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生女生 » 劉太後為什麼害李妃的孩子

劉太後為什麼害李妃的孩子

發布時間: 2022-11-25 23:56:13

『壹』 劉妃是誰,為什麼要害李妃

宋真宗盼子後繼江山,恰好兩位王妃李妃和劉妃同時有了身孕,於是真宗頒詔封先生皇子者為後。李妃先產子,劉妃生妒,與太監郭槐密謀,用剝皮狸貓換出太子,並命侍女寇珠將太子拋入御河。珠不忍,求助總管太監陳琳。陳將太子密送八賢王府撫養。

劉妃又誣陷李妃產妖,真宗偏信,將李妃貶入冷宮,冊劉妃為後。十二年後,劉妃所生皇子夭亡,八賢王將收養的太子趙禎過繼給真宗,得封太子。

因太子與真宗面貌相似使得劉妃生疑,火燒冷宮,並命陳琳拷問寇珠,珠不屈觸柱自盡。又過五年,太子繼位,陳琳尋回被救的李妃,通過八賢王做壽,將劉妃、郭槐一網打盡,李妃終於沉冤昭雪,母子重圓。

這個故事流傳到南方租借地上海,被改編成京劇搬上戲台,演出後轟動上海,後被改編成評劇、豫劇、黃梅戲、呂劇、湘劇、潮劇 等等各種劇種,競相傳唱。民國時期這個故事深受蔣公喜歡,國軍退居台灣後,台灣歌仔戲也改編有此劇。

(1)劉太後為什麼害李妃的孩子擴展閱讀

歷史上仁宗確有認母一事。據歷史記載,宋仁宗既非劉後所生,而是宮人李氏所生。仁宗生下後劉德妃將其收為己子撫養並成為皇後,趙禎年幼繼位劉德妃就成皇太後並垂簾聽政。仁宗並不知道自己生母是李氏,朝中大臣畏懼太後之威也不敢說。

後來仁宗生母李氏憋屈病重時才被劉太後晉升妃位,李太後病故,劉太後怕仁宗將來知道真相對自己不利、以皇後之禮給予下葬,第二年劉太後逝世仁宗左右有人奏明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宸妃死於非命。」

言下之意,宸妃乃劉後所害。宋仁宗極為憤怒,多年來對劉太後的恐懼全部都變成了對劉太後的怨恨。原來正是因為劉娥並非自己生母,才會對自己那麼冷淡,才會經常刁難自己。宋仁宗立刻下令,派兵包圍劉太後寢宮,包圍劉娥娘家。

然後派心腹前往李宸妃停靈的奉先寺,來到奉先寺之後,宋仁宗不顧大臣的反對,開棺驗屍。當時,劉太後雖然去世,可是朝中大臣多是劉太後故舊,楊淑妃雖然也是後宮長輩,可是在朝中卻勢單力薄。故此,開棺卻意外發現,棺材中的李宸妃面貌如生沒有中毒的跡象。

宋仁宗撤去兵馬下詔嘉獎劉太後的親眷,燕王受到了懲罰,宋仁宗自己也親自到劉太後靈前謝罪,焚香哭泣,說:「從今之後,在也沒人會冤屈大娘娘了。」 可是,對揭開此事的養母楊淑妃,宋仁宗卻沒有任何怪罪。

『貳』 李妃死因之謎,宋仁宗生母真的是被劉娥毒死的嗎

應該不是,在古代殺害妃子是十分嚴重的,劉後就算是地位再高 也不敢貿然出手。

『叄』 狸貓換太子事件出自哪個皇帝

宋仁宗趙禎 關於趙禎的身世,有一種至今流傳的說法,這就是「狸貓換太子」的故事,傳聞畢竟不是事實。據可靠資料記載,真宗病危時,惟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年幼的兒子,生怕皇位落入他人之手。他最後一次在寢殿召見了大臣們,宰相丁謂代表文武百官在真宗面前信誓旦旦地作出承諾,皇太子聰明睿智,已經作好了繼承大統的准備,臣等定會盡力輔佐。更何況有皇後居中裁決軍國大事,天下太平,四方歸服。臣等若敢有異議,便是危害江山社稷,罪當萬死。這實際上是向真宗保證將全力輔佐新皇帝,決不容許有廢立之心。真宗當時已經不能說話,只是點頭微笑,表示滿意。事實上,真宗晚年,劉皇後的權勢越來越大,基本上控制了朝政,再加上宰相丁謂等人的附和,因而真宗的擔心並非毫無道理。真宗留下遺詔,要「皇太後權同處分軍國事」,相當於讓劉後掌握了最高權力。 這樣,仁宗就在養母的權力陰影下一天天長大。劉太後在世時,他一直不知先皇嬪妃中的李順容就是自己的親生母親。這大概與劉太後有直接關系,畢竟她在後宮及朝廷內外都能一手遮天。在這種情況下,恐怕不會有人冒著生命危險告訴仁宗身世秘密的。明道二年,劉太後病逝,仁宗剛剛親政,這個秘密也就逐漸公開了。至於是誰最早告訴仁宗實情的,現在已很難弄清楚,凡是那些與劉太後不和的人均有可能向仁宗說明真相,但可能性最大的當是「八千歲」皇叔趙元儼和楊太妃。趙元儼自真宗死後,過了10餘年的隱居生活,閉門謝客,不理朝政,在仁宗親政之際,趙元儼突然復出,告以真相,應該是情理之中。楊太妃自仁宗幼年時期便一直照料其飲食起居,仁宗對她也極有感情,在宮中稱劉後為大娘娘,呼楊太妃則為小娘娘,楊太妃在那樣的政治環境中說出實情也是極有可能的。無論如何,仁宗了解了自己的身世。 蒙受了20年的欺騙,生母也在明道元年不明不白地死去,當仁宗知道自己的身世後,其震驚無異於天崩地陷。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悲傷,一面親自乘坐牛車趕赴安放李妃靈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圍了劉後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實真相後作出處理。此時的仁宗不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聽說自己的親生母親竟死於非命,他一定要打開棺木查驗真相。當棺木打開,只見以水銀浸泡、屍身不壞的李妃安詳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飾華麗,仁宗這才嘆道:「人言豈能信?」隨即下令遣散了包圍劉宅的兵士,並在劉太後遺像前焚香,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劉太後是清白無辜的,她並沒有謀害自己的母親。 李氏是在臨死時才被封為宸妃的,劉太後在李妃死後,最初是想秘而不宣,准備以一般宮人禮儀舉辦喪事。但宰相呂夷簡力勸大權在握的劉太後,要想保全劉氏一門,就必須厚葬李妃,劉後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決定以高規格為李宸妃發喪。生母雖然厚葬,但卻未能沖淡仁宗對李氏的無限愧疚,他一定要讓自己的母親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經過朝廷上下一番激烈爭論,最終,將真宗的第一位皇後郭氏列於太廟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廟分別供奉劉氏、李氏的牌位。劉氏被追謚為庄獻明肅皇太後,李氏被追謚為庄懿皇太後。奉慈廟的建立,最終確立了仁宗生母的地位,同時也意味著年輕的仁宗在政治上的日益成熟,逐漸擺脫了劉太後的陰影。

