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不好好和你說話
⑴ 為什麼我女兒不願意和我交流
有三種常見的行為,就像三座大山一樣阻擋住了我們交流的通道。
一是否認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很不高興,有些媽媽會說你一個小孩有什麼不高興的,就那麼點事兒值得你拉長臉給我臉色看嗎?當孩子表達情緒的時候,無論是憤怒、悲傷、高興還是難過,是沒有好或不好之分,都是人的情感、情緒的反應。如果家長否定了他的這種感受,那麼孩子就會不相信自己的感受,也無法准確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二是打壓孩子的表達,比如說孩子積極參與家務勞動的時候,家長就說:「去去去,你寫作業去吧,你瞧你乾的還不夠添亂的」,那麼他就越來越不想幹家務,家長又會說,「瞧你這個懶勁兒,整天能坐著就不站著,能躺著就不坐著。」「你說你學習學習不行,幹活幹活不行,你將來能幹嗎?」當孩子或高興或憤怒地向你分享他的某個事情,家長說:「你傻不傻呀,你管那麼多幹嘛?」都是在否定和打壓他的表達。
三是貿然給出建議。比如孩子回來說我在學校遇到一個什麼困難,家長就會講,你連這點事都處理不好?很簡單嘛,一二三,你該怎麼辦,你聽我的准沒錯。這些方式顯得我們高高在上,孩子會更加沒有自信心——他每次表達都是提供了一個靶子,讓你「啪啪啪」地向他射擊。久而久之,他就越來越不想表達了。
⑵ 孩子不願意跟你說話,這究竟是為什麼
孩子不願意跟你說話,這究竟是為什麼?
3.常見的誤解形式包括批評、虐待、毫無根據的指控、壓制兒童等等。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我們經常會有一個誤區:我們總是把提問當成聊天,聊天的內容很簡單,不是要求學習就是要求溫飽。看來孩子除了這兩個沒有別的需求了。不僅如此,當孩子在某些問題上表現出不同的意見時,也會被我們指責,被灌輸真理。許多父母在與孩子交流時別無選擇。我們的溝通,往往打著「為你好」的旗號,以「威逼利誘」的手段被孩子接受。成功,這是一次愉快的交流,這證明孩子願意和我們交流。相反,孩子很難溝通。我們想說的是我們關心的,而不是孩子關心的。這就是為什麼孩子們越來越拒絕交流。
⑶ 孩子不願意跟你說話,這是為什麼
引言:家長發現孩子不願意跟自己說話,就要了解孩子不願意跟自己說話的原因。如果一個父母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孩子會跟父母之間有抵觸的情緒,孩子也不願意了解他們究竟在想什麼。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說一說,孩子不願意跟父母說話,為什麼。
⑷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跟你說話了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跟你說話了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跟你說話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被社會所重視,成長的過程中有快樂也會有煩惱,培養孩子會讓孩子在未來成長得更好,下面看看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跟你說話了。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跟你說話了1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跟我說話了呢?」現在不少家長都喜歡說這樣一句話。
大多數的孩子成長到某一個階段,會喜歡和同學在一起,而對父母的說教感到不耐煩,不願意和父母溝通。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同齡的孩子說的話簡單易懂,不會講些大道理;而老師、父母總是喜歡說些指責他們的話,所以無形的壓力一天比一天重,以後也就敬而遠之了!
做孩子們的良師益友,不是一件難事。
試著用他們能懂的簡單道理,教他們明辨是非就對了。孩子的理解力有限,我們應該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的想法,以他能接受的方式告訴他。
一般家長工作都非常忙,而查閱這方面的資料需要大量的時間,那麼,下面幾個要領也許有幫助,不妨一試!
