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年幼的孩子被稱為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8-15 19:03:26
① 古代人對各個年齡段的稱呼分別是什麼
人這一輩子,每一個階段都是十分重要的,也十分有紀念意義的,所以古人就根據每個年齡段表現出來的特徵,從而賦予了不同的稱謂。這些稱謂更形象、詩意的表現了人們在那個年齡段的特點。關於年齡,我們熟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七十古來稀等常見說法。這里小編就把在古代什麼樣的年齡段叫什麼樣的名稱,其中許多稱謂也是有男女之分的一一分享給大家。
0-1歲:赤子、襁褓
未滿周歲的嬰兒。
赤子——剛生的嬰兒。
襁褓——把嬰兒包裹在小兒被中。
2-3歲:孩提
指初知發笑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
3-8歲:垂髫(tiáo)
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
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
女孩7歲、男孩8歲:始齔(chèn)
《說文》:「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
「齔」指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根據生理狀況,男孩8歲、女孩7歲換牙,由此稱。「始齔」也是童年的代稱。
另:女孩7歲又稱髫年。男孩8歲又稱齠年
8-14歲:總角
總,聚束;角,小髻,意為收發結之。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也用「總角」代指人的童年階段。
10歲以下:黃口
黃口,本意是雛鳥的嘴。
10歲:幼學、外傅之年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