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父母理解不了孩子的心理
Ⅰ 為什麼父母總是不能理解孩子
身為父母,盡管很愛孩子,但大多數父母做事情的時候,都不曾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他們只站在自己的立場與角度去思考問題,這也導致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產生隔閡,父母只考慮了自己的立場,沒有考慮過孩子的立場,這也是大多數父母無理解孩子的原因。
很多父母在對孩子做一些事情時,都不曾考慮過孩子的感受,也不能理解孩子的心情。比如:拿孩子做比較時,他們只想著要去激勵孩子,卻不曾考慮過孩子的感受,也不曾考慮過孩子的立場,也不能理解孩子此時此刻的心情,這也是父母無法理解孩子的原因。
影響:
1、失去孩子的信任
父母是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最親密的人,孩子在孩童時期,就會和父母建立起依戀關系,父母可以說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夠理解他們,共情他們,但父母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不理解孩子,這樣的傷害遠大於打罵孩子,父母對孩子的不理解,將會失去孩子的信任。
2、傷害孩子的心靈
大多數父母都是只看結果,不結過程,盡管孩子為了考上好成績,已經很努力了,但父母只會看孩子的學習成績。當孩子考的成績不如意時,他們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他們會站在自己的立場去指責孩子,拿別人家優秀的孩子和他做對比,打擊他,嘲諷他,父母這樣的行為,傷害了孩子的心靈。
Ⅱ 為什麼父母就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總是把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作比較
有很多的父母都沒有去了解孩子的心理,也根本不會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而且更多的父母是把自己想要的東西附加在孩子的身上,包括孩子在未來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因為大人和孩子對事情的看法有很大的差距,這就造成了父母和孩子有很大的代溝。
還有就是當自己的孩子與比別人家的孩子相比,各個方面都比別人家的孩子強,那麼作為父母都非常的高興,因為孩子是他們的心頭寶,所以喜歡聽到別人誇贊自己的孩子非常聰明,這個時候父母聽上去都感覺面上有光,比誇贊他們自己還高興。
Ⅲ 為什麼有些家長總是不理解小孩的想法呢
作為父母,他們總是有自己的思維慣性。他們認為他們的孩子是自己撫養長大的。他們能不理解他嗎?此外,生活經驗比孩子豐富,所以他們經常不能完全聽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首先,我們應該承認代溝的存在。但是我們不應該因為代溝而輕視別人的思想和行為。我們應該尊重和理解代溝帶來的差異。第二,父母可以改變他們的心態,以更積極的態度學習新的東西,和他們的孩子更親近。孩子們也可以耐心地向父母解釋溝通,並努力縮小代溝。
總之,代溝是很正常的。我們應該以正確的態度面對代溝,積極緩解代溝帶來的摩擦和麻煩。
Ⅳ 當我們慢慢長大,為何父母卻難以理解我們的內心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慢慢意識到現在就連00後也是慢慢成年了,身邊所有的孩子都在慢慢長大,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是我們心中的神,我們覺得父母說什麼都是對的,很順從父母的心,但是呢等到我們長大成人步入社會之後我們卻覺得父母和之前不一樣了,不是那麼萬能了,父母是很難理解我們的內心的。我們今天就來說說為什麼當我們慢慢長大之後,父母卻難以理解我們的內心了呢?