(一)以委婉的方式取得認同:
孩子回來,如果有異於平時的舉動,這時,父母可以間接方式詢問,讓孩子說出心事。倘若孩子不肯說,不妨寫便條、書信婉轉了解,避免正面沖突、動不動就責備孩子,千萬不要強迫孩子把情況告訴你。等了解情況後,父母再發表自己的看法。有時可以引述過去的經驗,或對他說:「我了解你的心情,我以前也遇到過這樣的事情,當時我是這么解決的……」這樣才能讓孩子認同你的看法、想法。
(二)以同情和理解的態度接納孩子:
孩子有時會和父母商量,希望父母同意讓他參加某些活動,這是父母要放下架子,和孩子站在對等的立場,為他解決問題;千萬不要以強制的手段,或斷然拒絕,毫不考慮她的感受。不要想當然地命令他怎麼做。要知道:孩子也有自尊心,希望你接納他的看法和想法。
(三)讓孩子明確地知道你的想法:
看到孩子做錯了一件事,或聽到孩子說錯了一句話,父母通常會生氣地斥責。但是,這樣的效果反而不好,會引來孩子強烈的逆反心理。倘若你改變了口氣,對孩子說:「聽著,只要給我三分鍾就可以了。」「我只說一分鍾,好嗎?」撤除他的防衛線,然後告訴他:「如果你可以不要……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剛剛講的那句話……你不會讓我失望,對不對?」尊重的態度、和緩的語氣、同等的地位,孩子會感覺到他被期待、被尊重,也會下定決心改正偏差行為。
其實,孩子不是不願意把心事告訴家長和老師,只是擔心會「惹」來責罵。因為沒有掌握交流方法,家長和和老師往往喪失了很多與孩子們「交心」的好機會。
以上的三種方法,建議家長和老師可以試一試!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跟你說話了2
親子溝通中,談話還是至關重要的,但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父母如何與孩子談話,他們的回應方式,給孩子什麼樣的感受。如果你的孩子在早上去幼兒園的路上對你說「我不想去幼兒園。」你會做什麼樣的回應?《PET父母效能訓練》中,將多數父母們會產生的不同回應大致分為12類,大家可以自己對照一下:
1、命令,指揮、控制:你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
2、警告、威脅:你不去幼兒園的話,媽媽就不給你買好吃的了。
3、規勸、說教:你已經長大了,應該去幼兒園了,在那裡有小朋友和老師會陪你玩,多開心呀。
4、建議、給出解決方案:你先去幾天看看,不開心媽媽就接你回來。
5、說服,邏輯辯論:媽媽小的時候也是一開始不想去,後來就漸漸喜歡上幼兒園了,你也會適應的。
6、批評、責備:不想去是不對的,別扭扭捏捏的,男孩子要膽子大些。
7、贊揚,表示贊同:媽媽也不想你去幼兒園,那裡的確沒家裡舒服。
8、貼標簽,羞辱嘲笑:沒用的小子,連幼兒園都不敢去。
9、解釋、分析、診斷:你不想去是因為還不適應跟爸爸媽媽分開,還不熟悉幼兒園的環境,小朋友你都還不認識,你覺得害怕是不是?
10、安慰,同情,支持:媽媽知道你不想去,不用害怕,別的小朋友也不想去的
11、調查、質問:你為什麼不想去?
12、迴避、分散注意力、轉移話題:寶貝,我來接你的時候,你要我帶棒棒糖還是蘋果?
據調查,超過90%的父母跟孩子溝通時的回應都可以歸位這12類中,而當你這樣回應的時候,孩子接受到的隱含信息會是什麼呢?
比如孩子說:「我不想去幼兒園。」
你以上述第5條回答:
「媽媽小的時候也是一開始不想去,後來就漸漸喜歡上幼兒園了,你也會適應的。「
孩子聽到的言外之意是:
你認為問題在我,而不在學校
可見,上述這種出於安撫的回應方式,也有它的弊端。這12種回應方式很可能是「非治療性的」或是「破壞性的」。無論父母出於什麼樣的好意,它們帶來的結果可能會使孩子停止開口,感到內疚或無能,降低孩子的自尊等等,而我們的父母需要知道更有建設性的回應方式。
怎麼聽孩子才會說
回應孩子的感覺或問題最有效、最有建設性的方式之一是「門把手」法。簡單的說就是邀請對方多說一些。這種回應不包含父母的任何想法和判斷,而是邀請孩子分享他自己的想法、判斷或情緒。用類似:「我明白了。」「真的嗎?」「哦!」「給我講講吧」「你是怎麼想的?」「是這樣啊」以這樣的`回應開頭,可以鼓勵孩子打開心扉,當你把自己的意見和情緒保留在溝通以外,把話語權留給孩子,等於對他傳遞了接納和尊重。
作為父母,對孩子的興趣表現出熱情是開啟親子間有意義的對話和互動的最有效途徑。
作為父母應該這么做?