『肆』 探秘真實歷史中的狸貓換太子,劉太後為什麼不殺李妃

要是真殺了,日後小皇帝知道了,那就是劉家大禍臨頭的時候了。

歷史上大概是這樣的,真宗寵愛劉妃,所以把李妃的兒子給劉妃養,這種事歷史上很常見。仁宗登基,劉太後去世後,有親王告訴皇帝親生母親是誰,仁宗很哀痛,以為被後媽黑了,但是調查發現他媽並不像傳說中是被害死,反而得以厚葬,才沒有找劉氏一門的麻煩。

『伍』 真宗時代的教訓.是什麼事件

傳說在宋真宗的皇後去世後,劉妃和李妃都懷上身孕,為了爭奪皇後之位,劉妃串通太監和產婆,在李妃分娩昏迷之際,用一隻剝掉皮毛的狸貓換走剛出生的太子。真宗看到血淋淋的狸貓,以為李妃產下妖孽,怒將李妃打入冷宮。因此劉妃所生之子被立為太子,劉妃也被冊立為皇後。後來劉妃之子夭折,被換掉的李妃之子又被劉妃找到,養為己子。劉妃讒害李妃,李妃逃往民間。真宗死去,李妃之子即位。包公包拯遇到流落民間的李妃,得知真相,將李妃帶回京城,設法讓仁宗皇帝與生母李妃相認。真相大白後,已成為太後的劉氏驚厥而死。悲劇以中國人習慣接受的皆大歡喜收場,包公也被任命為宰相。
近年上演的電視劇則將傳說置放於當時朝廷政治斗爭的背景之下,進行了極大的鋪衍,成為這一傳說的最新版本。
歷史上,劉皇後、李宸妃真實存在,並且仁宗確曾被劉皇後養為己子。從這樣些許的歷史事實而生發出來的「狸貓換太子」事件,從原始傳說到電視劇本,人物形象愈發鮮明,故事情節愈發曲折,事件構架愈加張大。層累地造成虛構,早已將那一丁點真實淹沒。
無論是原始傳說,還是電視劇的最新演繹,「狸貓換太子」在事實層面上的荒誕不經非常明顯。比如「狸貓換太子」事件的主人公包拯,出任知縣,開始政治活動時,「狸貓換太子」的主角李宸妃、劉太後早在四、五年前已經相繼死去。不過,剝開厚厚包裹著的荒唐,不僅可以透視出宋代政治不大為人所道的真相,觀察到自宋代以來士大夫政治引導歷史走向的大趨勢,更可以向人們展示歷史在邏輯層面上的真實,我以為,這正是「狸貓換太子」傳說所體現出的另一層深刻意義。
宋真宗:在嚴酷環境中生長的庸懦皇帝
宋太祖憑借實力奪得政權,宋太宗則是在「燭影斧聲」的疑惑之中登上的皇位,宋真宗才是宋朝第一個正常繼統的皇帝。真宗是太宗的第三子,在嫡長為繼的傳統下,本來輪不到真宗來承繼大統,可陰錯陽差居然就落在了他的頭上。
長子元佐,原本是太宗作為繼承人培養的,但由於反對太宗迫害叔侄,佯狂放火燒宮殿,被廢為庶人。次子元僖則跟太宗關系緊張到快要兵戎相見的地步,後來不明不白地死去。真宗是按順序輪到的,但其中也有寇準說項的因素。不過,在多疑的太宗下面,做繼承人並不舒服。真宗在擔任開封府尹時蠲免屬縣租稅,讓太宗感到了收買人心的不快。承唐末五代百年混亂之後,都城的人看到首次冊立的太子真宗,歡呼為「少年天子」。這事傳到太宗耳中,跟寇準抱怨說:「人心遽屬太子,欲置我何地?」類似的事情一定不少,為了保住繼承人的位子,真宗只能更加低調,臨淵履冰,小心翼翼。如請求對太宗指定的老師李沆等每見必拜,不讓大臣對他稱臣等。但這樣做的結果是,從一開始,這個少年天子的自尊心便已消失。在他即位之初,見到呂端等大臣時,常常是又鞠躬又作揖,並且還不直呼其名。真宗對大臣的這種態度,與他一直生活於太宗的陰影之下有關。
真宗在即位之際,也經歷了一場驚嚇,差點沒當成皇帝。太宗病重,內侍王繼恩、參知政事李昌齡、知制誥胡旦、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勛就密謀擁立已被廢為庶人的元佐。這一陰謀還極可能有李皇後參與。因此在太宗駕崩後,李皇後命王繼恩去召宰相呂端。呂端一定是事先對陰謀有所察覺,所以他扣押了王繼恩之後,才去見李皇後。李皇後對呂端說應當立嗣以長,當即被呂端否決。他說先帝立太子就是為了今天。哪能先帝剛剛去世就違命呢?這樣,真宗才被召來。在即位之時,看著垂簾的殿上,呂端就是站立不拜,要求卷簾。然後他親自上殿看清楚確實是真宗後,才下殿率群臣拜呼萬歲。試想倘若殿上簾後被李皇後等人換成了元佐,呂端等群臣糊里糊塗地下拜,那就極有可能生米煮成熟飯,真宗的即位成為泡影。由於新君即位之際變幻莫測,所以政治經驗豐富的老臣呂端充滿警覺。無愧太宗曾評價呂端「大事不糊塗」。這一未遂的宮廷政變,驚心動魄,想必對真宗刺激很大。因此,也可以理解他何以對呂端等大臣又揖又拜。這裡面,包含有感激和敬畏。
即位雖然還算順利,但真宗並不輕松。謀立元佐的幾個人已被貶往地方,但李皇後還在,他的幾個兄弟都有可能成為皇位的覬覦者。真宗可以依靠的,只能是忠心維護他的宰相呂端以及太子時代的老師李沆等一批人。從成為繼承人的時代開始,長期嚴酷的客觀現實與巨大的心理壓力,終於鑄成了真宗庸懦的性格。
滿朝盡是讀書人:士大夫政治的形成
真宗的庸懦卻給士大夫們重塑皇權帶來了契機,也給中國歷史後來的走向帶來了契機。
