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對你說我為什麼要聽你的話
1. 當孩子說「我憑什麼聽你的」時,家長該怎麼辦
在孩子說出這樣的話的時候,家長就可以告訴孩子,我們的社會經驗是非常多的,已經走過了很多的彎路,就想把這些經驗傳遞給你,讓你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再走彎路。並且父母可以把自己曾經犯過的錯誤告訴孩子,這樣就能夠讓孩子明白父母不是在欺騙自己,而是想對自己好,就能相信父母,聽父母的話。
2. 女兒快到七歲了,非常嚴肅認真的問我我為什麼要聽你的話呢,這該怎樣回答
由於我是成年人,由於我是你的媽媽/父親;這一回答可能是許多父母都是會用的,日常生活那麼繁忙,哪裡有時長跟小孩表述,哪有耐心在回應小孩每一個問題的情況下都想起哪些教育方式,這也是實際。但實際上這一回答無形之中危害了小孩,他很有可能越來越聰明乖巧,但沒了自身的想法,他很有可能此後感覺如果是成年人得話就得聽,雖然這個人並不是父母,他很有可能之後再也不敢問相近的問題
父母需要決定你要做什麼,而不是試圖讓孩子做什麼。如果想讓孩子收拾房間,就對孩子說:「媽媽看到你的的房間很亂,很不舒服,你幫媽媽整理一下好嗎?」父母不能太強勢,要態度和藹,學會承擔責任,孩子自然就學會了配合。
3. 阿倫森效應:當孩子說我幹嘛要聽你的時,這根「救命稻草」得抓牢
誇獎和批評也是一門藝術,如果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能夠恰當地去掌握這兩門技巧,就可以起到非同尋常的效果。
然而,現在大部分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大都會先採取獎勵後批評,因為家長覺得先給孩子獎勵的話,這樣孩子才不會被打擊自信心,但是其實這樣的一個想法就存在著很大的錯誤。
舉個例子:
朋友的孩子之前在學校里的表現一直都非常的優異,成績也是非常突出的。然而在一次的考試當中,因為一些原因而出現了失誤,排名下降,朋友對於他這次的成績,就是本著不想打擊孩子信心的基礎就先誇獎孩子學習的態度以及在試卷上面的一些基礎能力是很強的,然而成績的下降,這是不認真的表現。
結果沒想到這樣的一種方式讓孩子突然失去了興致,在那有一段時間都一直處於悶悶不樂的, 覺得自己被否定了,學習的積極性也很差 。這樣的一個問題也是在生活當中很常見的。
還有這樣的一個事例:
有一群孩子在小區裡面非常的鬧騰,特別喜歡在午休的時候跑到車棚裡面蹦蹦跳跳的。小區裡面有很多的住戶都有去投訴和他們的家長商量並且批評,但是都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於是有一天一位老爺爺就跑到那裡對他們說,如果誰能夠蹦得更高就給獎勵五元錢。
所以當天蹦的最高的那一個人也就拿到了獎勵,而在之後的第二天第三天老爺爺都會過去跟這群孩子說比賽蹦高,蹦的最高就給獎勵,只是獎品從最開始的五元錢變到了一支筆,再變到了一顆糖。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上,孩子們,最後一天就沒有興致去蹦高,都跑下了車棚。
這樣的一個行為其實就很好的解釋了,大部分家長在教育孩子上面所出現的誤區:總是喜歡先褒後貶。
1. 所謂的遞減效應,他指的是在人際交往過程當中,每一個人都是希望對方對自己的好感是不斷的增加了,而不是不斷的減少。
所以在銷售行業當中,很多的銷售人員就充分地運用了這樣的一個技巧。在剛開始的時候都會只拿一點點,然後再逐級的增加,這樣子顧客也就比較能夠接受,而不是在一開始就放很多,然後再慢慢的拿掉。
就好比買車,其實有的條件,優惠都是本來要給的。但是通過話術等,給消費者造成是他爭取來的假象,從原本較少,到不斷增加的好處。這都會讓人感覺心情愉悅和更加能夠接受。
這里的遞減效益,其實從表面的理解就是,好感的發展方向與發展趨勢他所展現的其實就是一個人在面對褒獎和面對批評的時候的不同反應,不同態度。
2. 遞減效應之所以要在孩子的批評教育當中有所運用,是因為考慮到了孩子自身的性格特點以及發展的階段性。
孩子所成長的階段是非常的容易受外界對自我的評價所影響的。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的家長都喜歡先褒獎和批評,都是為了不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不影響他們的自信心。但是這樣子也同時引發他們另外的一層性格特點,就是好面子倔強。
