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的孩子每天都在問為什麼
A. 3-5歲的幼兒為什麼問個不停
孩子頭腦里像裝著十萬個為什麼,這是為什麼?這本書將為你展現一幅3-5歲孩子成長的全景圖,幫助你解析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各方面表現和成長規律,以及這些表現背後暗藏的小秘密。
1. 游戲 對於孩子的價值和重要性。
2.孩子問問題背後的成長意義。
3.孩子在 社會 關系中的心理狀態,以及父母要如何引導。
隨著孩子長大,從最初的欣喜到疲憊不堪的忍耐,這內心的掙扎和改變恐怕只有做父母的人才能體會。如果說與孩子相處前兩年的時光大都是在與她吃飯、睡覺作斗爭,那麼從第三年開始就是與他的小性格、暴脾氣、各種突發狀況打持久戰的階段。比起剛有孩子前兩年父母的困惑和不安,更讓父母覺得有難度的是,之後對孩子個體心智、消備乎情緒及心理的培養。
以上這些問題,大多數初為父母的人都感同身受。剛剛度過喂養期的手忙腳亂,又進入到3—5歲孩子成為「小大人」後的種種挑戰,他們小腦瓜里,那千變萬化的思想,已經遠遠比嬰兒期要復雜得多,面對孩子們的奇思妙想,父母又一次舉足無措。孩子每天都在玩你無法理解、看上去又很沒意義的 游戲 ,你可知道這 游戲 對於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孩子全神貫注的沉浸在幻想里無法自拔,你是否要毫不留情的揭穿他?孩子為什麼一天到晚地問個不停?當你被問到那些讓你措手不及、啞口無言的問題時究竟該怎麼辦?
以上這些,都可以從我們今天解讀的這本書《3—5歲幼兒為什麼問個不停》里找到答案。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的路易絲· 伊曼紐爾和萊斯利· 馬羅尼,他們來自於享譽全球的兒童心理研究中心。他們在平時的工作中接觸了大量的案例,對3—5歲孩子的心理有一個透徹的理解和歸納。這本書將為你展現一幅3—5歲孩子成長的全景圖,幫助你解析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各方面表現和成長規律,以及這些表現背後暗藏的小秘密。
-----------------------------------------------------------
讀完這本書,我認為最具有顛覆性的觀點,也是對我觸動最大的事情,就是那些我們看似沒什麼作用而且極其幼稚的各類 游戲 ,卻對孩子的心智發展起到了特別重要的作用。3-5歲孩子可選的 游戲 種類非常廣泛,而這些 游戲 也是孩子認識世界的學習形式,他們除了能帶給孩子可操作性、啟發智力、鍛煉體能等,還有三個被父母忽略的重要作用。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作用, 游戲 是孩子表達自身情緒的一種方式。
有個關於3歲男孩查理的故事。一天,查理和朋友在院子里玩,6歲的哥哥突然沖過來,強行把這兩個小夥伴埋在落葉堆里,查理很恐懼,而哥哥卻不管不顧的高興離開了。這時有趣的事發生了,查理起來後在媽媽的幫助下和朋友玩起一個海洋探險的 游戲 。他假裝在一艘船上,拿破掃帚當船槳,船四周都是危險的鯊魚。雖然是幻想出來的,可查理表現得很擔憂,拚命拿破掃帚打向四周,彷彿一切都是真實存在的。要不是媽媽來扶他,他根本不敢從「船」上下來,因為他覺得鯊魚在滾搏追殺他們。
為什麼查理會在這個 游戲 中玩得這么投入呢?因為這個 游戲 映射了哥哥對他的暴力行為。查理很害怕,也很生氣,因此想要攻擊哥哥。可哥哥已經跑了,查理的情緒無處發泄,於是在歷險 游戲 的情節中,把他強烈的拿悉情緒釋放了出來。
孩子經常會把某種情緒寄託在 游戲 過程中,玩 游戲 成為孩子釋放情緒的一個出口。當孩子對現實世界無能為力時, 游戲 是他們很好的庇護所和發泄處。所以,父母不要阻止孩子玩這種有益的幻想 游戲 ,還要多陪孩子玩,因為從中可以感受並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再來說個女孩蘇西的故事。初上幼兒園時,蘇西每天都要穿芭比娃娃的服裝,如果不給她穿她就堅決不去幼兒園。老師喊她名字時她會馬上抗議:「我不叫蘇西,我叫芭比。」老師覺得既好笑又無奈,這該怎麼辦呢?是強迫她接受自己是蘇西的現實,還是妥協地用芭比來稱呼她?後來,老師尊重了蘇西的想法並跟她達成了共識——可以在早晨某個固定的時間段玩扮演 游戲 ,大家都會配合她,而過了這個時間段,她就要變回蘇西。過了一段時間,神奇的事情發生了,蘇西自己主動要求不再玩扮演芭比的 游戲 了,因為她早已適應了幼兒園的環境。
