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女人為什麼穿高跟鞋
『壹』 清代宮女為什麼要穿「高跟鞋」清代高底鞋的由來
清代宮女要穿高底鞋,是因為當時的滿族的傳統就是女性要穿高底鞋。至於高底鞋的由來,其實說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據說這與漢族女性的一個習慣有關。漢族女性,在當時還流行著纏足的傳統。古代的中國女性,特別是漢族,對她們的小腳有一種極致的追求。她們稱那種小腳叫做三寸金蓮。這個傳統來自於五代十國時期。據說當時,有個妃子為了得到南唐後主李煜的寵幸用帛纏足,在金蓮高台上跳舞。
最後一種說法是,滿族人是為了紀念先民。滿族的先民學習白鶴的樣子,在鞋綁著高高的樹杈,來通過泥塘與敵人對抗,奪回被佔領的城池。第一種說法認為,高底鞋的出現是滿漢兩族婦女的文化沖突。最後這兩種說法,將高底鞋作為滿族婦女衣著旗裝搭配的一個傳統的鞋子。
『貳』 清朝後宮的旗鞋,走路如此不穩,究竟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清宮劇中,後宮嬪妃所穿的高跟鞋被稱為旗鞋,但你對旗鞋了解多少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清朝的旗鞋。
一.花盆底鞋的由來
這個專屬於清朝的高跟鞋,來源於滿族女人的發明,它的官方名字叫做旗鞋,因為高跟的形狀分為馬蹄底鞋和花盆底鞋,鞋跟是木頭的,外面裹上白布,上面的鞋面是綢緞材質的。關於它的由來,有很多的傳說。
『叄』 歷史上清代宮女為何要穿「高跟鞋」,背後有什麼意義
滿族女性穿得高底鞋的起源是:滿族自古就有「削木為履」的習俗,過去滿族婦女經常上山採集野果、蘑菇等,為防蟲蛇叮咬,便在鞋底綁縛木塊,後來發展成了高底鞋。
『肆』 高跟鞋不是現在才有,高跟鞋在清朝就很流行,為何干苦力的宮女們都穿
因為政府規定入宮的宮女必須穿高跟鞋,為了提高皇宮的整體形象,所以在統治者眼裡宮女形象不好,就是打國家的臉。
因此統治者為了國家的形象,就一直要求宮女穿高跟鞋,而宮女也非常樂意,畢竟穿上高跟鞋,整個人就有線條美,試問哪個女生不想自己美噠噠。
『伍』 為什麼清朝皇室女子的鞋跟設計的那麼高
它的名字叫扁方,俗稱「旗頭」。「旗頭』』的另一個含義即指滿族婦女常用的幾種民族特徵顯著並具有獨特風韻的發型,如「兩把頭」、「水葫蘆」、「燕尾」、「大拉翅」、「高把頭」、「架子頭」、「前劉海」、「盤頭翅」等等的總稱。扁方是滿族婦女梳兩把頭時的主要首飾。在載濤、鄆寶惠兩人合寫的《清末貴族之生活》一文中,曾講道:「滿族女子平時梳兩把頭,式樣簡朴。皆以真發挽玉或翠之橫『扁方,之上。」橫插於發髻之上的類似發冠一樣的扁方長三十二至三十三點五厘米,寬四厘米左右,厚零點二至零點三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圓,另一端似卷軸。如一變相橫簪,無論是梳兩把頭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連接真、假發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類似古代男子束發時用的長簪,也許扁方就是由此而演變過來的。扁方的質地多為白玉、青玉,少數為金、銀製品。清代中期,滿洲貴族婦女開始盛行"旗頭",也叫"旗頭板"、"大拉翅"。就是以頭頂發髻為座,上面放置旗頭。旗頭和我們在舞台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種扁形的冠,裡面有鐵架支撐,外面用青絨或青素緞等製成,正面有各種珠寶首飾的裝點,側面懸掛流蘇。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
至於她們穿的是特製的高跟鞋,鞋跟在鞋子的中間,這種鞋叫花盆底鞋,這些鞋子由於底部厚而且面積小,所以穿上的人走路必須要慢且穩當,無形中增添了從容淡定的皇家味道。
『陸』 揭秘清代宮女們的「高跟鞋」有多高「花盆底」是誰創造的
其實這一個鞋子他最開始的時候是出於南唐的時候。據說有關於這一個鞋子,也是有這一段歷史的。傳說是南唐後主他整天沉溺於女色之中,當時的妃子為了能夠得到他的寵幸,所以說就用錦緞纏在自己的腳上,把自己的腳纏成了新月狀,然後在高台之上不斷的去跳動。
那麼這樣的一個高跟鞋,後來逐漸發展之後就成為了花盆鞋。而這樣的一個鞋子,它也慢慢的演變成了一種比較有特色的服裝,其實這一個鞋子他們大約有8公分的高度,這一個高度也使得女性看起來更加的高挑。
『柒』 古代女子也愛美,最早的高跟鞋、清朝花盆底鞋的巧思來源何處
大家喜歡看清宮劇,相信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喜歡裡面精緻而有特色的服飾,尤其是早年《還珠格格》火遍全國時,可以說每個小姑娘都希望能打扮成格格,戴旗頭,穿花盆底。在清朝以前,古代女子都是穿平底綉鞋,而清朝以後,花盆底鞋成為貴族的流行,那麼,這個古代的「高跟鞋」是怎樣發明出來的呢?
