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教授為什麼要打孩子
① 孩子犯錯不聽話只能靠家長打罵如果不是,家長該怎麼管教才好
孩子犯錯不聽話只能靠家長打罵?如果不是,家長該怎麼管教才好?
懲罰好還是不懲罰好?孩子犯錯不懂事家長到底該不該打孩子?
我們說的懲罰不是根據暴力手段來實現的。懲罰的目的在於讓孩子對自己的錯誤承擔,讓孩子承擔自身犯錯的代價,這樣才能有效遏制孩子再次犯錯。
李玫瑾教授曾提出:人在成長過程中,會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假如孩子違法了,懲罰事實上是一種維護,讓他知道怕,了解後悔,之後再也不敢了,這才是維護他。
10歲以後最好不要打孩子。孩子此刻或多或少會有一些自己的觀點,擁有自尊,打孩子也許回上海到孩子的心態,但這也並不等於10歲以前的孩子能夠隨便打,家長得用正確的方式「打」。
② 北大教授:長大之後有出息的孩子,離不開這3種「報復」式教育
很多家長秉著「不打不成才」「打是親,罵是愛」的心理去對孩子進行教育的,也有一部分是喜歡跟孩子講道理,講很多的道理給孩子聽,但孩子聽進去的並沒有多少。
北大教授曾說過:及時地「報復」孩子,是一種比較好的教育方法。
教育孩子是一門學問,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把孩子教育好的,管的太多,怕孩子起逆反心理;管的太少,又怕孩子自我放縱慣了,影響發展,很多家長就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了。
德國著名的天才教育家卡爾·威特三歲的時候發生過這樣的一個事情:
有一天,家裡來人做客,正聊得開心的時候,威特家養的小狗跑到了客人那裡,威特就跑過去一把抓住小狗的尾巴,想把小狗拽出去,小狗疼的汪汪直叫。父親看到了,什麼都沒說,直接用手抓住威特的頭發,威特疼的鬆手去捂自己的頭,威特的爸爸也就松開了威特的頭發。
後面威特爸爸說:被人抓住頭發疼嗎?
威特說:疼。
威特爸爸:那麼就不能這么對待小狗。
父親的舉動其實算是一定的懲罰,但跟孩子的行為很相似,讓孩子知道別人用他的行為對自己會有什麼後果,之後再做事情就會考慮到後果了。這里威特的父親對對威特就是用了 「報復」 的方法,沒有對孩子長篇大論,也沒有「不打不成才」的教育,就這樣一個「報復」行為,輕松的讓孩子明白了這件事不能這么做。
及時的對孩子「報復式教育」,家長堅持「3不慣」:
1、一遇到挫折就哭不能慣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充滿坎坷,不管大小,總會有的。當孩子自己遇到小的挫折,能自己解決的時候,家長不要去插手。就像孩子摔跤了,自己可以站起來家長就不要去扶去安慰了。
2、不懂禮貌不能慣
不管在什麼場合,禮貌是最基本的。一個人連最基本的禮貌都不懂怎麼和別人相處。所以家長要從小教導孩子對人對事要有禮貌,不要讓孩子變成「小霸王」。
3、沉迷手機不能慣
有些家長顧名思義看孩子,陪孩子,就是孩子自己玩,家長保證孩子的安全,然後自己玩手機,孩子是需要人的陪伴的,父母不跟自己玩,總是看手機,會導致孩子對手機產生興趣,接觸的多了就會對電子產品產生依賴。
對於孩子不要總是寵溺,一味的嬌慣,父母有時候也該狠狠心,從小給孩子立好規矩,這樣長大了孩子才會受益。
③ 憑欄一片風雲起曾念喬和曾教授的關系
1、《憑欄一片風雲起》曾念喬和曾教授是養父子的關系。曾念喬雖然稱呼曾教授為父親,但他們並沒有血緣關系。
2、曾教授對待曾念喬的教育非常嚴苛,當然了,對他也非常關心,擔心他的生命安全。
3、曾念喬和曾教授這一對養父子,令很多觀眾感動,勝似親生父子。
④ 俗話說「不打不成器」,家長培養教育小孩子,到底需不需要打你怎麼看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最初都是善良的,我覺得,人是因為受到後來環境的影響,才改變了最初的模樣。孩子最初被影響的環境是家庭環境,後來才是社會各種的環境,而這家庭環境最重要的角色就是父母。
當代教育理念