起初蘇西為什麼要堅持玩這個 游戲 呢?其實這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很常見的,新開學的第一天,你會發現很多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穿著漂亮的仙子服裝,揮著魔法棒,或是帶著警察的鋼盔,拿著玩具手槍……在孩子看來,這些東西是他們和父母 情感 上的紐帶,剛到幼兒園這個新環境,難免會緊張甚至因害怕而嚎啕大哭。可這些每天都會在家玩的東西,能很好的把他們跟父母聯系起來,讓他們感到安心。等到過幾天緊張情緒終於得到了消解,他們也就不再需要這些偽裝了。這就是之後蘇西不再需要扮演芭比 游戲 的原因,也是 游戲 的最大魅力所在。
總之,角色扮演是孩子內心需求的投射,這種用 游戲 來緩解分離焦慮的方式,是最能解決孩子相關問題的好辦法。父母應該准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處理緊張,但具體情況也要具體分析,一定要把握適可而止及循序漸進的原則。
接著我們再來看 游戲 的第二個作用,尋求掌控感。
有個叫安東尼的小男孩,跟著媽媽觀看一場大型煙火表演。安東尼突然發現,這兒可真好玩呀!他可以一邊看煙火在空中啪啪地綻放,一邊用兩個小手指指點點,嘴裡不停地嘟囔著咒語。原來呀,他把自己想像成了一個偉大的指揮家,眼前這些燦爛的煙火都是靠他創造出來的,周圍的人全要仰仗他,才能看到這傑出的作品。雖然別人不知道他在做什麼,可在這個過程中,他已經通過自己的想像獲得了足夠的掌控感,充分地建立了自我認同,內心既愉悅又滿足。
在現實生活中,孩子所有的東西都要依賴父母提供,做任何事都要經過父母的允許,可以說是處處受到限制,換做是我們大人,如果和孩子一樣大事小事都被管制,早就要發瘋了。而孩子雖然小,他也有尋求自我認同的需要,剛好 游戲 能幫助到他。在 游戲 的世界裡,孩子不僅有能力照顧自己,還可以去照顧別人。他可以是又上班又照顧寶寶的爸爸媽媽,也可以是既助人為樂又能抓住壞人的超級英雄,還可以是美麗善良的公主或是會施展魔法的女巫……無論是什麼,一切都盡在孩子的掌握中,對他們的自我構建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是其他東西無法比擬的。
最後我們來看 游戲 的第三個作用,強化性別認知。
我們都知道,男孩和女孩的特點從很小的時候就能顯現出來,譬如女孩喜歡色彩絢麗的裙子,而男孩喜歡偏藍色綠色的衣服,女孩喜歡玩娃娃、公仔,男孩則喜歡玩 汽車 、刀槍。其實這些 游戲 ,是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孩子的性別角色。即使你給他們同樣的拼插玩具,男孩子拼出來都是飛船、坦克什麼的,而女孩子卻相反,拼的都是項鏈、手鐲等等。有時家長會有所困惑,覺得過於強烈的性別認同限制了孩子的個性發展,總是想插手讓他們去嘗試另一個性別喜好的 游戲 。另外一種情況是,當孩子過於喜好另一個性別的 游戲 時,家長又要開始擔心孩子的性取向問題。
其實「基因」對孩子在表達性別角色上有很大的影響,父母要了解,每個人都有「男性化」和「女性化」的一面,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孩子們喜歡在某個階段通過 游戲 的方式,體驗不同的性別角色,請你不要擔心他是不是對性別角色認同感到疑惑。孩子有自己的過渡期,他們會根據內在需要調整成長的步伐,這都是在正常范疇內的,靜待花開就好。
-----------------------------------------------------------
說到這里,我們再來看看,除了 游戲 ,還有什麼學習形式對孩子的心智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
