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媽媽為什麼要孩子挑梨
① 孔融讓梨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餘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
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
不管是哥哥姐姐,還是弟弟妹妹,作為孩子,他們應當被教育和引導,如何感知、感恩父母之愛;作為兄弟姐妹,他們之間是平等、互助、互愛的手足之情。
② 民間小故事——孔融讓梨
從前有一戶鄉紳,他交友廣闊,家中時長有外人進出。
有天,一個北方友人給他捎來一筐梨。個頂個的都是黃橙橙小葫蘆,很是誘人。家中夫人讓僕役洗凈梨後拿給幾位哥姐們吃。
男孩們先挑。大家圍著梨看了又看,都不好意思先拿。這時候最小的弟弟,才四歲的孔融率先走上前,挑了一個最小的梨吃了起來。見孔融先挑選了,其他的哥哥姐姐們也一個個的來挑梨。所有人都梨都比孔融的大。
鄉紳知道後,問孔融為什麼挑最小的梨,孔融巴拉巴拉說了一堆的理由,從此贏得了父親的盛贊。
四歲的孔融獨自回到房中,他把手裡的梨核隨手一丟:「哼,又不是什麼稀罕物件,這有什麼好爭的。」下人趕緊過來清理現場。
孔融六歲了,已經是村上出名的孩童了。孔融對人友善,熱情,幫助弱小……可誰也不知道,回到房裡,他會低低咒罵外面那些毛孩子弄臟了自己衣服,還讓下人找理由把自己送出去的東西要回來。(真是既要啥,又要啥呀。)
孔融十歲,他跟隨父親一起拜訪一個大官,門房讓他們等著,聰明的孔融又巴拉巴拉的說了幾句理由,大官立馬讓他們進門。
進門後,十歲的孩子一步步跟隨在父親身後,也不貪玩,也不淘氣,很持重的樣子,一點也不像一個孩子。讓大官好奇不已,這個男孩必成大器啊。
一語中的呀!
長大後的孔融憑借著自己多年來的民心,官路恆通。
可以說孔融是成功了,他用自己幾十年來的偽裝,塑造了這么個深入人心的形象,心機好深啊。咱真心比不過啊比不過。
注:個人觀點,不洗勿噴。如果家裡沒個皇位要繼承,那就該怎麼樣就怎麼樣吧。
四歲的孩子如果真的那麼懂事,那他的童年一定是悲慘的,在蜜罐中長大的孩子是有愛的,自私的。
孩子多的家庭,父母很難一碗水端平,如何讓這碗水偏向自己,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討好,偽善都是必修課。
人們總是希望看見美好的事物,討厭醜陋的事情,父母也一樣。
③ 以色列人怎樣教育孩子
以色列是一個陌生而神奇的國度,這里不僅培養了若干位諾貝爾獎得主,同時還是耶穌的誕生地。下面我收集了一些關於以色列人教育孩子方式,希望對你有幫助
以色列人教育孩子方式篇一
賺錢從娃娃抓起
以色列的家長們從來不覺得賺錢,是一個需要到達一定年齡,才能開展的活動。當孩子還在呀呀學語時,父母就會教他們辨認硬幣和紙鈔,讓他們體會金錢可以購買他們想要的東西,更重要的是告訴孩子錢是怎麼賺來的。
猶太父母教育子女不僅要重視金錢,更要有駕馭金錢的智慧。
在猶太人家庭里,孩子們沒有免費的食物和照顧,任何東西都是有價格的,每個孩子都必須學會賺錢,才能獲得自己需要的一切。孩子們在學校也被灌輸著這樣的理念。
二做家務,學會至少一項生存技能
以色列人認為, 接受教育是每一個人的責任與義務, 但學習知識、鑽研律法都不能代替勞動的技能。猶太人的家庭非常重視教授孩子生存技能。
通常猶太家庭的孩子長到10 多歲的時候,父親一定會讓孩子學習一項基本技能,無論是木工、廚藝或者園藝。
以色列人認為,當一個人在遭遇變故的時候,財富很可能也隨之失去,只有智慧和技能是不會丟失的,而這些,就是讓一個人能賴以生存的基本。這也許是一個長期經歷著災難、遭受著迫害的民族才會意識到的問題。
以色列的孩子,在家裡都無一例外地參與家庭勞動,而且越是家庭富裕的孩子,越被要求承擔較多的家務,包括倒掉廢紙簍里的垃圾、保持室內的清潔、及時給草坪除草、上街購買日常用品等。
三享受與人打交道的樂趣和規范
以色列父母把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視為生存質量的重要指標,因為其關乎一個人個性和未來事業的發展。實際上,人際關系也是一種生產力,它和知識一樣,都可以轉化成實際的效益,可以改變人的命運,也是個人幸福感的重要來源。
在以色列父母們的呼籲和建議下,以色列小學二年級開始就設立公共演講課,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讓他們長大後習慣於勇敢地表達自己。
四家規——事先約法三章、事後毫不妥協
猶太學者有個比喻,在一片草場上,羊在柵欄里東奔西跑、吃草玩耍,這叫做活潑,牧羊人沒必要干涉。如果羊跳出柵欄,那就是放肆,牧羊人就要行使職責。
所以堅持原則在家庭中非常重要,這不僅關乎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也是讓孩子從小就意識到敬畏規則。
以色列家庭教育之所以成功率很高,是因為他們很重視從小給孩子建立家庭規范,比如離家外出跟家裡人打招呼,遇見鄰居要主動問好,自己的房間要收拾干凈,家裡公用的東西用後放回原處,遇到需要幫助的人對其施以援手等。
一旦行為被不斷強化,父母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孩子也培養了終身受用的好習慣。有規有矩是一個人高素質的表現,也是其未來立足社會的基本素質。以色列父母對待孩子,往往有兩個原則,一是事先約法三章,二是事後毫不妥協。
五提倡孩子海量閱讀
猶太民族被稱為“書的民族”。以色列是個嗜書的民族,猶太人愛讀書、愛買書、也愛寫書。古代猶太人將書看得破舊不能再看的時候,就挖個坑莊重地將書埋葬,這時候他們的孩子總是要參與其中。父母會對孩子說:“書是人生命的東西。”
在每個猶太人家裡,當孩子稍微懂事時,母親就會翻開《聖經》,滴一點蜂蜜在上面,讓不識字的孩子去吻,這儀式是叫孩子懂得:書是甜的,真正的知識是甜蜜的,並且是一種智慧。
所有猶太孩子的第一本啟蒙書一定是《聖經》(舊約),然後是《塔木德》,這兩本經典著作其幾乎涵蓋了猶太人的所有生活內容,成為他們的行為准則 。
家庭傳統“書櫥要放在床頭”,表示對書的尊敬,也從不焚書,即使是攻擊猶太人的書。父母從小會給孩子灌輸這樣一種觀念:“智慧比財富和地位更重要,學者遠比富翁和國王偉大”。所以父母引導孩子進行大量的閱讀。
六用愛代替體罰,給予反省時間
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猶太人實行的是恩威並用的教育方式,即“愛撫加懲罰”。如果懲罰,絕對禁止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傷害。猶太父母力戒懲罰或斥責孩子,也盡量避免用言辭警告他們。
即使被迫懲罰孩子,猶太家長也力戒諷刺挖苦,更不會自持“孩子是我生的、是我養的”,就隨意用不留餘地的語言指責孩子。
當孩子為了逃避懲罰而推卸責任,乃至說謊話時,家長要對他的這種行為說“不”,拒絕讓他把自己的行為推給別人,告訴他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當火氣上來時,猶太父母採取退避或保持沉默的對策。退避,可使孩子認識到事態的嚴重性,避開父母與孩子間的正面沖突,還可避免因在氣頭上說出過頭話傷害孩子。
總之,以色列家長用愛代替體罰,給予反省時間。所以說,相對低調而嚴格的體罰,會讓孩子感到規則是不可違背的。
七從小教育孩子“厚臉皮”
在高佑思看來,給自己建立一個更高的目標,即使不能達到,也能更快地提升自己。“慢慢來,但是快快做!”即使失敗,在高佑思看來,只是給自己一次更好的改善自己的機會。
“厚臉皮”,《塔木德》裡面有解釋這個詞的意思。“厚臉皮”意思是用你的自信獲得成功。如果以色列學生受到批評,老師告訴你,你不是一個好學生,你沒有通過考試,你不會得到成功,以色列學生會問:“真的嗎?但是我媽媽說我會成功,我還是要堅持我的學習方法。”
以色列家庭教育的一個秘密是發展自信,相信自己,父母從小教育孩子“你可以達成你自己的目標。”他們會經常鼓勵孩子,幫助孩子樹立自信,還要鼓勵孩子勇於嘗試,不怕失敗。很多猶太父母非常喜歡挑戰他們的孩子,讓他們做非常難的事情。
八會提問的孩子最聰明
猶太傳統節日逾越節有這樣一個故事:上帝說,每個家庭有四種兒子,第一個是聰明的兒子,非常喜歡學習,熟悉世界上很多事情;第二個是壞孩子,他可能是聰明的,但卻不喜歡學習,甚至做一些壞事兒;第三個是普通的兒子,沒有突出的特點,不聰明也不笨;最後一個是不知道怎麼提問的兒子,沒有好奇心,對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沒有興趣。
猶太人認為,其他三種兒子都有教育的辦法,唯獨最後一個是最糟糕、最沒有辦法來教育的。
猶太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是鼓勵孩子問問題,然後用自己的方式進行研究。猶太人認為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而思考是由懷疑和問題所組成的。
