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人喜歡孩子守在他們身邊
1. 為什麼老人會溺愛孩子
1、人老了之後,會更加喜歡孩子,渴望親情
我們常常聽到「老小孩」「老小孩」,就是說人老了之後,隨著生理、心理的自然衰老,在心智和情感上會有「返童」的現象,對於天真無邪又好玩的孩子,老人會比年輕人在心理上更有認同感。
人老了之後,也會更加渴望親情、害怕孤獨,所以他們對於孫輩能在自己跟前嬉笑打鬧是非常高興的,至於孩子不聽話犯點錯,也就無關緊要了。
2、出於補償心理
很多老人在自己年輕的時候,因為忙工作、養家等原因,對孩子不太上心,沒有花太多時間和精力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總覺得有所虧欠。
等自己的孩子也有了孩子之後,老人就會想著在孫輩身上多付出一些,彌補當年沒有給兒女的愛,給兒女減輕一些負擔。因此對於孫輩的要求,他們會盡量去滿足。
對於老人寵溺孩子可以採取一些必要的教育手段:
孩子任性也好,有某些不良行為也好,雖然與老人的溺愛,嬌慣有關,但父母應看到自己未盡教子責任的一面,因此,父親,母親在向老人說理的同時,可通過一些必要的教育手段來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氣,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自我服務能力和勞動習慣。
家長對孩子的合理要求要堅持下去,不妥協。但切忌沒耐心,態度粗暴,更不可打罵孩子。另外,父母如經常帶孩子出外遠足,野餐,游泳,滑冰等,在各種有益的活動中,便可加深與孩子的感情,使孩子自覺地聽從父母的意見。
2. 農村老人臨去世時為什麼兒女一定要在身邊
我認為農村老人去世之前子女一定要在身邊是因為這幾個原因: 1,盡自己的孝道;2,臨終關懷,讓老人走得安心,同時這也是和老人最後一次相處的時刻了。
去年的時候(2019年)大概是8月份的時候,接到了家裡的電話,說奶奶不怎麼吃飯了,讓我們這些在城裡上班的人都回去,於是我們七個兄弟姐妹(包括堂兄弟、姐妹)一起趕回了家中,回到家的時候突然發現奶奶比我們離家之前真的是老了太多,走的時候她還可以下床,還蠻有精神的,沒想到回來的時候臉色極差,甚至不能說話了,看到我們的時候她睜開了眼,我們每個子女都上去和她打了招呼,她點點頭,然後就合上了眼睛,感覺她睜開眼睛都是非常吃累的,但是明顯的感覺到,見到我們之後,她是開心的。就這樣我們24小時輪流守在奶奶的房間里,在第四天的時候奶奶安詳的走了。
今年8月份的時候,又接到了家裡的電話,說爺爺也不能吃飯了,讓我們趕緊回去,回去時候爺爺也不能下床了,一點米飯也不能吃,但是爺爺精神還可以,能說話,他自己說快不行了,想看看我們,所以打電話讓我們都回來,爺爺以前得過病,身體很多地方都疼,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幫他翻身,我們也是24小時輪流照看,40多天以後的一個早晨,爺爺也走了,這十多天爺爺一點飯也沒吃,前十天的時候可以喝點葡萄糖,後面就只能喝水,醫生老早就讓安排後事,但是沒想到爺爺能堅持這么長時間,也是在去世錢四五天的時候滴水不進。