第一,保持足夠的耐心。
許多父母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或角度看待孩子,導致對孩子提出的許多問題缺乏有效的傾聽。所以父母應該要注意保持足夠的耐心,聽孩子把他自己的故事講完,而不是急於給出建議和評價。
第二,放下自己的權威,承認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自己也不懂,並邀請孩子一起尋找答案。
雖然孩子會把父母當做自己知識的來源。特別是小的時候,什麼事情都會願意從父母這里尋找答案。但父母切忌試圖塑造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因為我們不是網路全書,不是所有問題都知道答案。並且,從另一個角度看,承認自己的不足對父母的形象並沒有任何損害,而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誠,孩子也會從中學會坦誠待人。
第三,尊重孩子不說的權利。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交往范圍的擴大,他們的世界不再像嬰兒時期那樣只有爸爸媽媽兩個人。因此面對一些孩子不願說出的秘密,父母最好保持沉默,不再追問,尊重孩子的隱私。
第四,在傾聽的過程中,給予孩子認可。
孩子在傾訴的時候,家長除了要認真傾聽,還需要挖掘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給予認可和贊美,有時甚至還可示弱,讓孩子覺得自己做得很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讓談話的氛圍更加愉悅,這樣,孩子才會更想要跟家長交流。
第五,問「小」不問「大」。
孩子跟大人不一樣,他們很難理解抽象的問題,也很難回答。因此,想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概況,要盡量避開「抽象」、「大范圍」的問題。不妨改問一些很簡單、一定有答案的問題,而且不妨從細節開始。
第六,不要「否定」,只要「同理」。
大人跟孩子聊天,很容易發生的一個狀況,就是大人常常喜歡否定孩子的感受。比方說,當女兒說:「今天上課好無聊的時候,千萬不要想著去反駁說:「不無聊啊!學校怎麼怎麼有趣……」
只要你這么一說,這個話題就聊不下去了!因為當孩子覺得你並不認同他說的話時,他後面的話很容易就咽了回去。
保持中立的語調、同理感受他的感受,往往可以讓你知道孩子更多的想法,了解他的需求,進而幫助他解決困境。
第七,只要「傾聽」、不要「說教」。
很多時候,聊天只是一種發泄。其實不一定要別人幫我們解決問題,只是純聊天而已。讓聊天回到聊天,想要孩子誠實地說出感受,很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只要「傾聽」,不要「說教」。
和孩子聊天,最忌諱的就是說教。任何一種話題的聊天,只要淪落到說教與聽訓,那就沒趣到極點了!所以,聊天時可以對對方、對話題保持高度的興趣,多詢問、少評論,多說「你」,少說「我」,就很容易讓話題源源不絕地繼續下去。
第八,注意肢體語言。
聊天時,肢體語言也很重要。適當的肢體語言,會讓孩子覺得你重視他、認真想要和他聊天。
和孩子聊天時,都盡量以平行的目光注視著他。如果孩子還小,那就蹲下來;如果是個大孩子,那就拉著他的手坐下來。即使是手邊在忙著折衣服、洗碗,在跟孩子講話時,也必須要時時轉頭看他的表情。因為注視別人、專心傾聽,就表示你很在乎跟他說話。
孩子對於肢體語言很敏感,一邊跟別人談話一邊敷衍地說著嗯、啊、喔;或是眼睛一邊盯著計算機一邊聽他說話,都不是鼓勵他好好和你聊天的方式。
