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生女生 » 家長為什麼受不了孩子哭

家長為什麼受不了孩子哭

發布時間: 2022-12-07 22:55:49

『壹』 家長為什麼不讓孩子哭

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這個時候哭,就是在為自己「辯護」,哭泣就等於是孩子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所以會要求孩子不許哭,以此來讓孩子認真反思自己的問題。

但對於部分家長來說,他們內心有一個更「邪惡」的原因:家長知道孩子哭出來會好受一些,但這就失去了用痛苦來懲罰孩子的意義,所以會強制孩子不許哭。

這些家長認為,孩子必須要承受這份痛苦,否則顯得自己的批評沒有價值,孩子必須感到愧疚,變成家長期待的樣子,這樣家長心裡才會有一種滿足感。


而這樣的家長,普遍存在以下幾種現象:

第一,他們經常在孩子面前訴說自己有多麼不容易,為孩子付出了多少,好像自己過得這么差全都是孩子的錯。

第二,當孩子正常和他們溝通時,得到的反饋經常是一種反問。比如,孩子問:「我的書包放哪了?」得到的回答永遠都是:「你自己的書包都不知道放哪,還好意思來問我?」

第三,當孩子取得一點成績,向父母展示時,得到的回答不是鼓勵,而是:這有什麼好顯擺的,有本事你……給我看看。

第四,當孩子經常做一些不符合自己要求的話,或者是做不到自己要求的標准時,經常會對孩子說:你要是再這樣,就別說是我的孩子。


這樣的家長歸根結底,就是希望孩子永遠保持虧欠、自責,然後百分百聽他們的話,持續不斷地努力,持續做出讓他們感到驕傲的事情。

家長以為這種教育很好,但實際上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成長出來的孩子,會因為經常在痛苦的時候被落井下石,從而變得對自己的父母情緒極其敏感。未來,在他們每次遇到類似痛苦和壓力的時候,都將承受雙倍的折磨。

『貳』 你為什麼不能允許孩子哭

前幾天聽一個已經當媽的朋友跟我倒苦水,說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她的孩子變得越來越愛哭,有時是因為沒給他買喜歡吃的零食,有時是因為和小區里的小朋友玩的時候產生一點小摩擦,有時甚至莫名其妙就要哭,而且一哭起來就沒完沒了。朋友說,我每天下班回來已經很累了,孩子再一哭,怎麼哄也哄不好,頓時心裡就毛躁起來,有時候控制不住就會嚇唬他,再哭就要打屁股了,但也無濟於事,孩子哭得更凶。

朋友的這種情況,應該很多媽媽都遇到過。我們大人習慣性地認為孩子哭就是不好的事,所以只要孩子一哭就會想盡辦法哄他,哄得方式也各種各樣,勵志型的:「寶寶不哭了,好孩子都不愛哭的」,或者利誘型的:"寶寶別哭了,你不哭媽媽就給你買玩具「,還有一種是恐嚇型的:」不許哭了,再哭我就要揍你了!」但往往都適得其反,孩子像是沒聽見一樣,繼續哭鬧不休,大人在旁邊焦心煩躁卻又束手無策。

其實很多父母都陷入了這樣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哭是負面情緒,所以只要孩子一哭,就希望能盡快消除這種情緒。

其實孩子哭真的有這么可怕嗎?

我身邊有一個這樣的案例,鄰居家的小姐姐,小時候特別愛哭,聽她媽媽說,她小時候哭起來都是仰著頭閉著眼睛使勁嚎的,大人問她為什麼哭,她回答「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哭,就是想哭」,常常弄得大人哭笑不得,後來形成習慣了,家裡人就不管她了,她哭就隨她去,反正哭累了她自己就停了。因為「哭功」了得,在周圍的幾個村子裡都出名了,只要提到誰誰家的女兒,大家就會說「哦,那個愛哭的孩子啊!」可也因緣際會,就因為她愛哭,嗓子倒練得好,九歲就被選拔進了戲劇團,後來因為各方面表現都很優秀,成了團里的台柱子,她媽媽常打趣道:都是哭出來的本事。

這個例子雖然有些戲謔,但也確實從某個角度說明,孩子哭並不是一件壞事。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無論是哪種情緒,其實都是我們的大腦傳達給我們的信號。比如焦慮,是提醒我們正在為之焦慮著的事情很難處理,需要我們認真謹慎對待。比如恐懼,是告訴我們可能我們即將面對危險,最好快點遠離。這些負面的情緒其實都是為了保護我們而產生的,那同樣,哭泣,也是我們宣洩內心負面情緒的一個途徑。我們大人也一定有這樣的體驗,如果心裡積壓著什麼不愉快的事,哭出來,就會好受很多。盡管哭並沒有對事情本身產生多大的幫助,但是它讓我們負面的情緒有了宣洩的通道,就如同水溝將洪水排掉。

