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讓孩子參加研學活動
1. 讓孩子參加研學活動有什麼好處呢
除了研學本身給孩子帶來的知識還有別的好處:
1.拓展視野。視野對成長是非常重要的,見多了外界事物後才會又足夠多的機會提升能力,而且自身判斷力也會增強。
2.發展交際能力。在與更多人交流的過程中會漸漸提高在交際過程中的自信,自信的孩子不會羞於展示自己的能力,在擴展人脈的同時也會給他人看見孩子優點、能力的機會
3.豐富孩子課餘生活。與其將孩子困在補習班或是讓他在家裡玩手機看電視,不如讓他出去做點有意義的事。
2. 研學的目的與意義是什麼
研學的目的:
孩子定期參加學校開展的研學游,可以豐富孩子的知識,視野更開闊。研學游是鏈接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最好的橋梁,是學校教育的延展,孩子可以通過主題研學游中獲得課外知識,把課本上的知識帶到實踐中。
研學游的目的是讓孩子在游中學,在學中游,這恰恰彌補了學校教育的戶外實踐教育的不足,在提升學生創新能力與社會責任感,培養文化素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研學的意義是:
研學旅行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傳統游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結合國際上「研究性學習」的先進理念、方法、模式,成為素質教育的新內容和新方式。
研學是由學校或機構統一組織,基於學生自身興趣,根據課本內容,從自然、地理、歷史、人文、科技、體驗六大類別選擇和確定研學主題,在動手做、做中學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集體學習活動。
開展研學旅行,有利於促進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學生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促進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的深度融合,培養創新人才,推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3. 研學活動的目的是什麼
首先,研學的目的是什麼?
現在太多的孩子基本上呆在家裡,靠手機,靠電子產品去感知外面的世界。
而研學就是利用當地已有的自然條件,給孩子創造一個不同的氛圍,可以是人文的,自然的,歷史的,等等多維度的角度來幫助孩子多元化的認識和理解這個世界。
其次,研學只是玩嗎?
研學不是純玩,也不是純帶著目的性,像導游一樣灌輸性的給孩子介紹一些東西。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人為的去設定,比如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行為特徵,這個階段感興趣的事物,然後再根據研學當地所有的特色文化等進行創意的融合。
通過設置一些比較有挑戰性,有意義,有研究性的任務,讓孩子去探討,去完成,去體驗,然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獲得豐富的感知和知識的積累。
比如,我們曾帶著孩子們去研究客家文化,到了福建龍岩的連城縣城,了解了客家宣紙的製作印刷,因為還保留著傳統的印刷方式,所以孩子們親眼看到並參與簡單的體驗,這和在書上看到的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
從材料、過程、工藝、成品等等都是文化的體驗。
接下來,我們還了解當地民俗游大龍的製作,這個被稱作是漢族傳統民俗活動,曾經獲得過吉尼斯紀錄。
和我們常見的民俗龍還不太一樣,龍的身體有兩米長,龍頭就更大了,需要很多壯年同時用力才拉得動。
這么一個起源於明朝年間的這么一個民俗活動,它的意義是什麼?它的製作工序又是什麼?背後又有什麼故事?為什麼還能夠保留至今?
這些對於孩子不僅是一個文化傳承的延續,更是對中國博大中國文化精髓的理解和認識。
而這些東西就算書中有說到的,頂多也就是圖片和文字在孩子們的腦海里轉瞬即逝,而只有當還孩子們去感受,去體驗,等著老師傅講解,一步一步的去領悟,這個研學的過程才是做重要的。
所以,研學重要嗎?
我覺得算是另外一種學習方式的補充吧,可以幫助孩子更加多元的認識世界,拓展視野。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有條件的研學還是有必要的。
不過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有一些研學是屬於頂著「研學」的頭銜,走馬觀花式的游覽,那這種研學就沒有太多的意義了。
我們說有意義的研學,一定是具有課程設計,組織意義在里頭,有人為用心設定,而且是根據研學當地的資源優勢來整合創造的,這樣的研學才值得孩子們去感受。
另外,現在國內外的研學市場也越來越少,很多非物質的匠人都在積極的傳承著中國的物質文化,所以一定程度上也讓孩子們的研學變得更加有意義。
這時市場趨勢導致,也是文化發展的必然性。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