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生女生 » 為什麼小孩子喜歡挖坑

為什麼小孩子喜歡挖坑

發布時間: 2022-11-28 03:17:11

A. 小孩為什麼都喜歡踩水坑

因為小孩子很頑皮,喜歡故意踩水坑,覺得把水坑裡的水踩出來很有趣。

B. 小孩子特別喜歡挖土和玩泥巴,這為什麼呢他們的心理特徵是怎樣的

對於很多媽媽而言,他們自己的兒子常常的一些行為能讓他們感到十分的無奈。由於有一些小孩,她們打小就十分的喜愛玩兒一些泥巴,那樣很多的媽媽表明十分的接受不了。因為我們玩兒泥巴得話,就會把自己衣服褲子弄臟,乃至有的孩子她們不懂事的前提下,還會繼續玩泥巴塞進嘴裡面給吃完。因此許多媽媽對於這件事情表明十分的苦惱,乃至有一些媽媽也是強制性不讓小朋友去玩兒泥巴,感覺玩兒泥巴是一件非常不對的東西。可是其實對小朋友們而言,玩兒泥巴也是能開發設計它的人的智力。

應對孩子玩泥巴的這件事,父母應該給與教育引導,讓他明白泥巴不可以放在嘴裡面吃。而且在玩泥巴時,一定要注意一些其他的事宜,對於他們而言,她們也是能認知和搞清楚那樣的一件事情的孩子根據玩兒泥巴的這件事。

C. 小女孩展現刨坑天賦,媽媽絕望:以為你適合琴棋書畫,結果是種地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頭腦聰明,將來做一個優秀的人,不說當科學家、領導,再次也要進入研究所、機關單位或者高級寫字樓,工作穩定,拿高薪,擁有更好的生活。隨著條件越來越好,很多父母在培養孩子方面更加是不惜血本,給孩子報興趣班、買裝備,只要能夠讓孩子將來的路更寬、更平、更快,眼睛都不眨一眨,但偏偏有時孩子不按套路出牌,讓父母的良苦用心錯付了。

上周末,一位寶媽帶5歲的女兒去海邊玩,沒想到女兒見到沙灘就跟著了魔似的,一頭扎進去不能自拔,跟她小淑女的打扮完全不搭邊。更令她哭笑不得的是,女兒在沒有工具的情況下,竟很快徒手刨出了一個很深的大坑來。

第一次看到女兒竟然有這樣的特長,這位寶媽聯想到自己一直以來給她報班學習琴棋書畫,想要把她往氣質型才女方向培養,看來良苦用心是要錯付了,不禁「絕望」:總以為你適合點琴棋書畫,原來你比較適合種地。

也有網友理解這位寶媽的「絕望」心情:「我女兒剛出生的時候,我也想把她培養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淑女,結果現在是個女漢子,還說要去學散打保護自己,順便可以行俠仗義」,並安慰她想開點,兒女不按照父母的設想發展是很正常的事情。

從這位寶媽分享出來的視頻看,小女孩雙膝跪地,一手撐著地面,一手不知疲憊地刨沙,那速度簡直連挖土機都跟不上,2根辮子跟著她的節奏不斷在空中搖曳。她玩得是那麼的專注,連旁邊小夥伴推著車不小心蹭著她都不察覺。看來她確實是喜歡沙灘,也非常享受刨坑的過程。

其實吧,筆者認為,愛玩泥巴、喜歡刨坑是小孩子的天性,是不分男孩還是女孩,也不分淑女還是女漢子的。這個階段的孩子對萬事萬物都充滿好奇心,喜歡親近大自然,又精力充沛,對於他們來說,戶外的一堆沙土、一灘水甚至一片葉子都比家裡的玩具更加有吸引力。加上城市裡孩子的生活空間本來就很有限,又遠離大自然,好不容易來到了沙灘當然是要玩個盡興才罷休。

