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燒醫生讓去神經科為什麼
『壹』 您好!我寶寶1歲7個月,前天晚上從床上摔下來,後腦勺著地,當時也吐了,第二天有點低燒,但精神很好,要去照腦CT
對,必須檢查。 如果是沒有任何反應,精神、說話、吃喝都正常就可以基本放心。 但你的寶寶有吐,而且也發了點低燒,所以還是建議送醫處理。 至於CT,醫生應該會開的。照他們說的辦吧 雖然花多點錢,但是買個放心比心驚膽戰的好啊。
『貳』 小時候發燒燒壞腦子
是神經受損引起的肌張力問題。發燒燒壞了指揮運動的神經功能,所以引起支配肌肉運動的神經發生異常,就表現在行動上的不靈便。可以到一些大的醫院掛神經內科讓專家給你提供一些治療方案。可以到專門的康復訓練中心做康復訓練也就是運動訓練和按摩。還有一些中醫的針疚療法也會起到一定的作用,還可以做肌肉神經的電刺激治療,不過這些治療方式要視病人的不同病症而做調整的,還是要讓專門的大夫給你適當的建議。這種病治療起來比較慢,如果想有好的效果必須堅持做長期的治療和康復訓練,要有耐心不要想一天兩天就會有效果,因為這是個恢復起來較慢的病症。到以神經內科專長的醫院去會好一些。
『叄』 為什麼選擇神經外科
我是研究生導師,我也經常復試學生,這個問題也經常問。其實不一定說太多,因為你不太熟悉,你只需說:因為我非常喜歡。我覺得從事大腦手術的神經外科很神秘,很神聖,能夠從事神經外科手術的醫生一定很崇高,技術頂尖,不是尋常外科能比擬的。所以我也要學習神經外科。
呵呵,大概就是這個樣子,滿意嗎?
『肆』 小孩子發燒
小孩子發燒是好事,這種現象在中醫學上稱為小兒變蒸,可以增強孩子的免疫力。下面我具體說一下。
小兒變蒸,又稱「變蒸」,俗稱「燒長」或「生長熱」,是古代醫家用來解釋嬰幼兒生長發育規律的一種學說。該學說首見於西晉·王叔和的《脈經·平小兒雜病證第九》,曰:「小兒是其日數應變蒸之時,身熱脈亂,汗不出,不欲食,食輒吐見者,脈亂無苦也」。隋唐以降,眾多醫家對該學說多有闡發,內容不斷補充,其說益繁,然亦存在相關爭端。
變者,變其情智,發其聰明,主要是指精神發育;蒸者,蒸其血脈,長其百骸,主要指形體發育。2 歲以內的小兒,由於生長發育的旺盛,其血脈、筋骨、臟腑、氣血、神志等各個方面都在不斷地變異,蒸蒸日上,每隔一定的時間就有一定的變化,並且還可表現出一些症狀,如發熱、煩吵、出汗等等,但無病態,是小兒精神、形體階段性生長發育的一種生理現象。變者生五臟,蒸者養六腑,變者上氣,蒸者體熱,小兒需得變一變、蒸一蒸,方能長一長。臨床上可據其症狀,辨證治療,亦有醫家不主張治療者。
1變蒸的內容
關於變蒸的大小,歷來觀點並不完全一致,《顱囟經》認為三十日一變,六十日一蒸。《諸病源候論·變蒸候》則認為三十二日為一變,六十四日為一蒸。後世醫家多崇尚《諸病源候論·變蒸候》的觀點,認為小兒初生之後,每三十二日一變,每六十四日一蒸,經過十變五蒸(即三百二十日)之後,再經過三次大蒸(即六十四日後為第一次大蒸,又六十四日後為第二次大蒸,又一百二十八日後為第三次大蒸,共二百五十六日),這樣十變五小蒸、三大蒸全部完畢(共五百七十六日),小兒的臟腑氣血、筋骨百骸方才生長齊備。
三十二天一變生腎志;六十四天二變一蒸生膀胱;九十六天三變生心喜;一百二十八天四變二蒸生小腸;一百六十五天五變生肝哭;一百九十二天六變三蒸生膽;二百二十四天七變生肺聲;二百五十六天八變四蒸生大腸;二百八十八天九變生脾;三百二十天十變五蒸生胃。又厥陰經為臟,少手陽三焦為腑。此一臟一腑不變不蒸。故《小兒葯證直訣·變蒸》謂:「初三十二日一變,生腎生志。六十四日再變,生膀胱。其發耳與尻冷。腎與膀胱俱主於水,水數一,故先變。生之九十六日三變,生心喜。一百二十八日四變,生小腸。其發汗出而微涼。心為火,火數二。一百六十日五變,生肝哭。一百九十二日六變,生膽。其發目不開而赤。肝主木,木數三。二百二十四日七變,生肺聲。二百五十六日八變,生大腸。其發膚熱而汗或不汗。肺屬金,金屬四。二百八十八日九變,生脾智。三百二十日十變,生胃。其發不食,腸痛而吐乳。此後乃齒生,能言知喜怒,故雲始全也。」
後世醫家就小兒變蒸的內容多有論述,但觀點多一致,經過變蒸後,聲音、笑貌、舉止、靈敏皆進一步。正如《幼科鐵鏡》雲:「變者,變生五臟,蒸者,蒸養六腑,長血氣而生精神益智慧也。」
