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不能一直吃飯
1. 小孩為什麼總不肯吃飯
1、家長嬌慣孩子
現在的孩子受到父母及上一輩、甚至上兩輩的疼愛,這是很自然的。但是有些家長對孩子的飲食習慣也聽之任之,無論什麼時候,孩子想吃東西就給他吃,孩子喜歡吃什麼就給他買什麼。有的家長把零食作為哄孩子的工具,哭了、鬧了就給點兒吃的。有的則把食物作為體現母愛和父愛的惟一內容,總怕孩子餓著,於是零食不斷。這樣導致一些兒童吃過多的甜食、水果糖、冰激凌等含糖較多的零食,胃總處於「工作」狀態而沒有足夠的食物排空時間,處於不飢餓的狀態,於是稚嫩的胃就會沒有飢餓感,孩子自然會食慾不佳。
2、喂養不當
母乳是4個月以前嬰兒最好的營養品,4個月以上的嬰兒,母乳的營養成分就不能滿足其生長發育需要了。所以4~6個月後必須逐漸增加輔食直至斷奶,這樣,一方面可以鍛煉嬰兒的咀嚼能力,利於從流食過渡到半流食、直到固體食物過程;另一方面也可以滿足小兒生長發育的營養需要。如果輔食添加不及時,孩子到了該斷奶的年齡還沒有能力進食乳類以外的食品,就會影響孩子咀嚼功能的發育,這樣必然會影響到孩子的進食興趣。
3、家長對孩子的暗示及影響
由於學齡前兒童的「受暗示性」或「模仿性」較強,大人在飲食上的習慣和言行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家長經常在孩子面前說哪種飯菜好吃、哪種不好吃,就會給孩子以「暗示作用」,孩子聽了這些話,很可能對某種食物產生反感,形成挑食、偏食的習慣。
4、父母挑食影響孩子
有些父母愛挑選那些他們認為最好的最有營養的食品給孩子吃,這種挑挑揀揀的做法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孩子自然就會趨向於那些所謂好的食品,而對所謂不好吃卻又含豐富營養的食物,就少吃,甚至不吃。
5、飲食環境與厭食
吃飯的地方人多嘈雜、開著電視、成人吸煙飲酒、吵吵鬧鬧等,這樣的環境都不利於孩子進餐。
6、成人飯菜的影響
家長不為孩子單獨製作飯菜,成人的飯菜不利於嬰幼兒食用。或者製作的飯菜單調、粗糙、乏味,不能喚起嬰幼兒的食慾。
2. 千萬不要一直喂寶寶吃飯,為什麼
直到家中的寶寶慢慢長大,媽媽們便會發覺,小孩會搶玻璃奶瓶,搶父母手上的碗。父母們不必怪異,它是小朋友有自身用餐的沖動了。它是人們的一種本能反應,父母們千萬別奪走哦。
伴隨著小孩子的發展生長發育,到1歲之後,食量持續增加,對各種食材消化吸收工作能力慢慢提高,咬合作用逐漸加強,對食材的色香味俱全擁有自身的辨別力,這時候小朋友就逐漸擁有獨立進餐的規定。
在這里一環節,小孩子逐漸變成進餐的積極方,父母的功效需從核心轉化成輔助功效,根據激勵和協助小孩子進餐,讓小孩子覺得進餐的快樂,和父母一起享有美味的食物。假如這時候父母依然給孩子餵食,必定會對小孩子產生一定水平的危害。
也有,餵食過多還會繼續將小孩的胃撐大,導致小兒肥胖。餵食做為父母對自身小孩的關懷本無可厚非,可是太過關懷,通常不如人意,給孩子的成長產生多餘的阻攔,它是每一個父母所不願意見到的。父母應當讓小孩了解,用餐的行為主體應該是小孩自身,而不是父母,用餐是自身發展的必須,並並不是為父母而用餐。