另外,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歡親密的接觸: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頭,摟摟他的肩,搓搓他的頸背,順順他的頭發,拍拍他的背等等。通常,對有一定熟識度的孩子適當地使用一些肢體語言,都會在聊天時產生非常正面的效果。
⑸ 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和家長說話
孩子不願意和家長說話,是因為家長的一些錯誤的做法引導孩子,她們的方法會使得孩子性格內向,不愛過多的去表達,有社交恐懼症,怕說錯,怕說傷別人,玻璃心,靦腆,理解能力差。究竟是什麼導致孩子在走歪路,我來說明一下原因:
1,家長的平時教育孩子問題。(重點)
孩子剛生下來他的腦子里是一張純潔的白紙,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孩子也慢慢適應了家庭生活和教育背景,每個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截然不同,絕大多數家長都習慣於用咆哮式,恐嚇式教孩子作業和教育孩子,比如孩子有時候不聽話,家長就打孩子罵孩子,必須讓孩子聽你的話服從你的,不聽話就打就罵。這樣的做法完全傷害到了孩子的內心,孩子的不聽話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種表現,誰都有犯錯的時候,孩子不聽話應當去不斷鼓勵孩子,培養孩子獨立能力,孩子在錯誤中慢慢成長和吸取教訓,等孩子事情做完了家長您就可以溫柔的給孩子說一下哪裡做的不對,你家長態度溫和點,孩子知道不對下次就能知道改進,讓孩子在錯誤中不斷去發現,去體會才能有更好的成長。越是讓孩子過度聽話,孩子從小到大都養成這樣的習慣,孩子就會完全依賴父母,就會失去獨立性,長大就會變得沒出息,反而工作不好找也不會受到老闆的賞識,還有在生活中孩子系鞋帶,系扣子或者家長教孩子做那種從來沒做過特別新的東西,有的孩子聰明學一遍或者不用教,看的過程都能看會,有的孩子記憶力還有反應能力各方面比較差,不是那麼靈活,系鞋帶最能體現出來,很多家長本來很有耐心,很有耐力的在教孩子怎麼系鞋帶,可孩子怎麼教都學不會,家長一氣之下動手打孩子,包括教孩子作業,學習,很多家長光顧著著急上火,教孩子看孩子不會特別著急,怎麼指點就是不透,家長氣的才會動手打孩子,這些行為完全是家長錯誤的表現,不僅用咆哮,恐嚇的方式教育孩子,還動手打孩子,這樣的行為會給孩子成長過程中帶來很大的挫折,孩子會變得恐懼,膽小怕事,往往孩子不會在家長面前表現的特別害怕的樣子,孩子也非常害怕家長再去打罵他,家長問孩子會不會,今天老師講課聽沒聽懂,孩子只能撒謊說我會,其實孩子根本不會,你做家長的平時教育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著急上火,孩子無法接受這樣的教育環境,他才會不承認,不會他也說會,等一考試孩子考的一塌糊塗,那時候家長又上火著急一點用都沒有。人都有三六九等,不可能每個孩子都是聰明的孩子,笨孩子老天給他們關閉一扇門另外給他們打開一扇窗,他們學習不行特長就不一定比別人差,比如琴棋書畫,唱歌,做飯,有的孩子對一技之長特別感興趣,將來孩子也可以依靠一技之長來養活自己,厲害了出名了都有可能,誰都不能跑前面看,那些央視的大腕明星難道從小就學習好嗎?人家依靠特長不斷的去努力,強化自己,並抱有自己堅定的信心最終鐵杵磨成針出名了。孩子學習這個方面要慢慢來,你做家長越著急,越去吼孩子,孩子成績越差,你接受不了你家長這個脾氣你可以拜託給輔導班老師或者家教,或者找家裡脾氣好的家人教孩子啊!