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當起了父母的家長
A. 孩子為什麼選你做父母你不甚在意的孩子,很可能是來報恩的
有些孩子生來就不愛給父母添麻煩,平時大事小事也都是能幫忙就幫忙,特別懂事體貼,長大後也非常孝順。
可能這些孩子唯一的缺點是學習成績不好或者不愛說話、不會與人相處等,所以父母對這些孩子都不甚在意。
而有些孩子生下來就每天夜裡哭鬧個不停,讓父母疲憊不堪,平時是上房揭瓦各種惹是生非,長大後也是照顧不了自己天天啃老。
可能這些孩子的優點就是會看眼色哭鬧,因為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 ,也可能是會說話,因為 「嘴甜惹人愛」 。
所以父母就會對這些孩子比較上心,對待孩子也是一直處在擔驚受怕中,生怕孩子在外闖禍,生怕孩子在外面照顧不好自己等等,可以說在孩子身上花費了不少心血,而孩子卻不知道感恩,有的甚至到老了還要被孩子趕出家門。
《陪孩子成長》 裡面有這樣一段話: 「孩子能夠投胎到你家,無非就是四個可能:報恩、報仇、討債、還債,這些既是恩賜也是劫難。」
深夜子時,正在睡覺的小男孩聞到一股燒焦的味道,穿衣起身出來開門,發現外面濃煙滾滾,大火已經蔓延。
他立馬叫醒另一個卧室中的爸爸: 「爸爸快起來!著火了!!」
父子倆沖出門後,爸爸又想到手機在家裡,又飛奔進屋拿手機報警,結果出來時大火已經封住了門口。
而這期間,9歲的男孩兒已經連著敲醒了各個鄰居家的門,通知大家趕緊逃生。
眾人和男孩兒奔到樓下時,男孩兒迅速地攔下一輛車,請求司機幫忙報警。
然後男孩轉身沖著整棟樓大喊: 「著火了!救命啊!」 提醒各位鄰居盡快逃生。
消防員趕來撲滅大火後,樓上被困的爸爸和鄰居皆被救了出來。
大家紛紛誇獎孩子: 「這孩子真臨危不亂啊,太棒了!」
「孩子太優秀了!」
「這孩子聰明機智,素質很不錯。」
。。。。。。
才9歲的小男孩就能做出許多大人都辦不到的事情,這簡直就是典範。
而這么聰明機智的孩子,在其父親眼裡卻是個 「學渣」, 因為孩子學習不好,所以爸爸也就沒怎麼在意過孩子其他方面,說: 「努力是挺努力的,就是成績上不去。」
孩子父親表示: 經過這次火災才發現,原來自己的「學渣」兒子,也有很多讓人驚嘆的潛能。
生活中其實也有很多成績不好,但是會給我們帶來許多驚喜和感動的孩子,他們都是來報恩的。
生活小課堂
@LUCKY熙:老爸說,他一直都覺得,孩子學習不好是來報恩的,因為只有這樣,孩子才能一直陪在自己身邊。
一位網友在買鹵菜時,忍不住拍下了這一幕:
只見小朋友端著餐盒在嚼面條,旁邊的媽媽在認真地做鹵菜,小朋友看見客人過來買,立馬把飯盒放下來,沒咀嚼完的面條往嘴裡一塞,開始為客人打包。
這位網友說,看著瘦瘦小小的他,打包的樣子比吃面條還流利,看著既心疼又贊嘆。
別的5歲小朋友,可能還在家裡上躥下跳圍著父母撒嬌,而這位小朋友卻已經流利地幫父母料理生意了,有些孩子確實是來報恩的。
生活小課堂
@魚小姐的媽咪:那天跟女兒走在路上,我鞋帶開了,女兒就立馬蹲下來說:「媽咪你別動,我來幫你系。」
然後我就看到,女兒很認真地在給鞋帶打結,雖然笨拙又緩慢,但是我的心卻很暖。
@桃子貓:孩子現在9歲了,我們忙得時候他會在家給我們做飯,有好吃的也會第一時間給我們分享。
一次坐火車,有人推銷奶片讓免費品嘗,給了孩子一個,孩子吃了一半硬要讓我嘗嘗,瞬間想哭,我感覺我的孩子就是來報恩的。
【1】不哭鬧
來報恩的孩子,他們是絕對不會讓父母花費心思操心的,反而表現地特別乖巧懂事。
這些孩子其實從出生就能看出來,有的孩子自生下來後每晚都是哭個不停,鬧得一家人睡不了。
來報恩的孩子,他們不會哭鬧,會安安靜靜地自己玩或者睡覺,除非餓了、身體不舒服了、要尿尿才會哭兩聲;父母在忙得時候也乖巧地坐在那裡不哭不鬧,特別讓人省心。
@婉多多:我的孩子就超級乖,孕檢的時候都是一次過,從來沒有吐過。
坐月子的時候也能安靜地睡一整夜,半夜喂他奶都是我們硬拉起來,吃飽了換換尿布繼續睡,早上醒來的時候也不哭不鬧,自己跟自己玩。
【2】胃口好,不生病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健 健康 康的,而有些孩子自出生後就一直大小毛病不斷,三天兩頭診所、醫院來回奔波,孩子身子虛弱,父母也筋疲力盡。