後來,清朝國力逐漸強盛,花盆底鞋逐漸失去了最初的實用功能,而成為貴族的時尚icon。愛美的女子在鞋面和鞋跟上都煞費苦心,用上等布料做鞋面,再點綴上珍珠、穗子等,甚至還有人將鞋底做空,裡面放上香料,以追求「步步生蓮」的效果。
『捌』 清朝皇宮里的女性為什麼都穿「高跟鞋」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本來古代的女性長得就不是很高,但是穿的衣服又一般比較臃腫一點。所以好不容易有讓他們長高的方法,他們就算累就算不舒服也會去做的啊。不過之前我有試穿過花盆底,是真的不好走路,所以也是很佩服那些妃子啊。
而且花盆底其實也算是比較有身份的人穿的吧,平常女性是不穿的。對於這些養尊處優的妃嬪們,因為沒有什麼需要出力或者是別的勞累的事情,所以就算穿這樣的鞋也不會十分不便。而且穿上這種鞋子,因為不容易保持平衡,所以走姿就會十分優雅端莊。而且,妃嬪們還會在鞋跟上包裹白綢緞,上面嵌上寶石之類的來凸顯自己尊貴的身份。
『玖』 清朝的時候滿族女人裹腳嗎
清朝的時候滿族女人裹腳的。清朝統治者對女子纏足極其反感,還未入關,太宗皇太極就於崇德三年(1638年)諭旨「有效他國衣冠、束發裹足者,治重罪」。
大清入主中原後,盡管滿族的女性從不裹腳,但根據普遍的審美標准,大腳絕對不是漂亮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滿族女性便發明了一種高底鞋,將腳藏在衣裙里,不會輕易顯現出來。
(9)滿族女人為什麼穿高跟鞋擴展閱讀:
相關資料:
滿族女性穿的高底鞋的起源還有另外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滿族自古就有「削木為履」的習俗,過去滿族婦女經常上山採集野果、蘑菇等,為防蟲蛇叮咬,便在鞋底綁縛木塊,後來製作得日益精巧,發展成了高底鞋。
另外一種說法是,傳說滿族的先民為了渡過一片泥塘,奪回被敵人佔領的城池,便學著白鶴的樣子,在鞋上綁上了高高的樹杈,終於取得了勝利,達到了報仇雪恥、發展壯大的目的。
人們為了記住那些苦難的日子,紀念高腳木鞋的功勞,婦女們便穿上了這種鞋,並世代相傳。滿族婦女在穿著旗裝時,通常會搭配旗式坤鞋。
這里所說的旗式坤鞋可分數種,一種高寸許,前後微缺,名為「寸底鞋」。還有一種鞋底中間高出數寸,中微細,下端作方形,名為「高底鞋」。
高底鞋跟的形狀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故而稱「花盆底」;另一種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所以得名「馬蹄底」。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到10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
高底鞋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
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穿上此鞋,走起路來,裊裊婷婷,輕盈嫻雅,端莊秀美。老年婦女和勞動婦女所穿旗鞋以平木為底,稱為平底綉花鞋,亦稱「網雲子鞋」。
清朝滅亡後,對滿族女子的纏足禁令已成廢紙一張,滿族女子為了生計,主要是與漢族通婚的需要,模仿漢族女子纏足,不過此時纏足之風已是強弩之末了。
『拾』 古代女子的高跟鞋是怎樣的
有媒體報道,一個女孩從16歲開始穿高跟鞋,到31歲的時候,足部變形,只能拄拐杖行走,網路稱之為「高跟鞋事件」,讓眾多愛高跟鞋的女士「談鞋色變」。
古往今來,女性穿鞋並不只是為了走路,講究的是「足下生輝」。據有關記載,2200多年前,周朝女性所穿的禮履,就是圓頭高底的鞋子,姑且稱之為「古代高跟鞋」。
《玉台新詠》中有首《和湘東王名士悅傾城》詩:「履高疑上砌,裾開特畏風。」寫得很形象,那「高跟鞋」是有相當高度的,否則,腳還沒有抬,怎麼就讓人看著像上了個台階呢?這是1500多年前梁代女性的穿鞋情形。