孩子的大腦處於發育期,他們的表達能力還沒有完全形成,也就意味著他們不能像大人一樣有更多的宣洩渠道,大人不開心了可以去唱K,去喝酒,去跳舞,去聊天,而孩子只有哭這一種形式表達他的情緒,而許多的家長並不知道這一點,往往自己主動去把孩子宣洩的渠道堵死,傳遞給孩子的信息就是「哭是一件壞事,要遠離它」,久而久之,孩子慢慢就會變得不懂情緒的表達,有些甚至會給人一種冷漠的感覺。

許多家長不允許孩子哭,多半出於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1、怕孩子形成慣性,以後只要跟家長提要求就用「哭」招來要挾。

2、父母本身對哭鬧有排斥心理,孩子一哭自己就難受,為了迴避這種難受,強迫孩子要「堅強」。

怕孩子形成慣性思維的,一定是自己堅持不住原則的。比如現在夏天孩子都愛吃冰淇淋,但大人會擔心吃了涼的孩子會鬧肚子或者感冒,就不給孩子吃,可一旦孩子鬧起來,周圍的人再煽動兩句:「就吃一個不會有事的,看孩子哭得多可憐!」這時候父母就軟下來了,一半是心疼孩子,一半是面子掛不住。孩子有了這樣的經驗以後,就會認為只要哭就會讓父母制定的原則變成沒原則,於是只要碰到這樣的情況他就用哭這一招來要挾大人滿足自己的要求,如果這時候大人都不能堅持住原則,往往就讓孩子有了愛哭的慣性。所以說到底,是大人制定的原則是否是「偽原則」,以及真原則能否堅守。諸如孩子去海邊玩還給穿鞋子襪子,不讓玩沙子不讓玩水怕衣服臟了濕了這樣的原則,就沒有設定的必要,因為這是大人自己給孩子上的枷鎖,限制住了孩子成長的空間,而像那些不允許孩子玩水、火、電的硬原則,就堅決不能妥協,並且只要孩子觸碰了原則界限,就要對他進行嚴肅的教育。孩子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難講道理,只要你用尊重的態度跟他溝通,讓他感受到你的尊重和誠意,即便他暫時還不懂你講的道理,但一定會遵照你的囑咐執行。

而第二種對孩子哭鬧有排斥心理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家長無法解決孩子哭鬧的問題,無能為力讓他們感覺憤怒,為了平息這種憤怒,常常就採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去阻止孩子哭,或是教育孩子要堅強,這種方式,表面上看是為了孩子好,實際上是大人的一種自私心理。

有時候,不妨允許孩子哭一會兒,讓他們幼小的心靈也有宣洩的出口,畢竟,對於大人來說,不能吃一顆糖根本算不得一件事,可是在孩子的世界裡,這足夠讓他傷心欲絕了。

『叄』 為什麼家長不喜歡孩子哭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家長不喜歡孩子的哭泣是再自然不過的了,一個是生理上的討厭,另一個就是心理上的厭惡了。 生理上的討厭自然比較容易理解,因為人們對於嘈雜的聲音本身就有討厭的情緒在裡面,但如果只是單純上的生理上的討厭我覺得倒是大部分家長可以忍受的。 而心理上的厭惡才是大部分家長不喜歡孩子哭泣的最主要的原因,對大部分家長而言,孩子哭泣的開始就是「麻煩」的開始,而大部分家長根本就不具備妥當的處理孩子「哭」的能力,只是一味的去制止孩子的哭泣卻不會反問自己孩子為什麼哭泣: 不許哭!不要哭!別哭了!(制止) 哭什麼哭?哎呦,哭得煩死了!(厭惡、反感) 這么點小事有什麼大不了的?有什麼好哭的?(否定) 就知道哭,哭有什麼用?(埋怨) 你再哭,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威脅) 你再哭?再哭媽媽就把你丟在商場不管了!(恐嚇) 要哭你回房間一個人哭去,哭完了再出來。(冷漠) 叫你別哭你還哭?這么嬌氣,一點出息都沒有!(打擊自尊) ........ 上面是生活中很容易見到的當孩子哭泣時家長與孩子之間的對話,而結果是怎樣呢,我想絕大多數是適得其反的,雖然可能有小部分小孩可能是會暫時不哭泣,但是,情緒背後真正的根源並沒有得到解決,而孩子的內心掩藏了更多的恐懼──他怕,他怕他一哭就會失去父母的愛、就會惹父母生氣、就會被打罵處罰!小孩的內心肯定是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的,下次碰到同樣的事情的,肯定是會要哭的更厲害。 所以為什麼說家長不喜歡孩子哭,一言概之的話就是家長缺乏處理孩子「哭」的能力(無法正視孩子為什麼哭),要說的文藝點的話"就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一方面反感孩子的哭泣,另一方面又憤懣自己不能夠妥善的處理這種哭泣。