在「燭影斧聲」之下不清不楚登上皇位的太宗,最初想收復被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以不世之功豎立威望,沖淡人們對他即位的疑惑。但太宗畢竟不是善戰的太祖。連連敗北的太宗最後將精力轉向內政建設。內政建設需要人才,當時從中央到地方充斥的,多是後周入宋和降服後諸國的官員,並且隨著時光的流逝,這批官員也在逐漸老去。維持王朝運營的官員急待補充。然而,官員再生產裝置的科舉,自隋歷唐至宋初,不過如涓涓細流不絕若線,只給少數及第者帶來榮譽,並未在王朝統治機器中發揮很大的作用。有鑒於此,太宗毅然擴大科舉取士的規模,由原來一榜取士十幾、幾十人驟然擴大到幾百人、上千人。十幾年下來,宋王朝的統治機器,從中央到地方,終於由自己培養的士大夫全面接手。
「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大批讀書人通過科舉及第走上仕途。其中的出類拔萃之輩迅速脫穎而出,十幾年不到,便登上了政界的制高點,或是成為代掌王言的翰林學士之類,或是成為宰相、執政。貫穿了整個真宗朝的幾個主要宰相,都是在太宗朝進士及第的士大夫,如李沆、王旦、寇準都是太平興國五年(980)的進士,而王欽若、丁謂則是淳化三年(992)的進士。太宗朝的進士到了真宗朝,蔚成氣候,開始了全方位的掌控,士大夫階層全面崛起,士大夫政治從此形成。
傳統中國的君主制政體,賦予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不過,宋代皇帝的角色定位,到了宋真宗,卻進入了一個很微妙的時期,也是一個決定性的時期。在士大夫政治業已形成的新形勢下,性格謹畏的宋真宗,無法做到像開國皇帝太祖、亞開國皇帝太宗他的父輩那樣專權,大事小情無所不統。真宗自幼接受的是正規的帝王教育,據他自己講,在東宮時,光《尚書》就聽了七遍,《論語》和《孝經》也都聽了四、五遍。傳統經典的為君之道,已在真宗的頭腦中設置了不可逾越的政治倫理規范的「雷池」。不僅如此,在士大夫政治的設計下,真宗即位後,對皇帝進行再教育的侍讀侍講制度也被重新建立。據南宋的陳亮講,相對於台諫勸阻皇帝不正確行為的諫身之制,侍讀、侍講制度是一種防患於未然的「諫心之制」。真宗所接受的教育,使他擁有較強的自律。這個既無創業之功又是非長而立的皇帝,對政務幾乎都是「每事問」,根據宰執大臣的意見做出決定。當他的意見遭受抵制時,很少固執己見。有時他還要動點腦筋,耍點小花招,才能使自己的想法在宰臣那裡獲得通過。比如,真宗在王欽若的建議下打算行封禪大典,擔心宰相王旦不同意,便在一次酒宴後,送給王旦一壇好酒。王旦回家打開一看,原來竟是滿滿一壇珍珠。於是,等於是受賄的王旦便沒在封禪一事上再提出過反對意見。
中國過去的君臣關系,不同於商業中的主顧關系。皇帝常常把臣僚看作是師友。貫穿於真宗在位二十六年間的幾個重要宰相,我略微做了歸納。真宗初年的宰相李沆,可以稱之為畏友。因為他在真宗即位前就是太子師傅,真宗即位後也一直向真宗灌輸憂患意識,以此來規諫真宗,讓真宗整天戰戰兢兢。繼李沆之後長達十二年為相的王旦,可以稱之為誠友。他兢兢業業,以忠誠獲得真宗的信賴,從而達到真宗對他的話言無不聽的地步。力主真宗親征,以澶淵之盟開創北宋一百餘年和平局面的寇準,可以稱之為諍友。忠心耿耿,但處事強硬,讓真宗雖不滿意又不得不依靠。靠投機取信,靠阿諛獲寵的王欽若,可以稱之為佞友。他同真宗一起偽造天書,鼓動真宗東封西祀,真宗對他「一見輒喜」。而丁謂則是初期靠他的能力讓真宗離不開他。後來大權在握,在真宗病重的特殊時期,對真宗公然欺瞞,當面矯詔,十分霸道,而真宗也拿他無可奈何。對後來臨朝聽政的劉太後,丁謂也不放在眼裡。因而可以稱之為霸友。
在士大夫政治形成的初期,這幾個宰相為主的士大夫精英的活動,無論忠奸美醜,都給士大夫政治打下了鮮明的印記,為後來的理論建設提供了最近的審視與解剖的活體。降至仁宗朝,范仲淹、歐陽修等人發軔的政治文化重建,最主要的參照系就是剛剛過去的真宗朝。因此說,研究宋代以及宋代以後的歷史,真宗朝實在可以說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起點。真宗朝君臣的共同行為所形成的祖宗法,又對後世的君主形成規范。從真宗朝開始,士大夫政治走上君主合作下的宰輔專政軌道,而皇權的實際政治空間則日漸狹小,逐漸走向權威化、象徵化。
「狸貓換太子」兩位女主角:劉皇後與李妃
「狸貓換太子」事件的主角劉皇後,其活動不僅貫穿整個真宗朝,還在真宗後期和仁宗前期對宋代政治產生巨大的影響,實在是一個不亞於其他宋代皇帝的重要存在。