老人們常說: 胃口好的孩子,身體也好 ,是的,孩子不挑食,吃得多,身體就不會因為營養不足而生病,胃口好的孩子身體素質也是很棒的,而且他們不會讓父母每天操心自己吃什麼、不吃什麼,不會給父母添麻煩。
【3】善良孝順
看著那些無家可歸、被兒子兒媳虐待的老人,還有那些婚後帶著媳婦、兒女壓榨老人的,真真是心疼!如果說這些兒子、女兒天生就是來討債、報仇的,那便是如此。
而有些孩子體貼父母、孝敬老人彷彿就是天生的,他們很懂得體諒父母,小時候幫父母做家務,長大後給父母買各種吃食、衣物、禮物,天氣稍微有點變化就會擔心父母在家熱不熱、冷不冷、有沒有照顧好自己。
上學的時候懂得體諒父母的不容易,不會亂花父母的血汗錢,甚至為了幫父母減輕負擔自己偷偷兼職、打工;工作後也是常常回家看望父母,生怕自己不常回家父母心裡不舒服,看看父母安好才放心;結婚後也不會遠離父母,會擔心自己給的零花錢夠不夠父母花,會擔心父母幫著帶孩子累不累,父母有個頭疼腦熱比誰都著急。
來報恩的孩子,他們懂得感恩,懂得幸福生活的不易。
記得一位朋友分享女兒說的小秘密,女兒說: 「媽媽你都不知道,我在天上飛啊飛啊,看到你和爸爸,覺得你們特別好,想著做你們的孩子肯定很幸福,後來我就在你肚子里了。」
每個孩子都是上天派來的小天使,不管是因為什麼原因才來到我們身邊,他都是陪伴我們走下去的禮物,他放棄了自己做天使的權利,就為了陪伴他自己挑中的這個爸爸媽媽,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愛護他,去包容理解他,去好好陪伴他。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是來報恩的嗎?
B. 為何要把孩子當成大人,這些理由父母要了解,對孩子的成長有益處
「孩子就是孩子」這句話經常被用來為孩子的不當行為辯護。例如,一個孩子擠到操場的滑梯前,有人說:「孩子就是孩子。」雖說盡管幼兒的大腦還在發育,但他們仍然有能力知道什麼是恰當的行為,什麼是不恰當的行為。如果我們作為父母,相信「某個孩子需要意識到在隊伍前面插隊是不好的」,那麼很有可能,我們的孩子也會開始理解這一點。這是關於設定界限,並教給他們禮儀規則,這些規則將對他們的成長有用。
孩子們不應該在壓力下長大,但他們需要學習負責任的基本原則。例如,作為成年人,我們可能要照顧孩子或寵物、我們有家務要做。如果我們讓孩子們參與其中的一些活動,他們會明白責任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你鼓勵自己的孩子每天整理床鋪、飯後幫助洗碗、喂寵物金魚等等,那麼你就是在教導他們,成功是在人們一起努力的時候發生的。
對我們很多人來說,被告知「哦,你不會理解的」會讓我們感到很受傷、被冒犯或者生氣。對於孩子們來說,他們的反應可能是相似的。但如果你給他們機會讓孩子證明自己、挑戰自己。那麼你基本上就是在告訴他們,「我相信你、我認為你能行。」如果你對孩子洗碗感到焦慮,卻從不要求他們,那麼你就剝奪了自己和孩子證明他們能洗碗的機會。但如果你給他們這個機會,他們甚至可能開始做額外的家務,這些是你從來沒有要求他們做。
教會你的孩子同理心是你可以傳授給他們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在一個競爭和權力重要高於對他人的關心之上的世界裡,我們必須把教育的重點放在仁慈上。不要看著我們的孩子想:「他們太小了,理解不了別人的感受。」教他們去了解別人的感受。如果你年幼的孩子聽到另一個孩子在哭,就說:「啊,那個女孩在哭。她一定很傷心。我希望她沒事。」除此之外,要承認並確認你孩子的感受。
如果你作為父母,相信你的孩子,那麼很可能他們也會相信自己。作為成年人,我們知道生活充滿了起起落落,我們知道有時候挫折會讓我們掙扎著重新站起來。如果你鼓勵你的孩子,重視他們自己,孩子很可能會對自己有同樣的感覺。他們會對自己充滿自信,並利用這種自信度過今後出現困難的人生。