在我這一身經歷了兩位老人的去世,我告訴大家為什麼子女一定要守在守在老人身邊,很多老人去世前會感覺很害怕,比如我爺爺能說話的時候,總是說他怕,房間里不能離開人,他睜開眼睛的時候會看看我們是否在房間里,當我們守著他們的時候,他們可能會覺得心裡安心一點吧。
作為子女的在老人走以前,守在老人身邊,也是在盡最後一份孝心,特別是當下的農村,很多子女外出打工,很少照看自己的父母,父母在最後的階段,子女就應該放下一切,回到家中陪伴他們,這樣他們的內心也會好受,才能走的安詳,對於子女而言,也不會留下太多的遺憾。
老年人臨過世前夕,對子孫是否在身,民間多有說法。子孫都在身邊,意味著老人善終、落頭好,會陰澤子孫;倘若在子孫的懷中咽氣,說明子孫孝順,將來有福氣。這也是小輩們最後報答養育大恩的見證之一。
如果老年人咽氣時子孫們不在身邊,其說法就不同了:不是說老人無福下賤、落頭不好,近乎於「不得善終」,就是說子孫們忤逆不孝、接不上力,後繼乏人。再者,靈魂脫離肉體,「殃」無人看守,還會給家裡帶來大麻煩。
以上主要是民俗方面,我們這一帶的農村就有這樣各種各種說法,所以都不敢忽視。
除此,從現實情況來說,老人臨終前大多數要向小人們交待後事,若兒孫們有的不在身邊,也沒法交待,走的也不安心,甚至會死不瞑目。再說,兒女們不在身邊,後事也不好操辦;見不上老人最後一面,也會留下終生遺憾。
這自已爹媽要永別人世了,兒女還不該送最後一程嗎?還可能有另一種可能,那就是老爹老媽可能一直留有後手,私藏了幾個錢或祖傳寶物啥的,不在身邊豈不就沒份了嗎?(這是笑談)
你還別說,還真有這種可能。不僅農村,城市也有。我老婆的外公1985年在上海去世,老岳母當時一是之前曾休假去陪過半個月,二是自已正在進步的當口,於是便沒回去奔喪。
結果老太爺還真藏有「私貨」,給兩個兒子每人分了一份(據說是香港花旗銀行的股票),老岳母就沒有份。
我曾當面問過老婆的小舅,他唉了一聲:我真是鼠目寸光!當時找人在香港兌了9000多港幣,要是擱現在,就值老鼻子了。
當然這有點跑題。其實不止在農村,在哪裡這都是人之常情。畢竟父(母)子(女)一場,從此陰陽相隔,永無再見,兒女們能不來進行這最後的告別嗎?
世間還有什麼重要的事能重於此事?哪怕你遠隔萬里,只要有一線可能,我相信只要生而為人子,就一定會千輾萬轉也要歸來!
這兒哭一聲驚天動地,閨女哭一聲抓天撓地,可真應該是發自肺腑的呀!
現在一些農村的年輕人常年在外面打工,把自己的生活看的最重,覺得家人的感情也就那樣,過好自己就行了,對於農村的舊習俗,他們都不懂也不理解。
就像有些農村人覺得家中老人過世,為什麼還要外出的子女一定要回家鄉呢,回家一趟不但耽誤工作學習,還浪費錢,難道不回去就不行嗎?
如果家中老人臨去世,兒女沒在身邊,這確實是不行的,原因如下:首先從人倫常理來講,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沒有父母也就沒有我們的存在了, 為人子女在老人臨終之前,送他最後一程,這種事情是義不容辭的事情 。如果一個連自己父母在臨走前,都無法為他送終,那麼這個人的道德水平應該是有問題的,不懂感恩。