如果前期一直對他表達的都是喜愛欣賞的態度,突然間轉化成了批評的話,會讓他們一時無法接受。但是如果前期不去培養他們這種習慣以及依賴性的話,突然從批評轉到獎勵反而會給他們前進的動力,更能夠讓他們認識到自我的錯誤以及發展的方向。
3. 而這種遞減效運用到教育當中,也是應該有所技巧掌握。在運用遞減效應的時候,一定要關注到孩子自身的性格特點。要注意在孩子獲得獎勵或者是犯了錯誤的時候,都得從兩個方面去進行評價。
但是一定要先把批評放在開頭,先找一些不大不小的小事去指出孩子的錯誤,然後最後再從某一個方面挑出他們的優秀的地方去褒獎。這樣子既可以提升孩子自信心,也不容易讓孩子變得驕傲,對誇獎變得依賴。
很多的孩子之所以聽不了別人對自己的批評,都是因為沒有這樣的一個挫折教育。所以家長在運用遞減效應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先批評再誇獎。而且批評的內容一定要保留孩子的面子,不影響他的自信心。
1. 阿倫森效應
它指的是人們普遍都會喜歡能夠不斷增加獎勵和贊揚的事情,但是卻非常的排斥引發獎勵不斷的減少事情,這也是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倫森所發現的一個特點。而會產生這樣的一個特點,這樣的一個發展的特質都是因為挫折心理在作祟。
這種阿倫森效應在本質上就是和遞減效應是差不多的,只是在做法以及內容上還是有所差距。
人們從剛開始接受一個小的褒獎到後面普遍都是以褒獎為主的情況下,突然接受到了對方的批評,就會萌生出一種挫折感,覺得自己不被肯定。而在這個變化的過程當中,如果獎勵和批評之間的坡度不是很高的話,大部分人也是能夠接受的,但是突然間跨了一個很大的高度,就很容易降低孩子的積極性。
2. 之所以在孩子教育當中採用阿倫森效應,是因為這種阿倫森效應所展示出來的特點是完全的符合孩童發展的特點的。
比如在一個家庭當中,父母總是喜歡用獎勵去鼓勵孩子做某件事情,可能是鼓勵孩子做家務,可能是鼓勵孩子學習,在剛開始的時候效果可能會非常的顯著,但是 隨著時間不斷的推移 ,孩子自身也會感受到獎勵不斷的減少的話,對於做這些事情的積極性也就會瞬間降的很低, 與此同時也會把這些行為當成是一種負擔,而不是真正的去感受和享受背後的意義。
1. 要相信孩子,同時也欣賞孩子能夠做到的一些事情。
很多的家長在孩子犯了錯誤之後,最先反應出來的就是情緒控制能力差,會直接生氣地指出孩子的問題,但是其實這樣的一種做法是大錯特錯的。在孩子犯了錯誤之後,孩子自身的反應也是覺得會受到批評,所以心中也會有種害怕的感覺,而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做的是,在不該贊賞的時候贊賞孩子,反而更加的能夠讓孩子意識到自我的錯誤,也能夠贏得孩子更積極的配合。
前段時間,孩子坐在地毯上看電視吃零食,結果一不小心零食就給撒到了地上。這個時候他左看右看,看著非常的著急,但是又不敢和我說。這個時候,我便過去引導他讓他把吸塵器拿出來收拾,這種不以責備的形式去指出孩子的問題所起到的效果會比直接批評的效果來得更強。
2. 家長應該間接委婉的去指出孩子的錯誤。
孩子都是會犯錯誤的,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孰能無過。只是在如何指出問題,如何去教育的這個過程卻是有著千般萬般的不同的。既然錯誤會犯,那就必須得讓孩子知道自己犯錯誤的內容,這樣子下次才能夠減少犯錯的幾率。
只是相比於直接,冷漠的批評,間接委婉地去指出孩子的錯誤去進行溝通和交流的形式,更能夠讓孩子接受。家長覺得採用先褒後貶的形式去批評孩子的話,可以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其實孩子都知道每次的褒獎之後都會出現一個但是。
3. 一定要給孩子保留面子。
自尊心也是每個人都有的,當一個人一直在被批評被教育的時候,他的自尊心也會受到傷害,慢慢的對於這種容易引起自身難過的話語就會自動的屏蔽。所以說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必須記住不要去觸發孩子自尊心的保護心理。
無論是指責問題還是批評教育,都應該要給他們保留面子,在他們認識到了自我錯誤的時候也不應該端著家長的權威,而是應該親切的引導給孩子一個台階下。
