建立家庭以後,非常突出的問題就是愛心與責任感缺失。比如獨生子女結婚之後就有一個離婚率高的問題。稍微有點不順心就鬧離婚,離婚以後,冷靜下來又後悔,重新組合又覺得沒面子,進退兩難。一些獨生子女對社會、對組織、對家庭的認同感差,行為不能自律。有些獨生子女批判性很強,我們說青年人應該有批判性,但是他們只批判別人,不批判自己。有些獨生子女走向社會的時候,融入能力特別差,有些孩子畢業以後工作崗位不敢去,他覺得那個地方不是他生活的地方,有的畢業5年、10年了還住在家裡不想工作,不敢進入社會生活。

忽視獨生子女成長缺陷,第三個問題是可能導致學習障礙。學習障礙特指智力正常,但學習不正常,學習成績差的一種學習心理或行為。以注意力障礙為例。盡管注意力障礙中有些問題還有爭論,但有一個話題特別清楚,即孩子專注的時間與注意力有關系,如果到了一定年齡,孩子的專注時間太短,那就是缺陷。另外一個話題是,一定年齡段的孩子,必須有能力在同一時間把注意力分配在不同的事情上,而且都能完成。就像一個女士在家裡做飯,一邊做飯,一邊聽丈夫在客廳和人爭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二者同時兼顧了。如果小孩帶著耳麥聽音樂做數學作業,家長就會強迫孩子把它取下來。其實有些孩子一邊聽音樂一邊做數學作業會做得更好,他有能力把兩件事同時做好。因為聽音樂是右腦的功能,做數學作業是左腦的功能,左右腦可以協調使用。家長要學會幫助孩子開發右腦。有的孩子學習好、考試成績也好,音樂在行、體育也在行,還有管理與組織活動能力,就像張戈老師一樣,有組織能力,還學經濟、學法律,英語也教得好,人很年輕,地位有了,錢也有了,身份也有了。而有的人到這個年齡除了會考試,其他什麼都不會,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專注力缺陷有關。例如,一個學新聞的學生,由於對軟體專業有興趣,而且專注,在學新聞專業的同時把軟體專業知識也學好了。而一個學軟體專業的學生,除了軟體專業知識之外,什麼都不會。相比而言,學新聞的這個學生肯定比學軟體的這個學生更有前途。現在的孩子們學習障礙很多,例如注意力不集中、小動作多、不愛寫作業、和同學相處不好、沒有毅力、控制力差等。這時候家長要幫助孩子克服障礙,而不是簡單埋怨孩子不認真不努力。我遇到這樣一個孩子,12歲了,家長說他不認真、不努力,他哭,孩子說我努力了,一天到晚都在學,媽媽冤枉我了。我說你為什麼考不好呢,他說題目我都會做,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一寫就錯。我說這是學習障礙問題,如果你媽媽幫助你把這個障礙克服了,問題就解決了。