當然特殊的情況除外,這特殊的情況一般是指在戰爭年代,或者你正在從事某一項非常重大的事情,無法為父母送終。這時候你不能回去,家中的家人、親戚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雖然你能得到家人的體諒,但只要道德沒問題的人,在往後的日子裡, 都會為自己當初沒有給父母送終,這件事當成是此生最大的憾事 。所以不管是為孝順老人或者給自己不留遺憾,農村的老人過世,作為子女必須要在老人臨走時,在他身邊,為他送行。
農村有個說法叫,老人走的時候,如果他眼睛不能閉上,那他肯定是有放不下的事,或者是沒看到他想見的人。老人要是帶著這樣的心情走掉的話,他的眼睛是不會閉上的,也就是所謂的死不瞑目。
雖然這種說法在現代醫學中已經被證實,人死後不閉眼是因為老人本身的身體情況才造成的,並不是什麼不甘心走掉,才不能閉眼。
但問題是,農村的人是很相信這一點的,像是我們村那邊就有這一個習俗
每當老人意識不清醒,口無法言語,不能吃喝的時候,老人的兒女、孫輩們會一個人圍在老人的身邊。然後每個人輪著蹲在老人身邊,拉著老人的手往自己臉上摸,在老人耳邊低語:某某某,我是阿狗你的小兒子等類似的話。
這么做的原因就是讓老人知道,家裡的人都到齊了,讓老人不用再掛念了,可以放心走吧。很多時候,老人們也會在確認自己子孫都到了,也就閉上眼,過一會可能就沒有呼吸了。
老人走後就可以舉辦葬事了,但如果老人兒女不在,由誰為老人舉辦呢?如果多子多女,還有另外的兄弟姐妹在操辦,如果是獨子啥辦?因此,作為子女在老人走時必須是要在現場的。
結論:在傳統文化中,講究百善孝為先,父母養育自己的子女,並不是說一定要指望子女將來回報自己,一些農村經濟能力差,無法贍養老人的家庭,老人也是不埋不怨,拖著年邁的身體還下地幹活,為子女減輕負擔。做為一個道德沒有問題的人,為自己父母送終,這根本就不需要去討價還價,去問為什麼。
再者老人們不管是在何時,哪怕就是自己要走的時候,也想再看一眼自己的子女。傳統文化中又講究死者為大,何況還是自己的父母,老人這點心願都不能滿足他們嗎?最後,在多年以後你會不會為當初沒有給父母送終,而陷入深深的自責呢?
題主是否不食人間煙火,竟提出這樣的問題。
生老病死乃人間之大事。農村有句俗話叫人死為大,也就是說,無論什麼事,都沒有死人的事情大。
中國舊傳統有養兒防老的說法。人繁衍後代,精心呵護,耐心哺育,養大成人,使其有所作為,為 社會 創造財富,等上一輩老了,就要為其養老送終。人之奮斗一生,有了積蓄,老了撒手人寰,下一代即要繼承老一輩的遺產,人之將死之時,他的下一代理應在跟前守護,叫盡孝守孝,這才是人之常情。若長輩生了你,養了你,到爹娘人死燈滅之時,兒女都不上前,任其自生自滅,又與禽獸何異,何況禽獸雖沒有高深的思想,若遇同類之死,尚有悲憫之狀。若爹娘將死,兒女都不向前,那真是連禽獸都不如了。
當然,人之為人,都有責任擔當,古之也早有一說,叫忠孝不能兩全。若爹娘將死之時,兒女真擔著國之重任,當時真的走不開,為國盡忠,卻不能為父母盡孝,那則別論。
一般情況下,父母將逝之時,為了孝道,也是義務責任,兒女一定要守在父母榻前,農村如此,城市亦然。
其實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裡,老人臨終前,兒女都在身邊都是很有必要的。拋開農村傳言的一些比較玄學的東西外,俗話說「百善孝為先」,父母臨終,兒女在身邊也是一種孝道的體現呀,人都是感情動物,這點基本的人性還用多說嗎?