3-5歲孩子有個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特別喜歡問問題,而且會問個不停。他們就像腦子里裝了十萬個為什麼一樣,會仔細地觀察身邊的事物,認真地聆聽周圍的聲音,一旦發現有什麼不明白的,就會迫不及待地問為什麼,想要馬上尋求答案。一般家長遇到回答不了的問題時,就會隨便敷衍一下或者想辦法轉移話題。其實,問問題可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拓展他們對生命、對世界的理解,能夠加速孩子的心智發展,一旦父母處理得當,就能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那些喜歡問問題的孩子們總是想知道,這樣的東西是干什麼的,那樣的東西又是用來做什麼的。他們想了解,一切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每天發生的新鮮事,沒有接觸過的東西,他們通通想知道為什麼。有的孩子會突然對異性的身體構造感興趣,有的孩子會突然好奇自己的屎尿屁,不管家長有多哭笑不得,都要認真對待他們的各種問題,因為它是孩子一個重要的學習形式。
尤其當孩子發展到一定的年齡階段,他們的邏輯推理能力開始萌芽,家長隨口回答的問題就會被他們質疑。有一個3歲的女孩蘿絲向父母詢問聖誕老人的情況,她問誕老人到底是怎麼從煙囪里爬下來的,家裡沒煙囪的話要怎麼辦呢?眼看父母編不下去了,就直接告訴了她世界上並沒有聖誕老人。誰知蘿絲聽了後很平靜,一點也不吃驚,她只是關心:「聖誕禮物怎麼辦?」多可愛又真實的小姑娘。
我想很多當父母的人都有被問過啞口無言的時候,因為很多問題我們從來就沒有深究過,而孩子的小腦瓜,總是會讓我們驚訝。幾乎每個孩子在3-5歲的時候都會問父母,我是從哪裡來的?父母通常的回答是,從垃圾箱里撿的,充話費送的,石頭縫里蹦出來的,什麼說法都有。偶爾有實話實說的父母,告訴孩子是從媽媽肚子里生的,孩子又會問「肚子怎麼生?我能生嗎?」家長心頭一緊,要不要告訴孩子精子遇上卵子的故事呢?其實啊,沒有我們大人想得那麼復雜,孩子只需要得到一個他所能理解的答案就可以了。比如,家裡的小寵物要生寶寶,你就可以抓住機會告訴孩子,媽媽也是這樣先懷孕,把寶寶放到肚子里吸收營養,等寶寶長大點在肚子里待不下了,醫生就會把他取出來。
以上我們說的是關於生的問題,相對的還有關於死的問題也會引起孩子們的關注。書中介紹了利用繪本幫助他們循序漸進去了解的方法。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最喜歡的就是有人大聲地讀繪本給他們聽,即使是最容易分心或最好動的孩子,都能夠在聽故事時,保持片刻的安寧。
在這里推薦給大家一些關於死亡教育的經典繪本,能很好地幫助父母去應對孩子關於死的問題。丹麥作家的《爺爺變成了幽靈》,講的是一位爺爺突發心臟病猝死,由於捨不得自己的小孫子奧斯本,就變成了幽靈,每天晚上來到小奧斯本的房間看望他。原來爺爺捨不得走是因為一直沒有和孩子說「再見」,當最後一聲「再見」結束後,爺爺和小奧斯本都哭了。這個故事一點兒也不恐怖,相反其中對於爺孫倆美好的回憶都是對生活的熱愛,會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死亡這件事,且不會感到沉重和冰冷。美國作家的《一片葉子落下來》把葉子擬人化,用一片葉子從春天的綠,到夏天的清爽,再到秋天的美,最後到枯萎、離開樹枝,歸於大地的過程告訴孩子,死亡是多麼的自然。生命的意義在於經歷美好,在於給別人帶去快樂;死亡並不代表一切毀滅和徹底的結束,而是另一種形式的新生。
哪怕死亡的話題很沉重,我們也能通過繪本來幫助孩子消除,殘酷的事實帶來的焦慮情緒,同時也回答了他們心中的疑問,比一味地逃避這個話題要好得多。如果孩子在父母的幫助下對於逝去的人能夠保有一段美好的回憶,並把它一直存留在心中,他就可以減少很多悲傷的情緒,繼續充滿自信和希望,接納新生活,這也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必經階段。