2臨床表現
臨床多見發熱,可微熱,可大熱,心煩、夜啼、汗出、煩渴、嘔吐、脈數而亂、口角起皰等症狀。
張景岳認為:每經一變一蒸,情態即異。輕則發熱微汗,重則壯熱,脈亂而數或汗或吐或煩或啼煩渴。輕者五天可痊癒,重則七天可痊癒。其表現與傷寒相似。其治法,輕者,微表之;實熱者,微利之。
《證治准繩》認為:變蒸則耳冷、尻冷,上唇發泡,狀如泡珠。若身熱,耳熱,尻亦熱,乃為他病,可作別治。
薛立齋認為:輕則體熱,虛驚怕冷,微汗,唇生白泡,三日可愈。重則寒熱脈亂,腹痛,啼叫,不能乳食,食則即吐,五日可愈。
如果嬰兒不熱、不驚,略無症狀而暗變者,是胎氣壯實之故,萬全、龔信和玉鑾等醫家均持此論。
現代醫者有論其如同感冒者,亦有論其為輕度佝僂病者。
3辨證施治
古代醫家提出變蒸過程中可以出現輕重不同的癥候,輕者不必用葯,只要靜卧即可,重者可以治療,但不可「深治太過」。
東晉葛洪,在《肘後方》中謂:「小兒變蒸以三十二日一變,宜用古方紫丸、黑散下其熱」。後《小兒衛生總微論方》發展了此法。
《證治准繩·幼科》載有:柴胡湯治變蒸心煩,啼叫不已。當歸散治變蒸有寒無熱。調氣散治變蒸嘔吐不乳,多啼,欲出驚悸。平和飲子治嬰兒變蒸,於3日後,3日進一服,可免百病。
4學術爭議
小兒變蒸之說,自西晉王叔和以後才有提及。有的醫家持批評態度。如張介賓認為:既生之後,凡長養之機,則如月如苗,一息不客有間。百骸齊到,自當時異而日不同,怎會有一變生腎,二變生膀胱及每變必三十二日之理?又如小兒病與不病,不因外感,必以內傷,未聞有無因而病者。如保護得當,自生至長毫無疾病者不少,雖有暗變之說,亦不能信然「。陳飛霞也提出反對意見,認為「此等固執之言,不可為訓」。
後者《幼幼集成·變蒸辯》雲:「予臨症四十餘載,從未見一兒依期作熱而變者。有自生至長,未嘗一熱者,有生下十朝半月而常多作熱者,豈變蒸之謂乎?」並告誡「後賢毋執以為實,而以正病作變蒸,遷延時日,誤事不小。」
『伍』 孩子今天早上無緣無故發燒了37.5度,到醫院一看醫生說是上感,給開了中葯和抗生素
你好!
發熱,是人體對疾病的一種防禦反應。小兒發熱,是兒科許多疾病的一個共同症狀。低度發熱,體溫介於37~38.5℃之間,對身體危害不大,對某些疾病,還有助於病體康復,故不必採取特別的降溫退熱措施。但中度發熱(體溫38.5~39℃)及高度發熱(體溫超過39℃)若持續時間過長,則可引起機體的損害,尤其是對中樞神經系統有不利的影響,故須採取措施,及早治療,細心護理。 引起小兒發燒的原因有很多:1、外在因素:小兒體溫受外在環境影響,如天熱時衣服穿太多、水喝太少、房間空氣不流通。2、內在因素: 生病、感冒、氣管炎、喉嚨發炎或其他疾病。3、其他因素: 如預防注射,包括麻疹、霍亂、白喉等 。 寶寶出現反復發燒的情況,要及時查明原因,然後對症治療。
寶寶經常生病也跟抵抗力差有關,建議您參考以下幾個方面提高寶寶的抵抗力:
1、適當免疫。給孩子們提供免疫是保證健康的很直接方式,疫苗可以保護孩子不受一些疾病的侵擾,尤其是避免了一些傳染類疾病在兒童中的流行。
2、在寶寶6周以前不要帶他去人多的地方。為了健康,比較明智的做法是不帶6周以內的嬰兒去公眾或人群中,尤其是冬天,病毒比較容易傳播的時候。但也不要過於憂慮,如果在一個溫暖的秋日清晨,帶著你的寶寶出去散個步是不會讓他得病的。
3、別人抱他時要當心。一個正患感冒的人,假如不小心朝著寶寶咳嗽一下或打個噴嚏,他們嬌弱的免疫系統也許不足以抵擋感冒病毒或細菌,那樣一來,他們也可能生病了,因而,不要讓正生病的人接觸孩子,以免他們把病傳染給孩子。
4、經常洗手。不管是誰,在抱或者看護寶寶之前都應該洗干凈手,這是防止病毒傳播的有效方式。
5、親臉要慎重。不要總親小寶寶的臉,這樣不衛生,很容易傳播細菌。
6、讓寶寶多運動。在寶寶會走路以前,多和他們做游戲,多在戶外活動,嬰兒需要新鮮的空氣,需要活動,即使是冬天,也不該總呆在室內。人們總認為冷空氣導致感冒,但事實是病毒和細菌帶來感冒,而且它們喜歡生活在室內。
7、少吃含糖食物。糖會降低白細胞的活力,削弱它們對細菌的反應能力。
8、可以適當給寶寶添加牛初乳。
『陸』 小孩發燒怎麼辦