以上的就是我自己的看法了,大家要是有別的看法的歡迎和我交流討論。
Ⅳ 很多父母都搞不懂孩子在想什麼,這是為什麼呢
引言:不了解孩子在想什麼,是很多父母共同的煩惱,很多父母在平時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會想孩子到底在想什麼呢,這些問題的根源其實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缺少溝通。每個人都有他獨立的思想,我們不能左右別人的思想,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樣,所以其實父母搞不懂孩子在想什麼,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不用太苦惱。
二、有代溝
父母和孩子之間相互不理解的一大原因,也是因為代溝,很多孩子不理解父母的想法,而父母也不理解孩子的想法,這是因為兩代人之間的思想有差距,在平時父母也不必強求孩子,按照他們的想法生活和行為,也不需要完全的理解孩子們的想法,這樣就會讓親子之間的感情變得更好。代溝是很容易產生的,但是如果正確地看待代溝問題,就會讓親子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
Ⅵ 為什麼家長永遠不懂孩子
孩子的世界,家長永遠不懂,我覺得這是很多孩子的一個內心聲音 。其實孩子的世界,家長永遠不懂,是有著多方面的原因的。
首先,不會尊重。
很多孩子的世界,家長不懂的原因,首先就是因為我們家長不會尊重孩子 。其實孩子他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從孩子生下來之後,他就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思考。他需要的是家長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這樣他們自己才能夠有自信,但是我們很多家長都反其道而行之。我們家長覺得自己是家長,孩子就必須聽我們的。所以這種局面就造成了孩子內心有很多事情不願意告訴家長,慢慢的就和家長形成了兩個對立面。
其次,不會平等。
還有一點就是說家長不會平等的對待孩子,好多家長認為我們是家長,那我們就要以家長自居,我們就要用自己的威嚴或者是其他的方式控制住我們的孩子,不讓他們自由發展。其實這是錯誤的一種做法,孩子也需要平等對待。 只有我們平等的去對待孩子,孩子自己內心才會有足夠的動力或者是信心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標。家長總是想用自己的想法去束縛住孩子,這樣我們的孩子就像是被綁住了手腳,無法動彈。
再次,不會換位。
另外就是家長不懂得孩子世界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家長不會換位思考。很多時候,在和孩子之間有問題的時候,如果家長換位思考一下,我們就能夠體會到孩子內心的想法,這個時候我們就能夠明白孩子的感受。只有學會換位思考,我們才能夠真正明白孩子的問題, 幫助孩子走解決一些問題。
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很多家長都做不到這幾點,所以說孩子的世界,家長永遠不懂。
Ⅶ 父母為什麼不理解孩子原因是什麼
很多家長和孩子朝夕相處,但是確依然不懂孩子的內心,很多孩子也會抱怨為什麼家長不理解自己。下面我為大家介紹,感興趣的朋友們一起來看看吧!
父母不理解孩子原因
其實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群在反應,不知道孩子將來想幹嘛,對他們了解太少。但反過來想想,其實我們過多的關注的是怎麼給他提供物質上的關心,穿的好,吃的好,在心理需求和成長關懷上,我們家長也需要自省一下,真的用心了嗎 ?
如果家長為了掙錢,而遠離了孩子的 教育 ,那麼我們掙那麼多錢,留給誰花?如果因為忙,而沒辦法參加學生家長會,無法參加孩子成長的每個節點的重要儀式,那麼,我們又怎能了解孩子?
一個客戶的飯局,也許會讓生意上多金,提升家庭生活品質,確換不來孩子在家滿滿的期待;一個朋友的邀約,一個陌生人的來電,都會讓我們費勁心思去殷情陪待,你們了解客戶、了解朋友要比了解孩子多的多,是因為時間的缺失忽略了對孩子真真切切的愛。
有調查顯示,一個家庭,家長能夠花時間陪孩子成長,能進行有效溝通的家庭,幸福指數會更高一些,多以,在工作之餘,盡可能的多花時間陪陪孩子,聽聽他都說了些什麼,看看他是怎麼認識這個世界的,作為最親密的人生導師,你相比自然也知道怎麼去幫助他。
切記:不要把掙錢當做目的,掙錢只是為了提升愛的品質,如果對孩子,對家庭的愛都無法保證,那麼掙錢還有什麼用呢?