脾氣好的人教孩子哪怕再笨再差的孩子他們都可以接受,孩子也喜歡跟他們一起學習,他們都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可能一道題孩子不會,你家長依賴你自己的方法講題,別人還有比你更簡單更通俗易懂的方法,孩子又能吸收,學起來更簡單,孩子會一種方法可以解好多道題,孩子再差有多少不會他遇到這樣溫柔的好老師他都不得不把所有不會的全說出來,老師可以針對孩子的盲點歸納的細講,再笨的孩子他也可以考出好成績,而家長的做法完全是錯誤的,如果像你這樣都能給孩子打會,都能吼孩子就聰明了,孩子就可以沒必要去上學了,你打我也打,誰都打,然而這種咆哮式,恐嚇式教育方式孩子從小到大已經習慣成了自然,孩子也適應了這樣的家庭生活,隨著孩子年齡越長越大,開始步入社會的時候,孩子的表現就是性格特別內向,孩子有什麼不開心的事還有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挫折都不願意和家長說,孩子回到家幾乎很少去和家長交流,有話說不出,畢竟孩子膽小怕事,這樣的教育給孩子心裡帶來了很大的陰影,每次回到家總是說那麼幾句話。所以家長要知道孩子為什麼不愛跟你說話你就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在孩子小的時候你是怎樣教育孩子的,是不是在孩子生活中,學習上做出了一些刺激孩子的動作,經常吼孩子刺激到他了,都是孩子長大不愛跟你說話的主要原因。如果的確是做家長的不對,那孩子從今以後就不要再打他罵他了,你做家長越溫柔脾氣越好,孩子才越喜歡跟你們溝通,還有就算孩子不願意找家長說話,那你們做家長的可以找孩子說話啊,說話時態度溫和,不要動不動就發火,你越這樣孩子越不愛搭理你,家長我建議你還是自己反省一下自己想想吧看看是不是你的錯誤引導毀掉了孩子的前程。
2,家長不給孩子說話權利,故意插嘴打斷孩子。(重點)
不管孩子說話說的有沒有用,說的對不對,孩子說話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無緣無在孩子沒說完的時候搶話,打斷孩子說話,一定要聽孩子把話說完再針對性分析,等孩子說完了家長在跟孩子分析說的話有沒有必要有沒有價值,誰都有口誤說錯話的時候,如果你家長只想著自己,孩子沒把話說完就著急打斷孩子說話,那孩子不願意不願意跟家長說話那是必然的,你們做家長的錯誤做法影響到了孩子,不去鼓勵孩子,一說話就打岔,那孩子怎麼能願意跟你說話啊。所以孩子沒說完話的時候千萬別著急插嘴,別去打斷孩子說話權利,你越不給孩子發言權,總是覺得自己對,那孩子心裡有想表達的想說的話永遠不會跟家長說一句的,畢竟孩子大了越來越懂事了,就不再像小的時候那麼單純了,什麼事孩子心裡都有,他只是想跟能合得來的人在一起說話,不愛和經常打斷他的發言權的人說話罷了。所以家長你們還是反省一下自己吧,你們無緣無故插嘴,不給孩子說話機會,那孩子怎麼跟你說話啊
3,孩子可能工作忙,根本沒有說話的時間,甚至孩子沒有想要跟你說的話,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孩子工作忙那是必然的,有些工作確實特別累,尤其是那種熬夜加班的,早晚班那麼來回倒班的,每天工作量大,任務緊,孩子上班老闆根本不讓員工看手機,晚上乾的又累又晚,根本沒有心思看手機,除了中午吃飯包括休息時間,還有孩子根本沒有想跟家長說的話,孩子沒有什麼話可說,每天都是重復那些東西,也沒有新鮮事發生所以沒話可說。
以上的事實都可以證明孩子不愛和家長說話,很多東西都是和家長平時教育孩子有直接關系,有時候孩子先跟你說話,你們的舉動導致了孩子已經定格了,你們教育孩子不當的方式已經習慣成自然,孩子心裡造成了負擔,陰影,恐懼感才會喪失說話的動力和信心,才不願意跟家長溝通。所以家長您還是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吧!
