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小孩子為什麼不能說重疊詞
A. 給嬰兒念太多重疊詞好不好
過分用疊詞會造成寶寶語言滯後,給寶寶一種「這樣說是對的」的錯誤暗示。盡量縮短寶寶疊詞或者兒話使用的時間,引導孩子的語言向更高階段發展。
B. 教孩子說話時兒語中充滿疊詞,對孩子的影響都有哪些
孩子剛學說話的時候常常喜歡說疊字兒語,家長為了溝通方便也會說「吃飯飯」、「睡覺覺」這些詞。不過這些兒語並不會讓孩子更快學會說話,甚至會成為孩子學說話的絆腳石!
據研究,在世界多種語言中都存在一種專與寶寶交談的「兒語」(也稱為兒向語言,Child Directed Speech,CDS)。
其實,兒語也是有優點的:
寶寶想喝水的時候,用小手一指,媽媽立即說:「哦,寶寶想喝水啊!」然後把水遞到寶寶嘴裡。這樣就減少了寶寶表達自我的能力,
正確的做法是:
寶寶用小手指一指,媽媽表示不理解,引導寶寶自己說「水水」,(隨後逐漸過渡到可以自我表達「寶寶喝水」)這時,媽媽再把水遞給寶寶,同時可以拓展詞彙:「哦,寶寶渴了,想喝水。」越俎代庖的事情,媽媽盡量不要做!
C. 為什麼通常對幼兒說疊詞
孩子開口說話的時候都是一些音符,所以大人就會用兩個一樣的音來鞏固小孩子對事物的影像,像車車,手手,飯飯,孩子能比較快得記住東西,便於交流,不會有什麼壞處的,大家小時候都這么過的.
幼兒在剛開始說話的時候會說疊詞,是因為語言發展還處於「單詞句」階段,即用一個詞表示一句話,如說「糖」表示「要吃糖」,因此大人要結合情景,理解孩子的語言,作出正確解釋,並在單詞句的基礎上鼓勵小兒說出雙詞句。例如孩子看到一個球就會說:「球」,一會兒又說:「寶寶」,這是大人要在一旁補充說:「寶寶球」,並和孩子一起玩球,同時多次重復「寶寶球」,讓小兒主動說出:「寶寶球」。大人也可以結合不同的情景讓小兒學說:「寶寶玩球」,「寶寶看球」等。當孩子能熟練地說出雙詞句後,大人可以把雙詞句加以補充形成完整的句子重復講給小兒聽,讓他知道可以用更完整的形式來表達意思,為以及學說完整的句子打下基礎。
D. 為什麼小孩子說話喜歡用疊詞
孩子奶聲奶氣的叫爸爸,媽媽,多暖心,如果一個乳臭未乾的還不會走路的小孩子張口閉口爸,媽,硬邦邦的,這就尷尬了。
孩子懂這個理。
通常我們會認為有以下幾種原因:
1.疊詞可以幫兒童更好地學習語言和發音。
疊詞發音是從發出單音節詞向發出多音節詞的過渡。
在嬰兒時期,發音一般不是為了學習某些具體的多音節單詞的含義。
孩子在之前無法發出多音節詞語,例如 「蘋果」,而只能發出 「果」。
當孩子開始學習模仿大人說話時,就會習慣性的把一個詞語最後的字說兩遍,形成了疊詞。
當孩子通過這樣的練習,慢慢能正確發多音節詞後,他們就會減少疊詞的使用。
2.兒童語言,特徵是句子簡短、詞彙簡單、語調誇張。
兒童對語言掌握得不完善或口齒不清時自然出現的疊詞,是孩子語言系統形成必須要經歷的一個時期。
通過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練習,兒童掌握的詞彙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准確,就會逐漸舍棄疊詞的使用。
E. 孩子學說話的時候,作為父母易進入什麼誤區
引言:孩子2歲左右,進入語言爆發期,在學習語言的關鍵階段,爸爸媽媽要正確引導孩子,讓他豐富自己的語言能力和詞彙。那麼,孩子學說話的時候,作為父母易進入什麼誤區?
雖然爸爸媽媽非常關注寶寶的早期教育,不想寶寶輸在起跑線上,但是想把他培養得更聰明、更有智慧,者其中還要重視一些方法。只有正確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F. 和寶寶對話避免使用疊詞 教寶寶說話注意事項有哪些
教寶寶說話不是想說什麼說什麼的,是有一些小方法的,當你遇到寶寶怎麼都不願意說話,或者說不好某句話的時候,應該怎樣正確引導孩子說話呢?
