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聰明的夫妻生了笨孩子
『壹』 父母把基因傳給子女包括身體所 有器官及功能,為什麼聰明才智 卻不準,父母聰明兒女笨,父母 笨的兒女
萬事都有因果,子女投胎到一個家庭,必定有前因。聰明或者愚笨都是子女生生世世的因果所得。不是父母能遺傳的。
在明朝,有一個人叫羅洪先,他特別有才華,二十多歲就高中狀元,他為人正直,因看到官場黑暗腐敗,感念人生之無常,於是辭官隱居,斷然出家,世稱「狀元和尚」。他出家後,假裝愚鈍,甘心承擔最苦的雜役,劈柴挑水無所不做,以此來磨練自己的心性十三年之久。
他出家前原有妻室,並育有一子,此時兒子已經長大也高中狀元,父子都中狀元,是很不容易的。一時傳為佳話,此時妻兒很相信他,無奈他出家後音信全無,無從尋找。
可能是親人的思念真切的緣故吧,有一天狀元和尚忽然起了回家探親的念頭,於是返回家鄉。到了兒子的狀元府邸門前,僕人以為是和尚化緣的,便入室稟告夫人,夫人生性善良,讓僕人施米一斗;狀元和尚未接受,希望求見主人。僕人認為和尚貪心,又報夫人;夫人又讓僕人施錢一貫。狀元和尚還是不收,即索紙筆,題詩一首:「斗米千錢我不收,十三年返故鄉游。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僕人將詩稿入呈夫人;夫人見後驚訝萬分,急帶跑出門外,但和尚已經離去。夫人即刻派人四處尋找,再也不見人影。
這首詩非常適合現在的很多家庭,一家人都為了孩子而奔波,年輕時說:等孩子和大了就輕鬆了。等孩子長大了,又操心孩子的孩子,沒有輕松的時候。
每個家庭都在付出所有去培養下一代,可是下一代卻不盡相同。除了與家庭的貧富、文化等有關系之外,也是這個孩子本身的福報夠不夠的問題。所以父母不僅僅是為孩子的將來付出努力,同時更重要的是為孩子積攢福報,這樣才是解決了源頭問題。孩子本身能夠明白善有善報,多做善事,也會帶來善果。如果能夠有緣份修習佛法,將會給人的一生帶來莫大的助益!
現在比較流行辦「滿月灑」、「成人酒」、「圓鎖宴」等等,有條件的一請就是幾十桌,滿桌子的生命,要為了孩子的這個生日宴會而丟失生命,此時你覺得這筆命債是算在誰頭上的呢?做為父母,要明白如何為孩子積攢福報,如何是為孩子好?這也需要理智的去學習,去思考。
兒孫自有兒孫福,天下的父母還是要為孩子盡量多積攢福報,做有善因之事!
假設這個人,福報只有十萬,如果父母從小就疼他,給他好吃好喝,靠錢買學校給他讀書。大學畢業前,他已經花了十萬。
那他畢業後,去賺錢就很辛苦。因為福報從小就花完,很可憐。所以大學生給小學生打工,老闆很多都是沒有文化的,但不能瞧不起他們。他們有福報。沒有文化不會餓死,沒有福報那就衣食都不能豐足。
教育孩子上,不要給他花太多的錢。花的是你的錢,損的是他的福報。很多人小時候很風光,到了長大了,就可憐了。把福報風光掉了。古人講,要培養老來福報,年輕不要享受福報,把老年的福報都拿來享受。
教育孩子,要懂得尋根。孝順好父母了,孩子自然聽話。頂撞父母,以後孩子就頂撞你。
宇宙規律中,很多都不能代替。小孩的福報損了,他得自己去慢慢培,你沒有辦法代替的。越是關心孩子,這個孩子以後就很難有出息,太關心了,關心到了牽掛,把他的福報都損了。他以後就要在艱苦中好好培福報了。
那福田中,長輩前輩都是我們的福田。我們要恭敬長輩和前輩,以後我們當了長輩,後人才會恭敬你。
我們要照顧長輩,勝過照顧晚輩。現在人,都關心孩子勝過關心父母,以後孩子長大了,他生孩子了,也是關心孩子勝過關心你。
古人講的,不要留錢給孩子,孩子有出息,他能自力更生。孩子沒有出息,你留錢給他,他容易敗壞。
