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生女生 » 為什麼有些孩子不黏媽媽

為什麼有些孩子不黏媽媽

發布時間: 2022-12-08 17:02:40

① 寶寶不粘媽媽粘爸爸原因

普遍來看,3歲以下的孩子更喜歡和媽媽膩在一起。孩子依戀母親是一個正常的現象,良好的依戀關系能增強孩子與他人交往的安全感,有利於孩子日後與他人建立親密和信賴關系。但是孩子過分依賴媽媽,而疏遠爸爸,只喜歡時時刻刻呆在媽媽身邊,就需要引起父母爸爸媽媽的注意了。



背後的原因可能有:

1、寶爸陪伴寶寶的時間過少

雖然作為一家之主,爸爸的工作忙碌,回家已經很累,陪寶寶的時間很有限。主觀原因,爸爸有大男子主義情結,覺得照顧寶寶是女人的事情,哪是大老爺們乾的事,拒絕陪寶寶玩。甚至有些爸爸,更願意打王者榮耀,玩游戲也不願和寶寶玩。

2、爸爸和媽媽的教育方法差別大

母親通常比較溫柔,有母性關懷,對寶寶的要求更有耐心;而父親則比較嚴肅,原則性強,要寶寶獨立。母親能更好的理解寶寶,和寶寶心靈交流;父親比較專斷,更多的是直接強制。

3、爸爸不懂如何和寶寶玩

雖然有些爸爸很想和寶寶玩,但不知道如何哄寶寶。很多時候都是事與願違,把寶寶弄哭,一哭,爸爸更是束手無策。

當爹的,到底如何獲取寶寶的芳心?

1、首先要認識到自己加入養育寶寶的重要性

男性和女性的氣質特點不同,兩者是相互補充的,各有優缺點。父親能在意志力、自信力和智力等方面影響寶寶,對培養寶寶的良好性格極其重要。寶寶只有在爸爸媽媽共同的愛和關懷下,才能獲得最穩固的安全感,人格才更健全,更好的被愛和愛他人。

2、堅持天天和寶寶互動一定時間

親子互動中,爸爸對寶寶的愛和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寶寶的性格和生活習慣。

3、提高和寶寶相處的質量

爸爸不要嫌寶寶煩,瑣事多,要多點耐心,用心學習怎麼和寶寶玩,通過聊天、講故事、玩游戲、戶外散步等,多擁抱、撫摸寶寶,增強和寶寶的感情紐帶。

分析:寶寶為什麼喜歡媽媽?

本寶寶的本能,就是粘著媽媽

媽媽可是寶寶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了,對於剛出生沒多久的寶寶來說,他們還沒有獨立個體的概念,只要餓了要喝奶的時候,媽媽就會餵奶,讓自己吃飽。於是寶寶就會本能地想要粘著媽媽,而媽媽一旦離開,寶寶就會認為媽媽再也不會回來,產生被遺棄的恐懼。所以寶寶粘人時,想想寶寶的哭聲中有多少是擔心媽媽不再回來的恐懼,媽媽們就不會再嫌寶寶煩了。

需要安全感,只想和媽媽粘在一起

對於寶寶來說,出生以來陪伴他時間最長就是媽媽了,媽媽是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之後最親近的人。每當到了晚上的時候,四周光線變暗,寶寶心裡會變得恐慌,特別需要媽媽給予他溫暖和安撫,這個時候只有聞著媽媽身上熟悉的氣息,聽到媽媽熟悉的聲音,寶寶才會感到安全,才能安心地入睡。

② 寶寶快一歲了,不是很粘媽媽,這是孩子沒有安全感嗎

家長對於孩子都是非常關注的,因為家長想讓自己的孩子變得更加的出色。所以家長這個時候一定要注意觀察自己的孩子,因為每個孩子的特點都是不一樣的。寶寶快一歲了,但是並不是很黏媽媽,這是因為孩子沒有安全感嗎?

