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喜歡爬洞
1. 為什麼小孩子喜歡用小手摳東西、戳洞洞,原因是什麼
身為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總是喜憂參半、悲喜交加的。
一方面,盼著寶寶快快學會坐立、學會爬、學會走;另一方面,又擔心一不留神ta爬到危險的地方、碰到不該碰的東西。尤其是那雙小手,在懷里抱著的時候摳爸爸媽媽的鼻子、眼睛、嘴巴,獨立活動的時候摳地板的縫隙、玩具的洞洞、抽屜的夾縫,甚至是牆上的插座……
其實,孩子不光是熱衷於“摳洞洞”、把手指頭塞到細小的縫隙里,會爬以後的孩子,還常常撕紙、吃任何能拿起來的東西。這是因為,0~3歲的寶寶正處在觸覺、前庭運動和本體感覺發育的黃金時期,6個月以後,他們逐步掌握了抓握的技巧,就為之後手的敏感期打下了基礎。
“摳洞洞”的注意事項
- 安全是第一考慮,要避免寶寶手受傷,並及時給ta洗手;
- 家裡全部更換為安全插座,或者插上安全插,防止寶寶觸電;
- 如果寶寶的手指被卡住,千萬不能強行拔出,應想辦法撐大孔洞或夾縫,必要時尋求專業人士幫助;
- 從小反復教育寶寶不要做危險的動作,比如把手放到抽屜、衣櫃、門的夾縫里,用手或金屬物品等觸摸插座,觸摸飲水機的出水口等危險的“洞洞”,並告訴ta做這些事情的嚴重後果。
2. 為什麼小孩子喜歡爬房子,爬樹,到處亂爬呢心理學根據是什麼
天性天真可愛
3. 為什麼孩子都喜歡摳or鑽洞洞背後藏著我們不知道的小秘密
你家孩子喜歡摳or鑽洞洞嗎?
周末,我帶DD去閨蜜家串門,恰逢趕上她家孩子「調皮搗蛋」的現場。
原來啊,她家孩子把地上鋪的爬行墊摳出了很多個洞洞,閨蜜說,這次這個還沒用到一周呢!
顯然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不怪閨蜜惱火,看著爬行墊上大大小小的洞洞,實在叫人又好氣又好笑。
我只能無奈安慰閨蜜,誰家還沒個同款,我家那個,不只摳,還鑽呢!
有沒有發現,3歲內的孩子啊,就特別喜歡把自己的手或身體往孔里、洞里塞。
小月齡的時候,喜歡用手摳嘴巴;
會爬之後,喜歡四處摳東西、戳洞洞;
等會走會跑,行動力強了以後,就別提了,但凡是遇到能鑽的地方,絕對不走正經路。
簡直就是大寫的「停不下來」,恨不得看見什麼都去「 探索 」一番。
所以,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
這樣的:
或者這樣的:
我家DD現在就處於鑽洞洞的階段,成天熱衷於「貓」在箱子里。
而且越是阻攔吧,孩子越要去試。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一 孩子喜歡摳or鑽洞洞的原因
孩子每天都在家裡摳來摳去、鑽來鑽去。
牆上的插座、沙發的縫隙……都是他們的目標;餐桌下面、櫃子裡面……都有他們的身影。
其實他們之所以總對摳or鑽洞洞情有獨鍾啊,原因有二:
身體自我意識萌芽
孩子對於外部世界的認知,是不斷發展的;對自己的身體,也是如此。
發現自己的手能拿起一樣玩具,能扔出去一件東西,能伸進一個洞口……
這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一種「原來我的身體還能這樣」的新奇體驗。
沒錯,從孩子的角度來說,他們對自己身體的各方面認識並不完善。
在做出某個動作之前,他們也許並不會意識到,我的手指/胳膊/大腿……是這樣工作的。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調查:
通過給1歲到1歲半的 60 名孩子展示正常人類結構圖片 vs 非正常人類結構圖,來觀察孩子能否正確判斷出「人的胳膊長在腿上」是錯誤的。
結果顯示,1歲的孩子根本不能看出問題出在哪裡,但是1歲半的孩子可以。
這說明什麼?
