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生女生 » 眼鏡蛇為什麼成了非洲孩子的玩具

眼鏡蛇為什麼成了非洲孩子的玩具

發布時間: 2023-02-12 04:56:14

⑴ 眼鏡發明之前,眼鏡蛇叫什麼

眼鏡發明之前,中國歷史上對蛇類大多都沒有專門名稱,眼鏡蛇有扁頸蛇、膨頸蛇、扇頭風、吹風蛇、過山標、過山風、過山風波、飯鏟頭等多種叫法。

眼鏡蛇(學名:Naja)為眼鏡蛇屬動物的通稱,是眼鏡蛇科的一屬,其成員大多被統稱為眼鏡蛇。雖然世上也有不少其他蛇類的名字包含「眼鏡蛇」(Cobra)一稱(如眼鏡王蛇、水眼鏡蛇、唾蛇),但它們因演化親緣性不足而並不歸為此屬。

相關如下

分布范圍

眼鏡蛇分布范圍極廣,除了歐洲和馬達加斯加外,在世界大部分的溫暖地區都可以發現它們。

眼鏡蛇分布於從非洲南部經亞洲南部至東南亞島嶼的區域。主要分布在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和沙漠地區,東南亞島嶼。

⑵ 為什麼印度和非洲人可以和眼鏡蛇玩耍呢

我國的雲南一帶有眼鏡蛇,只是相對印度來說,氣候等生存環境不同,所以數量,品種都會有所不同.

⑶ 眼睛蛇簡介

眼鏡蛇(學名:Naja)為眼鏡蛇屬動物的通稱,是眼鏡蛇科的一屬,其成員大多被統稱為眼鏡蛇。雖然世上也有不少其他蛇類的名字包含「眼鏡蛇」(Cobra)一稱(如眼鏡王蛇、水眼鏡蛇、唾蛇),但它們因演化親緣性不足而並不歸為此屬。
眼鏡蛇屬目前約有20多個已確認物種,但分類學上經常就物種的獨立性問題而存有爭論,因此某些資料也可能有所出入。此屬的成員主要分布於中東、東南亞、非洲、印度尼西亞等地。

來自網路!

⑷ 關於眼鏡蛇的資料

眼鏡蛇是眼鏡蛇科中的一些蛇類的總稱,主要分布在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和沙漠地區。眼鏡蛇最明顯的特徵是頸部,該部位肋骨可以向外膨起用以威嚇對手。因其頸部擴張時,背部會呈現一對美麗的黑白斑,看似眼鏡狀花紋,故名眼鏡蛇。更詳細的資料在網路http://ke..com/view/8412.htm

⑸ 眼鏡蛇的全部知識

眼鏡蛇(又名膨頸蛇)。學名:Naja naja。英文名:Cobra or Indian Cobra。
眼鏡蛇是大家給它起的一個形象的外號,因為它膨脹頸部後呈現出象人戴的眼鏡一樣的花紋,所以那麼叫它,古代人沒有眼鏡,那時候也沒有眼鏡蛇這種叫法。

眼鏡蛇生活在平原、丘陵、山地的各種環境中。獨居,晝夜均有活動。性兇猛,遇異常被激怒時,昂起身體前部,並膨大頸部,此時背部的眼鏡圈紋愈加明顯,發出"呼呼"聲,藉以恐嚇敵人。具冬眠行為。以魚、蛙、鼠、鳥及鳥卵等為食。繁殖期6-8月,每產10-18卵,自然孵化,親蛇在附近守護,孵化期約50天。

眼鏡蛇
學名:Naja naja atra 英文名:Chinese Cobra, Taiwan Spectacle
Cobra

俗名:
眼鏡蛇、飯匙倩、蝙蝠蛇、 脹頸蛇

分布於中國南方雲南、貴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北方亦偶爾可見。國外主要見於越南等地。

特徵介紹:
中大型毒蛇,體色為黃褐色至深灰黑色,頭部為橢圓形,當其興奮或發怒時,頭會昂起且頸部擴張呈扁平狀,狀似飯匙。又因其頸部擴張時,背部會呈現一對美麗的黑白斑,看似眼鏡壯花紋鏡狀紋,故名眼鏡蛇。背鱗列數為21縱列。