以色列人教育孩子方式篇二
一、重視教育的猶太傳統與高額教育投入
以色列八百多萬總人口中,80%以上是猶太人。猶太民族有著重視教育的悠久傳統。家長從小就會教育孩子“知識是甜蜜的”。而且,教師在猶太文化傳統中也享有崇高的地位,甚至高於父母。《塔木德》中說“父母只是把孩子帶入現世的生活,而教師,把孩子帶入未來的生活”。以色列建國初期,教師在大眾媒體中的形象不僅是國家英雄,還是猶太民族的精神領袖。近年來,雖然教師的社會地位有所下降,但整體上依然是社會中產階級,享有較高的社會聲望。因此,尊重教師、崇尚知識的猶太傳統成為了以色列重視教育、重視科技的文化基因。
二、對科學的重視滲透到了基因之中
在近現代思想和科學發展史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涌現出了大批影響人類歷史的思想家和科學家,這些猶太人是孩子們的榜樣。在這次實地探訪中,一所坐落在以色列貧民區的小學吸引了我們的注意。這所學校的學生主要來自貧困的移民家庭,家庭收入低,很多人依靠政府救濟度日;父母的文化水平也低,甚至很多是文盲,可以說學生的家庭文化資本是明顯匱乏的。但是在這樣一所學校中,一走入教學樓,就有一面名人牆,掛著猶太科學家或是產生了巨大社會影響的移民猶太人的大幅照片,與照片比肩的,是一面鏡子,學校希望藉此向學生傳遞信息:未來你也可能成為他們的一員。
三、著眼於未來的教育觀念與教學方式
④ 孔融讓梨的故事你是怎麼講給孩子聽的
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們小時候都學過,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學會了要謙讓,長幼有序,尊重長輩。
長大後我看到了另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這樣的。美國一位著名猶太心理學家為了研究母親對人一生的影響,在全美選出50位成功人士,他們都在各自的行業中獲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時又選出50位有犯罪記錄的人,分別去信給他們,請他們談談母親對他們的影響。有兩封回信給他的印象最深。一封來自白宮一位著名人士,一封來自監獄一位服刑的犯人。他們談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時候母親給他們分蘋果。
那位來自監獄的犯人講述了小時候一次媽媽分蘋果,他一眼就想要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但是弟弟搶先說出他想說的話。媽媽聽了,瞪了弟弟一眼責備他說:『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於是他改口說「:把大的給弟弟,他要小的。」媽媽聽了很高興最大的蘋果獎勵給了他,他得到了他想要的東西,學會了撒謊。長大後也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不擇手段,最終進了監獄。
而另一位成功人士媽媽跟他們說誰都會想要最大最好吃的蘋果,媽媽讓他們公平競爭,修剪草坪。想要得到做好的,就要付出相應的努力和代價,這很公平。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你可以教他說第一句謊話,也可以教他做一個誠實的永遠努力上進的人。作為母親,要教育孩子從小誠實地說出自己的心聲,而不是為了達到目的而偽裝欺騙。
在對子女家庭母親一定要有智慧,保持公正,不要以年齡或什麼對一方孩子偏心以待。孔融讓梨是他真心相讓那自然是佳話,如若不然我們作為父母一定不要強迫孩子做違背他們內心的事。就好比強迫孩子分享玩具也是如此,孩子的行為可以慢慢引導,孩子的內心世界我們更應該好好傾聽。
⑤ 為什麼猶太爸媽教出的孩子最聰明
其實父母都有自己的教養方法,沒有對錯。只要能用心陪伴,不錯過孩子的任何成長,孩子一定能成為一個更好的大人。那麼為什麼猶太爸媽教出的小孩最聰明?
為什麼都說猶太人聰明
這完全是有數據統計的,猶太人的人口只佔全球0.3%,但五分之一的諾貝爾獎卻都被猶太人拿走,全球最有錢的企業家,猶太人也佔了一半(不只聰明還很會賺錢),還有提出相對論的愛因斯坦,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也全部都是猶太裔。
所以有句玩笑話說,阿拉伯人靠石油維生,那以色列人靠什麼呢?靠大腦維生!說到這 … 難道猶太媽媽是嚴格的虎媽,貫徹嚴格的菁英訓練,要小孩不斷的(念書→睡覺→念書→睡覺)以便吸收大量知識?
猶太小孩發自內心愛看書
猶太小孩為什麼從小愛看書?難道是他們國家的繪本特別有趣?還是他們看完書時,爸媽會特別獎勵?答案以上皆非,其實…這跟猶太家庭的傳統儀式有關。
在猶太家庭,小孩還小時,會進行一種吻書儀式。儀式開始時,猶太媽媽將甜甜的蜂蜜滴在聖經上,讓小孩去舔,從此之後,小孩就會認為書是甜的,一直伴隨著他們長大,都會在腦海牢牢記得書能帶給他們甜美。接著小孩3歲上幼稚園後,猶太父母每年送給小孩的禮物一定有書,以色列政府也提供幼稚園小班以上的小孩,一個月1本的免費繪本,這一切都讓猶太小孩從小培養愛看書的習慣。
送書還不夠,猶太爸媽更會花時間陪小孩一起念繪本,這點現在很多台灣的爸爸媽媽也做得很到位,不過聽說猶太爸媽念書時,還會用手指著字,讓小孩一邊聽故事一邊學認字。
愛看書+多思考=聰明
盡信書,不如無書,如果只是拚命的念書,把知識倒進腦里,很難培養出像愛因斯坦這樣的天才,所以猶太爸媽更重視小孩能獨立思考,當別人問一個問題,是講出標准答案?還是能思考問題背後的真正問題?
前陣子有個很紅的影片,媽媽問小男孩25顆蘋果+16顆蘋果=幾顆蘋果?如果小男孩能回答出41顆,喔~代表算術不錯,但小男孩的回答…….媽,你哪來這么多蘋果!哇!那代表他能思考更多,也許這就是猶太家庭想要孩子具備的。
⑥ 《孔融讓梨》讀後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孔融讓梨》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孔融讓梨》讀後感1
下課了,我坐在我的位子上看書。我看了《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故事裡面說:有個叫孔融的孩子,他有5個哥哥和1個弟弟。有一天,爸爸買來一筐大鴨梨,洗了一大盤放到桌上,孔融的五個哥哥爭先恐後的拿走了5個大鴨梨。該孔融挑梨了,他挑了一個最小的鴨梨吃。他的爸爸看見了,連忙問:「你為什麼拿一個最小的梨呀?」孔融說:「因為我最小,所以我就吃小的,把大的給哥哥們吃吧。」爸爸又問:「可是,你還有個弟弟呀。他不是應該吃最小的嗎?」孔融說:「不,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應該讓著他,所以他也要吃大的。」爸爸說:「好,從小就懂得謙讓,長大了一定是個好孩子。」
我們要向孔融學習,懂得謙讓,這樣社會會更和諧、更美好!
《孔融讓梨》讀後感2
今天,當我再一次翻開《孔融讓梨》時,我的心在震撼。「謙讓」,一個簡單的詞,卻有著多麼豐富的涵義。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在東漢末年有一位叫孔融的文學家,有五個哥哥和一個弟弟。
孔融四歲時,媽媽買了幾個梨子回來,父親讓孔融先挑。可是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父親見了,感到很納悶,就問孔融:「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呢?」孔融回答道:「大的留給哥哥吃。」父親又問他:「你還有個弟弟呢,弟弟不是比你還小嗎?」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是哥哥,所以弟弟要吃大的。」聽了孔融的話,大家都誇他是個懂得謙讓的好孩子。
看完全文,我自慚形穢。孔融四歲時就知道謙讓,而我呢?我已經上五年級了,可是我從來沒有真正的謙讓過。今天,我終於感悟,謙讓是多麼的偉大啊!
《孔融讓梨》讀後感3
人們都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不吃大的,吃小的,昨天我去采訪了他,他才告訴我真正的原因。
一、因為孔融最討厭吃梨子,看見梨子就沒有胃口,當著那麼多人的面不好意思說,只好拿個最小的說一些大道理,其實他只喜歡吃蘋果。
二、因為孔融知道,他家的梨樹出了毛病,大的能酸掉牙,梨越大,就越酸,梨越小就越甜,所以他義不容辭地選擇了個小的。
三、根據孔融豐富的經驗,他知道,大梨子里有蟲,怕,所以呢,吃小的最保險,最放心。
四、因為在前一天,他老爸對他說過:「你如果明天吃個最小的那個梨子,我就給你吃一大筐蘋果,再給你三十元零花錢,怎麼樣?」孔融心動了,就照辦了。
五、頭一天晚上,周公托夢來說,讓孔融吃小的,大的裡面個個有蟲,如果吃小的,不但沒有蟲,而且也會出名,還會大富大貴呢!孔融就……呵呵!吃了最小的一個!