針對上述問題,我提幾個干預辦法供參考:第一是群育活玩伴教育,要從幼兒園開始強化群育。現在的很多幼兒園變成了文化知識教育機構,這是學前教育最大的缺陷。幼兒園是群育機構,台灣、香港做得比較好。幼兒園是把生理因素和經驗因素結合起來的最好的地方。在這方面,方俊明教授講的腦科學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科學依據。我有一次在深圳南山的一個幼兒園作家長教育報告,一個奶奶在那找院長說理。什麼事呢?上學期,這位奶奶的孫子在這兒上幼兒園。下學期,孩子班上的老師換了,開學後,她的孫子一進幼兒園就跑出來嚷嚷,不想上學了。奶奶了解到是因為換老師了,就找園長理論,說你們為什麼把老師換了。園長說請周教授給你講講。我說將來是你的孫子適應社會,還是社會適應你的孫子?她說肯定是孫子適應社會。我說孩子換個老師都不能適應,將來怎麼能適應社會呢。為了孩子的未來,獨生子女家庭要創造群育環境,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第二是家校互動,共建良好大環境,推進孩子的閱歷和經驗教育。閱歷和健康成長聯系太緊密了,家長如果不能創造條件,促進孩子們超越小家庭環境,就很難跨越成長缺陷。我在家教報告中經常講,家長要讀懂社會、要讀懂青少年成長環境、要注重良好大環境建設。我們現在的少年兒童成長的大環境有很多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因素,包括金錢影響、不良網路文化影響,還有社會上見不得人的亂七八糟的影響,孩子不懂,要靠家長循循善誘,科學引導。然而,一些家長卻經常問我:老師,我的孩子怎麼總是不聽話呢?家長認為聽話的就是好孩子,不聽話就覺得孩子不好,是強制性教育。我覺得這是霸道。一個30歲以上年齡的家長,以自己數十年的感悟要10歲孩子聽從,10歲的孩子根本不理解,他怎麼可能接受和聽話呢?這不是霸道嗎?面臨復雜的成長環境,家長要俯下身來和孩子共同成長。再如,上網正在成為孩子們的基本學習方式,多數孩子們希望家長和他一起上網,可是,我們在武漢市調查,能滿足自己孩子這個要求的家長不到25%。一些家長只要看到孩子上網,就認為他不聽話,最後親子雙方關系僵化。現在青少年的朋友沖突、師生沖突、親子沖突越來越嚴重,孩子教育的問題越來越多。因此,環境建設舉足輕重。青少年的成長環境集中在家庭、學校、社區、友群和大眾傳媒五個方面,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家庭環境。一般而言,有什麼家庭環境就會成就什麼人,家庭教育環境需要我們精心經營。

第三是開發右腦,促進全腦學習。大腦功能分區的理論是上世紀後30年才出現的,現在正在探討和推進過程中。促進全腦學習很重要,最主要的功能是克服學習障礙、提高學習能力。現在孩子的學習目標常常就是完成作業,是作業數量,而不是提高做作業的質量。我經常提這樣一個問題,我說這里有一個田字,你能在這個田字中一眼看出有多少個口字?有的孩子說四個,有的說五個,有的說九個,我說九個還差不多。我問有誰能在田字里看出36個口字來?誰能在田字里看出80個以上的字來?類似的問題就是為了盤活孩子腦袋。現在是創新時代,競爭很激烈,前沿人才規律是30歲以前露頭角,有的24歲就冒出來,30歲就輝煌了,就象新東方的老師們那樣,大都年輕有為,40歲在高新技術條件下就要動員你下崗了,因為你缺乏創造力啦!因此腦袋不活不行。現在的教育缺陷很多,能盤活腦袋的教育很少。經常可以聽到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其實有本事的大學生找的工作都很好。例如有的學軟體專業的本科生,因為動手能力強,分到高新技術部門,第一年就年薪17萬,而有些學軟體專業的學生,什麼位置都找不到。為什麼呢?因為他只會考試,其他什麼都不會。再如你是學策劃的,現在哪個企業不需要策劃人才呢,只要你有策劃能力,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但是我們的大學里沒有培養幾個會專業策劃的學生,有些學生連知識資源都不會配置。

第四是分享教育。分享、謙讓是一種親社會行為,也是人際交往中的重要規則。一個慷慨大方、樂於助人的孩子往往更討人喜歡、受人歡迎。因而,分享教育通常是獨身子女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什麼要教導孩子學會分享呢?因為獨身子女需要
「培養同情心和愛心」、「獲得友誼、受歡迎」、「從小了解社會規則」……這些都是分享教育所蘊藏的內涵。

現在講第二個話題,如何學會親子溝通。

二、如何學會親子溝通

各位家長,由於晚生晚育政策的逐步落實,現代家庭有一個重大難題:當孩子步入青春期時,家長接近更年期,兩大時期的重合使得親子矛盾容易激化。因此,漫漫成長期,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業已成為現代家庭教育的核心課題。

我的箴言是:孩子健康成長,重在親子溝通。

為什麼親子之間需要溝通?