『肆』 你為什麼捨不得孩子哭你為什麼對孩子哭不耐煩

                ——節選自米米收費微課

                                            01

        孩子哭的時候,人們總是認為:哭是不好的,哭代表著傷心,傷心就代表壞事,壞事就不應該發生。

        所以每當孩子哭的時候,我們就太緊張了,我們太害怕了,於是我們想要快速地用一種方式把他從這種不好當中帶出來。

        基於這種不好,我們通過大量的教育類的課程,我們學習到了各種方法,比如轉移注意力呀,比如說共情呀,比如說多跟孩子討論和定義這種情緒呀等等。

        這些所有的方法都是基於一個背景就是:有情緒不好,哭不好,孩子不應該哭;他們既然生活在幸福中,他們應該總是在笑。

                                          02

        這是一個多麼有限制的信念。當我們的內在含有「哭是不好的,生氣是壞的,有負面情緒是件不好的事情的」時候,我們會很害怕去面對這個。

        於是,當孩子哭的時候,我們就手忙腳亂了,我們就不知道怎麼做了;我們同時也害怕:如果他在公眾場合哭,周圍的人可能會質疑我的家教、對孩子的家庭教養問題等等。所以一系列的恐懼就像我們襲來。

        那我們對待這種恐懼用什麼方法呢?我們會用我們小的時候學會的,從我們的父母那兒學來的方法,就是以暴制暴,就表現得比他更生氣,有一點點理智的家長可能會使用那些方法,比如轉移注意力、共情等等。可是每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其實本質出現問題。本質就是,哭不好,情緒不好。

        我們沒有發現,其實哭是可以有的。這並不是說哭呀、有情緒呀、有負面情緒是好的,但是至少也是可以有的。

        所以當你更深入地學習情緒的時候,情緒是什麼,負向能量是什麼,你就會真正明白,它沒有好壞,它只是一種存在。每一種東西存在就必有它的道理,比如說負向情緒的存在。

                                          03

        當孩子遇到一些事情,他真的需要一場大哭的時候,對孩子最好的,最釋放的,最能夠理解孩子的方式是,把他帶到一個相對比較私密的、安靜的空間里,任由他去徹底而全然地去感受這份情緒。

        當他能夠徹底而全然地和他的自己的情緒在一起的時候,快速地,他就經歷了一次跟這種情緒的完整體驗。

        當他徹底而全然地體驗之後,下一次當他這個情緒又要重新開始的時候,他會發現:我已經完整體驗了,我完全可以想見自己如果現在大哭出來大概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然後他會明白,我直接釋放掉就好了,我甚至不需要通過情緒,我直接就完成了上一次全然釋放之後的這種感覺。孩子就會快速調整到這種感覺里。

        你會發現,他快速地恢復到理性,恢復到智慧里,恢復到有力量里,然後就有力量面對和快速接受眼前的事情,同時快速地想出應對方案去行動去改善去改變點什麼。然後他會發現,一定要經歷負向情緒之後再回來的這個過程可以不用再經歷了。原因是,他已經全然地體驗了。

                                          04

        但是當父母覺得哭是件壞事的時候,我們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停止它、剎車、讓孩子迴避不去看等等方式,幫孩子形成一種對自我的評判:自己沒有能力,自己沒有力量,自己搞不定,自己不停地哭就是不好的等等。這樣反而會在孩子的身上固化這個負能量。

        這只是一個小小的例子,想讓大家明白的是:當我們越多地從我們童年的傳統教育方式出發去對待孩子,而不是真的去了解能量的時候,或者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當我們更深地進入未來的心理時間去恐懼哭代表壞事的時候,我們對孩子所做的一切其實都無異於是在掙扎。當我們看見孩子在情緒的泥濘中,我們選擇什麼方法來拯救他們?我們選擇了一起跳進去,甚至比他弄得還泥濘,比他創造出來的情緒更加沉重、更加狂風暴雨。