好你個狡猾的孔融,如果我讓梨也會有這么多好處,那麼我連蘋果西瓜都讓了。
《孔融讓梨》讀後感4
今日我讀了《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故事講的是:孔融兄弟七人,排行第六。在家孔融孝敬長輩,尊重兄長,講究禮讓。孔融四歲那年,一位客人帶來一筐梨子,父母叫孔融給他們弟兄幾個分梨。
孔融把又大又好的梨分給了幾個哥哥,將最小的留給了自我。家人不解,孔融就說:「哥哥年齡比我大,應當吃大的,我是弟弟,應當吃小的。大家都誇他是個懂事的孩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小朋友要從小尊重長輩,團結同學,有愛他人,僅有這樣長大後才能成為一個有修養有素質的人。
《孔融讓梨》讀後感5
講述一個叫孔融的小男孩,他很懂事。爸爸帶回家的一袋梨,讓孔融去分梨,他卻把最大的梨給了他的爺爺奶奶,較大的給了父母,其他都給了他的兄弟,而最小的留給了自己。
「因為我年紀最小當然應該吃最小的呀!」這是一個僅有四歲的孔融說的,一個只有四歲的小孩都懂尊老愛幼,想想那時四歲的我們懂什麼,或許只懂怎樣去玩,還在大人面前撒嬌,也許還會不懂事的只會顧著自己的嘴巴。《孔融讓梨》告訴我們尊老愛幼要從小學起。我們都應該向孔融學習,要尊敬、孝敬長輩,要懂得怎樣去尊重一個人。只有我們學會去怎樣尊重一個人,才會使別人尊重自己。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我們得一直流傳下去,不管是我們現在還是我們的下一代,都要讓他們從小就得養成尊老愛幼的美德。只有學會去尊重別人,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
《孔融讓梨》讀後感6
最近我看了一本(三字經的故事),其中孔融讓梨讓我深深感動。
「融四歲,能讓梨。悌於長,宜先知。」故事是這樣的:有一次鄰居送來一筐梨,孔融挑了一個最小的梨,把大梨讓給了比他大和比他小的人。這個故事突出了孔融是一個尊老愛幼、不計較個人得失的人,只有他這樣才會受到別人的尊敬和歡迎,也能得到社會的認可。
我也要向孔融的一樣,懂得尊老愛幼、不計個人得失,學習他友善待人的精神。讓自己能天天向上,變得更加優秀。
《孔融讓梨》讀後感7
今天,老師講一個《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代的孫子。孔融四歲的時候,人家送他一些梨子,大哥哥大姐姐們都搶著要大的梨子,只有孔融還站在原地,等大哥哥大姐姐搶完了,孔融才拿了一個最小的梨子。大哥哥大姐姐們問他為什麼不強大的栗子,孔融說:「大哥哥大姐姐比我大,我怎麼能跟他們搶東西吃呢?所以我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姐姐吃。」
今年我8歲了。我比孔融大四歲,我經常和大哥搶東西吃,以後我再也不和大哥搶東西吃了,再也不和同學搶同學玩具了,我們要懂得謙讓。
《孔融讓梨》讀後感8
一天,我讀了一篇故事,名叫《孔融讓梨》,我讀後很有感觸。這篇短小精煉的歷史故事中,僅有5的小孔融,竟知道要尊老愛幼,他的這種高尚的舉動和優秀的品德深深的教育了我。
讀完這個故事後,我的臉上一陣發燒,不禁羞愧不已,想想自己在家裡,整天撒嬌,總以自己小為借口,總覺得做什麼事,大家都就應讓著我。有一次,我和姐姐為了一種愛吃的水果爭得面紅耳赤,都想自己能多吃一個,根本就沒思考到別人。自己和小孔融比起來自嘆不如,以後,我要學會謙讓,孝敬長輩,尊敬兄長。做到先人後己,自己才能收獲的更多更豐富。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能夠讓我們的生活和諧。
古代的孔融為我們做出了好榜樣,作為當代的小學生,我們就應繼續和發揚這種美德,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變得更完美。
《孔融讓梨》讀後感9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說的是四歲半的孔融在吃梨的時候,讓著他的哥哥和弟弟,自己吃小梨。
孔融四歲半就會謙讓,太了不起了!少吃一口梨,可美名揚天下,真是太劃算了!
我們呢?拿個東西挑來挑去的,都挑好的。有的人就因為沒有挑到好的,就和別人爭,有時候還大打出手。還有的小朋友把好的拿走自己吃,剩下不好的讓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吃。
我們這些「紅領巾」應該讓著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尤其是弟弟和妹妹,他(她)們太小了,哪怕我們不吃,也要讓他(她)們吃。
我們要像孔融一樣知道謙讓。
《孔融讓梨》讀後感10
我讀了《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是這樣的,從前有個4歲的小孩子叫孔融,他聰明伶俐。
有一天,他爸爸端來了一盆梨說:「大家來吃梨吧,年齡最小的先拿。」孔融的弟弟拿了個最大的梨,說:「我要吃最大的。」而孔融卻拿了個最小的梨。大家看了看他,爸爸說:「這里有這么多梨,你幹嘛拿最小的呀。」孔融說:「我是哥哥嘛。」
讀了這個故事,我也要向孔融學習,尊老愛幼。在車上看到老人沒有座位坐,我把自己上午座位讓給他坐。做一個文明董事得禮儀的人。
《孔融讓梨》讀後感11
這天我讀了《孔融讓梨》,孔融四歲時,媽媽讓他給大家分梨。孔融把大梨讓給了別人,把小梨留給了自我。媽媽問他為什麼不拿大的,他說:我年紀小,就應吃小的。
說起《孔融讓梨》的故事我想起了一個詞謙讓。謙讓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此刻,我們的生活比過去富裕了很多,但又有多少小朋友想到謙讓和關心別人呢?我們的父母給我們買了一些好吃的.零食,可我們只顧自我吃,壓根兒沒想到和爸爸媽媽一齊分享,所以我們要做一個懂事的,尊老愛幼的好孩子。
《孔融讓梨》讀後感12
講述一個叫孔融的小男孩,他很懂事。父親帶回家的一袋梨,讓孔融去分梨,他卻把最大的梨給了他的爺爺奶奶,較大的給了父母,其他都給了他的兄弟,而最小的留給了自己。
「正因我年紀最小當然就應吃最小的呀!」這是一個僅有四歲的孔融說的,一個只有四歲的小孩都懂尊老愛幼,想想那時四歲的我們懂什麼,或許只懂怎樣去玩,還在大人面前撒嬌,也許還會不懂事的只會顧著自己的嘴巴。《孔融讓梨》告訴我們尊老愛幼要從小學起。我們都就應向孔融學習,要尊敬、孝敬長輩,要懂得怎樣去尊重一個人。只有我們學會去怎樣尊重一個人,才會使別人尊重自己。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我們得一向流傳下去,不管是我們此刻還是我們的下一代,都要讓他們從小就得養成尊老愛幼的美德。只有學會去尊重別人,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
《孔融讓梨》讀後感13
今天,我看了一篇歷史故事,名叫《孔融讓梨》。這篇故事深深地感動了我。小小年紀的孔融性情活潑大方,心地善良,大家都喜歡他。這樣一個懂事的孩子,發生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就讓我給大家講一講吧 !
在孔融4歲的一年,有一天,孔融父親 有一個學生來看老師和師母,並且帶來了一大筐梨。客人讓小孔融分梨,於是孔融站到梨筐面前,想了想,然後挑選了一個最大的給客人,接著他又拿了兩個大的給了爸爸媽媽,剩下幾個大的都給了自己家中的哥哥們,最後,他拿出一筐梨中剩下最小的那個留給了自己?」孔融回答道:「因為我年紀最小當然應該吃最小的呀!」大家聽了直誇獎他。
看完了這篇故事我懂得了:做人要懂禮貌,先客人後長者,最後才是自己,做一個人人都誇獎的好孩子。在這個暑假中,我也學會了對來我家做客的哥哥姐姐們要謙讓。因為我想起了孔融讓梨,懂得應該尊敬自己的長輩和親友。連小小的孔融都懂得這個道理那快讀三年級的我就更應該這樣了。
《孔融讓梨》讀後感14
三字經內有一小段話:「兄則友,弟則恭。」有的意思是有愛,恭的意思則是恭敬。整句話的意思為:做哥哥、姐姐的愛護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也要尊敬哥哥、姐姐,聽從哥哥、姐姐的話,兄弟姐妹之間要親相愛、和平相處。
現在我要來講一個小故事,有一個名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再他四歲時,客人送了一籃令人垂延三尺的梨子,孔融的父親便把孔融叫來跟,向他說:「融兒,你挑一個梨子去吃吧!」孔融便挑了其中最小的梨子。父親見了絕得十分奇怪,便詢問孔融原因,孔融答到:「因為我是老幺,所以要選小的,大的給父母及哥哥、姐姐們吃的。」大家聽了都稱贊了孔融一番。
這個故事要告訴我們:四歲的小孩都懂得尊重哥哥姐姐了,更何況是已十幾歲的我們呢?我們要以孔融為榜樣,向他學習!
《孔融讓梨》讀後感15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大家都誇他是神童。孔融很懂禮貌,父母非常喜愛他。孔融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當孔融四歲的時候,有一天,父親的一個朋友帶了一些梨,送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的弟弟先挑,弟弟挑走了一個大梨。父親讓孔融挑,孔融卻挑了個最小的梨。父親看後十分驚訝,問孔融:「你為什麼挑一個最小的梨啊?」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你為什麼挑個最小的梨?」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父親聽了很高興,誇獎孔融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
孔融讓梨的故事使我懂得了一個道理:我們要懂得相互謙讓、做事多為他人考慮,養成尊老愛幼的美德!
⑦ 世界上最聰明的猶太人,教育孩子的哪幾個成功秘訣
世界上最聰明的猶太人,教育孩子的哪幾個成功秘訣?
1.激勵孩子提出問題和學會思考
學會思考是營造一切優秀品格的前提。猶太人覺得獨立思想才算是家庭教育方面佔有第一位的物品。猶太人的孩子,在4歲那年就可以開始徹底的探索個人行為,父母會告知孩子,世界上沒有所說肯定正確答案,不要總局限於一個念頭。
⑧ 幼兒園孔融讓梨教案
幼兒園孔融讓梨教案(10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兒園孔融讓梨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孔融讓梨教案1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2、懂得尊敬、關心長輩,愛護弟妹。
3、體驗謙讓所帶來的快樂。
活動准備:
實物兩個梨(一大一小),笑臉、苦臉圖片,本班級幼兒在活動中的視頻(友好的一起玩的,不友好爭搶玩具的等)。
活動重點:
幼兒初步懂得與人相處應謙讓的道理。
教學難點:
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為他人著想的品德。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活動:
在家裡,爸爸媽媽給我們買了好吃的東西,你是一個人吃,還是和爸爸、媽媽、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一起吃?(幼兒各抒己見)老師把幼兒的做法分成兩種:給願意和別人一起分享的幼兒貼上一個笑臉,反之貼上苦臉。
二、出示孔融畫面,引出學習內容:
1、教師:今天我們班來了一位小客人,瞧!(出示孔融畫面)這是個古代的小朋友,他的名字叫孔融,和你們一樣大,也是四歲,孔融給小朋友還帶來了兩個梨呢!你想吃哪一個梨?(出示兩個梨:一大一小,讓幼兒自由挑選,教師不做評論。)
2、教師:想知道孔融挑了哪一個梨嗎?我們一起來聽個故事吧!教師有感情的講述故事一遍後提問:孔融挑了哪個梨,他為什麼不拿大的,拿個小的呢?(幼兒自由回答)孔融是怎麼說的呢?我們一起來看動畫片。
三、播放視頻,幼兒觀看動畫片,理解故事內容
教師提問:孔融有幾個哥哥,幾個弟弟?孔融為什麼不拿大梨,拿個最小的梨呢?孔融是怎麼說的?(讓幼兒學說孔融的回答)爸爸是怎麼誇獎他的?(讓幼兒學說爸爸的話並且學做爸爸做誇獎的動作))(如果幼兒說不出就再次觀看動畫片)。你喜歡孔融嗎?為什麼?