那要留什麼呢,留陰德,我們好好做善事,言傳身教,兒孫自然得福報。把錢存在陰德的銀行,是最好的,福蔭後代。
見過許多人行善積德,吃齋念佛,後代都很好。弘一大師的父親被當地稱為李善人,虛雲和尚的父親也被稱為蕭善人。
有福德的人,自然能感召有福德的子孫。天道是公平的,古人講的,富不過三代,意思是德行不好,不可能一直富貴下去。富人會變成窮人。那窮人慢慢努力,德行好了,福報上來了,就變成了富人了。這就是因果規律,能量的守恆。
富人都喜歡給孩子花很多錢,提供很好的教育。世間的教育雖然也很好。但最好的教育,還是福德的教育。
給孩子福德教育,甚過知識和技術的教育。
讓孩子受苦,讓他在逆境中成長,將來才能頂天立地,父母真想為孩子積福報,有多餘的錢,拿去布施做善事,積累陰德,
許多人留了許多錢給孩子,都給孩子敗壞了,讓孩子嬌生慣養,結果孩子就不聽話。要讓孩子受些苦,是為他積福報,是好事!
讓孩子積累福報的方法
父母是根,兒孫是枝葉。父母不受孝順供養,則根斷樹枯;父母受孝順供養,則枝繁葉茂,子孫福厚,源遠流長。
佛陀告訴大家,修世間法(工作、考試、財富、姻緣、人緣、地位、身材高等等做人的福祿壽喜康),要從孝順供養父母師長里修。
我們的供養一定不要集中在下一代,一定要放在上一代。眼睛放在上一代,下一代一定有大福氣。眼睛放在下一代,下一代不會有福氣。如果我們能夠從小孩子出生開始,就孝順我們自己的父母,每天都讓小孩子看到並且學習— 那麼小孩子將來福氣會非常大。
反過來,如果我們把眼睛放在下一代,不管不顧上一代,薄我們的父母,厚我們的小孩,那麼小孩的福氣是很差的。這樣也會造成一個後果,就是將來小孩做了父母,也不管不顧我們,只關心寵愛他的孩子。我們可以觀察任何香港富豪的小孩子,對待父母祖上的態度——畢恭畢敬,不抵觸頂撞半句。這是積累大福分。懷孕起就示範小孩孝順父母,小孩的福氣會很大。
任何時候都要記住:把自己壓得低,是真正的尊貴,將來也一定會得到尊貴的果報—壓低自己才能像大海一樣把自己放在低地勢,匯聚百川福德智慧。
其他還有過生日初一十五幫助孩子放生,用孩子壓歲錢做善事,印經書,多引導孩子自己去做,平時路邊小蟲子要愛護,吃飯飲食服裝要節約,身口意都要善,多去孝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等長輩,總的來說做好弟子規,我們父母要身體力行哦,隨緣做善事,阿彌陀佛。
『貳』 父母很聰明 生的女兒很笨
我們生命的來源,必須由男性的精蟲和女性的卵子相結合,再加上精神體三緣合和而成,此三緣是親因緣,精蟲和卵子中所帶來父母的遺傳是增上緣。遺傳的因素對我們生命的影響也很大,人的思想,行為動作都會和父親或母親相像。有些人的個性則與父母親完全相反,譬如父母很老實,生的孩子很調皮,這是否與遺傳無關?不,這是遺傳的反動,因為老實的人也有調皮的一面,只是他壓抑不敢發出來,到了下一代就發出來了。一個人生下來以後,其思想個性慢慢也受到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風氣的影響,這些因素乃屬於增上緣。
有人說,爸媽的聰明成就了孩子的無能!不少父母以為在學習上幫助孩子,孩子就能在父母聰明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這其實是嚴重錯誤的。你幫孩子越多,孩子將以更多的「依賴」反饋,不僅扼殺了孩子的自主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還會將孩子養成一個只會單方接受信息的「木偶」,而不是一個會主動思考和尋找答案的人。
真正的愛不是把別人打造成我們想要的樣子,而是支持他們做輝煌的自己!