小齡寶寶還不能完全認識自己的身體,還需要不斷地經歷和 探索 。
咱們所說的鑽洞洞,恰恰就是孩子在 探索 階段的表現。
比如:
手指摳洞洞,能讓他意識到,我的手指是有物理尺寸的,能鑽進這么大小的洞;
鑽進狹小的紙箱,並變換自己的肢體動作來「裝上」自己,能讓他意識到,我的胳膊長在肩膀兩側,還可以抱住大腿……
正是通過這種不斷地嘗試,他們才能完成對身體認識的發展。
空間敏感期
隨著對身體認識的發展,寶寶的空間敏感期也開始萌芽了。
他們開始自發地主動 探索 自己的身體和空間之間的關系。
也就是說,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和空間的遠近、大小之間的關系,所以需要不斷地用身體去試探和感知。
最開始,可能是抓、扔……用各種方式移動物體,研究自己是怎麼讓物體的位置發生變化的;
稍大一點,可能會喜歡把積木疊高高,感受物體從二維到三維的這個空間感;
還有最典型的一個動作,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鑽洞洞了。
這其實就是娃在用自己的身體去「匹配」合適的空間……
但是,畢竟寶寶對於等量關系的概念還沒有那麼明晰,所以在匹配的時候,往往經常會出現偏差,也就是咱們經常看到的孩子被卡住的現狀。
匹茲堡大學和卡內基梅隆大學曾做過「門洞選擇」測試的實驗。
通過孩子能否在多個洞口中選擇唯一正確的洞口穿過板子,來判斷孩子對空間的認知。
結果表明:2歲左右的孩子對自己身體可通過空間的判斷,還不是百分之百准確的。
整個0-6歲,其實都是寶寶發展空間意識的階段,所以,2-3歲的娃總是卡住,也是很正常滴~
二 怎麼盡可能的避免安全事故
像閨蜜家孩子這樣,摳摳爬行墊還算好的,起碼沒什麼危險。
有些孩子啊,喜歡摳插座、櫃縫之類的才危險呢,很容易被電或被卡住。
那咱們應該為孩子做些什麼呢?
確保安全為前提
孩子喜歡鑽洞洞去 探索 是好事,奈何年齡小、安全意識低,生活中的很多洞洞、縫縫對他們來說,都暗藏著極大的危險。
比如:洗衣機、衣櫃、樓道護欄等卡身子高發地;陽台防盜窗、床圍欄、木椅扶手等卡頭高發地;插座、螺絲帽、鑰匙環等卡手高發地……
各種各樣的孔洞和縫隙,對孩子來說都有一定的安全隱患,咱們不能不防啊。
除了看護到位之外,一定要確保孩子的 探索 環境是安全的。
比如,插座要安裝防電裝置,鑰匙環要放到寶寶夠不到的地……
一旦寶寶出現試探性的危險動作,沒有條件可講,立即制止,同時教導規則並轉移注意力。
比如,「電插座危險,不可以碰,過來媽媽陪你玩拼圖~」
稍大一些的寶寶就可以進行安全教育。
比如現在,我還會帶DD看些關於安全教育的繪本或動畫片,想方設法讓他意識到把身子、頭、手伸進孔洞和縫隙的危險,防患於未然。
正確引導為關鍵
寶寶身體意識和空間意識,是階段發育的必然結果。
而且,對於身體和空間的關系了解越明確,寶寶的認知能力、身體發育也就更好。
有很多長大了以後,走路經常摔跤或者是總不小心撞到的寶寶,很可能就是空間感沒建立好。
所以,我們沒必要制止,而是在安全的情況下,盡量主動提供讓他們去摳/鑽洞洞的環境。
對於小一點的寶寶,我們可以提供些玩具。
像我當時,給CC和DD用的就是洞洞書、洞洞玩具之類的。
放肆地讓他們隨便摳,滿足摳洞洞的慾望,還能順便鍛煉一下手指的精細動作呢。
在孩子喜歡鑽洞洞的階段,咱們可以多陪孩子玩一些關於鑽洞的 游戲 。
比如,用紙箱子搭成隧道啊、收拾好一些藏身之處來玩捉迷藏啊……
他喜歡鑽洞洞,咱們就引導他去鑽安全的洞洞,邊玩邊豐富他對空間的感知,何樂而不為呢?
當孩子處於空間敏感期的時候,父母的正確引導顯得特別重要。
在咱們既需要保護孩子的好奇心,也需要保證孩子的身心安全,還需要幫助孩子建立空間感,這幾點缺一不可。
一 C媽說
家裡的小娃慢慢長大,強烈的好奇心總讓老母親心驚膽戰。
屋裡屋外的每一處未知的地方,好像都對孩子充滿了吸引力。
摳一摳、鑽一鑽,都是常有的事兒。
但我們為人父母,卻無法時時預判孩子可能的危險。
生怕他玩著玩著卡住了,畢竟孩子年齡小,安全意識低嘛。
咱們勤提醒是一回事,認真看護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陪娃的時候提高安全意識,才有機會及時規避危險啊。
CD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醫生;C媽-報社 育兒 主編,《家長好脾氣 才有好教育》作者。
4. 0-2歲孩子喜歡扔東西、看見小洞就要摳別急著阻止,這是好現象
二寶19個月了,從16個月的時候開始,她就 迷上了下水井蓋上的小洞洞 。每次出門只要在小區見了下水井蓋,她都會蹲在那裡玩上半天,樂此不疲地往裡塞小顆粒的東西。
只要二寶蹲在井蓋邊玩,不一會兒准能吸引一幫年紀差不多的小孩子圍著井蓋玩得興高采烈。
為什麼一歲多的孩子會對下水井蓋上的小洞洞如此著迷呢?這就涉及到孩子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概念—— 空間敏感期。
孫瑞雪老師的著作 《捕捉兒童敏感期》 詳細闡述了這個概念。
空間、時間的敏感期是孩子發展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 這個時段從孩子出生就開始了,一直持續到孩子6歲,跨度長達6年,是孩子人生前六年中非常重要的發展概念。