盡早「對話」
不要等寶寶會說話了再和他對話,盡可能早甚至從一降生就可以和寶寶「對話」了,當然,這個對話更多是以非語言進行的,比如用心地記錄和分辨寶寶哭鬧的類型(餓、困、累、怕等各有各的哭法),並予以相應的回應和滿足。
只要我們滿懷耐心和愛的關注,寶寶就會更自如、更固定的使用不同類型的方式和聲音來傳達不同的需求,從而和媽媽形成了一個初始的會話模式。這不僅是語言發展的高起點,也是孩子心理發育的高起點。
把他當大人
無論他多小,都要把他當大人一樣與他正常對話,除語速放慢,吐字清晰有力外,其他都不用刻意。千萬不要用疊語,寶寶就是一張白紙,你對他說成人的話他會適應成人話,說兒語他也同樣會形成印象,並在開口時也會用兒語,而且越早形成的習慣越難改正。
避免使用疊詞
「寶寶,飯飯了!」「寶寶看,那是狗狗,那是花花……」用疊詞和兒話說話是寶寶語言特定階段的表現,一些爸爸媽媽卻隨著寶寶一起說起了兒話。
寶寶用兒語是因為其語言發展限制了他准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有些家長卻以為寶寶只能聽懂這些兒語或覺得有趣,也用同樣的語言與寶寶講話,這樣做就很可能拖延了孩子過渡到說完整話的階段。
不要老是重復寶寶的錯誤發音
剛學會說話的寶寶存在著發音不準的現象,如把「蘋果」說成「蘋朵」等等。成人可能會覺得好玩,可愛,在不經意間重復錯誤的發音,父母不要學孩子的發音,而應當用正確的語言來與寶寶說話,時間一長,在正確語音的指導下,發音就會逐漸正確。
別讓寶寶置身於語言復雜的環境當中
有些家庭中父母、爺爺奶奶、保姆各有各的方言,語言環境復雜,多種方言並存,這會使正處於模仿成人語言的小寶寶產生困惑,其結果是導致寶寶說話晚。因此在0.5-2歲這個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家人應著重教他正確的語言,最好都說普通話,避免語言環境過於混亂。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學、漢。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G. 與孩子說話時有疊字對嗎
我們要對孩子說疊音詞?談對孩子的語言規范教育 有許多父母和大人們,都喜歡用疊音字來教孩子說話,還認為孩子說這樣的不規范語言才是孩子應有的天真、好玩。反正自己都是這么過來的,長大後會改好的。 對於這個問題,《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中有非常令我佩服的清晰的觀點,我現摘錄部分相關文字供大家參考: 「事實上,對幼兒來說,單會說〔汪〕或〔丫〕等詞彙雖然相對要容易一些,但這也同樣會給他們造成負擔。對孩子的語言學習來說,完整規范的語言是他們遲早要學的語言,而那些半截子語言卻是他們不久就要拋棄的語言。讓孩子學兩套語言,這勢必給孩子造成雙重負擔。世上確實再沒有比這更不經濟的事了。孩子本來可以用那些白白浪費掉的精力去學習一些其它知識的,但他們在這種錯誤的教育下,只得付出如此寶貴的光陰。因此,做父母的,絕不應當教給孩子一些不完整的話,以免浪費時間。 也許有人說,教給孩子說這種話非常有趣,但你們是否想過讓孩子付了如此高昂的代價是否值得?!教給孩子不規范的語言的害處還不止於此。社會上有許多孩子,甚至到了十四、五歲(甚至已長大成人),有的話還發音不清楚,這就是父母教育不當的結果。在今天的學校里,教員為糾正學生的這些發音毛病所付的消極勞動,往往比他們用於積極勞動所花的時間還要多,這實在可悲。不用請教心理學家,就連任何一個普通人都知道,教師用在糾正學生已經養成的毛病上所花的時間比起教他們新的知識所花的時間還要多。 但是,社會上竟有這樣的父母,他們以孩子發出的錯音、說出的錯話為樂。他們不僅不去幫助孩子糾正,反而將錯就錯,隨聲附和,這是大錯而特錯的。因為這樣將使孩子永遠無法發覺自己的毛病,以致習慣成自然,難以糾正。」 「然而,我絕對不教給兒子不完整的話。這種完整的語言教育從一開始就直到了很明顯的效果。兒子還不到一歲時,有位朋友對他說:卡爾,我想看看你的汪汪。他糾正說:這不是汪汪,是狗。這位朋友對此大為驚訝。」 從上面我摘錄的文字中,我驚喜地發現,卡爾的兒子小卡爾,在不到一歲時,就可以讓大人大為驚訝,這是多麼地與眾不同呀!孩子的這種表現是超眾的,這難道不能更能使父母感到驕傲自豪嗎? 所以,我還是希望大家像卡爾一樣「用明確的詞彙來〔武裝〕清晰的小頭腦吧!在人的一生中,一至五歲可能是最有語言才能的時期了,父母千萬別讓這種才能白白枯死。」