這個時候媽媽也不喜歡太過擔心,因為有很多媽媽感覺孩子不喜歡自己,所以這個時候媽媽的情緒也會變得特別的焦躁。但是這比較正常,所以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做好引導工作,而且媽媽這個時候也應該耐心一些,一定要多陪伴自己的孩子。

③ 孩子長大後為什麼和媽媽越來越不親

身邊有的孩子,小時候總是離不開媽媽,即使有時媽媽態度不好,孩子也還是最愛媽媽,非常親昵,但孩子長大後,和媽媽的距離越來越遠,有了隔閡,再也不親了,一般這個時候,媽媽喜歡說一句話“越長大越不聽話,翅膀硬了”!

雖然孩子長大後,會有自己的想法,也表現得比較有主見了,但還是和媽媽關系好的話,心裡的距離還是近的,如果媽媽自己感覺到和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那這個時候,需要媽媽想想自身的問題了。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和媽媽有距離感,並不全是孩子造成的,而大部分原因在媽媽身上。

朋友筱筱和兒子就是這樣,以前關系很好,有說有笑,但現在筱筱和兒子幾乎沒話說,特別是筱筱兒子小樂從不主動給筱筱說話,這是從小樂六年級開始的。

筱筱說當時接小樂放學,小樂老師跟自己說了小樂最近的表現,說完後,筱筱很生氣,因為兒子表現不好,筱筱也沒多想,正在氣頭上,就在老師面前教訓起小樂,旁邊還有很多同學和家長,小樂只有聽著,悶不做聲。

回到家後,小樂將自己一個人關在房間,沒有吃飯也沒有說話,第二天還是沒有和筱筱說話,筱筱這才意識到自己昨天說的很過分,給小樂道歉後,小樂依舊沒有說話。

筱筱老公知道這件事後,批評了筱筱,說筱筱太沖動了,小樂已經上六年級了,現在自尊心很強,還當著那麼多人面說他。

四、品行不端的媽媽

有的媽媽品行不好,而孩子在學校受到了良好教育,回家後會看不慣媽媽的做法,時間久了,會特別嫌棄媽媽,久而久之,就會出現距離了。

其實和孩子相處很簡單,只要媽媽對孩子是真心的,那麼孩子一定可以感受的到,並且懂得尊重孩子,不隨意打罵孩子,做一個品行端正的媽媽,這樣的話孩子只會和媽媽越來越親近。

④ 我家寶寶不粘媽媽,我應該怎麼辦呢

那需要和孩子建立親密關系,平時要多帶孩子,和孩子做朋友,建立好孩子的安全感。
1、0~3歲,尤其是1歲半至3歲之間,是培養孩子的依戀關系的敏感期。
2、在寶寶3歲前媽媽要全身心地呵護、照顧孩子,每天至少要保證有2小時陪伴。
3、孩子在3歲前,千萬不要完全丟給保姆或者爺爺奶奶帶,如果媽媽必須與孩子分離,在孩子3歲前分離最好不要超過3天,
4、6歲前不要超過一個星期。如果孩子與媽媽分開的時間長了,其本來建立起來的親密關系可能會中斷。而孩子與父母的親密關系是所有親密關系的基礎,只有與媽媽的愛連接上了,才能去愛別人。

⑤ 孩子不願意和父母親近,究竟是為什麼呢

你要知道孩子的世界是很單純的,對於他們而言,誰對他們好,他們自然會以同樣的態度去對待這個人;當然誰對他們不好,他們也是會有感覺到,他們自然也不會跟這個人有多麼的親近。

二、父母不能理解孩子。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父母不能理解孩子,很多父母他們只是會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從來不會設身處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為他想。如果長時間都是這樣的話,孩子跟父母之間的距離就會變得越來越遠。

⑥ 百問百答 | 我家孩子1歲3個月了,完全不黏媽媽,正常嗎

寶媽提問    

        寶寶1歲3個月,為什麼不黏媽媽呢?每次我去上班他都能很好地說「再見」,不哭不鬧。鄰居的小孩子看見媽媽出都會哭,只有我的寶寶不哭,是不是因為媽媽對他的愛不夠多?

