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帶大的孩子為什麼和姥姥親
⑴ 跟著姥姥長大的孩子,卻和奶奶更親近,這是為什麼
現代生活節奏快,年輕人為了生活打拚,只能把生下的孩子交給家裡的老人來帶。有的孩子是給姥姥帶,有的孩子是跟著奶奶生活。可是,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雖然孩子小時候是姥姥帶大的,可是卻和奶奶更加的親近,這是為什麼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分析分析其中的原因吧。
在小編看來,孩子還小,只知道寵愛自己是不行的。而且對待姥姥姥爺還有爺爺奶奶,都應該愛他們。老人對孩子的愛是一樣的,只是他們愛孩子的方式不一樣。讓孩子對老人的愛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和老人們保持一個親近的距離。當然,由於孩子年紀小,老人有自己的教育想法很好,最好是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這樣子,既能教育孩子,也能更好地拉近自己和孩子的距離。
⑵ 明明孩子是姥姥帶大的,為何與奶奶更親
隨著房價逐年攀升,現在的年輕人生活壓力越來越大,跟當年父輩們沒法比,數千年“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模式終於在二十一世紀徹底毀滅。年輕人想要生活好一點,夫妻倆都要出去拼事業,生了孩子也不能中斷,而孩子自然是交給老一輩照顧。而與過去不同,現在照顧孩子的大多是姥姥。
既因為獨生子女家庭增多,也因為婆媳關系不好相處,女人寧願找親媽幫著帶孩子。然而隨著孩子長大,家長開始發現,即使是姥姥帶大的孩子,長大後也會跟奶奶更親,這不免讓人感嘆白眼兒狼了。那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答案很現實,孩子也無奈。
孩子記憶時間短,更容易被後天“改造”
姥姥帶娃的時間有限,最多是三四年,等到孩子上了幼兒園就功成身退。偏偏孩子三歲之前的記憶是很模糊的,很容易忘記這段感情。加上女人結婚後會與婆家更親近,導致孩子受後天行為的影響,轉而開始親近來往更多的爺爺奶奶,這種情況就不能埋怨孩子,大人才該反省,如果跟娘家來往更多,孩子自然會親近姥姥多一點。
⑶ 為什麼姥姥辛苦帶大的孩子,長大卻跟奶奶親這3個原因,扎心了
你們家孩子是姥姥幫忙帶的?還是奶奶幫忙帶的呢?
前幾天我的 育兒 群里有個寶媽跟我吐槽:
為啥孩子姥姥不願意繼續幫忙帶孩子了呢?
不是怕辛苦,也不是想躲清閑,而是孩子姥姥傷心了,因為姥姥感覺自己辛苦三四年養出了一個白眼狼。
從姥姥回家之後,這個孩子就很少跟姥姥聯系,反而跟爺爺奶奶的關系更加親近了,這讓姥姥很生氣,覺得養外孫就是應了哪句古話: 外孫是狗,吃完就走 。
看到了吧,姥姥是真的傷心了, 自己辛苦幾年的付出,可能都還比不上爺爺奶奶給孫子買的一塊糖。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就是姥姥辛苦帶大的孩子,最終還是會跟奶奶比較親近,這是為啥呢?
其實有這么三個原因的影響,很多人忽略了,但是認真想想卻總是感覺好扎心呀。
姥姥在帶孩子的時候,會站在女兒的立場上,對於孩子的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會嚴厲制止,同時對孩子的日常行為規范,也都會有比較嚴格的要求,可是姥姥的嚴格要求,在孩子的眼裡, 會認為姥姥太不近人情,讓孩子感覺不夠自由舒服。
奶奶帶孩子就不同了,出於跟孩子媽媽之間微妙的婆媳關系。
很多奶奶會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要麼一言不發,坐山觀虎,要麼就是跟孩子站在統一戰線,媽媽越支持,奶奶就越反對。
孩子小,沒有分辨能力,得到了奶奶的維護和支持,自然就會覺得奶奶對自己更好,即使是被姥姥帶大的,也會親近對他比較縱容的奶奶,確實很讓人無奈。
一般情況下,姥姥會心疼自己的女兒,在女兒剛剛生完孩子之後,就來幫忙帶孩子,幾年的不離不棄,辛苦付出,可以讓孩子更好的成長,也能讓孩子媽媽得到更好的休息和恢復。
但是一般姥姥帶孩子時間比較短,往往也就三四年的時間,孩子上幼兒園,姥姥也就功成身退了。
但是這些辛苦和付出孩子媽媽知道,孩子卻並不見得能記在心上,因為孩子三歲之前的記憶都是很模糊的,很容易就忘記了。
再加上女人有了孩子之後,就會不自覺得把生活重心轉移到自己的小家庭,以及和婆家人的關繫上,跟孩子爺爺奶奶來往會更密切一些。
再加上孩子上學之後,時間安排緊張,一年到頭也難回娘家幾次,俗話說: 見面三分情 ,如果孩子長時間不跟姥姥見面,而是整天陪在爺爺奶奶身邊,那孩子自然就會更加親近爺爺奶奶了。
老人帶孩子的時候會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女孩,一般誰帶的多會跟誰更親近一些。
但是男孩不同,不管姥姥帶了多久,始終都會跟奶奶更親近, 這就可能跟我們的基因有很大的關系,就是我們流傳了幾千年的姓氏文化和尋根意識。
在男孩的潛意識裡面,總是會有一種不可言說的,割捨不斷的血緣親情,正是受到這種情愫的影響,會讓男孩不自覺得更加親近自己的爺爺奶奶,除非爺爺奶奶對自己非常不好。
有沒有感覺這個答案很扎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