而且老人臨終前,多數都要向子女交待一些身後事,不管交待的事大小,兒女在身邊聽完老人的遺言,也算是老人不留遺憾的離開人世,也是一種「善終」的體現。
另外就是農村的風俗,人的一生是有頭有尾,過去老人沒有太多慾望,但渴求子孫滿堂,將家族香火延續下去,老人臨終前,子女兒孫都在身邊,也是小輩對長輩的一種送別和見證。老輩去世了,小輩延續下去,這是大多數老人希望看到的,這也是一種「善終」。在農村,不管老人生前品性怎麼樣,如果臨終前沒有子女在身邊,往往也會被村裡人說閑話的。
所以不管子女離家有多遠,老人臨終前都要趕回來,這是一種擔當,也是一種責任。當然了,特殊年代子女保家衛國,顛沛流離,回不到老人身邊,那就另說了。
不過,在這里阿冰還是提醒大家,別等老人走了之後才覺得自己作為子女不到位,務必在老人還在人世時,多孝順多陪伴,別等老人走了留下遺憾。否則老人去世後,你花再多錢,把老人葬禮弄再大排面都是徒勞。
(文|李阿冰)
其實,老人臨去世兒女要守在身邊,並不是農村的專利,城市不也一樣嗎?只不過兒女能不能趕到身邊,農村和城市的條件不一樣,農村老人去世時身邊有老人的比城市人要多一些罷了。這主要是因為,傳統的農村,都是生活在村莊這個小天地里,兒女離老人近,照顧老人方便,老人去世時更有機會守在身邊。而城市范圍比較大,子女多數不和父母在同一地方居住,老人去世時守在身邊的機會就少一些。
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做「養老送終」,就是說子女要提供給老人老年生活的必須品,保證其老年生活無憂,還要在老人臨終時,在其身邊陪伴照應,並在其死後為其料理後事。這是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體現。
中國傳統孝道文化里,老人病危臨死時,子女兒孫都要守在身邊,聽從老人最後的教誨,送老人最後一程。老人患了重病,知道時日不遠,子女無論多遠,都要回到身邊,
守在床前,日夜看守。為人父母者,即使臨死之時,也會牽掛每一個子女,所以,子女能夠全部守在身邊讓老人看上最後一眼,老人才能夠安心地閉上雙眼,不留遺憾。何況,老人臨死之時往往會出現迴光返照,意識非常清晰,會當著所有子女的面交待後事,比如財產如何繼承和處理以及對子女的要求等。而子女守在身邊聆聽老人最後一次教誨,陪伴老人走完最後一程,自然是孝心的表現。
每個人都是向死而生,生時有人接生,去時有人送終,這才是人生的圓滿。人死時子女全部在身邊送終,一是顯得老人功德圓滿,受到子女的尊敬;二也是顯示老人子孫滿堂,後繼有人;三是顯示家庭團結和睦,預示以後的日子會興旺發達。如果沒有子女為其送終,一是說明後繼無人,二是說明老人對子女不好,三是說明子女不孝,家風不正,家族沒有希望。
人都害怕死亡,越是臨時之死,越會有著強烈的願望,如果這些願望得不到滿足,那麼死者不能安心地閉眼,靈魂就不得安息,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死不瞑目」。古人認為六道輪回,人死後還有靈魂或者說鬼魂,如果沒有子女送終和祭祀,鬼魂得不到香火補給,就會慢慢消亡,最後「魂飛煙滅」。
中國古代特別重視後代的傳承,以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沒有親人送終,就不是完美的人生。去世前子孫滿堂地守在身邊,去世後孝子齊集,風光大葬,是每個人的渴望。中國自古是視死如生,如果死前沒有子女送終,只能說或者無子無女,或者子女都過早去世,或者自己人品太差子女不上門,這自然是誰也接受不了的結局。
所以,老人去世時子女在身邊送終守孝,是人生的完美結束,不管城市還是農村,都是這樣。只不過,現在農村老人去世,也未必子女都能趕到身邊了。因為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農村的子女也到處謀生,不再限制在村裡的土地上,有的去了城市,也有的去了國外,真正到父母去世時未能趕上最後一面,也是正常的。只要老人在世時盡了孝道,也不必過於自責。而做為老人來說,都盼望子女成龍成鳳,子女有出息就好,真到去世時子女趕不回來,也不要有什麼遺憾,人生如燈滅,我們來過,我們風光地活過,這就夠了。