作為父母,你要在孩子問為什麼的時候,保護他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你要讓孩子知道他敢於動腦子去思考問題是值得稱贊的,即便你現在無法給出明確的回答,但你會想方設法幫助他去尋找答案,譬如可以帶著孩子一起看書查找、上網搜索等。相信孩子對於用自己的力量得到的答案,一方面會記得更清楚,另一方面也會充滿成就感,對未來更有信心。
-----------------------------------------------------------
以上我們說的是孩子在個體心智上的發展,在整本書中,還介紹了孩子在 社會 關系中的心理狀態。作者把3-5歲孩子的 社會 關系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和父母的關系,第二層是跟兄弟姐妹的關系,第三層是跟其他人的關系。
我們先來說說第一個層次,和父母的關系。
大多數家長都聽到過孩子發表愛的宣言:「等我長大了要娶媽媽」,或者是「等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很多孩子對父母的親密關系表現出極大的敵意,他們嫉妒,甚至極度厭煩父母親近。於是,很多家庭就把親子關系凌駕在了夫妻關系之上。曾奇峰說,夫妻關系就是「家庭的定海神針」,以它為家庭核心,這個家才會穩如磐石。作為父母,應該學會如何去引導孩子,而不是妥協孩子的錯誤認知。
舉個例子來說,有個4歲的女孩艾米莉,因為媽媽外出特別開心,她以為這樣爸爸就會是她一個人的了。她表現得比平時更活躍,給爸爸表演舞蹈,一會兒倒立,一會兒劈叉。爸爸看得很開心,熱情地稱贊她,並建議她等媽媽回來之後,再給媽媽表演一次。這個提議一下子驚醒了艾米莉,讓她意識到想擺脫媽媽、獨占爸爸的幻想,是永遠不會成真的。
作為父母,最好能用適當的方式秀一下恩愛,展示夫妻關系的不可替代,幫助孩子建立一個清楚的界限。讓孩子知道,無論自己如何想盡辦法插在父母之間,他都無法取代父親或母親,成為對方的伴侶。
書中講到的和父母的關系還有另一個角度,那就是對孩子的教養方式。有些家庭里,父母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看起來分工很明確,但卻會對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
有個3歲的男孩安德魯,爸爸對他要求特別嚴格,而媽媽很放縱他。一旦爸爸生氣,安德魯就會趕緊把手裡的事停下來,馬上變乖。媽媽在旁邊時,安德魯就能把家裡翻個底朝天。爸爸給他設定好了作息時間,為了避免懲罰,他嚴格遵守,定時用餐、按時上床。可媽媽卻認為沒必要這樣對孩子。久而久之,爸爸在和媽媽在的時候,安德魯的表現會完全不同。換句話說,孩子會根據當下的情景來回地調試心理狀態,來適應父母不同的要求。這種分裂的教養方式徹底搞亂孩子的節奏,對孩子的危害是不容忽視的。
如果將父母和孩子的最佳關系用一個等腰三角形來形容,當等腰三角形成了斜三角形時,失衡的關系可能會給家庭中每個人都帶來傷害。父母應該統一教養方式,否則孩子會無所適從。兩個人都要做到既可以嚴格地管教,也能溫暖地安撫。聯合戰線一起面對孩子,他們才會更快樂、 健康 的成長。
接著,我們說說第二個層次,和兄弟姐妹的關系。
對於任何一個孩子來說,家裡突然多了一個弟弟妹妹,都是一件很挑戰的事情,媽媽全心全意地關注那個新生兒,會讓他們感到難以接受,因此,兩個孩子之間會發生很多爭執。
在3歲的喬茜家裡,每天的時光都充滿了歡樂、嫉妒或生氣。她會和10個月大的妹妹一起用鼻子頂在通往院子的玻璃門上,兩個人愉快的玩松鼠鼻子頂著玻璃的 游戲 ,也就是(兩個人隔著玻璃門,鼻頭對著鼻頭)。她也會因為媽媽專注地給妹妹講故事而故意搗亂,不是用力壓住妹妹的背,就是把妹妹要的東西扔到遠處。雖然她很喜歡妹妹,卻很難忍受妹妹擁有媽媽全部的注意力。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必須要權衡好對待每個孩子的態度,盡量做到公平,並引導他們調整自己適應一個事實,即他不是媽媽生命里的唯一。當兄弟姐妹在玩耍的過程中搞得一團糟時,父母要一視同仁。別太要求年紀較大的孩子有「責任感」,或是要他們替弟弟妹妹承擔懲罰,這樣可能會造成怨恨。不要總是假設年紀長的孩子,就一定是那個做錯事的人,平等對待,共同成長,這樣才能緩解同胞之間的緊張氣氛。