毒性成份:
毒素為毒蛋白--Cobrotoxin,分子量為6949、心臟毒素Cardiotoxin及磷酯酵素A。

中毒症狀:
毒蛋白-Cobrotoxin作用於運動神經支配的橫紋肌,使其痙攣而麻庳,與箭毒素作用相同。同時具有心臟毒素(Cardiotoxin)為細胞毒性,動物實驗上可以使平滑肌及心肌停止收縮,使血壓下降,亦會破壞局部組織引起細胞壞死及局部紅腫痛,另富含磷酯酵素A可分解磷酯質,而引起間接溶血作用。
讀以上資料可以明白,眼鏡蛇不是發明眼鏡以後才發現的,它還有其他的名字,比如飯匙倩、蝙蝠蛇、 脹頸蛇。此蛇巨毒,大家不小心碰上可要小心呵。
眼鏡蛇 (Naja naja atra)在民間的俗稱是飯鏟頭、吹風蛇、飯匙頭等,頭橢圓形,頸部背面有白色眼鏡架狀斑紋,激怒時其前身 1/3 豎起,頸部膨扁,發「呼呼」之聲,體背黑褐色,間有十多個黃白色橫斑,體長可達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生活於平原、丘陵、山區的山野、田邊和住宅附近。

眼鏡蛇(又名膨頸蛇)生活在平原、丘陵、山地的各種環境中。獨居,晝夜均有活動。性兇猛,遇異常時,昂起身體前部,並膨大頸部,發出"呼呼"聲。具冬眠行為。以魚、蛙、鼠、鳥及鳥卵等為食。

繁殖期6-8月,每產10-18卵,自然孵化,親蛇在附近守護,孵化期約50天。北京動物園19年首次飼養展出眼鏡蛇,1970年繁殖成功。

中國一般保護動物

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

眼鏡蛇被激怒時,會將身體前�段豎起,頸部兩側膨脹,此時背部的眼鏡圈紋愈加明顯,同時發出"呼呼"聲,藉以恐嚇敵人。

我國的眼鏡蛇大多是指眼鏡王蛇,分布在我國雲南、貴州、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江西、西藏、湖南等地。

眼鏡蛇名字的由來應該是近代十七八世紀以後眼鏡出現後附會而成,最後成為了正式名稱。在正式命名前是沒有統一名稱的,中國歷史上對蛇類大多都沒有專門名稱,民間對眼鏡蛇曾有很多叫法,如山萬蛇、過山風波、大扁頸蛇、大扁頭風、扁頸蛇、大膨頸、吹風蛇、過山標、膨頸蛇、過山風、飯鏟頭等。

眼鏡蛇科Elapidae,最新分類是把海蛇科和扁尾海蛇科並入了眼鏡蛇科,分為:眼鏡蛇亞科Elapinae、扁尾海蛇亞科Laticaudinae、海蛇亞科Hydrophiinae。均是毒蛇,除了歐洲和馬達加斯加外,在世界大部分的溫暖地區都可以發現它們。

眼鏡蛇科主要特徵:上頜骨較短,前端具有溝牙,溝牙之後往往有1至數枚細牙,系前溝牙類毒蛇,蛇毒液含神經毒為主。本科蛇類不愛活動,頭部呈橢圓形,從外形看與無毒蛇不易區別。頭背具有對稱大鱗,無頰鱗。瞳孔圓形,尾圓柱狀,整條脊柱均有椎體下突。我國只有4屬8種左右,如銀環蛇、金環蛇、眼鏡蛇、眼鏡王蛇等主要劇毒蛇。

⑹ 眼鏡王蛇為我什麼叫眼鏡王蛇是根據什麼來給他命名的

眼鏡蛇是眼鏡蛇屬或眼鏡蛇科中的一些蛇類的總稱。眼鏡蛇名字的由來應該是近代十七八世紀以後眼鏡出現後附會而成,最後成為了正式名稱。因其頸部擴張時,背部會呈現一對美麗的黑白斑,看似眼鏡狀花紋,故名眼鏡蛇。 眼鏡蛇(學名:Naja)俗稱飯匙倩、飯匙銃、五毒蛇,是眼鏡蛇屬下蛇類的總稱,主要分布在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和沙漠地區。眼鏡蛇會因受刺激直立起來時,它脖子里的肌肉會像「頭罩」一樣展開,從視覺上增大頭部的體積!1、眼鏡王蛇(Ophiophagus hannah)為世界上最大的毒蛇。眼睛王蛇 - 蛇之煞星
在毒王榜上排名第9、專以吃蛇為生的眼鏡王蛇令眾多蛇類聞風喪膽,它的地盤休想有他蛇生存。一旦它受到驚嚇,便凶性大發,身體前部高高立起,吞吐著又細又長、前端分叉的舌頭,頭頸隨著獵物靈活轉動,獵物想逃,可沒那麼容易!最可怕的是,即使不惹它,它也會主動發起攻擊。被它咬中後,大量的毒液使人不到1小時就死亡。
故命名為眼睛 王 蛇!

