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生女生 » 為什麼有些母親把孩子當巨嬰養

為什麼有些母親把孩子當巨嬰養

發布時間: 2023-04-27 10:45:40

Ⅰ 現今社會有很多的巨嬰,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種後果

這就是由於父母太溺愛孩子,在巨嬰小的時候沒有教他們學會獨立,勇敢的面對困難。

巨嬰啃老都啃得理所當然,覺得父母對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巨嬰們都非常自私,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照顧他人,只知道不停地向父母索取。

之前看過一個新聞,一個日本40多歲男子活活的被餓死在家中。很難想像,在這個社會,40多歲的人還會被餓死。一個有手有腳的人再餓都知道去找食物。

這個男子就是一個巨嬰,從畢業之後就跟母親一起生活,在找工作的時候受到挫折,之後就靠自己的母親養著。在他去世前,他的母親剛剛離世不久。沒有人照顧他,他也不懂得該如何去生活,最後只能夠活活的被餓死。

被父母溺愛的孩子,雖然成年了,但是他們的心理年齡還跟嬰兒般。 他們失去了面對生活的勇氣,不懂得該如何去解決問題。

所以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一定要教會他們獨立自主的能力。

Ⅱ 「媽寶男」頻現,巨嬰心理是如何形成的

所謂「巨嬰心理」,指的是部分人成年以後,生理機制已經十分成熟,但心理機制依然停留在嬰兒階段,即這些人消洞在心理活動層面上,仍就屬於嬰兒——巨大的嬰兒。


「巨嬰心理」在生活中,並不罕見。例如新聞中頻現的所謂「媽寶男(女)」現象,即當前社會很多早已成年的子女,在選擇終身伴侶方面依然需要父母的鼎力協助,更有甚者陸橋升聽之任之完全交由父母包辦,自己不是不聞不問就是優柔寡斷絲毫沒有主見。由於時下,「媽寶男(女)」群體龐大,因此又被稱為「長不大的一代」,甚至吸引了國外媒體的廣泛的關注和報道。

在國內關於「巨嬰心理」研究較早的是畢業於北京大學心理學系的武志紅先生,他也是國內頗有名氣的心理咨詢師,在其著作《巨嬰國》中,闡述了巨嬰心理的三個特徵:病態共生、全能自戀、偏執分裂。我們也可以通過巨嬰心理的表現形式對其形成因素,窺見一二。

我認為導致巨嬰心理的形成的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病態共生。

國內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無論在精神層面還是行動層面往往是不獨立的。因為在家庭中,自小到大,他們一直處於一共病態的共生狀態。其實這和我國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在我國古代社會「家國」是不分的,「家、國、天下」模式也廣為強調,也因此古人多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懷。同時催生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以及關於婚姻方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國法家規。在此種家庭關系中,子女和父母之間的關系是沒有邊界的,子女的事就是父母的事,父母的事也是子女的事,「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家庭成員高度混合,融為一個整體。

如今,雖然步入現代社會,但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在現代社會我國的家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有古時候的影子。子女從小開始衣食住行、接受教育無一不是在父母的注視和督促甚至是包辦中完成的,根本沒有自己獨立決定的權利和能力,而很多人從學校畢業步入社會以後,不能妥當的處理「相親」這件尤其復雜的事情,需要父母的大力支持甚至是大包大攬也是情理之中的。

更進一步說,不僅文化層面給足了「巨嬰心理」產生的土壤,法律層面亦是,畢竟法律在某種程度上正是文化的反應。我國《民法通則》就規定,18周歲以下的孩子原則上屬於未成年人,不具有獨立的行為能力,其從事與其有限的行為能力不相符的民事活動時,需要取得其法定代理人(父母)的同意或者由其父母代理。而由此產生的責任,亦由法定代理人承擔。我們知道我國結婚的法定年齡為:男性22周歲以上,女性20周歲以上。也就是說法律賦予子女獨立的行為能力2年或者4年以後,子女就要面臨「相親」事宜,所以此時應付不了,在路徑依賴的作用下依然選擇尤其父母「代理」就自然而然了。