⑹ 「為什麼孩子不跟你好好說話了」因為他們最不願意聽到的這三點
錢鍾書是我特別喜歡的一個作家,《我們仨》是楊絳先生在丈夫錢鍾書去世以後寫的一本書,書中寫到的圓圓,就是楊絳和錢鍾書的女兒 ,她的高情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圓圓人緣很好,還只有12歲時,生病住院就有很多朋友來看她。
圓圓很小就很會照顧他人。爸爸有一次出遠門,對圓圓說要孩子照顧媽媽,而不是媽媽照顧孩子,果然,圓圓把媽媽照顧得很好。
她知道媽媽不敢碰貓屎,就背著媽媽一個人在雪地里,先把院子里白雪覆蓋下的貓屎摳除干凈。
媽媽一個人在晚上怕出去,都是圓圓陪著她出去的。有一次圓圓發燒了,沒有能夠陪媽媽出去,媽媽走到半路上,還是因為害怕而折返回來了,圓圓也不並點破媽媽是因為膽子小才回來的。
圓圓後來又因為樂於助人,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情商高的孩子,和誰都能夠好好說話,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強。培養高情商孩子,從孩子能夠跟你好好說話開始 ,如果你也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高情商的孩子,歡迎來看這一本《親子溝通密碼》。
作為父母,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們的孩子越大越不喜歡和我們好好說話了?或者一說話就一股火葯味,沒法溝通下去。很多人都以為是孩子的問題,其實孩子的問題,也都是家長問題的反映。
《親子溝通密碼》的作者高情商溝通力專家鄒璐為我們解開了這一疑問。
這個作者非常厲害,厲害到什麼程度呢?她曾經在法國留過學,美國治過癌,非洲冒著炮火淘過金,用三年時間敗掉兩個億,完成了從總裁到小白的逆襲。這樣傳奇的人物,卻於2016年回國做親子教育。
她有兩個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1個15歲女兒,1個14歲兒子,曾經獨自一人,帶著兩個孩子在四個國家度過童年。現在女兒在中國讀書,兒子在美國讀書,孩子們卻和她無話不說。
我的女兒也11歲,已經進入青春期前期,原來非常聽話,但這一年來完全變了一個人,總是不和你好好說話,有時懟得你生氣冒煙,經常出現火星碰地球的情況,我同學家的孩子也都是這樣,完全無法溝通,這本書對我們來說真是及時雨啊。
這本書講了親子溝通的七個密碼,都非常精彩實用,如果你也想和孩子溝通順暢起來,在這里我總結一下和孩子溝通前,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三件事。
01和孩子溝通前,你必須知道的第一件事,
阻礙你與孩子溝通的,正是你的「評價」。
為什麼孩子不想和你好好說話了?這是因為父母經年累月對孩子的評價。這些」評價「,會引發與孩子的溝通危機,那麼怎麼解決呢?我們要學會使用」觀察「的語言和角度,才有可能與孩子取得溝通的前提。
沖突1: 今天孩子玩了三個小時的手機。你一激動沖上去就說,你總是玩這么久手機,這就是「評價」,動不動就上綱上線,孩子也會帶有情緒,想極力反駁,我沒有老是玩手機呀,你們之間的溝通就接不下去了。
換一種說法 :孩子,從屏幕使用時間記錄上看,你今天玩手機3小時了,遠遠超過了我們約定的每天45分鍾時間,這種就屬於從」觀察「角度上看的客觀說法,接下來家長再控制手機時間,孩子就更能接受一些。
因為家長每天都會碰到孩子要拿手機做各種平台作業,以後我們都可以用計數器,來收集客觀的真實,能夠避免與孩子的口角之爭。
沖突2: 早上起來,孩子還沒有培養成一起床就鋪被子的習慣,有時鋪,有時不鋪。
你一看到就評判說,你總是不鋪被子!