農村老人臨去世時為什麼兒女一定要在身邊?因為老人臨終時,要和兒女們做最後的告別,能看到孩子們最後一眼,死也瞑目了。這也說明天下父母心,臨死還是放心不下孩子,只要孩子們在身邊,可以安心地走了。
講一個真實的事情,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在臨終前,蒼白的臉上有一種戀戀不舍的表情,他神智清醒,他看到幾個兒女都在身邊,唯獨小女兒不在,老人用微弱的聲音,一直叫著小女兒的名字,深陷的眼眶裡湧出幾滴淚水。
幾個兒女看老父親想見小妹最後一面,急得團團轉,因為他們的小妹已失聯多年,沒有任何信息。怎樣能滿足父親最後的願望,他們只好向所有的親朋求助,通過網路尋找小妹的下落,可最後仍然沒有一點線索。
老人思念牽掛女兒,眼看就要咽氣,可奇跡般又撐了幾個小時,可見父愛如山,他用最後的生命,苦等苦盼女兒到來,可死神已經召喚,他等不到了,終於合上了雙眼。
做為人子,給父母養老送終,是義不容辭的責任,無論走得在遠,無論工作在忙,在老人去世前,都要回到身邊,這不僅是孝敬,也是最後的告別,錯過了這個機會,就在也見不到這世上最親的人。
也有在外漂泊的遊子,在父母去世前,不能按時回到身邊,不能見最後一面,會愧疚自責一生。父母養育之恩難以報答,父母一生為兒女操碎了心,兒女為父母付出了多少呢?
最後的陪伴,臨終時都希望兒女在身邊能陪他最後時刻,如果沒在身邊,我想你也會留下遺憾,因沒能見他最後一面,我就非常遺憾沒能陪我爸爸去完最後,因那時候沒有手機電話,看我爸不行了我去喊我姑媽去了,非常後悔
農村老人臨去世時為什麼兒女一定要在身邊?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老家是這樣的。因為老人辛苦了一輩子,臨去世時兒女們一定要見最後一次面,如果兒女有事見不了面,對自己的晚輩也不好交代,再說,農村有句俗語,萬事孝為先,平常有什麼事照顧不了老人有諒可原,臨去世見不到老人,這就不好說了!但是,有的在部隊,有的在國外因為公事回不了家,這個也沒什麼說的,畢竟是忠於國家就是對老人最大的孝!
3. 為什麼老人想讓兒女陪伴在身邊
因為人到了年齡,到老,以後呢就想讓兒女陪在身邊,因為,人到了,以後呢,到老了以後呢,她感覺到很孤單,如果有兒女陪在身邊,可以陪自己的,聊天說說話,讓她會感到她讓她感覺到安全感,而且呢她會感覺到有需要需要,感,讓,而你在心裡呢,自己心裏面有一絲安慰。
4. 為什麼中國老人普遍溺愛孩子
為什麼中國老人普遍溺愛孩子?小編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種原因,中國傳統思想觀念,對於孩子是圈養式的,總是覺得孩子小,這也不懂,那也不會,不放心孩子自己去干一些事,怕他們被騙,怕他們嗑著碰著。
第二種原因,大概就是中國的老人們以前自己生活條件不好,沒有好的生活條件,吃不好,穿不暖,所以他們不希望孩子也過自己的苦日子,有好吃的好玩的首先是想著留給孩子,對孩子的要求也是有求必應。
第三種原因,現在的老人們大都過著獨居生活,他們心底里是孤單的,一般子女不在身邊陪伴,他們有了孫子後就會更疼愛孫子,把所有大愛都寄託在孫子身上。
第四種原因,現在的中國老人差不多都是六十年代的,他們都是屬於早婚早育的,自己還小的時候就當了爸媽,那會年輕氣盛不太會撫養自己的孩子,等到老了有孫子後就會自然而然的把愛給孫子。
人們經常說人老了之後就會更疼愛孩子,更喜歡小孩子,像我爸媽現在當了姥姥姥爺之後,整天樂呵的帶著孫子出去玩,就不會嫌孩子累人,他們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有了更大的耐心去照顧孩子。我就很不贊同他們對小孩子的做法:只要孩子一哭他們就哄,孩子要個啥他們就會說買買買,我說別慣著小孩子吧,他們就會說孩子還小又啥都不懂,可能真的是骨子裡傳統觀念,孩子永遠是個孩子,心智什麼的都不成熟就得多給予照顧。在父母眼裡我們永遠是個孩子,當然不希望我們受到任何委屈,能給的就盡量給我們啦。
