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總愛借別人的東西
① 孩子總是喜歡拿別人的東西,父母該怎麼辦
第三,達到小寶寶基本上的物質生活必須 。
小寶寶「拿」的觀念究竟是從哪裡而來的呢??很可能由於自身沒有,因此 才「拿」,這就是小寶寶「拿來主義」非常簡單的邏輯性。假如爸爸媽媽達到嬰兒的基礎化學物質要求,也許他就不容易拿其他
第四,讓嬰兒學好操縱物質享受。
我們知道,每一個人的物質享受是無休止的,爸爸媽媽自小就需要操縱孩子的物質享受。假如對孩子的要求,爸爸媽媽一直千依百順,一旦哪一天他不科學規定無法得到達到,就非常容易邁向極端化,導致不良影響。有一些小寶寶要想某類商品的不上時便會在公共場所現場大聲喊叫、痛哭大吵大鬧為此來恐嚇爸爸媽媽達到他的規定。這時候,許多爸爸媽媽感覺沒有臉面而讓步同意小孩的不科學規定,可是你能發覺擁有第一次便會有一次次,下一次小孩也有會應這類方法去「威協」自身的父母,假如求於便會得寸進尺,直到自身的爸爸媽媽讓步。
小寶寶的「拿來主義」個人行為,也是這種緣故。針對小寶寶用來的物品,爸爸媽媽要還記得使他自身償還他人,必需時爸爸媽媽能夠隨同小寶寶一起去償還。
最終,多和寶寶溝通交流,用說故事文化教育。優良小動物親子溝通能夠讓小寶寶講出自身的一些念頭和干過的事兒,能有效的預防小寶寶去拿其他人的物品。與此同時,爸爸媽媽能夠講一些,運用童話的功效,去文化教育小寶寶不必拿其他人的物品。
② 小孩總愛拿別人的東西是什麼原因導致的,該怎麼幫他改善這個問題
小孩總愛拿別人的東西的原因,幫他改善這個問題:孩子小時候拿別人的東西,逐漸是沒有任何觀念,有可能是貪好玩兒,並不在心裡留有什麼印象,假如數次地反復拿別人的東西,又無法得到爸媽的正確對待,就很有可能產生不的習慣性。假如逐漸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做父母的者切勿心存僥幸。爸爸媽媽一定要抓住教育小孩,對他或她的舉動明確提出嚴肅認真的指責,這么做是很不正確的,並不是自己的東西,不管你有多喜歡也不能拿。
還需要具體指導小孩把東西歸還別人,同時向別人致歉,說聲對不起。任何時刻察覺孩子拿別人的東西,都是有必需對他們進行這種文化教育。那樣,小孩根據爸爸媽媽數次的教學,就懂了別人的東西不能拿這個道理,就再也不會拿別人的東西了。
③ 孩子總愛亂拿別人的東西怎麼辦,有什麼招數可以改變他的壞習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行為舉止和愛子方式直接影響孩子的性格,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沒有父母不愛孩子,當父母把滿滿的愛給予孩子時,是否想過這種愛也有可能傷害到孩子的成長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家長所謂的愛孩子的方式都是有問題的。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很可能形成一種物品獨歸我有的習慣。甚至在別人家的時候,也會不經允許,亂拿別人的東西。
一、不要責怪打罵
爸爸媽媽發現小孩子拿別人的東西時第一反應會對孩子大發脾氣,認為孩子是偷人家東西的壞孩子,丟自己的面子。其實,孩子的腦海里沒有這一印象,沒有偷和搶的區別。小孩子都喜歡玩具,這無可厚非。拿別人家的東西,極大可能只是源於心裡的喜歡。所以,不要大聲責怪孩子,而應該俯下身耐心的詢問孩子原因。
④ 孩子為什麼喜歡拿別人的東西你知道這個行為究竟代表著什麼嗎
明明什麼都給孩子買,為什麼孩子還是喜歡拿別人的東西。放學回來,查看孩子的書包,總會發現不屬於自家孩子的東西,一支筆、一塊橡皮、一個小玩具等等。
都不是什麼值錢的東西,為什麼孩子要拿別人的呢,家裡又不是沒有。
緊接著很多媽媽也附和道自己家的孩子也有這樣的問題。
詢問孩子的時候,孩子還會說謊,“誰誰誰送的”“誰誰誰不要的”“我撿的”。在父母的逼問下,孩子最後才承認,是因為喜歡就拿了。
這是偷啊,一個媽媽說,孩子怎麼就成小偷了呢?