四、教師小結:
孔融才四歲,就知道把好的東西留給別人,所以大家都誇他是個好孩子,他的故事也一直講到現在,我們也要向他學習,兄弟姐妹之間要友好相處,有好的東西應該和大家一起分享,不要只顧自己,我們要學會尊敬關心長輩,愛護兄弟姐妹,你們是好孩子嗎?現在請你來挑梨,你挑哪一個呢?為什麼?(再請幼兒自由挑選)
五、設計情境,情感遷移:
你關心過別人嗎?
1、如果你坐在公共汽車上,上來了一位老奶奶,這時車上已經沒有座位了,你會怎麼做?(鼓勵幼兒情景表演)
2、假如小弟弟喜歡你的玩具,你會怎麼辦呢?
3、看到小妹妹摔跤了,你會怎麼做?
4、觀看視頻:播放本班級幼兒在活動中的圖片(友好的一起玩的,不友好爭搶玩具的等),讓幼兒辨析誰做得對,誰做得錯,並說出理由。
六、活動遷移:
在幼兒園玩玩具時,應該怎樣玩?(幼兒自由討論回答)結束。
教學反思:
通過圖片講故事,幼兒能直觀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的大概含義,通過觀看視頻及簡單的提問,能強化幼兒對正確行為的.意識,通過贊揚故事中的小孔融,幼兒能判斷自己日常行為,但是由於幼兒的理解能力有限,在活動的最後讓幼兒說說怎樣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時,多數幼兒僅理解為不搶別人的玩具,這一點上老師需要進一步引導,體驗謙讓所帶來的快樂。
還有就是再讓幼兒說出孔融為什麼只拿了一個最小的梨時,幼兒只局限於故事中孔融的回答,我也沒有把教學目標上升到一個「愛」的高度,沒有深挖出故事中的教育意義,以後再進行類似的教學活動時,要突出「愛」的教育主題。
幼兒園孔融讓梨教案2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2、懂得尊敬關心長輩、愛護弟妹。
3、喜歡並嘗試創編故事結尾,並樂意和同伴一起學編。
4、理解故事內容,豐富相關詞彙。
【活動准備】
教學圖片,故事錄音《孔融讓梨》。
【活動過程】
一、引出故事主題,引起幼兒興趣:
你們認識這個小男孩嗎?他的名字叫孔融。今天我們要來聽一個《孔融讓梨》的故事。
二、傾聽故事,理解感受:
孔融家一共有幾個人?孔融是第幾個孩子?
孔融為什麼要挑一個最小的梨子給自己?
孔融對爸爸是怎麼說的?(請幼兒學講孔融的話)
你們喜歡孔融嗎?為什麼?
三、設置情境,遷移感情
這是一個很久以前的故事,為什麼到現在大家還在講呢?
假如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
經驗聯想:你關心過別人嗎?
假設情景
如果你坐在公共汽車上,上來了一位小妹妹,車上已經沒有位置了,你會怎麼做?
假如小弟弟喜歡你的玩具,你會怎麼辦?
看到小妹妹摔倒了你會怎麼做?
【活動反思】
經常說禮貌用語是一種好習慣好的修養,同樣學會謙讓也是人類一種特有的美德,故事《孔融讓梨》讓幼兒通過簡單的故事理解,深刻地體驗到謙讓這種美德,在討論中幼兒很清楚地明白了什麼叫謙讓,什麼時候該謙讓,設置情景,遷移感情的討論中很多幼兒都談到自己平時都是很以自我為中心的,但是在聽了故事以後自己要向孔融學習,學習謙讓,本次活動幼兒的發言討論都很積極。
幼兒園孔融讓梨教案3
【設計意圖】
1、理解故事內容,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2、懂得尊敬關心長輩、愛護弟妹。
【活動准備】
教學圖片,故事錄音《孔融讓梨》。
【活動過程】
一、引出故事主題,引起幼兒興趣:
你們認識這個小男孩嗎?他的名字叫孔融。今天我們要來聽一個《孔融讓梨》的故事。
二、傾聽故事,理解感受:
孔融家一共有幾個人?孔融是第幾個孩子?
孔融為什麼要挑一個最小的梨子給自己?
孔融對爸爸是怎麼說的?(請幼兒學講孔融的話)
你們喜歡孔融嗎?為什麼?
三、設置情境,遷移感情
這是一個很久以前的故事,為什麼到現在大家還在講呢?假如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
經驗聯想:你關心過別人嗎?
四、假設情景
1.如果你坐在公共汽車上,上來了一位小妹妹,車上已經沒有位置了,你會怎麼做?
2.假如小弟弟喜歡你的玩具,你會怎麼辦?
3.看到小妹妹摔倒了你會怎麼做?
幼兒園孔融讓梨教案4
活動目標:
1.幼兒初步懂得與人相處應謙讓的道理。
2.培養幼兒關心他人和為他人著想的行為習慣。
活動准備:圖片,獨木橋等
活動過程:
1.游戲:獨木橋
請幼兒自由走獨木橋,通過討論:讓幼兒了解不謙讓造成的後果。
2.老師小結:做事情應該謙讓,讓幼兒先走,或者輪到自己的時候才走,不推也不搶,就不會有小朋友被擠到橋下了。
3.第二次玩獨木橋游戲
老師教育幼兒學會相互謙讓。
4.講述故事《孔融讓梨》
5.教育幼兒向孔融學習相互謙讓
6.教育幼兒在家也能與人分享,為家裡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著想。
幼兒園孔融讓梨教案5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知道孔融怎樣分梨。
2、懂得尊重大人,愛護弟弟妹妹。
3、領會故事蘊含的寓意和哲理。
4、讓幼兒嘗試敘述故事,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重點難點
為什麼要「讓」。
活動准備
大小不一的梨模型,教學圖片。
活動過程
一、引出故事主題
你們認識這個小男孩嗎?他的名字叫孔融。今天老師給你們講一個《孔融讓梨》的故事。
二、傾聽故事
老師給小朋友講故事……
1、孔融家都有誰?孔融最大嗎?
2、 孔融為什麼要一個最小的梨?
3、 孔融怎麼對爸爸說?
4、 你們喜歡孔融嗎?
我們要像孔融一樣關心大人,愛護弟妹。
三、經驗聯想
你們關心過別人嗎?
四、做游戲
小朋友扮演《孔融讓梨》里的角色。
教學反思
故事《孔融讓梨》讓幼兒通過簡單的故事理解,深刻地體驗到謙讓這種美德,在討論中幼兒很清楚地明白了什麼叫謙讓,什麼時候該謙讓。
小網路: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教育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即出於此。
幼兒園孔融讓梨教案6
活動目標:
1、初步懂得與人相處應謙讓的道理,初步學習遇到問題要想辦法解決問題。
2、通過故事欣賞與實踐,增強為他人著想的意識。
3、體驗謙讓所帶來的快樂。
活動准備: 教本
活動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起興趣
有大小不一樣的蘋果,要請你分給哥哥、妹妹和你自己,你應該怎麼分?
二、引出故事
對題目並進行解釋,講一遍故事。
三、啟發提問:
1、故事題目是什麼?講了一件什麼事?
2、孔融為什麼把最小的梨分給自己?他是怎麼想的?
3、你認為孔融這樣做對嗎?好在哪裡?
四、指導幼兒觀察教本
在聽一遍故事,重點幫助幼兒理解孔融「上面讓哥哥,下面讓弟弟「,並學習其中對話。
五、引導幼兒思考、討論
孔融才四歲,就知道這樣讓梨,我們應該怎樣謙讓。
討論中幼兒很清楚地明白了什麼叫謙讓,什麼時候該謙讓,設置情景,遷移感情的討論中很多幼兒都談到自己平時都是很以自我為中心的,但是在聽了故事以後自己要向孔融學習,學習謙讓,本次活動幼兒的發言討論都很積極。
幼兒園孔融讓梨教案7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想法。
2、懂得尊敬關心長輩、愛護弟妹。
3、能簡單復述故事內容,並進行角色表演。
4、藉助圖文並茂,以圖為主的形式,培養孩子仔細閱讀的習慣,激發閱讀興趣。
活動准備:
教學圖片故事錄音《孔融讓梨》
活動過程:
一、引出故事主題引起幼兒興趣:
你們認識這個小男孩嗎?名字叫孔融今天我們要來聽一個《孔融讓梨》故事
二、傾聽故事理解感受:
孔融家一共有幾個人?孔融第幾個孩子?
孔融為什麼要挑一個最小梨子給自己?
孔融對爸爸怎麼說?(請幼兒學講孔融話)
你們喜歡孔融嗎?為什麼?
三、設置情境遷移感情
這一個很久以前故事為什麼到現在大家還在講呢?
假如你孔融你會怎麼做?
經驗聯想:你關心過別人嗎?
假設情景:
如果你坐在公共汽車上上來了一位小妹妹車上已經沒有位置了你會怎麼做?
假如小弟弟喜歡你玩具你會怎麼辦?
看到小妹妹摔倒了你會怎麼做?
活動反思:
經常說禮貌用語一種好習慣,好修養同樣學會謙讓也人類一種特有美德,故事《孔融讓梨》讓幼兒通過簡單故事,理解深刻地體驗到謙讓這種美德,在討論中幼兒很清楚地明白了,什麼叫謙讓,什麼時候該謙讓,設置情景遷移,感情討論中,很多幼兒都談到自己平時都很以自我為中心,但在聽了故事以後,自己要向孔融學習,學習謙讓,本次活動幼兒發言討論都很積極。
幼兒園孔融讓梨教案8
活動名稱:
孔融讓梨
活動目標:
1、初步懂得與人相處應謙讓的道理,初步學習遇到問題要想辦法解決問題。
2、通過故事欣賞與實踐,增強為他人著想的意識。
3、體驗謙讓所帶來的快樂。
活動准備:
教本
活動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起興趣:
有大小不一樣的蘋果,要請你分給哥哥、妹妹和你自己,你應該怎麼分?