菁鷹寶寶回答

        寶寶不黏媽媽的原因有很多。

1. 可能是媽媽照顧得不夠多

        可能是媽媽照顧得不夠多,孩子更信任其他養育者。生活中可能平時照顧孩子起居的是奶奶或者保姆,那麼孩子跟媽媽之間的情感聯結可能就不夠。

2. 可能是孩子有安全感

        可能是孩子有安全感,孩子和媽媽之間的互動質量比較高,是安全的依戀關系,所以就表現得沒有那麼黏人。

菁鷹寶寶建議

如果孩子不黏媽媽,菁鷹   寶寶處理的建議:

        孩子安全感、依戀關系的建立需要時間的培養和情感的流動,媽媽應該加強和寶寶之間的互動。媽媽與寶寶相處的過程中,如果寶寶要黏媽媽,這時候媽媽的態度十分關鍵,如果媽媽表現出冷漠或者對於孩子的需求不耐煩,那麼孩子可能會受挫,這時媽媽應積極地給予回應。

⑦ 如果孩子不黏媽媽反而黏奶奶,應該怎麼辦

所以媽媽首先要反思自己是否缺少對孩子的陪伴,雖然我們也理解媽媽一定是最愛孩子的,可能因為某些原因,失去了陪孩子的時間,但是現實的情況是,只要高質量的陪伴才有助於建立高質量的親子關系。寶媽可以固定時間給寶貝親子閱讀,一方面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另一方面給孩子難得的溫馨的親子時光。當媽媽寶貝抱在懷里,溫柔而平和的閱讀一本孩子喜歡的繪本,那種甜蜜和溫暖,孩子能夠體會的到。


孩子最能摸透大人的心思了。誰在家裡有地位,誰說話管用,孩子一清二楚的。當媽媽批評教育孩子的時候,奶奶不能和媽媽意見一致,經常護犢子,否認媽媽的觀念,讓媽媽威信樹立不起來,常常半途而廢。如果在相同的情況下,先不要急著與奶奶或者孩子紅臉,觀察幾天奶奶對待孩子的態度,留心為何孩子願意聽老人的,肯定是有原因的,仔細觀察一下。

每個孩子都喜歡玩具。你可以找一些理由,比如六一兒童節、孩子生日、表現好的獎勵等這些作為理由,給你的孩子買玩具嘉獎他/她。這樣慢慢的孩子會記得他有一個特別疼愛自己的媽媽,逐步建立好印象。這樣孩子也會慢慢聽你的話了。

⑧ 寶寶八個多月黏奶奶不黏媽媽

依戀分為「安全性依戀」和「不安全性依戀」。不安全性依戀主要表現為焦慮一一迴避性依戀和焦慮一一抗拒性依戀兩種。這兩種不安全性依戀的共同點是孩子的焦慮感較強。有焦慮一一迴避性依戀的孩子時常表現出迴避母親的親密行為,當母親接近他時,他反而轉過身去。 有焦慮一一抗拒性依戀的孩子則表現為抗拒母親的安慰和接觸,對母親缺乏信心,也缺少對外界的探索。 為什麼有些孩子會形成不安全性依戀呢?心理學研究認為,早期的「母性分離」是一個重要原因。所謂「母性分離」 不僅指缺失母親,也包括缺乏母愛,缺乏一個固定的、關心孩子的照看人,更重要的是缺乏一個刺激豐富的照看環境。嬰兒在一個缺乏相對固定的、敏感的照看人的環境中,無法建立一種相對穩定的交往模式,無法建立特定的依戀關系和良好的依戀類型。 因此,為了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應讓孩子生活在一個比較穩定的照看環境中,有相對穩定的照看人。在現實生活中,母親(或其他照看人)與孩子的短時間分離是不可避免的,這種短暫的分離不但無害,反而有一定的益處。有研究表明,習慣於短暫的愉快分離的孩子,對於不愉快分離(如母親外出、生病住院等)也不會有多大的苦惱。孩子與家長相處的質暈,比相處時間的長短更為重要。