⑺ 眼鏡發明之前,眼鏡蛇叫什麼呢

俗名:
眼鏡蛇、飯匙倩、蝙蝠蛇、 脹頸蛇、扇頭風
學名:Naja naja atra 英文名:Chinese Cobra, Taiwan Spectacle
Cobra
幾種毒性劇烈的蛇的統稱,多數種類的頸部肋骨可擴張形成兜帽狀。盡管這種兜帽是眼鏡蛇的特徵,但並非所有種類皆密切相關。眼鏡蛇分布於從非洲南部經亞洲南部至東南亞島嶼的區域。在其分布范圍內,耍蛇人喜愛使用不同種的蛇,耍蛇人會嚇唬蛇,使之採取身體前部抬離地面的防衛姿勢。蛇對耍蛇人的動作做出搖擺的反應,亦有可能是對耍蛇人的音樂做出反應;耍蛇人知道如何躲避蛇較慢的攻擊動作,而且可能已將蛇的毒牙拔除。毒牙短,位於口腔前部,有一道附於其上的溝能分泌毒液。眼鏡蛇的毒液通常含神經毒,能破壞被掠食者的神經系統,眼鏡蛇主要以小型脊椎動物和其他蛇類為食。眼鏡蛇(尤其是較大型種類)的噬咬可以致命,取決於注入毒液量的多少,毒液中的神經毒素會影響呼吸;盡管抗蛇毒血清是有效的,但也必須在被咬傷後盡快注射。在南亞和東南亞,每年發生數千起相關的死亡案例。
眼鏡王蛇(Ophiophagus hannah)為世界上最大的毒蛇。主要分布於印度經東南亞至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一帶的森林中,以其他蛇類為食。已證實體長最長為5.6公尺(18呎),但大部分不超過3.6公尺(12呎)。眼鏡王蛇有護卵巢的習性,一巢卵有2040枚,置於雌性用樹葉築成的窩內。若有掠食者或人類靠得太近,守護在一旁的父母就會攻擊來訪者。並非所有的眼鏡蛇都產卵。
印度眼鏡蛇(Naja naja,又譯亞洲眼鏡蛇)過去被認為是與眼鏡王蛇的分布區域大致相同的一個單一物種。然而,最近生物學家已發現亞洲存在著近12種眼鏡蛇,一些種類會噴射毒液,其餘則不會。體型(多數介於1.251.75公尺)和毒液的毒性各有不同。噴射毒液的眼鏡蛇透過毒液導管的肌肉收縮和迫使氣體自肺部吐出而將毒液自毒牙里噴出。
在非洲亦有噴射毒液和不會噴射毒液的眼鏡蛇,但和亞洲的眼鏡蛇無親緣關系,彼此間亦無親緣關系。南非的唾蛇(Hemachatus haemachatus, 又譯粗皮小眼鏡蛇)和廣布於非洲的黑頸眼鏡蛇(Naja nigricollis)皆會噴毒,後者體型較小。毒液准確地噴射入超過2公尺外的受害者眼內,若不及時清洗可導致暫時性或永久性失明。埃及眼鏡蛇(N. haje, 大概即為古代所稱的阿斯普〔asp,亦稱角蝰〕)黑色,頸部膨脹所成兜狀較窄,長約2公尺,廣布在非洲大部分地區並向東分布至阿拉伯半島一帶。埃及眼鏡蛇通常捕食蟾蜍和鳥。赤道非洲有樹棲眼鏡蛇(非洲眼鏡蛇屬〔Pseudohaje〕),與曼巴為眼鏡蛇科(Elapidae)僅見的樹棲成員。

