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劇全是女人演的
A. 為什麼唱越劇的多是女士
越劇是柔和優美的女性戲曲。越劇過去有過男女合演,現在也在作男女合演的實驗,但就其主體而言,它是由女性扮演、善於表現婦女命運、最博女性觀眾喜愛的女性戲曲。女性戲曲之能夠確立,關鍵是"女小生"的產生。培養女小生的難度要比花旦大,也最為女性觀眾所注目。美麗的女性能裝旦的不一定能裝小生,對女小生的要求是俊美,是清奇脫俗,瀟灑飄逸,富於書卷氣;切忌賣弄女相,一味取媚。由於小生由女性扮演,也就決定了這個劇種的題材以"生旦傳奇"為主,其風格基調以柔和優美取勝。概而言之,越劇是全面綜合、"三性"兼備的女性戲曲。只要它能同具有一定社會意義的演出內容(體現在劇本創作中),做到盡可能完善的結合,它所釋放出來的美,是非常獨特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B. 為什麼越劇都是女演員呢
我覺得是唱腔問題。女小生、女老生、扮演的角色,與旦角很容易唱一個音域,如果換成男演員,就會轉調才會讓男演員唱。評劇就是這樣解決的。我覺得越劇這是一個大問題。也是一個傳統問題。
希望能夠幫到你。
C. 越劇是不是都是女性演的
當然不是,只是現在女性演員在人數上佔有絕對優勢,男演員,尤其是藝術水平能和女演員抗衡的男演員少之又少而已……
實際上,在越劇發展的早期,也曾是男演員的天下,直到上世紀上半頁越劇在上海扎穩腳跟後,以女演員為主導的女班才慢慢發展起來直至徹底超過了男演員後越劇的演員構成才成了現在這種局面。
而且,在近現代題材的劇目中,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現代劇里男演員的重要性還是不言而喻的。
D. 為什麼京劇多是男扮女裝,越劇和黃梅戲多是女扮男裝
這就要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得美學觀了。個人認為,京劇的乾旦(男扮女裝)與越劇的坤生(女扮男裝)就是典型的同性美學代表。從技術上來講,京劇主要已金戈鐵馬、帝王將相的故事為主,看戲的人也多是男性,因此,從男人的角度來演女人自然比女人的角度演女人更加容易被認同,況且,乾旦的嗓音更具有力度,更加有穿透性,這是人體結構帶來的生理差異。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E. 為什麼越劇中男主角都要由女人來演呢
越劇出自我們紹興嵊縣~原先是有男子的唱班的~叫文戲男班同樣還有文戲女班~ 越劇發展歷史 越劇發源於浙江省嵊州市(原嵊縣)。越劇的前身是落地唱書。1906年,落地唱書搬上舞台,經歷了小歌班、紹興文戲男班、紹興文戲女班、女子越劇等幾個階段,從嵊州經紹興、寧波、杭州到上海,發展成為有全國影響的地方戲曲。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在越劇藝人的努力下,越劇以其真切細膩的表演、委婉動聽的唱腔、優美抒情的風格,贏得廣大觀眾的歡迎,促進了自身的繁榮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大劇種。 嵊州是塊神奇的土地,四面環山,九曲剡溪橫貫其中,佳山秀水,風景幽麗,素有「東南山水越為最,越地風光剡領先」之說。翻開唐詩宋詞,詠剡之名比比可見。如唐代杜甫「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宋代陸游的「便思泛樵風,次第入剡縣。名山如高人,豈可久不見」等等。 嵊州古稱剡縣,置縣迄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是古今名流賢士、文人墨客攬勝游歷之地,使嵊州很早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為嵊州造就了特有的人文優勢。 正因為這幽奇的溪山和悠久的歷史,使剡中涌現出眾多的英才,為越鄉積淀了豐厚的民俗文化,給越劇藝術的誕生提供了深厚根基和肥沃土壤。 落地唱書 在清咸豐年間(1851-1861),嵊州有一部分農民,開始用田頭說唱、山歌小調等民間說唱藝術去「沿門唱書」, 並創造了[四工合調]。