實際上小孩越快自身用餐,對孩子成長生長發育,甚至智力的提升都是有非常大協助。因此 父母們都用些心,很早教小孩自身用餐吧。
3. 家長為什麼不能讓孩子吃太多飯和食物,原因有幾點
吃飯是孩子的本能!請把這種天性還給孩子!我媽常說,當年我一直到六年級都是她追在後面喂飯的,如果不喂飯,我就勉強吃幾口。我對此也有印象。我愛不吃飯,是因為我覺得不餓;我不餓,是因為我媽追在我後面喂飯。你看,很快我就陷入了這樣的惡性循環:被喂飯 - 不餓 - 不吃 - 被喂飯……歐美的育兒專家提倡讓孩子自己吃飯(Baby Lead Weaning),尤其是在強調個人自由的美國,是給予孩子更多的選擇權,來吸引孩子主動自己吃飯。為此,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讓吃飯變得簡單。進食方面,讓孩子用手直接抓取就能吃,而不是用勺子、碗等餐具增加吃飯難度。典型的就是手指食物(finger food),例如切成小指粗細和長短的蒸軟的胡蘿卜條,以及生切的蘋果條、牛油果片、土豆泥、豌豆泥等等。每給吃飯過程增加一條規則,讓孩子自主吃飯的難度就高一些;反之亦然。其次,優選孩子喜歡的食物。味道清淡、口感清新、色彩鮮艷的食物是孩子所青睞的,在此基礎上再增加擺盤,做出孩子喜歡的彩虹色、動物、植物等。也可以利用父母津津有味的吃相、贊嘆等來增加孩子的預期,讓他們有所期待,自然會滿懷興致地嘗試。歐美父母喜歡提供給孩子的蔬菜和水果沙拉,就是這種類型的。第三,盡量不打擾。孩子吃得開心和專注時,不要輕易打擾孩子。國內一些父母和老人很愛干凈,常常在孩子掉飯粒、蹭臟嘴巴、弄灑東西時,以清潔的方式打擾孩子進食。有時候他們覺得收拾孩子吃飯後留下的一地狼藉太困難,甚至會主動代勞,這顯然會削弱孩子自己吃飯的內在動機。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吃飯時避免看電視、看視頻和過多的熱鬧對話,這可能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並且讓孩子不認真咀嚼。第四,玩食物要有節制。有的家長為了培養孩子對食物的興趣,會縱容孩子玩食物,尤其是在孩子吃完飯以後,家長終於能自己開吃了,就不管孩子糟蹋食物的行為了。其實,家長培養的只是孩子玩食物的興趣,而非吃食物的興趣。歐美家庭通常會給孩子一些簡單的食物(而不是一大碗),到孩子吃完以後再添加,避免給孩子糟蹋太多食物的機會。第五,給予孩子自然教育。讓孩子知道食物是怎麼來的,會讓孩子對食物產生興趣並加倍珍惜。小萌在美國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會帶孩子們在幼兒園種植一些植物,也讓他們用放大鏡探索和觀察。這既是自然教育,也能讓孩子了解食物來之不易,學會珍惜。幫助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吃飯習慣,隨著他們精細動作的發展,也能吃得越來越好,掉飯、浪費、手抖等情況也會越來越少。我家小萌2歲半就開始用筷子吃飯,一直獨立進食。今天我帶4歲半的他去餐廳吃飯,順便錄了段視頻:寶寶自己吃飯,並非難事孩子能自己吃好飯,原因很簡單:吃飯是孩子的天性,父母做的一切,只是把天性還給他!