提倡大人和孩子溝通,互動,交流,和孩子成為親密的朋友。嚴格教育但不是嚴厲,悉心關愛但絕不溺愛,滿足正常需求而不是一味地給予。所以作為新時代父母,我們應該摒棄一些不好的傳統育兒理念,多一些耐心,多一些交流。有時候小孩子不可避免的會犯錯,我們必須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和孩子溝通交流,找到犯錯的根本原因,給孩子講解其中厲害,教育他們不要故錯重犯。
當然有時候小孩子太調皮,不聽話,無法溝通交流,當然可以「敲打」一下,比如孩子亂扔垃圾,我們可以陪著孩子一起去公園撿垃圾。孩子調皮搗蛋,我們可以陪著孩子一起看書,讓他們安靜下來,但不是體罰,只是為了讓孩子有深刻的印象。
⑤ 曾子殺豬中:曾子與他的妻子誰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是對的,曾子的教育主張是什麼
曾子是繼孔子之後又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有必要對他的教育思想進行探討。現談一點自己初淺的看法。
一、明確堅定的教育方向
曾子培養學生的目標是與他的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張相一致的。這一目標非常明確,也非常堅定。就是培養治國人才和仁德之人。
曾子說:「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見《論語·泰伯》)
可以把幼小的君主託付給他,可以把一個國家的命運委託給他,面對生死存亡的關頭卻不動搖屈服。這樣的人是君子嗎?是君子啊。這里講的是治國,是說培養治國人才,而且是生死關頭不動搖的治國人才。
曾子又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見《論語·泰伯》)讀書人不可以不堅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而路途遙遠。把實現仁德作為自己的責任,不是很重大嗎?奮斗到死才罷休,不是很遙遠嗎?這里講的是仁德,是說培養為仁德奮斗一生的人才。這里講到「弘毅」,又講到「死而後已」,這個「仁人」仍然具有相當高的標准要求。
治國人才與仁德之人兩個培養目標是一致的。治國人才必須是仁德之人,培養仁德之人的目標是為了治國理民,實現仁政。這兩個目標是以仁德放在首位的。「君子進則能益上之譽,而損下之憂;不得志,不安貴位,不博厚祿,負耜而行道,凍餓而守仁」。(見《大戴禮記·曾子制言》)能夠參與治國就增益國君的聲譽,並減少百姓的憂愁,這實際上是說的實行仁政;如果推行仁政的願望不能實現,就不要參與治國,就是干農活與普通百姓也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挨凍受餓也要堅持自己的仁愛。
關於德與才的關系,《大學》引用《尚書·秦誓》中的話:「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如果有這樣一位大臣,忠誠,雖然沒有特別的本領,但他心胸寬廣,能夠容納別人,「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用這樣的人才能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況且也有利於國家啊!德才兼備,德是第一位的。
二、明德博學的教育內容
曾子在教育內容上的主張,是與他的德才培養目標相一致的,他強調的是以德育為主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用現在時髦的話說,是素質教育。
在德育上,曾子倡導的是明德,即培養光明正大的品德。《大學》一開頭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革舊圖新,在於達到最善的境界,也就是所說的三綱領。這三綱領是緊密相聯的,它們的關系是遞進的。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就要在思想上不斷革舊圖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保持天天棄舊圖新才能達到改善的境界,實質上還是明德這一綱領。曾子講的修身是明德教育,孝道是明德教育,這在「曾子十篇」、《大學》、《孝經》中都有很好的體現。
