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男孩子和女孩子在一起到底是為什麼
簡單的來說。男生對女生有吸引力。女生對男生也有吸引力。所以有些男生和女生在一起。導致很多都信致。。。再說男生不跟女生在一起。那你也沒有可能想這個問題。。因為你並不存在
② 男生為啥找女生做cp
男生會找女孩子做cp,是因為自古以來都有一句俗話,叫做男女搭配,幹活不累,而男孩子天生和女孩子之間就會相互吸引,互相之間的配合有時候也會很默契,而且有的時候女孩子犯了一些錯誤,很多男孩子也能夠相互容忍兒不會走,怪罪對方或者是埋怨對方。而如果說是同性之間做cp的話,比如說男生和男生,或者女生和女生,那麼很容易,兩個人之間因為一些小的錯誤就會產生一些矛盾,而如果說男生和女生做搭配的話,那麼可能就會避免了這種矛盾的發生,互相之間也會相互容忍的界限更多一些,所以說男孩子還是更願意找女孩子做cp的,這樣子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也都會非常有動力。而且男孩子天生對女生的保護慾望就很強烈。他會在做一些事情上都會更努力。
③ 一個男生明明喜歡一個女生但為什麼要給她和別人磕CP
試探女生對他有沒有那種意思,可能是不想被情緒左右,希望盡快有答復;不管是在一起還是徹底斷開這份喜歡,這可能是男生設定的時間段吧。
④ 為什麼會磕cp
我突然想到有一次和朋友閑聊,她說:「cp真的太好磕了!」然後給我發來一堆兩個人同框的照片。還記得前幾天,另一個朋友為了看他在微博上關注的cp的日常,從不玩抖音的他下載了抖音。
仔細想想,生活中這樣的「愛情寄生蟲」不在少數。
從二次元到娛樂圈,從電視劇電影到微博上真實情侶的日常,到處都有cp粉。他們不談戀愛,或者是母胎solo,但磕cp的時候好像比自己戀愛時還要上心。
我問朋友:「幹嘛這么喜歡磕cp啊?看別人談戀愛也能這么爽?」
她說:「磕cp很甜呀。看別人談戀愛,就好像自己在談戀愛一樣。但是自己戀愛還會有很多麻煩事。比如兩個人會經常鬧矛盾啊,還需要慢慢磨合性格。要是不合適,既浪費時間又浪費感情。磕cp多好,全是甜甜的日常。」
我忽然可以明白她的感受了。
寒假時台劇《想見你》熱播,我也不自覺就沉湎於李子維和黃雨萱的愛情。我的思緒會隨著劇情波動起伏。看到黃雨萱和李子維緊緊相擁,看到他們沿著海岸線共騎一輛摩托車,我的心底會有一絲莫名的甜。在黃雨萱生日時,李子維總會准備許多驚喜。我彷彿也能感受到姑娘的幸福,甚至身邊縈繞著一種奇妙的期待。
這些經歷也激發了我對這種愈發普遍的現象的思考。
我們喜歡磕cp。即便自己沒有真正意義上涉足其中的感情,我們依舊會不自覺地動容。我們會感受到甜蜜、幸福,會為別人的愛情流淚。
事實上,磕cp的本質,是一種「共情」。
最近我讀到一篇研究,剛好解釋了類似的心理活動。今天就借著這篇文章,來和大家聊聊什麼是「共情」,以及為什麼cp這么好磕。
什麼叫「共情」?
我們生而為人,天然帶著感知他人情緒的能力。這樣的能力或強或弱,但每個人都是具有的。而當我們說一個人可以「共情「,指的是:
Ta可以察覺、感知到別人的情緒,還能體驗到類似的感受。Ta不僅能夠准確認識他人的情感狀態,還能有相似的情感反應。概括來說,也就是ta能夠「情感遷移」。
就像磕cp時,cp粉可以察覺到cp的感情,能夠感受到他們內心的情愫。即便只是熒幕情侶,但故事裡他們表現出來的依舊是甜美愛情。觀眾仍然可以感受到這樣的情感,然後遷移到自己的內心。
這種能力,被研究者們稱為「共情「。它會給人們帶來很多不同尋常的情感體驗。
比如朋友的親人去世,你也會跟著難受一整天;看言情小說或電視劇,你會深陷於主角的完美愛情,就好像是自己戀愛一樣沉醉;朋友分享一件讓他十分生氣的事,你可能也會憤憤不平。
每個人的共情能力是有差異的。
女性的共情能力往往比男性強。所以看韓劇時哭得泣不成聲的往往是女生,cp粉也大多由女孩子組成。當然也有的男孩子比較感性,可以很敏銳地察覺出他人的情緒波動。這種男生的共情能力是比較強的。
看完上面解釋的共情的含義,或許就會有人這樣想:
「你說的共情不就是多愁善感嗎?共情能力太強會不會太過感性了。我們不應該多一些理性思考嗎?」
實際上,共情與理性並不沖突。共情是一種感知和體會的能力,而理性是一種思考方法。
比如,你和一個朋友聊天,他說他上周分手了。剛開始聊的時候還好好的,朋友也表現得比較樂觀。但你可以從他的神態、語氣或者動作上察覺到他的情緒越來越低沉。這就是共情能力在發揮作用。
