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父親老是故意惹哭孩子
『壹』 父親脾氣不好,經常對孩子很兇,但是控制不住怎麼辦
在凶孩子之前,父親可以想一想,自己對孩子發脾氣是很不對的,不僅會傷害到孩子,還會讓親子關系很不和諧。所以說在想發脾氣的時候,父親一定要思考一下自己發脾氣的後果,這樣就能夠控制住自己的脾氣,不會對孩子發火。我們要知道小孩子是比較無辜的,對小孩子發脾氣也是很不好的,會給嫂子留下一些心理陰影。
『貳』 為什麼我的爸爸總是故意惹我生氣
可能是過於的望子成龍吧,也有可能是就是不喜歡你而已,我媽媽也總是故意惹我生氣,終於找我茬。
『叄』 為什麼我爸老是故意惹我生氣,和我吵架然後偷笑,然後裝可憐到處和人說我不孝順
你別這么想,你們現在處於互相看不順眼的階段,無論你爸干什麼事,你都覺得是在惹你,你爸因為任何事嘴角沒有下勾,你都覺得是在嘲笑你,反過來你爸覺得你也是這樣的,所以兩個人的矛盾就消不了,還會擴大,你應該明白這裡面是存在誤會的,並且調整心態,把重心放在自己覺得有趣而且有意義的事情上面,一切就會迎刃而解了。
『肆』 父母無緣無故打罵孩子
父母無緣無故打罵孩子
父母無緣無故打罵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孩子上的第一門課,健康的家庭教育才能孕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有不少家庭對孩子動輒打輕則罵。以下分析父母無緣無故打罵孩子
父母無緣無故打罵孩子1
父母打罵孩子的常見原因
1、傳統教養觀念
不可否認,傳統的教養觀念對我們仍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因為在傳統觀念中,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就是上對下,並沒有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處的概念。傳統文化的尊重多放在平輩的相處上,但在親子關系中卻十分欠缺。
2、自我情緒管理不佳
如果家長的心智不夠成熟,那麼對孩子而言就是很沉重的壓力與包袱。當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或挫折時,有些家長就容易把怨氣發泄到孩子身上。當家長對自己生活或工作的期望無法滿足時,就更希望孩子可以完全按照他的指示來行事,一旦孩子的表現不能令家長滿意,那麼家長多半會打罵上前。
3、熟悉的成長經驗
由於沒有及時接受新知識,或是經驗不足,所以有些家長就直接就套用原來父母的管教模式,只要不順父母的意,就會受到這樣的打罵處罰。因此,當他無法使自己的孩子照他的方式來做事或生活時,也就喜歡用最熟悉的方式管教孩子。
家長要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孩子
1、讓孩子自然流露和表達他內心的感受
當孩子還是一個心智和感覺系統都不成熟的小傢伙的時候,沒有什麼比讓他體會自身的內在感受和真實的情感流露更可貴的經驗了。這時,你所要做的, 就是多讓他和外界環境接觸,讓他在與外界的人和事互動的過程中盡情地流露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這也是他心理成長所需要的養分。比如,他和小朋友之間發生爭 搶時,別告訴他該做什麼,看看他自己會怎麼做。在他自己做的過程中,他的個性,他的內心世界,他的渴望和疑惑,都會簡單地傾瀉出來。此時,玩具本身對他來 說並不重要,他想要的是自己內心的表達。
2、啟發孩子思考判斷,自己該不該謙讓
當和孩子一起在游樂場或其他環境玩耍時,如果遇到相應的場景,就可以和孩子討論,是否該謙讓,為什麼該?為什麼不該?啟發孩子就事論事,幫助孩 子建立是非標准。因為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他們的思維往往還是「自我中心」的,大多數時候都無法顧及別人的感受和需要,玩玩具,總想把好的攬過來一個人 玩,分東西,總想要大的多的好的`……,這個時候,如果成人用外在的壓力來強求孩子去謙讓別人,則很可能違背他們本身的意願,如果這種意願經常被壓制,則他 們就可能變得不敢表達自己的感受,甚至給他們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長大成人之後行為方式也可能相對退縮,不敢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也就是說,對於這個時期 的孩子來說,可以創造交往條件讓他們逐步體驗到人際之間互惠互利的必要性,可以通過講道理來引導他們的謙讓行為,當他們無意中做出謙讓行為時,可以贊許, 可以鼓勵,但絕不可強迫或引誘!