4. 千萬不要一直喂孩子吃飯,為何
從寶寶可以上桌和我們坐在一起吃食物開始,我就有說要孩子自己吃飯,無論什麼習慣,要順應他的發展,一開始養成,比後天糾正要省力省心的多。對孩子本身也是有好處的。除了給孩子購置一套不易碎的餐具,再單獨准備一個多格的餐盤,每道菜都在餐盒裡放一些,讓孩子自己去取得,即使灑出來也不會太多。要讓孩子願意動手,就要先還給他們吃飯時的掌控感和選擇權。
玩具 勺子將沙子從一個容器中盛到另一個容器中, 用筷子 夾豆子,家人可以和寶寶進行比賽,挑起寶寶的興趣,一方面鍛煉寶寶手部的肌肉群,另一方面對腦開發也有一定的好處。孩子吃飯要父母喂是一種天生的依賴性,只要父母能專注一點,有耐心的引導,多學些關於孩獨立吃飯的知識,同時有針對性的讓孩子看相關動畫片,層層善誘,這樣孩子很快會學會自主進食了。
5. 小孩總是不乖乖的吃飯,可能會引起哪些問題
小孩總是不乖乖吃飯,很有可能會引起營養不良,消化不良以及其他一些腸胃疾病。很多家長對於小孩的吃飯問題都是非常關注的,因為不好好吃飯的話是會引起很多問題的。但是有些小孩他們在吃飯的時候總是被別的東西所吸引,就很難安靜的坐在飯桌上好好吃飯。有的小孩喜歡邊吃飯邊看動畫片,有點兒小孩喜歡邊吃飯邊玩玩具,還有的小孩喜歡在吃飯的時候亂跑。
在吃飯的時候父母盡量不要給孩子講大道理,也不要訓斥孩子,因為低落的情緒會影響食物的消化,而且還會增加腸胃的負擔,所以在吃飯的時候,應該保持積極的情緒。如果孩子吃飯比較慢的話,也不要催,因為吃飯太快也是會加重腸胃消化的負擔的。因為孩子的咀嚼功能還沒有發育完全,所以孩子在吃飯的時候速度比較慢也是正常的。
6. 孩子為什麼總是厭食不吃飯怎麼辦
孩子處於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需要攝入足夠的營養元素才能維持機體所需,這樣才能促進身體的成長和發育。但是因為各種原因的影響,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不愛吃飯的現象,這樣就會影響機體對營養的攝取,長此以往還會影響孩子的健康發育。那麼小孩厭食不愛吃飯應該怎麼辦呢?今天給大家介紹四個方法來改善小孩厭食的問題。
第一、治療腸胃疾病。有些小孩出現厭食的情況,可能是腸胃疾病引起的,出現腸胃不適的情況後就會讓孩子產生一種厭食心理,並且還有可能出現腸胃不適的症狀。家長需要盡快帶孩子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和治療,只有積極治療原發性疾病才能改善孩子的厭食問題。
第二、控制飲食時間。平時一定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保證一日三餐按時進行。平時孩子吃飯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固定的吃飯時間,每天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補充營養,必須讓孩子形成一個穩定的飲食時間,這樣才能改善厭食的情況。
第三、減少零食攝入。很多家長平時過分溺愛孩子,就會經常讓孩子吃一些零食,這樣就會影響正餐攝入,而且攝入過多零食之後還會讓孩子產生厭食心理。因此出現厭食的情況下要盡可能讓孩子少吃或者不吃零食,這樣才能有更好的胃口來維持正常飲食。
第四、促進孩子食慾。孩子出現厭食的情況後,家長可以根據孩子胃口做一些孩子喜歡的食物,或者通過改變飯菜的外形和顏色來吸引孩子,這樣可以更好的增進食慾。
生活中有很多因素都會導致孩子出現厭食的現象,如果不能好好吃飯,就會出現營養攝入不足的現象,如果要對孩子的健康發育造成影響,甚至還有可能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家長一定要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平時多帶孩子進行一些戶外鍛煉來消耗體力,可以更好的增進孩子食慾。
7. 千萬不要一直喂孩子吃飯,你知道為何嗎
導致飢餓和飢餓,營養不良不平衡孩子們總是被喂飽,每次吃多少總是由大人決定,他們沒有判斷飢餓的能力。因為他們習慣了被喂飽,孩子們不會說他們沒有吃飽。即使他們吃飽了,大人們也會用玩具逗他們,然後他們又會吃很多。從長遠來看,他們要麼營養不良,要麼變胖。
父母了解長期喂養嬰兒的不良影響嗎?引起患兒頜面部發育不良,影響容貌我們需要大量的口腔活動來發展咀嚼肌和頜骨。在3歲之前缺乏這種活動會導致面部肌肉僵硬,下巴閉合不充分。牙齒破裂和地板覆蓋等頜面問題也會隨之而來,影響孩子的外貌。喂不喂孩子是小事一件,但喂養孩子背後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試著把吃飯的權利還給孩子,讓孩子愛上吃飯!
以上就是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8. 孩子10歲了,為什麼一直不愛吃飯有什麼好的辦法嗎
為什麼孩子對吃飯沒興趣?