既然名為「巨嬰心理」,那麼我們還有必要從心理學層面予以分析。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之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個體在小時候,尤其是嬰兒階段所經歷的事情對以後的人生往往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而在我國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嬰兒時期必然高度依賴父母,父母也不會允許他們有一點點的行為舉止出乎自己的意外。在那個時候以及以後的成長路途中父母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對於孩子來說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長此以往形成了「全能自戀」的心理,即世界是以我為中心的,我想得到什麼就能得到什麼。但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這只是父母在家庭中病態共生的模式下營造出來的一種假象而已,步入社會以後很容易幻滅,幻滅之後繼而就是「偏執分裂」。用在相親這件事上表現就是一次感情的失敗,以後一蹶不振,再也沒有勇氣和信心主動開始新的感情,而把一切交由父母全權處置。

前文分析了「巨嬰心理」產生的一些因素。誠然,「媽寶男(女)」現象屬於典型的「巨嬰心理」的一種外在表現,那些將婚姻大事全權交由父母處置的青年男女屬於典型的具有「巨嬰心理」的人群,但根據武志紅先生《巨嬰國》中的闡述,我國早老社會存在龐大的帶有「巨嬰心理」的人群,絕不僅僅是上述群體可以涵蓋或者詮釋的,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每一個人的警醒與深思。

Ⅲ ​家庭教育不育「巨嬰」

「巨嬰」指的是那些心理年齡停滯在嬰孩階段的成人。他們雖然已經成年,但是心理年齡停留在孩童時期,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完全沒有規則約束,沒有道德意識,不會顧忌周圍其他人的感受,呈現「幼態持續」狀。

當所面對的事情不是按照自己所設想的方向發生時,或者遭受「挫折」時,就會用非理性的手段對待,情緒失控、大喊大叫、打鬧推搡,運用各種不理智的過激的行為進行抗議,或迫使身邊人順從自己,和嬰孩的方式一樣。

被社會稱之為「巨嬰」一類的人,他們通常好逸惡勞、心裡脆弱,不懂的尊重別人,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不能承擔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對家庭對社會沒有貢獻。

這種「巨嬰」無處不在:夫妻關系中伴侶不敢依帶蠢靠他,還時常需要照顧他。工作中同事上級的重要工作不能託付給他們,也不能對他們說上一句重話。家庭中他們不會承擔家庭責任,甚至需要父母的貼補。在路上甚至需要路人讓著他們,地鐵里別人都要給他們讓座,彷彿地球都是在以他們為中心運轉。

舉兩個例子:天津一位80後的男子為了結婚,逼著自己的父母拿出所有的積蓄加上外借的30萬給自己買房,又因為6萬塊錢的彩禮逼死了自己的母親,事發當天父親依然在到處給他籌借彩禮錢。

一個剛進入職場的小女生,做什麼事都需要有人陪,需要所有人都來關心她。如果你在什麼事情上拒絕她,她就會一整天帶著情緒面對你。上級交代一件事情她會以沒人幫忙為理由拒絕,沒有完成工作任務挨罵她會完全承受不了。

1、「巨嬰」的產生主要原因是在嬰孩時期缺乏科學的正確的照顧而造成的心理問題。在孩子1歲左右不單單需要母親時,母親依然不放手,事無巨細的照料孩子,讓孩子的世界只有母親,孩子就會縮小其他事物的存在性,過分依賴於母親。

2、「巨嬰」的產生與父母的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有著密切關系。當孩子稍微長大一點,父母不懂得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只是單方面的對孩子付出,盡可能滿足孩子的所有的需求,包括在孩子提出了不合理的需求時,父母也沒有拒絕,然後告訴孩子這是錯誤的,不可以再出現。這種過分溺愛的教育方式強化了孩子心中「世界都是圍著我轉」的觀點。