劉氏身世不明,《宋史·後妃傳》的記載多屬顯赫後的偽造,不足為信。從少年時代起,四川出身的劉氏便走上街頭,成為撥鼓賣藝的藝人,後來嫁給銀匠龔美。由龔美攜至京城,轉讓給還是皇子的真宗。襄王跟一個來歷不明的賣藝女子交往,很快為奶媽告發,被太宗下令趕走。十年後的至道三年(997),真宗即位,終於如願以償,將劉氏迎入宮中。時光飛逝,又過了十多年,大中祥符五年(1012),劉氏從地位低下的美人已成為僅位於貴妃、淑妃之後的一品德妃,並且在年末終於被皇後去世了七年的真宗立為皇後。這一年,劉氏已經四十三歲。劉氏以這個年齡成為皇後,比三十二歲成為皇後的武則天還要讓人吃驚。作為一個女人,四十三歲寵壓群芳,母儀天下,絕非僅憑顏色容貌。
劉氏成為皇後,不僅要擊敗宮內眾多的競爭對手,還要沖破來自朝廷的重重阻力。李沆為相時,真宗就想把劉氏超遷為貴妃,但被李沆燒掉手詔,強硬地否決了。如此強硬地左右皇權,拒絕皇帝的提議,也顯現出李沆時期君臣關系的冰山一角。連升遷為貴妃都不可能,更不要說成為皇後了。若是李沆在世,劉氏的歷史恐怕要改寫。李沆的過早去世,溫和的宰相王旦沒有堅決阻止,才使劉氏獲得機會,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後。
這里,還需要提及一下「狸貓換太子」傳說的另一個主角李妃。李妃初入宮就被指派給劉氏做侍兒,從此便與劉氏結下不解淵源。這個比劉氏小十八歲的宮女,在真宗到劉氏那裡去時,被指定為司寢,因而有孕。大中祥符三年(1010),生下一子,是為仁宗。在喪失唯一的九歲兒子之後,真宗復得此子,欣喜逾常。李氏因此被封為縣君,但還沒有進入嬪妃之列。到了真宗快去世時方升為二品婉儀。由於李氏是當時尚為修儀的劉氏房裡的侍兒,因而所生之子為無子的劉氏養為己子,並無不自然之處,而猶如劉氏奴隸一般的李氏也不敢作聲。由於地位的懸殊,李氏根本沒有可能同劉氏爭奪皇後之位。劉氏無需搶奪,更無需以什麼狸貓來偷換。
在「狸貓換太子」傳說中有一個情節,說真宗看到李妃產下剝了皮的狸貓,大為驚恐,指為妖孽。這很具有邏輯真實。真宗篤信天命鬼神。《宋史·真宗紀》說真宗出生時左腳趾有文成「天」字。其實這不過是新生兒的皮膚皺褶,但真宗相信這是天命的暗示。他生長在宮中,幼年時曾跳上太祖的龍椅玩耍,太祖問他「天子好作否」,他回答說「由天命耳」。後來真宗偽造天書,大搞封禪,除了在澶淵之盟之後昭示宋朝的奉天承命,還有真宗緩解自身的精神焦慮,以天書的「趙受命,興於宋,付於恆(真宗名趙恆)」來強調自身正統地位的因素。而選擇天書封禪這種形式,則主要是出於真宗以及王欽若等人的宗教狂熱,不然不會有長達數年的持續。與李妃有關,《宋史·後妃傳》記載了這樣一個細節,說李妃有孕後,同真宗出行時,頭釵掉在地上。真宗暗卜道,若釵不壞,當生男孩。釵果然未壞,而李妃後來又果然生下仁宗。見釵不壞而喜,見狸貓而惡,都反映的是同樣的真宗篤信天命鬼神的真實。
後真宗時代的復雜政局
在大中祥符末(1016),真宗中風病倒。此後雖略有康復,天禧四年(1020)春,病情再次加重,這便將劉皇後推到了處理政務的前台。不過,劉皇後並不是突然走向前台的,這之中有一個很自然的過渡。據《宋史·後妃傳》記載,劉皇後與唐朝的武則天一樣,不僅通曉文辭,還有見識,成為皇後之後,在內廷充當了真宗的秘書與助手的角色。從這一角色轉身,從幕後走向前台,駕輕就熟。《宋史·後妃傳》接著記載,在真宗病倒後,以真宗名義發出的詔令裁決,多出自劉皇後之手。不待真宗去世,真宗病倒,劉皇後走向前台,就意味著後真宗時代已經開始。
天禧三年(1019),「狸貓換太子」中的另一個重要人物寇準,取代政敵王欽若,再度執掌相印。似乎是上天有意給寇準樹立一個對立面。在與寇準拜相的同一天,真宗朝的另一個重要人物丁謂也再次進入中書,成為副宰相參知政事。
在共事之初,丁謂對寇準恭敬有加,但這樣做反而更增加了寇準對人望不佳的丁謂的鄙視。據宋人李燾的《續資治通鑒長編》卷93記載,有一次大臣們聚餐,湯汁掛在了寇準的胡須上,丁謂忙去上前擦拭,寇準譏諷道,參政也算是國家大臣了,還要為長官溜須嗎?寇準的諷刺讓丁謂無地自容。可以想像,在寇準與丁謂在中書共事期間,類似的事情肯定不止這一件。仇恨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會爆發。
丁謂報復寇準的機會是伴隨著一場宮廷政變來臨的。患上中風的真宗不僅說話不利落,而且神智也有些恍惚。因此,「政事多中宮所決」。這就使頗喜歡干預政事的劉皇後權力驟然增大,並且也給朝廷的政治派系的角逐與組合提供了新的機會與可能。
寇準不是看不出劉皇後權力增大的政治形勢,但寇準與劉皇後結怨已久。當年,真宗准備立劉氏為皇後時,寇準就提出過反對意見。這件事已使成為皇後的劉氏懷恨在心。就在劉氏權勢日增之時,寇準又要堅持法辦犯罪的劉氏親屬。結果,「重失皇後意」,深深地得罪了劉氏。新仇舊恨,徹底把劉氏推到了寇準敵對勢力的一方。
當時朝廷的政治形勢,盡管劉氏權勢增大,但畢竟處於宮內,在發號施令上,則不如宰相有力。因為從業已形成的政治傳統上,宰相主政,皇帝則基本上是實施名義上的裁決權來支持宰相主政。因此,當時中書內有寇準與向敏中兩個宰相,在權勢上足以敵過劉氏,至少可相抗衡。