寶寶一般發燒都會有反復的,超過39度,最好上醫院,讓醫生確診下發燒的原因,一般醫生都會讓寶寶做個血液檢查。 而且不能因為是秋冬季,寶寶發燒就捂著,一定要給寶寶做好散熱,否則發熱溫度超過40度,寶寶很容易抽筋或者痙攣,那後果就很可怕了。 我在網路知道里看到過一篇介紹的,還不錯,你參考參考。 許多家長看到孩子發燒就著急,急於給孩子退燒。其實,小孩感冒發燒並不是壞事,不要急於退燒。 小兒發熱時體溫37.5—38℃為低熱,38—39℃為中熱,39℃以上為高熱,超過41℃為超高熱。發熱是身體對病毒或細菌入侵產生的一種反應,有利於殲滅入侵的病毒和細菌,從而有利於小兒的正常成長發育。體溫不超過38℃一般不要急於退燒,特別是在沒有明確診斷前,如果盲目退燒就可能掩蓋病情,干擾對病情的診斷。當體溫達到39℃以上時就要在醫生指導下退熱。有4%—12%的孩子在高熱時會發生驚厥,驚厥反復發作可能造成腦損傷,也是某些癲癇的先兆表現,還可能導致其它危險。因此,凡有高熱驚厥史或家族史的病兒,一旦高熱就應立即給予退熱處理。 給小兒退熱時,38.5℃以下最好選擇物理降溫,如多飲水、溫水加酒精擦浴等。所有的退燒葯,如撲熱息痛、復方阿司匹林等都含有咖啡因、非那西汀等成分,有較大的副作用,嬰幼兒的神經抑制機制尚未健全,高熱時使用,易誘發驚厥,還會因大量出汗引起虛脫,甚至因血液中游離膽紅素堆積而出現黃疸。同時對消化系統和肝腎功能也有損害,如果非要用退燒葯,請在醫生指導下選用。 有的家長認為小兒感冒輸液比服葯退燒快,一到醫院就要求醫生給孩子輸液,而且要求用抗生素。其實感冒大多為病毒感染,抗生素對病毒沒有作用。我們的原則是能吃葯的不打針,能打針的不輸液,因為輸液有時會產生副作用。當服用抗病毒葯物不能退熱,發生繼發性細菌感染,血液檢查白細胞數明顯增高,出現支氣管炎或肺炎時,可考慮使用抗生素。但無論用什麼葯物,都要注意劑量不得過大,服用時間不應過久,服葯期間要多給孩子喝水,以利於葯物的吸收和排泄,減少葯物對小兒身體的毒害。 治療小兒感冒的非處方中成葯 小兒感冒大多由病毒引起,西葯用抗病毒或對症治療,療效不太明顯。中醫根據風寒、風熱、傷暑等病因的不同進行辨證選用非處方中成葯治療,方便、安全且療效好。 一、風寒感冒:多在冬春季節發病,其它季節也可發生,為感受風寒之邪引起。主要症狀為發熱、畏寒、頭痛、無汗、鼻塞、流清涕、打噴嚏、咳嗽等。治宜辛溫散寒、發汗解表。可選用風寒感冒沖劑,7歲以上兒童每次服1/2袋(每袋8克),3~7歲服1/3袋。 二、風熱感冒:為外感風熱引起,或由風寒感冒轉化而生,四時都可發生,主要症狀為高熱不退、面紅目赤、咽喉紅腫、流黃鼻涕等。治宜辛涼解表、宣肺清熱。可選用小兒感冒顆粒(沖劑),用開水沖服,1歲以內每次6克(每袋12克,或每塊6克),1~3歲6~12克,4~7歲12~18克,8~12歲24克,每日2次。或選用小兒熱速清口服液,1歲以內每次服2.5~5毫升(每支10毫升),1~3歲5~10毫升,3~7歲10~15毫升,7~12歲15~20毫升,每日3~4次。其它尚有風熱感冒沖劑、桑菊感冒片、銀翹解毒顆粒(沖劑)均可選用,照說明書按兒童劑量服用。 三、暑濕感冒:主要發生在夏天暑熱季節。除有感冒症狀外,還有發熱、汗出不暢、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等表現,又稱為「熱傷風」。治宜清暑化濕、解表和中。可選用藿香正氣口服液 (每支10毫升),7歲以上服3~5毫升,3~7歲服2~4毫升,每日2次。感受風寒之惡寒發熱,內有食滯或伴泄瀉嘔吐的胃腸型感冒患兒,可選用午時茶顆粒(沖劑);暑熱口渴、小兒痱毒者可用金銀花露口服液;暑熱便秘、口渴心煩、口舌生瘡者可用導赤丸,但周歲以內小兒慎服。 非處方中成葯治療小兒感冒盡管對降溫、發汗都有好處,減輕感冒症狀也快,但小兒臟腑嬌嫩,病情變化快,易並發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等病。用非處方中成葯治療2~3天症狀不減或病情反而加重者,應盡快到醫院看病,以防貽誤病情。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51791480.html?si=3