你感知到了他的情緒變化,選擇轉移話題,巧妙地避開了這個雷區。或者很快地想出恰當的回應方法,然後安慰朋友,或是提出合理建議。此時,你就採用了理性來應對狀況。
在這個例子中,共情可以很好地避免尷尬的事情發生。朋友對你的好感度不會滑坡,甚至因為你的情商而對你更加地青睞。你也不會成為網上所說的那種傻愣愣的直男癌。
研究者指出,共情可以讓我們轉換思考的角度。當說話的對方有某種情緒時,我們可以合理地回應,從而做出更多對別人有好處的事情。這樣無疑可以幫助我們改善人際關系。有了更多的朋友和高質量的友誼,我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也能得到改善。生活或許會變得更加幸福。
如果不將共情的作用看得這么功利,它依舊可以讓我們擁有更豐富的情感體驗。
正如熱衷於磕cp的人,即使他們沒有談戀愛,也能感受到戀愛中的甜蜜和讓人沉迷的快感。這種樂趣是缺乏共情能力的人很難感受到的。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准確地感知他人的情緒?應該怎樣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呢?
你可以為「共情」做出怎樣的努力?
在給出如何提高共情能力的方法之前,我們先來說說共情能力是怎樣形成的。
學者Singer認為共情能力的產生有四個必要的元素:
①產生共情的人需要處在一種情緒里;②這種情緒和另一個人的情緒是一致的;③這種情緒是通過觀察、模仿另一個人的情緒而產生的;④產生共情的人知道自己當前情緒是因為別人而產生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
小紅的閨蜜小蘭快要結婚了。小蘭非常開心。兩個女生出門逛街時,小蘭和小紅分享了她的喜悅。因為兩個女生的感情非常好,所以小紅也開始為小蘭感到開心。她的這種心情來源於小蘭,是通過觀察小蘭而產生的。這時,小紅便開始了共情。
學者博宏、張曉文設計了一種訓練共情能力的方案。這個方案分為三個步驟:
1.學習與認識
Jeannerod等學者認為,共情產生的基礎是「情緒共享」。
所謂的情緒共享就是指,我們會不自覺地模仿別人的動作和表情,而這些因素也是產生對應情緒的關鍵所在。因此,我們首先要學習情緒詞彙,提高識別表情的能力。
概括一下,也就是要懂得察言觀色。
當女/男朋友說「我沒事」的時候,你要明白這句話背後的真正含義;當別人說反話時,不要誤把它當作贊美之詞;當受挫的人強忍淚水,不要以為ta真的沒什麼事。表情是語言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博宏和張曉文提供了一種比較有效的訓練方法:看無聲電影。
當我們看無聲電影時,不會受到語言的干擾,我們就更容易注意到非語言的因素(動作、神態、聲調)。而非語言的信息往往包含著更真實的情緒。當我們能夠准確地把握對方非語言的信息時,幾乎就能看透對方的情緒了。
2.理解與審視
理解他人的意圖和需要,是第二個步驟。
比如當你的朋友莫名其妙誇你好看,可能就是他想要你幫他帶午飯了。再比如被喜歡的人發「好人卡」,ta的真正意圖就是要和你分手。等等。
要聽出對方「話里有話」,還是要回到第一個步驟:觀察說話人的神情和動作。
此外,還應該留意,說話過程中突然出現的某些不大自然的語言。本來說「今天的回鍋肉好吃」就可以了,為什麼對方要說「你自己覺得今天的回鍋肉好吃嗎」。這樣一個疑問句已經將對方的真正意思表達出來了。他覺得今天的回鍋肉並不好吃。
3.傾聽與反饋
非語言的信息固然很重要,但語言依然是不能忽視的部分。因此,傾聽成為了關鍵。
除了要聽明白對方在說什麼,還要及時、精確地反饋,也就是回應對方說的話,讓話題繼續下去。不斷的談話可以讓對方的情緒越來越明顯,也能使兩個談話的人之間產生情緒的感染和共鳴。
提高共情能力的確很難。然而,當我們這樣做,我們能夠真正體驗到不同的情緒。也只有在這些時候,我們才能從根本上獲得一種滿足感——收獲高質量的友誼和生活體驗。
我們求而不得的生活意義感,首先是通過與社會建立「共情」開始。只有當你能夠切身感知他人的情緒,當你的心可以感性地跳動,你和生活才能建立起足夠深入和真誠的鏈接。
願我們不會將一生都浪費在麻木的分析,而是懷著情緒、深切地感知社會與人間,柔軟而充實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