不過,暫時的平衡很被打破了。寇準重要的同盟、首相向敏中於天禧四年三月薨於相位。這使政治天平開始傾向於寇準敵對勢力一方。表面的力量對比看,似乎兩個陣營難分軒輊。但寇準陣營在首相向敏中死後勢力大失。最主要的是失去了與皇權的平衡,這就給了反寇派以可乘之機。而朝廷中一些見風使舵之人,也紛紛投靠向丁謂陣營。
寇準政變:一個被真宗認可的奪權行動
面對嚴峻的政治形勢,寇準把目光從病入膏肓的真宗移到年僅十歲的皇太子身上,企望「挾天子以令諸侯」。然而由於丁謂的阻撓,使寇準讓皇太子監國的方案未能全面實現。所以寇準便棋走險招,嘗試讓皇太子即位,真宗退位做太上皇。但這在程序上,在名義上,都必須要徵得在位皇帝本人的應諾。於是,寇準找機會與尚屬清醒的真宗單獨談話。《長編》卷95天禧四年六月丙申條記載寇準勸說真宗以社稷為重,傳位給太子。並且說丁謂是奸臣,不能輔佐幼主。對寇準的話,真宗表了態,即「上然之」。
有了真宗的這一態度,寇準大受鼓舞,打算大幹一場。據《五朝名臣言行錄》卷4記載,寇準的計劃是,「廢章獻(劉皇後),立仁宗,尊真廟為太上皇,而誅丁謂、曹利用等」。這無疑是一次政變計劃。如果成功,不僅會打敗敵手,平彌政爭,而且寇準也會因此而成為擁立兩朝君主的元勛。這對他權力的穩固具有重要意義。
盡管事情進行得相當隱密,政變還是功虧一匱。據講是寇準在飲酒忘情之際,不慎失言,泄漏了機密,被丁謂的黨羽聽到,跑去報告了丁謂。丁謂得到情報後,慌忙半夜乘牛車趕到其黨羽樞密使曹利用家商量對策。第二天曹利用入宮報告,劉皇後矯詔罷免了寇準的宰相。詔,是以皇帝的名義發出的命令,體現的是皇權。矯詔,則是偽造皇帝的命令,是對皇權的借用。成功的矯詔便也成為真正皇權的實施。《長編》的記載不是劉皇後矯詔,是與劉皇後有著姻親關系的翰林學士錢惟演跟真宗商議後的草詔。盡管如此,寇準罷相,秉承的還是劉皇後的意志。
丁謂和曹利用以及劉皇後,在真宗面前對寇準進行了猛烈的攻擊。這種攻擊無非還是拿真宗作文章。私下勸真宗退位無妨,但一經別人披露出來,就是陰謀廢上的不赦之罪。所以,當初楊億要極為隱密地操作。而計劃一旦曝光,寇準必須罷相,真宗也保不了他。
一場驚心動魄的政變,還在計劃之中,就這樣連點響動都沒發出,便流產了。
寇準的政變目標主要針對的是丁謂集團,但為何要廢掉劉皇後呢?這主要是真宗不滿意劉氏過份干預朝政,《五朝名臣言行錄》卷4載「天禧末,真宗寢疾,章獻太後漸預朝政,上意不能平。」沒有真宗的這種態度,寇準等人對劉皇後即使再不滿,也不敢斗膽廢後。因此,上述寇準與真宗談話,「上然之」這樣真宗的表態,實在有無限玄機,其中可能就有對劉皇後處理的計劃在。
因此,我推測,實際上這次未遂政變的計劃是真宗與寇準共同策劃的。這種推測並非毫無根據的臆測。
由於「章獻太後漸預朝政,上意不能平」,從打擊劉氏的目的出發,真宗想採取一些行動。而能幫助他實現這一目的,只能是與劉氏對立的寇準和李迪等人。《長編》卷96記載真宗躺在宦官周懷政大腿上,商量讓太子監國的事。周懷政出來把這件事告訴了寇準,於是就有了寇準密會真宗,並密令楊億草詔之事。
宦官周懷政告訴寇準真宗與他商量的事,決不是他自作主張的個人行為,而是受真宗之託,傳達給寇準的,等於是給寇準下達的密詔。寇準與真宗商量後,計劃變得具體化了。
在政變計劃中,「廢章獻,立仁宗,尊真廟為太上皇」是真宗要達到的目的,而「誅丁謂、曹利用等」則是寇準要達到的目的。這個計劃體現了君臣二人的互相利用的一面。
當計劃失敗後,真宗無法面對攻擊寇準的人說出這是他的計劃。這就委屈了寇準,使寇準在某種程度上成了犧牲品。攻擊的結果使寇準的宰相被罷免。但真宗還是盡最大的努力對寇準做了保護。後來,真宗在受到更大的壓力的情況下,盡管對丁謂一黨的主要人物,「擢丁謂首相,加曹利用同平章事,然所以待寇準者猶如故」。將寇準依然留在了朝廷。這一切,都表明寇準所進行的那場未遂政變,是與真宗合謀的,所以真宗才如此回護寇準。
真宗駕崩與寇準之死
寇準留在朝廷,不僅是對丁謂集團的威脅,也給寇準集團的人留下了一線希望。事情至此,本來還可能回轉的餘地。因為這段時間真宗的神志還算清醒,並且在內心是支持寇黨的。然而,寇黨操之過急了。就在寇準與真宗進行上述談話的時候,他們計劃進行一次反撲,一舉打垮丁謂集團。據《長編》卷96天禧四年七月甲戌條記載,寇準罷相後,丁謂派人限制了內侍周懷政的行動,不準他接近真宗。於是,周懷政便計劃殺掉丁謂,廢掉劉皇後,奉真宗為太上皇,傳位太子。他與同是宦官的弟弟聯系了幾個宦官,打算在某一天發動政變。但就在前一天,參與計劃的兩個宦官向丁謂告密,丁謂再一次乘牛車去曹利用家商量對策,在第二天將周懷政等政變宦官一網打盡。