⑻ 有誰知道西非橫斑眼鏡蛇

拉丁學名 Naja 此蛇種及整個眼鏡蛇屬的學名關鍵詞「Naja」,語源來自印度教中的蛇神「納加」。 英文名稱 Cobra Cobra是「蛇」的葡萄牙語稱謂,起源於拉丁語。當16世紀葡萄牙航海家到達非洲和南亞,他們發現了眼鏡蛇並將其命名為「snake with hood」或「hood-snake」隨之此名稱流傳入西班牙語、法語、英語和其他歐洲語言。之所以稱謂「snake with hood」或「hood-snake」,是因為眼鏡蛇看起來像「戴著風帽的蛇」。 中文名稱 眼鏡蛇 眼鏡蛇是眼鏡蛇屬或眼鏡蛇科中的一些蛇類的總稱。眼鏡蛇名字的由來應該是近代十七八世紀以後眼鏡出現後附會而成,最後成為了正式名稱。因其頸部擴張時,背部會呈現一對美麗的黑白斑,看似眼鏡狀花紋,故名眼鏡蛇。 在正式命名前是沒有統一名稱的,中國歷史上對蛇類大多都沒有專門名稱,民間對眼鏡蛇(當然是不同種類的眼鏡蛇)曾有很多叫法,如:山萬蛇、大扁頸蛇、扁頸蛇、吹風蛇、過山標、過山風、過山風波、飯鏟頭、飯匙倩(當其興奮或發怒時,頭會昂起且頸部擴張呈扁平狀,狀似飯匙)、五毒蛇、蝙蝠蛇、 脹頸蛇、膨頸蛇、大膨頸、扇頭風、大扁頭風等。 [編輯本段]簡介 多數種類的頸部肋骨可擴張形成兜帽狀。盡管這種兜帽是眼鏡蛇的特徵,但並非所有種類皆密切相關。 眼鏡蛇分布於從非洲南部經亞洲南部至東南亞島嶼的區域。在其分布范圍內,耍蛇人喜愛使用不同種的蛇,耍蛇人會嚇唬蛇,使之採取身體前部抬離地面的防衛姿勢。蛇對耍蛇人的動作做出搖擺的反應,亦有可能是對耍蛇人的音樂做出反應;耍蛇人知道如何躲避蛇較慢的攻擊動作,而且可能已將蛇的毒牙拔除。 毒牙短,位於口腔前部,有一道附於其上的溝能分泌毒液。眼鏡蛇的毒液通常含神經毒,能破壞被掠食者的神經系統。眼鏡蛇主要以小型脊椎動物和其他蛇類為食。 眼鏡蛇依靠神經性毒液殺死獵物。神經性毒液可阻斷神經肌肉傳導,因而出現肌肉麻痹而致命。 眼鏡蛇(尤其是較大型種類)的噬咬可以致命,取決於注入毒液量的多少,毒液中的神經毒素會影響呼吸;盡管抗蛇毒血清是有效的,但也必須在被咬傷後盡快注射。在南亞和東南亞,每年發生數千起相關的死亡案例。 眼鏡蛇的天敵包括灰獴和一些猛禽:獴速度取勝直接嚼食眼鏡蛇頭部,但是在搏鬥過程中眼鏡蛇也會咬到獴,獴因此昏厥數小時後能自體排毒無事醒來,但少部份也會被眼鏡蛇吞噬。 [編輯本段]分類 科學分類 目:蛇亞目 Serpentes 有鱗目 Squamata 科: 眼鏡蛇科(蝙蝠蛇科)Elapidae 屬:主要指眼鏡蛇屬 Naja 眼鏡蛇科Elapidae,最新分類是把海蛇科和扁尾海蛇科並入了眼鏡蛇科,分為:眼鏡蛇亞科Elapinae、扁尾海蛇亞科Laticaudinae、海蛇亞科Hydrophiinae。均是毒蛇,除了歐洲和馬達加斯加外,在世界大部分的溫暖地區都可以發現它們。眼鏡蛇科主要特徵:上頜骨較短,前端具有溝牙,溝牙之後往往有1至數枚細牙,系前溝牙類毒蛇,蛇毒液含神經毒為主。本科蛇類不愛活動,頭部呈橢圓形,從外形看與無毒蛇不易區別。頭背具有對稱大鱗,無頰鱗。瞳孔圓形,尾圓柱狀,整條脊柱均有椎體下突。我國只有4屬8種左右,如銀環蛇、金環蛇、眼鏡蛇、眼鏡王蛇等主要劇毒蛇。 一些眼鏡蛇屬的物種: 種名 學名及命名者 亞種數 地理分布 南非眼鏡蛇 Naja anchietae,(Bocage, 1879) 0 安哥拉、納米比亞、尚比亞、辛巴威東部 喙眼鏡蛇 Naja annulifera,(Peters, 1854) 0 馬拉維、莫三比克、南非、尚比亞、辛巴威 阿氏射毒眼鏡蛇 Naja ashei,(Wüster and Broadley, 2007) 0 衣索比亞南部、肯亞、索馬里、烏干達 舟山眼鏡蛇 Naja atra,(Cantor, 1842) 0 中國、越南 埃及眼鏡蛇 Naja haje,(Linnaeus, 1758) 2 貝南、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查德、埃及、迦納、幾內亞、象牙海岸、利比亞、馬里、摩洛哥、尼日、奈及利亞、阿曼、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蘇丹共和國、坦尚尼亞、多哥、烏干達、葉門 孟加拉眼鏡蛇 Naja kaouthia,(Lesson, 1831) 0 孟加拉、緬甸、柬埔寨、中國、印度、寮國、馬來西亞、泰國及越南 馬里眼鏡蛇 Naja katiensis,(Angel, 1922) 0 貝南、喀麥隆、迦納、幾內亞、象牙海岸、馬里、甘比亞、茅利塔尼亞、尼日、奈及利亞、塞內加爾、多哥 緬甸眼鏡蛇 Naja