因此,這位寶媽也不用太「傷心」,女兒刨坑這么厲害並不一定就意味著她更適合種地或者將來會是力量型的女漢子,或許她純粹是太想親近大自然、太想玩了,所以才展現了這么高的專注度和爆發力,等她玩盡興了,回去後還是以前那個喜歡琴棋書畫的氣質淑女。

了解到女兒有這樣的需求,日後可以多帶她到室外活動,讓她接近大自然,養成一個好身體的同時,也能增長孩子的見識,和擁有陽光、 健康 的心理。

玩笑歸玩笑,這位寶媽開明的 育兒 理念值得學習,當知道自己以前的教育方式方法不適合孩子後,不管付出了多少都果斷調整方向,這是很多父母做不到的,總希望孩子沿著設定好的方向走下去,認為這樣才是為孩子好。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沒有錯,奈何孩子往往就是不按常理出牌,我們設定的方向根本不適合他們或者他們走起來沒有優勢,強行讓他們繼續走下去,只會讓他們生活在痛苦中,與其這樣,不如讓孩子走他們適合走的路,開開心心地生活,他們的人生會更加幸福和有意義。

再說,成才從來不是只有一個答案的,讓孩子發揮好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就是成才。

D. 為什麼小孩子都喜歡扒沙,或者拿小鏟子玩泥巴

因為對於小孩子來說,沙子和泥巴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他們像橡皮泥一樣,可以捏出來不同的形狀,而且根據加的水的量的不同,捏出來的東西也是不同的。還可以藉助這些東西來模仿大人工作特別的好玩,而且做出來的東西會很有成就感。

E. 為什麼小朋友都喜歡挖挖機

這樣不好嗎?他喜歡啊,畢竟是小孩子,看著他們幼稚的臉,可愛的表情,不覺得幸福嗎?看著看著真想讓人把他們的頭扭下來,讓後一刀捅進他們的大腿動脈!給他們放血!

假如你覺得不好!可以當著他面,打他一巴掌,然後把把一隻毛割斷它的頭,灑在挖挖機上!看他還玩!他一哭,又給他一巴掌!

謝謝採納!

F. 為什麼孩子都喜歡摳or鑽洞洞背後藏著我們不知道的小秘密

你家孩子喜歡摳or鑽洞洞嗎?

周末,我帶DD去閨蜜家串門,恰逢趕上她家孩子「調皮搗蛋」的現場。

原來啊,她家孩子把地上鋪的爬行墊摳出了很多個洞洞,閨蜜說,這次這個還沒用到一周呢!

顯然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不怪閨蜜惱火,看著爬行墊上大大小小的洞洞,實在叫人又好氣又好笑。

我只能無奈安慰閨蜜,誰家還沒個同款,我家那個,不只摳,還鑽呢!

有沒有發現,3歲內的孩子啊,就特別喜歡把自己的手或身體往孔里、洞里塞。

小月齡的時候,喜歡用手摳嘴巴;

會爬之後,喜歡四處摳東西、戳洞洞;

等會走會跑,行動力強了以後,就別提了,但凡是遇到能鑽的地方,絕對不走正經路。

簡直就是大寫的「停不下來」,恨不得看見什麼都去「 探索 」一番。

所以,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

這樣的:

或者這樣的:

我家DD現在就處於鑽洞洞的階段,成天熱衷於「貓」在箱子里。

而且越是阻攔吧,孩子越要去試。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一 孩子喜歡摳or鑽洞洞的原因

孩子每天都在家裡摳來摳去、鑽來鑽去。

牆上的插座、沙發的縫隙……都是他們的目標;餐桌下面、櫃子裡面……都有他們的身影。

其實他們之所以總對摳or鑽洞洞情有獨鍾啊,原因有二:

身體自我意識萌芽

孩子對於外部世界的認知,是不斷發展的;對自己的身體,也是如此。

發現自己的手能拿起一樣玩具,能扔出去一件東西,能伸進一個洞口……

這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一種「原來我的身體還能這樣」的新奇體驗。

沒錯,從孩子的角度來說,他們對自己身體的各方面認識並不完善。

在做出某個動作之前,他們也許並不會意識到,我的手指/胳膊/大腿……是這樣工作的。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調查:

通過給1歲到1歲半的 60 名孩子展示正常人類結構圖片 vs 非正常人類結構圖,來觀察孩子能否正確判斷出「人的胳膊長在腿上」是錯誤的。

結果顯示,1歲的孩子根本不能看出問題出在哪裡,但是1歲半的孩子可以。

這說明什麼?