這是一次真正的有計劃的未遂的武力政變。政變主謀竟是以宋代防範甚嚴的宦官為主,這在宋代歷史上是罕見的。這說明連宦官也捲入到了朝廷的黨爭之中。在這次未遂政變中出面的宦官,既有寇黨,又有丁黨。最終是由於丁黨勢大,也是由於丁黨的出色的情報系統,使寇準集團的最後一次掙扎歸於失敗。這次未遂政變,真宗及寇準都未必知情,但卻給丁謂集團徹底清除寇黨找到了借口,並且讓真宗即使是有心袒護也無能為力了,只能在極為有限的范圍內,使寇準等人不致被迫害得太過分而已。
從前引史料中「使不得親近」這句話中,已反映出當寇準的第一次未遂政變之後,在丁謂集團的嚴密監視下,包括真宗的親信在內,一般人已不能隨便接觸真宗。這反過來也表明,真宗已處於半軟禁的行動不自由狀態之中了。這次未遂政變促使皇權加速了向劉皇後轉移,並且與朝廷中大權在握的丁謂走向合流,形成了丁謂左右一切的局面。
《宋史·寇準傳》除了記載上述真宗說那番話,還記載了真宗臨終之時對寇準和李迪的眷顧:「帝崩時亦言惟准與李迪可托。」在此後,史官議論道:「其見重如此。」迴光返照之時,清醒地說出的這番話語,一切都出自真宗的肺腑,也述說著真宗在政治天平上向寇準集團傾斜的事實,也印證著真宗確實參與並策劃政變的真實性。
乾興元年(1022)二月,一切都被人架空了的真宗駕崩,從此他不再有作為皇帝的一切煩惱了,然而作為真宗時代還尚未結束,朝廷的一切都沒有變化,只是皇權以「權處分軍國事」的形式真正轉移到垂簾聽政的劉太後手中。十二年後仁宗親政,才給真宗時代打上了終止符。
就在真宗駕崩的當月,寇準被丁謂再貶為當時的煙瘴之地雷州司戶參軍,一年後便死在那裡。並非如電視劇所雲,寇準最後活著勝利還朝,正義戰勝邪惡,結局皆大歡喜。
丁謂專權與失勢
在當時的執政集團中,有這樣一個人物值得注意,即在真宗大中祥符末年就已經成為參知政事的王曾。當時擔任宰相的王旦對王曾的評價和期待很高。在丁謂專權的時期,他審時度勢,相當注意策略,盡可能不同丁謂發生正面沖突。
然而在一些原則問題上,在不致同丁謂沖突的前提下,王曾還是不斷提出自己的意見的。比如他勸阻丁謂,不要去掉真宗遺詔中「軍國事兼權取皇太後處分」的「權」字,杜絕劉太後向武則天演變的可能性。這件事透露了一個秘密,即皇帝擬定的遺詔,在公布之前往往經過了大臣們的改動。這種改動無疑是從一定的利益原則出發的。
真宗駕崩後,「得志便猖狂」的丁謂,朝廷政敵一掃,兼權軍國事的劉太後深居內宮,朝廷的一切他幾乎是說一不二。這就更助長了他的專橫跋扈,有時甚至就連劉太後也不大放在眼裡。比如,本來平時是仁宗和劉太後一起接受群臣例行朝拜,但因為仁宗年幼,早晨起不來,劉太後就同中書的大臣商量,想獨自一個人接受群臣朝拜。在劉太後看來,這似乎不是什麼大事。但在大臣以及官僚們看來,皇帝受朝,這是極具象徵性的一件事。如果沒有即使是小孩子的仁宗同在,劉太後單獨是沒有資格受朝的。一旦受朝,就改變了性質。劉太後可以在實際上執掌皇權,但在名分上卻不能代替皇帝。
基於上述的理念,丁謂無法答應劉太後。在這件事上,丁謂並沒有錯,但卻「由是稍失太後之意」,即與劉太後之間的關系出現了裂痕。這也意味著同皇權開始分離。後來,丁謂「又嘗議月進錢充宮掖之用」。這等於是在經濟上對宮廷開支加以限制。長期擔任三司使的丁謂,這樣做自有其理由,但卻因此讓劉太後非常不滿。對這件事,《長編》卷98記載說「太後滋不悅」。不管行為正確與否,一旦與皇權發生分離,執政的政治家在派系斗爭激烈的環境下,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在丁謂的地位發生動搖之時,「朝廷賴以為重」的王曾開始了他的奪權行動。《東軒筆錄》卷3記載說,王曾請求今後一切決策都要由中書、樞密院的所有正副長官簽署方有效。王曾是要用集體領導的方式取代在執政集團內丁謂一人的獨斷專行。而「兩宮可其奏」,即對王曾奏疏的認可,則等於是結束了丁謂的專權局面。從邏輯上推理,王曾上奏一定是發生在丁謂與劉太後的關系發生裂痕之後。
或許是丁謂厄運的開始,就在這時,發生了負責建築真宗陵墓的內侍雷允恭擅自改變陵墓位置的事件。兼任山陵使的宰相丁謂,要包庇雷允恭。但紙包不住火,「當時以為移在絕地,於是朝論大喧」。
在這種形勢下,職責所在的權知開封府呂夷簡悄悄開始了調查。據《東軒筆錄》卷三記載,呂夷簡的調查材料一點也不涉及丁謂,丁謂便安心地讓呂夷簡向劉太後和仁宗匯報調查結果。但在匯報時,呂夷簡卻突然揭發了丁謂的罪行。
《東軒筆錄》記載的是來自下面的調查。那麼,執政集團內部是如何動作的呢?《默記》卷上記載,王曾借口請求為其外甥脫去軍籍,在進行了多次鋪墊之後,丁謂不僅不生疑,反而還多次催促王曾早日向劉太後提出請求。於是,在一次晉見之後,王曾單獨留了下來,歷數丁謂的罪行。終於藉助皇權,扳倒了權勢如日中天的宰相丁謂。
一報還一報,在打倒丁謂後,如同丁謂在打倒寇準之後一樣,王曾同樣是在朝野內外清洗丁謂黨羽。當貶黜到丁謂黨中的首惡樞密使錢惟演時,當時的另一個宰相馮拯也說了話:「惟演以妹妻劉美,實太後姻家,不可與政,請出之。」本來,這種話在劉太後攝政時期是會惹惱她的,但在當時對丁謂一黨是朝野共憤的氣氛下,劉太後盡管不滿也無可奈何。