在這里如果您是家長,請花兩分鍾想想怎麼能夠基擠出時間給孩子,千萬不要做只能提供孩子物質需求的提款機;如果您是高考的考生,那麼希望你能了解你的父母的努力,因為你是他們的唯一,沒有理由不愛你。
孩子的特徵孩子認知特徵
在孩子階段,從嬰兒開始,最初的思維比較多的是直觀的動作思維,很多東西你給他講他聽不懂的。比如說我們把一杯滾燙的開水倒進玻璃杯,告訴他這個東西燙,不能碰。他說什麼叫“燙”,他不理解,你讓他親自用手碰一下,觸摸過了才知道那叫“燙”,他是通過一個動作理解了“燙”,所以光跟他講抽象道理沒有用。然後再逐漸過渡到具體形象思維,要藉助具體事物的形象,要藉助自己做過事物在頭腦中形成的表象。
可是教育者對孩子的這個特徵不太了解。比如有一對夫妻都是大學 畢業 生,輔導自己家的孩子寫小學一年級的應用題。這道應用題是文字題,其中有一句話叫白兔比黑兔多三隻。可是這孩子死活不理解,一直認為黑兔比白兔多。父親顛過來倒過去解釋了無數遍,結果他就是不理解,後來父親不幹了,換母親上場。母親說,你把這句話給我讀出來。他讀了白兔比黑兔多3隻。問他什麼兔多,還是黑兔。結果這對夫妻實在不耐煩了,就訓斥孩子,說這么簡單你都不理解。孩子被訓斥之後也著急了,說明明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黑兔多3隻,你們倆怎麼都說白兔多。我們認為很簡單,但是他不認為簡單。
比如我孩子上托兒所的時候,有一次我帶他去托兒所,他問爸爸這是什麼,我說這是水泥。水泥干什麼用的?人家修房子用的。為什麼修房子?我說房子用的時間長了。房子為什麼用的時間長了?好多年前人家沒地方住。那好多年前人家為什麼沒地方住……他會連續不斷問你幾十個為什麼。針對這種情況,其實有些問題的答案我們作為教育者,家長或者老師,可能自己也沒有把握,但是我們要有一種態度,要應對他。不然的話,你總是說他煩死了,或者到學校教育以後基本上是標准答案來控制他,因此孩子以後就沒有問題意識了。所以有人諷刺,說孩子在入孩子園、入學校之前是大大的問號,受若干年的教育出來以後什麼問題都沒有,都變成句號了。
孩子情感特徵
第二個講孩子的情感特徵。孩子階段首先是逆反心理,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孩子期時他會逆反,然後到了青春期他會逆反,不聽老師、家長的話,叫往東他往西,給教育者帶來了難題。但是我們教育者包括家長仍然要意識到,這是成長過程中必然表現的一種正常現象。如果你指望孩子從來不逆反,從小到大每句話都聽你的,那這個人這輩子沒出息。
第二個特徵是自我中心,只從自己的角度來考慮,這是一個很強烈的表現,很多心理學實驗證明過這一點。自我中心在行為上、在情緒里就表現出來,可是我們家長不理解。比如我以前住集體宿舍的時候,隔壁住了一個小朋友,冬天快來了,她媽媽給她買了一件漂亮的新棉襖。第二天早晨上孩子園之前給她穿上新棉襖,結果她就是哭鬧。媽媽不懂得孩子為什麼哭,但早上時間寶貴,來不及問什麼原因,也不給她講道理,把棉襖給他穿上就下樓去上孩子園。到了傍晚孩子從孩子園回來,我就問,你媽媽給你穿了一件很漂亮的新棉襖上孩子園,你為什麼還要哭還要鬧。結果她說那朵花在背後有什麼意思。原來在這個新棉襖的背後綉了一朵大紅花,我們正常的穿法就是這個花在背後,可是她自己看不見,想把這個棉襖從前面套上,扣子扣在後邊,這樣低頭就可以看到那朵大紅花,就滿足了。這是她的願望,可是我們成人包括服裝設計師根本沒考慮到孩子的心理,她媽媽也沒考慮到孩子的心理,就認為孩子不講理。
另外,他們的嫉妒心強,我沒有的你有,我千方百計讓你變得沒有。有時候這種嫉妒心會到達一個違法、變態的程度。再者,現在的孩子缺乏快樂,盡管整個社會的經濟在發展,家庭經濟在發展,可是經濟發展與快樂指數不成正比,孩子也是這樣。因為我們給予他的負擔太重,我把現在的孩子稱為“千斤頂”。“千斤頂”是很小的東西,他要把一輛兩噸的汽車頂起來壓力很大,為什麼這么說?因為在教育系統的人,如果有壓力,總有辦法往下移,可是唯獨在他那沒有辦法再往下移。
孩子行為特徵
以上就是情感特徵,那行為特徵呢?孩子什麼事情都想自己做,有自己的需求,要發展自主性、主動性。可是我們的家長,爺爺奶奶不給他自己做,一個很小的書包也不讓他背,什麼事情都不讓他做。按理說孩子園階段可以給予孩子很寬松的環境,讓他自由地、無拘無束地表達。可事實並非如此,比如我孩子在孩子園的時候,孩子出去春遊、秋遊以後,要求回家完成布置的作業:把你今天所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東西,講給你爸爸媽媽聽,然後由爸爸媽媽把你說的話記錄下來,整理出來,打成電腦稿,配上旅遊的風景交給老師。很多家長都愛面子,孩子的講話顯然是不合語法的,邏輯性不強,會重疊,可是家長整理得漂漂亮亮以後交給老師,老師看到哪個好就用紅筆畫出來,掛在走廊兩邊的櫥窗裡面,然後家長相互看、相互攀比,最後這些東西全是家長的作品,不是孩子的作品。