在智育上,曾子提倡博學。博學就是廣泛地學習知識。他在《大戴禮記·曾子立事》篇中多次提到博學問題,如「君子既學之,患其不博也」,君子既然學習了,就擔心學習的知識不夠廣泛;「君子博學而孱守之」,君子要廣泛地學習知識並小心謹慎地去實踐它;「君子多知而擇焉,博學而算焉」,君子要能識別多種人並區別對待,能夠廣泛地學習並辯別好壞等等。
孫子教授學生的六門課程,禮樂射御書教,曾子基本上也都作為教學內容,這在一些記載曾子的古籍中有所反映。如《禮記》中有曾子講禮的記載,《莊子?讓王》有曾子居衛曳縰而歌《商頌》的記載,曾子在《孝經》中也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等等。曾子還以《詩》、《書》教弟子,《孝經》、《大學》多次引用《詩經》、《尚書》上的句子就是明證。曾子還傳授自然知識,如《大戴禮記?曾子天圓》,這是孔子所沒有的。
曾子尊老愛幼,並把這種思想傳授給弟子,這是難能可貴的。他親自參加勞動,曾出薪於野、耕泰山下、敝衣耕於魯。他不僅教育學生不得志就去農耕也要堅持自己的仁德,(見《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還對秉德之士從事耕嫁的做法表示贊同。他以禹為例說:「昔者禹見耕者五耦而式,過十室之邑則下,為秉德之士存焉」(見《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下》),從前大禹坐車行路,見到有五對耕田的人就低頭撫軾表示敬意,經過有十戶人家居住的地方他就下車步行,這是對有道德的人表示問候。當然,儒家是主張積極入仕的,但是在曾子看來,不得志或不被任用的情況下,農業勞動也是君子的一項選擇。
三、靈活務實的教育方法
曾子教授弟子有五大特點:
一是原原本本地傳授孔子的教導。例如,一次曾子對他的弟子子襄講什麼是勇敢,就直接引用孔子的話。他說:「你喜好勇敢嗎?我曾聽孔子說過什麼是最大的勇敢,自我反省,正義不在自己一方,即使對方是普通百姓,我也不恐嚇他們,自我反省,正義在自己一方,即使對方有千軍萬馬,我也勇往直前。」(見《孟子·公孫丑上》)再如:曾子在回答弟子單居離關於「天圓地方」的問題時說:「過來,我告訴你,我曾經聽孔子說:天的事理叫做圓,地的事理叫做方,方幽暗,圓明亮」。(見《大戴禮記·曾子天圓》)以致他的弟子樂正子春在授徒時也象他一樣:樂正子春走下台時傷了腳,傷好以後,仍幾個月不出門。他的弟子問他:「老師腳上的傷好了,幾個月不出門,還有憂愁,為什麼呢?」樂正子春說:你這個問題問得好。我從曾子那裡聽到孔子說的一番話:「上天所化生的,大地所養育的,人是最偉大的。父母完整地生下兒女,兒女死時也要把身體完整地歸還給父母,這才算是孝;不傷害自己的身體,才算是完整啊。所以君子即使走上半步也不敢忘記孝道。如今我忘記了孝道,因此憂愁。」(見《大戴禮記·曾子大孝》)後世寫文章引用名人名言,可能就是受曾子這一做法的影響,這也對我們今天開展讀經活動是個啟迪。
二是注意教學相長。《說苑?反質》記載著這樣一件事:公明宣跟著曾子上學,三年不曾讀書。曾子說:「你當我的學生,三年不學習,為什麼呢?」公明宣說:「哪裡敢不學習呢?我見先生在房內,父母在,呼喊的聲音不曾讓狗、馬聽到,我喜歡這一點,學習了但還沒做到。我見先生接待賓客,恭敬節儉卻不鬆懈怠慢,我喜歡這一點,學習了但還沒有做到。我見先生在庭院,嚴格對待下人卻不詆毀傷害他們,我喜歡這一點,學習了但還沒做到。我喜歡這三點,向您學習了但還沒有做到,我怎敢在您的門下而不學習呢?」曾子離開坐位道歉說:「我不如你,你是在學習啊!」《荀子·大略》有這樣一條記載:曾子吃魚剩下了幾條。曾子說:「用米汁浸漬起來吧。」他的一位弟子說:「用米汁浸漬的魚吃後容易傷人,不如腌制的好。」曾子流著淚說:「是我有了不專心的情況啊!」他傷心自己聽到的晚了。善於向學生的長處學習,在教學中增長知識,這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向曾子學習的。