二、引出故事題目並進行解釋,講一遍故事。
三、啟發提問:
1、故事題目是什麼?講了一件什麼事?
2、孔融為什麼把最小的梨分給自己?他是怎麼想的?
3、你認為孔融這樣做對嗎?好在哪裡?
四、指導幼兒觀察教本,在聽一遍故事。
重點幫助幼兒理解孔融「上面讓哥哥,下面讓弟弟「,並學習其中對話。
五、引導幼兒思考、討論:
孔融才四歲,就知道這樣讓梨,我們應該怎樣謙讓。
討論中幼兒很清楚地明白了什麼叫謙讓,什麼時候該謙讓,設置情景,遷移感情的討論中很多幼兒都談到自己平時都是很以自我為中心的,但是在聽了故事以後自己要向孔融學習,學習謙讓,本次活動幼兒的發言討論都很積極。
設置情景,遷移感情的討論中很多幼兒都談到自己平時都是很以自我為中心的,如果請我分蘋果,我就拿大的。通過這次學習都願意以後會把大的、好的分其他的寶寶。
幼兒園孔融讓梨教案9
活動目標:
1、通過欣賞故事理解故事內容,懂得謙讓的道理。
2、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
活動准備:
食物兩只梨子、VCD動畫
活動過程:
一、出示孔融畫面,引出內容
師:這是個古代的小朋友,他的名字叫孔融,和你們一樣大,也是四歲,孔融給小朋友還帶來梨子呢!你想吃哪一隻梨?(出示梨子)
二、聽故事「孔融讓梨」
師:想知道孔融挑了哪一隻梨嗎?我們一起來聽個故事吧!(師講故事一遍)
提問:孔融挑了哪只梨?他為什麼不拿大的,拿個小的呢?(幼兒自由回答)
三、看VCD動畫一遍
提問:孔融為什麼不拿大的,拿個小的呢?(讓幼兒學說孔融的回答)
爸爸是怎麼誇獎他的?(讓幼兒學做爸爸做誇獎的動作)
老師小結:孔融才四歲,就知道把好的留給別人,所以大家都誇他是個好孩子。你們是好孩子嗎?現在請你來挑梨,你挑哪個呢?為什麼?再請幼兒自由挑選。
四、遷移經驗
提問:在幼兒園、家裡你們還遇到哪些事要互相謙讓的呢?(幼兒自由討論回答)結束。
幼兒園孔融讓梨教案10
一、活動目標。
1、通過理解故事內容,懂得謙讓的道理。
2、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
二、活動准備。
食物兩個梨子,動畫視頻,ppt課件。
三、活動過程。
1、導入新課。
導語:老師這里有兩個梨,如果讓你們選擇,你會選哪一個,為什麼?(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挑梨子的故事,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2、老師完整講述故事。
提問:故事的名稱叫什麼?發生了一件什麼事?
3、結合圖片,講述故事。
(1)教師一邊講述邊提問的方式幫助幼兒理解故事的前半段內容。
提問:故事中的小男孩叫什麼名字?他幾歲了?他有幾個兄弟?他是最小的嗎,為什麼?
(2)結合圖片完整的講述故事的後半段內容。
提問:家裡吃梨的時候,孔融拿了一個什麼樣的梨子?爸爸是怎麼問孔融的,孔融是怎麼說的?
提問:爸爸又是怎麼問孔融的,孔融又是怎麼說的?
提問:爸爸是怎麼誇孔融的?(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個好孩子。)
提問: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孔融嗎,為什麼?
小結:孔融能讓著哥哥又能讓著弟弟他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
4、完整觀看《孔融讓梨》視頻。
5、創設情景,情感遷移。
提問:平時你認為謙讓的事情有哪些呢?
提問:小妹妹喜歡你的玩具,你會怎麼做?
提問:如果你在公交車上,上來了一位小妹妹,又沒有座位,你會怎麼做?
總結:今天我們學了一個讓梨的故事,懂得了謙讓的道理,希望小朋友都能做到像今天這樣能夠謙讓別人,關心別人。如果現在讓你把梨送出去,會把梨送給誰?為什麼?(幼兒自由說)。那麼現在請小朋友們起立,我們一起把梨送給他們吧!(在音樂聲中,帶領幼兒走出教室。)
附故事:
從前,有一個四歲的男孩子叫孔融,他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有一天,家裡吃梨,大家坐到一起來,哥哥先讓孔融挑一個,孔融想了想,到底要挑哪一個梨呢,於是他就拿了一個最小的梨子。爸爸看見了也覺得奇怪,就問孔融,這么多的梨子,又讓你先挑,你為什麼不拿大的,不拿好的,偏偏拿一個最小的呢。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把大的讓給哥哥吃。爸爸又問孔融,弟弟比你小,為什麼不把最小的留給他呢?孔融又說:我比弟弟大應該把大的讓給弟弟吃。爸爸聽了特別的高興,他對孔融說,好孩子,好孩子,真是個好孩子。孔融四歲時就知道讓梨,上面讓著哥哥,下面讓著弟弟,大家都很稱贊他。
⑨ 《孔融讓梨》讀後感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我整理的《孔融讓梨》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融讓梨》讀後感1
俗話說家長是孩子的老師,當然很幸運我的孩子能夠擁有趙老師這樣負責並且有親和力的班主任。
作為孩子的家長,我有責任陪同和輔導孩子的學習,所以每天晚上陪同女兒一起閱讀課外書的工作使我的生活有了新的樂趣,我覺得孩子的成長讓我明白了從小讓孩子養成讀書的習慣是很重要的。當然這些更離不開老師的諄諄教誨。
20xx年3月27號我與張鑫悅共同閱讀了《孔融讓梨》這篇文章,這個故事是寫的是古時候一位四歲的小朋友叫孔融,小小年紀的他就明白先禮讓別人,這種有禮貌的精神是值得現在的孩子去學習的。我相信這么小的孔融能夠明白付出、明白禮讓的人長大一定也會有很好的成就。俗話說的好,想要得到什麼先要去付出什麼。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可能就是這個道理吧……只有付出才有收獲。今天孔融讓出的也許是只是一個梨,而他日後得到的也許是屬於他的整片天空。
讀完這篇文章,悅悅給對我說,我也要像孔融一樣,把好的讓給爸爸媽媽先吃。可能7歲的她還不了解孔融讓梨的真諦,但是,通過我細細的解說,她似乎更能了解孔融讓梨的真正含義。
讀文章不僅能夠讓孩子在詞彙增加更豐富的知識,還能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做人的一些道理,在以後我會更積極的輔導孩子學習課外知識,希望她在學習的道路上能夠更上一層樓。
《孔融讓梨》讀後感2
今天,我讀了《中華傳統美德》中的一個小故事。最使我深有感觸的是《孔融讓梨》,這個故事講了: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疲乏:「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這讓我不禁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事情。
那一天,我媽媽放假,這天中午的時候,爸爸不在家,我媽媽來做午飯,媽媽說:「兒子,今天我燒蛋炒飯給你吃,好嗎?」我說:「好啊。」過了十分鍾,我迫不及待得去盛蛋炒飯,可媽媽說:「等等,我來考考你,孔融三歲就會讓梨,不知道我們邵模偉十二歲會不會讓飯。」說完媽媽就拿出兩只碗,一隻大地,一隻小的。媽媽讓我選一個,我選小的,我還以為小的可以盛幾碗,可媽媽一盛,飯都分光了。我不知所措,到了下午,我肚子很餓了,可我不想驚動媽媽,於是就下去找湯晨旭玩了,到了三點,我回來了,媽媽叫我來吃點心,我又選了小的。晚上,我媽媽去大統華。我沒去,媽媽幫我買了一件玩具,媽媽說是我今天讓飯和讓點心的報酬,我看了看商標,啊,要兩百多塊錢。我不經想起了一句諺語:好心有好報。我在今天學習到了一種知識,也學習到了一種品德:只要你肯付出,就會有回報。並且回報的東西會貴好幾十倍。
今天,我真是受益匪淺。
《孔融讓梨》讀後感3
在二年級的時候,我把《三字經》一字不漏地背下來了,可我不知道《三字經》的真正含義,這天,我又讀了《三字經》,讓我最難忘的一句話就是「融四歲,能讓梨。」
故事的大概意思是這樣的:有一天,父親帶了一盤梨子,父親叫孔融他們七個兄弟中從最小的弟弟開始挑梨,弟弟先挑走了一個最大的梨,但是孔融卻拿了一個最小的梨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給哥哥們好、吃吧。」父親又問:「那弟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我是他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應該給他大的。」這個故事,傳遍了世界,這種精神值得大家學習。
尊老愛幼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孔融很小就有這種謙讓的精神,這種傳統美德已經在世界上流傳了千百年,孔融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其實,在我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值得我們去做,比如: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坐;吃飯時,我們可以讓小的或年長的人先吃;在看電視時,我們可以先讓小的人看……還有,在我們的汶川大地震中,有很多人受傷、缺水……我們都伸出了援助之手,使他們都感到了溫暖……
這次,我明白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作文
《孔融讓梨》讀後感4
這天,媽媽給我買了一本《中華上下五千年》,我興致勃勃地看了起來,從中明白了我們 中國許多具有優秀美德的故事。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孔融讓梨》這個故事,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孔融在六歲那年,他媽媽買回來一些大大的甜滋滋、水靈靈的梨,洗的乾乾凈凈後讓孔融分給他的哥哥和姐妹們,而孔融卻留下一個最小的梨給自我,媽媽十分不明,「孔融,你為什麼留下一個最小的梨給自我呢?」孔融笑了笑說:「夫子說過,不管做什麼事情,首先就應想到的是別人,而不是自我,所以大的就留給他們吃吧!」媽媽聽了之後,連忙點了點頭,說:「你真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媽媽真為你感到驕傲。」
孔融小小年紀就明白關心別人,令我萬分敬佩。此刻有不少孩子被父母當做心肝寶貝,十分的寵愛,所以孩子根本不明白關心父母,關心他人,什麼只想到自我,以自我為中心。其實我也犯過這樣的錯。
有一次,我放學回家,看見冰箱里有一大瓶果汁,我一打開,「咕嚕,咕嚕」地把果汁全喝完了。爸爸媽媽下班回來,打開冰箱看見果汁沒有了就問我,我說「全喝完了!」爸爸媽媽沒說什麼,但是我感到十分愧疚!