這要先回答人類為什麼需要溝通。人類之所以需要溝通,是因為彼此不了解,是因為彼此間在認知上有差距,在需求上有矛盾和沖突。溝通的目的,就是相互了解,獲取共識,以此來排解彼此的沖突與矛盾,從而實現和諧發展。如國家與國家、城市與農村、幹部與群眾、家庭與家庭、丈夫與妻子等之間的溝通需要。

有人問我:子女是自己生自己養的,是自己一手拉扯大的,為什麼也會不了解?為什麼還常會有沖突和矛盾?

我們還是一起來聽聽孩子的心裡話:

有這樣一次特殊的小學畢業生的家長座談會,主題是「聽我說句心裡話」。在會上,全班同學都向自己的父母和其他同學家長傾訴自己的心聲。

一位學生的心裡話是這樣的:

我的父母經常督促我好好學習,我也不是不知道家長的良苦用心。但是有時,這給在們無形中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當考試的分數下來的時候,得知自己沒考好時,腦子里想的全是父母唉聲嘆氣的樣子與失望落寞的神情,還要提心吊膽小心翼翼地回家,我害怕看到家長氣急敗壞地指責和呵斥。心想:哎,我太不行了。越是這樣學習成績越是提不高。我認為家長不應該給我們過多的心理壓力,相反,應該給予更多的支持與鼓勵。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家長為什麼不能像「知心姐姐」說的那樣——當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進步,你就要微笑著對他說:「太好了。」即使孩子失敗了,你也要說:「太好了,你的成功有了新的起點。」

另一位學生說:「我是個很內向的孩子,不喜歡和別人交往,更不會對別人說我的心裡話了,如果我有什麼不開心,就只對我的小玩具猩猩說。也正是因為我內向的性格,才使我與爸爸媽媽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

從孩子們的話語中,我們能深切地體會到,他們是多麼渴望與家長的交流與溝通,同樣他們也渴望父母能夠傾聽來自他們心底最真實的聲音。

但是作為父母,您是否真的做到了呢?

在接受調查的30名小學生中,有近90%的孩子渴望與父母進行交流與溝通,他們希望父母能陪自己玩游戲、看電視或與自己聊天等。他們說,平時與父母交流的並不多,因為他們覺得父母總是在忙,好像沒有時間理自己。而且,父母似乎更關心自己的學習成績,一開口就是學習怎麼樣、考了多少分,這樣的交流沒有也罷。我們渴望更多的鼓勵,渴望向父母說自己的心裡話,但我們很少有這樣的機會。

在接受調查的30名家長中,只有8名家長認為自己與孩子的交流和溝通是充分的,在家中他們和孩子相處得就像朋友一樣,涉及到孩子的事情都會徵求孩子的意見,只要有空閑就會和孩子在一起。不只是告訴孩子要積極和別人去比較去競爭,成功能出人頭地,還告訴孩子是競爭就總會有輸贏,而成功來源於一次又一次嘗試中的失敗。因為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理解父母,做父母的才會更了解孩子,讓其更好更健康地成長。而其餘的家長則忽視了和孩子的充分溝通,更加沒有意識到孩子還會有心裡話要和他們說。

孩子的心聲告訴我們,親子溝通的責任在父母。

為什麼呢?眾所周知,培養孩子成材是一個系統工程,家長是家庭教育的管理者和實施者。在親子溝通中,父母是主導者,是示範者。

2003年,武漢晚報的記者和江岸區教育局聯合,對100名中學生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從溝通、學習、健康、消費等四個方面,探討家庭教育問題,以期望這些調查結果能對家長們有所啟發。

您最想跟孩子說的一句話是什麼?