從今天起,裝無知爸媽,你的孩子會更優秀!
『叄』 父母特別聰明,生下來的孩子會很笨,說法正確嗎
研究發現,嬰兒在嬰兒期的智力發展對嬰兒的智力水平至關重要。每個媽媽都希望寶寶的智力得到發展,影響寶寶智力發展的因素很多。下面,幫助媽媽總結一些影響寶寶智力發育的常見因素,並不是說父母聰明,生下來的孩子就會很笨。
一、知覺訓練
寶寶出生時已經意識到了,父母可以對寶寶進行相關的感官刺激。比如,經常讓寶寶觀察不同的顏色,聽不同的音樂,觸摸不同的材料等,不同的嘗試可以刺激寶寶大腦的發育。
二、運動訓練
在寶寶成長到一定階段後,家長應在適當的時間和場合鍛煉寶寶的運動能力、爬行、站立、坐、走、跳等活動。同時,他們可以用球、玩具等幫助孩子完成上述訓練。在訓練過程中,控制四肢也會刺激寶寶的大腦,激發大腦的活力。
『肆』 為何許多很聰明的父母總是生出傻孩子(智障)來
有些寶寶天生就有高智商,從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出來,但是由於父母的疏忽導致了寶寶後天並沒有很聰明,所以父母要留意寶寶高智商的表現,對於高
有些寶寶天生就有高智商,從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出來,但是由於父母的疏忽導致了寶寶後天並沒有很聰明,所以父母要留意寶寶高智商的表現,對於高智商的寶寶進行針對性的早教教育,不要埋沒了寶寶的聰明才智,那麼寶寶智商高的表現有哪些呢?
寶寶智商高的表現
孩子笑得越早,聰明的可能性就越大。盡管這不是完全可靠的跡象,但它是個象徵。很早就開始笑的嬰兒常常會成為聰明活潑的兒童。笑代表他能區分什麼是讓他感到愉快的,這就是心理活動的開始,一個感覺敏銳、反應迅速的嬰兒常常很聰明,嬰兒越敏感,也就越容易得到滿足。
學齡前的孩子,差不多認識所有的字母,也會發字母的大部分音,認識顏色,知道數字,還會數東西,詞彙量還蠻大,有很強的邏輯和推理能力。但是,作為孩子的媽媽,我們如何知道孩子是一個具有天賦的孩子呢?
我們是去激勵孩子還是順其自然。語言能力強的孩子往往能知道很多顏色、形狀、字母表、數字、反義詞,6個月之後可以講句子,18個月後的語言能力與4歲孩子差不多,在兩歲之前還能區分左右。
新生兒有模仿成人面部表情的能力,出生8小時,寶寶就能模仿媽媽吐舌頭了。當新生兒處在安靜覺醒狀態時,距離新生兒面部20-25厘米,讓他注視你的臉。首先,伸出你的舌頭,每隔幾秒鍾1次,慢慢地重復這個動作,然後停止。
如果他一直看著你的臉,這說明他可能在嘴裡移動自己的舌頭,一會兒,他(她)就會將舌頭伸向嘴外。如果你對著新生兒做張嘴動作,重復幾次,他也會學著張開小嘴。另外,新生兒還會模仿噘嘴、微笑和悲傷的表情。
天才兒童在不學習的時候很不開心。例如,當一家人其他人看電視節目看得出神時,天才兒童在視頻網站上看關於如何用希伯來文寫信或者如何用日語數數的視頻。有了這樣的經歷,我們便猜想,也許「天才兒童不學習的時候是不開心的」。
天才兒童對新事物好奇的天性通常需要不斷地交流和關注,有時候也許很難跟上孩子的興趣,有時候我們又會覺得孩子像一塊專門吸收知識的海綿。孩子對任何東西都感興趣。於是,我們便相信天才兒童用另類的風格學習,所以需要豐富的活動。
小孩子生來好動,以游戲為生命。運動能使大腦處於最初的啟動或放鬆狀態,想像力會從各種思維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變得更加機敏,更富於創造力。