H. 一歲半寶寶不會說話,只能講一些簡單的重疊詞,這樣正常嗎
一歲半的寶寶,仍然只會說一些簡單的重疊詞,例如挖機他只說「挖挖」、牛奶他只說「奶奶」,卡卡媽覺得是正常現象。而且,卡卡媽覺得,孩子只會這樣說,除了與孩子自身發育有關外,與家長平時對他的教育也有一定關系。
另外,想讓孩子盡快說會說話,平時父母還可以多給孩子講故事、讀繪本。在給孩子講故事和讀繪本的時候,父母要經常和孩子一起互動,引導孩子說話。孩子聽父母的話多了,自己說的話也多了,那麼,自然就會容易學會說話了。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I. 為什麼要對小孩子說重疊詞
家長都很怕小孩子聽不懂大人語言而選擇重疊的詞語來和小朋友交流,其實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做法,可以讓小孩子早接觸大人語言從剛學語開始就能理解大人的思想.小孩子的潛力是無限的,不要小看了孩子
J. 一歲半寶寶不會說話,只能講一些簡單的重疊詞,這樣正常嗎
寶寶學語言的速度有快有慢,但多數會遵循一定的時間規律。一般來說,規律如下: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寶寶沒能順利完成語言的「升級」,有的寶寶甚至到了2歲、2歲半都只會常見的「爸爸」、「媽媽」、「飯」等詞彙,甚至直接用動作代替說話。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往往在於,家長(尤其是老人)過於「善解人意」,甚至樂於當寶寶的「翻譯官」。
比如寶寶想要拿什麼東西,可能就會指著這樣東西「咿咿呀呀」一會,家長很快就明白「原來你想要這個呀,給你」。
但實際上,學說話除了與寶寶發育狀況有關外,更重要的是與他所處的語言環境有關。
家長勤與寶寶說話,引導寶寶將動作和語言結合,寶寶接受到語言的刺激,自己的語言能力才會有所進步。
這種情況,家長首先要從自身做起,拒做寶寶的「翻譯家」,而是引導孩子說話。比如:
寶寶指著A「咿咿呀呀」,家長可以故意拿起B,並引導寶寶「多說話」。 比如:寶寶指著蘋果「咿咿呀呀」,家長可以拿起香蕉問:「是要香蕉嗎?這是香蕉,黃色的,說『香蕉』……」;然後再拿起蘋果說:「這是蘋果,紅色的、圓的,『蘋果』……」
多次刻意嘗試,誘導寶寶學習名稱、動作,進而描述事物和事件。家長看似很積極地幫寶寶拿東西,但其實是在使用技巧誘導寶寶表達自己的想法。
注意:這個過程需要家長耐心堅持一段時間。每次使用時不要太過度,寶寶太長時間達不到目的,可能會產生強烈的抵抗情緒,甚至會打消寶寶的積極性。
寶寶現在這樣是正常的,說話早晚是因人而異,有的早有的晚。
我女兒現在18個月,說話能比重疊強一點,一般是兩個字連貫,四個字需要中間停頓一下,這都是正常的學習成長過程。
如何讓寶寶說話早
其實寶寶說話一部分是因為父母家庭因素。距研究表明,父母經常教寶寶說話,會比不教寶寶說話早很多。教寶寶說話的方法有:多給寶寶講故事、陪寶寶說話、聽收音機、多用提問句等。
比如問寶寶需要喝水嗎?長此以往就會知道這樣需要給你回應。
一歲半寶寶不會說話,只能講一些筒單的重疊詞,這樣正常嗎?對這樣問題,我個人覺得,對現在寶寶說話早與晚,首先要注意觀察她(他)的感觀視覺,更為重要是父母親的個性是什麼樣個性,現根據題主所說寶寶僅會說重疊詞,我個人認為,寶寶可能不是啞巴,肯定會說話的,主要原因有可能寶寶都是爺爺,奶奶在帶寶寶,加之父母親自己或因工作原因,平時帶寶寶時間不夠多,只里我要說的是,要盡量讓寶寶多多接觸外界,而且要讓寶寶感於講話,要引導,當接觸了 社會 可以帶到附近幼兒園,或者兒童樂園去看看,跟同齡寶寶接觸從感觀再到直觀來誘發孩子多講話,發生質的變化。所以說對你寶寶|歲另8個月,按照正常發育理應會講很多話了,當然有的寶寶講話早也有寶寶講話晚,不過你家寶寶主要問題是屬講話比較晚的,也可以去婦幼保健所去作一次檢查,對他進行心理測試,看看是否發育正常。僅僅個人觀點,供參考!