孩子也會反駁,我還是有鋪被子的時候,你這樣說不公平,總是冤枉我,從而會拒絕與你的進一步溝通。
到頭來,天天都是這樣說他,他也一直養成不了鋪被子的習慣。
換一種說法: "我看到你一周內有三天鋪了被子,"這是樸素的事實,孩子不會反駁,也不會情緒激動。
你再和他討論一下,怎麼樣才能天天鋪被子呢?可能他會在冷靜的狀態下會有很多突發其想的靈感。
很多時候,父母急於發泄自己的情緒,為孩子的錯誤著急上火,卻恰恰忽視了,他們真正想要的是讓孩子學會解決問題,而這樣的評價的態度,通常都是負面的,孩子肯定不能從中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反而帶有情緒,不好好說話,把事情弄得更糟。
很多身心靈的書都教導我們, 要放下心中的評判,因為這樣你才能夠無限接近真相。 你不評判孩子,孩子也不會評判你,我們都學會平和地觀察,而不是激動地互相評判指責,這樣才能慢慢學會轉化自己的思維,即使是困難和挫折,也是寶貴的學習機會。
所以,當你想評判孩子時,可以用「我看見,我聽到」說出我們自己的真實感受。
02和孩子溝通前,你必須知道的第二件事,
阻礙你與孩子溝通的,正是你的「講道理「。
我們每天給孩子講很多道理,但為什麼孩子就是聽不進去?因為你總是講道理,孩子覺得很煩,一煩就不好好說話了,你只是說道理,並沒有識別和接納孩子的情緒,當孩子在用情緒腦時,理智腦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所以我們需要 先理清孩子的情緒,才有可能引導孩子思考問題關鍵所在,想辦法解決問題。
沖突1: 孩子一出現問題時,你是不是最容易採取的反應就是說教?比如孩子碰到早上起太晚遲到的問題,「我說過不可以這么晚睡覺",孩子一頓哭鬧,但是在這件事情里最關鍵的問題,孩子無法早睡的問題,還是沒有被妥善解決。
換一種說法: 對於這件事我們可以在孩子放學回家時,和孩子談一下。
我們 首先要識別孩子的情緒 ,媽媽看到你很難過,我看到你今天早上遲到了5分鍾,你是不是有點擔心媽媽責罰你?
接著要接納孩子的情緒 ,媽媽不會責罰你,也能夠理解你其實是非常害怕遲到的,害怕被懲罰的心情。
最後, 分享我們同樣的經歷 ,這種緊張的感覺我也有過,是挺不好受的。
沖突2: 今天孩子又哭了,當孩子一哭的時候,你是不是就會說「不許哭」,孩子的情緒一下子就被壓制下去,發不出來,長此以往,要麼就是冷漠,要麼就是一點就著的火暴脾氣。
換一種說法:
我們首先要 識別孩子的情緒 ,媽媽看到你哭了,是不是很難過?
接著要 接納孩子的情緒 ,媽媽不會不許你哭,也能夠理解你是不是有什麼難過的地方,等你平靜下來找媽媽聊一下好嗎?