為讓自己的寶貝吃得好,長得快,家長什麼都捨得:捨得花錢買營養豐富的食品、捨得花時間了解育兒知識、捨得花精力鼓勵孩子進食……可最讓他們苦惱的是,自己盡心盡力,孩子卻不買賬!家長雖然能夠決定給孩子吃什麼、設定進食的時間、選擇合適的進食地點和方式,但是孩子卻可以選擇他們是否願意吃、每次吃多少。如果你不考慮孩子的選擇,那小傢伙很可能會以他自己的方式來反抗。
消極怠慢。就像第一個例子那樣,孩子雖然能接受家長的喂養,但心不在焉。對於吃飯心不在焉的孩子,家長往往就會採取少量多次喂養的方式。少量多次喂養會使孩子失去飢餓的刺激,胃酸的分泌量就會減少,影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使孩子喪失對吃飯的興趣。而且,少量多次喂養還會使孩子失去早期訓練注意力集中的機會。
積極抵抗。第二個例子就是典型的積極抵抗。孩子對吃飯根本不感興趣,而且將吃飯與玩耍混為一談。在他的小腦袋瓜里,「吃飯」 是與唱歌、玩耍等共同組成的一個概念,而不是一個單獨的概念。為了使孩子盡可能多吃些食物,家長絞盡腦汁,變換花樣,但得到的不是孩子逐漸安穩地接受食物,而是更加排斥進食。如果在孩子玩耍興致正濃時給他喂飯,還會造成孩子的厭惡,甚至抵抗,形成惡性循環。這就是家長經常抱怨的「厭食」。
怎麼讓孩子重新愛上吃飯?
最好的方法就是「飢餓療法」:等到孩子真正餓時才喂他,並讓他逐漸養成正常進食的規律和習慣。
由於孩子已經對吃飯興致不足,開始實施飢餓療法時,孩子即使已經餓了,也不會專心地堅持到吃飽,往往吃到半飽時就開始玩了。這時,家長要注意控制吃飯的時間,一般20~30分鍾後就要停止喂養。等下次吃飯時間到了,再給他吃。當然,很可能孩子還沒到下次吃飯時間就已經餓了,鬧著要吃的。這時家長千萬不能心軟,要想盡辦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玩喜歡的玩具,做喜歡的游戲,甚至可以帶孩子外出。這段時間可以給孩子喝些水,但是絕不能給他任何東西吃。等到下次吃飯的時間到了,再給孩子喂飯。幾次後,孩子就會明白吃飯的真正含義——不吃飽就會餓著。
有一點要提醒家長的是,不能用「誰讓你平時不好好吃飯,就讓你餓著!」這類的話刺激孩子。家長應該作出「裝傻」、「同情」或「無奈」的舉動,假裝幫孩子到處找吃的,或找錢准備出去給他買食物,當然,最終肯定沒有找到任何能吃的東西,也沒有找到錢去買食物。這樣就不會使孩子心裡產生對「飢餓療法」的抵觸情緒。
飢餓的刺激能促使孩子明白吃飽的含義,不僅可以改變孩子對吃飯的興趣,保證他每次吃到足夠的量,保障孩子的生長發育。而且還會養成他集中注意力做事的習慣。
9. 孩子總是不按時吃飯 睡覺 該怎麼辦
餓了會吃的,困了也就自然就睡了,小孩不要老是以大人的觀點去衡量這個問題的,總是以常規的方法去教育小孩,約束小孩,很容易造就不偉大的人物的。
10. 千萬不要一直喂孩子吃飯,為什麼
等到家裡的小寶寶慢慢長大,媽媽們就會發現,孩子會搶奶瓶,搶家長手裡的碗。家長們不要奇怪,這是小孩子有自己吃飯的慾望了。這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家長們千萬不要剝奪哦。
還有,喂飯過量還會將孩子的胃撐大,造成小兒肥胖。喂飯作為家長對自己孩子的關愛本無可非議,但是過分關愛,往往事與願違,給孩子成長帶來不必要的阻礙,這是每一個家長所不願意看到的。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吃飯的主體應該是孩子自己,而不是家長,吃飯是自己成長的需要,並不是為家長而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