您好,很高興有機會回答您的提問,並且希望我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首先,每個寶寶的情況不同,所以有一些寶寶學會說話的時間比較早,而有一些寶寶說話的就比較慢一些,其實這個是很正常的事情,完全不用太擔心的,而且這一點並不能說明寶寶笨喲,也只是在語言能力上稍微弱一點而已,同時,這是跟寶寶生長的環境有關系的,是可以改善的喲。
比如,可以通過改善教育方式,多跟寶寶溝通,比如寶寶哭了,試圖問他是不是餓了,尿了,還是困了?然後挨個的詢問,寶寶雖然不會說話,但是可以從語氣中得到答案的,然後慢慢的是一些詞彙,再來是句子,這樣做也是為了激發他們表達的慾望,可以促進他們語言能力開發。
其次,寶寶可以對寶寶進行一定的語言訓練,讓寶寶一點一點加強,爸爸媽媽們不要批評或者情緒過於急躁喲,因為這只會讓他們產生抵觸情緒,一定要多鼓勵寶寶,然後多一點耐心來陪伴寶寶。
最後,就是在生活中多多關注下寶寶,多交流,多一起玩耍,在互動中很自然的產生交流,可能開始並不是語言的表達,也許是一個動作,甚至是一個眼神,但是這也是對寶寶很大的激發了。同時,語言表達能力差大多數在於父母,爸爸媽媽們太過了解寶寶了,也許寶寶還沒有發聲就立刻知道寶寶需要什麼,所以對於寶寶來說缺少了一個說話的機會,那麼寶寶自然就缺少鍛煉了,所以不要過多的責怪寶寶喲,寶寶也是無辜的。
一歲半的寶寶只能講一些簡單的重疊詞,比如挖機只喜歡說挖挖,這樣的寶寶正常嗎?肯定是正常的啊,雖然說從語言發育的過程來看,一歲半的寶寶應該能夠說一些簡單的短句了,比如拿挖機,要喝奶之類的。不過這些都只是一個泛泛的標准,每一個寶寶的發展程度都不一樣,有的寶寶語言發育的早有的寶寶語言發育的晚,這個是不一樣的。在返回來看這個寶寶其實是正常的。 寶寶語言發育過程一般規律
整個一歲之前都是寶寶的語言理解模仿學習期,在這個時期寶寶會自己嘗試著發音 ,比如一些簡單的疊詞 ma-ma,pa-pa,ba-ba等,而且寶寶還會模仿爸爸媽媽說話的樣子,說話的語調,後期的話可能會給爸爸媽媽一個驚喜, 對著東西發出正確的讀音。
一歲到一歲半,這個階段就是寶寶的語言萌發期了,這個時候的寶寶大都已經開始說話了,而且大部分的寶寶都是從疊詞開始的。 比如我要喝奶就成了喝奶奶,我要吃飯變成了吃飯飯。一方面疊詞的話比較容易發音寶寶容易說出來,另一方面很多爸爸媽媽為了寶寶能聽懂還是用疊詞來教育他們的。通常女寶寶學說話比男寶寶快一點兒。
兩歲到三歲,這個時候寶寶在學習詞語的同時開始掌握句子結構了,很明顯的表現就是他們能夠說出句子了, 他們可以嘗試著把自己掌握的詞彙組合在一起,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很多爸爸媽媽都說,自己的寶寶有時候說出話來很有意思,大部分都是這個時期的寶寶學習句子結構所致。
在寶寶學說話路上的建議其實寶寶的說話是一個教導和模仿的過程。
