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為什麼要讀書
Ⅰ 孩子,我為什麼要你讀書。這句話出自於哪裡
出自《親愛的安德烈》,第二十八封「給河馬刷牙」的最後。
《親愛的安德烈》是當代作家龍應台和其子安德烈互通書信的結集 ,首次出版於2008年12月。
《親愛的安德烈》共收錄35封書信,呈現了母子兩代人心靈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對個體思想意識的影響,記錄了兩代人試圖消除隔閡與沖突的努力,也為中西文化的碰撞提供了一個清晰而生動的範例。
(1)孩子你為什麼要讀書擴展閱讀
在龍應台對人物塑造的評價上,對施叔青小說中人物評價較為典型,施叔青的才情在龍應台筆下似乎被一眼看穿。龍應台提出「繭里的女人」,這既是評論施叔青小說的標題,同時也是對施叔青的創作以及她筆下人物的概括,精煉而准確。
施叔青筆下人物尤其是女性,有著類似的遭遇,共同的特點,永遠無法跳出「女人」的禁錮,她們雖各個個性鮮明,但最終的結局卻是相近的。
龍應台對在小說中運用戲劇表達的方式給予了很高的贊賞。龍應台評無名氏的愛情小說時,就像評施叔青一樣,似乎作者的寫作套路一眼就被看穿了,人物塑造、故事情節都充滿了「濃得化不開」的熱情,給予了青少年情感想像的空間。
Ⅱ 「孩子,為什麼要讀書
編者:每次看好的文章都有種肅然起敬的感覺,被他們每一句話折服的同時也看到每一句話背後潛藏著深深的愛,我們只有不斷向這些「高人」看齊,但是我想我們不必著急還中間有很大距離,重要的是我們有了這個標桿,就不會走偏。
本文是龍應台記錄下兒子21歲時他們的一場對話。她寫給兒子安德烈的一段話也在微信微博上瘋轉: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那天我問你,「你將來想做什麼」,我注意到,你很不屑於回答我這個問題,所以跟我胡謅一通。是因為你們這個世代的人,對未來太自信,所以不屑與像我這一代人年輕時一樣,講究勤勤懇懇、如履薄冰,還是其實你們對於未來太沒信心,所以假裝出一種嘲諷和狂妄的姿態,來閃避我的追問?
我幾乎要相信,你是在假裝瀟灑了。今天的青年人對於未來,瀟灑得起來嗎?法國年輕人在街頭呼喊抗議的鏡頭讓全世界都震驚了:這不是上世紀60年代的青年為浪漫的抽象的革命理想上街吶喊—戴著花環、抱著吉他唱歌,這是21世紀的青年為了自己的現實生計在煩惱,在掙扎。
從我的21歲到你的21歲,人類的自殺率升高了60%。你刻意閃避我的問題,是因為21歲的你,還在讀大學的你,也感受到現實的壓力了嗎?
從18歲開始失業的畫家
還記得我們在德國時遇見的那個畫家—提摩嗎?他從小愛畫畫,在氣氛自由、不講究競爭和排名的德國教育系統里,他一會兒學做外語翻譯,一會兒學做鎖匠,一會兒學做木工。畢業後找不到工作,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三年又過去了,現在,應該是多少年了?我也不記得,但是,當年他失業時只有18歲,今年他41歲了,仍舊失業,和母親住在一起。
沒事的時候,他就坐在臨街的窗口,畫著長頸鹿。在他筆下,長頸鹿的脖子從巴士頂伸出來,穿過飛機場,走進一個正在放映電影的戲院……它睜著睫毛長長的大眼,盯著一個小孩騎三輪車。
因為沒有工作,所以他沒能結婚,自然也沒有小孩。事實上,他一直過著小孩的生活。可是,他的母親已經快80歲了。我擔不擔心你將來變成提摩?老實說,是的,我也擔心。
把你當「別人」並不容易
我記得我們那晚在陽台上的談話。你說:「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你坐在陽台的椅子里,背對著大海,手裡點著一支煙。那是清晨3點。
朋友若看見你在我面前點煙,一定會用一種不可置信的眼光望向我,「他怎麼能在母親面前抽煙?你又怎能容許兒子在你面前抽煙?」
我認真地想過這問題。我不喜歡人家抽煙,因為我不喜歡煙的氣味,更不喜歡我的兒子抽煙,因為抽煙可能給他帶來致命的肺癌。可是,我的兒子已經21歲了,是一個獨立自主的成人。是成人,就得為他自己的行為負責,也為他自己的錯誤承擔後果。一旦接受了這個邏輯,他決定抽煙,我要如何「不準許」呢?我有什麼權力或權威來約束他呢?