我從孔融身上學到了關心別人的優秀品質,我也認識到自我以前犯了好多的錯誤,我必須要改正這些錯誤,我真的很期望所用像我一樣犯過這種錯誤的同學,都能像我一樣,知錯就改,做一個懂事的好孩子。
《孔融讓梨》讀後感5
孔融最大的優點就是謙讓,不過最大的缺點也是謙讓-太過頭了。先是讓梨,緊接著讓獎狀,後來把地球引力的論文也讓了,接著讓什麼Q幣呀,越野,寶馬車……事事都不得不謙讓,自己為了深受人愛戴,做出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而別人去更加愛戴他,自己也是皆大歡喜。
其實,孔融不理智,為什麼要讓呢?留自己用怎麼不好呢,為了讓梨之譽,也不至於事事都謙讓吧!該謙讓的就謙讓,不能讓那些不勞而獲的人得到東西,而想孔融這樣付出勞動的人卻一無所有!
如果大家都在事事、處處上謙讓,那這社會,雖然變和平了,但是人們自己心理上會不願意的,但為了自己深受愛戴卻做不得不做的事情!我不會這樣做的!因為這些東西是我付出了勞動的,我覺得我有權利來享受這個成果,如果我謙讓給了你,其實就是縱容你,不是愛你,而是害你!這樣你會總想著不勞而獲,天上掉餡餅。
我想對孔融說:不要為了自己得到人們的愛戴而做自己不願做的事情,你不要謙讓的太過頭了!在事事上,處處上謙讓你自己覺得好嗎?不要再謙讓了,你已經謙讓過很多很多次了!
我想對孔融謙讓過的人說:你們真是一群不勞而獲的人,凡事都要靠自己,得三好學生,有個好工作,買車買房都靠自己,而不是靠別人的謙讓而得到的!
總之孔融讓梨之後,令人哭笑不得的趣事連連。
《孔融讓梨》讀後感6
在我小時,我經常聽到孔融讓梨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
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孔融還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許多梨,一盤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現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隻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為,心裡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該把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於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里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
爸爸接著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么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
爸爸聽他這么說,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後一定會很有出息。」
我聽了十分感動,孔融這么小都會讓利給別人吃,為什麼我們還要斤斤計較。我沒應該團結友愛,互幫互助。把祖國建設發展的更加好。
《孔融讓梨》讀後感7
今天,我讀了一篇故事,名叫《孔融讓梨》,我讀後很有感觸。這個故事說的是:東漢魯國,有個叫孔融的小男孩。他非常聰明,也很懂事。在他四歲時,有一次,爸爸拿回來一袋梨,給孩子們吃。爸爸讓孔融來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給了爺爺奶奶,把比較大的給爸爸媽媽,把其他的給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給了自己。大家都誇他懂事。
看到這里,我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一個僅有四歲的小孩竟那麼懂事!想到這兒,我的臉上一陣發燒,不禁慚愧不已:我和他竟形成天壤之別!怎麼回事?聽我慢慢道來。
我天生喜歡讀書,我家也正好在少兒圖書館附近,我便有事沒事就到圖書館借書,但我一般喜歡有人和我一起去。去年有一次,我急著要去借書,便纏著爺爺跟我去,但爺爺因為在燒開水,而且弟弟一人在家,需要有人照顧,所以爺爺燒完開水就要去照顧弟弟。但我卻不懂事,一個勁地纏著爺爺。爺爺非常生氣,批評了我,我還不服氣,也小聲嘀咕了幾句。唉,現在想起來多後悔啊!爺爺是多麼疼愛我啊,我卻那麼不尊重他老人家。再看看人家孔融,人家四歲就懂得尊老愛幼,我十歲了還那麼不懂事,慚愧啊慚愧。
尊老愛幼,是多麼偉大的美德啊!它能讓每個人都對你刮目相看,快學會這一種美德吧!這樣才會讓你的生活更加的豐富多彩、讓你的生命更加有滋有味。
《孔融讓梨》讀後感8
一天,我讀了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之尊老愛幼孔融讓梨的故事,讀完之後一種佩服之情油然而升,僅有四歲的小孩竟這么懂事,他的高尚舉動和優秀品德深深教育了我,實在令人印象深刻。簡朴的語句中,洋溢著可貴的尊老愛幼的品質,蘊藏著其中的美德。
現實的我與孔融比起來真是有點羞愧,一件慚愧的事又在腦海中飄盪著,那事發生在我五歲的時候,一天弟弟正在津津有味地看動畫片,我看看動畫片又看看鍾表說:「糟糕」電視劇大結局忘看了,我立即拿起遙控器換了台,弟弟一下子變了臉色,跑來給我爭吵。吵鬧聲驚動了媽媽,媽媽了解情況後,就說:麟麟,做哥哥的讓著點弟弟,而且弟弟是先看的,你不能換個房間看嗎?我說:「就不!」聽話媽媽叫!我瞪了媽媽一眼就氣沖沖地回了房間。到了晚上媽媽看電視,我刻意在電視機前左右擺動,媽媽叫我別擋著,我假裝沒聽見,最後媽媽什麼也沒說出去了。看了孔融讓梨的故事讓我又想起了這件令人後悔的事,我恨透了自己真對不起媽媽又沒讓著弟弟,現在我明白了,不管做什麼事要先人後己,尊老愛幼。
讀完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首先我們做什麼要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同時也要謙讓別人,做到先人後己,自己的收獲才會更多更豐富。謙讓,是一種美德,有時尊重,是一種寬容,是一種貢獻,是一種能化解人與人之間矛盾的救濟葯。學會謙讓,做到謙讓,那麼,你就會享受到人際關系和諧的快樂。
《孔融讓梨》讀後感9
今天,我讀了一本《懂禮貌的故事》書,其中有一篇叫《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是:在東漢魯國時期,有一個四歲的孩子叫孔融,有一天,叔叔送來一筐梨,爸爸讓孔融給大家分梨吃,他把大的讓給了爸爸、媽媽、哥哥們,自己留了一個最小的。大家都誇他有禮貌。
我讀到這里被孔融的行為感動了,四歲的孔融都知道要做一個懂事又有禮貌的好孩子,可是我以前很自私,吃東西都是我先吃,玩也是先自己玩,從來都沒有想別人。我讀了這個故事覺得很羞愧,從今以後我要做一個懂禮貌又懂事的好孩子,吃東西一定先讓長輩們吃,玩玩具也一定要懂得謙讓他人,只要有人需要幫助,一定伸出援助之手,做一個心中永遠裝有他人的好孩子,不再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孩子。
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只要你尊重他人,他人也一定會尊重你。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學會這種美德吧!這樣你的生活會變得豐富多彩,生命也會更加絢麗多姿。同時讓我想起了一首歌《愛的奉獻》,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孔融讓梨》讀後感10
謙讓是我國傳統的禮儀。前不久,我看了一篇〈孔融讓梨〉的故事,主要講:孔融,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語。孔融4歲時,一日,父親給他和他的哥哥買了一些香梨,父親給他了一個最大的香梨,可是,他卻拿了一。最小的香梨,父親看了非常驚喜、高興。
記得有一次,我和姐姐上街去玩,我們乘上了車,坐到了位子上,第2站,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奶奶上車了,老奶奶沒有位子,只能站著,第3站,一些人下車了,老奶奶剛要坐下,一群年輕人跑過來,把老奶奶推開,自己坐下,老奶奶差點兒摔倒,看到著一幕,我心裡真不是滋味,拉了拉姐姐的衣角,輕輕地說道:「姐姐把我們的位子,讓給那位白發蒼蒼的老奶奶,你看她沒有位子坐,多可憐呀!」
「妹妹難道你想站著,不想坐著嗎?」姐姐疑惑的問道「不是的,姐姐你想呀!孔融4歲能讓梨,我現在是10歲,你現在16歲,難道我們這些都不懂嗎?我們把座位讓給老奶奶!這樣也算助人為樂呀!」我認真地說道。「妹妹,妹妹你說的太有理了,讓我實在太佩服了,那我們現在就開始讓座吧!」「OK。」我回答到,說著我把老奶奶攙扶了過來,又讓老奶奶坐下,老奶奶笑眯眯地連聲說:「謝謝,謝謝呀!」「沒什麼這是我應該做的。」我站著,偷偷的看著老奶奶,老奶奶舒服的做在凳子上,我偷偷地笑了。
孔融4歲都會讓梨了,作為我們一定要向孔融學習,做一個學會謙讓的小學生!
《孔融讓梨》讀後感11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不管是吃飯、喝水,還是落座、行走,都應該謙虛,讓禮,長幼有序!懂得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後的道理。
話說孔融四歲那年,家裡人在一塊兒吃梨。哥哥姐姐們都上前去拿大的,只有孔融站在一旁。父親看見了,說:「快把梨放下,讓站在一旁的孔融來分梨。」孔融先把兩個最大的分給父親和母親,其次,孔融又把兩個大梨好梨分給哥哥姐姐們,自己吃最小的。父親見了問:「融兒,為什麼不把最大的給自己,卻要最小的?」孔融說:「我年齡最小,所以該吃最小的。」哥哥姐姐們分別拿著自己手中的梨,慚愧的低下了頭。
融四歲,能讓梨。孔融四歲就知道了孝順長輩的美德,我們要像孔融一樣,孝順長輩!