寶寶多和小朋友交往就會自然而然的鍛煉了自己的語言能力,畢竟兩個小朋友在一起交流的機會更多,大家能力程度差不多,寶寶也不會有失落的感覺。
爸爸媽媽耐心的教導,剛開始學說話難免會吐字不清,詞不達意。這個時候的爸爸媽媽更應該耐心的來指導寶寶怎麼發音,全方位多角度的來指導,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又是模仿嘲笑又是斥責的。
不用太擔心,孩子各項能力發育有差異,所謂的標准只是平均值,達不到不說明孩子一定有問題,我女兒1歲半時候除了寶寶什麼都不說,快2歲才能說出第二個詞,我們2歲3個月帶她去看了醫生排除自閉症,看完醫生後語言能力突然一日千里,三個月的時間什麼都會講了,也能說簡單的句子。
平時多講繪本,教他模仿各種小動物的叫聲,在生活中她做的事情大人用語言描述出來,另外教她玩吹氣吹紙的 游戲 幫助口腔肌肉發育,這些是醫囑,根據我們的經驗也是很有效的,希望可以幫到你
大家好。我叫任春光,是一名語言康復老師,從事語言康復工作18年了。
根據我多年語言實踐:一歲半孩子,語言發育早的,也就會說1-2個字的詞語;語言發育晚的,還不會說一個字。
因此說,這個孩子,已經會說簡單的字詞,我認為語言發育很正常,沒有任何問題,家長根本不用擔心。
家長如果還是不放心,可以去語言學校測試一下,這樣就完全可以放心了。
關於家長的問題我下面給大家講解一下孩子說話晚的原因和如何增強寶寶訓練的方法!
寶寶說話晚的原因有哪些?
遺傳因素
寶寶的語言發育和寶寶的聽力、智力和發聲器官的發育有很密切的關系,這其中一部分受遺傳因素影響。
有寶媽和小助手聊到,她和她的寶寶都是三歲左右才開始慢慢說一些簡單的短句。
環境因素
①大人少言寡語,和寶寶缺乏語言交流,寶寶缺乏最基本的語言環境,無從學習,無從模仿。
父母若是都不愛和寶寶說話,或者沒空和寶寶說話,娃說話能早嗎?
②家長的照顧過於全面,寶寶根本不用嘗試表達,只要一個眼神,媽媽立馬知道寶寶是餓了?拉了?還是困了?久而久之,寶寶就會習慣並依賴於這樣的交流方式,遲遲不肯開口說話了。
所以,如果家裡有這樣的高級翻譯,娃根本不需要說話,就能順利達到目的,寶寶語言發展落後,也在情理之中!如果大家家裡有這樣的情況,一定要及時改正哦,引導寶寶尋找出其他方式來表達需求。記住一點,家長們只要有意識,時時刻刻都能找到機會給娃訓練。
③多種語言混說,這樣會使寶寶難以對同一件事情有清晰的認知,在理解這些語言區別和聯系之前,寶寶不會輕易開口,造成了開口晚的結果。
疾病因素
聽力障礙: 因為聽不到周圍的聲音,寶寶不具備學習發音的生理條件,也就不可能理解特定聲音所代表的意義,因而無法用語言交流。
智力發育障礙: 智力發育有障礙的寶寶語言發展也比同齡人差。
發音器官發育異常: 在確認寶寶聽力完全正常之外,還需要進一步檢查寶寶的發音器官是否正常,以確定是否需要對其進行專門的發音與說話訓練。
如何加強寶寶的語言訓練?