到同治年間(1862-1874),「沿門唱書」逐漸從站立人家門口演唱變為在廳堂、茶樓內演唱,稱為「落地唱書」,是當時嵊州農民謀生的重要輔助手段。隨著唱書藝人不斷增多,唱書地域擴展到寧波、紹興、金華等地,唱書方式從地上走向台上,成為「走台書」。這段時間,落地唱書、沿門唱書、走台書並存,在越劇史上通稱「落地唱書」。「落地唱書」是嵊州農民創造的民間曲藝,它的流行為越劇藝術誕生打下了基礎。 小歌班 1906年春,嵊州唱書藝人在於潛、餘杭兩地應聽眾的要求,開始在幾只稻桶合並鋪上木板的簡易台上說唱,一人擔 任一角色,首次改說唱為演唱。同年清明,藝人在家鄉甘霖東王村再次搭台上演,轟動剡南剡北。不到一年時間,境內幾乎所有藝人都合班上台表演,正式組成戲班。一個新的劇種就這樣在嵊州誕生了。 當時,對這樣演出的戲班有好幾種喊法,一稱「小歌班」,另稱「的篤班」(以「的的篤篤」的打擊樂聲而定名), 以後也有人稱「剡劇」或「嵊劇」。 「小歌班」初出現的時候,在藝術上較粗糙、簡單。劇目都是唱書書目或從兄弟劇種移植而來;唱腔沒有絲弦伴奏, 只有尺板、篤板和金剛腿,其過門和配音還是人聲幫腔。但「小歌班」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地方色彩,又能以生動的劇情和風趣的語言吸引觀眾,顯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紹興文戲 小歌班從1906年誕生後,不斷吸取姚灘、紹興大班等劇種的營養,使自己在舞台表演、唱腔和劇目等方面不斷豐富發展。演出范圍從農村進軍城市,從紹興、杭州、寧波到上海演出。1921年,《申報》廣告始稱小歌班為「紹興文戲」 。該名一直沿用十幾年。因為起初的戲班幾乎全是男演員,以後,逐漸變成女演員,所以又有「紹興文戲男班」和「紹興文戲女班」之說。 在上海「大世界」中,與紹興文戲同時演出的許多女班,如「女子新戲」,「女子申曲」,「女子蘇灘」等。女子登台,備受觀眾歡迎,也影響和沖擊紹興文戲男班。藝人們創辦紹興文戲女班的想法開始形成。到1923年2月,剡溪南岸 上碧溪(今屬城關鎮)試辦女子科班。同年5月,蒼岩鎮施家嶴正式開辦女子科班,獲得成功,涌現了施銀花、沈興妹、趙瑞花,屠杏花等名演員。這副科班在越劇史上稱為第一副女子科班。從始辦到解散歷時6個年頭,為女子越劇的興起和發展開了頭。1929年,剡溪兩岸的女子科班如雨後春筍。出科後即流動演出於浙江城鄉,特別是杭嘉湖甬一帶。這段時間,越劇史上一般稱為「紹興文戲女班」時期。 「紹興文戲」比「小歌班」在藝術上有了很大提高,演員演唱有絲弦伴奏,動作過門有鑼鼓配音,演出配備專門樂隊,舞台表演開始走向程式化,演出演出劇目也有了自己的特色 女子越劇 三十年代中期,嵊州(縣)農村女子科班(紹興文戲女班)十分普及。據1935年統計,全境40萬人口有2萬多參加女 班演出,女班總數達200多個。到1938年,日寇侵襲浙江,大批紹興、寧波一帶的人士去上海避亂和謀生,為女班進上海演出提供了大量的觀眾。那時起,「紹興文戲女班」接踵擁入上海,影響也逐漸擴大,報刊、廣告開始稱其為「越劇」。 其實,「越劇」兩字早在1925年已有出現,但不多用,與「紹興文戲」、「的篤班」、「小歌班」等混用了很長一段時間。 女班在上海落腳後,姚水娟等一批藝人開始實行編劇制,轟動上海,為越劇蓬勃發展起了打開局面的作用。「越劇」這一名稱也進一步被觀眾、輿論界和演員所接受,替代了其它名稱。 1942年,越劇在袁雪芬為代表的一批演員的倡導下,掀起了一場全面的越劇改革,建立子編導制,還把魯迅先生的《祝福》搬上舞台,成功地上演了《祥林嫂》。這段時間,涌現了大量的新劇目,創造了《尺調》和《弦下調》,「女子越劇」步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新中國成立以後,越劇在黨的關懷重視下,組織藝人們進行了「改人、改制、改戲」為中心的「三改」學習,參加了全國、華東地區、浙江省戲曲調演,走上了全面繁榮發展的時期。越劇演出幾乎遍及全國各省市,並走向世界,受到國內和法、德、美、蘇、比利時盧森堡、荷蘭等歐美國家,以及朝鮮、日本、東南亞、港澳地區廣大觀眾的歡迎. 這是我在網上找的~自己雖然是紹興人~但是也不知道很全~慚愧啊~呵呵
F. 為什麼越劇中男主角都要由女人來演呢
1,這方面的女的演員比較多。
2,聲音方面,越劇是南方的,所以,情感表達方面,要求比較細膩。。。
所以,更適合女人來演!