⑨ 讓孩子變得更獨立、不再那麼粘媽媽的秘訣是什麼

可以藉助這三個小妙招,讓孩子在輕松愉悅的狀態下學會獨立。

一、玩"躲貓貓"的游戲
若是家長強行要求讓孩子必須獨立,那麼他們內心會覺得恐懼,甚至以為媽媽不要自己了。因此嚴厲的方式,並不適合讓孩子獨立,反而會加劇他們內心的恐慌。分開的過程需要緩慢,同時還需要有耐心才行,家長可以用游戲的方式打開,說不定事半功倍呢。
陪伴孩子的途中,跟他協商一起玩游戲,然後暫時離開他的視線一小會兒。讓孩子感受一下沒有父母在身邊的感覺,並且邀請孩子去尋找。這個過程,他會覺得很有意思,這樣媽媽哪怕躲起來五六分鍾,孩子也不會覺得難過。當然,離開的時間也比較重要,最好選擇孩子情緒高漲的時候。要是能夠在"重逢"的時候,給孩子一個儀式感滿滿的擁抱,說不定他會更開心哦。

二、讓他人代替父母去陪伴
生活中,孩子依賴的對象是固定的,這時可以試圖分散他的注意力。可以請家裡其他的大人去陪伴及照顧孩子,父母減少陪在孩子身邊的時間,讓他適應被別人陪伴。慢慢的,孩子會體會到不一樣的快樂,自然注意力也會被其他人所吸引。對小孩來說,一旦適應之後,就會變成習慣。
只要他適應了跟媽媽分離,那麼很快孩子黏人的行為就會逐漸減少。因為他知道,旁人也能給他更多不一樣快樂,而這些是媽媽給不了的。

三、試著放手給孩子獨立的機會
有些媽媽平時管得寬,習慣性去包辦孩子的生活,所以才讓他們養成了依賴及黏人的毛病。換句話說,孩子的黏人就是父母的不放手導致的。因此要試著給孩子信任,然後放手讓他們去獨立做決定。在獨立的空間里,孩子可以自由的玩耍,自由的做決定。
當然,父母要確保提供的空間是沒有安全隱患的,這樣孩子哪怕一個人,也不用過分的擔心他們。其實獨處的環境,對孩子的獨立和思考都是很有助益的。成長路上,獨立包括很多方面,不管孩子學會哪一樣,對他未來都是好事。

⑩ 為什麼寶寶更愛爸爸卻不愛黏你教育孩子,父母戰線要統一

很多家庭都會有這樣的情況:小孩子更黏爸爸或者媽媽。以前我也更喜歡媽媽,我發小就更喜歡爸爸,後來自己有了孩子才發現,原來這種情況是有原因的。

我是個瞎操心的性格,家裡什麼事都愛管,可能和孩子爸也有關系。他的態度是只要不過分,怎麼樣都行。就比如在教育小孩的問題上,孩子做錯事我會去制止,他卻覺得小孩子天性使然,不要去限制太多。

有一次寶寶咬玩具被我看見了,這還了得。本來玩具細菌就多,吃到嘴裡難保不會拉肚子,而且一旦養成咬玩具的習慣,萬一誤食了後果不堪設想。於是我就訓斥了他兩句,叫他不能再這樣做了,沒想到這孩子估計是平時被爸爸慣壞了,竟然還挺倔的,等我轉過頭繼續做事的時候,他咬得更響了,似乎是在和我故意發脾氣。

這下可把我氣壞了。我跟他說玩具不能咬,萬一你吃進肚子里了,到時候肚子痛只能進醫院。可是這熊孩子完全不聽話,氣得我吼了他幾句,他就可憐巴巴的坐在地上。果不其然爸爸又開始打圓場了。一邊摸著寶寶的頭說「不哭不哭哈,摸摸頭,媽媽再凶你就讓媽媽變成小豬豬」,一邊轉過頭來跟我說,寶寶這么小,你凶了他他也聽不懂啊。