說給寶寶聽
家長應該創造豐富的語言環境,給予足夠的語言刺激。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通過清晰准確、生動形象的語言傳達給寶寶。
寶寶的說話能力與身高、體重不同,不教是不能提高的。在養育寶寶的過程中,媽媽要有意識地教寶寶說話,因為寶寶在學說話之前,主要是模仿媽媽的發音,媽媽與寶寶說話時,要在寶寶的對面,使寶寶能看清媽媽說話的口形,還要注意說話發音要清楚、准確。
還需要用較高的語調、緩慢的長音,再配上誇張的表情來和寶寶說話,因為寶寶對聲音的敏感度與大人不同,高頻和低頻的聲音更容易吸引寶寶注意。
製造發聲的機會
有意識地加強與寶寶的互動。如:與孩子說話引導孩子發出聲音,同時父母可以主動地告訴孩子一些事物的名稱,這樣孩子會不斷加強對身邊事物的印象,下次需要時就會用語言表達了。
由於早期受發育器官的制約,疊詞簡化了語言的方式滿足了寶寶發音的需求,所以疊詞更容易讓孩子接受,也願意效仿和學習。因此疊詞更適合寶寶語言發展規律,等到寶寶長大些了,就會慢慢從疊詞過渡到詞語的階段,所以,媽媽不用擔心孩子喜歡疊詞而不好好學說話。
尊重孩子,多多表揚、贊美孩子,給孩子信心,鼓勵孩子多說話,不因孩子不會說話而批評,更不因孩子發音不標准而嘲笑,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讓他把想說的話說完,再告訴他正確的發音,為孩子的每一次進步歡呼雀躍。
滿足要求晚半拍
當孩子和平時一樣發出需求的信號,而沒有嘗試用簡單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即使讀懂了孩子的想法,也不要馬上滿足他,而是要慢慢引導、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如果孩子說不好,父母可以先做示範,由孩子「學舌」,再滿足他的需求。
與年紀大的孩子玩耍
有意識地為孩子營造不同的交流和活動機會,讓孩子接觸更多詞彙的同時更能夠在正常的社交環境中學會運用。
比如,平時多帶孩子去小區廣場、公園、早教中心、游樂場所等,增加孩子和更多小朋友玩耍的機會,那些比自己小孩大一些的小朋友是絕佳的老師,年紀稍大的孩子,其語言能力更強,鼓勵孩子與他們玩耍,可以向他們學習表達的過程,而且孩子相互之間的學習更自然,效果也更好,孩子們會用自己的語言溝通交流、模仿,這對促進孩子的語言習得非常有效。
不把孩子說話晚當玩笑
不要因為孩子一歲半還不會說話,就經常拿這件事開孩子的玩笑,尤其是當著陌生人的面說自家孩子的缺點錯誤,那樣只會讓孩子更加不願意開口,沒有小孩子願意聽到負面的評價,千萬不要以為小孩子什麼都不知道,多給孩子做積極的暗示,哪怕他只說出一個字,也要表揚他。
一歲半的寶寶,仍然只會說一些簡單的重疊詞,例如挖機他只說「挖挖」、牛奶他只說「奶奶」,卡卡媽覺得是正常現象。而且,卡卡媽覺得,孩子只會這樣說,除了與孩子自身發育有關外,與家長平時對他的教育也有一定關系。
我們都知道,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他們的發育情況有差異很正常,等孩子的身體發育好了,他自然就能學會正常說話了。所以,一歲半的寶寶,只會說一些簡單的重疊詞,並沒有什麼不正常,爸爸媽媽們不要著急,放寬心態,耐心地等待孩子成長吧。
當然,爸爸媽媽在等待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要想辦法幫助孩子去成長,例如要多引導孩子說話。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的,所以,平時無論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要注意自己說話使用的詞語。特別要注意,不能因為孩子小,所以在和他交流時,經常使用重疊詞。
例如,叫孩子吃飯的時候,不要對孩子說:「寶寶,吃飯飯啦!」而是說:「寶寶,吃飯啦!」因為如果家長平時和孩子說重疊詞,那麼,孩子就會認為說重疊詞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家長不說重疊詞,孩子也會模仿家長的說法的。如果孩子不知道怎樣正確發音,爸爸媽媽可以耐心地一個字一個字教他,等他學會正確的發音的方式後,會很快就學會說話的。
另外,想讓孩子盡快說會說話,平時父母還可以多給孩子講故事、讀繪本。在給孩子講故事和讀繪本的時候,父母要經常和孩子一起互動,引導孩子說話。孩子聽父母的話多了,自己說的話也多了,那麼,自然就會容易學會說話了。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這是正常現象
寶寶在一歲至兩歲的時候,就喜歡用單詞或者簡單的句子表達自己,如果父母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寶寶的語言只是一般的「果果」「吃吃」等,這種語言就是我們所稱的「幼兒化語言」。
這個時候,父母只要同寶寶交流吃放慢速度,咬字清晰就可以,復雜的句子也要如此,這樣,孩子聽到明白清楚,學習語言的速度就能事半功倍,加快語言的智力腳步。
而且孩子在跟父母表達的時候他會說:「挖挖」就是動詞,他喜歡這種說話方式,簡單明了,媽媽也能聽懂。
如果想要更加規范的語言學習,除了寶寶經常使用「幼兒化語言」以外,爸爸媽媽要多給孩子度故事,說一些優美詞句,增加寶寶的閱讀量,只要堅持一段時間,就能迎來幼兒語言發育的高峰期2歲。
2歲的寶寶90分鍾就能學會一個全新的詞語,了解語言結構,所以,爸爸媽媽大可不必著急,現在寶寶才一歲半,還處在疊詞中,這完全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