G. 為何說越劇是女人味的戲曲
在我看來吧,越劇被稱為女人戲,有以下幾點理由:
1、越劇多流行於江南地區,江南地區特有的柔也就體現在越劇中。江南地區的話語為吳儂細語,腔調和語速也較其他地區來得慢,柔。而柔是女人的特有的一種特質之一。
2、越劇剛開始的時候是和京劇一樣的全部採用男班。由男的扮女的唱,但是男生畢竟比較女生來得粗和硬,而且身段也是不如女生來得柔美。越劇劇目中,多是以愛情為主軸,從側面來反映一些社會現實的。從很多劇目中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都是二八年華的少男少女。男主人公都是相貌俊美,女主人公都是小家碧玉,大家閨秀,淑女是也。後來自從女子班出現之後,發現由女子來扮演小生更加能夠突出戲曲的立意,而且女生的唱腔更加柔美清亮。更加能夠讓觀眾接受。久而久之,女子班代替了男子班。
3、接上面一點,二八年華的角色。那時期的男生正處於變聲期,聲音不是很穩定。也是一個原因吧。
4、女子班有市場了么,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這種表演方式了吧。。
H. 越劇都是女演員嗎很少看到男的啊
越劇起源時 只有男人參演
後來女子越劇興起 所以越劇傳統上都是女人演的
解放後 開始倡導男女合演 不過女子越劇依然是主流
80年代後 趙志剛的出現使男女合演有了希望
現在上海越劇院大力倡導男女合演 有陸派的許傑 徐標新 尹派齊春雷等
我就很喜歡徐標新
I. 越劇為什麼大多都是女性來扮演男性
越劇以前叫女子文戲。
紹 興 文 戲
小歌班從1906年誕生後,不斷吸取姚灘、紹興大班等劇種的營養,使自己在舞台表演、唱腔和劇目等方面不斷豐富發展。演出范圍從農村進軍城市,從紹興、杭州、寧波到上海演出。1921年,《申報》廣告始稱小歌班為「紹興文戲」
。該名一直沿用十幾年。因為起初的戲班幾乎全是男演員,以後,逐漸變成女演員,所以又有「紹興文戲男班」和「紹興文戲女班」之說。
在上海「大世界」中,與紹興文戲同時演出的許多女班,如「女子新戲」,「女子申曲」,「女子蘇灘」等。女子登台,備受觀眾歡迎,也影響和沖擊紹興文戲男班。藝人們創辦紹興文戲女班的想法開始形成。到1923年2月,剡溪南岸
上碧溪(今屬城關鎮)試辦女子科班。同年5月,蒼岩鎮施家嶴正式開辦女子科班,獲得成功,涌現了施銀花、沈興妹、趙瑞花,屠杏花等名演員。這副科班在越劇史上稱為第一副女子科班。從始辦到解散歷時6個年頭,為女子越劇的興起和發展開了頭。1929年,剡溪兩岸的女子科班如雨後春筍。出科後即流動演出於浙江城鄉,特別是杭嘉湖甬一帶。這段時間,越劇史上一般稱為「紹興文戲女班」時期。
「紹興文戲」比「小歌班」在藝術上有了很大提高,演員演唱有絲弦伴奏,動作過門有鑼鼓配音,演出配備專門樂隊,舞台表演開始走向程式化,演出演出劇目也有了自己的特色
女 子 越 劇
三十年代中期,嵊州(縣)農村女子科班(紹興文戲女班)十分普及。據1935年統計,全境40萬人口有2萬多參加女
班演出,女班總數達200多個。到1938年,日寇侵襲浙江,大批紹興、寧波一帶的人士去上海避亂和謀生,為女班進上海演出提供了大量的觀眾。那時起,「紹興文戲女班」接踵擁入上海,影響也逐漸擴大,報刊、廣告開始稱其為「越劇」。
其實,「越劇」兩字早在1925年已有出現,但不多用,與「紹興文戲」、「的篤班」、「小歌班」等混用了很長一段時間。 女班在上海落腳後,姚水娟等一批藝人開始實行編劇制,轟動上海,為越劇蓬勃發展起了打開局面的作用。「越劇」這一名稱也進一步被觀眾、輿論界和演員所接受,替代了其它名稱。
1942年,越劇在袁雪芬為代表的一批演員的倡導下,掀起了一場全面的越劇改革,建立子編導制,還把魯迅先生的《祝福》搬上舞台,成功地上演了《祥林嫂》。這段時間,涌現了大量的新劇目,創造了《尺調》和《弦下調》,「女子越劇」步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新中國成立以後,越劇在黨的關懷重視下,組織藝人們進行了「改人、改制、改戲」為中心的「三改」學習,參加了全國、華東地區、浙江省戲曲調演,走上了全面繁榮發展的時期。越劇演出幾乎遍及全國各省市,並走向世界,受到國內和法、德、美、蘇、比利時盧森堡、荷蘭等歐美國家,以及朝鮮、日本、東南亞、港澳地區廣大觀眾的歡迎,並為國際
文化界所矚目,成為全國性的大劇種。期間,新劇目大量涌現,數以百計的劇目上了銀幕和屏幕;越劇新秀人才輩出,活躍在舞台上;越劇唱腔流派紛呈,使越劇藝術更加絢麗多彩。
女小生是越劇的特色,實際上現在越劇也有男女合演的,越來越多了。
J. 越劇演員為何女生居多
越劇的一個特色就是女小生。越劇擅演才子佳人的戲,女小生很能表演出俊雅的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