我們做父母的常常依賴於我們所認為的為人父母的方式。對一些人來說,做父母就是為了保護他們的孩子。對另一些人來說,這是為了讓他們的孩子為未來做好准備。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可能更理想。與其試圖保護你的孩子免受所有的痛苦和折磨,不如盡力幫助他們應對未來的任何痛苦和折磨。比如在 游戲 中如果孩子沒有在包裹傳遞中得到獎品,那麼不要急著告訴他們的父母為你的孩子添加一份禮物。而是讓他們學會如何處理這份失落、痛苦。讓他們向自己證明,他們是強大的,能夠應對失望。作為一個成年人,這種適應力將極大地幫助他們在生活的各個方面。
如果你帶著年幼的孩子逛超市時,他們尖叫著要巧克力,不要感到有壓力而去買給他們。要想抵制住讓他們安靜下來的誘惑是很困難的,你需要相信你的孩子在沒有它的情況下也能平靜下來。孩子將學會更好的自我調節他們的情緒,並開始意識到你不可能總是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你可能會看到父親和孩子一起修車,也可能會看到母親和孩子一起做飯,還有可能會看到父母和他們年幼的孩子分享他們的愛好和興趣。和孩子一起做「大人做的事」可以幫助他們意識到生活不是靠自己,而是和其他人一起經歷生活的旅程。這是你要教給孩子的重要一課,因為在他們周圍有一個支持性的人際網路可以幫助他們度過生活中的挑戰。他們會有可以依靠的人,可以信任的人,能讓他們生活得更好的人。
當我們有時把孩子當成成年人看待時,他們更有可能覺得自己和其他人沒什麼兩樣。他們的年齡並不意味著他們不重要。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也同樣重要和有效。讓你的孩子說出他們對有爭議的話題的想法。讓他們表達出自己的個性,而不是完全審查他們。通過看到孩子是誰,而不是你想讓他們成為什麼,你在提醒他們,他們很重要。
大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樂成功的成長。他們不想要太多,除了知道他們過著讓自己快樂的生活,他們在發揮自己的才能。當你的孩子告訴你他們長大後想做什麼時,不要忽視他們。鼓勵他們和他們的夢想,即使這些夢想可能在一年中改變很多次。當你像大人一樣對待你的孩子時,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就會增加。當你說他們真的能做出改變時,他們可能會理解並相信你。他們不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一個人。他們實際上是一個有潛力改變世界的人。
想更好的教育孩子,與孩子更好的交流,首先就要從了解孩子開始,理解孩子建立良好的家際關系。那麼「了解」就要從懂孩子的性格、興趣愛好以及心理,平常做什麼,交往的朋友是些怎樣的人等等。所謂「理解」,不要忽視孩子在家的作用,在家中有孩子發表意見的權利,而不能說「小孩子能懂什麼」,這類的話。其次,教育要身教重於言教。在家裡,孩子是在父母的影響、教育、認識周圍的環境影響中成長的,家長對待人生、事業、生活以及對待他人的態度,都對孩子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家長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修養。
C. 孩子把父母當做敵人,逼得大人要和他鬥志斗勇,為什麼孩子越來越不聽話呢
當孩子叛逆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孩子總是針對家長的觀點,有一句反駁一句,或者不理不睬,平時說的話完全聽不進去,反而振振有詞,不可避免的會發生「針鋒相對」的現象。這個時候的親子關系,是最脆弱的,因為家長和孩子站在了對立面,很快,這種沖突就會暴露在你和孩子的情緒、語言、行為和動作上。有的家長比孩子還學不會控制焦慮發怒的脾氣,發現單純講道理孩子不聽的時候,就開始責罵孩子,最後可能發展到打孩子。這些簡單粗暴的方法只會使親子距離越來越遠。
1. 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候再說話