        用這種方式能夠打斷孩子去面對自己的情緒,可以讓自己的孩子暫時看不到自己的情緒,因為你爆發得太厲害了。

                                          05

        但其實這些都不是解決辦法。解決辦法是,中斷這個基於未來的心理時間,回到此時此刻的力量里。

        當你回到深深的此時此刻的時候,你會感覺到,孩子的胸口憋了一大團這種情緒,他非常想要充分地去感受這個情緒流過他身體的這種感覺。

        當你在那個當下的時候,你開始有力量,你說:好的,寶貝,以你現在這個狀況,你真的需要好好哭一哭,來,媽媽帶你去一個安靜的、私密的、只屬於你自己的空間里,你好好感受這些情緒是怎麼流淌過你小小的身體的。

        這個時候,你就做出了完全在這種能量流動里的選擇。當你這樣做的時候,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呢?結果就是孩子徹底地體驗了一次這樣的情緒,而後他就釋放了。下一次遇到同樣的事,這整個情緒過程不需要再走一遍。

                                          06

        通過這個角度希望家長明白:如果一個孩子的情緒或者某種焦慮反復發作在一個點,往往是由於他上一次需要完整去體驗的時候,他並不能做到。

        為什麼不能做到呢?往往是因為一個評判,覺得這是不好的,這是羞恥的,這是壞事。由於這種評判的介入導致他沒有辦法完整地去體驗這些負能量。

        而不能完整的體驗就會帶來反復的一次又一次的累積。

        所以次數一多,家長又要形成一個新的標簽:這個孩子就是脾氣不好,脾氣差,這個孩子就是沒耐心等等。家長通過這些標簽的形成又進一步的固化了孩子的這種行為模式。

        久而久之,孩子自己沒有力量走出來,而且家長正在不停地幫孩子去固化到這樣的一種負向行為或者是負向的情緒當中。

                                          07

        難以形容,從未來的心理時間當中走出來是多麼地重要。回到此時此刻,當你有力量了之後,那些所有的方法將才能夠真正地為你所用,才能夠成為你手中的利劍,去幫助孩子更好地和自己身體層面產生的各種情緒、各種能量相處(包括正向能量也包括負向能量)。

        這個孩子才能學會真正和諧地和他自己在一起。而不是像我們很多成年人一樣,每時每刻頭腦里都有兩個聲音,三個聲音在吵架那樣。

        其實成年人就是這樣,每時每刻腦子里有大量的思想流過,有大量的自己不停地和自己爭論的會議在頭腦里開。

        比如說討論下,肚子有點餓嘛,晚上去哪裡吃好呢。那家餐廳不怎麼樣啊,我現在手上的這些工作沒有完成,晚上萬一去不了呢等等。每時每刻像這樣的思想徘徊在人們的頭腦當中。

        而我們之所以陷在思想布出來的陣局當中,原因是,在我們小的時候,從來沒有一個成年人去示範給我們,當我們進入負能量里,當我們拿不定主意,滿腦子不同的思想正在拉扯我們的時候,我們怎麼樣恢復自己真正的力量、怎麼拿回自己是主人的主動權,如何去停止這些基於未來的、基於恐懼的心理時間,能夠回到深深的此時此刻,去拿回自己的力量。

                                          08

        在我們小的時候,從來沒有人向我們展示過這個。所以我們慢慢長大,遇到事情,我們和我們的父母其實沒有多少差別,也就是每時每刻頭腦里自己和自己打架,然後各種博弈在自己的腦海里,大量的思想在那裡碰撞。

        所以會形成很多拖延症的人。拖延症就是沒有力量去行動,他們往往把自己的願望,慾望,夢想等等這些所有的能量都會搞混。

        當他們對於能量,對於內在世界運行的正能量以及負能量的規律無法把握、不能清晰了解的時候,只能學習他們父母的心理方式去應對這個快速、多變的世界。

        而這個世界已經變得太快,以至於現代人都控制不住地去焦慮、擔心。所以這個時代人們的心理壓力變得更大了。

                                          09

        我們小的時候,我們父母那一代可能也就騎輛自行車吧,不會像我們現在人人家裡都會有汽車。表面上,我們看似更豐盛了。富足的程度我們這代人是大大超越上一代了,但是心理狀態呢其實沒有差別。其實我們還是跟父母是一樣的心理狀態。

        當你成為父母的時候,如果你不清醒,很快你會發現,你孩子的內心狀態也會進一步地復制你自己的心理狀態。所以,當你有時間焦慮,當你不停地拖延一些事情的時候,當你看見孩子寫作業很拖延的時候,你真的很難控制自己的壞脾氣。

