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孩子稱為什麼年華
㈠ 中國古代對年齡的稱呼 譬如1歲是什麼 2歲是什麼
古代稱謂
嬰兒:人初生。
襁褓:泛指一歲以下。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四歲。
舞勺之年:十三歲至十五歲。
舞象之年:十五歲至二十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女子出嫁稱梅之年,摽梅之年。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乾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杖朝之年:八十歲。
鮐背之年:八十至九十歲合稱。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另外,還有稱青少年為束發,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發等等。
㈡ 怎麼給寶寶稱年齡
寶寶小的時候年齡會按照幾個月來講,長大一點就用幾周歲來講。比如:寶寶兩周三個月大了。
㈢ 青少年的雅稱是什麼
如下:
1、13歲至15歲少年稱舞勺之年。
2、男孩15歲稱志學之年。
3、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4、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5、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6、女孩16歲稱碧玉年華或破瓜年華。
從《禮記》規定來看,10年以下的幼年,相當於現代少兒階段;20歲則是未成年與成年的分界線。20歲以下都是未成年,比現在18歲以下要高出2歲。到20歲即成年,要行「冠禮」。冠禮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成年禮儀,又稱「成丁禮」,早期相當隆重,家人、親友、鄉村長老都要參加的。
還有引用文獻經典,表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如稱13歲為「舞勺」,源於《禮記·內則》里「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一語;稱15歲為「成童」,或「舞象之年」,則因《禮記·內則》里有「成童,舞象,學射御」的說法。
㈣ 古時小孩一周歲稱什麼
中國古代年齡稱謂
類別 含義
襁褓 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 2—3歲的兒童
垂髫 幼年(又叫總角)
豆蔻 女子13歲
及笄 女子15歲
加冠 男子20歲(又叫弱冠)
而立之年 30歲
不惑之年 40歲
知命之年 50歲
花甲之年 60歲
古稀之年 70歲
耄耋之年 80,90 歲
期頤之年 100歲
人物稱謂
不同年齡人的稱謂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2至3歲稱孩提。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歲稱韶年。10歲以下稱黃口。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16歲稱碧玉年華;20歲稱桃李年華。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票?梅之年。男子20歲稱弱冠。30歲稱而立之年。40歲稱不惑之年。50歲稱知命之年。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70歲稱古稀之年。80歲稱杖朝之年。80至90歲稱合?之年,耄耄之年。100歲樂期頤。
另外,還有稱童年為總角或垂髫,稱青少年為束發,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發等等。 望採納
㈤ 中國古代年齡稱謂一覽表
中國古代年齡稱謂一覽表0歲:襁褓,2到3歲:孩提,女孩7歲:髫年,男孩8歲:齠年,10歲以下:黃口,女孩12歲:豆蔻年華,女孩15歲:及笄之年,女孩16歲:破瓜年華,碧玉年華,13到15歲:舞勺之年,15到20:舞象之年。
女孩20歲:桃李年華,男孩20歲:弱冠,女孩24歲:花信年華,女孩30歲:半老徐娘,男孩30歲:而立之年,男孩40歲:不惑之年,強壯之年,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60歲:花甲之年,70歲:古稀之年,80歲:杖朝之年,90歲:鮐背之年,100歲:期頤。
古人年齡的稱謂由來
湯餅之期:嬰兒出生三天。小孩生下三天後,請客人來吃湯餅慶祝,稱之為湯餅會。
襁褓:本來是初生嬰兒所用的布包和小被,指嬰兒時期。
周晬:小兒出生滿一周歲。袁枚祭妹文:吾自戊寅年讀汝哭侄詩後,至今無男,兩女牙牙,生汝死後,才周晬耳。周歳時舉行抓周禮,長輩將各式用品像書籍、筆墨紙硯、錢幣、玩具等各種物品擺在孩子面前,讓幼兒隨意抓取,由此來推測孩子的未來。
垂髫:古代兒童頭發下垂不束發,因此垂髫指兒童。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鬻子:指稚子。詩經.豳風.鴟鴞: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
㈥ 對於不同的年齡都有特定的稱謂,0歲--10歲孩子在古代怎麼稱呼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垂髫(tiao2):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
下垂的短發)。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即乃稚氣未脫的少兒代稱也;
8、9歲至13、4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
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
角」)。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5歲(男)——志學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二八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標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壯年時期——春秋鼎盛;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還歷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從心之年、懸車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又可稱為「人瑞」。
㈦ 各個年齡段的名稱
各個年齡段的名稱為:
1、赤子:初生的嬰兒。
2、襁褓:亦作「襁保」、「強葆」,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後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3、孩提:指二三歲的幼兒。
4、齠齔(tiáochèn):兒童換齒,即指七八歲的兒童。
5、垂髫:指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古時童子未冠者頭發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兒童。
6、幼學:十歲,後稱十歲為「幼學之年」。
7、總角:指八九歲至十三歲的少年兒童。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歲的少女,後謂女子十三四歲為「豆蔻年華」。
9、及笄:女子十五歲。
10、束發:男子十五歲。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因以為成童的代稱。
11、破瓜: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字以紀年,謂十六歲。詩文中多用於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故用以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齡。
13、而立:三十歲。戰國·孔子及其弟子《論語·為政》:三十而立。後因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歲。戰國·孔子及其弟子《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後用作四十歲的代稱。
15、知命:五十歲。戰國·孔子及其弟子《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謂到五十歲才懂得天命。後人因以知命為五十歲的代稱。
16、耳順:六十歲。戰國·孔子及其弟子《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後以耳順為六十歲的代稱。
17、古稀:七十歲。唐代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譯文:到處都欠著酒債,那是尋常小事,人能夠活到七十歲,古來也是很少的了。)
18、耋(dié):七十至八十歲。
19、耄(mào):八十至九十歲。西漢戴聖所編的《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譯文:八十,九十歲稱為耄。)
20、期頤:一百歲。西漢戴聖所編的《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譯文:一百歲稱為期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