3、「巨嬰」的產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來自父母無底線的溺愛造成的。孩子在這種完全被溺愛包圍的環境中長大就難以明辨是非對錯,不懂得照顧他人的感受,甚至對社會道德、規則都是不能理解和螞埋接受的,久而久之他們會做出越來越多過激的行為傷害身邊的人,甚至危害社會。

1、拒絕滿足孩子不合理的需要,孩子還小的時候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當孩子向父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父母要及時拒絕,並且告訴孩子為什麼是錯誤的,來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從小鍛煉孩子力所能及的承擔一些責任,比如家庭責任,讓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幫爸爸媽媽折衣服做家務。社會責任,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時幫助其他小朋友等等,當孩子在做這些事情時,父母可以表揚孩子,讓孩子多體會承擔責任的喜悅感。

3、培養孩子感恩的心,不要只向孩子展現生活美好的一面,也讓孩子更多的理解父母,向父母表示感謝。其次是讓孩子學會感謝朋友、老師、一切幫助過他的人,慢慢的培養孩子感恩的意識。

當父母懂得拒絕孩子,幫助孩子培養分辨是非的能力,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感恩的心,孩子就可以免於落入「巨嬰」的圈套中去,也會收獲更幸福的生活。所以各位父母朋友們,家庭教育責任重大,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要學會科學育兒,不要溺愛孩子,把孩子培養成「巨嬰」。也不要過分苛悶行螞責孩子,而要用溫柔而堅定的方式養育孩子。

 

圖片來源於網路

Ⅳ 為什麼很多孩子在長大後會成為「巨嬰」如何避免孩子成為「巨嬰」

從小培養孩子為人處世的獨立性:孩子也是人,即使心智不成熟,但對社會的理解能力還是有的。一些事情即使做不好,但在不斷的獨立中會越來越熟練。家長要做的就是放手讓孩子去做,尊重孩子的選擇,在遇到問題時給出正確的引導,而不是一味的包辦。

做家務可以培養孩子責任感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讓孩子從小認識到責任感的重要性,孩子的每一個習慣是從小培養的,例如自己做自己的事,洗洗襪子,刷刷鞋子等。我們可以嘗試讓他們自己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作為家長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讓他們所做的事得到充分的滿足,那樣他們就是從小感受到一種成就感、幸福感。長久之後孩子認識到了自己的責任,那麼孩子才會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並且學會承擔責任。

Ⅳ 中國的家庭教育,為什麼總是培養出「巨嬰」

中國式巨嬰,指的是心理滯留在嬰兒水平的成年人,這類“巨嬰”他們通常有以下兩種特徵:一是“自我中心化”,認為自己無所不能,這一類人往往非常自戀,把全世界都當作自己的附屬品,別人都要聽他的;

在這里,想給家長們一些培養孩子的建議:

在該寵愛孩子的時候用力去愛,在該培養孩子的時候不要心疼,因為孩子總會長大,離開家庭的保護傘。孩子的成長,在不同的年齡段都有其要面對的問題、學習的內容和應該得到的經驗,只有讓他們一步一步走完這些路,他們才會真的長成茁壯的大樹,沒有哪個植樹者希望自己種的樹是風輕輕一吹就能吹倒的小樹苗,所以各位家長們,為了孩子們能長成堅不可摧的參天大樹,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愛,在適當的時間均勻的分給小樹苗,幫助他們茁壯成長!

Ⅵ 孩子被養成了「巨嬰」,怎麼回事呢

和一些朋友去外面兒童餐廳聚餐。但是一些父母的教育孩子的方式讓我瞠目:

隔壁桌有一個小女孩大概是七八歲左右,從進入餐廳那一刻開始最好像一個小公主。媽媽幫孩子背著書包,為孩子擺好碗筷,甚至是到了後面是媽媽拿起碗來喂孩子。吃完後,可能弄臟了手"媽媽,我想洗手。"

我們原本以為孩子的媽媽會給孩子指路,讓孩子自己去,畢竟孩子挺大了而且洗手間就在前面不遠處。結果卻是,那位媽媽立馬放下手中還沒吃完的飯,牽著孩子去了洗手間。

等待吃完要離開的時候,也是媽媽為孩子整理好衣褲。這讓我們幾位媽媽都感到不可思議。不得不承認越來越多的父母成了"鏟雪車父母",為孩子鏟除一切障礙,將孩子養成讓人聞風喪膽的"巨嬰"。

"鏟雪車父母"只能把孩子養成"巨嬰!