『柒』 問個嬰兒發燒問題,急
1、不一定是急診。可以讓醫生檢查下,是否有炎症?尤其喉嚨部位。喉嚨發炎是小兒發燒的一個重要原因。只有炎症消了,才會退燒。 強行退燒,疹子是出不來,我也是從網上看到過,建議問醫生。 2、38度以上就應該吃點退燒葯了,雖然寶寶都有較強的生命力和抵抗力,但是父母的忍耐力和承受力是有限的。。。。。 3、最好還是去大正規醫院。我寶寶也是,在小診所沒查出發燒病因,去了醫院,專家一檢查,就知道是喉嚨發炎引起的發燒,開了消炎葯(蒲地蘭 中成葯),吃了兩天就好了,退燒葯只叮囑38以上再吃,盡量不吃。
『捌』 跪求!!幫助!!!
希望能為你所用
首先別太自責,感冒的原因可多了,我家寶寶上次就無緣無故地發燒了,誰也沒有傳染給她哦!我幫你找了下面的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哦,祝寶寶早日康復,祝你心情好好哦!
體的下丘腦有一個體溫調節中樞,作用就像空調機的溫度設定。正常時嬰幼兒設定的溫度比成人稍高,嬰幼兒肛溫大約在攝氏37.5℃,上下變動1℃左右。成人和較大兒童口溫大約36.8℃,上下變動0.5℃。
例如人體感染病原體後,引起白血球反應,產生「致熱原」,就會刺激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使設定溫度提高。當設定溫度被調到39℃時,人體增加肌肉收縮產熱,或者減少出汗散熱,將體溫提升到39℃為止。所以發燒前,可能會發冷發抖,再突然高燒,某些細菌產生毒素時,這種現象特別明顯。
許多父母觀察到,孩子容易在夜間發高燒。這是因為嬰幼兒身體含水比例較成人高,只要輕度缺水就影響散熱,容易發燒。孩子生病的時候,精神差,睡得久。夜間長時間不進食喝水,當然體溫升高。
一、引起發燒的原因
1、非疾病因素:
嬰兒體溫容易受外界環境影響:氣溫過高(中暑)、穿衣太多、喝水過少、水份丟失(流汗、腹瀉)、房間空氣不流通、劇烈運動前後,其它如預防注射也可能引起發燒。
2、疾病因素:
以病毒和細菌感染最常見,如呼吸道、胃腸道、泌尿道感染等。除發燒外,還伴有各系統的症狀。如呼吸道感染時,可有流涕、咽痛、咳嗽;胃腸炎表現為腹痛、嘔吐、腹瀉;在泌尿道感染時可能出現尿頻、尿痛、腰痛的現象。而小嬰兒各系統的伴隨症狀不典型,可能只有厭食、吐奶、腹瀉等現象,所以年齡越小的孩子發燒越要去看醫生。
引起發燒的疾病還有很多,如長期發熱可見於一些風濕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惡性腫瘤等。應注意觀察孩子發燒的規律和伴隨症狀,及時到醫院檢查,以及早治療。
二、如何正確測量體溫
測量腋溫比肛溫好:因肛溫必須插入肛門內,對寶寶較具刺激性,腋溫則較溫和。
三歲以下嬰幼兒適用水銀溫度計或耳溫槍:耳溫槍的准確性及安全性已被醫界肯定;水銀溫度計則較電子溫度計准確。
使用前將水銀柱甩至36℃以下:如此測量到的體溫才准確。
需測量足夠時間:若測量腋溫需夾5分鍾以上,肛溫則僅需1分鍾即可。
肛表要先潤滑:測量肛溫前,需先在肛表上塗上潤滑膏,然後插入肛門內2公分即可。
洗澡、飲食、運動後不可立即量體溫:洗澡後要半個小時才能測量體溫;吃熱的食物、熱天剛從外面進來或運動之後,其體溫在38~38.5℃之間,應先休息半小時後再量,不應視為發燒。
三、什麼時候退燒合適
發燒是一個警訊,它在通知你身體有某部位生病了;然而發燒本身不至於傷害孩子,所以退燒是否必要,要看發燒的時間和溫度。由於發燒是一種正常的免疫反應,有助於白血球抵抗細菌毒素,有一定的抗病能力;觀察發燒的熱型可以幫助診斷病因,一味退燒反而誤導,所以不太高的體溫是不必急著退燒的。但是,發燒會增加新陳代謝,造成能量的消耗;尤其嬰幼兒發燒造成水分蒸發,導致脫水;而且嬰幼兒容易發生高熱驚厥,故放任發燒引起傷害是不必要的。
四、如何幫助嬰兒退燒
當發燒較高時,使用以下溫和(物理性)的退燒方法可讓孩子舒服一些:
減少衣被:發燒時切記不要給孩子穿過多的衣服、蓋太厚的被子。這種傳統「捂汗」的方法不利於散熱退燒,反而會因過熱導致高熱驚厥。對於許多小嬰兒來說,只要減少衣被就能使體溫降低。