3、鼓勵孩子在環境中尋找規則
孩子們之間是平等的,應該鼓勵他們在游戲和環境中尋找規則。比如,在麥當勞游戲區玩時,每個孩子都應該有機會。可以鼓勵他們排隊,輪到自己玩時就沒有必 要謙讓。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要藉助於嚴格的規則。比如,在小便、喝水時,教育幼兒能排好隊等待,不能蜂擁而上;想玩別人的玩具時要有禮貌地和別人說……這 些看似簡單的道理,但一些幼兒卻很難做到,它將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耐心和謙讓心。
4、教育孩子遇事要協商
孩子之間發生爭執不可避免,但關鍵的是如何解決。要教育和引導孩子用協商的方法解決。如在為某個玩具爭搶時,可讓孩子採取輪流玩的形式或石頭剪刀布的形式玩;在玩沙過程中,為了工具爭執時,可引導孩子合作的完成作品等等。
5、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
家長有太多的擔心、害怕孩子吃虧,害怕孩子犯錯誤,所以忍不住要在一邊不停地幫孩子做決定,給孩子過多的指點。實際上,擔心是一種特殊的能量, 當你越擔心一種可怕的狀況出現的時候,你就會有意無意中強調它的存在,你擔心的事情就越有可能發生。每個孩子都是一個自在的生命,都有她獨特的生命能量, 獨特的生命軌跡,我們應該相信孩子有能力解決好一切事情,而不應該把大人的擔心投射在孩子生長的過程中。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只有在不斷的修正過程中, 孩子的內心才能得到歷練,變得堅強豁達、寬容大度。
打罵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如何
1、從小經常受打罵的人會變得膽小懦弱
如果家長們在孩子犯錯誤的視乎經常打孩子。這樣下去時間—久,孩子的膽子就會變小,有的孩子會一見到家長就非常害怕,不敢接近,所以,無論是家長讓孩子做什麼不論對錯,孩子都會順從。孩子在這種「絕對服從」的環境下成長常常就會容易自卑或是懦弱。這種孩子往往都會是唯命是從,他們的精神壓抑,而且學習還會很被動。
2、從小經常受打罵的人會變得性格孤僻
如果孩子經常挨打,那麼他就會感到非常的孤獨無援。特別是家長當眾打孩子,這樣就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極大的傷害,往往孩子們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這樣就會自感「低人—等」,顯得要比較壓抑或是沉默,通常會認為老師和小朋友都會看不起自己在眾人面前而抬不起頭來,對於孩子的這種心理不願意與家長和老師交流,同時也不願意和小朋友一起玩,他們的性格上顯得孤僻。
3、從小經常受打罵的人會變得自卑
家長打罵孩子之後,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聽從了家長的「教導」,實際上,他的自尊心受到損害,產生自卑,極容易走上自暴自棄之路。
4、從小經常受打罵的人會變得脾氣暴躁
由於孩子模仿性很強,在家裡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別的孩子,。這種粗暴的性格一旦形成,長大以後,孩子就會有暴力傾向。導致本來性格倔犟的孩子產生抵抗意識、對立情緒,進而變得性情暴躁,行為粗野,甚至形成攻擊型人格,對別人施暴。
5、從小經常受打罵的人會變得容易恐懼
一個孩子每到夜晚就大哭大鬧、精神緊張,常常緊抱大人不放,呼吸急促,面帶恐懼表情。原來,他的父親嚇唬他說:「鬧吧,天一黑就有妖怪,讓妖怪把你帶走吧!」開始孩子還鬧,當父親的竟裝起了妖怪,把孩子嚇得馬上老實了。但自此,孩子便落下了明顯的心理障礙。對3歲前的孩子而言,神經發育尚不完善,恐嚇或粗暴的態度都會使孩子出現夜驚、過度緊張及恐懼狀態。
父母無緣無故打罵孩子2
家長經常吼罵,孩子很容易會形成這四種性格
1、做事情沒有主見
家長們經常吼罵孩子,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做什麼事情都是錯誤的,那麼孩子容易自卑,覺得自己不夠好,害怕出錯,擔心父母的責備。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做事情之前要先去問父母的習慣,按父母說的去做,這樣就不用再因為做錯了事而受到父母的吼罵了,但卻慢慢喪失了自己的主見,習慣性的聽取別人的做法,這對孩子以後工作了是種很不好的影響。
