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那麼笨
『壹』 父母都很聰明為什麼孩子卻很笨是親生的嗎
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身邊並不少見,精英父母的孩子表現平平,甚至很「聰明」父母的孩子卻簡直有些「笨」。為什麼會這樣?這些父母很困惑挫敗甚至憤怒,他們會抱怨「這孩子到底隨誰了啊?按說無論從遺傳還是教育,我們家都應該沒問題啊……」
我們這里暫且不去考慮生物學遺傳學兩個聰明人有多大生出笨孩子概率的問題,那肯定也是有的。但實際上絕大多數的孩子並不是生來就「笨」的,往往是後天變「笨」的。
最近有個調查現實孩子自殺率最高的父母職業分別是教師、醫護、公務員。而這幾個都是社會認可度較高的職業。從業人員不僅受教育程度都比較高,而且比較重視子女。為什麼他們的孩子自殺率會更高呢?
這當然會有非常復雜綜合的原因,也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分析。但是今天主要想談一個重要的原因「知識的詛咒」現象。
斯坦福大學的伊麗莎白·牛頓在1990年做了簡單卻影響深遠的試驗,並以此獲得了博士學位。實驗中她讓參與者做一個小游戲。游戲參與者分成「敲擊者」和「聽眾」兩方。敲擊者會拿到一張歌單,歌單上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歌曲,比如《祝你生日快樂》,《星條旗永不落》(美國國歌)等。敲擊者可以選擇一首歌曲,然後通過敲擊桌子把節奏敲給聽眾聽。聽眾的任務是通過節奏來猜出歌曲。在聽眾猜歌曲名之前讓參與者猜測聽眾猜對的正確率。
試驗結果顯示,在試驗中人們一共敲擊出120首曲子的節奏,而被猜出的只有3首,佔2.5%。而敲擊者猜測的聽眾聽出歌曲的准確率為50%,也就是說每兩首歌會有一首被猜出。為什麼敲擊者預測的結果會與實際結果相差甚遠呢?
對敲擊者來說,在敲擊的同時他們的腦海里會不可避免的回響著敲擊的曲子的旋律。但是對聽眾來說,他們聽到的只是一串敲擊聲,就好像莫斯電碼。因此敲擊者很難想像出聽眾要猜出歌曲需要付出的努力,他們會覺得這么簡單的曲子都猜不出是愚笨的。
這個試驗生動的展示了「知識的詛咒」現象。一旦我們知道某樣東西,就會發現很難想像不知道它們是什麼樣子,就像是我們的知識詛咒了我們。
說到這里想必大家都會瞭然為什麼「聰明」的父母會有「笨」孩子了。越是聰明的家長往往就擁有更多知識、經驗和策略,也就越難理解孩子們所處的頭腦一片空白的處境。他們會嚴重的低估孩子在學習那些在他們看起來很簡單的知識時所遇到的困難。因此也就更加容易給孩子貼上「笨」的標簽。
而這時皮格馬利翁效應就會拿過接力棒持續起作用。孩子會把父母給予的評價內化,真的向著那個方向發展,他們會真的認為自己就是「笨」,而慢慢的他們也果然真的變「笨」了。
這也是為什麼好的學生未必是好老師的原因。我們會傾向於把自己了解的東西默認為常識,以至於很多背景知識甚至都被我們下意識的忽略掉了。就像我們現在走路的時候根本不會去想著怎麼協調手腳以及身體的平衡。
曾經有個朋友困惑於孩子的數學成績。這位朋友的父母幫他帶孩子。平時是孩子的爺爺負責輔導功課。爺爺是大學數學系的教授,退休後為了教好孫女放棄了自己的其他業余愛好,一心撲在孩子的學習輔導上。甚至專門總結整理了厚厚的教案和習題測,其詳盡程度完全可以直接出書。可是遺憾的是,孩子的數學成績一直是最差的。爺爺感到很沮喪,不理解為什麼明明自己恨不得把每道題掰開揉碎的講給孩子聽,孩子還是學不好。朋友也很不解,問孩子,孩子只說爺爺太嘮叨不想聽。於是朋友抽空聽了一下爺爺給孩子輔導的過程,發現爺爺的確講的非常詳細甚至會反復強調他認為的要點,但是講授的方法對於孩子來講其實是很難理解的。對於孩子來說,即聽不懂爺爺在說什麼,又覺得他總是翻來覆去的說差不多的內容,就會產生厭煩又抗拒的情緒,對數學的興趣越來越少,也就更加學不進去了。後來朋友好不容易說服了父親放棄親自輔導,找了一個教小學生經驗豐富而且很擅長調動孩子興趣的老師,沒多久孩子的數學成績就迅速提高了上去。
所以教的過程不僅需要認知方面比如記憶想像思維表達的能力,更需要較強的元認知,即知道自己知道什麼或不知道什麼的能力,還需要很好的了解自己的學生,知道他們處於什麼水平,能理解什麼東西。
不止是教孩子,很多人在教長輩使用電子產品時,也會覺得他們學得太慢不能接受,其實排除老年人記憶力的確會差一點的因素,還有很大部分是因為對我們來說使用電子產品很多年後很多操作都是習以為常,不會了解那些連滑鼠都控制不好的人學習時需要面對的困難有多麼巨大。
不止是「聰明」家長有困惑。普通甚至不那麼聰明的家長們在陪寫作業輔導功課的問題上也經常痛苦不已,小到著急上火,大至心臟搭橋。為什麼平時母慈子孝,一些作業就雞飛狗跳?為什麼輔導功課的問題這么容易激化親子矛盾?就是因為知識的詛咒。有人一語道破天機,為什麼小學生的家長最容易為輔導作業著急上火?因為到中學家長也不會了呀!