唐宋時期也有「高跟鞋」。宋代書法家米芾在《唐文德皇後遺履圖》的跋中記述,唐代長孫皇後的鞋子「以丹羽織成,前後金葉裁雲飾,長尺,底向上三寸許。」這種「高跟鞋」底高三寸多,下底窄小,時人給這樣的鞋子起了個很詩意的名字叫「晚下」,寓意為,鞋子的底是慢慢落下的,高而危。
這種鞋子適合「婦人短者著之」,在宮廷貴婦、大家閨秀中很風行。——如今流行的女式坡跟鞋,類似於這種叫「晚下」的高底鞋,腳底如同踩了塊磚頭,讓人視覺有沉重之感。但是,女性因此「增高」近10厘米。而那些不是高底的鞋子,當時統稱為「遠游履」,相當於運動鞋。
中國古代禮教講究婦女的衣裙要曳地,但這不是為了漂亮,意在防「走光」。在封建專制嚴重的明朝,婦人的衣裙是要把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包住,最好又不妨礙走路,於是,「衣曳地則覆履,惟見底,故底高。」可見,明朝女性鞋子的底高,不僅僅是為了增高炫美。
明清兩代,裹腳之風盛行,尤其是山西、陝西、甘肅一帶近似瘋狂,「甚至以足之纖巨,重於德之美涼,否則,母以為恥,夫以為辱」。裹腳的婦女也有適合自己腳型的「高跟鞋」。
清朝劉廷璣在《弓足》一文中敘述:「自纏足之後,女子所穿有弓鞋、綉鞋、鳳頭鞋,而於鞋之後跟,鏟木圓小墊高,名曰高底。令足尖自高而下著地,愈顯弓小。」這種「高底」較之前朝的「高底」更接近於現代的「高跟鞋」。
穿著這樣的「高底」,小腳女子的整個身體重量的著力點都在「弓小」的腳尖上,相當痛苦,所以走起路來顫顫巍巍,嬌喘呼籲,所行難遠,但使得女性身材顯得高挑,並且惹人憐愛。女為悅己者容,小腳穿在「高底」里,成了當時的風尚。
清朝統治者對女子纏足極其反感,禁止滿族婦女纏足。滿族婦女也有屬於本民族風格的「高跟鞋」,「八旗婦人履底厚三四寸,圓其前,外衣通長掩足」,其形制是鞋底中間高出數寸,中微細,也叫「高底鞋」。
滿族「高底鞋」的跟的形狀有兩種:一種是鞋跟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稱為「花盆底」;另一種是鞋跟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和落地的印痕像馬蹄印,所以稱為「馬蹄底」。
滿族「高底鞋」的木底高跟一般高度為5-10厘米,最高可達25厘米。這樣的高度,恐怕令現在的「高跟迷」們也驚訝艷羨吧!
清代愛美的滿族婦女除了在「高底鞋」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用刺綉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分外別致。
穿這樣的「高底鞋」的女性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滿族貴族中青年女子,由於鞋子底部厚而且面積小,以及用力的關系,穿鞋的人走路必須慢且穩當,反而顯出女性的婀娜多姿、端莊秀美,相當有范兒。這在清中期的宮廷里相當流行,並且逐漸傳至民間。
關於滿族女性為什麼穿「高底鞋」有不同說法。一種說法是,滿族自古就有「削木為履」的習俗,古代滿族婦女經常上山採集野果、蘑菇、打柴禾等,為了防止蟲蛇叮咬,就在鞋底綁縛木塊,製作得日益精美,發展成了後來的「高底鞋」。
另外一種傳說是滿族的先民為了渡過一片泥塘,奪回被敵人佔領的城池,便學著白鶴的樣子,在鞋底綁上了高高的樹杈順利渡過泥塘,取得了勝利,達到報仇雪恨的目的。為了「憶苦思甜」,紀念高腳木鞋的功勞,後代滿族婦女們便穿上了這種「高跟鞋」。這個故事把女性愛美的情思賦予了英雄史詩的壯美,很有趣。
作家亦舒說過:「女人的墮落是從高跟鞋開始的。」愛美嘛,難道有罪?其實,任何時代的女性穿「高底鞋」、高跟鞋等等,無論說法再多,肯定與追求美、拽人眼球有絕大關系。
為了美,古今中外的女子,受罪吃苦,卻趨之若鶩,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