最後一個層次是,和其他人的關系。
對於這個階段的幼兒來說,最重要的一件大事是要上幼兒園了,這是幼兒離開家到外面 探索 世界、接受團體生活挑戰的開始。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要和很多小朋友一起分享為數不多的大人,他們需要一個引導的過程,能把自己的想法和需求用語言表達出來。同時,結交新朋友也是一種挑戰。
一個叫阿薩夫的男孩在幼兒園吃午飯時,故意把沙拉倒在了一個小朋友的頭上,並拒絕道歉。
老師問:「你為什麼把沙拉倒在人家頭上?」
阿薩夫理直氣壯地回答:「我當時很生氣!」
老師又問:「你生氣是因為那個小朋友搶了你的胡蘿卜嗎?」
阿薩夫說:「不是,惹我生氣的是你。」
老師不解,驚訝的問:「我什麼時候惹你生氣啦?」
阿薩夫回答:「因為你發給了我一坨白色的大便」。(阿薩夫他把酸奶叫作白色的大便)。。」
「難道你不喜歡吃酸奶?」老師接著問。
阿薩夫說:「我討厭把它和水果摻在一起,我只想吃水果。」
阿薩夫到最後才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他不是不會表達,只是需要老師耐心的引導。當孩子們能把自己的想法和需求用語言表達出來的時候,他們的 社會 能力才會前進一大步。
在幼兒園除了老師,孩子們接觸最多的就是班裡的小朋友,所以,結交新朋友就成為他們 社會 關系裡不得不面對的挑戰。到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都已經開始表現出「人以類聚」的傾向。他們會選擇和自己脾氣秉性相近的孩子湊在一起,成為好朋友。而孩子的年齡雖然小,一樣會出現恃強凌弱的現象,有些孩子還會在融入集體時遇到困難。對於孩子在幼兒園的社交狀態,父母一定要保持和老師的密切聯系,以便及時採取干預措施。
綜上所述,父母與幼兒園的老師保持持續且固定的聯系是非常重要的,這樣能及時了解孩子的適應狀況,兩人隨時溝通、相互分享,以防範可能會發生的困難或問題。父母也要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主動分享自己的想法,積極互動,給幼兒的交往提供更多的可能。
-----------------------------------------------------------
好了說到這里,我們就來總結一下今天所講的主要內容。
首先,我們講了孩子出生便具備的本能——玩 游戲 。通過孩子玩 游戲 的語言表達及行為動作,我們可以更直觀地去觀察、感受和了解我們的孩子。 游戲 對於孩子的價值和重要性不容忽視,它能從多個角度拓展孩子的認知,它是心智發展的重要學習形式之一。
其次,我們要知道,3-5歲孩子已經能夠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開始與人對話了,他們最喜歡問問題。能夠用語言表達感受是幼兒成長的一大步,當他們步入熱切 探索 的階段後,會認真觀察身邊事物的變化並提出問題,這跟提升他們對人生、對世界的認知水平息息相關。
最後,我們要清楚,在 社會 關系方面,3-5歲孩子對父母存在戀父或者戀母情結,他們需要一致的管教方式。而在兄弟姐妹之間,第一個孩子需要適應家庭新成員的到來,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應該是競爭與合作並存的。等孩子上了幼兒園,要學會用語言表達想法和需求,才能更好的結交新朋友,融入集體生活。總之,愛是交流,是理解。愛孩子就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只有在真誠的愛的滋潤下,孩子才會具有 健康 美好的心靈。
B. 孩子愛問為什麼,父母如何應對呢
自從進入語言爆發期後,孩子們的被「壓抑」的語言天賦,似乎得到了釋放,每天都有說不完的話,問不完的問題。有時面對孩子們的神提問,父母們還真的是無力招架。其實,這是孩子在用主動的方式在學習呢,父母們可要做好准備,積極應對孩子們的問題喲。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孩子最愛問的那些怪問題Q:長頸鹿的脖子為什麼那麼長?