        原因是,你已經受夠了自己身上的這個負能量,自己又沒有這個力量走出來,那就妥協吧,就和它相處。但是如果有一天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看到相同的「優點」,那將會帶來一個更灰暗的未來吧。於是你就著急了、太害怕了,以至於你就爆發了。

                                          10

        通過這個例子想讓大家知道,拿回力量的方式,通過去中斷基於未來的心理時間。

        當我們有力量去中斷它,能夠深深地進入當下之後,我們會發現,所有的那些教育的方式方法會自然呈現。如果你從來沒有學過這些教育方法,你會從心底里冒出來一個答案就是,此時此刻我的孩子希望被如何對待。

        然後你就有力量把他帶出來,向他示範:當我們進入到負能量的泥潭裡的時候,我們如何能夠快速地拿回自己的力量,並且快速地、干凈地、不帶殘留地爬到岸上。

揭開教育的本質,生命的謎底

導師米米開開,將為你種下一顆種子。

隨著歲月變遷,點滴品味間,發現,種子已長成蒼天大樹

這便是屬於你獨有的幸福之樹,蘊含智慧,力量,愛……

           

『伍』 有些媽媽受不了孩子哭,是因為什麼原因

有很多媽媽都受不了自己的孩子哭,這是因為媽媽對於孩子過於心疼的原因。因為孩子畢竟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所以媽媽對於自己的孩子多半都是非常寵愛,也是非常疼愛的。如果孩子在媽媽面前哭的話,那麼媽媽很有可能就會覺得非常的心痛,於是就盡可能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其實小孩子哭是很正常的一種行為,媽媽在這個時候應該用正確的方式來引導孩子,而並非是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如果孩子哭泣的話那麼媽媽要用充足的耐心來哄自己的孩子,並且要告訴自己的孩子哭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如果有什麼要求的話可以直接提出來,但是在這里哭不會有任何的作用。媽媽要用正確的方式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學會表達自己的聲音,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陸』 當孩子哭鬧時,作為家長不能接受壞情緒的原因是什麼

當孩子哭鬧,家長不能接受壞情緒的原因有很多種:
1、反復強調的事情沒有做好。比如早上起床總是磨磨蹭蹭,家長多喊幾次,或者把孩子從床上拉起來,孩子就開始哭鬧,家長要急著上班,孩子上學又不能誤,家長也開始焦躁不安了。
2、無理的要求始終要提。比如明明要求不能看電視玩游戲,孩子偷偷去看,或者爺爺奶奶縱容去看。等父母關了電視拿走了iPad,孩子就開始哭鬧,父母也會很無奈。
3、家庭教育的非一致性。特別是有爺爺奶奶在一起住的,父母要求事孩子沒有做,父母一批評孩子就會哭,爺爺奶奶就會護,父母也很無力。

『柒』 為什麼我們受不了孩子哭

    大家生活中是不是經常看到這一幕:

      小朋友因為一些事哭鬧不停,家長剛開始還溫聲細語的安慰,奈何孩子太小無法表達或者家長覺得事情很簡單不值得哭等等原因。在哭聲中,家長的耐心一點點耗盡。開始有些不耐煩,甚至後來就各種威脅。

例如:「有什麼好哭的,再哭我就不要你了!」「這點小事,哭哭哭……你還有完沒完了」「不許哭,再哭揍你了啊!」面對這樣的大聲喝止,小朋友就會害怕的強壓住哭聲,可傷心的感覺還是很難控制住,最後小孩子的整個身體都跟著一陣陣的抽搐。

      流眼淚對孩子來說是天然的療愈方式。 當孩子通過哭宣洩心中的不愉快時,就好像卸掉心頭一個沉重的包袱。哭好了的孩子。臉上會再次綻放輕松的笑容,理智也會重新恢復。

      可很多時候我們卻受不了孩子一直哭,這是為什麼那?《童年不缺愛》中有提到兩個原因:

一種是:源於我們童年時一些情緒不被接納的經歷,這些經歷讓我們打心底覺得,哭是軟弱無能的表現。

另一種是,孩子的大聲哭泣會讓我們覺得我們太失敗了,沒法讓孩子開心,沒能力讓孩子好起來。如果這時恰巧有旁觀者來勸孩子不哭,我們的壓力就會更大。

    正如書中所說: 哭真的只是孩子發泄情緒的方式,我們沒有義務讓孩子每時每刻都快樂。

      所以在努力讓他不哭之前,首先我們得允許他可以哭,允許他有負面情緒。如果此刻我們放棄停止他哭聲的一切行為。只是認真的陪著他,傾聽他,反而可能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我們家長應該如何傾聽他的負面情緒,我們具體可以怎麼做那?