三是交談式教學。提倡師生互動,善於聽取學生的意見,這也是曾子的一個長處。《禮記·檀弓上》記載,一次,曾子對子思說:「孔伋!我辦理父親的喪事,七天沒喝一點湯水。」子思說:「先王制定禮制,是讓做的太過分的人屈身接近禮的規定,又讓做不到的人努力達到禮的規定。因此,君子為父親守喪,不喝湯水只要三天就可以了,要能夠柱著杖站起來。」《孔叢子·居衛》也記載,曾子對子思說:「從前,我跟隨老師周遊於各諸侯國,老師不曾丟掉做臣下的禮節,而先王的禮法還不能推行。如今我看你有傲慢國君的意思,豈不是不合乎禮法嗎?」子思說:「時代改變了,世事不同了,各個時代有各個時代相適宜的做法。在我祖父的時候,周朝的制度雖然已遭到破壞,但君臣還各在原來的位置上,仍保持著上下的關系,象一個整體。想推行先王之道,不按禮節去尋示,就不會被接納。當今天下的諸侯,正欲用實用相競爭,競相召請英雄,用來作自己的助手。這是得到賢能的人就昌盛,失去賢能的人就滅亡的年代。在這個時候,我不提高自己,別人就會貶低我;我不尊重自己,別人就會輕視我。舜和禹以禮相讓,商湯王和周武王用兵相爭奪,不是他們故意相違背,而是時代不同了。」看這段對話,多麼象兩位朋友在交換意見啊。
四是身教重於言教。曾子是主張「行必先人,言必後人」(見《大戴禮記·曾子立事》)的,即行動一定要在別人前面,說話要在別人後邊。他時時處處以身作則,要求弟子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講孝道,他做到至孝;講修身,他「日三省自身」。曾子主張「不得去,不安貴位」(見《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自己的主張得不到實行,就不安居高位。因此,「齊迎以相,楚迎以令尹,晉迎以上卿皆不就」(見《韓詩外傳卷一》)。他主張謹慎,又主張守身。因此,在重病的時候,他把弟子叫到身邊,對他們說:「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詩經》中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從今以後,我知道我的身體不會再受到損傷了!弟子們。」(見《論語·泰伯》)曾子在臨終前用自己的一生慎行來教育弟子們。
五是抓住一切機會及時進行教育。《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上》記載,曾子有個弟子將要到晉國去,對曾子說:「晉國沒有我熟悉的人」。曾子說:「為什麼要有熟悉的人呢?去吧。有熟悉的人稱他為朋友,沒有熟悉的人就去做他的客人。君子堅持仁愛,成就德行,先做後說,千里之外都是兄弟。假如你不知加強學習修養,那麼就是你的親人,有誰願意親近你呢!」弟子臨出發前,曾子也要進行一番加強道德修養的教育。《論語·子張》記載,孟孫氏任命陽膚做法官,陽膚向曾子請教。曾子說:「在上位的人不按正道行事,民心離散已經很久了。如果了解到罪犯的真實情況,就應該憐憫他而不應該居功自喜。」曾子又抓住陽膚去做法官的機會,對他進行了一番愛民的教育。曾子在病中,仍念念不忘教育弟子。《論語·泰伯》記載,曾子有病的時候,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對他說:「鳥快要死的時候,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時候,他說出的話是善意的。在上位的人應該重視的禮貌有三個方面:嚴肅自己的容貌,就可避免別人的粗暴輕慢;端正自己的表情,就接近於誠實守信;說話注意用詞和口氣,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於祭祀和禮儀方面的事情,自有主管的官吏在那裡。」對弟子進行了禮儀方面的教育。
四、嚴謹科學的治學態度
曾子十分關心弟子的成長,悉心研究學習方法,對弟子的學習提出了嚴謹科學的要求。
一要勤學好問。他說:「君子愛日以學,及時以行,難者弗辟,易者弗從」 (見《大戴禮記·曾子立事》),君子要珍惜時間用於學習,學到的知識及時用於實踐,不迴避困難,不貪安逸。又說:「不能則學,疑則問,欲行則比賢,雖有險道,循行達矣」(見《大戴禮記·曾子立事》),沒有才能就學,有疑難問題就問,想做事就仿照賢人,雖然有艱險的道路,沿著這個方法去做就沒有行不通的。他還交給問的策略:「問而不決,承間觀色而復之,雖不能亦不強求也」 (見《大戴禮記·曾子立事》),問了而沒有弄明白,抓住時機觀察老師的臉色再問,老師就是不解答也不要強求。