分享我們同樣的經歷 ,這種難過的心情我也有過,是挺不好受的,一般是找朋友聊聊會好一些。
很多時候,孩子都希望能活在父母的尊重里,希望自己的情緒能夠被父母看到,不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來看問題,而是一味講大道理,孩子其實是無法理解道理的,孩子是在具體的活動中學習和成長的,不信你試一下,你一講道理,孩子就反感,更別說與你溝通了。
正面管教有一個理論,先接納情緒,再解決問題。從而能夠不懲罰,不嬌縱地有效與孩子取得溝通。 只有孩子情緒被接納了,才會冷靜下來思考問題,真正要學會解決問題的永遠是他們自己,而不是由父母代勞。
03和孩子溝通前,你必須知道的第三件事,
阻礙你與孩子溝通的,正是你的自以為是。
你有多長時間沒有了解過自己的孩子了?先弄清楚孩子的真實需要,才有可能有的放矢,解決問題。
作者說,「每一個指責和批評他人的人,都是在悲劇式地表達自己的善意。」所以你有沒有想過,孩子看似不好好說話的背後,也是在表達自己的善意。
沖突1: 你家孩子特別喜歡玩交際軟體,比如微博,微信,畫世界,愛和陌生人聊天。而到了青春期,因為大家的興趣愛好不同,大家也有這個班那個班要上,很難約出來一起玩,在學校里也很難找到合適的朋友,所以喜歡玩手機,因為可以找到聊天的伴。我們知道,孩子最終是需要融入社會的。
換一個說法 :「我看見」孩子喜歡玩交際軟體,「可能她感到」孤獨,「可能她需要」朋友。孩子玩交際軟體的背後,是表現了孩子的渴望朋友和交際的需求。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頭腦風暴解決這個交際匱乏的問題,鼓勵孩子多出去與朋友打交道。
沖突2: 你在沙發上又看到孩子的書包了,一回家就扔在沙發上,不放回房間,幾天了,還在那裡。你只是看到孩子亂放書包,就對孩子發火,「怎麼每次都不及時拿回房間?」
「孩子,我看見孩子一放學就隨手把書包放在沙發上,你可能是感到太熱了,可能需要第一時間涼快一下,所以一回來就躲房間里開空調去了,就忘記拿回房間了。寶貝,可以不可以告訴媽媽,你真實的需要是什麼?你覺得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
或者說,媽媽知道,你這樣做一定有你的道理,可以告訴我嗎?
那麼,每次在碰到與孩子的爭執和沖突問題時,多想想,我們可以做些什麼?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著名心理咨詢師武志紅老師曾說過,生命力如果被看見,才是好的生命力,才能有創造有向上,但如果生命力沒被看見,那將會衍生出來憤怒等負面情緒。 孩子無論是好行為和壞行為,背後都代表著孩子的真實需求,我們不要被表面現象迷惑了,一看到孩子犯錯了就火了,開打開罵,其實也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了解孩子的最真實需求,孩子更容易感受到我們言語中的善意和愛,更容易和我們合作。
《親子溝通密碼》作者鄒璐說,你的孩子並不只是你的孩子,他其實是你人生中最重要一道光芒。 觀察孩子的情緒,接納孩子的情緒,了解孩子的真實需要,就能夠避免與孩子的溝通陷井,讓孩子打開心門,放下防禦和消除對抗,減少與孩子的爭執與沖突,與孩子有了溝通的可能。
⑺ 孩子為什麼不願意跟你說話
有的家長總是覺得孩子不願意跟自己進行交流,其實這跟家長是有很大的原因。有的家長在平時對孩子交流的過程當中,總是會對孩子大吼大叫。而且小編發現,我們中國有很多的家長在自己做錯事情之後,根本就不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把所有的錯誤都推在了孩子的身上。如果是我們的話,當然也不會想要再跟這樣的人進行交流了。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要放低自己的生態,要認真的去跟孩子進行溝通,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溫暖。這樣的話,孩子就明白自己是被父母所疼愛的,父母也願意聽自己去講述心目當中的事情。家長千萬不要對孩子過於的苛刻,孩子的心目當中,最親近的就是家長了,雖然很多的家長出發點都是好的,但孩子在小的時候並沒有認識到家長的良苦用心,所以在不同的年齡段,我們要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⑻ 孩子為什麼不願意跟你說話孩子不跟家長溝通該怎麼辦
每天,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是大多數中國兒童和父母的問題——兩代心理距離思想方法,價值觀,生命態度,興趣的愛好和其他方面。但在我看來,「溝」是不明白的愛,是零溝通的失望。孩子們沒有成長拒絕和與父母溝通,但大多數父母和孩子都沒有以真實意義溝通。「我是你的父親,所以你必須聽我的話。」「你必須努力學習,長大,」「你為什麼不聽這個孩子,這不是一個好孩子。」
⑼ 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和你好好說話
可能你的表達方式有問題,或者你沒有理解透徹孩子的意思,就直接否定了他的表達,導致孩子不願意和你溝通。建議你學習兒童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