所以當你再因為孩子太「笨」而苦惱時,不防冷靜地想一想是不是因為你太「聰明」了呢?
『貳』 為什麼父母都好聰明生的小孩那麼笨
有些寶寶天生就有高智商,從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出來,但是由於父母的疏忽導致了寶寶後天並沒有很聰明,所以父母要留意寶寶高智商的表現,對於高
有些寶寶天生就有高智商,從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出來,但是由於父母的疏忽導致了寶寶後天並沒有很聰明,所以父母要留意寶寶高智商的表現,對於高智商的寶寶進行針對性的早教教育,不要埋沒了寶寶的聰明才智,那麼寶寶智商高的表現有哪些呢?
寶寶智商高的表現
孩子笑得越早,聰明的可能性就越大。盡管這不是完全可靠的跡象,但它是個象徵。很早就開始笑的嬰兒常常會成為聰明活潑的兒童。笑代表他能區分什麼是讓他感到愉快的,這就是心理活動的開始,一個感覺敏銳、反應迅速的嬰兒常常很聰明,嬰兒越敏感,也就越容易得到滿足。
學齡前的孩子,差不多認識所有的字母,也會發字母的大部分音,認識顏色,知道數字,還會數東西,詞彙量還蠻大,有很強的邏輯和推理能力。但是,作為孩子的媽媽,我們如何知道孩子是一個具有天賦的孩子呢?
我們是去激勵孩子還是順其自然。語言能力強的孩子往往能知道很多顏色、形狀、字母表、數字、反義詞,6個月之後可以講句子,18個月後的語言能力與4歲孩子差不多,在兩歲之前還能區分左右。
新生兒有模仿成人面部表情的能力,出生8小時,寶寶就能模仿媽媽吐舌頭了。當新生兒處在安靜覺醒狀態時,距離新生兒面部20-25厘米,讓他注視你的臉。首先,伸出你的舌頭,每隔幾秒鍾1次,慢慢地重復這個動作,然後停止。
如果他一直看著你的臉,這說明他可能在嘴裡移動自己的舌頭,一會兒,他(她)就會將舌頭伸向嘴外。如果你對著新生兒做張嘴動作,重復幾次,他也會學著張開小嘴。另外,新生兒還會模仿噘嘴、微笑和悲傷的表情。
天才兒童在不學習的時候很不開心。例如,當一家人其他人看電視節目看得出神時,天才兒童在視頻網站上看關於如何用希伯來文寫信或者如何用日語數數的視頻。有了這樣的經歷,我們便猜想,也許「天才兒童不學習的時候是不開心的」。
天才兒童對新事物好奇的天性通常需要不斷地交流和關注,有時候也許很難跟上孩子的興趣,有時候我們又會覺得孩子像一塊專門吸收知識的海綿。孩子對任何東西都感興趣。於是,我們便相信天才兒童用另類的風格學習,所以需要豐富的活動。
假如你的孩子在你的床上撒下很多鹽,或將一些毛毛蟲放到你的枕巾上等等。面對這些惡作劇,您無需責備,這說明您的孩子智商較高。調查顯示愛搞惡作劇的孩子富有創造力和想像力,日後孩子的發展可能性更大。
孩子惡作劇並非什麼都不用想從天而降的,他需要「設計」出一個方案來,然後動腦筋,這程度絕不遜於做家庭作業。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好的。惡作劇也能增強孩子的獨立性,因為這些行為就是孩子超越了父母所界定的范圍所做的,而這些便是孩子獨立性的發展。
音樂是人類共通的語言,就連對剛出生的小孩子也有作用。音樂是遺傳獲得的語言。實驗顯示,給小嬰兒播放莫扎特的小步舞曲,他會安靜地聆聽。可是當把樂曲隨意打亂,播放各個片斷時,他會顯得不耐煩。如果從小接受音樂教育,便可以可以增進大腦皮質的發展模式,促進高層腦部動作的功能。
研究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