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母親為什麼要讓孩子吃苦
A. 作文素材孩子該不該吃苦
吃苦不是萬能葯 當下,由於應試教育的單一性,以及獨生子女的生活狀態與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使得家長已不滿足對孩子僅僅進行課堂書本的教育。於是,行走學校、口才培訓班、吃苦訓練、下放農村等手段,被越來越多的家長採用;推崇「狼爸」蕭百佑那樣「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觀念的家長也不在少數。他們的目的很簡單:吃苦、長見識、防驕縱,期待孩子有更廣泛的閱歷和更出色的人際交往能力,為以後的人生打下良好基礎。 但是,也有人提出,不是每個成功者都需要知道農村什麼樣?一些「五穀不分」的科學家、學者照樣為人類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同時,這樣刻意地吃苦佔用了孩子本不充裕的課余時間,有另一種應試教育之嫌。因為孩子依舊在被動的環境下吃苦、認識事物、培養非課業能力。另外,一些行走學校的過激行為,導致孩子受到傷害的新聞也時見於報端,這不能不引起重視。 面對上面兩種觀點,你怎麼看待「吃苦」教育?你有什麼話要說?你身邊的人或你自己經歷過「吃良葯苦口利於病 鞦韆網@安小葉 無論你從事什麼領域,都要有吃苦的精神。這樣你才會在逆境中迎難而上,才會過五關斬六將。但不要將這些活動演繹成作秀,要切身地去感受。如果只是走過場,那就是浪費時間。 鞦韆網@風楊 吃苦好,如果什麼都幫著孩子,真到了大學還不懂如何打飯、剝雞蛋,就壞了! 騰訊微博@嚴淳傑 我能理解家長們的心情,像我上了初中後,才發現中考的內容很多是課外知識。所以我贊成這樣的吃苦教育,畢竟學無止境。 鞦韆網@西西 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為了迎接未來的挑戰,作為家長,不得不為自己孩子的前途打算。其實,讓孩子吃點兒苦是有好處的,他們涉世未深,享受慣了,吃苦能培養抗逆能力。 利病良葯也可甜 鞦韆網@C丹 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承認,他們吃的苦確實比我們多。但是,這不代表成功就一定要吃苦啊!相反,在朝著成功的方向前進時,更應該適當地放鬆。用應試教育的手段,不斷地給孩子施加壓力,到頭來意義卻不大! 騰訊微博@閉眼睛 其實大家都不怕去吃苦,大家怕的是被吃苦,在應試教育還沒改革的前提下,吃苦教育只會加重學生的負擔。 鞦韆網@清搖 我覺得吃苦並不好。如果硬要讓子女去吃苦,那肯定是被動的,最後得到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盲目地讓子女去「吃苦」,這完全侵佔他們的自由。培養能力,除了吃苦,還有別的辦法嘛! 騰訊微博@自由的孩子 個人覺得「吃苦」這個字眼就不對,不該先入為主認為某些教育形式是吃苦的。體驗各種生活本應是快樂的事情,孩子迫於應試的壓力而趨於單一,不是刻上「吃苦」二字,他們就能懂得其中的意義。 是苦是甜叫入迷 鞦韆網@小明友 從小長在農村,也明白吃苦的感受,曾經也羨慕過城裡的孩子,卻沒想到,到頭來城裡的孩子還要把此作為一種教育方式,不明白啊! QQ空間@清時 人類的不斷進步不就是為了遠離貧苦的生活嗎?如果因為想吃苦而吃苦,這樣的行為讓人費解。 QQ空間@封塵 遇到困難能吃苦是一種品質,但沒事兒找苦吃就是吃飽了撐的。鍛煉孩子吃苦能力是從日常生活中來,而不是故意製造的。更何況,誰說吃苦就要去農村。(特約編輯:海林夕) 相關鏈接 近日,「狼爸」蕭百佑成為廣受關注的人物。這位信奉「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觀點的父親,以嚴苛的傳統方式教育自己的子女,最終,兒子蕭堯、女兒蕭君同時考上北大——這在北大歷史上也是頭一次;老三蕭簫2011年也被北大錄取,創造了「一門三北大」的奇跡。但有人認為,傳統打罵教育雖然製造出了蕭氏兄妹,但也催生出了更多墮落的孩子,他們要麼有嚴重暴力傾向,要麼自卑、內向、充滿恐懼,這也是不得不正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