1:因為長頸鹿愛吃長在大樹頂上的新鮮葉子.但這些樹非常高,為了吃到這些葉子,長頸鹿就一定要有很長的脖子才行。有些長頸鹿的脖子有2米多長呢!長頸鹿的脖子雖然很長,但是它們脖子里的骨頭卻和我們人類的一樣多,只歲搭是它們的每塊骨頭都很長而已。
2:我們為什麼要住在房子里?
我們只有住在房子里才能抵禦壞天氣.抵禦夏天炎熱的太陽和冬天寒冷的北風。世界各地有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房子,這主要取決於人們居住的氣候環境。比如那些居住的河畔的人,常常用竹子或木頭將房子支在半空中,以抵禦洪水的侵襲。
3:為什麼下雨後螞蟻會從地底下爬上來,因為螞蟻住在它的地下宮殿中。盡管科學家們不能確定,但他們還是認為,雨下得很大的時候,螞蟻的地下宮殿里會積很多水,螞蟻怕被淹死,所以就會爬到地面上來。怪問題常見的3大特點孩子的「為什麼」除了和成人一樣,是對知識信息的要求之外,還有著自己的特點:
4.以「我」出發對於孩子來說,問「為什麼」的問題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比如孩子問「為什麼那台機器聲音這么大?」就完全可以理解成「你保證它不會弄傷我嗎」。
5.想得到某種承諾有時候,孩子問「為什麼」是為了讓大人給他一種承諾,比如他問「為什麼我要照相?」就是想讓你告訴他「因為照片可以留作紀仔老念,寶寶長大了也可以看到小時候的樣子。」
6.表示驚訝很多時候,孩子向你提出問題,是為了表達他的驚訝之情。比如孩子問「為什麼雨下得這么大?」更多的是他看了屋外的瓢潑大雨之後發出的感慨。致家長:如何回應孩子的提問提問是孩子學習的一種重要的方式。所以無論孩子的問題多古怪,都要請你認真對待。
7.弄清孩子想知道什麼孩子常常沒有能力提出一個完整確切的問題,並以此獲得他想知道的信息,所以有時候你的答案並不能令孩子滿意。為了避免這 種情況,在回答之前,你可以先反問孩子一個問題:「寶貝,你是怎麼想的呢?」如果還是不知道孩子想問的到底是什麼,你就可以問一個指向那個答案的問題,比 如: 「松鼠在窩里睡覺。你是不是想知道這個呢?」
8.用孩子能理解的話回答學齡前兒童並不需要知道每件事情的來龍去脈。你只需要用適合他年齡的詞語回答他就行了。比如一個3歲的孩子問:「為什麼東西會往下落?」一種很不錯的回答就是:「地球在拉它們。地球這樣做你是看不到的。這種現象乎戚拿還有個特殊的說法:引力。」這時正確的做法是,設法把問題往後拖一拖。你可以對孩子說「媽媽正在做家務,你過會兒再問,好嗎?」或者試著換個話題,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你可以問他:「我們一起玩『過家家』好嗎?