"鏟雪式父母"最早是來源於美國的一個流行詞彙:Snowplow parent。這個概念其實很好理解,就是父母對於孩子簡直就像溺愛的大型鏟雪車,恨不得為他們鏟除前進道路上所有的障礙,確保孩子可以平穩快樂的度過一生。

父母只顧著為孩子鏟雪,沒有在風雪裡摸爬滾打的孩子,他們沒有遭遇過失敗和挫折,那怎麼會長大呢?

等到上小學的時候,孩子就可以自己制定目標和計劃,合理利用和分配時間。父母也就不需要盯著孩子寫作業,好習慣和自律是從小培養出來的。讓孩子學會按部就班,自律自立才是最終的成人目標。

3.適當的挫折教育很重要

鏟雪車父母是為孩子鏟除一切障礙,我們不如做聰明的父母,引導孩子跨過障礙,授人以魚不如授漁。生活和學習中,孩子碰到挫折和障礙,父母的鼓勵和引導顯得格外重要。

我們要肯定孩子,為孩子樹立信心,教導孩子風雨過後會有彩虹,哪怕是失敗了也不可怕,只要孩子敢於面對,事後會反省,那麼孩子就是最棒的。

記住,不要用結果去衡量孩子的成就,告誡孩子:"孩子,雖然你這次沒有拿到理想的名次,但是你較上次已經進步了,我們不能總是和別人比較,要和自己比!"

不要將孩子放在溫室里成長,必要的風雨會讓他更強勁。引導孩子學會在實踐中總結和升華,想一想自己到底是那一方面欠缺,就針對性的加強。

教育孩子是一個有學問的問題,鏟雪車父母的事事親為,看似為孩子著想,實則是害了孩子一生。一個不能承擔生活責任,無法自理的人,就是巨嬰;對於身邊的親人和社會都是一個禍害。放開手吧,讓孩子在風雨中前進!

Ⅶ 如果一個母親把成年子女當成巨嬰照顧,無論子女怎麼勸說都無效,怎麼耐心說都不行,應該怎麼辦

如果一個母親把成年子女當成巨嬰照顧,說明他啟亂太想要作為母親李並的那種照顧別人的心情。要想脫離母親的這種掌控的話,只能單獨出來生活和哪旁跡工作。

Ⅷ 可能會被養成巨嬰的孩子,往往是哪幾種家庭培養的

每個家庭的教育理念不同,對孩子的培養方式也不同,對於每個父母而言,小時候就要教會孩子獨立,畢竟有一天要離開父母獨立生活,但現實卻是有很多孩子,即使到了成家立業的年齡,還是依賴在父母身邊,甚至成了啃老族,這樣的孩子,一般是這3種家庭培養出來的。


有一句古語“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孩子小時候為什麼不努力,多數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現了錯誤,培養了孩子依賴的性格和習慣,最後不僅難有出息,還成為了啃老族,所以父母的責任重大,想要讓孩子有出息,就要以身作則,嚴加教育。

Ⅸ 巨嬰是怎樣養成的

    近些年來,巨嬰這個稱謂在網路上很流行,基本表現就是三個字:不懂事。網上對巨嬰的各種口誅筆伐也是耳朵快聽的磨出了繭子,可是巨嬰們依舊層出不窮。

    那就奇哉怪也了,父母嘴上誰都不願意養出巨嬰,可是這么多巨嬰怎麼來的呢?