(1)確保我們自己情緒穩定且充滿能量

      在孩子深陷情緒中時,我們要學會反映他的感受,而不是下意識的做出反應。反映是像鏡子一樣看到孩子的情緒;而反應更多的是指被孩子的情緒惹惱,下意識的去做一些事情,比如講道理,威脅,勸阻等。

(2)向孩子溫和的傳遞我們的愛與理解。

      孩子哭泣時,我們向他傳遞愛與理解的方式有很多,它可以是做一些肢體動作,比如擁抱孩子、輕輕地撫摸他的後背、看著他的雙眼並為她拭去眼角的淚水;也可以說是說一些共情的話語,讓孩子知道,家長懂得他是怎麼回事;還可以重復的說簡單的話語:「我知道我知道媽媽在這兒!」

      當然,所有的這些外在的技巧與表達,都離不開我們用心傾聽和陪伴。

      孩子能被允許哭泣,同時在傷心時還有爸媽的陪伴,這大概是童年最幸福的事吧!

『捌』 孩子哭怎麼了為什麼家長都不喜歡哭孩子

家長都討厭孩子哭,覺得孩子哭是一種不聽話的表現,是一種家長非常生氣的表現,但是歸根結底家長生氣也是因為孩子哭的時候,家長跟孩子的交流溝通沒有辦法正常進行著,家長覺得孩子不聽話。

家長也要有耐心和孩子正常的交流,因為孩子小的時候哪有不鬧人的呀,肯定都是有無理取鬧的時候,家長就盡可能的耐心的、細心的和孩子聊一聊,可能就能解決很多問題,想想自己的孩子一次都不哭,這個難度太高了,而且一次都不哭的孩子,顯然在智力發育生活方面可能是有點問題。

『玖』 孩子用哭來表達壞情緒時,父母為什麼覺得煩躁與不接納呢

相信很多的父母都會遇到這樣的一種情況,當孩子還沒有來臨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他們就會特別的期待,就會覺得一切都是美好的,萬分期待自己有一個小孩子,但是當自己的孩子子真正到了這個世界上的時候,他們又會覺得特別的煩躁,就是因為他們的時間被這個孩子給剝奪了,在這個時候,如果孩子還不停地哭鬧的話,他們就會覺得更加的煩躁和心煩。在沒有這個孩子存在的時候,他們有充足的一些時間去做自己的事情,就比如說上網沖浪出去玩,但是有了這個孩子之後,他們就不得不去看管這個孩子,本就已經火燒眉毛了,結果現在還要來雪上加霜。

『拾』 家長為什麼不許孩子哭

孩子都是單純的,他們的哭泣很容易找到原因,也很容易安撫。但許多家長卻不這么認為: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在以哭要挾,有的認為哭是無病呻吟,還有的家長甚至故意逗孩子哭。

林女士是一位全職媽媽,她最怕聽到女兒婷婷的哭聲,因為林女士找到了女兒哭鬧的規律:5歲的她總是以哭聲召喚媽媽,有什麼過分的要求,也是用哭聲要挾媽媽,屢試不爽。

趙先生是一名退役的長跑運動員,性格剛強。他很喜歡兒子棒棒,怎麼鬧他都不嫌煩,但只要棒棒哭,他就大發雷霆,嚴厲制止:「不許哭!男子漢流血不流淚,哭鼻子是沒出息的表現。」 至於棒棒為什麼哭,趙先生根本不在意,他認為小孩子的煩惱都是無病呻吟,不值一提。

公交車上,一個四五歲男孩央求媽媽幫他打開酸奶盒的蓋子,媽媽嘆了一口氣,不耐煩地接過酸奶,打開蓋子,猛地喝了一大口。看本來就不多的酸奶,瞬間少了一多半,男孩「哇」的一聲大哭起來。媽媽卻哈哈大笑,對旁邊的乘客說:「瞧這孩子多小氣,親媽喝一口都不行。」然後拿出另一盒酸奶給孩子。孩子伸手去接,媽媽又收回來,厲聲問:「還哭不哭?」

成年人有時根本不顧及孩子的感受,隨隨便便逗孩子哭,又不許孩子痛痛快快地哭。這本質上是對孩子的不尊重,而這樣的不尊重會給孩子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

家長為什麼不許孩子哭?