『陸』 宋代的"狸貓換太子"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狸貓換太子」的故事

關於趙禎的身世,有一種至今流傳的說法,這就是「狸貓換太子」的故事。主人公的傳奇經歷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清末成書的小說《三俠五義》稱劉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時懷孕,為了爭當正宮娘娘,劉妃工於心計,將李氏所生之子換成了一隻剝了皮的狸貓,污衊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將李妃打入冷宮,而將劉妃立為皇後。後來,天怒人怨,劉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嬰在經過波折後被立為太子,並登上皇位,這就是仁宗。在包拯的幫助下,仁宗得知真相,並與已雙目失明的李妃相認,而已升為皇太後的劉氏則畏罪自縊而死。

自宋朝以來,由於小說、戲劇等各種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的演繹,仁宗生母之謎日益鮮活生動,備受世人關注。盡管歷朝歷代增加、刪改了不少或虛假或真實的內容,而且,戲曲和小說中情節也不盡相同。然而,這一故事本身就是一件大案,仁宗究竟是真宗後劉氏之子,還是妃子李氏親生,無論是小說,還是戲曲,幾乎眾口一辭,認定仁宗是李妃所生,而非劉皇後之子。

事實也大體如此。李氏本是劉後做妃子時的侍女,莊重寡言,後來被真宗看中,成為後宮嬪妃之一。在李妃之前,真宗後妃曾經生過5個男孩,都先後夭折。此時真宗正憂心如焚,處於無人繼承皇位的難堪之中。據記載,李氏有身孕時,跟隨真宗出遊,不小心碰掉了玉釵。真宗心中暗卜道:玉釵若是完好,當生男孩兒。左右取來玉釵,果然完好如初。這一傳說從側面反映出真宗求子若渴的迫切心態,也是真宗無奈之餘求助神靈降子的真實寫照。雖然不盡可信,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氏後來的確產下一個男嬰。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仁宗趙禎還未來得及睜開眼睛記住自己親生母親的容顏,便在父皇真宗的默許下,被一直未能生育的劉氏據為己子。生母李氏懾於劉後的權勢,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孩子被別人奪去,卻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滿情緒,否則不僅會危害自身,也會給親生兒子帶來災難。

乾興元年,13歲的仁宗即位,劉氏以皇太後身份垂簾聽政,權傾朝野。後人或許是出於男權意識,或許是基於正統觀念,將劉後比作唐代的武則天,而對她當政非議甚多。加上宋初有過兄終弟及的先例,而真宗又確有一個能乾的弟弟涇王趙元儼,便出現了許多傳聞,說劉後在真宗臨終時,以不正當手段排斥趙元儼,從而攫取了最高權力。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稱,在真宗病逝前最後一刻,真宗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又伸出五指,再展三指,以示意叩榻問疾的諸大臣。後有人臆測,當時真宗是想讓自己的弟弟,也即小說戲文中知名度極高的「八千歲」元儼攝政並輔佐趙禎。但劉後於事後派人對大臣解釋說,官家所示,僅指三、五日病可稍退,別無他意。元儼聞聽此事後,發現自己已成為劉後當權的障礙。為了避免遭到劉後的殘酷政治打擊,他立即閉門謝客,不再參與朝中之事,直至劉後去世,仁宗親政。