那麼,孩子的這種行為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這是不是就是所謂的“小偷”行為呢?父母這樣給孩子貼標簽是否正確呢?應該怎樣做才能糾正和幫助孩子呢?
首先應該找到孩子喜歡拿別人東西的原因,就像很多父母反應的那樣,明明什麼都給買,家裡什麼都不缺,為什麼孩子卻要拿他人的東西呢?是不是父母沒有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呢?
第三步,和孩子探討“拿別人東西”的這種行為所帶來的後果,讓孩子主動反思自己行為是否應該,是否會對他人造成不便或是傷害。讓孩子換位想像自己的東西被別人拿走之後的感受。
最後一步,和孩子一起找到解決方法,答應孩子以後在買玩具時,會詢問他的想法,會尊重他的選擇,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可以適當給一點零花錢。
對於下次冒出“拿別人東西”的念頭時,教會改正克制,讓孩子及時把想法告訴父母,尋求父母的幫助。
總之,對於孩子喜歡拿別人東西的行為,父母應該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不要因為自己的錯誤管教而影響了孩子。孩子的道德觀念不是天然生成的,而是在和他人互動中慢慢形成的。
父母希望孩子做出什麼行為,成為什麼樣的人,就示範給他看,就告訴他具體該怎麼做,做不好可以教,可以引導,同時父母自身也要改正和進步。
⑤ 孩子總是亂拿別人的東西,應該怎麼教育他
孩子總是亂拿別人的東西,就說明別人的東西對自己家孩子是很有吸引力的。但孩子還不知道這件事情是錯的,所以家長一定要和孩子好好溝通,告訴孩子亂拿別人的東西就是小偷。小孩子之所以會拿別人的東西,就是他的剋制力不太好。因為太喜歡了,所以沒有辦法去想自己做的這件事情到底對不對,只要把東西拿到手自己就開心了。我覺得有一個人說的話很對,千萬不要讓自己的孩子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如果可以的話,父母通過努力工作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吧,讓他見識的更多,這樣他就不會拿別人的東西羨慕別人了。
⑥ 孩子總是喜歡拿別人的東西,家長要怎麼做
曉曉6歲。因為疫情,她還沒開學。她工作的媽媽把曉曉留在鄰居家,和鄰居的女兒曹保果一起玩。有一天,媽媽下班回家,無意中發現口袋裡有一些不屬於她的東西,比如刷子、發夾等。曉曉當面質問媽媽,回答說是用果果果交換的。我媽很懷疑,只好笑著表示拒絕。朋友很失望。她不知道曉曉什麼時候養成了偷偷摸摸的習慣。有什麼問題?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像笑這樣的行為是由兩個心理因素引起的。第一,孩子有強烈的佔有欲,希望馬上得到自己喜歡的東西;第二,孩子天生就有冒險和不成熟的行為。
你覺得別人會怎麼樣?是的,如果我發現我喜歡的東西不見了,我會很不開心。家長要注意。他們不能過分批評自己的孩子。孩子明白自己犯了錯,也期待別人的理解或關心。父母幫孩子分析後,要鼓勵孩子自己歸還東西或者陪伴,給孩子正面示範。讓孩子經歷這種憂郁、焦慮、緊張,犯錯後想要悔改,引導孩子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孩子有這種偷偷摸摸的行為真的不好,但這應該是他們成長的必要階段。父母要明白,即使是成年人,也有自己的成長空間和改變的潛力,更不用說孩子了。
⑦ 孩子愛拿別人東西,家長要怎麼辦才好
這個階段的孩子沒有物品、玩具、書本、等,歸屬感。我們做父母的在孩子幼小時期,就要開導孩子,什麼是集體的東西,什麼是個人東西,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玩,借玩具要及時還給人家。當孩子站在他人角度開始思考問題時,再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比如,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可以先向對方詢問,得到他人允許了,再使用。,可以表達出自己難過、失落的情緒,但是不可以直接拿走