媽媽後記:孩子,孔融的確很懂事。他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我們要懂得。現在的小孩子,道理從嘴巴里能說出一串串,但是行動上真正做到的卻不多。我們要向孔融學習,用行動來傳承咱們的中華美德,做個中華美德好少年!
《孔融讓梨》讀後感12
我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在許多古人身上就有很好的體現。在孔融孔文舉身上就體現出來了。
孔融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有一天,家裡吃梨。父親讓孔融分梨,結果孔融自己拿了一個最小的梨。父親問他:「為什麼你自己拿最小的梨呢?」孔融說:「哥哥比我大,應該吃大的。弟弟最小,我應該讓他。」
後來,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大家都說孔融四歲就知道讓梨,是個懂得謙讓的好孩子。家長們也經商用這個故事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懂得謙讓。
我們平時做到謙讓了嗎?如果爸爸媽媽讓我們分梨的話,我們會給自己留個最小的嗎?估計大多數孩子不會吧?我們看了這個故事後,會怎麼做呢?
我曾經在公交車上看到這樣一副情景,一個老奶奶慢慢的走上了車,愛心座位被幾個年輕小夥子佔了,看見老奶奶上車,有的拿出手機玩,有的裝作睡覺,沒有人給老奶奶讓座。真是太自私了,太不懂謙讓了。
想一想平時,我們有的人上公交車爭先恐後去搶座位,有的人在學校發什麼東西的時候,也是搶在前面,生怕自己拿不到,有的人看到排隊很長,就會擠到前面去插隊。這些行為都是不謙讓的行為。所以,讓我們學會做一個謙讓的人吧。
有人認為幫助別人是一種快樂,我覺得謙讓也會讓人感覺快樂!讓我們一起盡情享受快樂吧!
《孔融讓梨》讀後感13
今天,我做完作業後,閑得無聊,便拿起《美德故事》讀了起來。不一會兒,《孔融讓梨》這篇文章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這篇文章贏記敘了孔融從小就尊敬兄長的美德,贊揚了孔融是個好孩子。
這個故事發生在孔融四歲的時候,孔融兄弟七個,他排行第六。有一次,全家人圍座在一起品嘗鄰居送來的梨。母親從中挑選了一個最大的梨,遞給孔融,孔融卻沒有接受,而是挑了一個最小的梨吃了起來。父親非常好奇地問孔融:「你為什麼不吃大的而吃小的呢?」孔融一本正經的回答道:「我年紀小,應當吃小的。哥哥們年紀大,理所當然吃大的。」眾人聽了,都連連稱贊,沒想到他這么小便懂得尊敬兄長,友愛謙讓的道理。
看看孔融,想想我自己,我感到臉上一陣發熱。心裡很慚愧。平時,媽媽或爸爸買了好東西,我都吃大的,想多吃點,怕別人吃的多,我就快點吃。
讀了《孔融讓梨》這篇文章,我懂得了要尊敬兄長、友愛謙讓,這種美德應該從小就培養。我們要向孔融學習,做一個謙讓的好孩子。
《孔融讓梨》讀後感14
一天,我讀了《孔融讓梨》這故事。故事主要講的是在春秋魯國,一位名叫孔融的四歲小孩非常懂事、聰明。一次母親端上一盤梨子來,叫孔融先拿。而孔融拿了個最小的,父親問他為什麼這樣做,孔融說:「哥哥比我大,大的梨應該給他吃。」
讀完之後,一種佩服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起,僅有四歲的小孩竟這么懂事,他的一舉一動,機靈巧妙的回答深深迷住了我,實在令人印象深刻。簡朴的語句中,洋溢著可貴的尊老愛幼品質,蘊藏著那種謙讓的美德。孔融與童年的我比起來簡直天壤之別,一件令人慚愧的事又在腦海中飄盪著。那事發生在我五歲的時候,一天,弟弟正在津津有味地看著動畫片,我看了看鍾,糟糕!電視劇大結局呀。我立即拿起遙控器換了台。弟弟一下子變了眼色,跑過來與我爭吵。聞聲驚動了奶奶,奶奶從一樓上來,了解了情況後,就說:「傑仔,做哥哥的讓下弟弟,而且是弟弟先看的,你還可以下一樓看啊,幹嘛一定要在這看。」我說:「就不!」「聽話!」奶奶說道。我瞪了奶奶一眼,就氣沖沖地回房間了。晚上,趁奶奶在看電視,我刻意在電視機前左擺右擺,拳打腳踢,奶奶叫我別擋著,我假裝沒聽見。最後奶奶也沒說什麼,就出去了。
讀了《孔融讓梨》這個小故事後,我明白了做人要尊老愛幼。
《孔融讓梨》讀後感15
孔融是東漢末年的一名天文學家,在他小的時候就知道了要謙讓,在他四歲的時候,有一天家裡買了梨讓大家吃,結果哥哥姐姐都來搶梨吃,孔融卻沒有動,因此爸爸讓他來分梨,孔融先把兩個最大的梨給爸爸媽媽,然後把稍微小一點的給哥哥姐姐們,留了一個最小的給自己,爸爸問:「你為什麼只吃小的梨子,而把大的梨子給我們呢?」孔融說:「我是年齡最小的,應該吃小的梨子,而大的梨子,應該給你們吃。」
一次,爸爸帶著孔融和弟弟一起去郊外玩,走著走著,他們都渴了,於是爸爸就去買了一兜梨子讓他們吃,這次爸爸還讓孔融分梨子,心想:這次孔融要吃大梨子了吧。誰知,孔融挑了兩個大梨子,分別給了爸爸和弟弟,而給自己挑了一個小梨子。爸爸問:「這次你比弟弟大,為什麼你給弟弟一個大梨子,而自己吃了一個小梨子呢?」孔融說:「弟弟比我小,我應該讓著他,讓他吃大梨子。我比弟弟大,應該吃小梨子。」爸爸說:「孔融喲,真是一個好孩子哦!」
我們要向孔融學習,做一個謙讓、謙虛的人!
⑩ 猶太母親沙拉教育孩子的故事
猶太母親沙拉在家庭教育論壇上講了三個故事,具體是什麼故事呢?一起喝我一起來看看吧,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沙拉教育孩子的故事,希望可以幫到你!
沙拉教育孩子的故事
故事【一】
在上海一家餐廳,沙拉約了助理和朋友一起吃飯,有一個7歲的小孩,我們人還沒來全,就等待,這個小男孩一進來,上桌就開始吃餅。桌子上一共8塊餅,只見這個小男孩左一塊餅右一塊餅,眼看吃了六塊,就要把八塊都吃了。
沙拉把剩下的兩塊餅就拿在自己這邊,沙拉說:“你不能吃了,你得有謙讓精神。”
這樣,男孩就和媽媽吵起來了,並說:“你為什麼不讓我吃,你說晚上有的吃的,中午不讓我吃,我都餓死了,你憑什麼不讓我吃。”
沙拉說:“我不讓你吃的是我的這份和我助理的這份。”
男孩說:“好,現在開始我什麼都不吃。我餓死好了!”起身就走了。這時,媽媽要出去,沙拉一瞪眼,他媽媽坐下了,但是我們不能不管孩子安全啊!
沙拉對助理使了個眼色,助理就跟著出去了,後來沙拉也出去了,
沙拉跟男孩說:“你這是要犯罪的。”
男孩說:“吃個餅就犯罪了嗎?”
沙拉說:“我不讓你吃,是因為你吃了別人的了,應該吃自己的。如果要吃別人的,也必須要先征詢別人意見,不打招呼,就直接吃是不對的!等你長大了,不是你的東西你也拿了,也不打招呼就是要犯罪的。你要有一顆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你吃了別人的東西,沒有打招呼。一會兒你進去後,先和每個人道歉,你吃了他們的餅。同時,你還要感恩他們,他們沒有追究你吃的餅。同時,你還要跟你的媽媽道歉,你出賣了你的媽媽,媽媽說中午少吃,晚上吃大餐,這是你和媽媽的私密,不可以說出來的,媽媽多沒面子,你得有守住別人秘密的品德“。
最後,男孩回到屋子,給媽媽道歉。說:“對不起媽媽,今天我讓你難堪了,今天我把你出賣了。”和大家說:“對不起大家,我把你們的餅都吃了。但是,我已經吃下去了,吐不出來了。”
大家都哭了。
啟示一:人與人之間相處需要尊重,但尊重更需要規則框架內遵守!家庭教育也是亦然!
故事【二】
在以色列,12歲女孩會有成人年活動。
有一次,沙拉參加了一個女孩的成人年活動,大家來到活動地點。一位12歲女孩和爸爸、媽媽、弟弟、妹妹都來了。這是一個盛大的日子。
在等待活動開始的時候,沙拉就聽到她妹妹和舅舅的聊天。
妹妹說:舅舅,你怎麼來了呢?不是說不能來參加姐姐的成人年活動嗎?
舅舅說:是啊,但是我出公差就順便回來了,參加姐姐的成人年,但是妹妹你不能告訴姐姐,我是出公差才回來的,在姐姐大日子裡,希望能她更快樂更幸福。
妹妹說:好的。
活動開始了,當12歲女孩看到自己的舅舅,一下子就撲過來。
她喊著舅舅,說:你真的為我回來了嗎?太不敢相信了,女孩和舅舅激動的相擁而泣。
於是,沙拉就悄悄的問妹妹:你明知道舅舅不是特意回來的,為什麼不告訴姐姐呢?