1.哭,通常是一種負面情緒的表達,因而是令人不快的

如果孩子哭鬧,家長的潛意識會認為這是孩子在公然控訴家長失職,所以家長會自責;如果家長感覺孩子在無理取鬧,會非常憤怒,因為孩子這是在誣告、陷害。所以,家長往往質問孩子:「告訴我,你到底為什麼哭?」其實是要求孩子對自己的誣陷行為做出解釋。

2.中國傳統觀念中有「男兒有淚不輕彈」的偏激思想

男孩哭泣通常被認為是懦弱的表現,於是,家長會要求男孩:「你是男子漢!做男子漢不能哭!」同時,現代社會又倡導男女平等,有些家長也不允許女孩示弱,所以常說:「不要哭,你要做個勇敢的孩子!」

3.在物質豐富的今天,家長往往過於輕易地滿足孩子的要求,有溺愛之嫌當孩子成為家庭的中心,被兩三代長輩寵愛,稍不如意就會以哭鬧相要挾。家長識破了孩子的詭計,自然會粗暴地制止。

家長不許孩子哭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影響?

日常生活中,家長制止孩子哭鬧的方式可謂五花八門——

「不許哭!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我數一二三,你再哭我就把你賣給收廢品的!」「再哭,我就讓警察叔叔來抓你!」

「你要是再哭,我明天就告訴幼兒園老師你在家不聽話,收回你的小紅花!」······

1.不許哭,等於在告訴孩子,他的情緒不重要。眾所周知,哭是孩子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在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沒有發展起來之前,可以用哭來有效地表達他的各種需求。在沒有掌握更多處理情緒的技巧之前,哭也是孩子釋放情緒最方便快捷的方式。哭過了,孩子的情緒就平穩下來,自然就能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變得愉悅起來。

如果家長用「不許哭」去阻止孩子,就等於告訴孩子,哭不是一種好的行為,他的情緒不重要,他的感受不重要,他被一票否決了,想想這有多糟糕!

2.不許哭,會引起情緒阻滯

如果家長不許孩子哭,孩子迫於壓力不得不止住哭聲,強迫自己安靜下來,可孩子壓抑在心裡的負面情緒怎麼辦?當負面情緒找不到合適的出口釋放,就會越積越多,引起情緒阻滯。

當孩子出現情緒阻滯,他往往沉湎於這些不愉悅的情緒之中無法自拔,以至於出現內心恐慌、失去安全感、變得退縮和封閉等。當這些負面情緒越積越多,到了無法壓抑的時候,就會以家長不可預知的破壞力爆發出來,比如逆反、厭學、早戀、游戲上癮、離家出走。

即使不做出出格行為,隱性傷害也是難免的。沉湎在負面情緒之中,孩子就會看不到其他,或者對其他事物失去興趣,妨礙孩子各方面的發展。如果孩子的好奇心被削弱,對新鮮事物失去興趣,學習的熱情就會減弱甚至喪失,變得膽小、黏人、脾氣暴躁……

3.不許哭,是對孩子的冷漠和無視

家長不許孩子哭,是對孩子的冷漠和無視。如果孩子從家長的行為中學到了這種處理負面情緒的方式,就會照方抓葯,用同樣的方法對待同學和朋友,對他人的情緒缺乏了解,不能敏銳地察覺他人感受,或漠視他人的感受,情緒感受力弱,情商低,難以融入集體。

那些迫於壓力,在父母面前表現得很隱忍,試圖以此博得父母歡心的孩子,一旦脫離父母,遇到合適的機會,就會本能地將負面情緒發泄到比自己弱小的對象身上。如攻擊小夥伴、在祖輩面前表現得蠻不講理等。

那些習慣於壓抑自己情緒,從小被鼓勵做男子漢的男孩,長大後很可能習慣以「剛強」的假面具示人,其實是紙老虎,因為他學到的只是忍耐,而不是真正的抗壓能力,當遭遇無法承受的挫折時更容易心理崩潰。

對孩子傷害最大的,是家長在孩子止住哭聲之後的行為:只要孩子不哭了,家長馬上去忙別的事,似乎孩子哭鬧這件事圓滿解決了,至於孩子為什麼哭,負面情緒是否得到了宣洩,家長漠不關心。

歸根結底,這是因為家長不尊重孩子,沒有把孩子的訴求當回事,他們只求耳根清凈。殊不知,孩子哭鬧只是表象,內心的委屈、恐懼才是更需要關注的。所以,家長用「不許哭」來壓制孩子,即使見效也是治標不治本的短視行為。

面對孩子的哭鬧,家長應該做些什麼呢?