這種行為根本不能說「偷」,但作為家長,當看到孩子這樣做時,必須趁此教育,告訴孩子,這東西不是自己的,不可以拿走,多次教導後,孩子就慢慢知道東西有你我之分。讓孩子親自給別人送回去 ,並且道歉,這樣孩子就會從小就記住了,別人的東西再好也是不可以隨便拿的 這樣的行為是可恥的。
⑧ 孩子總是喜歡拿別人的東西爸爸媽媽要怎麼做
孩子總是喜歡拿別人的東西爸爸媽媽要怎麼做
孩子的世界其實是非常單純的,甚至有時候他們都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所以,孩子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會拿。這個時候爸爸媽媽要怎樣教育和處理呢?趕緊一起來學習一下吧。本文內容是孩子總是喜歡拿別人的東西爸爸媽媽要怎麼做。
孩子總是喜歡拿別人的東西爸爸媽媽要怎麼做1
1、嚴格管理孩子
有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就算是撿到一件小東西也會上交給老師或者爸爸媽媽,但是一些家庭出來的孩子就想著拿他人的物品,所以說,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一些行為舉止一定要有所要求,做到家有家規,讓孩子有一個好習慣。
2、喜歡的東西就想要
人一出生就會有慾望,這是一種原始的生存的慾望,所以我們在餓了之後就會尋找東西吃,在渴了以後就會想要喝水。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都是一出生就有的'本能,所以孩子在看到喜歡的東西的時候就想要拿到手裡,如果無法獲得的話就會哭泣。
有時候,孩子的這些心理慾望會讓孩子做出一些偷東西等行為。比方說,孩子某一天回到家會帶回別的小朋友的東西,但很多孩子並不知道自己的這個行為是錯誤的。
如果爸爸媽媽發現孩子有這些行為的話,一定要第一時間進行干預,告訴孩子這樣子做是不對的,然後跟孩子一起把東西還給人家。
3、及時糾正
孩子如果出現拿別人東西的行為,爸爸媽媽一定要第一時間制止。如果爸爸媽媽默許孩子可以亂拿他人的物品,孩子長大以後就有可能出現小偷小摸的行為。
4、提前跟孩子說明
爸爸媽媽要提前和孩子說明,一些東西是要獲得爸爸媽媽的許可之後才可以拿的。在養成良好的習慣後,到了幼兒園或者別的地方,孩子在想要一些東西的時候就會事先和別人打聲招呼,在得到允許或是不允許的情況之下才會進行下一步的行動。
拿別人東西這個壞習慣如果沒有及時糾正的話,以後可能就會變成小偷小摸,這就是很嚴重的事情了。所以爸爸媽媽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一定要幫他糾正過來。
孩子總是喜歡拿別人的東西爸爸媽媽要怎麼做2
第一、問清楚原因,然後向寶寶明確自己的態度,告訴寶寶別人的東西是不能亂拿的。
寶寶有時候拿別人的東西是無意識,不受大腦控制。幼兒期的寶寶思維處於直覺行動思維,認知這個世界需要通過各種感知去探索和發現這個世界的各種事物。所以發現喜歡的東西會不自覺地想去哪。此外,幼兒期的孩子道德意識處於么萌芽階段,並不知道隨便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重培養寶寶的主客觀意識。
第二、其次,引導寶寶。
如果喜歡別人的東西,可以向他借,也可以回家後請求父母買。
家長直接表達自己的態度,並給寶寶作出明確指示,可以強化正確信息,給寶寶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於養成寶寶的良好的行為習慣。但一定不要欺騙寶寶,如答應買了,過後沒有買,這樣寶寶以後就會不信任父母。
第三、滿足寶寶基本的物質條件需要。
寶寶「拿」的思想從何而來?很可能是因為自己沒有,所以才「拿」,這就是寶寶「拿來主義」最簡單的邏輯。如果父母滿足寶寶的基本物質需求,或許他就不會拿別人的東西了。
第四、讓寶寶學會控制物質慾望。
我們知道,每個人的物質慾望是無止境的,父母從小就要控制寶寶的物質慾望。如果對寶寶的需求,父母總是百依百順,一旦哪天他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滿足,就很容易走向極端,造成不良後果。有些寶寶想要某種物品的不到時就會在公共場合當場大喊大叫、大哭大鬧以此來威脅父母滿足他的要求。這時,很多父母覺得沒有面子而妥協答應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但是你會發現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無數次,下次孩子還有會應這種辦法去「威脅」自己的爸爸媽媽,如果不依就會變本加厲,直至自己的父母妥協。
