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嬰男人為什麼越來越多
㈠ 你怎麼看待現在社會上出現了大量的成年「巨嬰」,造成這些「巨嬰」的原因你覺得是什麼
巨嬰,中國家庭幸福的最大殺手。
任何心理障礙,本質上都是關系障礙。
任何人面對世界、面對關系、面對其他人的方式,本質上都是自己內心潛意識的投射。
01
小U最近同老公離婚了,決絕又果斷地給他們七年的感情劃上了句號。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不理解,這金童玉女的一對,甚是般配,走到哪裡都絕對閃瞎一干單身汪,怎麼說離就離了呢?
著名心理學專家武志紅,將典型的巨嬰心理特徵分為三個方面:
1.共生心理
所謂共生心理,就是作為個體的成年人,無法獨自生存,沒有生活能力,極度依賴他人,認為他們和自己沒有區別。
成年人的共生叫病態的共生,一類人表現為無法獲得獨自生存的能力,如社會中那麼多啃老的成年人,父母窮極一生,養出了一個家庭的大蛀蟲;
或是表現為在心理上還未斷奶的「媽寶男」,凡事由母親安排,置妻子角色為透明。
另一類人則表現為無法從原本的共生關系中獲得抽離,認為孩子永遠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給予孩子無邊界的關心,讓孩子在自己的愛中排斥和糾結。
2.全能自戀
全能自戀是嬰兒典型的心理特徵,嬰兒認為自己就是宇宙中心,所有的需求都應該得到滿足。
成年巨嬰的全能自戀殺傷力巨大,在他眼中,自己就是上帝,都是對的,其他人和萬物都是錯的。
在很多的巨嬰中,他們的腦海中都有一個完美的設想,在他們的設想中,自己是完美的存在。
但是巨嬰還有一個特徵就是,不行動,即使他們對自己有著完美的設想,由於不行動,自己的設想終歸只是空中樓閣。
由於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不得志,於是很多的巨嬰都轉向能夠控制的虛擬空間中麻痹自己、逃避現實,在自己構建的虛擬王國中,做著自己的王者。
3.偏執分裂
偏執分裂是全能自戀的另一個極端,當他們的需要無法得到滿足時,巨嬰成年人就會進入到躁狂的偏執分裂。
他們要麼充滿了全能自戀的幻想,要麼對現實世界極度不滿,暴怒。
於是這就能解釋,巨嬰心理的人,為什麼會容易暴怒。
那是因為你沒有滿足他全能自戀的設想,他認為你的這道菜做出來應該是這樣的,但你做出來的不是,於是他們會進入到偏執分裂,並且會暴怒。
這也能解釋,社會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暴戾。
明明是跟你毫不相乾的明星的家務事,竟會有人去質問:你為什麼不去死!
明明是對你們家病患救死扶傷的醫生,卻成了你暴戾的承受者;
明明是跟自己沒有干係的毫無必要的社會紛爭,偏偏有人狂熱參與其中……
這些巨嬰,當身邊的人和事情不滿足他們原有的期待的時候,他們即刻就會進入到偏執分裂的極端,成為施暴者。
㈡ 請從家庭教育的角度談談為什麼會出現巨嬰男
最主要的就是出現巨嬰男,就是因為父母太溺愛了,或者是自己本身的能力是不強的,所以才會有這種現象的產生呀。
㈢ 為什麼說中國大多數人都是巨嬰
美國的心理學家就曾提出過「初現成年」的理論。所謂「初現成年」就是說很多人雖然生理年齡已經到達18歲甚至20幾歲,但心智仍然停留在兒童階段。不願意承擔責任,出現問題責任永遠是別人的。
一、看看「巨嬰」現象的案例
武志紅的《巨嬰國》提出中國式巨嬰的概念,指一個奇葩的成年人群體,極度自私,只求索取沒有奉獻,絕對的以自我為中心,所有人都要圍著他轉才是正確,沒有規則意識、沒有法律概念、沒有道德約束,把別人的幫助、贈予視為應該,沒有絲毫的感恩之心,全世界都是欠他的,把自己當成國家的嬰兒。我們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大多數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這樣的成年人,就是巨嬰。
有一批中國的成年人是顯化的「巨嬰」,為所欲為,以自我為中心,否則就大發雷霆,表現出很強的攻擊性。還有隱性「巨嬰」,就是「中國式好人」。他們人非常好,看上去很為別人考慮,但是活得不自在,很虛假。他們心底有著充滿破壞性的基因,住著一個歇斯底里的嬰兒。他很害怕,所以就把它鎖起來,表面上很好,但是有消極、被動、封閉的內心。他們都認為自己是宇宙之中心,他們都認為自己才是最無辜最委屈最不幸的,而從不考慮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
最新熱點事件,最近,姚女士向媒體求助,自己的購物賬號突然被平台封號了。
而且是「限制下單永久」,封停時間為「2999年1月1日」!到底是為什麼呢?姚女士一頭霧水,自己一直是正常消費,只是最近買過幾次水果,因為有壞果所以申請了退款,怎麼就違規了呢?況且連解釋的權利都不給,直接封號了,姚女士很氣憤,於是她和記者一起找到了平台。
沒想到劇情出現了神反轉!在平台工作人員面前,當面對證,大家才明白是怎麼回事。
起初,姚女士在網上購買了蘋果,確實有一半是壞果,按照流程提示,她把壞果照片拍下來發給商家,不久就順利拿到了60%的退款。平台給出的違規原因是:濫用購買商品、申請退款、發起投訴等權利,損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妨害了平台運營秩序。沒想到,一張爛蘋果圖這么好用,她頓時生出一條「生財之道