C. 4歲的孩子總愛問為什麼,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那可要好好回答 好學還不好呀 不能騙 也不能敷衍 要不會影響孩子的社會觀的
D. 孩子在不斷問出「為什麼」的時候,腦子是不是也會思考
愛問為什麼,是孩子的正常表現。他們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們開始有了覺察,覺察到這個世界不是那麼簡單,覺得這個世界很有趣,有好多神奇的事情。他們已經不再滿足於對這個世界進行表面化地觀察,他們想挖掘更深層次的內容。可是由於他們的知識經驗無法解答這一切,所以就開始不停地問為什麼。這表明了他們的想像力、求知慾、創造力和學習能力都在悄悄萌牙,表明他們探索世界的慾望和能力也都在逐步提高。
E. 小孩每天會問這么多個為什麼,該如何回答孩子呢
當孩子滿懷獵奇,眨巴著大眼睛向你發問題的時分,盡可能的耐煩給孩子解答。滿足孩子的獵奇心,同時這樣做也是對孩子愛動腦愛考慮的鼓舞。孩子愛問為什麼,闡明孩子是個愛動腦又善考慮的好孩子呀。我們正好能夠應用這點,來正確的引導孩子啊。
總之,孩子每一個階段都有本身開展的特性,假如抓住了正確引導,那麼將有利於孩子的開展,反之則障礙孩子的開展。希望每一個家長朋友,都用心看待我們的孩子,讓他們獲全面的,更好的開展。
F. 孩子三歲的時候總喜歡問為什麼,家長該怎麼做
三歲的孩子一天問幾百個為什麼,聽起來每個家長都會感到厭煩,但是我們從兒童成長的角度來看,對於孩子來說,每天幾百個為什麼對於孩子的成長可能會至關重要。
兒童發展的行為背後都是有原因的,尤其是同齡人之間出現的共同行為。所以父母們先別著急,我們先來看看孩子喜歡問為什麼背後有哪些原因。
友情提示
魯道夫•史坦納說:教育始於孩子讓我們為難的那一刻。面對孩子無數個為什麼,父母千萬不要因為忍受不了而發脾氣。因為教育孩子最好的時刻,就是孩子向家長求助的時刻,比如孩子發脾氣,其實他是在說:我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氣。孩子問為什麼?就是他在說:我需要幫助來積累知識。一旦換位思考父母就不會再去責怪孩子。
G. 為什麼3歲的寶寶一天到晚會問媽媽好多「為什麼」
孩子在三歲多的年紀里,一天到晚總會為媽媽好多個為什麼,孩子之所以會發出這樣的詢問,主要是因為孩子的好奇心比較重。當孩子再問媽媽為什麼要吃飯的時候,媽媽就應該耐心地告知孩子,講解為什麼每天都需要吃飯,要讓孩子能夠聽懂媽媽說的意思。家長千萬不要用急躁的脾氣去回應孩子,因為孩子小小的內心當中好奇心太強,想要知道所有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
家長在陪伴孩子時對孩子說的話會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面對孩子奇奇怪怪的為什麼,家長有時都不知道如何解答。如果面對家長根本就不知道的問題,也絕對不能糊弄孩子,要經過查看書籍讓孩子了解更多的事情。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如果孩子想要了解更多的事情,可以慢慢地培養孩子看書,通過看《十萬個為什麼》才能讓孩子了解到無邊無際的知識。
H. 為什麼3歲的寶寶一天到晚會問媽媽好多「為什麼」,這是怎麼回事
序言:三歲孩子每天會追著爸爸媽媽問為什麼,這也是因為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好奇心非常的強,對於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家長一定要注意認真回答孩子的問題,三歲孩子的記憶力比較強,這些問題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所以家長一定要認真對待孩子提的問題。
三、鼓勵孩子探索
所以家長一定要用正確的方式來引導自己的孩子,孩子在展示自己好奇心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注意用正確的方式回應,這個時候寶寶的學習興趣也會得到很大的提升。三歲左右的寶寶理解能力是非常強的,不管提出什麼樣的問題,家長一定要正面回答,這樣才能夠激發孩子的探索精神,能夠促進寶寶的身體發育和心理發育。
I. 3-4歲的幼兒,總是有很多個「是什麼」「為什麼」的問題!如果你身邊也有這樣
這是正常現象,也是3~4歲小孩子在大腦發育中會提問的普遍性問題。
J. 孩子在不斷問出「為什麼」的時候,腦子是否也會思考
孩子問為什麼的時候,大腦也在思考,思考這個事情是怎麼形成的,思考這個物品是什麼。而且好奇心本身就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彷彿有問不完的東西。比如說家長剛剛回答孩子一個問題,孩子又能夠想出好幾個問題。這個時候家長一定不要厭煩,一定要有耐心的去回答孩子。孩子想要思考,就是因為這些為什麼而引起的。
讓孩子學會思考
孩子在封閉的過程中,不願意讓自清空納己走出封閉的狀態里。所以每一個家長都一定要學會去改善孩子的心理狀態,要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理解到家長的良苦用心。而且要讓孩子學會問為什麼的時候,可以學會去思考。因為有些孩子問為什麼只想著讓家長去回答問題,孩子自己思考答案其實才是一個更好的探索過程。學會讓孩子去問問題虧御,同時也要讓孩子學會去思考。孩子在探索的過程中,大腦發育才會更加的健全,並且變答沒得更加的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