小齡寶寶還不能完全認識自己的身體,還需要不斷地經歷和 探索 。

咱們所說的鑽洞洞,恰恰就是孩子在 探索 階段的表現。

比如:

手指摳洞洞,能讓他意識到,我的手指是有物理尺寸的,能鑽進這么大小的洞;

鑽進狹小的紙箱,並變換自己的肢體動作來「裝上」自己,能讓他意識到,我的胳膊長在肩膀兩側,還可以抱住大腿……

正是通過這種不斷地嘗試,他們才能完成對身體認識的發展。

空間敏感期

隨著對身體認識的發展,寶寶的空間敏感期也開始萌芽了。

他們開始自發地主動 探索 自己的身體和空間之間的關系。

也就是說,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和空間的遠近、大小之間的關系,所以需要不斷地用身體去試探和感知。

最開始,可能是抓、扔……用各種方式移動物體,研究自己是怎麼讓物體的位置發生變化的;

稍大一點,可能會喜歡把積木疊高高,感受物體從二維到三維的這個空間感;

還有最典型的一個動作,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鑽洞洞了。

這其實就是娃在用自己的身體去「匹配」合適的空間……

但是,畢竟寶寶對於等量關系的概念還沒有那麼明晰,所以在匹配的時候,往往經常會出現偏差,也就是咱們經常看到的孩子被卡住的現狀。

匹茲堡大學和卡內基梅隆大學曾做過「門洞選擇」測試的實驗。

通過孩子能否在多個洞口中選擇唯一正確的洞口穿過板子,來判斷孩子對空間的認知。

結果表明:2歲左右的孩子對自己身體可通過空間的判斷,還不是百分之百准確的。

整個0-6歲,其實都是寶寶發展空間意識的階段,所以,2-3歲的娃總是卡住,也是很正常滴~

二 怎麼盡可能的避免安全事故

像閨蜜家孩子這樣,摳摳爬行墊還算好的,起碼沒什麼危險。

有些孩子啊,喜歡摳插座、櫃縫之類的才危險呢,很容易被電或被卡住。

那咱們應該為孩子做些什麼呢?