那麼對於先褒後貶還是先貶後褒,這個問題你是怎麼看的呢?在日常的孩子教育當中,家長們你又是怎麼選擇的?歡迎留下你的看法。
育兒 難題郝媽幫,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 健康 身體棒,我是@好媽媽郝女士,幫你解決 育兒 小麻煩
4. 家有「杠精」娃,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以後更有出息
鄰居鄭姐家六歲的女兒,活潑可愛,口齒伶俐,小嘴講起話來跟炒豆子似的。還很愛跟鄭姐頂嘴,抬杠。鄭姐經常被女兒頂得啞口無言,無言以對,氣得說不上話來。鄭姐說讓女兒吃飯時先喝口熱湯,再吃主食。
女兒就來一句,我偏不,就想要趕緊吃口紅燒肉。女兒對鄭姐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為什麼總要聽你的話呢?你為什麼不聽我指揮呢?這不公平。面對這個小杠精,鄭姐無計可施,只能每天被女兒「訓斥」幾句。
5. 當孩子說「憑什麼要聽你的」,家長學會阿倫森效應,孩子都聽你的
導讀:當孩子說「憑什麼要聽你的」,家長學會阿倫森效應,孩子都聽你的
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我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 育兒 資訊,如果對我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我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當孩子說「憑什麼要聽你的」,家長學會阿倫森效應,孩子都聽你的!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聽到一個故事。在大院的牆上,有一輛舊車停在廢料附近。每天晚餐後,孩子們爬上馬車,然後蹦蹦跳跳並大喊大叫。轟隆聲和喧鬧聲震耳欲聾。大人一個接一個地將他們攔住,但掌管得越多,孩子們跳得越快樂,這真是嘈雜。
一天,一位老人說:「孩子們非常有朝氣。今天我們參加比賽。跳高的選手將獲得5元的獎勵。」孩子們歡呼雀躍,努力工作,希望得到5元錢,而跳得最高的孩子則獲得大獎。
第二天,老人准時到達 汽車 前,對准備好的孩子說:「今天繼續比賽。獎品是兩個太妃糖。」當孩子們看到獎杯暴跌時,他們的動力立刻減弱,到處都是噓聲,他們跳了起來。
第三天,老人再次來到車上,對無聊的孩子們說:「如果今天比較一下,獎品是花生。」孩子們笑了起來,一個接一個地跳下車:「不,不,不,無聊,回去在家看電視。」
這個故事是關於阿龍森效應的:它是指那些喜歡做可以不斷增加獎勵和稱贊,而拒絕那些會導致獎勵或稱贊減少的人或事物的人。
著名的心理學家阿隆森發現了這種效應。他認為人們之所以喜歡欣賞事物或行為逐漸增加的人或事物,卻不喜歡事物或事物的欣賞程度或行為逐漸降低的原因,或某些事物是因為沮喪在起作用,從意想不到的贊美到小小的贊揚甚至是沒有贊美,這種下降會導致一定程度的挫敗感。如果下降幅度相對較小,普通人仍然可以承受,但是如果下降幅度突然變大,最終的挫敗感就會改變,變化幅度太大以至於引起不適甚至心理上的厭惡感。
通常,當父母要求孩子完成一項任務時,他們會做相反的事情,要麼直接阻止孩子,要麼使用獎勵讓孩子完成任務。這通常是孩子長大後會經歷的事情。報酬越來越少,而挫折感越強,孩子自然就會對「我為什麼要聽你說話」表示厭惡。
我們不主張讓孩子因獎勵而服從,因為獎勵最終會失敗,一旦他們由於錯誤而無法獲得獎勵,孩子實際上就會受到懲罰,自然不會合作。
如果您希望孩子學習合作,父母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學習使用Aronson效應: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精神導師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說:當我們聽到別人稱贊自己的長處,然後接受批評時,我們自然會感覺好些。就像美發師在剃光某人之前先塗上一層肥皂。
辯論激烈地證明了孩子是錯的,這些都是無用的。如果要說服孩子,首先要對他表示贊賞和欽佩。
莉莉(Lili)的母親驅車她6歲的小弟弟和她的兄弟出去玩,並在途中為他們買了爆米花。莉莉興奮地拿著爆米花開始吃飯,但不小心灑了車。