二要自省自勵。他說:「君子攻其惡,求其過,強其所不能,去私慾,從事於義,可謂學矣」(見《大戴禮記·曾子立事》),君子要祛除他不好的方面,查找自己的過去,增強自己的薄弱環節,去掉偏愛的慾望,見到義舉就跟著去做,才稱得上學習了。但反復強調自省:「唯義所在,日旦就業,夕而自省思,以殘其身,亦可謂守業矣」(見《大戴禮記·曾子立事》),以正義為行為准則,白天從事事業,晚上自我反思,以這種態度堅持終身,就可說守護基業了;「君子思仁義,晝則忘食,夜則忘寐,日旦就業,夕而自省,亦可謂守業矣」(見《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君子思慕仁德和正義,白天從事事業忘記吃飯,晚上自我反省忘記睡眠,以此鍛煉自身,就可說守住基業了。
三要互幫互學。他說:「人之相與也,譬如舟車然,相濟達也。已先則援之,彼先則推之。是故人非人不濟,馬非馬不走,土非土不高,水非水不流」。(見《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上》)人們相處,就象行船使車那樣,相互幫助才能通達。自己在前就拉,別人在前就推。因為人沒有別人的幫助就不能成功,馬離開馬群就不賓士,土堆不增添新土就不再增高,水不增加新水就不會流動。所以,「君子已善,亦樂人之善也;己能,亦樂人之能也;己雖不能,亦不以援人。」(見《大戴禮記·曾子立事》)君子自己好,也喜歡別人好;自己有才能,也喜歡別人有才能;即使有的事自己沒做好,也不要牽連別人。要求得相互幫助,必須注重選擇朋友,「與君子游,如長日加益,而不自知也;與小人游,如履薄冰,每履而下,幾何而不陷乎哉!」(見《大戴禮記·曾子疾病》)與君子交往,就好象時間長了,雖每天都有增益而自己感覺不到;與沒有德行的人交往,就好象走在薄冰上,每走一步都在下滑,能用多長時間而不陷入水中呢!怎樣交往朋友呢?「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見《論語·顏淵》),君子用文章學問來聚會朋友,憑借朋友輔助自己修養仁德。
四要循序漸進。曾子說:「君子學必由其業,問必以其序」(見《大戴禮記·曾子立事》),君子學習一定要循序漸進,請教問題也要講究次序。又說:「行無求數有名,事無求數有成」《大戴禮記·曾子立事》),行動不求過急就能做好,做事不求過快就能成功。為了實現循序漸進,他為學習和修身規定了一定的程序。在學習上,「君子既學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習也;既習之,患其無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貴其能讓也。君子之學,彼此五者而已矣」。《大戴禮記·曾子立事》)君子既然學習了,就擔心學的不夠廣博;學的知識廣博了,就擔心對這些知識不能夠溫習,就是對這些知識溫習了,擔心的是不能夠理解;就是對這些知識理解了,擔心的是不能用於實踐;就是能夠用於實踐了,可貴的是能夠謙讓。君子的學習能夠做到這五點就可以了。把學習分為了博、習、知、行、讓五個步驟。在修身上,「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見《大學》)窮究事物的原理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了知識後才能意念真誠,意念真誠後才能端正心思,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自身的品德,修養好自身的品德後才能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後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治理好國家後才能使天下太平。把修身分解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環節,即八條目。