mandalayensis,(Slowinski & Wüster, 2000) 0 緬甸 非洲森林眼鏡蛇 Naja melanoleuca,(Hallowell, 1857) 0 安哥拉、貝南、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衣索比亞、加彭、迦納、甘比亞、幾內亞、象牙海岸、肯亞、利比亞、塞拉里昂、索馬里、蘇丹共和國、坦尚尼亞、多哥、烏干達、尚比亞、辛巴威 莫三比克射毒眼鏡蛇 Naja mossambica,(Peters, 1854) 0 安哥拉東南部、馬拉維、莫三比克、索馬里、納米比亞、南非共和國、坦尚尼亞、尚比亞、辛巴威 印度眼鏡蛇 Naja naja,(Linnaeus, 1758) 0 孟加拉、不丹、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 斑馬射毒眼鏡蛇 Naja nigricincta,(Bogert, 1940) 1 安哥拉、納米比亞、南非 黑頸射毒眼鏡蛇 Naja nigricollis,(Reinhardt, 1843) 0 安哥拉、貝南、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衣索比亞、加彭、甘比亞、迦納、幾內亞、象牙海岸、肯亞、利比亞、馬里、茅利塔尼亞、納米比亞、尼日、奈及利亞、塞內加爾、塞拉里昂、蘇丹共和國、坦尚尼亞、索馬里、多哥、烏干達、尚比亞 黃金眼鏡蛇 Naja nivea,(Linnaeus, 1758) 0 波札那、納米比亞、南非 努比亞射毒眼鏡蛇 Naja nubiae,(Wüster & Broadly, 2003) 0 查德、埃及、尼日、蘇丹共和國 中亞眼鏡蛇 Naja oxiana,(Eichwald, 1831) 0 阿富汗、印度、伊朗、巴基斯坦、土庫曼尼斯坦、烏茲別克 紅頸射毒眼鏡蛇 Naja pallida,(Boulenger, 1896) 0 衣索比亞、肯亞、索馬里、坦尚尼亞 菲律賓眼鏡蛇 Naja philippinensis,(Taylor, 1922) 0 菲律賓 安達曼眼鏡蛇 Naja sagittifera,(Wall, 1913) 0 印度安達曼群島 薩馬眼鏡蛇 Naja samarensis,(Peters, 1861) 0 菲律賓 中南半島射毒眼鏡蛇 Naja siamensis,(Laurenti, 1768) 0 柬埔寨、寮國、泰國、越南 馬來射毒眼鏡蛇 Naja sputatrix,(F. Boie, 1827) 0 印尼 蘇門答臘射毒眼鏡蛇 Naja sumatrana,(Müller, 1887) 0 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南部 眼鏡蛇還可以指 1Boulengerina屬 如: 扎伊爾水眼鏡蛇(Boulengerina christyi)英文名為「Christy's Water Cobra」 2盾鼻蛇屬(Aspidelaps) 如:盾鼻蛇/珊瑚眼鏡蛇(Aspidelaps lubricus)英文名為「Coral Cobra Snake」 珊瑚眼鏡蛇體表呈橘紅色,帶有黑色的圈紋並一直延伸到腹部(僅幼體),其腹部為黃色;吻端帶有寬闊的盾片,方便其刨土;夜行蛇類,主要以小型爬蟲和鳥類為食;該蛇帶有神經性毒液 。 3樹眼鏡蛇屬(Pseudohaje) 如:黃金樹眼鏡蛇(Pseudohaje goldii)英文名為「Gold's Forest Cobra」 4Paranaja屬 如:異眼鏡蛇(Paranaja multifasciata)英文名為「Burrowing Cobra」 異眼鏡蛇有三個亞種:Paranaja multifasciata anomala ;Paranaja multifasciata lloni ;Paranaja multifasciata multifasciata 5眼鏡王蛇屬(Ophiophagus ) 如:眼鏡王蛇(Ophiophagus hannah )英文名為「King Cobra」 眼鏡王蛇的體長可達5.7米,是世界上最長的毒蛇;盡管眼睛王蛇外形和行為與眼睛蛇相似,但它們獨自成一屬,並非所謂的「真眼鏡蛇」 6唾蛇屬(Hemachatus) 如:南非的粗皮小眼鏡蛇/唾蛇(Hemachatus haemachatus )英文名為「The Ringhals Cobra」 7珊瑚蛇屬(Micrurus) 如:Micrurus fulvius 英文名為「Northern Coral Snake」在美國東南部發現