寶寶的「拿來主義」行為,也是這個原因。對於寶寶拿來的東西,父母要記得讓他自己歸還別人,必要時父母可以陪同寶寶一起去歸還。
最後,多和寶寶溝通,用講故事教育。良好動物親子關系可以讓寶寶說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過的事情,能有效防止寶寶去拿別人的東西。同時,父母可以講一些,利用童話故事的作用,去教育寶寶不要拿別人的東西。
⑨ 我的女兒五六歲就是老愛拿別人的小東西回來怎麼都教不好該怎麼辦呢
孩子之所以「拿」,是因為他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不對的行為。
一般來說,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有三個因素:
第一、因為好奇心的驅使,他覺得這個玩具他沒有玩過,所以渴望得到,想占為己有;
第二、父母說話不算話,違背承諾,導致孩子長期得不到滿足,只能在外獲取;
第三、孩子覺得偷拿別人的東西很刺激,反正只要自己不說,別人肯定不知道。
突然想起在我幼小的時候,因為答應了好朋友請他們吃好東西。後來,問爸媽申請零用錢他們沒同意。去鄰居家找她玩,無意間發現了桌櫃上的10元錢。於是私拿了去小超市買了一堆的小零食,請好朋友吃。
最後東窗事發,被父母沒完沒了的責備和打罵,身邊的好朋友也漸漸疏遠。對這件事我印象深刻,也非常慚愧。
當孩子有這種偷拿別人東西的行為時,家長不要直接訓斥和打罵。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不說,也不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的。甚至會讓孩子有仇恨和自卑心理。
在幼年的時候,很多孩子都有過偷拿別人東西的經歷和習慣。他們並不清楚偷竊是卑劣,不正當行為。生活中家長要信任孩子,千萬不可懷疑孩子的人格。正確引導和教育,才能讓孩子改掉壞習慣。
⑩ 小孩子愛拿別人的東西,這是一種什麼心理
兒童心理學研究分析,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有兩種心理因素引起:一是孩子有一種強烈的佔有慾望,他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充滿好奇心,而且很想馬上獲得。在這種私有欲的引領下,他便悄悄將別人的東西佔為己有。另一原因是孩子有一種異乎成人的冒險心理,他們心想,我拿了別人的東西,只有自己知道,別人卻不知道,這是多刺激和神秘呀。可見,孩子剛開始偷拿別人的東西,主要是在外界誘因的驅使下,通過自身的心理活動而形成的。如果家長不給予正確的引導,就會逐漸演變成偷竊行為。因此,家長在發現孩子有順手牽羊的行為時,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幫助孩子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1、幫助孩子形成所有權概念年幼的孩子活動范圍只限於家庭,從記事起他就發現,爸爸媽媽可以隨便拿他的東西,孩子也可以拿大人們的東西。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增長,他開始上幼兒園了,接觸的人和事越來越多,看到別的小朋友玩具很好看或很好玩時,就想拿過來玩一玩,甚至塞進書包帶回家玩,把玩具占為己有。這是由於2歲左右的孩子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存在,頭腦中有了我的、我自己的的概念,但對你的、他的概念又比較模糊,所以,對一切他們有興趣的東西,都認為是自己的。當孩子缺乏物品所有權概念時,就要積極幫助形成物品所有權概念。即哪些東西是自己的,哪些是別人的?屬於自己的可以自由支配,他人的東西要徵得別人的同意才能使用。在家中也要建立這種所有權的意識。將孩子的東西與成人的東西區分開,孩子在需要使用家長的東西時,必須徵求家長的同意。家長也要在使用孩子的物品時,徵求孩子的意見。孩子的衣櫃和玩具要和家長的分開。還可經常提出這東西是誰的?等問題來幫助孩子形成所有權的概念。