確保安全為前提

孩子喜歡鑽洞洞去 探索 是好事,奈何年齡小、安全意識低,生活中的很多洞洞、縫縫對他們來說,都暗藏著極大的危險。

比如:洗衣機、衣櫃、樓道護欄等卡身子高發地;陽台防盜窗、床圍欄、木椅扶手等卡頭高發地;插座、螺絲帽、鑰匙環等卡手高發地……

各種各樣的孔洞和縫隙,對孩子來說都有一定的安全隱患,咱們不能不防啊。

除了看護到位之外,一定要確保孩子的 探索 環境是安全的。

比如,插座要安裝防電裝置,鑰匙環要放到寶寶夠不到的地……

一旦寶寶出現試探性的危險動作,沒有條件可講,立即制止,同時教導規則並轉移注意力。

比如,「電插座危險,不可以碰,過來媽媽陪你玩拼圖~」

稍大一些的寶寶就可以進行安全教育。

比如現在,我還會帶DD看些關於安全教育的繪本或動畫片,想方設法讓他意識到把身子、頭、手伸進孔洞和縫隙的危險,防患於未然。

正確引導為關鍵

寶寶身體意識和空間意識,是階段發育的必然結果。

而且,對於身體和空間的關系了解越明確,寶寶的認知能力、身體發育也就更好。

有很多長大了以後,走路經常摔跤或者是總不小心撞到的寶寶,很可能就是空間感沒建立好。

所以,我們沒必要制止,而是在安全的情況下,盡量主動提供讓他們去摳/鑽洞洞的環境。

對於小一點的寶寶,我們可以提供些玩具。

像我當時,給CC和DD用的就是洞洞書、洞洞玩具之類的。

放肆地讓他們隨便摳,滿足摳洞洞的慾望,還能順便鍛煉一下手指的精細動作呢。

在孩子喜歡鑽洞洞的階段,咱們可以多陪孩子玩一些關於鑽洞的 游戲 。

比如,用紙箱子搭成隧道啊、收拾好一些藏身之處來玩捉迷藏啊……

他喜歡鑽洞洞,咱們就引導他去鑽安全的洞洞,邊玩邊豐富他對空間的感知,何樂而不為呢?

當孩子處於空間敏感期的時候,父母的正確引導顯得特別重要。

在咱們既需要保護孩子的好奇心,也需要保證孩子的身心安全,還需要幫助孩子建立空間感,這幾點缺一不可。

一 C媽說

家裡的小娃慢慢長大,強烈的好奇心總讓老母親心驚膽戰。

屋裡屋外的每一處未知的地方,好像都對孩子充滿了吸引力。

摳一摳、鑽一鑽,都是常有的事兒。

但我們為人父母,卻無法時時預判孩子可能的危險。

生怕他玩著玩著卡住了,畢竟孩子年齡小,安全意識低嘛。

咱們勤提醒是一回事,認真看護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陪娃的時候提高安全意識,才有機會及時規避危險啊。

CD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醫生;C媽-報社 育兒 主編,《家長好脾氣 才有好教育》作者。

G. 3歲小孩總喜歡挖鼻孔、揉眼睛、含手指,這是為什麼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三歲了,但是你發現小孩子平時在生活中總是喜歡挖鼻孔,而且孩子總是喜歡用自己的手揉眼睛,那麼家長這個時候就應該馬上引起重視,而且我們平時在生活中一定要觀察自己的孩子。可能是因為小孩子的身體不舒服,或者是小孩子形成了一些不太好的行為習慣。

我們一定要給孩子補充一些營養物質,這樣的話孩子才能夠健康的長大,而且父母這個時候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平時在生活中也應該多關心自己的孩子,如果你發現小孩子出現了這樣的行為,那麼父母這個時候就應該馬上干預,而且一定要說服自己的孩子。

H. 為什麼寶寶喜歡用小手摳東西、戳洞洞

因為這時候的寶寶進入到了一個敏感好奇期,而這些行為是他們發現和覺察這個世界的方式。


最後,孩子們喜歡摳東西和戳洞洞只是一種本能行為,孩子在成長階段好奇心會很重,什麼東西都可以成為他們關注的對象,長大一些後,好奇心慢慢地會轉向他們喜歡的東西,這時候可以給孩子一些玩具,這樣可以避免孩子摳東西和戳洞洞的習慣。