所以,做父母的應准備良好的設備使小孩子得到充分的運動;此外,做父母的應尋找適宜的伴侶使小孩子得到優美的影響。這樣,小孩子的身體就容易強健,心境就常常快樂,知識就容易增進,思想就容易啟發。
不要以為寶寶總是愛動,無法安靜做好任何一件事。聰明寶寶往往對感興趣的事物能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做到最好,如為完成拼圖游戲而非常專心和有耐心。
無數事實表明,智慧與才能雖不是完全由遺傳所決定,但是與遺傳脫不了關系。據統計:
有人長期研究過一群智商在140分以上的孩子,發現這些孩子長大後一直保持優秀的才智。他們子女的智商平均為128分,也遠遠超過一般孩子的水平。而對於精神缺陷者,他們的孩子有59%精神缺陷或智力遲鈍。
英國曾提出這樣一份資料:
故「望子成龍」的父母們必須自己先「成龍」。
假如你的孩子在你的床上撒下很多鹽,或將一些毛毛蟲放到你的枕巾上等等。面對這些惡作劇,您無需責備,這說明您的孩子智商較高。調查顯示愛搞惡作劇的孩子富有創造力和想像力,日後孩子的發展可能性更大。
孩子惡作劇並非什麼都不用想從天而降的,他需要「設計」出一個方案來,然後動腦筋,這程度絕不遜於做家庭作業。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好的。惡作劇也能增強孩子的獨立性,因為這些行為就是孩子超越了父母所界定的范圍所做的,而這些便是孩子獨立性的發展。
音樂是人類共通的語言,就連對剛出生的小孩子也有作用。音樂是遺傳獲得的語言。實驗顯示,給小嬰兒播放莫扎特的小步舞曲,他會安靜地聆聽。可是當把樂曲隨意打亂,播放各個片斷時,他會顯得不耐煩。如果從小接受音樂教育,便可以可以增進大腦皮質的發展模式,促進高層腦部動作的功能。
研究表明:
『伍』 父母都很聰明為什麼孩子卻很笨是親生的嗎
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身邊並不少見,精英父母的孩子表現平平,甚至很「聰明」父母的孩子卻簡直有些「笨」。為什麼會這樣?這些父母很困惑挫敗甚至憤怒,他們會抱怨「這孩子到底隨誰了啊?按說無論從遺傳還是教育,我們家都應該沒問題啊……」
我們這里暫且不去考慮生物學遺傳學兩個聰明人有多大生出笨孩子概率的問題,那肯定也是有的。但實際上絕大多數的孩子並不是生來就「笨」的,往往是後天變「笨」的。
最近有個調查現實孩子自殺率最高的父母職業分別是教師、醫護、公務員。而這幾個都是社會認可度較高的職業。從業人員不僅受教育程度都比較高,而且比較重視子女。為什麼他們的孩子自殺率會更高呢?
這當然會有非常復雜綜合的原因,也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分析。但是今天主要想談一個重要的原因「知識的詛咒」現象。
斯坦福大學的伊麗莎白·牛頓在1990年做了簡單卻影響深遠的試驗,並以此獲得了博士學位。實驗中她讓參與者做一個小游戲。游戲參與者分成「敲擊者」和「聽眾」兩方。敲擊者會拿到一張歌單,歌單上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歌曲,比如《祝你生日快樂》,《星條旗永不落》(美國國歌)等。敲擊者可以選擇一首歌曲,然後通過敲擊桌子把節奏敲給聽眾聽。聽眾的任務是通過節奏來猜出歌曲。在聽眾猜歌曲名之前讓參與者猜測聽眾猜對的正確率。
試驗結果顯示,在試驗中人們一共敲擊出120首曲子的節奏,而被猜出的只有3首,佔2.5%。而敲擊者猜測的聽眾聽出歌曲的准確率為50%,也就是說每兩首歌會有一首被猜出。為什麼敲擊者預測的結果會與實際結果相差甚遠呢?