2、產生抑鬱症
孩子如果經常性的挨父母的吼叫和打罵,會讓孩子對自己產生懷疑,覺得自己是一個很失敗的人。會讓孩子產生錯覺,爸爸媽媽都不愛自己所以才會經常吼自己,時間長了,孩子就慢慢的對自己以及對周圍的事物喪失興趣,對外界會產生抵抗,不願意去和外界交流聯系。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來,,會產生一種心理上的扭曲從而轉變成抑鬱症。
3、容易暴躁
早知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家長經常吼罵孩子,就相當於給孩子建立了不好的榜樣,慢慢就會傳染到孩子,孩子也會學著家長們的這種大吼大叫的行為,用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去對待別人,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可能會大吼大叫的,慢慢的就就會變得暴躁起來,這對孩子以後的成長很不好。
4、孤僻自閉
孩子的內心與成人相比還是比較敏感脆弱的,孩子經常受到父母的吼罵,會覺的是父母不愛自己了,慢慢的變的沒有安全感,覺得自己做什麼事情都是錯的,都會被批評。性格也就變得孤僻起來了,甚至不再願意去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了。
也就容易導致性格孤僻起來,產生自閉心理。很影響孩子以後的社交發展。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並不清楚外邊的世界,很多的認知來源於我們家長,所以我們更要耐心一點去讓她們有足夠的時間來接受,吼罵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給孩子造成傷害,作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一定要謹言慎行。任何事情和孩子的成長教育相比,都沒那麼重要了。
父母無緣無故打罵孩子3
孩子比較願意接受的家庭教育方式
1、少命令,多商量
比如孩子該做作業了,父母可以跟孩子說「時間到了,你作業是不是該做了?」,而不是直接命令孩子「不能看電視了,馬上去做作業」。商量的語氣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受尊重,比較願意聽話。
2、少訓斥,多引導
家長越尊重孩子,孩子越自尊,越注意自己的言行,更加贏得他人的尊重。不過具體情況還是得具體對待,孩子有壞習慣、壞品行時,家長沒必要委婉,要平等嚴肅的和孩子談話,指出危害性並要求孩子改正。
3、少窺探隱私,多交朋友
有的家長喜歡掌握孩子的一言一行,所以就翻看孩子的書包,偷看孩子的日記,這讓孩子非常反感。家長想要了解孩子,可以和孩子交朋友,多和孩子聊天,問問孩子的情況,對一些事物的看法等,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和信任,自然會把父母當做傾訴對象,而不是保密對象。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長為孩子營造一個好的家庭環境之餘也要讓孩子接觸社會反面現象,讓孩子適應社會的復雜一面。通過反面教育讓孩子知道做事不是一帆風順的,有些正當合理的要求也可能沒法實現,提高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給孩子介紹生活中的一些反面現象,促使孩子產生同情心和責任感並同時產生克夫反面現象的心理需要。總之,讓孩子體驗體驗一些反面現象,可以體驗逆境的滋味,對孩子的社會化進程有很大幫助。
四種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
1、收買
為了能刺激孩子而達到父母想要的目的,很多父母會對孩子許諾,如果他做或不做某件事就能得到獎賞等,這種就屬於收買,並不能激勵孩子堅持不斷的努力。孩子反而會懷疑自己的能力,並且學會討價還價,如果不給獎賞,就不會規規矩矩,還會提出更無理的要求。
2、威脅
經常聽到很多爸媽用威脅的口吻對孩子說「你再怎麼樣,我就怎麼樣了」,大人心目中認為十分有用其實在孩子身上不一定有效果。孩子的自主權受到挑戰,自尊就會受傷,有時甚至和大人對著干,顯示自己不是膽小鬼。