父母說話之前先獲得孩子的注意力,也就是說你在另一個房間的時候沖著孩子說話,不要期待孩子能全神貫注的聽你說話。相反,說話之前先離著孩子近一些。蹲下來和孩子一樣高,然後輕輕撫摸著他/她,看看孩子在做什麼,然後先說一些有關的話:「哇,看你的小火車在跑啊!」研究發現,如果我們感覺另一個人在關心我們認為重要的東西,那麼就更願意敞開心扉去溝通。所以通過討論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可以很容易就和孩子連接起來,讓孩子知道你尊重孩子認為重要的事情。
2. 不要做復讀機
如果你問了一遍,沒有得到回應,不要重復去問。沒有吸引到孩子的注意力,請重復上一條內容。
3. 減少字數
一次和孩子說話的內容太多,孩子就會失去注意力。在給孩子指令的時候盡量縮短內容,明確目的。
D. 為什麼有些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像他的家長
這就是心理學所說的認同,即一個人變得像另一個人的心理現象,人們可能變成自己曾傾注強烈情感愛或恨的人,不由自主地。
深層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人們的心理和情感模式在5歲之前就已經確定,隨後的人生歲月不過是對那5年的不斷重復。
心理認同的現象在我們的生活里比比皆是,例如:
1.在家暴家庭中長大的男孩,從小發誓長大了絕對不像父親那樣打老婆,有一天卻突然將拳頭揮向自己的妻子。
2.一個暴力的丈夫經常醉酒後毆打妻子,憤怒的兒子暗暗發誓,自己長大以後絕不喝酒,也絕不以這樣的方式對待女人。於是,等到他結婚以後,當雙方發生沖突,他怒不可遏時,他便半夜開車到高速公路上去飆車。雖然他不喝酒不打人,但他也並不懂得如何化解關系中的矛盾,他以「不認同」的方式「認同」了父親。
3.一個強勢的妻子經常指責、貶低懦弱無能的丈夫,並在女兒面前訴說丈夫的種種不是和自己的種種委屈,女兒認同了母親所建構的意象,便也對父親冷眼相待,妻子因為女兒和她「統一戰線」而覺得滿意。 但是,對於女兒來說,她心中最早最重要的男性形象便是非常糟糕的,於是她和男性的溝通模式要麼爭吵,要麼冷戰,因為這是她最熟悉的親密關系模式,除此之外不會其他。當她成年後,自己建立伴侶關系時,本應相愛的情場便也成了相殺的戰場。
4.母親煮飯時喜歡切一小塊面團放在一邊,女兒並不知道她為何這么做,但是因為母親都是那樣做的,所以女兒長大後自己成為家庭主婦,也會在煮飯時切一小塊面團放起來。
5.動畫電影《瑪麗和馬克思》里,瑪麗的母親不滿於自己的生活,染上了酗酒的習慣。後來瑪麗長大成人,遭遇了挫折的時候,也和媽媽一樣沉迷於酗酒。
6.一個自卑的母親生了一個活潑好動的女兒,這個女兒在外人面前的調皮讓媽媽特別擔心別人會評價自己「教子無方」,所以經常呵斥女兒要乖、要聽話、不準亂動,否則別人會笑話;而她自己和人相處時,也總是小心翼翼、看人臉色。長此以往,孩子天性中的自在被羞恥覆蓋,而內攝了母親的低自尊,變成了非真實的她自己的、一個像母親一樣的人。
7.一個小女孩兒得意揚揚地從母親手裡「搶」走了父親,讓父親給她講故事,摟著她入睡,而母親並沒有傷心和嫉妒,而是允許了「分享」的存在,並仍然以原有的方式去愛她。慢慢地,當女兒長大成為母親以後,她再遇到類似的情境時,往往也能夠保持安然與平靜。
有時候,人們會認同父母的某個特質或行為;有時候,人們會認同他們經營情感關系的模式;還有些時候,人們可能兩者兼有認同。
當然,認同並不是一一對應的,也不是除了父母以外就沒有其他人,我們的生活中會出現不同的照料者和重要他人,也會在舊有模式的基礎之上出現新的發展,而不只是被動地「強迫性重復」。比如那些早年家庭環境不好,但成年以後自己走了出來,並建立幸福的家庭,或者找的伴侶特別具有「療愈性」,從而幫助其修復情感創傷或缺失。
父母的人格和水平發展到哪裡,就會把孩子帶到哪裡,就像在心理咨詢這個再養育的過程中,咨詢師的人格水平發展到哪裡,就會把來訪者帶到哪裡。
最後,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之深遠不可估量,所以想擺脫命運之手只能後天千磨萬練。
E. 孩子成全了父母什麼意思呀
孩子成全了父母什麼意思呀?