多喝水:有助於發汗散熱,此外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機體丟失的水份。
冷敷法:這個方法簡便易行,用冷毛巾敷在前額,毛巾變熱後再用冷水浸後重新敷用。對年長兒可用冷水袋或冰袋敷效果更好。
全身溫水拭浴或泡澡:將孩子衣物解開,用溫水(37℃左右)毛巾搓揉全身或泡澡,可使皮膚血管擴張,增加散熱;另外水份由體表蒸發時,也會散失一部分熱量。
溫酒精拭浴:酒精擦浴將70%酒精兌自來水1/1, 稀釋後的水溫約為37~40℃,放在小碗中。擦浴時將門窗關好,用紗布或柔軟小毛巾蘸碗中的酒精,擦患兒手心、腳心、腋窩和上臂內側和大腿根部,再擦拭四肢及背部。不能直接用酒精擦拭,此法不適於1歲以內的嬰兒。
五、如何正確使用退燒葯
在應用和選擇退燒葯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般在體溫達攝氏38.5℃以上時才開始服用,而且每次服葯要間隔4~6小時。但對有高熱驚厥史的孩子可適當積極退熱。
退燒葯的劑型很多,包含片劑、水劑、栓劑和針劑,可根據孩子的年齡選用適當的劑型。但打針是最不安全的方法,容易發生不良反應,除非過高的體溫,一般不用。
常用的退燒葯有對乙醯氨基酚(百服嚀、泰諾林等)、布洛芬(臣功再欣、美林)、阿司匹林(阿苯片、巴米爾)和吲哚美辛(消炎痛)等。這些葯物對胃腸道都有些刺激,應予注意。
發燒本身並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去尋找病因,對症治療。一般感冒常會發燒2~4天,如果精神狀態好、進食正常則不必太擔心。但需注意感染有無惡化或發生並發症的情形,如嬰幼兒出現哭鬧不停、反應差、高燒不退、甚至抽搐等,應盡快就診。普通的感冒發燒多半由病毒引起,主要是對症治療,不應濫用抗生素。
六、孩子發燒何時去醫院
孩子突然發燒,難免讓父母手忙腳亂。特別是晚上發燒更讓父母左右為難:去醫院吧,擔心孩子來回折騰;不去吧,又害怕耽誤病情。韓國《中央*》網站7月4日載文,介紹了孩子發燒的主要原因和應對方法。
孩子為什麼會發燒?孩子年齡不同,引起發燒的主要原因也不同。1個月以下的新生兒發燒的原因有:衣服穿得過多、脫水、腦出血、肺炎、腦膜炎、敗血症、臍帶炎等;1個月到2歲的孩子發燒的主要原因是:感冒、肺炎、腸炎、腦膜炎、疫苗接種副作用、葯物副作用等;2歲到5歲的幼兒發燒的主要原因是:各種呼吸道感染、尿道炎、腦膜炎、腸炎、關節炎、癌症等;小學生、初中生發燒的主要原因是:感冒、骨髓炎、肺炎、肝炎、心肌炎、甲狀腺機能亢進、關節炎等。其中,感冒是導致孩子發燒的罪魁禍首,90%以上的發燒都是感冒引起的。
怎麼判斷是否立即送孩子去醫院?在孩子出現發燒的症狀後,除了要給孩子量體溫外,還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表現。如果孩子發了燒,依然能像平時一樣吃飯、玩耍,家長就可以長出一口氣了,因為這樣的孩子多半沒有太大的問題。
但是,如果孩子出現以下幾種情況,就要趕緊把孩子送到醫院:發燒並嘔吐;燒已經退了,孩子仍然委靡不振;發燒伴隨脫水;6小時以上沒有小便。另外,5歲以下的嬰幼兒,高燒時容易誘發抽搐,因此退熱很重要。可以脫掉患兒的外衣,用溫水擦拭身體。倘若這樣還不行,就要給孩子吃些解熱劑了。
給孩子選擇解熱劑得慎重。常用的解熱劑有3種,撲熱息痛、布洛芬和阿司匹林。其中,撲熱息痛對孩子的副作用最小;一次用量,按照每10千克體重1.00—150毫克撲熱息痛的比例服葯。服葯30分鍾後就應該見效,如果1小時後仍不見效,可再給孩子按照同樣的劑量服葯。但要注意,該葯服用次數過多,會導致孩子肝損傷,因此一天不要超過4次。
布洛芬和撲熱息痛相比,解熱、消炎、鎮痛的作用更好,但是也更容易引發胃腸障礙、出血、發疹子等諸多副作用。布洛芬按照每10千克體重50–100毫克的劑量服用,每天服用4-6次。
阿司匹林的解熱、鎮痛效果是最好的,但是,患有水痘、病毒性感冒的孩子如果服用阿司匹林,會導致雷氏綜合征。病毒性感冒、哮喘病、有出血傾向的患兒、早產兒、新生兒等不宜服用阿司匹林。
其實「發燒」是「症」不是「病」,只要通過了解原因,小心面對、正確處理,並建立屬於自己的就醫步驟,就可以了!