    原因有三:

    一、有的父母不成熟。

    有的父母本身就是巨嬰,根本沒有能力把一個孩子培養成熟。

   鏈纖沖 二、有的父母極度的自私。

    全世界唯一以分離為目的的愛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成熟的父母就是能放心的讓自己的孩子遠走高飛。而有的父母極度的自私,我把你養大,你就必豎數須給我養老。這樣的父母會下意識的把孩子培養成巨嬰,這樣他(她)長大了就只能在我身邊養我了。

    三、有的父母有超強的控制欲。

    有的的父母事無巨細的管著孩子,控制著孩子的一切,滿足著自己的所謂「無所不能」的自戀。相比一個成熟的孩子來說,還是巨嬰更好控制些。那就把孩子養成巨嬰吧。

    因此,要想不再有巨嬰,父母應該持續學習、不斷成長。當自己告別了不成熟,當自己棚殲不再自私,當自己不再想掌控孩子一切的時候,巨嬰最終會越來越少直到消失。

    巨嬰消失了,才意味著父母們都真正合格了。

Ⅹ 心理說:慣子如殺子,聖母造就巨嬰

心理學認為,媽媽在孩子撫養的道路上,從事無巨細的照顧者到逐漸退出的引導者,直指目送孩子遠行,而真心祝福。

母親心理上保持從容,孩子心理就多了一份淡定。

81歲的張少華,仍然活躍在熒幕上,塑造了深入人心的丑娘角色,生活中也是一位讓人唏噓的母親。

號稱最貴女演員的張少華,到底掙了多少錢,吃瓜群眾不清楚,但是她把掙來的錢都用來幫兒子還貸的消息卻不時刷屏,自己和老伴卻一直蝸居在40平的小房子里。

且不論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但只看類似信息總能刷屏的背後,折射的吃瓜群眾的心理。

第一,張少華無我的奉獻讓人感佩。

81歲,從事演繹工作67年,掙得金錢無數,卻都用來供養兒子。自己含辛茹苦,省吃儉用。真真是把母親的美德發揚光大的典範。

第二,張少華對兒子的溺愛讓人扼腕。

張少華只是一味的對兒子付出,卻沒有考慮過,兒子早已成人,甚至年過半百,早該獨立自主,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了。可是,她似乎忘氏物了這一點。在她眼裡,在她心理,兒子還是那個懷抱中的嬰兒,需要她無微不至的照顧。

第三,其子安然接受母親的辛苦錢,大不孝。

80多歲的老娘還在拚命掙錢,掘搭兒子卻安然接受。這心得有多大,才能理所當然的接受,無動於衷的享受?!

張少華母子的殲散液關系狀態從側面反應了很多家庭的現實。

所謂 啃老,不過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所謂 不孝,不過是一個聖母一個巨嬰。

所謂 母子,不過是一個病態一個變態。

80歲不代表就在心理上成熟了,功成名就不代表就有能力處理好親子關系和家庭關系。

心理上不成長不成熟,沉迷於聖母情結,自欺欺人地活著,也不給兒孫成長的機會,這不是愛,是在殘忍的扼殺子孫的生命力!

對張少華掙錢幫兒子還貸,你怎麼看?

熱點內容
孩子為什麼不讓開窗戶 發布:2024-12-26 21:24:01 瀏覽:279
低介電材料為什麼不好固化 發布:2024-12-26 21:17:12 瀏覽:698
激光為什麼不能折射眼眼睛 發布:2024-12-26 20:52:17 瀏覽:814
為什麼你越努力越不好 發布:2024-12-26 20:47:26 瀏覽:61
為什麼微信會自己發表情包給別人 發布:2024-12-26 20:31:39 瀏覽:641
香腸派對為什麼沒有微信登錄 發布:2024-12-26 20:21:21 瀏覽:640
小米手機底部通知欄為什麼上升了一層 發布:2024-12-26 20:10:42 瀏覽:953
為什麼糟糕的寫作形式會浪費時間 發布:2024-12-26 20:03:22 瀏覽:375
逛淘寶為什麼要登陸 發布:2024-12-26 20:01:45 瀏覽:712
為什麼我的貓咪老是閉著眼睛 發布:2024-12-26 20:01:44 瀏覽: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