我看著你點煙,翹起腿,抽煙,吐出一團青霧,恨不得把煙從你嘴裡拔出來,丟向大海。可是我在心裡對自己說,「請記住,你面前坐著一個成人,你得對他像對待天下所有其他成人一樣。你不會把你朋友或一個陌生人嘴裡的煙拔走,因此,你就不能把眼前這個人嘴裡的煙拔走。他早已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個『別人』。」
青年的成長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著你、護著你長大的母親學會「放手」,把你當某個程度的「別人」,也不容易啊!
如果你願意去給河馬刷牙
「你哪裡『平庸』了?」我說,平庸』是什麼意思?」
「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你們倆都有博士學位。」聽到這句話,我有點驚訝。
「我幾乎可以確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會變成一個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學歷,很普通的職業,不太有錢,也沒有名。一個最最平庸的人。」你捻熄了煙,「你會失望嗎?」
現在我已忘了當時跟你怎麼說的,說我不會失望,不管你做什麼我都高興,因為我愛你?或者很不以為然地跟你爭辯「平庸」的哲學?或者很認真地試圖說服你—你並不平庸,只是還沒有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不記得了。但是,我可以現在告訴你,如果你「平庸」,我是否「失望」。
對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而在現代的生活架構里,什麼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你的工作不把你綁架,讓你做工作的俘虜,第二,它給你時間,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
至於金錢和名聲,哪裡是快樂的核心元素呢?假如橫在你眼前的選擇是到華爾街做銀行經理或者到動物園做照顧獅子河馬的管理員,而你是一個喜歡動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認為銀行經理比較有成就,或者獅子河馬的管理員「平庸」。每天為錢的數字起伏而緊張而斗爭,很可能不如每天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我怕你變成畫長頸鹿的提摩,不是因為他沒錢沒名,而是因為他找不到意義。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如果我們不是在跟別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為自己找心靈安適之所在,那麼連「平庸」這個詞都不太有意義了。「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千山萬水走到最後,我們最終的負責對象,還是「自己」二字。因此,你當然沒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為了符合上一代對你的想像而活。
分享:
Ⅲ 當孩子問你為什麼要讀書時,你會如何回應
當孩子問到我時,我會用龍應台的話回復他,讀書是為了讓你在將來有更多選擇的權利。
如果我年輕幾年,碰到這個問題肯定會回答“為了新中國崛起而讀書”。不過現在的我發生了變化,就目前看來,中國已經崛起,也不需要我為此付出努力。而我要做的事情,就是照顧好自己和家人。
生活中有太多困難,而我本應擁有選擇避開的權利,可卻因為年少的不努力,眼睜睜看著困難穿透身體,機會從手指縫間溜走。這是我想改變卻無力改變的事情,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像我一樣。
3、可以放棄當然,孩子們的想法總是千奇百怪,他們可以為了快樂而努力,可未來的快樂是虛無的,眼下的痛苦才是真實的。即使告訴他們學習可以獲得選擇的權利,也不一定能激勵他們讀書。
這個時候,就可以告訴他們另外一番話。那就是可以放棄學習,只是在放棄學習之後,不能再抱怨什麼。每個人的路都是自己選擇的,付出和不付出的結果不同,人必須要對自己的行為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