然而,傳聞畢竟不是事實。據可靠資料記載,真宗病危時,惟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年幼的兒子,生怕皇位落入他人之手。他最後一次在寢殿召見了大臣們,宰相丁謂代表文武百官在真宗面前信誓旦旦地作出承諾,皇太子聰明睿智,已經作好了繼承大統的准備,臣等定會盡力輔佐。更何況有皇後居中裁決軍國大事,天下太平,四方歸服。臣等若敢有異議,便是危害江山社稷,罪當萬死。這實際上是向真宗保證將全力輔佐新皇帝,決不容許有廢立之心。真宗當時已經不能說話,只是點頭微笑,表示滿意。事實上,真宗晚年,劉皇後的權勢越來越大,基本上控制了朝政,再加上宰相丁謂等人的附和,因而真宗的擔心並非毫無道理。真宗留下遺詔,要「皇太後權同處分軍國事」,相當於讓劉後掌握了最高權力。

這樣,仁宗就在養母的權力陰影下一天天長大。劉太後在世時,他一直不知先皇嬪妃中的李順容就是自己的親生母親。這大概與劉太後有直接關系,畢竟她在後宮及朝廷內外都能一手遮天。在這種情況下,恐怕不會有人冒著生命危險告訴仁宗身世秘密的。明道二年,劉太後病逝,仁宗剛剛親政,這個秘密也就逐漸公開了。至於是誰最早告訴仁宗實情的,現在已很難弄清楚,凡是那些與劉太後不和的人均有可能向仁宗說明真相,但可能性最大的當是「八千歲」皇叔趙元儼和楊太妃。趙元儼自真宗死後,過了10餘年的隱居生活,閉門謝客,不理朝政,在仁宗親政之際,趙元儼突然復出,告以真相,應該是情理之中。楊太妃自仁宗幼年時期便一直照料其飲食起居,仁宗對她也極有感情,在宮中稱劉後為大娘娘,呼楊太妃則為小娘娘,楊太妃在那樣的政治環境中說出實情也是極有可能的。無論如何,仁宗了解了自己的身世。

蒙受了20年的欺騙,生母也在明道元年不明不白地死去,當仁宗知道自己的身世後,其震驚無異於天崩地陷。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悲傷,一面親自乘坐牛車趕赴安放李妃靈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圍了劉後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實真相後作出處理。此時的仁宗不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聽說自己的親生母親竟死於非命,他一定要打開棺木查驗真相。當棺木打開,只見以水銀浸泡、屍身不壞的李妃安詳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飾華麗,仁宗這才嘆道:「人言豈能信?」隨即下令遣散了包圍劉宅的兵士,並在劉太後遺像前焚香,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劉太後是清白無辜的,她並沒有謀害自己的母親。

李氏是在臨死時才被封為宸妃的,劉太後在李妃死後,最初是想秘而不宣,准備以一般宮人禮儀舉辦喪事。但宰相呂夷簡力勸大權在握的劉太後,要想保全劉氏一門,就必須厚葬李妃,劉後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決定以高規格為李宸妃發喪。生母雖然厚葬,但卻未能沖淡仁宗對李氏的無限愧疚,他一定要讓自己的母親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經過朝廷上下一番激烈爭論,最終,將真宗的第一位皇後郭氏列於太廟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廟分別供奉劉氏、李氏的牌位。劉氏被追謚為庄獻明肅皇太後,李氏被追謚為庄懿皇太後。奉慈廟的建立,最終確立了仁宗生母的地位,同時也意味著年輕的仁宗在政治上的日益成熟,逐漸擺脫了劉太後的陰影。

『柒』 」狸貓換太子「的真實歷史是怎樣的

狸貓換太子只是人們杜撰出來的一個故事而已,但是歷史還真有件類似的事情。

故事的主人公是宋仁宗。他的母親劉娥祖上原是後晉後漢年間的右驍衛大將軍,後來家道中落,遷徙到了益州。劉娥呢在嬰兒時期就成為了孤兒,是外祖母一家撫養長大。

明道二年,仁宗知道了自己的母親是宸妃,並且還知道了自己的母親是按照皇後的儀式厚葬的。仁宗對劉太後很感激。不久劉太後被追謚為庄獻明肅皇太後,宸妃被追謚為庄懿皇太後。

『捌』 沒有誕下皇嗣的劉娥,是如何一路晉升的

世人評劉娥「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她才智過人、手段不凡,那麼出身卑微的她是如何一步步成為權傾天下的太後呢?

宋真宗病逝以後,劉娥成為皇太後,除掉權臣丁謂,開始臨朝聽政,登上權力的最高峰。這時候,劉娥在猶豫要不要當女皇帝。不久,有朝臣獻上《武後臨朝圖》,又有朝臣勸諫她,於是她下定決心不做武後。雖然,劉娥沒有稱帝,但她曾「黃袍加身」,穿著帝王服飾去太廟參加祭祀,群臣反對,第二年祭祀她就把龍袍修改了一下。一個月後,劉娥染病過世,一代風雲人物就這樣退出了人生舞台。

熱點內容
為什麼都說小米手機返修率高 發布:2025-02-02 09:39:00 瀏覽:549
為什麼做事能力不好 發布:2025-02-02 09:37:42 瀏覽:740
為什麼雜牌led燈那麼便宜 發布:2025-02-02 09:33:28 瀏覽:569
華為榮耀手機為什麼微信視頻來電無提示 發布:2025-02-02 09:33:28 瀏覽:475
配速大於每公里跑的時間是為什麼 發布:2025-02-02 09:29:09 瀏覽:127
蘋果解鎖開關為什麼點不開 發布:2025-02-02 09:24:48 瀏覽:233
冬天晚上為什麼看不見北斗星 發布:2025-02-02 09:21:37 瀏覽:789
6歲男孩為什麼晚上咳嗽厲害 發布:2025-02-02 09:09:07 瀏覽:28
天景山小區房價為什麼便宜 發布:2025-02-02 08:55:00 瀏覽:211
抖音里為什麼找不到自己 發布:2025-02-02 08:44:49 瀏覽: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