妹妹說:我已經答應了別人要保守秘密,我怎麼能不首契約呢,再說,這是一件多麼令姐姐開心的事情,我有什麼權利剝奪姐姐最幸福的時刻啊,我有什麼權利不讓姐姐開心呢。
啟示二:說謊在主動與被動之間,我們是不是需要一種契約精神呢。
故事【三】
猶太人是有信仰的。
在以色列,家長們特別重視家庭教育。
家教中會有這樣的規則:一個人吃了肉,6個小時內是不能吃冰淇淋、喝牛奶。
如果一個小朋友吃了肉,在面對冰淇淋的時候,他會說“我不能吃,因為我吃肉了。”
當你對他說“你爸爸媽媽都不在,你可以吃冰淇淋的。”
小孩會說,但是我吃肉了,不管爸爸媽媽在不在,我都不能吃的。
啟示三:家庭教育的規則意識建立於平時的日積月累。規則即社會契約,需要每一位有教育意識的社會成員所遵守。
沙拉還向大家提示:在任何情況下,媽媽的一個微笑就是最偉大的,一切事情媽媽都能給孩子以微笑,就是最了不起的,告訴孩子沒事,一切都有辦法解決,讓我們一起來想想。孩後,只問一個問題,今天你過的快樂嗎,母親決定界限,孩子的事情自己做。任何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
猶太媽媽的財商教育
視點 1 猶太孩子的第一份生日禮物是股票
當孩子滿一歲的時候,很多猶太父母都會把股票當作禮物送給孩子,這是猶太家庭的慣例,也是猶太父母對孩子們獨特的理財教育,尤其是北美的猶太人。盡管孩子更喜歡形形色色的玩具,但猶太父母寧願給孩子更實際的東西,送孩子股票,就是為了讓孩子從小接觸金錢、認識錢、了解錢。
視點 2 培養“錢能換物”觀念
有了對金錢的初步概念和興趣後,猶太父母的第二階段理財教育是加深“錢能換物”的理財觀念。猶太小孩3歲的時候,他們的父母就開始教他們辨認硬幣和紙 幣;5歲的時候,小孩知道錢幣可以購買任何他們想要的東西,並且明白錢是怎樣來的;7歲的時候他們能看懂價格的標簽,初步養成“錢能換物”的理財觀念;8 歲的時候,他們可以通過做額外的工作賺錢,知道把錢儲存在銀行的儲蓄賬戶里;10歲時候,懂得每周節儉一點錢,以備大筆開支使用;11歲至12歲的時候會制定並執行兩周以上的開銷計劃,懂得正確使用銀行業務的術語。
視點 3 為孩子設計“金錢游戲”
猶太父母認為,想要讓孩子懂得理財,應該先讓孩子注意身邊與金錢有關的細節,如何鼓勵和引導孩子去關注這些細節呢,他們最常見的做法就是設計一些與此相關的“金錢游戲”,孩子都願意成為游戲中的勝者,好勝之心就會驅使他們時時刻刻去關注。
什麼樣的游戲呢?比如猜物品的價格。家裡可以准備一個紙箱,紙箱里放一些日常用品,比如飲料、糖果、書、橡皮、鉛筆、尺子等等,反正就是些日常孩子們可以接觸到並能找到價格的物品,這些物品都不標上價格,讓孩子們來猜,如果誰猜對了就交給他相應價格的錢,到最後看誰的錢最多誰就是勝利者,可以給勝利者設置獎勵。而孩子們為了成為大贏家,平時跟父母逛超市的時候就會主動去留意商品的價格,並把價格記下來。
另外猶太父母教孩子學習投資時,也通常會從游戲入手,比如“大富翁”類游戲,從游戲中建立起對投資的初始印象,再將簡單的投資知識融入其中。
視點4 金錢並不罪惡
別誤會猶太孩子是幫父母做家務,或者是自己出去打點小工,是受錢的驅動,是把家庭關系退化成金錢關系。在猶太父母看來,金錢教育絕不僅僅是一種理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種人格、品德教育。
如果看見有人在垃圾箱里翻找一些空的礦泉水瓶子,孩子們一般都會問這些找空瓶子做什麼?咱的回答一般是這樣的:這些人沒有錢,找到空瓶子可以去收廢品的地方賣些錢。但如果是猶太媽媽,她的回答可不是這樣,她會告訴孩子,垃圾雖然臟,但你不能覺得撿垃圾賺來的錢也是臟的。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種工作,人們靠這些工作來賺錢,只要自己付出了勞動,並且是遵循正當途徑賺到的錢也是沒有貴賤之分,都是一樣的。
視點5 培養孩子延後享受的理念
猶太人財商教育最重要的一點,是培養孩子延後享受的理念。所謂延後享受,就是指延期滿足自己的慾望,以追求自己未來更大的回報,這幾乎是猶太人教育的核心,也是猶太人成功的最大秘密。
猶太人這么教育孩子:“如果你喜歡玩,就需要去賺取你的自由時間,這需要良好的教育和學業成績。然後你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賺到很多錢,等賺到錢以後,你可以玩更長的時間,玩更昂貴的玩具。如果你搞錯了順序,整個系統就不會正常工作,你就只能玩很短的時間,最後的結果是你擁有一些最終會壞掉的便宜玩具,然後你一輩子就得更努力地工作,沒有玩具,沒有快樂。”這是延後享受的最基本的例子。
猶太媽媽的教育角色
01 、媽媽,因愛而生。
我們對愛真正理解多少呢?
你愛孩子(愛人、自己)嗎?
你是用什麼方式愛你的孩子(愛人、自己)嗎?有人說陪伴是愛,理解他們是最好的愛。
你的孩子(愛人、自己)接收到你的愛了嗎?
作為媽媽的我們全力付出愛的同時內心期望對方知道我們是愛他們的,但是有時為什麼對方並不了解我們 ,中國很多媽媽充滿了埋怨,甚至感覺很委屈,這是我們對愛的理解和表達出現了錯誤。
原愛,父母對孩子毫無條件的付出。
但是大家忽略了一點,孩子對我們依然有原愛,他會對我們提出的要求無條件滿足。
6歲前孩子的世界百分之百都是媽媽,當媽媽提出的要求孩子不喜歡時,孩子為了不讓媽媽傷心也會接受,只是因為孩子愛媽媽。
很多人每天在說愛我的孩子,愛我的家人,其實很多人不具備愛的能力的,我們給的未必是對方想要的。
如果我們對孩子的愛的輸出他無法接納時,他就會痛苦,他會通過發脾氣來表達。
孩子有時在試探我們,孩子往前邁一步,我們邁了半步,他就成功了。他下次就會提出更得寸進尺的要求,我們就被孩子綁架了。
02 、亞洲母親特殊的心理
孕育小生命時候,我們的生命就像春天,充滿了期待,無私的母愛開始了。
人生的夏天,隨著生命成長,充滿母親無私的呵護,養育孩子過程本身也是自我成長的過程。所有的成長都是雙向的,很多人認為我是爸爸媽媽,我一定是對的,孩子一定要聽我的,當以這種觀點去養育孩子時候,就喪失了跟孩子平等學習的機會,所以我們用什麼樣的角度看待孩子是很重要的。
人生的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孩子成功了,你也成功了,你對孩子無私的支持,孩子變成成年人離開我們了 ,所有的愛最終的目標都是為了更好的分離。我們不得不面對孩子有獨立的人生,孩子能更好的獨立的生存 ,而不是讓孩子變成沒有生存能力的人。
03 、亞洲媽媽特有的情感模式—包含
東方媽媽大多採用“包含”的行為模式,即把自己認為重要的人都當成是自己的一部分。“包含”的人越多,他們所付出的關心越多,負擔也更重!—文恩禧博士
一個女人成長階段:
第一階段,結婚前是獨立個體,所有喜好為自己選擇的。世界百分百屬於自己。
第二階段,女人結婚了,變成 一個人的妻子,身份多了一個層面,丈夫變成很重要的人,把丈夫看做自己的一部分。自己所有的喜好在 丈夫的喜好之後。
第三個階段,女人變成母親,三重身份,要關心的人更多了。
夫妻關系排第一位,親子關系排第二位,家庭核心關系是夫妻關系,沒有好的夫妻關系就不會有好的親子關系。當把所謂重要的人變成自己一部分的時候,就會變得很辛苦。當給對方的愛太多了,對方無法承擔了,就會變成莫大的負擔。
很多媽媽抑鬱,來自於最早的時候放棄自己,真是非常悲哀的。所謂放棄,是忽視了自己的內在需求,忽視了自己作為一個人首先要讓自己先幸福,不具備讓自己的幸福的能力,怎麼能讓別人幸福呢。
一個人重要的獨立,是精神上的獨立,先學會愛自己。
04 、什麼是家?
家和房子有什麼區別?
四歲半的一個孩子說,外面的是房子,裡面的是家,孩子是非常有智慧的。裡面的家什麼很重要,一個五歲的孩子說,鍋最重要,如果沒有鍋我們就會餓死,我們是誰啊?我們是人啊,人是最重要的,因為人是有生命的。房子里只有媽媽孩子和只有爸爸孩子是少了些什麼的,有爸爸媽媽孩子才是幸福的。
一直以來,孩子的智慧總會給我們帶來徹底的幻醒,她們總是可以迅速感知本質,我們成年人經常說孩子不懂,而大部分時間其實是我們不懂他們的懂!
父親塑造孩子大腦,母親塑造孩子靈魂。腦力有父親開發,感情由母親開發,分工明確。
05 、媽媽是保護者,教育者,陪伴者
保護孩子是媽媽的天職
一位老師是兩個上市公司的老闆,有八個孩子。大兒子有多動症,排斥傳統學校,這位媽媽就站出來保護自己的孩子,她對兒子說我知道你是因為身體不舒服,如果你不喜歡我就回家陪你。然後就陪著孩子一起找孩子喜歡的學校,經過很多年時間陪伴孩子,鼓勵孩子。
孩子慢慢的好了以後就又回到傳統學校。這位媽媽並不因為自己是著名教授就保護自己的尊嚴,不允許孩子做出不好的行為,而作為母親是站出來保護孩子,做孩子的肩膀,這就是猶太媽媽的天生的保護者。
如果孩子在前六年跟媽媽有親密關系,到青春期叛逆大大降低。青春期的叛逆是早期情感的缺失。
猜你喜歡:
1. 猶太人教育孩子方法
2. 2017猶太人的教育孩子理念
3. 猶太人教育孩子理財
4. 猶太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5. 猶太人教育孩子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