part 1 發燒新定義
人體的正常溫度是36.5℃,小朋友的體溫通常會高出一些,但若超過37.5℃,我們就可以「懷疑」寶寶發燒了。
很多新生兒會被媽媽連同四肢包裹的密不通風,然後抱來醫院求診說寶寶發燒了怎麼辦?其實,穿太多是許多新手媽媽的通病,提醒媽媽們,給寶寶穿衣服的准則是,比大人少一件。
發燒定義
臨床上所指的體溫超過37.5℃就是「發燒」,通常是指「口溫」。因為可測量體溫的地方很多,所以分別定義如下:口溫37.5℃以上(含);耳溫37.5℃以上(含);腋溫37℃以上(含);背溫36.8℃以上(含);肛溫38℃以上(含)。
發燒原因
發燒是身體有潛在感染或發炎而引起的一種臨床症狀。原因可輕可重,如果沒有伴隨其他症狀,就可能只是體溫控制中樞失去平衡。但重者也可能危及生命。尤其有發燒以外症狀出現,就可能是疾病的前因,不可忽視。
Part2 10大可能原因
為了讓媽媽們不至於手忙腳亂,正確面對並處理寶寶發燒的問題,我們請楊健志醫師就新生兒科和一般兒科做門診統計,將寶寶發燒「最有可能的原因」做前10名排列,並標示其危險性。
1.感冒
不論一般感冒或流行性感冒都是寶寶最常見的疾病。細菌和病毒感染都有可能。
症狀不一,發燒、食慾下降、腸胃不適、拉肚子、耳鼻喉等問題都有。
醫師會給予「症狀治療」葯物,加上多休息與多喝水,通常3~5天就可以痊癒。
但若照顧不當,並發中耳炎、腦炎、腦膜炎等,就會有高燒39℃以上的危險。
危險指數:★★★★★(第5名)
2.耳鼻喉發炎
耳鼻喉的問題通常會有發炎現象,所以會有紅腫的產生,是一種病毒感染。
症狀多變,常見的有發燒、咳嗽、流鼻水、喉嚨紅腫(寶寶通常不願意進食)等。
醫師會給予「症狀治療」葯物,加上多休息與多喝水,通常3~5天就可以痊癒。
該疾病容易並發中耳炎、耳突炎、肺炎等,也會有高燒39℃以上的危險。
危險指數:★★★(第7名)
3.玫瑰疹
因玫瑰疹病毒感染而得名。1歲前後的寶寶最容易得。
典型的症狀就是會莫名高燒(39℃以上),大約持續3~4天,然後起紅疹(此時燒會退去),紅疹通常會慢慢消失,不會留下任何疤痕,也沒有其他並發症,家長不必擔心。
危險指數:★★(第8名)
4.打預防針
因施打疫苗而有輕微發燒的寶寶很多,但會引起較明顯發燒的通常是在注射「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的疫苗後。
若有身體不適或感冒則不適合帶寶寶去打疫苗,以免症狀混淆。
72小時內是注射預防針發燒的觀察期,超過就不是因為疫苗而引起的發燒了,家長要另外做判斷。
危險指數:★(第9名)
5.敗血症
它是一種細菌侵蝕到血液中的疾病。
通常是近親聯姻、先天免疫不良或使用高劑量類固醇的結果。
有敗血症的患者會有1/3幾率合並腦膜炎,所以危險性排第二。
危險指數:★★★★★★★★(第2名)
6.尿道感染
1歲以下男女寶寶是好發年齡。女寶寶通常是大便、尿片污染;男寶寶則是膀胱輸尿管迴流所致。
除了容易發燒至38.5℃以上外,外觀不易察覺。
因屬細菌感染,所以就醫通常給予抗生素的葯物治療,大約需要2周才可痊癒。
可能的合並症是腎功能受損和腎化膿。
危險指數:★★★★(第6名)
7.腦炎、腦膜炎
6個月至3歲的寶寶是該病好發年齡。
最典型也最受威協的症狀就是容易高燒至39℃以上。而且伴隨精神倦怠、眼神呆滯、食慾欠佳,甚至有抽筋現象出現。
盡快就醫是惟一的方法,目前惟一的檢查方法是抽脊髓。(由專業人士進行,是安全的醫療行為,家長不必擔心。)
腦炎住院的患者通常給予降腦壓以及抗病毒的葯物。腦膜炎住院的患者則需要以抗生素來治療,約需要2~3周才能痊癒。
