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養大的孩子為什麼怕人
『壹』 狼為什麼養大嬰兒呢
早在1920年9月19日,傳教士辛格在距印度加爾各答西面約1000千米的叢林中,發現了兩個被狼撫育長大的女孩——大的8歲左右,小的僅1歲半。她們像真正的狼一樣舔食食物,吞咽生肉;利用四肢爬行,且害怕光亮;不會說話,僅能發出嗚嗚的狼嚎;懼怕人類,卻喜歡親近貓、狗等動物。從她們的動作姿態、語言表達、情緒反應等各個方面,都能看出有著明顯的狼的生活痕跡。
辛格給姐姐取名為卡瑪拉,妹妹則為阿瑪拉,並將她們帶回由自己和夫人共同管理的米德納普爾市孤兒院,想要把她們當做正常孩子撫養成人。可是,長期的叢林生活讓她們對人類社會極其陌生,年幼的阿瑪拉在年底患上重病,辛格夫婦不得不請求當地的醫生為她診斷病情。然而,好奇的醫生卻要求他們為他講述病人過去的生活情況,否則就拒絕醫治阿瑪拉,萬般無奈之下,辛格夫婦只好將狼孩的故事告訴了醫生,並請求他保守這個秘密。
但事情的發展超出了辛格夫婦的意料,第二天清晨,小鎮上的居民們都知道了這件稀奇事,人們紛紛聚集到米德納普爾市孤兒院門口,想要看一看傳說中的狼孩。緊接著,報紙上刊登出了卡瑪拉和阿瑪拉的照片,有關狼孩的文章更是長篇累牘。自此,狼孩成為人類學家研究的新課題的同時,也走進了公眾的視野。
不久之後,世界各地相繼發現了許多狼孩。1954年,一個名為「拉穆」的狼孩被關在印度新德里的一家醫院中,人們只需購買門票就能近距離接觸這個9歲男孩。2007年,俄羅斯警察在莫斯科中部的山區里發現了一個10歲左右的男孩——「萊爾卡」,這個擁有狼一樣的利爪的狼孩在被送進醫院體檢後24小時便逃走了,至今仍下落不明。遺憾的是,科學家們都未能對他們進行全面的觀察與研究,大多數資料還是來自於早期的狼孩卡瑪拉,以及傳教士辛格所著的關於卡瑪拉姐妹的書籍——《狼孩和野人》。
俄羅斯狼孩「萊爾卡」
也許是無法適應人類的生活習性和輿論過分熱切地關注,羸弱的阿瑪拉因腎炎早早離開了人世,辛格夫人便全心全意照顧卡瑪拉,不惜花費無數的時間和精力來幫助她適應人類社會。從飲食起居到發音說話,辛格夫人用無盡的耐心澆灌卡瑪拉幼小的心靈,甚至希望通過按摩和浴療幫助她直立行走。雖然直到1929年卡瑪拉去世時,她依舊無法正確的說話和走路,但她已經逐漸適應了人類的生活習性,也不再害怕人類,並且十分依賴養母辛格夫人。
不過,科學家們目前並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母狼能夠養育人類小孩。人們僅僅根據動物的母性行為分析,認為當哺乳期的母狼失去幼崽時,會出於本能地將被遺棄的動物幼子作為自己的孩子來撫養。但考慮到狼崽的哺乳期僅為5周左右,而人類嬰兒最長可達1年之久,一部分人類學家對狼孩的真實性持懷疑態度。
時至今日,有關狼孩的研究還在繼續,我們不妨將它看作是未解之謎,等待時間給出答案。那麼,是什麼決定了狼在遇到人類嬰兒時不是吃掉而是養大?這種母性行為究竟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傳承下去的呢?
我們知道,生產、哺乳、以及產前的做窩和產後舔凈仔畜等一系列的育幼行為,是為了改善自己後代的生存條件,保證整個種群得以發展。由於大部分行為是依靠雌性完成的,因此也被稱為「母性行為」。
舔凈幼崽
動物的母性行為受到多方面的影響:首先,初次生育的動物明顯沒有多次生育後的動物母性行為強,這可能需要一定的經驗積累和後天學習,所以人類的飼養方式和動物們的應激性都會影響其母性行為,而良好的母性行為對後代的成活率和生長狀況具有促進作用;其次,基因也影響著動物的母性行為,比如成年的杜鵑鳥會把自己的蛋產在其他鳥類的巢穴中,先破殼而出的杜鵑鳥也會將剩下的鳥蛋推出巢穴,這種不築巢、不孵卵、不育雛的行為隱藏在基因中,被一代又一代的杜鵑鳥傳承下去,同時生物學家們研究發現,相同動物不同品種間的母性行為也有著天壤之別;最後,動物自身的營養水平決定了它們的激素分泌,而催產素、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的分泌都會激發動物的母性,假如動物自身的營養攝入不足或受到聽覺、視覺、嗅覺等外界刺激,都會導致激素分泌紊亂,從而改變其母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