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女生過早的嫁人
㈠ 古代的人為什麼要那麼早結婚
在我們現在這個年代,十八歲就被認為是成年人,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了,二十歲就到了國家承認的結婚年齡了。雖說男二十二女二十就到了法定婚齡,但我們卻經常可以看到在有些地區的農村裡,許多女生十八十九就被父母安排著結婚嫁人了,更甚至還有更小就嫁出去的。
或許我們現在的人認為這是早嫁了,但在古代,女子十八還未嫁人就會被他人恥笑,認為是嫁不出去的老姑娘且還會受到官府的懲罰。那問題來了,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古代出現這樣早婚的情況呢?
再後來的漢朝在《漢書·惠帝傳》中就有明文記載:“女子十五年及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五算”就是罰她繳納五倍的賦稅,這對於古代平民百姓來說已經一筆巨款了。所以許多平民家庭為了整個家庭的需要,也會早早的為自己的兒女置辦婚姻大事。
這種來自統治者和社會潛規則的要求,在我國延續了數千年之久,女子早婚早育的問題一直延續到封建王朝的始終,直到近代才被移除。
㈡ 在古代,為什麼女子早早就要嫁人,只是為了生孩子嗎
原因:
一、古代人的壽命不像現代人這樣長,古代由於生活物質的匱乏和生活環境的惡劣,平均壽命不到50.
二、根據古代政府的相關規定,一般情況下十幾歲就可以出嫁。如春秋時期16可出嫁,宋代有13歲就可以出嫁的。
三、古代女子結婚晚了不但會受到國家懲罰,在道德上也會受到譴責,因為古代重男輕女,女人是負擔,不早點嫁出去就是拖累父母,是不孝。
古代成婚的年齡,各朝代並不相同。春秋時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 即可結婚;又謂「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為不失時。《漢書·惠帝紀》中就明文記載:「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罰她繳納五倍的賦稅。其實,中國古代早婚的現象也很嚴重,宋代曾有「凡男年15,女年13,並聽婚嫁」的規定。《後漢書·班昭傳》中就記載:班昭「年十有四,執箕帚於曹氏」。《漢書·上官皇後傳》中甚至有「月余遂立為皇後,年甫六歲」的記載。但一般都是在20歲前後。
㈢ 在古代,十三四歲正值豆蔻年華的女子,為何卻要早早嫁人
在古代,人的壽命都比較短。因此女子也比較早熟。十四歲正是嫁人的最好年齡,因此非常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