因為會有侵害性的合並症,如聽力、視力變差;智能不足;神經功能障礙(腦麻痹),甚至死亡,所以危險性排第一。
危險指數:★★★★★★★★★★(第1名)
8.穿太多、發牙熱、夏季熱
這類原因所引起的發燒通常是短暫而無危險,但確是許多家長容易疏忽的。
只要寶寶活動力和精神狀況均佳,食慾也不錯,寶寶身體有發熱現象,可能只是穿得太多或室內溫度太高了,只要改善現況,通常就不會再有過熱的問題了。
危險指數:無(第10名)
9.腸胃炎合並脫水
分為細菌(沙門氏桿菌)感染和病毒(輪狀病毒)感染兩種。症狀有:嘔吐、拉肚子、尿步、食慾下降、精神不佳、發燒38.5℃以上(會合並脫水)。
此病一定要就醫住院,需給予注射添加電解質的點滴,其排泄物也需要特別隔離。
狀況輕微的3天可以痊癒,但通常7~14天才好。
危險指數:★★★★★★(第4名)
10.川崎症
1歲~1歲半的寶寶是該病的危險族群,而且原因目前仍不詳。
症狀頗多,例如持續多日高燒39℃~40℃以上;眼紅;口唇有草莓舌、唇裂、手腳四肢腫;頸部淋巴腫;以及打卡介苗的部位會紅腫等。
一定要住院治療,醫師會先進行心臟超聲波檢查(檢查冠狀動脈有無擴大),然後給予免疫球蛋白的治療,通常需要10~14天才有可能痊癒。
愈後,四肢和肛門口周圍會有脫皮的現象產生。
危險指數:★★★★★★★(第3名)
小叮嚀
每個寶寶都是獨立個體,發燒的原因多種多樣,了解前10種可能只是了解了一部分,您的寶寶發燒也有可能是排名在第11、第12……的原因,所以就醫是惟一安全的方法。
Part 3 正確量體溫
寶寶發燒與否,媽媽千萬不能以手或自己的額頭去「感覺」,必須通過測量體溫的工具去實地測量。一般人測量身體溫度的方法有:口溫、耳溫、腋溫、肛溫等四種;但1歲以下的寶寶無法測量口溫,所以改以背溫替代。
不論以哪一種方法來幫寶寶量體溫,前提必須在寶寶安靜的狀態下進行才可測得正確的溫度。因為寶寶剛哭完或剛喝牛奶馬上量體溫,所測得的溫度較高,剛洗完澡則較低,必須休息15~30分鍾之後再進行。
體溫測量方法
1.耳溫
使用工具 耳溫槍。
測溫之前
檢查耳溫槍的電池是否有電。檢查寶寶耳朵內是否有太多耳屎,若有須先清除以免影響測量結果。
測量步驟
1. 打開耳溫槍的電源。
2. 固定寶寶,將寶寶的耳朵輕輕往下、往後略傾斜。(2歲以上則是將耳朵輕輕往上往後)
3. 把耳溫槍探測頭插入寶寶耳道裡面,輕按測溫按鈕。(通常會嗶一聲)
4. 取出耳溫槍觀看結果。(熒幕顯示數字即為所測量的溫度)
5. 耳溫槍測得溫度=寶寶當時體溫(不需再加減溫度)。
2.腋溫
使用工具 一般溫度計、酒精棉球。
測溫之前
1. 用酒精棉球從溫度計的末端往上擦拭一遍消毒。
2. 將溫度計用力甩一下,讓水銀指針回歸到35℃以下。
3. 檢查寶寶腋下是否有流汗,若有要先擦乾。
測量步驟
1. 將寶寶衣服稍作松解,以腋下能放入溫度計為原則。
2. 固定寶寶,把寶寶的手輕舉,將溫度計放到腋下中心點,手放下壓住並夾緊5~10分鍾。
3. 取出溫度計觀看結果。(水銀指針指到哪一刻度即為所測量的溫度)
4. 腋溫所測溫度+0.5℃=寶寶當時體溫。
3.背溫
使用工具 一般溫度計、酒精棉球。
測溫之前
1. 溫度計檢查工作同腋溫。
2. 檢查寶寶背部是否有流汗,若有要先擦乾。
測量步驟
1. 將寶寶衣服稍作松解,以背後能放入溫度計為原則。讓寶寶平躺,將溫度計放在寶寶衣服內背後,避開中間脊椎和二側肩頰骨的地方(量其棕色脂肪的溫度),壓住5~10分鍾。
2. 取出溫度計觀看結果。(水銀指針指到哪一刻度即為所測量的溫度)