五要注重實踐。曾子總是把學與行緊密聯系在一起,如「愛日以學,及時以行」,「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博學而孱守之」(均見《大戴禮記·曾子立事》)等等。他們高明之處,已認識到知識來源於實踐。他說:「言不遠身,言之主也;行之遠身,行之本也。言有主,行有本,謂之有聞也。」君子尊其所聞,則高明矣,行其所聞,則廣大矣。(見《大戴禮記·曾子疾病》)言論不離開實際去做,是言論有根本;行動離不開親身去體驗,是行動有根本。言論和行動都有根本,就能使自己的知識見聞得到豐富。君子尊重知識,就能使德行高超明達;把知識運用於實踐,就能使事業寬廣宏偉。他還把實踐分為「思考、論證、行動、檢驗」四個階段:「思而後動,論而後行,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復之。」 (見《大戴禮記·曾子立事》)考慮好再行動,論證後才去做,行動必須考慮符合計劃,符合計劃後必須考慮經得起檢驗。從哲學的角度說,曾子的這一思想,也是符合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對於我們今天學習、做事仍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⑥ 孩子不聽話家長打手心,為何還是屢教不改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快樂的源泉,更是父母一生的寄託。作為爸爸媽媽總是想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孩子,不想讓孩子受到什麼委屈,尤其是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一個或兩個孩子,更是這個樣子。
但是愛孩子不等於放縱孩子,生活在這個社會里,孩子總有一天要長大,要獨立面對各種各樣的事情,因此要掌握好育孩的方法,讓孩子成長為一個能夠獨立面對社會並為社會做貢獻的人。
教育孩子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好,將來能在復雜的社會中更好的立足。這期間父母會遇到許多疑惑和問題,可能也會出現教育不當的地方,父母們需要好好學習為人父母的這門必修課,將自己的孩子教育得更加優秀。
【暖心寄語】
教育孩子一定要認清「暴打」和「家暴」的區別,一定要拎清楚。
- 暴打——是孩子出現過激的行為,家長對他嚴厲的懲罰,並且使用次數不能超過3次,這是幫助孩子長記性。
- 家暴——是家長行為言辭失態順手就打,家暴對孩子的傷害不在肉體,而在內心,甚至會毀掉孩子的自信、勇敢、開朗、甚至扭曲了孩子的心態 。長期在家暴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心靈都會被摧殘,這將是孩子一生都無法彌補的痛。
⑦ 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打孩子,在哪兩種情況下千萬不能打
每當聽到教育專家說,對待孩子要溫柔堅定的時候,被氣急了的老父親老母親就會不禁懷疑:
這些專家是不是跟普通人不一樣?面對熊娃也能忍住不動手。
這是一位家長給小編留的言:
我今天才打了孩子,我女兒上小班一周後,哭鬧說不願意上學了,我兩天急性扁桃體發炎,嗓子疼的快冒血了。
3:50接她放學後,耐心的跟她好言相勸,聽她哭訴,她一直說一直說,一直糾纏哭鬧,我就這么陪著她說到8點多,嗓子都快痛死了,還是硬忍著開導她。結果到8點多的時候,剛剛好不容易她稍微恢復一點的情緒,突然又回到了回家時候的狀態,等於說我這么熬著嗓子講了4個小時的道理回到了零。就感覺她的腦袋跟石頭一樣,油鹽不進,一句話沒進到她的大腦,她全部處在她自己的情緒里,我再怎麼溫和的講理,循循善誘都沒用,真的忍不住啊。我跟她說,該講的媽媽全講了幾十遍了,真的沒話講,也沒力氣講了,她還是執拗的哭鬧,我急火攻心,就把她痛捶了一頓。打完後,她冷靜下來了,我又平復心情,繼續跟她好好講道理,這下她終於把我的話進去了。
不過,想要提醒大家的是,方法都很簡單,但這個反思與改變的過程是非常痛苦的。
改變之路雖然艱難,但為了孩子,相信每個家長都願意付出與堅持。
當然,最好走的一條路是,從最初的那一天就溫柔地對他,給他足夠的安全感和溫暖。
家裡的氣氛越來越好,沖突越來越少,孩子越來越好溝通,做父母的會越來越省心,這個並不會,養育孩子哪有省心的,不是嗎?