⑼ 眼鏡蛇為什麼叫眼鏡蛇

眼鏡蛇又名膨頸蛇,因其頸部擴張時,背部會呈現一對美麗的黑白斑,看似眼鏡狀花紋,故名眼鏡蛇。

Cobra是蛇的葡萄牙語稱謂,起源於拉丁語。當16世紀葡萄牙航海家到達非洲和南亞,他們發現了眼鏡蛇並將其命名為Snake with hood或Hood-snake隨之此名稱流傳入西班牙語、法語、英語和其他歐洲語言。之所以稱謂Snake with hood或Hood-snake,是因為眼鏡蛇看起來像戴著風帽的蛇。

眼鏡蛇 (Naja naja atra)在民間的俗稱是飯鏟頭、吹風蛇、飯匙頭等。

眼鏡蛇的形態特徵

眼鏡蛇體長1米以上,頭部橢圓略扁,毒牙前面有溝,頸部背面有白色眼鏡狀圈紋,最明顯的特徵是其頸部皮褶。該部位可以向外膨起用以威嚇對手。

眼鏡蛇被激怒時,會將身體前段豎起,頸部兩側膨脹,此時背部的眼鏡圈紋愈加明顯,同時發出呼呼聲,藉以恐嚇敵人。事實上很多蛇都可以或多或少的膨起頸部,而眼鏡蛇只是更為典型而已。眼鏡蛇的顏色多樣,從黑色或深棕色到淺黃白色。與無毒蛇不同,毒蛇的尖牙不能折疊,因而相對較小。多數眼鏡蛇體形很大,可達1.2-2.5米長眼鏡蛇毒液為高危性神經毒液。

眼鏡蛇頭為什麼是扁的

當眼鏡蛇神經緊張或躁動不安時,它們會把肋骨移位,使頭頸變的扁平。這樣看上去在它的頭部就形成一個保護罩。其他動物看到這個頭罩,就會知道眼鏡蛇發怒了,最好離它遠一點。

⑽ 眼鏡蛇的寓意

眼鏡蛇的寓意

眼鏡蛇的寓意,蛇是四肢退化的爬行動物的總稱,屬於爬行綱蛇目。很多人看到都害怕,因為蛇類全身布滿鱗片。以下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眼鏡蛇的寓意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眼鏡蛇的寓意1

眼鏡蛇的寓意是萬壽無疆、長命百歲,和美長情,同時蛇還是一種遠古的圖騰,是王的保護神,是瑞祥的吉兆,是智慧與力量的象徵。

蛇象徵什麼

我們一般人提起蛇都會想到它的狠毒,都會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恐懼感,其實蛇本身也有很多正面的象徵,

蛇的第一個象徵意義是陰險、冷漠。這大約與蛇是所謂的「冷血動物」有關,因此陰冷也被認為是蛇的特性。再加上蛇沒有聲帶,不能發出聲音,這更加深了它陰冷的印象。那些外表美麗、內心陰險狠毒女人被稱為「美女蛇」,在某些有關偵破、間諜內容的文學作品中常有美女蛇的形象。

蛇的第二個象徵意義是莫測。蛇沒有腳卻可以爬行,又往往來無影去無蹤,顯得很神秘。神秘導致人們對蛇的崇拜。上古人們對蛇的危害和威脅無能為力,為了籠絡蛇使其施恩於人,人們把它當作神來敬仰和崇拜。由神秘而帶來的是種種禁忌。我國各地各民族都有各種蛇的禁忌。

蛇的第三個象徵意義是狡猾。這個象徵意義是「舶來品」,源於《聖經》。《聖經》中說,蛇是上帝耶和華所造的萬物之中最狡猾的一種,由於它的引誘才使在伊甸園中的夏娃和亞當偷食了智慧之果,亞-當和夏-娃被趕出了伊甸園,從此人類有了「原罪」。為了贖罪,人類必須敬仰上帝,經受各種苦難。蛇也受到了懲罰只能用肚子行走,終身吃土,並與人類為仇。

蛇的第四個象徵意義是正面的,即幸運、吉祥和神聖。人們把蛇分為家蛇和野蛇,有些地方認為家裡有了家蛇是吉兆。把兩條蛇的形象雕刻在拐杖上,代表使節權,是國際交往中使節專用的權杖,蛇又成為國家和權威的象徵。