95%的家長選擇了「好好學習」;3%的家長想告訴孩子注意身體;2%的家長表示沒有什麼好說的。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考上大學,繼而讀研、讀博。在他們的心目中,只有好好學習才能夠創造美好的將來。

有一位家長的表達方式非常直接,她在問卷上寫下7個大字:書中自有黃金屋。

這樣的調查結果無不顯示著親子溝通的缺乏,家長在親子溝通中的缺位。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與孩子進行溝通?

我想首先告訴家長:影響親子溝通有四個重要因素

1.父母對孩子的認識和理解影響親子溝通

在這一方面,父母不了解孩子和不知道如何了解孩子是主要原因。

如果問父母:孩子最喜歡什麼ω

我們的調查顯示:23%的家長完全不知道孩子最喜歡什麼,17%的家長籠統地認為子女最喜歡玩。其餘受訪者的回答也不能讓人信服,大都回答看報紙、看電視、逛街之類的日常喜好。畫畫、小發明之類的答案只佔了10%左右。

2.父母的人格修養影響親子溝通

其中包括父母的價值取向、個人學識與能力和個性品質。

如果問父母:您與孩子溝通的方式是什麼?

我們的調查顯示:88%的家長用談心的方式與孩子溝通;5%的家長只是說教;4%的家長根本不與孩子交談;還有3%的家長在帶孩子逛街時談談心。調查發現,有的家長則採取「溝通不好,就打人」的粗暴行為,這只會讓孩子離家長更遠;有的人埋怨自己的孩子說假話、品質不好,他恰恰忘了這些毛病正是他行為粗暴、常常訓斥孩子所帶來的「副產品」。家長對孩子有很明顯的榜樣作用,父母的言行、思想觀念和文化素質無時不刻地影響著孩子,可以說從孩子身上,我們總能找到父母的影子。

當要求回答溝通不好的理由時,只有12%的家長表示與孩子經常像朋友一樣聊天;12%的家長說自己因為性子急躁,根本沒有耐心與子女交流;53%的家長則表示與孩子之間存在代溝根本無法溝通;還有23%的家長沒有作出回答。

家長要特別注意:

父母責任感差影響孩子的一生。父母的情緒狀態和身體健康狀況尤其要留意,當父母的情緒不好,或身體疲憊時,會無意放大孩子的過錯,激化親子矛盾。

3.夫妻之間的溝通狀況影響親子溝通

一般而言,孩子與父母的溝通「模式」來自於家庭溝通模式的潛移默化和影響。無聲溝通行動遠比有聲的溝通語言更有效。

如果你教育孩子要尊敬父母,那麼丈夫(或妻子)在你心中的分量有多重,父親(或母親)在孩子的心目中分量也就有多重,上行下效啊!

4.父母的誠信狀況影響親子溝通

信譽是溝通的重要條件。我們的國家正在鼓勵建立誠信社會,在與孩子的溝通中同樣需要本著誠信的態度。不少教育專家說,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舉一動孩子都會去模仿。因此,你要求孩子不抽煙,你首先不要抽煙;你要求孩子說話算數,你對孩子首先就該信守諾言。如果確實無法實現對孩子的承諾,也一定要向孩子解釋原因。

依據我的研究,親子溝通的關鍵:是要學會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達到雙方認同。

有效的親子溝通,有賴於家長克服六種家庭障礙

1.父母是「網路盲」的家庭障礙。有一份針對17歲以下孩子的家庭教育調查顯示,「網路盲」已經影響了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有七成的孩子希望能與父母一起「上網沖浪」,卻只有兩成的家長能夠滿足孩子的願望。家長獲取家庭教育知識的途徑較為傳統,通過網路或電話向教育專家咨詢等直接有效的交流方式僅佔3.1%和0.7%。家長由於受現代知識水平的限制,影響了與孩子的交流。有70%的孩子願意與家長共同操作計算機、上網。但只有20%的父母可以陪孩子一起上網。