3、保證
孩子和父母應該是平等的,相互信任的,父母不用給孩子保證什麼,也不用要求孩子作出保證。父母如果必須依靠保證來強調自己說的話,那麼沒保證過的話就會讓孩子認為是不可信的。
4、諷刺
諷刺孩子極大的阻礙了孩子的進步,也給和孩子之間的交流設下了障礙,孩子會反擊父母挖苦的語言,親子間築起一層屏障。因此,教育孩子過程中,父母不應使用挖苦、諷刺語言,降低孩子在自己或同伴心目中的地位。
『伍』 父母為什麼控制不住吼叫孩子主要有這3點原因,家長不要再犯錯
文/小熊 育兒 日記
前段時間一位離異後自己帶娃的單身父親在微博上發表了自己 育兒 路上一件心酸的事情。
三年前,因為和妻子性格不合,這位父親選擇離婚,妻子不願意帶孩子走,父親自己照顧孩子。作為一個90後父親,帶娃手忙腳亂,很多事情都不懂,再加上年輕氣盛,難免缺乏耐心。
有天下班後,這個父親忙碌了一天,身心疲憊的回到家,看到廁所和客廳到處都是水,自己五歲的兒子正趴在地上用抹布擦,當時他就控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沖著兒子大聲吼叫:「你能不能讓我省點心,每次都把家裡弄得這么亂,氣死我了!」
年幼的孩子坐在地上哇的一聲哭了出來:「對不起爸爸,我只想想幫你擦地,不想讓你每天都那麼累。」孩子的話讓父親怔住了,他蹲下去抱住了孩子,失聲痛哭。
很多時候,正是因為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總是對孩子大吼大叫而錯過傾聽孩子講話的時機,導致誤會產生。
1、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現代 社會 大家壓力普遍比較大,很多家庭夫妻兩個人為了生活,需要兩個人都出去工作賺錢養家,在陪伴孩子,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就少了很多時間和精力。
父母想要用最短的時間,投入最少的精力把孩子培養成才,很多人都急功近利,導致情緒不穩定,多次失控,很多家庭都有歇斯底里的父母 。當父母看到孩子犯錯誤,或者教了很多次孩子還沒有學會的時候,父母就會控制不住自己,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
2、遷怒
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吼叫是把孩子當成了垃圾桶和出氣筒。成年人的世界都不容易,父母也有各自的壓力,來源於工作、生活、金錢等等。
當他們承受了太多壓力卻無從發泄的時候,有些父母就會選擇把孩子當出氣筒,孩子做錯了一點點事就觸怒了父母,父母就會忍不住跟孩子吼叫,同時順著這件事把積攢的壓力和怨氣發泄出去。
3、掩飾情緒
還有的時候父母對孩子吼叫其實是一種掩飾,把吼叫當作遮羞布。當人們極度生氣的時候,往往不會只有氣憤一種情緒,還有恐懼、羞愧、無助、挫敗等。
而吼叫恰好能暫時掩飾這部分情緒,還有父母因為自己不夠好,感到丟面子而吼叫孩子,用尖酸刻薄的話來侮辱孩子,實際上是為了掩飾自己的不足。
1、孩子產生恐懼和焦慮
當父母吼叫孩子的時候,一般會加上言語的威脅,很多父母都會說:「如果你再不按照我說的去做,我就不要你了」「再不聽話就把你扔出去」「一會大灰狼就你叼走」......
當父母對孩子吼出這些話語的時候,孩子第一反應就是恐懼和害怕,控制不住自己哭出來,甚至會嚇得身體發抖,呆楞在那裡,很讓人心疼。
當孩子產生恐懼和焦慮心理的時候,就會變得格外不安,這種不安會導致孩子心緒不寧,無法專心做事,甚至會產生失眠、做噩夢等現象,不僅影響孩子的心理 健康 ,也會影響孩子的身體 健康 。
2、影響孩子正常社交
經常被家長吼叫的孩子容易變得膽小不自信,在人群中習慣性的隱藏自己,不會主動去交朋友,主動展示自己,喜歡安靜,自己一個人待著,這樣很容易被其他孩子孤立,社交受到阻礙。
還有一部分孩子,會模仿父母,也變成具有攻擊性喜歡大吼大叫的人,和其他小朋友相處的時候,如果發生了不順意的事情就會像父母吼叫自己那樣吼叫其他小朋友,攻擊其他人,時間長了,其他小朋友就會不願意和這樣的孩子玩耍,漸漸就會被遠離。
這種不好的社交習慣就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和行為,導致孩子與他人交往時受限。
3、傷害親子關系
經常被父母吼叫的孩子,會出現這樣的想法「我太糟糕了」「爸爸媽媽不愛我」「爸爸媽媽討厭我」「我什麼都做不好」......