對敲擊者來說,在敲擊的同時他們的腦海里會不可避免的回響著敲擊的曲子的旋律。但是對聽眾來說,他們聽到的只是一串敲擊聲,就好像莫斯電碼。因此敲擊者很難想像出聽眾要猜出歌曲需要付出的努力,他們會覺得這么簡單的曲子都猜不出是愚笨的。
這個試驗生動的展示了「知識的詛咒」現象。一旦我們知道某樣東西,就會發現很難想像不知道它們是什麼樣子,就像是我們的知識詛咒了我們。
說到這里想必大家都會瞭然為什麼「聰明」的父母會有「笨」孩子了。越是聰明的家長往往就擁有更多知識、經驗和策略,也就越難理解孩子們所處的頭腦一片空白的處境。他們會嚴重的低估孩子在學習那些在他們看起來很簡單的知識時所遇到的困難。因此也就更加容易給孩子貼上「笨」的標簽。
而這時皮格馬利翁效應就會拿過接力棒持續起作用。孩子會把父母給予的評價內化,真的向著那個方向發展,他們會真的認為自己就是「笨」,而慢慢的他們也果然真的變「笨」了。
這也是為什麼好的學生未必是好老師的原因。我們會傾向於把自己了解的東西默認為常識,以至於很多背景知識甚至都被我們下意識的忽略掉了。就像我們現在走路的時候根本不會去想著怎麼協調手腳以及身體的平衡。
曾經有個朋友困惑於孩子的數學成績。這位朋友的父母幫他帶孩子。平時是孩子的爺爺負責輔導功課。爺爺是大學數學系的教授,退休後為了教好孫女放棄了自己的其他業余愛好,一心撲在孩子的學習輔導上。甚至專門總結整理了厚厚的教案和習題測,其詳盡程度完全可以直接出書。可是遺憾的是,孩子的數學成績一直是最差的。爺爺感到很沮喪,不理解為什麼明明自己恨不得把每道題掰開揉碎的講給孩子聽,孩子還是學不好。朋友也很不解,問孩子,孩子只說爺爺太嘮叨不想聽。於是朋友抽空聽了一下爺爺給孩子輔導的過程,發現爺爺的確講的非常詳細甚至會反復強調他認為的要點,但是講授的方法對於孩子來講其實是很難理解的。對於孩子來說,即聽不懂爺爺在說什麼,又覺得他總是翻來覆去的說差不多的內容,就會產生厭煩又抗拒的情緒,對數學的興趣越來越少,也就更加學不進去了。後來朋友好不容易說服了父親放棄親自輔導,找了一個教小學生經驗豐富而且很擅長調動孩子興趣的老師,沒多久孩子的數學成績就迅速提高了上去。
所以教的過程不僅需要認知方面比如記憶想像思維表達的能力,更需要較強的元認知,即知道自己知道什麼或不知道什麼的能力,還需要很好的了解自己的學生,知道他們處於什麼水平,能理解什麼東西。
不止是教孩子,很多人在教長輩使用電子產品時,也會覺得他們學得太慢不能接受,其實排除老年人記憶力的確會差一點的因素,還有很大部分是因為對我們來說使用電子產品很多年後很多操作都是習以為常,不會了解那些連滑鼠都控制不好的人學習時需要面對的困難有多麼巨大。
不止是「聰明」家長有困惑。普通甚至不那麼聰明的家長們在陪寫作業輔導功課的問題上也經常痛苦不已,小到著急上火,大至心臟搭橋。為什麼平時母慈子孝,一些作業就雞飛狗跳?為什麼輔導功課的問題這么容易激化親子矛盾?就是因為知識的詛咒。有人一語道破天機,為什麼小學生的家長最容易為輔導作業著急上火?因為到中學家長也不會了呀!
所以當你再因為孩子太「笨」而苦惱時,不防冷靜地想一想是不是因為你太「聰明」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