一位媽媽在群里分享了一段視頻,說她的女兒在學校里幫媽媽買菜。
孩子的小手不停地在動,菜剛從超市買回來不久,孩子已經將菜放到了廚房。
媽媽說自己買的菜沒有了,孩子說:「那你就先拿去吧。」媽媽就問:「你為什麼不把這個拿回去呢?」孩子說:「我想幫爸爸媽媽做點事情的。」
孩子真的做到了,父母都感動了。
我還看到一個帖子,說有的孩子回家後幫父母做家務,還會把自己的東西給父母留著;有的會讓父母休息;還有的甚至把自己存錢的方式教給父母。
1.孩子成全父母的愛,都是好的
我們的孩子真的很懂事,從小就會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長大後,他們就會明白,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為了這個家,而不是僅僅因為他們自己過得好了罷了。
這樣的孩子將來是會很幸福的。
一個人長大後是否幸福,要看他對父母如何看待父母給自己的愛。
2.做家長的,別總是把這一切掛在嘴上
孩子對父母做的事情,做父母要學會支持、鼓勵孩子。
孩子長大了,父母老了,做父母的要和孩子一起分擔、一起承擔。
當你發現自己的孩子有這樣類似表現時,可以試著去接納、去認同他。
3.我並不認為父母一定要滿足孩子的要求。
我的女兒也喜歡用零花錢,每次都是買零食,但是我從不要求她買很貴的東西。
因為她的零花錢可以自由支配,想用多少,不需要花在買很貴的東西上。
我認為給孩子買禮物只是父母對孩子表達愛的一種方式而已。
有時候送太貴重的禮物,可能會讓孩子覺得很累,但是並不是一定要這樣做。
父母還是應該在生活中多和孩子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
4.愛,不是一種付出
如果父母愛孩子,成全了父母是一種幸福。
父母想要孩子愛自己,一定要先給足時間才行。
5.我們應該知道,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需要愛、被愛。
孩子的內心都是柔軟的,他們希望得到愛和被愛。
所以我們作為父母,要學會和孩子進行情感上的溝通,而不是用我們自己的方式。
你愛孩子嗎?
我看到一個帖子,分享了一個母親的故事:孩子每天上學之前會把他自己的書包整理好,放進書包里,上學前她會把自己准備好的食物拿給孩子吃;她會在學校附近等待他;她甚至能准確地記住孩子每天上課時走進教室前做的每一件事。
當你和愛人相處得好時,你們會感覺到彼此非常地理解和支持,彼此都是非常幸福;當你們吵架、生氣時,你們也能夠很容易地原諒對方。
F. 父母之所以成為父母,是因為孩子的存在。所以父母應感謝孩子的存在之恩。否則,他就無法成為父母了
父母只是個稱呼,與有沒有孩子無關,俗話說,和尚無兒孝子多,就是這個意思,不要想多了哈,照顧好自己,保重
G. 子女們為什麼會成為家長當成實現夢想的工具
我覺得不是所有的子女都會成為家長實現夢想的工具的,可能大多數的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是他們的希望,是能夠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有很好的發展一個嗯,那這按著自己這是鋪色域色的道路去走,但是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他們是希望孩子可以少找好多彎路,並不是覺得把自己的夢想強加到孩子的身上。當然可能有的時候父母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他們的方式方法並不是那麼的正確或者怎麼樣的,但是其實大多數的婦女他們也不知道該怎麼去做這些事情。有時候所以他們有做的不對的地方,還需要多多包容吧。
H. 當孩子變成了父母的「父母」
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是世界上最厲害的人,是自己的驕傲。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會逐漸注意到父母的缺點。然後,他們會發現養育自己的超級英雄其實只是凡人。最終,當父母需要照顧時,孩子就變成了父母的「父母」。