5. 為什麼父母總是希望孩子可以陪在自己身邊
因為父母在年紀大了之後會非常依賴自己的孩子,他會把孩子當成自己生命中的延續,所以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陪在自己身邊直到自己老去。父母的年紀再慢慢變老,他們也會意識到自己和子女相處的時間不長了,所以在老了之後會非常依賴自己的兒女。他們希望能和自己的兒女多呆一段時間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這樣他們的人生才沒有遺憾。
6. 老了,為何父母更願意和子女一起住
張小嫻說:
「站在頂峰,有多少人仰望你;落在谷底,就有多少人貶低你;利益吸引,有多少人追隨你;好處斷盡,就有多少人拋棄你。」
人與人之間是需要真誠的,當你給不了別人好處的時候,別人也會拋棄你。
總以為父母是我們最親近的人,除了父母之外,其他人都比較現實,但有時候你會發現父母也有現實的一面,只不過他們不會用自己的現實來傷害子女。
當一個人老去的時候,很多人老人都願意和自己的子女在一起住,有時候你可能單純的認為老人和子女住在一起只是為了和子女們說話,其實老人還是有屬於自己的想法的。
畢竟在這個世界上,誰都有誰的無奈,所以人不要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衡量別人的生活。
有的時候老人也是出於無奈,人這一輩子,誰還不想善始善終呢!
老人們到了一定的年齡,也會想很多,比如說自己突然之間就不在人世了,比如說突然之間自己就會生病,所以說老人也會給自己找一條後路。
有時候住在兒子和女兒身邊,雖然不方便,但是也可以讓自己有安全感。
人到了一定的年齡,為何願意和子女們住在一起?其實有的時候老人們還是有自己的目的的,只有當子女做到孝敬老人的時候,老人才會真的願意和子女們住在一起。
老人們有時候非常現實,但這種現實恰恰是子女們表現的不好,所以老人們才會有這種現實的狀態。
7. 為什麼有些老人就喜歡和子女住一起
固有的傳統思想
中國一直都很注重家族觀念,以前的兒子們結婚了有孩子了,都是一大家子生活在一起的。雖然這可能也是由於以前的物質條件不好,家裡孩子多,又沒有那麼多房子,所以只能住在一起。現在雖然物質生活好了,兒子結婚都會蓋新房或買新房,但是在老人心裡,結婚後還是應該住在一起的,尤其是農村的老人更注重這些,不然旁人也會說閑話,覺得這一家肯定感情不和什麼的。
老人害怕孤獨
年紀越大,越害怕孤獨,老人年紀大了之後就想和孩子住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雖然對很多老人來說,和兒子兒媳住在一起,就是幫助他們做家務,帶孩子。雖然很累,但也心甘情願,因為會減少自己老無所依的孤獨感和恐懼感,想想有些年紀大的老人,如果另一半已經不在了,自己一個人住,那每天孤獨的滋味多難熬啊。
當然了還有很多老人想和孩子住在一起,就是控制欲作祟,想在家裡發號施令,想對兒子兒媳的生活指手劃腳,找存在感。
其實,我覺得年輕人和老人之間,生活習慣不同,觀念不同,分開住能減少很多矛盾。但是就算分開住,也要多關心老人,別讓他們晚年太孤獨。
8. 老人為什麼都願意和小兒子住也不願意和大兒子住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這個問題
老人一般多是喜歡小兒子的,這個道理說不清楚,但幾乎所有的老人多是喜歡小兒子的,可能是天性吧。
所以說這個情況也沒有辦法改變,只能由他去吧。
老人疼愛小兒子是普遍現象,毫無辦法的事情!無法改變!
以上是個人對你這個問題的解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也希望你能夠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