蛇的第五個象徵意義是追求愛情和幸福。這一意義主要體現在民間傳統故事《白蛇傳》。

蛇的第六個象徵意義是長壽、生殖和財富。在中國文化中,蛇和龜是長壽的象徵。人體內有一種象蛇一樣盤繞著的力,稱為「蛇力」,只要修練得法,就可以把這種力釋放出來。蛇還是財富的象徵,蛇有自己的地下王國,裡面有無數寶藏,所以想發財致富的人必須到蛇廟中去虔誠祈禱。

眼鏡蛇的寓意2

蛇的特性和特點

1、蛇的行走千姿百態,或直線行走或蜿蜒曲折而前進,這是由蛇的結構所決定的。蛇全身分頭、軀干及尾三部分。頭與軀干之間為頸部,界限不很明顯,軀干與尾部以泄殖肛孔為界。

2、蛇沒有四肢,全身被鱗片遮蓋,有保護膚體的作用。蛇分為有毒蛇和無毒蛇,無毒蛇頭部一般呈圓錐狀,前端細而後端粗;有毒蛇呈三角形狀;蛇的軀幹部呈長筒狀。

3、蛇的內部結構分為:皮膚系統、骨骼系統、肌肉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泄殖系統、神經系統、感覺器官和染色體等十大部分。蛇的呼吸:蛇的呼吸器官為肺。

4、蛇類以食鼠為主(也食蛙類、鳥類等),蛇類其貌不揚,形狀色澤奇特、渾身披鱗,頭頸高翹、軀尾擺動、快速行進、尋偶鳴叫、泅水過渡、實在難以逗人喜愛。

5、蛇類喜居蔭蔽、潮濕、人跡罕至、雜草叢生、樹木繁茂、有枮木樹洞或亂石成堆、具柴垛草堆和古埂土牆,且餌料豐富的環境,這些都是它們棲居、出沒、繁衍的場所,也有的蛇棲居水中。

(10)眼鏡蛇為什麼成了非洲孩子的玩具擴展閱讀:

1、蛇的個體差異很大。分布在加勒比群島的馬丁尼亞、巴貝多等島上的盲蛇,是世界上最短的無毒蛇,只有9厘米長,最長不過11.94厘米。

2、最大的毒蛇是眼鏡王蛇,最長達5米多。分布在東南亞、印尼和菲律賓一帶的蟒蛇,一般都超過5米,最長的可達10米左右。而南美洲的水蟒則更大,體重200公斤左右。

眼鏡蛇的寓意3

蛇的生活習性

蛇,屬爬行綱,蛇亞目,是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有毒蛇固然可怕,但只要注意提防,也並不那麼危險。蛇類以食鼠為主(也食蛙類、鳥類等),蛇類其貌不揚,形狀色澤奇特、渾身披鱗,頭頸高翹、軀尾擺動、快速行進、尋偶鳴叫、泅水過渡、實在難以逗人喜愛。蛇類喜居蔭蔽、潮濕、人跡罕至、雜草叢生、樹木繁茂、有枮木樹洞或亂石成堆、具柴垛草堆和古埂土牆,且餌料豐富的環境,這些都是它們棲居、出沒、繁衍的場所,也有的蛇棲居水中。

它們棲息於墓洞中,洞口可見稀稠成粒的糞便,這樣我們就知道洞中有沒有蛇了。蛇有冬眠的習性,到了冬天盤踞在洞中睡覺,一睡就是幾個月,不吃不喝,一動不動地保持體力。風和日麗的天氣,偶爾也會出來曬太陽,有時也會進食。待到春暖花開,蛇就醒了,開始外出覓食,而且脫掉原來的外衣。蛻皮時,蛇的新舊皮之間會分泌出一種液體,這種液體有助於蛇的蛻皮。從蛇蛻的外衣直徑和長度可測出蛇重量甚至說出蛇的名稱。蛇蛻皮後不久,活動量增大,覓食量增加,體況逐漸恢復。隨著氣溫逐漸上升,到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進入發情期。尋偶時,雌雄蛇發出的鳴叫聲清晰明亮,「噠噠噠」如擊石聲。