還有比如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在孩子階段語言發展容易出現假象的、表面的口吃現象,說話時一個一個詞彙不斷地重復,一句話說得斷斷續續。我們看起來就是所謂的結巴、口吃,但是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口吃,不是作為人格特徵的口吃,而是在成長過程中暫時的現象。因為在這個年齡階段,孩子沒有掌握語法結構,詞彙很貧乏,說了一個主語以後,他得想後面的謂語動詞應該跟什麼,所以他就不斷地把前面那個主語重復再重復,然後再等待,於是就表現得結巴,我們講外語也是這樣。很多家長看到這種情況以後就訓他,說你想好了再說,你慢點說,你不要結巴。你越訓他,讓他越緊張,他可能真的成為了結巴。所以在這個年齡階段出現這種語言表達的暫時現象,我們別管,當他掌握語法結構了,詞彙豐富了以後,就像我們學英文熟練以後,講話自然就流利。
另外,孩子會表現出老毛病重犯的現象。我們不可能指望通過一個階段的教育,就徹底消除孩子的不良的行為,消不掉,他會出現幾次反復。比如他的不良行為表現頻率很高,經過你慢慢教育、訓練以後,慢慢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還有一點的時候,結果幾天以後,或許你沒有關注他,或者不在他跟前,結果他又出現老毛病重犯,然後經過慢慢訓練又下來,下來以後再過幾天又跳過去。所以一個不良行為的消除,包括一個觀念,會經歷若干次的反復。所以在教育里出現一種原理叫做反復抓,抓反復,他有這種必然性。我們要了解的,不能說這孩子無可救葯了,就放棄。
孩子心理的時代特徵Ⅷ 為什麼父母,總不理解孩子的想法呢
父母總不理解孩子想法的原因大概是:
一、現代人之間有代差,加上平時缺少有效的溝通,使孩子的一些想法與大人的理解有偏差;
二、大人比較霸道,自認是長輩無需理采小輩的想法。
Ⅸ 為什麼父母不理解孩子呢
1、父母小時候也沒有被理解過,所以沒有感受力,沒有同理心。也就是,父母傳承了,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
2、父母有父母的經歷和想法,他們會很自然地認為,自己有經驗,說的話就是對的。因為缺乏同理心,他們自然就不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
3、你認為說清楚,說明白了,其實,也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跟父母溝通,彼此都有自己的「認為」,而且每個人的理解力還不一樣。你覺得簡單的東西,對方不一定就能理解。
其實,溝通的沖突就是彼此都各執己見,互不想讓,才會不斷的發生。在這其中,只要有一方能夠耐心傾聽對方的想法,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或許,沖突就不會發生,彼此的溝通也會順暢很多。
我們不可能改變對方,唯一能改變的就是自己,而且,理解是相互的。所以,問題的關鍵是,誰會先走出「耐心傾聽、同理對方」這一步?父母?還是你自己?
Ⅹ 為什麼父母不能理解孩子
1、父母小時候也沒有被理解過,所以沒有感受力,沒有同理心。也就是,父母傳承了,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
2、父母有父母的經歷和想法,他們會很自然地認為,自己有經驗,說的話就是對的。因為缺乏同理心,他們自然就不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
3、你認為說清楚,說明白了,其實,也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跟父母溝通,彼此都有自己的「認為」,而且每個人的理解力還不一樣。你覺得簡單的東西,對方不一定就能理解。
其實,溝通的沖突就是彼此都各執己見,互不想讓,才會不斷的發生。在這其中,只要有一方能夠耐心傾聽對方的想法,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或許,沖突就不會發生,彼此的溝通也會順暢很多。
我們不可能改變對方,唯一能改變的就是自己,而且,理解是相互的。所以,問題的關鍵是,誰會先走出「耐心傾聽、同理對方」這一步?父母?還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