2.情感缺位的家庭障礙。包括分居、離異、單親、留守、二奶、流動、隔代撫育、溫暖缺失等類型的家庭。

3.家教缺失的家庭障礙。調查顯示:80%的家庭有家教缺失問題。現在的家教有四大沖突:期望值沖突、保護與溺愛沖突、交往的沖突和評價的沖突。

4.忽視非智力因素培養的家庭障礙。這些家庭的特點是:只抓學習,只講成績;考了第一,家長還不滿足。

5.兩面性教育的家庭障礙。當面苛責,背後表揚,兩面性教育影響道德認同和親子共識,容易造成溝通障礙。

6.忽視心理健康的家庭障礙。心理學家分析:每個孩子都有下列四種心靈需要:父母的愛護和關心;被接受、被尊重;得到別人的贊賞;在家裡有地位。

我們的家長要「多探討,少說教,走近孩子內心世界」。

如何走近孩子的內心世界?關鍵是有效的親子溝通。

我把親子溝通的要素簡化為一個公式,供大家參考:

有效親子溝通=0.15×言辭+0.35×角色行為+0.50×活動參與

這就告訴我們,有效親子溝通的關鍵,不是言辭的多少、聲音的大小和說教好壞,而是家長的角色行為和與參與孩子的成長活動。具體表現可以概括為十大技巧:

交談時眼光的接觸和關愛的眼神;面帶微笑、積極傾聽,適當發問;適時認可,多稱贊你喜歡再看到的行為;給孩子說「不」的權利,可以說明心中的感受,但不要指責孩子;遇到問題時,與孩子共同討論,共同實踐,尋求共識;不要說教太多,只顧發表自己的看法,影響孩子的自尊;多參與孩子的活動,給自己一段與孩子獨處的時間,讓他感受你對他的重視與關愛;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子女,孩子遇到疑難時,共同探討,引導他思考而不是告訴他結果;了解和理解孩子的心靈需求,讓孩子替自己的行為結果負責任;親子間尊重、真誠、理解、寬容、真實和共同成長。

尊重、真誠、理解、寬容和真實是親子溝通的五大法寶。

㈡ 為什麼孩子的好習慣這么難以培養

孩子的好習慣培養應該從零歲就開始教育培養了,俗話說三歲看大,0到3歲既是最容易教育也是最難教育的,最容易教育指的是0到3歲的孩子就如一張白紙,而高明的畫家就喜歡白紙,而且0到3歲的孩子是離不開大人的,是很容易實施教育的,不教白不教,教了孩子就受益終身!0到3歲受到零歲教育的孩子自然地形成了學習的習慣,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大部分都是神童級別的特別的聰明。 所以家長在零歲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0到3歲未受到零歲教育的孩子自然地形成了玩的習慣,習慣形成了難以改變,家長這時再想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已經非常困難了,只能等孩子6歲後送入小學學習了,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特別聰明的只是少數!這些問題已經引起越來越多家長的重視了,所以普遍地說現在的孩子相對地比較聰明了。0到3歲家長在教育方面少費心了,3歲後家長就會比較忙亂,孩子的教育將成為難題!怎麼才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呢?根本的解決方法就是重視孩子0到3歲的教育,受到良好0到3歲教育的孩子將是家長一生的驕傲和幸福!當然,在孩子3歲之前沒有認識到0到3歲教育重要性的家長,不能怪孩子的好習慣難培養,只能耐心的慢慢來了。人的教育要符合自然規律,科學化教育的自然規律還有待人們進一步地去發現。祝你能教育孩子成功!