孩子爸這么大一個人學著小孩子說話,讓人好氣又好笑。本來緊張的氣氛,完全被打破了。於是這次教育又以父子兩聯合一氣告終。

雖然這件事就這么過去了,但我始終認為父母之間的這種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問題。夫妻雙方在沒有溝通的前提下,教育孩子的方式出現了分歧,如果不能很好的解決,反而會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

最常見的就是兩個大人之間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孩子在不辨是非的情況下,肯定是跟著順著自己心意的那個人走的。這樣不僅無法讓孩子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反而會讓他們覺得自己並沒有做錯事,下次還是會順著自己的心意來做事,犯同樣的錯誤。

雙方教育方式不同,還會出現我們上面說到的,孩子更黏父母中的某一方。一個人在教育時,另一個人在安慰,勢必會讓孩子形成這樣的意識:媽媽總是批評我,在她面前做這個不行做那個不行,經常被她說,不喜歡和媽媽在一起;爸爸最好了,爸爸什麼都幫我,都不會罵我,所以爸爸是好人。於是在孩子心中自然就更親近爸爸,不想和媽媽待在一起。

在教育孩子方面,特別是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始終有家長這樣認為:孩子年齡太小時,我們不應該去抹殺他們的天性,所以不要對孩子有過多的指責。但是,孩子並不是所有的天性都是正確的行為,我們需要對他們做適當的引導,讓孩子在小的時候就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才能在成長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作為父母,怎樣教育孩子才能減少分歧,幫助寶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呢?

1. 教育孩子方向要一致

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父母最好提前做好溝通,一定要保持一致的態度。在老一輩的教育方式中,有的人喜歡用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其實這種方式非常不妥當。雙方教育方式不一樣,會讓孩子養成「看臉色行事」的習慣。當孩子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就得到大人的安慰,反而會讓他產生一種「自己沒有做錯,卻受到指責」的感覺,長久下去還容易產生逆反心態。

2. 一方在教育的過程中另一方最好別插手

教育的過程中,父母雙方肯定會有產生分歧的時候。在一方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另一方即使有疑問,本著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原則,也不要去插手。等到事情結束後再進行溝通,討論一下剛才的教育方式是否合理,下次是否有更好的溝通方式可以改進。

3. 教育之後應該進行適當的安慰

很多孩子犯錯後被家長教育時是帶著情緒的,當時對他們的教育不一定能真正聽進去。在事情結束要給孩子適當的安慰,等到氣氛緩和下來後,再一次用溫和的態度指出他們的錯誤,並告訴他們不聽話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讓他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這時他們的情緒已經穩定下來,通常都會非常乖巧聽話,跟他們好好講道理也更容易聽進去。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作為父母還有很多需要摸索的地方。我們要和孩子一起磨合,一起學習,與寶寶共同成長,成為一名合格的父母。

熱點內容
你認為女生為什麼比男生瘦 發布:2025-02-01 22:34:18 瀏覽:927
為什麼有的碘伏顏色比較深 發布:2025-02-01 22:28:34 瀏覽:701
為什麼舊東西 發布:2025-02-01 22:09:00 瀏覽:857
為什麼看電腦越久越累 發布:2025-02-01 22:01:03 瀏覽:125
為什麼懂電腦的人只買i5 發布:2025-02-01 21:55:26 瀏覽:582
為什麼澤塔的顏色是藍色 發布:2025-02-01 21:55:19 瀏覽:701
小米為什麼降系統不支持 發布:2025-02-01 21:51:16 瀏覽:342
蘋果官網為什麼又進不去了 發布:2025-02-01 21:31:26 瀏覽:723
為什麼電腦版飢荒會有邊框 發布:2025-02-01 21:27:47 瀏覽:152
小米泡水為什麼渾濁 發布:2025-02-01 21:27:45 瀏覽: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