I. 虛擬家庭里有時小孩子會跑到噴泉附近挖坑,說什麼China(具體記不清了),是怎麼回事

挖洞到中國(-.-) 不用去管 這只是小孩的游戲 就像你小時候也會調皮去挖挖坑什麼的 過不久大人會把洞修好的

J. 為什麼小朋友喜歡挖掘機

一是路怒症的心理折射。當人駕駛上大型機械,心理會出現一系列變化,從恐懼開始,到好奇,到萌生征服欲,再到人機和諧對話後的愉悅和成就感,進而自我膨脹,由此產生超越現實的心理期望,「馬路憤怒」的情緒便油然而生。心理學研究表明,路怒症攻擊性行為來自五種幼稚心態:明知道沒必要趕時間卻以飛速抵達目的地為榮,視其他司機為競爭對手且以超車為樂,對道路有強烈的佔有欲容不得別人超車,容錯率低以及睚眥必報。孩子玩挖掘機則更多的是滿足對機器的佔有欲和挖沙帶來的破壞欲,同時還有操控機器完成任務的成就感。
二是社會文化的影響。有一句廣告語人們已經耳熟能詳:「挖掘機技術哪家強?中國山東找藍翔。」原因是電視、網路和平面媒體鋪天蓋地地狂轟濫炸,長時間強刺激之後,哪怕是一條微小的信息也會在受眾的腦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而網民對這一廣告語的惡搞無疑又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什麼情侶版、校園版、史記版、西遊記版、孟姜女版等等,被「惡黑」的廣告語藉助網路的傳播,躺著的孩子怎能不中槍?而發展中的中國,到處在拆遷,到處是工地,天天在演繹著「藍翔技術」,喜好模仿的孩子又怎能不躍躍欲試?
三是仿生學的反哺。人類對生物體的結構、功能和工作原理進行研究後,將其移植到人造工程之中,這種發明創造的新技術催生了仿生學。早在1840年,美國西部開發時期,出現了模仿人體構造如大臂、小臂和手腕、能夠行走和扭腰類似機械手的挖掘機。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為了解決挖掘機鏟斗粘土而影響工效的問題,我國中科院任露泉院士從田鼠、蚯蚓、蜣螂等小動物身上遇黏不粘得到啟示,發明了地面觸土機械脫附減阻功能製造技術。兒童目睹挖掘機工作,自然會聯想到自己的雙手從而產生學習的動機,在操控過程中,貫通了人機之間的共體,實現了信息的傳遞、變換和加工,機械手是自己雙手的鏡像,是自己手臂的延伸。仿照人的手臂工作發明了挖掘機,游戲中孩子向挖掘機學習曲臂、挖掘和扭腰,是仿生學的反哺。
四是表達的需要。如同喜歡風、水一樣,兒童還喜歡玩沙。因為沙屬於低結構玩具,所以近些年成為了兒童心理治療的利器,即沙盤游戲。是「自由和保護的空間」的特性使沙盤游戲成為臨床治療的基礎和治癒轉化的條件。兒童是弱語言群體,他們在學習說話之前已經能夠聽懂一些詞語短句,但對一些特殊要求和特別想法等復雜內容難以表達完整和准確,沙盤游戲則可以用非語言的形式來表達兒童的內心世界。兒童操縱「挖掘機」挖沙近似於在玩沙盤游戲,一鏟一挖,一送一放,沒有過多的要求和過重的任務,除了帶來操控的樂趣以外,還在傾訴內心世界,甚至還有情緒的發泄,只不過其內容不是我們聽到的話語,而是看到的游戲成果。
孩子喜歡挖掘機玩具,看似一個簡單的現象,卻折射了一個兒童世界。我們應該多一點關注這個世界,研究這個世界,愛其所愛,想其所想,這應該是我們的教育態度和行動。

熱點內容
為什麼都說小米手機返修率高 發布:2025-02-02 09:39:00 瀏覽:549
為什麼做事能力不好 發布:2025-02-02 09:37:42 瀏覽:740
為什麼雜牌led燈那麼便宜 發布:2025-02-02 09:33:28 瀏覽:569
華為榮耀手機為什麼微信視頻來電無提示 發布:2025-02-02 09:33:28 瀏覽:475
配速大於每公里跑的時間是為什麼 發布:2025-02-02 09:29:09 瀏覽:127
蘋果解鎖開關為什麼點不開 發布:2025-02-02 09:24:48 瀏覽:233
冬天晚上為什麼看不見北斗星 發布:2025-02-02 09:21:37 瀏覽:789
6歲男孩為什麼晚上咳嗽厲害 發布:2025-02-02 09:09:07 瀏覽:28
天景山小區房價為什麼便宜 發布:2025-02-02 08:55:00 瀏覽:211
抖音里為什麼找不到自己 發布:2025-02-02 08:44:49 瀏覽: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