㈢ 為什麼現在的小孩子都很難教育

首先我們先討論,到族指老底有沒有心理問題。分為三逗滾種情況:一、不是沒有心理問題,而是不知道自己有心理問題那個年代能保證身體健康就很不錯了,誰還會關注你有沒有心理問題?而且心理問題除非特別嚴重,否則往往不大容易察覺。它不像身體問題能通過肉眼或者儀器拍片就能看出來,它只要沒有表象,或者當事人自己不承認,就根本不會引起人們發覺。再加上經常受打罵粗暴對待的人,很有可能也會成為暴力的實施者。在他弱小時,他被欺負,可是一旦他擁有了絕對的力量就會以同樣的方式欺負別人。所以他當然不會覺得自己有問題,有問題的都是別人。(參考孫小果案件)一代一代都是如此,但絕不能說明以前的教育就是對的 ,就是沒問題的。二、確實沒有心理問題,但是這也並不能說明粗暴的打罵教育沒有問題不可否認,每個孩子的特點不一樣。確實可能兆升存在那種比較皮實的,臉皮比較厚,心比較大的孩子。經常挨打挨罵還活蹦亂跳,心理健康,積極向上的。但這只是一部分孩子,有可能未受到打罵的負面影響。這不代表打罵教育就不會給所有孩子帶來負面影響,更不能代表打罵教育是正確的。而且就算這一部分健康的孩子,我們只看到了他受到了打罵教育,卻沒看到他除了打罵教育外,還可能受到過來自教養成員其他方式(比如溫和的,鼓勵式)的教育。比如來自爺爺,奶奶輩的關懷,比如來自外界環境的影響和支持。這類孩子長大,一般輕易也不會使用打罵教育。因為他的內心是積極的,陽光的,是溫柔又有力量的。他們可以通過更多的方式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 ,而不是單一的打罵。三、曾經遭受過心理問題,但經過自我調節和良好的教育,和過去的父母和解了,成功走出了心理問題。這類走出心理陰影的人,在孩子教育問題上,肯定不會再貫徹打罵教育。因為他們自己最知道其傷害性。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偏差呢?

兩代人面臨的問題不同。父輩這一代人生活在建國後的那段時期,時代主題就是大幹快上建設社會主義,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先進模範值得學習,大家都是精神飽滿、熱火朝天干工作,一切都是政治掛帥、以工作為核心,精神上的富足讓心理上的問題少得多。而現代社會則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家都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追求各自的事業成功,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優勝劣汰異常殘酷,身處其中的個體身心疲憊,心理問題難免頻繁出現。從這個角度來說,現代人的心理問題的確多些。

㈣ 家長培養一個孩子究竟有多難毀掉一個孩子為何卻很簡單呢

家長培養一個孩子究竟有多難?物質提供在精而不是多;每一個孩子都必須零食、小玩具,但並非愈多愈好,也不是越高就越好。假如爸爸媽媽能在自身的經濟發展承擔范疇內給孩子給予最合適的,那麼就充足了。過多的化學物質提供,很有可能會讓小孩玩物喪志,因此許多富人家中,也會挑選恰當的"富養"。

熱點內容
男人為什麼老覺得尿頻尿急 發布:2024-11-25 03:18:07 瀏覽:671
空調為什麼有二種顏色 發布:2024-11-25 03:09:20 瀏覽:400
為什麼股票在固定時間點會拉升 發布:2024-11-25 03:07:08 瀏覽:123
為什麼吞東西時右耳會痛 發布:2024-11-25 03:03:19 瀏覽:310
為什麼腎不好不能吃中葯 發布:2024-11-25 03:02:38 瀏覽:964
為什麼二手車找不到車主 發布:2024-11-25 02:52:43 瀏覽:243
小米五為什麼來信息收不到 發布:2024-11-25 02:50:31 瀏覽:970
為什麼游戲登錄微信會直接進去 發布:2024-11-25 02:48:24 瀏覽:51
iphone點擊軟體更新為什麼打不開 發布:2024-11-25 02:35:47 瀏覽:758
牛頓出生時間為什麼有兩個時間 發布:2024-11-25 02:24:0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