這種角色轉換對雙方來說都是一個艱難的階段。對於成年孩子,這意味著家庭秩序的重新建立,自己要出來擔當支撐家庭大梁的重任。父母則會感到自己正在逐漸失去獨立、權威和尊嚴。
有人說為人父母是世界上最難的工作,那麼照顧父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相信照顧過老人的子女對此深有體會。
如何才能照顧好年邁的父母呢?專家給出了如下建議:
1. 讓老人感覺被需要,體現出生命的價值。
有的人錯誤地認為「孝」,就是讓父母吃好、喝好,不用操心任何事。事實上,這是典型的廢物式養老,它剝奪了老人發揮自己價值的權利。在一檔采訪養老院老年人的紀錄片中,一位老人講述自己一天的生活,除了一天吃三頓飯,其餘時間就是坐在床上,無所事事,老人無奈地說:像坐牢,沒辦法。
變老是任何人都無法避免的,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意識到自己老無所用了。
一位老教授每次吃完飯之後,就喊80多歲的老母親洗碗,有人以為是教授不孝,豈不知是教授的良苦用心,他是為了讓母親感覺到兒子還需要她。
除了讓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平時工作、生活中遇到問題,也不妨請教一下父母,父母豐富的閱歷也許可以給你有價值的建議。即使你不贊同,以這種方式讓父母感覺被尊重,被重視,也是值得的。
2. 讓父母繼續保持自己的興趣
塞繆爾·厄爾曼 說:「歲月讓人衰老,但如果失去激情,靈魂也會蒼老。」年齡增長不是問題,如果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那就離死亡不遠了。
朋友的父親退休前是一位大學經濟學教師,業余喜歡炒股。八十多歲時因病卧床,朋友就在老人床邊放個手機架,老人半躺著用手機炒股。朋友常常向老父「請教」炒股秘籍,讓老人很開心,老人卧床七、八年,有了炒股這個精神寄託,生活一直是比較充實的。
3. 給父母更多的陪伴
成語中有「兒孫繞膝」 、「兒孫滿堂」描繪老年人有兒女陪伴的幸福生活,論語中有「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 」教導孩子不要離開父母,即使離開,也要安排好父母的生活。
現代生活強調不離開父母當然不現實,但絕不能因此忽視空巢老人的孤獨寂寞。
一位民警說:春節後接警的大多是老人尋短見的案子,好在基本都救了下來。春節期間兒孫回家團圓,節後老人又要重新回復到獨居的痛苦之中,老人寧願選擇死也不願再過那種生活,可見痛苦之深。人雖然被救下來了,但不改變老人的生活方式,他們的痛苦仍然無法消除。
同事的父母在老家生活,離南京大約兩個小時的車程。每次父母身體不適,他要麼把他們接到南京看病,要麼自己回去陪他們去醫院,或者請親朋好友陪診。他說:他無法想像自己父母拖著病體,在醫院那個陌生環境中,從窗口到診室再到檢查室……那麼無助,那麼惶惑。
從小到大,每當我們痛苦時、害怕時、絕望時……一切需要人幫助時,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就是「媽啊」,因為我們知道這是一定可以幫我的人。我們的父母現在遇到難處時,也會習慣性地喊「媽啊」,但他們的父母早已不在了,作為變成了父母的「父母」的孩子,你聽到了嗎?
I. 為什麼說孩子是父母的照妖鏡
另外一點比較重要的反饋就是,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父母會把自己身上的優點和缺點,潛移默化的引導到孩子了身上。當孩子表現出相同的行為的時候,就會反映出父母的一面。我們最常見的是如果父母是斯文斯文,穩重優雅的人,他們的孩子很難會是一個脾氣暴躁的人。
於是也會有一個理論說,如果孩子有問題請父母反思自己。因為孩子生下來如同一張白紙,需要父母的引導,同樣也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中形成自己的性格。所以孩子是父母的照妖鏡,那麼照出來的是什麼?是父母的優點,也有父母的缺點。讓你有了孩子的時候,就要開始注意自己的言行了,因為家裡會有一個小小的機在那裡默默看著你。
一路彧聖,知識的搬運工,歡迎搜索微信公眾號:一路精彩世界(ID:yiluyus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