蛇類的產卵期一般在4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因品種而異。所產蛇卵一般粘結成一個大的卵塊,卵塊中卵的數量為8~15枚不等。蛇經常處於飢餓或半飢餓狀態。一般以「守株待兔」方式捕食,但有時也主動出擊。筆者曾目睹一條青竹驃蛇在河邊追趕青蛙,青蛙一躍跳入河中,蛇也跟著躍入河中,簡直像兩名一前一後的跳水運動員。也見到過蛇捕食鳥卵的情景。它悄悄地爬上屋檐近側的牆壁,游到家燕巢邊,不斷伸舌,驚走了親鳥。當蛇發現其卵時,先行攻擊,纏繞,待平安後,再行張開嘴巴,囫圇吞棗。不要以為它的嘴巴小,實際上它能吞食相當於本身頭部大8~10倍的食物。蛇吃足食物後,感到疲倦,進入休息狀態,此時極易被人捕捉。至於蛇的覓食次數,因蛇類品種和大小而異。一般夏令覓食活動盛期,特別是產卵繁殖期,一日一次或隔天一次。蛇體稍大的,因覓食量較大,一般是3日至一周左右進食一次。蛇類也喜歡在太陽光下進行日光浴,時間一般為上午10~12時左右。行日光浴時,一般伏於地面草叢或纏繞於樹幹上,也有半身裸露於洞口外、石頭堆外面呈盤蜷狀的,姿態變化多端。蛇類的活動規律,以晝出夜伏居多,因品種而異。

消化食性

蛇的消化系統非常厲害,有些在吞的同時就開始消化,還會把骨頭吐出來的。

還有,蛇的消化還要靠在地上爬行,利用肚皮和不平整的地面來摩擦。

毒蛇的毒液實際上是蛇的`消化液,一些蛇消化液的消化能力較強,溶解了被咬動物的身體,所以表現出「毒性」,人的膽汁也屬這種消化液。

蛇的食慾較強,食量也大,通常先咬死,然後吞食。嘴可隨食物的大小而變化,遇到較大食物時,下頜縮短變寬,成為緊緊包住食物的薄膜。蛇常從動物的頭部開始吞食,吞食小鳥則從頭頂開始,這樣,鳥喙彎向鳥頸,不會刺傷蛇的口腔或食管。吞食速度與食物大小有關,蛇5~6分鍾即可吞食小白鼠,較大的鳥則需要15~18分鍾。Barton認為非洲岩蟒只有在確定捕獲物的鼻子或耳朵位置時,才開始吞食。蝮蛇亦有判斷捕獲物頭、尾的能力。

蛇消化食物很慢,每吃一次要經過5~6天才能消化完畢,但消化高峰多在食後22~50小時。如果吃得多,消化時間還要長些。蛇的消化速度與外界溫度有關,Skoczylas(1970年)觀察到游蛇在5℃氣溫下,消化完全停止,到15℃時消化仍然很慢,消化過程長達6天左右,在25℃時,消化才加快進行。

蛇的牙齒是不能把食物咬碎的,蛇的消化系統如咽部,以及相應的肌肉系統都有很大的擴張和收縮能力。

蛻皮習慣

蛇類的表皮是以蛇鱗所緊緊覆蓋的。很多人把蛇類的外在質感與蚯蚓的質感混淆,其實蛇皮的觸感是乾爽而平滑的。多數蛇類都以其鱗片來抓緊地面及進行移動。蛇鱗的質感可以是平滑的,也可以是骨質的或者粗糙而有微粒的。蛇類的眼瞼位置長有透明的眼膜,這片薄膜亦是蛇鱗的一種,英語稱為「Brille」。

蛇類有換皮的習性,一般被稱為「蛻皮」。在蛇類的蛻皮習慣中,蛇皮是一層疊一層的。蛇鱗是緊密相連的,新舊的蛇皮緊緊相連,蛇類蛻皮的過程就像把襪子從腳掌褪出的情況一樣。

蛻皮對於蛇類而言有很多功效。第一,最外層的受損舊皮得以替換;第二,換去蛇皮可以免於受蛆蟲等寄生蟲所侵害。在很多會換皮的生物(如昆蟲)例子,均證明蛻皮是令生物變得更巨大的手段,不過蛇類的蛻皮習慣是否有這種作用則尚在爭議當中。

熱點內容
為什麼晚上一躺下就感覺特別累 發布:2025-01-17 13:53:52 瀏覽:751
春天為什麼白天時間長 發布:2025-01-17 13:52:25 瀏覽:915
為什麼蘋果手機不能設置評論不可見 發布:2025-01-17 13:46:18 瀏覽:833
為什麼天氣預報不好報溫度 發布:2025-01-17 13:05:34 瀏覽:67
為什麼在沙發上睡覺時間長了 發布:2025-01-17 13:04:42 瀏覽:215
為什麼小孩子會絆倒 發布:2025-01-17 12:51:54 瀏覽:456
為什麼晚上血壓很低 發布:2025-01-17 12:50:18 瀏覽:378
美孚機油5w30為什麼淘寶便宜 發布:2025-01-17 12:45:12 瀏覽:106
為什麼一個軟體一直閃退華為 發布:2025-01-17 12:43:57 瀏覽:687
為什麼多動症孩子要多運動 發布:2025-01-17 12:35:51 瀏覽: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