2、對孩子的需要應適度滿足現在的家庭對孩子的需要往往滿足過度,容易造成孩子一種思維習慣:我想要就能有,我想要就得有。孩子的需要如果不能滿足,就會出現強占或私拿,這是孩子思維的一個誤區。因此在滿足孩子的需求時,不能一味地全部滿足,有些要求可以讓孩子通過努力去實現。相反,有的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過於嚴格,不允許孩子隨意獲得他並不太需要的東西,這本來是正常的。但如果家長既不給他提供,又不作解釋,就會使孩子感到失望。很可能導致他產生把別人的東西拿過來作為己有的不良行為,說起來,這實在還是一種對家教過嚴的報復行為。3、讓孩子樂於與家長交流了解孩子內心的真正想法對於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很重要。對待孩子出現的問題要保持一種冷靜的態度,讓孩子樂於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你是不是也想要以只像明明那樣的筆呀?你可以用你的零花錢買一個。孩子每天回到家,都要與他聊聊在幼兒園或在學校發生的有趣的事,讓孩子養成與家長說心事的習慣。4、讓孩子把玩具還回去家長若發現孩子拿別人的東西,千萬不要打罵、鄙視孩子,應告訴孩子這樣的行為不可取,讓孩子學會接受錯誤,勇於承擔後果。如要求孩子把玩具還回去,也可陪著孩子物歸原主,讓孩子給對方道歉,甚至送給對方一個小禮物。讓孩子意識到知錯就改、補償對方的重要性。但切忌小題大做,把拿上升到偷的高度,甚至威脅懲罰孩子。相反,家長可以藉此培養孩子的同情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使小朋友難過,並鼓勵孩子角色易位,體會自己喜愛的東西遺失會是什麼滋味。另外,對於孩子拾金不昧、幫助他人等行為要給予及時的表揚和獎勵,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5、要強調傷害到了幼稚園階段,大多數五歲左右的孩子明白拿別人東西不對。即便如此,孩子有時會對鍾愛的東西不由自主。若家長發現孩子有順手拿來的行為,要反復強調拿別人東西的行為不會被容忍。該年齡段的孩子特別重視友情,因此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拿別人的東西會傷害彼此友誼,讓孩子考慮自己的行為對朋友和老師造成的傷害。6、要維護孩子的自尊有的家長發現孩子犯了錯,總愛擺起一副老子教兒子天經地義的態度來教訓孩子。用暴力不能解決問題,孩子最多知道這件事讓家長特別生氣,下次不能做,或者下次不能讓他們知道。家長應有分寸地用科學方法來幫助孩子克服不良習慣。如果孩子是初犯,要警告他:這次行為如能改正不再犯,就可以得到原諒,如果再犯要重罰。在批評和懲罰孩子時,要針對孩子的行為,而不是他的人格,既不要像個歷史學家翻出孩子過去的錯誤不放,也不要在外人面前教訓孩子,否則,孩子會從心裡和家長產生對抗,以後再想說他什麼可就難了。7、須警惕孩子說謊若孩子經常拿東西,家長則要格外當心。家長要經常檢查孩子的書包,即使多一件小物品,也要問清來路。如果孩子說是朋友送的,即使懷疑孩子說謊,也不要當場表露,但私底下要跟小朋友家長核查,不要輕易定性孩子偷盜。家長絕對不能對孩子拿別人東西視而不見,以防患未然。上小學後,孩子已有是非觀念,可以明辨對錯,不會隨手拿別人的東西,但家長更要警惕。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仍有可能僅僅出於愛好而霸佔別人的東西,也有可能受嫉妒心理驅使拿別人的東西。譬如說,寫字漂亮的同學經常得到老師贊揚,孩子可能認為同學的鉛筆有助自己寫好字,從而將具有神奇力量的鉛筆占為己有。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當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時,家長不能毫不介意,這樣孩子會認為你默許了他的做法,慢慢形成惡習;要及時向孩子了解原因,是在哪兒拿的,拿誰的;讓孩子知道隨便拿別人的東西會給別人帶來不方便和煩惱,是一種不好的行為;要求孩子及時歸還別人的東西,並向對方道歉;對孩子的行為提出明確要求,及時提醒,嚴格監督,使孩子養成不隨便拿別人東西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