透過時間和空間,我們被界定在一個位置上,這個位置對孩子來說,一開始並沒有特別明確的感知,它只是孩子一個很懵懂的感覺,在孩子慢慢的發展過程中, 位置就會逐漸逐漸轉換為秩序。
如果沒有對時間和空間的感知,孩子就很難發展出更為抽象的秩序感,那麼要幫助孩子建立規則就會變得很困難。
孩子出生時,是從子宮中一個狹仄的空間突然來到這個空曠的世界, 她需要在這個空間中體驗到自己的存在與位置 ,然後通過超越自己的身體, 探索 這個物質世界,只有遮掩個,她才能夠把自己本身的存在和這個世界很好的結合起來。
孩子的空間敏感期分為 五個階段 :
孩子剛出生時,以為自己和這個世界是一體的,和媽媽也是一體的。對於周圍發生的事情,他都以為和自己有關。
直到孩子能夠感受到自己「手」的存在,他才會發現,原來自己和媽媽不是一個「整體」,他不用完全依賴媽媽, 他可以用手來滿足自己的一些 探索 需求。
當孩子發現自己的手具有如此大的作用後,他就開始喜歡扔東西, 尤其喜歡把一些東西從高處扒拉到地上,聽東西落地的聲音,然後尋找,拿上來,再扔,再尋找。
我家二寶從可以坐在餐桌上吃輔食開始,就喜歡把餐桌上的東西往下扔。等她能夠拿起勺子自己吃飯後,我都得准備好幾個勺子。因為她通常喜歡吃著吃著就把勺子扔在地上,看我不停地撿勺子,她樂得咯咯直笑。
好在這段時間持續得不是太長,等她得到了 探索 高低的心滿足以後,她就不扔了。
在這樣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中,孩子開始逐漸建立一種「高-低」的概念,他會逐漸形成一種感覺—— 世界是立體的。
這階段孩子見了小洞洞就非常感興趣,目前我家二寶就處於這樣一個階段。不 僅是下水道井蓋,家裡的暖氣片縫隙處也是她的玩耍寶地。
她喜歡把小的積木或者拼圖片從暖氣片挨牆的那一邊扔下去,然後從地上撿起來,再扔。
我們大人看起來很無聊的事情,她玩起來卻能持續好長時間。
這是最典型的感知空間發展的一種能力 , 是對空間感受的過程。
這個感受是孩子智能發展的關鍵所在。
一方面,孩子對三維立體空間的感知進一步加強,另一方面來說孩子在建構、推倒的過程中體會自己的創造能力 ,對孩子最初的自信心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個階段大概在孩子兩歲左右的時候出現,如果這時候孩子喜歡搭積木,又推倒。爸爸媽媽們千萬不要阻止,這是孩子在構建和感知空間的好時機,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個階段,可能會覺得孩子是故意搗亂,從而導致和孩子的沖突。
這個階段的孩子很喜歡鑽到大衣櫃、桌子下面玩耍。
我家大寶那時候很喜歡把衣櫃里的衣服拿出來,然後自己爬到衣櫃里去,或者吃飯的時候在桌子底下鑽來鑽去。
這個階段大概在孩子 兩歲多到三歲多 ,爸爸媽媽們平常可以利用一些大紙箱子讓孩子鑽進鑽出,或者攀爬一些類似隧道的游樂設施,既能 幫助孩子 探索 空間,還能有利於孩子的感統發展。
一旦孩子對樓梯的興趣減少, 他就會開始喜歡從高處往下跳 。這是孩子心理空間拓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當孩子從高處往下跳時,說明他已經能夠掌握這個高度,從心理上克服了「視崖」帶來的壓力。 這是孩子對自我能力發展自信的表現。
但是空間敏感期的發展往往伴生著一定的風險,所以一些家長就會很緊張:不許孩子一個人走樓梯,不許孩子鑽到桌子底下,不許從台階上往下跳……
實際上,從心理學的著名「視崖實驗」我們就可以知道, 孩子天生對環境就有自我防衛的意識,他們可以感知危險的存在。
我們可以跟在孩子身後保護他,但不要總是阻止孩子,也不要不停地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能幹。不要給孩子設置太多的限制,不要在孩子剛有點不平衡的時候就伸手去扶。
如果我們總是把危機「說給」孩子,就會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緊張焦慮感, 破壞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同時使孩子喪失了 探索 世界的熱情與興趣。
感受空間、發展承受更大空間的能力,這其實也是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斷拓展的過程。孩子需要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探尋各種各樣的不同空間,發展他對這個世界豐富的認知。
孩子喜歡扔東西,對井蓋上的小洞充滿好奇,都是孩子對這個世界的 探索 方式。
我們做家長的需要明白的是,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都會有這樣的發展需求。空間敏感期對空間的 探索 ,是孩子一個自我創造的過程,是孩子突破自我的重要契機、
所以 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在孩子「搗蛋」的表象下,把握他的發展規律,幫助並促進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