一旦孩子出現這種想法就會對父母的愛產生懷疑,覺得父母並不喜歡自己,因此而不信任父母,開始遠離父母,怕受到父母的嫌棄。
剛開始孩子可能會很難過傷心,甚至會哭泣和父母頂嘴,但是當事情發生的次數越來越多,孩子就會選擇閉嘴,選擇不和父母溝通,什麼事情都藏在心裡,不反抗父母,用沉默來回應父母。
當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變成靜音模式,那麼親子關系已經遭到了 嚴重的破壞,在孩子心目中對父母的感情已經失去了信心,變得很麻木,即使站在父母對面,也是機械的聽父母單方面輸出,配合父母點頭。
1、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緒
當父母無法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的時候,面對孩子做錯的事情就很容易開口吼叫孩子,把自己的負面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因此父母首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孩子的成長路上不會一直順利,總會出現各種問題,孩子也會犯各種錯誤,在犯錯—反思—糾正的過程中,孩子獲得成長,因此父母不要對孩子犯錯這件事耿耿於懷,要接受孩子的錯誤,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2、多給予孩子肯定
在很多父母眼裡覺得中國傳統教育是「棍棒教育」,孩子做錯了就要批評,一定要說出來,但是當孩子做對的時候卻有很多父母選擇不表揚。 其實父母的鼓勵和肯定對於孩子來講十分重要,可以給予孩子信心,讓孩子勇敢嘗試,不害怕失敗。
3、給孩子尊嚴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還小不懂什麼是自尊,但是其實小寶寶也有自尊心,如果父母總是吼叫孩子那麼對孩子的自尊是一種很大的傷害,父母要學會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學會尊重孩子的想法,多聽取孩子的意見。
如果父母整天對孩子又吼又叫,那麼孩子只會想方設法逃離父母,去尋找讓自己舒服的角落,父母應該用更多的耐心和溫柔的力量去保護孩子,給孩子快樂的童年。
『陸』 爸爸總惹孩子生氣是不是有問題
人的成熟包括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不一致的人是很多的。
心理成熟的人,首先應該是一個理智的人,應該知道什麼時候說什麼話、對什麼人說、如何表達。。。
如果不分場合、時間、對象的、口無遮攔地亂說亂講,就是一個不成熟的人,這樣的後果常常會傷害到別人。
爸爸可能沒有工作吧?要不怎麼天天在家和孩子過不去?
爸爸可能有什麼心裡不如意的事吧?
如果沒有這些疑問,那爸爸就應該好好反思自己了。
家庭成員應該是平等的,互相之間應該尊重,要知道孩子同樣有尊嚴。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整天對孩子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根據你說的情況,孩子的性格也會變得暴躁、易怒、不平和。
為了孩子,爸爸需要改變一下自己了。
做孩子的和做媽媽的,應幫助爸爸改變自己,切不可象他那樣直接指責,以牙還牙。否則,就會陷入家庭不和的惡性循環中。
『柒』 我老公老是喜歡去惹女兒生氣,要麼拿女兒開玩笑,要麼就說她什麼什麼,女兒害羞說話又少,老是哭給他爸
老公喜歡逗女兒
可能是在刻意訓練
畢竟孩子害羞說話少
當然
也不排除就是老公的性格
建議
家庭的環境氛圍以及教育方式很重要
如果真的不正確的話
的確是需要調整的
『捌』 爸爸老是喜歡用捏或抱用力去惹孩子,這種父愛好嗎
不好,有些身體上的接觸是讓人感到不舒服的!這個也算吧!如果平白無故的話就不對了。
『玖』 父母和親戚故意激怒我,想讓我丟臉是有那些原因
應該是恨鐵不成鋼吧,就是你做的某些事情,讓他們特別的氣憤唄。所以就拿這個去說給你聽,讓你生氣,讓你印象深刻吧,希望你能悔改。
『拾』 父親總惹女兒生氣究竟為什麼。關心的方式很令人討厭
不經常的溝通,女兒有一點過錯就橫加指責,不討厭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