3. 背溫所測溫度+0.5℃=寶寶當時體溫。
4. 背溫適合熟睡中的寶寶測量。
4.肛溫
使用工具 肛溫溫度計(肛表)、酒精棉球、凡士林。
測溫之前
1. 溫度計檢查工作同腋溫。
2. 將肛溫溫度計的前端塗上凡士林(1歲以下塗1.5厘米長左右;2歲以上塗2.5厘米長左右)。
測量步驟
1. 讓寶寶平躺,先脫掉寶寶的尿片,一隻手固定寶寶雙腳並抬高。
2. 將塗有凡士林之肛溫溫度計插入寶寶肛門(約1~2厘米)。
3. 壓住讓寶寶夾緊1~2分鍾。
4. 取出肛溫溫度計觀看結果。(水銀指針指到哪一刻度即為所測量的溫度)
5. 肛溫所測溫度=寶寶當時體溫。
6. 寶寶若有拉肚子情形不適合測量肛溫。
Part 4 就醫停看聽
人吃五穀雜糧,生病在所難免,更何況對於外界病菌的抵抗力較弱的寶寶。建議媽媽除了以正常心面對寶寶生病外,也要明白一套完整的看病步驟。
就醫前
針對發燒寶寶,建議媽媽可以先做點功課,以幫助診斷更有效率。
1. 體溫趨勢記錄。
2. 其他症狀說明。
3. 若有腸胃不適,需觀察便便狀況。
4. 若起疹子,需觀察它的發展趨勢(例如從何處開始、顏色、大小等)。
就醫後
看過醫生以後一定要確實遵照醫生的照顧建議以及服用葯物,寶寶才會盡快好轉,千萬別任意減葯或停葯。
有時候醫生也不是看一次就會好,以下情況是需要立刻回診的喔!
1. 持續發燒不退。
2. 出現就醫時的其他症狀。
3. 發抖。
4. 皮膚出現不正常狀態。
5. 眼睛有變化(變紅、發黃等)
如何確葯到病除?
我們都希望葯到病除,所以用葯須知也是每位家長必須留意的事情。以下是大家在就診,以及領葯、服葯時要特別注意的事項。
就診時
詳實告訴您的醫師或葯師:有無葯物過敏經驗;家族有無特殊體質或遺傳疾病。然後病人須遵照醫師指示,在正確時間及正確期限內吃正確的葯,且劑量要正確,同時要在醫師指定的時間回醫院檢查。
領葯時
當場仔細核對資料:病人的名字;葯物的名稱;葯物的劑量;用葯的時間(如一天3次、飯前、睡前、需要時使用等);使用的方法(如口服、肛門栓劑、外用葯膏、針劑等)。
服葯時
一般小孩和嬰幼兒的退燒葯劑型態有:口服錠劑(通常磨成粉狀了)、口服水劑、肛門栓劑等三大類,服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 意識不清或痙攣發作時不可使用經口投葯的方式。
2. 為嬰兒授乳時,最好不要將葯物放入牛奶中,以免日後嬰兒討厭喝牛奶,而且一旦牛奶沒有喝完,便無法達到所應該服用的葯量。
3. 用湯匙、注射器、葯杯服用時,應事先測定並確定其容量。
DIY退燒法
沐浴 體溫若在38℃左右,或未達醫囑的服用退燒葯時,媽媽可以用溫水,以擦拭或淋浴的方式為寶寶降體溫。但切勿使用酒精擦寶寶身體退熱,酒精散熱過快,寶寶會發抖甚至抽蓄,恐有危險。
睡冰枕 寶寶發燒需要多休息,可以准備兒童專用的冰枕,在包裹毛巾之後給寶寶當枕頭睡。除了閱讀使用說明,還要知道冰枕不要直接接觸到寶寶的頸部以下,以及使用中是否有嗜、昏睡的情況發生。
使用退熱商品 若是輕微的發燒或已有服用醫師退燒葯,在二次用葯之間仍想退熱亦可使用市售退熱貼等,但使用之前最好先詢問醫師。通過皮膚吸收,確實可達退熱效果,但因受使用面積限制,建議輔助使用。
『玖』 三歲多寶寶頭疼有點低燒,檢查血常規基本正常,血常規有點偏低,是怎麼回事啊
誰發燒不會頭痛呢,血常規正常就不用瞎折騰,醫生根本就是忽悠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