⑧ 清華教授棄女不養,稱長期遭受孕妻打罵,他被打和孩子有啥關系
當一個人厭惡另一個人的時候,會順帶著連這個人的一切都厭惡,哪怕是自己的親生骨肉也會覺得不過如此,有句話叫「愛屋及烏」,在這倆人身上估計這話得反過來,應該是「恨屋及烏」。
不管他爭不爭撫養權,這個孩子應該都不會給他撫養,畢竟還是個奶娃娃,尤其還是個女娃娃,怎麼可能讓一個性別不方便的父親照顧呢。
⑨ 孩子在校被欺負,告訴老師也沒用,為何李玫瑾教授卻說要打回去呢
孩子在校被欺負,告訴老師也沒用,為何李玫瑾教授卻說要打回去呢?
小孩上學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擔心孩子考試成績提不上、擔心孩子在學校的膳食、也擔心孩子在學校是否會遭受欺壓。劉女士近期就會有這樣的苦惱。她認為兒子軟弱無能了,在學校被欺負了不知道抵抗。
事情經過是這樣子的,劉女士的兒子在吃午餐時,不小心湯灑到同學們身上,原本道個歉事兒也就過去了。但被湯淋過的那個同學,是班裡的「惡霸」。總喜歡惹事生非的,千辛萬苦碰到個撞搶口,毫無疑問也不會輕易的放了劉女士的兒子。
放學以後,「惡霸」把劉女士的兒子攔住了,讓他把零花錢交出去,原因是陪它的衣服錢。劉女士的兒子一向是個講道理的,碰到這樣的事兒就好像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傻不拉幾的錢給了,也被「惡霸」揍了一頓。回家以後,劉女士心痛兒子,給教導主任打了一個手機,說明原因。想不到過了幾天,兒子也是頭破血流的回家。
原先「惡霸」的爸爸收到班主任的手機,聽見兒子打架,把兒子打了一頓。但在這一「惡霸」的心裡,就更為反感劉女士的兒子。他稱之為劉女士的兒子狀告,才害他被父親打了一頓,於是就開始找各種機遇報仇劉女士的兒子。
許多家長碰到這種情況也無計可施。良好的教養打小就文化教育她們「冤冤相報何時了」。中國公安大學的專家教授李玫瑾就曾回答過這種情況。有青年代表問:假如孩子被打,你會適用他打回去嗎?李玫瑾毫不猶豫的說:一定會呀!中國一向是個泱泱大國,以情動人、以理服人。當父母們碰到小孩在學校被欺負的現象,應當這樣操作。
1.先禮
謙謙君子素來動口不動手。首先清晰孩子們為什麼打架?誰是名副其實的施暴者,誰是名副其實的受害人?孩子們打架斗毆這件事情可多可少,往小說,便是孩子間有磨擦和矛盾,往大了說就是校園霸凌。
所發生的許多校園霸凌事情,是因為孩子們心裡並沒有正確是非對錯意識。只要有一個人逐漸施暴,也會有很多的孩子添加,他們也許是覺得好玩,做為消遣娛樂的一個項目。還有一些冷淡的局外人,她們沒去干預,也不會去幫助,她們擔心自己將會成為下一個目標。但對於受害人而言,受到的這種難受會一點一點的積累,又找不到出口宣洩,大多會以悲劇收場。
⑩ 清華大學退休教授:從小管住孩子哪幾點,孩子將來想不成才都難
清華大學退休教授:從小管住孩子哪幾點,孩子將來想不成才都難?
都很難!共享至文化教育,始終都是家長們恆久不變討論的話題!自打孩子以後,家長們經常會在教育熱點問題上面臨相當多的困難,並備受困惑。自孩子出世的那刻起,每一位家長便對孩子的發展、文化教育操碎了心。許多家長總感覺,教導孩子,從小時候逐漸就行了。其實不是...在我國有句古話叫「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話,並不僅僅是古人的經驗分享,反而是擁有很明確的科學依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