母親拒絕拒絕責備她,並平靜地說:「看來我們需要吸塵器。把這些頑皮的小傢伙收起來。」
莉莉一回到家,就趕到母親的房間,拿出吸塵器。結果,她不小心碰到了櫃子上的吸塵器,吸塵器的集塵盒掉在了床上,灑了一層灰塵,莉莉淚流滿面。
母親不知道該怎麼辦,她只能嘗試了解自己的心情:「您一定感到非常惱火,一件事尚未得到解決,另一件事已經發生。」麗麗平靜地安慰她,哭了一會後,他開始用吸塵器清潔 汽車 。
當她打掃衛生並要求媽媽去看望時,她的媽媽說:「現在車上沒有爆米花。它與現在完全不同。看來您真的對這些頑皮的小傢伙有解決方案。」
莉莉滿意地說道:「我現在可以去整理床上那些頑皮的雞蛋了。」
當孩子做不到預期的事情時,我們通常不會指責孩子,通常如果怪罪父母,並且如果父母在不太可能誇獎孩子的情況下能夠表揚孩子,那麼常常會贏得孩子的合作。
許多成年人先學會欣賞孩子,然後批評他們。他們認為通過這種方式,孩子們可以接受批評。
卡內基指出,許多人喜歡在真誠的贊美之後傾斜地添加「但是」一詞,然後發起一系列的批評。在聽到「但是」這個詞之後受到啟發的人們可能會懷疑「但是」一詞的原始含義。對他來說,表揚通常是批評的前奏,這樣做不僅會大大損害稱贊的真實性,而且也無助於孩子的態度。
我經常聽到父母或老師說:「我知道他先握筆是不對的,但是你不能打人。只要你打人,你就錯了,你……!」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很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因為他聽到的只是「 but」之後的否定。
您可以像這樣提醒孩子:
「你打你的同學是因為他先拿了你的筆。那時候你很生氣,對嗎?如果還有一次機會,你會怎麼做才能解決這個問題而又不傷害別人?」
「既然你的同學被你毆打了,你該怎麼做才能彌補你的錯?」
孩子非常清楚自己可以採取的正確行為。
我經常說「一個孩子不拒絕糾正任何錯誤,他拒絕的是成年人指出錯誤的方式。」
保持他人的面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但是成年人經常忘記這一點。他們經常喜歡大聲疾呼,挑剔,威嚇和批評孩子們在每個人面前。目的是保護自己的臉,保持說話或使自己舒適。如果大人可以就位,請為您的孩子考慮一下,再考慮幾分鍾。可以避免許多不愉快的場面。
小迪有一個小問題:和朋友一起玩,人太多了,他會變得很興奮。當他的母親和他說話時,他會故意反抗並說「不!」。
他的母親沒有責罵他。回家的路上,他的母親獨自與小笛聊天,與朋友們聚會了。
媽媽說:「你在公開場合大聲反駁我。我感到無禮。讓我們考慮下一次我們該怎麼做才能使彼此舒適?」
小迪想了幾種辦法,請媽媽做個手勢提醒他,悄悄地提醒他耳邊,媽媽帶他喝了些水。
結果,小迪和她的母親每次都能有禮貌而愉快地參加朋友的聚會。
卡內基說,如果您必須與小偷或騙子打交道,有一種方法可以征服他,那就是將他像一個誠實正派的紳士一樣對待。如果他是一個受人尊敬的紳士,他會感到受寵若驚。,因為有人信任他會感到非常自豪。
肖玉麗經常把她的東西散布到各處。媽媽說她有很多次了,但是沒有用。有一天,尤里(Yuri)應母親的要求開始收拾東西。剛開始,尤里就去玩其他事情。
母親做完其他事情後,她發現所有的抽屜,小盒子和小盒子都攤開了,房間一片混亂。
媽媽迫不及待地想把小玉麗從睡夢中喚醒,讓她收拾殘局,但是她平靜了一段時間,決定第二天再使用另一種解決方案。
早餐時,媽媽對肖友立說:「我發現您在安排日程方面做得很好。您安排了家庭作業,課外閱讀和 體育 活動。您在安排日程方面訓練有素。昨天我看到您參加了清除所有玩具和物品。您要使用自己獨特的布置清理它們嗎?」
肖玉麗興奮地說:「是!早餐後我去打掃!」
如果父母想影響孩子的行為並且不引起他的厭惡,那就給孩子起個好名字來保護他。如果要在一個方面改變孩子的缺點,則必須證明他已經在以下方面具有優勢:這方面。
實際上,父母希望孩子聽話,也希望孩子「服從」。但從根本上說,父母不想讓孩子成為大人所說的話和做事的人偶,因此父母需要一些指導,以便孩子們可以學習合作。
如果您對如何加強孩子們的合作還有其他疑問
我是一個家庭教育老師,一個高級的產科教師,也是一個多平台的 育兒 作者。跟隨我給你帶來實用的母性和 育兒 知識。如果你有任何困惑或疑問,請發私信,我會及時回復,希望我的一些建議能讓你作為一個家長突然敞開心扉,不再孤獨地走上 育兒 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