1.允許孩子哭泣

家長的正確做法不是強制孩子止住哭聲,而是陪在孩子身邊,用簡單的一兩句話表達對他的理解,之後安靜地等待他哭一兩分鍾。家長會發現,孩子的哭聲會越來越小,逐漸歸於平靜。一旦平靜下來,孩子的臉上就會露出滿意的神情,甚至還可能破涕為笑,轉而開開心心地去做其他的事情。

也許有些父母會擔憂:若不阻止孩子哭,孩子會不會變成一個「愛哭鬼」?這種擔憂是多餘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哭的概率會逐漸降低。允許孩子想哭的時候哭一會兒,他的需求得到了滿足,內在才會有力量,才能變得更堅強,以後哭的可能性反而更小。

當然,家長不必沒完沒了地安慰孩子,或者給他講道理,因為這樣做相當於不斷地將孩子拉回不愉悅的情景之中。孩子越是被安慰,越是聽到各種道理,他就越難以被安撫。

2.引導孩子發現更多表達負面情緒的方式

除了允許孩子哭,家長應該引導孩子掌握更多處理負面情緒的技巧。對學齡前孩子來說,識別情緒和復述情緒是最基本的兩個技巧。

所謂「識別情緒」,就是當孩子哭鬧時,家長要用明確的詞彙給他的情緒命名。

比如:「寶寶生氣了,寶寶在生誰的氣呢?」讓孩子知道他當前的情緒叫「生氣」。

再比如:「寶寶在害怕什麼?沒事,有爸爸保護你!」讓孩子知道他當下的情緒是「害怕」。

所謂「復述情緒」,就是當孩子哭鬧時,家長用語言、畫畫等方式,引導孩子把內心的負面情緒復述出來。

比如,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把「不高興」畫出來,一邊畫一邊講述。在畫與講述的過程中,孩子的情緒很自然就宣洩出來了。事後,家長還可以將畫出來的「不高興」做個了結,將其撕碎、燒掉,或者埋進土裡,關進黑屋子裡,等等。這種儀式感很強的行為可以幫助孩子直觀地學到如何處理情緒。

3.用講故事的方式示範

對小孩子來說,講故事比說教更管用。家長可以找一些跟情緒處理有關的繪本,跟孩子一起閱讀、討論,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學會更多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

如果沒有合適的繪本,家長可以編故事講給孩子聽,或者講述自己小時候的事,讓孩子意識到爸媽小時候也遇到過同樣的問題,沒什麼大不了的,總會有恰當的方式解決,心情就會放鬆下來。

4.在家裡設立情緒宣洩角

給孩子買個塑膠不倒翁,或者准備一個大枕頭、廢棄的報刊等,放在家裡的某個角落。每當孩子不高興時,就可以去這個固定的隱秘角落宣洩一番。如果孩子能通過拳擊、踢打、撕扯等方式將情緒發泄出去,自然就不會通過傷害自己和他人的方式宣洩情緒了。

除了以上這些,家長還可以平靜地抱孩子一會兒,撫摸他的身體,給他提供玩水的機會……許許多多的方式都可以有效地幫助孩子釋放情緒。

總而言之,只要家長能夠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細心體察他的感受,以孩子能夠接受又安全的方式幫助他,教他更多釋放情緒的技巧,孩子就會少哭幾次、哭的時間短一點。

熱點內容
oppo軟體商店為什麼下載不了海島奇兵 發布:2025-02-02 01:45:01 瀏覽:745
這段時間為什麼經常感冒 發布:2025-02-02 01:43:19 瀏覽:544
吃東西喝水為什麼會被嗆 發布:2025-02-02 01:42:34 瀏覽:630
蘋果手機為什麼屏幕亮度不高 發布:2025-02-02 01:32:50 瀏覽:385
為什麼塗蘆薈膠眼睛發酸 發布:2025-02-02 01:20:41 瀏覽:42
上班時間地鐵為什麼男的多 發布:2025-02-02 01:19:10 瀏覽:440
生孩子之後頭暈為什麼 發布:2025-02-02 01:11:59 瀏覽:527
為什麼手機相冊會出現軟體圖標 發布:2025-02-02 01:01:32 瀏覽:752
為什麼軟體商店打不開閃退 發布:2025-02-02 00:51:25 瀏覽:407
為什麼防曬衣都是鮮艷的顏色 發布:2025-02-02 00:49:39 瀏覽: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