㈣ 「媽寶男」頻現,巨嬰心理是如何形成的
所謂「巨嬰心理」,指的是部分人成年以後,生理機制已經十分成熟,但心理機制依然停留在嬰兒階段,即這些人消洞在心理活動層面上,仍就屬於嬰兒——巨大的嬰兒。
「巨嬰心理」在生活中,並不罕見。例如新聞中頻現的所謂「媽寶男(女)」現象,即當前社會很多早已成年的子女,在選擇終身伴侶方面依然需要父母的鼎力協助,更有甚者陸橋升聽之任之完全交由父母包辦,自己不是不聞不問就是優柔寡斷絲毫沒有主見。由於時下,「媽寶男(女)」群體龐大,因此又被稱為「長不大的一代」,甚至吸引了國外媒體的廣泛的關注和報道。
在國內關於「巨嬰心理」研究較早的是畢業於北京大學心理學系的武志紅先生,他也是國內頗有名氣的心理咨詢師,在其著作《巨嬰國》中,闡述了巨嬰心理的三個特徵:病態共生、全能自戀、偏執分裂。我們也可以通過巨嬰心理的表現形式對其形成因素,窺見一二。
我認為導致巨嬰心理的形成的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病態共生。
國內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無論在精神層面還是行動層面往往是不獨立的。因為在家庭中,自小到大,他們一直處於一共病態的共生狀態。其實這和我國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在我國古代社會「家國」是不分的,「家、國、天下」模式也廣為強調,也因此古人多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懷。同時催生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以及關於婚姻方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國法家規。在此種家庭關系中,子女和父母之間的關系是沒有邊界的,子女的事就是父母的事,父母的事也是子女的事,「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家庭成員高度混合,融為一個整體。
如今,雖然步入現代社會,但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在現代社會我國的家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有古時候的影子。子女從小開始衣食住行、接受教育無一不是在父母的注視和督促甚至是包辦中完成的,根本沒有自己獨立決定的權利和能力,而很多人從學校畢業步入社會以後,不能妥當的處理「相親」這件尤其復雜的事情,需要父母的大力支持甚至是大包大攬也是情理之中的。
更進一步說,不僅文化層面給足了「巨嬰心理」產生的土壤,法律層面亦是,畢竟法律在某種程度上正是文化的反應。我國《民法通則》就規定,18周歲以下的孩子原則上屬於未成年人,不具有獨立的行為能力,其從事與其有限的行為能力不相符的民事活動時,需要取得其法定代理人(父母)的同意或者由其父母代理。而由此產生的責任,亦由法定代理人承擔。我們知道我國結婚的法定年齡為:男性22周歲以上,女性20周歲以上。也就是說法律賦予子女獨立的行為能力2年或者4年以後,子女就要面臨「相親」事宜,所以此時應付不了,在路徑依賴的作用下依然選擇尤其父母「代理」就自然而然了。
既然名為「巨嬰心理」,那麼我們還有必要從心理學層面予以分析。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之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個體在小時候,尤其是嬰兒階段所經歷的事情對以後的人生往往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而在我國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嬰兒時期必然高度依賴父母,父母也不會允許他們有一點點的行為舉止出乎自己的意外。在那個時候以及以後的成長路途中父母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對於孩子來說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長此以往形成了「全能自戀」的心理,即世界是以我為中心的,我想得到什麼就能得到什麼。但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這只是父母在家庭中病態共生的模式下營造出來的一種假象而已,步入社會以後很容易幻滅,幻滅之後繼而就是「偏執分裂」。用在相親這件事上表現就是一次感情的失敗,以後一蹶不振,再也沒有勇氣和信心主動開始新的感情,而把一切交由父母全權處置。
前文分析了「巨嬰心理」產生的一些因素。誠然,「媽寶男(女)」現象屬於典型的「巨嬰心理」的一種外在表現,那些將婚姻大事全權交由父母處置的青年男女屬於典型的具有「巨嬰心理」的人群,但根據武志紅先生《巨嬰國》中的闡述,我國早老社會存在龐大的帶有「巨嬰心理」的人群,絕不僅僅是上述群體可以涵蓋或者詮釋的,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每一個人的警醒與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