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初一的孩子懶惰
❶ 孩子上初一,懶惰不學習,不自律怎麼辦
孩子才上初一,感覺應該是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這不是一天兩天所導致的,其實完全趕趟,家長完全沒有必要焦慮。作為教師給出如下建議。
盡管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比較懶惰不能自律這些缺點,其實不只是自己的孩子如此,絕大多數孩子都存在這些缺點,有幾個初一的小孩兒就能夠非常的自律,勤勞並且非常願意學習呢。其實這一切都是家長焦慮心理和攀比心理產生的。
❷ 孩子都上初中了,自己的衣服還不洗,怎麼改變孩子懶散狀態
怎麼改變孩子懶散狀態?
1.父母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下意識會模仿或以家長的行為為准則。有些家長自己每天睡懶覺,卻要求孩子每天早起,這種環境影響下,孩子很難培養早起的習慣。父母先養成好習慣,孩子會以家長為榜樣學習。
孩子懶散的原因:
1、長輩的溺愛。
孩子的懶惰,大多數源於父母及長輩的溺愛,包辦孩子生活。從孩子出生開始,父母就開始包辦孩子所有的事情,以至於有的孩子在上小學之前都不能自己穿衣服,穿鞋子,有的甚至吃飯還需家長喂。這種習慣一旦形成,孩子勢必會有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思想觀念,久而久之,就讓孩子形成懶惰的性格。其實不光是父母,中國有近一半的孩子都是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的,這種隔代式的疼愛甚至比父母還要有過之而無不及,處處保護著孩子,任何事都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像是溫室里的花朵一樣,即使孩子有要幫著做家務的心,長輩也捨不得孩子做,這樣就導致孩子根本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而這些就是形成孩子懶惰的根本原因。
2、父母的不良榜樣作用。
孩子從出生到長大成人本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說話、吃飯、學習都需要有人來教。孩子也會有意無意的模仿家長的一些行為,而有的家長本身就做事拖拉,沒有時間觀念,生活中處處懶散無規律,試想一下,在一個這種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又怎麼能勤奮的起來呢?
3、父母的教育方式。
有的孩子本來是很勤奮愛學的,孩子也有想要獨立的時候,當孩子主動收拾家務打而打碎花瓶,洗衣服沒有洗干凈,幫忙洗碗打碎盤子時,就會受到父母的責罵,這樣就讓孩子喪失了做事的興趣,其實他也想做好,也想給你驚喜,但往往會因為父母的責備而心灰意冷。
❸ 孩子上初一了 學習差勁又懶惰。數學不會做語文又不被。在家裡作業還行
這種現象是很正常的【我剛上初一的時候也這樣子,然後我現在是一名初三的學生啦】
初一是中學階段的初級階段,從小學過渡到中學的時期,當然也是心理上的斷乳期。畢竟剛上初一,肯定會有不習慣的地方【當然我上初一的時候也是特別懶】然後呢,剛上初一,然後學科也不會像小學那麼簡單了,知識層面會跳躍得比較大一些,所以數學難免有不會的。初中的語文新增加了許多背誦內容,當然在小學老師是不太重視背誦的【在我們學校是這個樣子】,當然學生也是懶得背誦的。然後呢我今天就聽到一位初一的小妹妹說她的政治才考了30分左右,都是背不下來造成的,由此可見,在初中階段,背誦佔主導位置,並且到了初三要學習英語語法知識什麼的,有一些句型必須要靠死記硬背來完成。所以吧,語文不背也是正常現象【經歷了第一次考試,就會知道背的重要性了】建議家長陪著孩子一起背誦,或者是每背誦下來一首古詩或古文就給一些小獎勵什麼的。【談的有一些多餘的啦】希望採納
❹ 我家孩子13歲,初中了,一點也不懂事,懶得很,這種情況咋辦呢
孩子的叛逆、不聽話、懶惰,一般與不良的家庭環境和父母的教誨和動機有關。 孩子不要刻意強迫,學會正確引導,多大的孩子才能享受大孩子的美好時光,不要剝奪孩子的童年。 對於孩子的教育,父母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以身作則。 一定要讓孩子覺得生活中的一切都來之不易,來之不易,有時還要向他示弱,博取他的同情。如何管教叛逆、不聽話、懶惰的孩子?
再次,允許孩子犯錯,給孩子一定的選擇空間。 這個階段是孩子形成自己觀點的關鍵時期,小錯誤在所難免。 所以,家長要讓孩子犯一點小錯,吃一點虧,不要過分約束孩子的手腳。要有耐心。 因為一個叛逆的孩子就意味著他已經到了青春期,這是最難駕馭的時期,所以我們不能把他看得太極端。 現在他長大了,我們要告訴他生命的可貴,現在你長大了,你要學會做人做事,還要改掉壞習慣等等。
最後,制定規則。 父母和孩子應該在家裡制定規則,讓孩子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對於孩子,要多一點影響,多一點愛,多一點理解。 對此,請家長注意細節。 很多時候,越是看似不起眼的動作,越能觸動孩子的心,觸動他們的內心深處。 這種接觸往往是最好的教育,對孩子來說往往是最重要的事情。 這個時候真的可以說是好變了,而且也不是一件小事。
❺ 孩子上初中後變得很懶、不願意學習和寫作業,作為家長該怎麼管教呢
家長應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觀念,讓他們明白學習的重要性,讓他們能夠主動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❻ 初中生的孩子懶散的不行,自己的衣服也不洗,太懶散了怎麼辦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最頭疼的就是孩子在學習上充滿了惰性。 每天都看到一個孩子對學習的消極態度,各種不情願,有時候家長真的是對著自己的額頭發火。 一些脾氣暴躁的父母,經常因為情不自禁而批評或打罵孩子,希望改變孩子的狀態,但始終沒有起色。初中的孩子太懶怎麼辦?
首先,接納孩子,放棄焦慮。其實,懶惰、缺乏自律、不願意學習,這應該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已經上初一了,還是這個狀態,說明小學的好習慣還沒有養成。 父母應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接納他們的孩子。 畢竟,孩子是他們自己的好。 雖然他們的習慣不是很好,但一定要發自內心地接納孩子,放棄焦慮,不要讓焦慮支配了自己的行為。
最後,讓孩子覺得父母認可他們。在建立自尊的過程中,孩子受到父母的影響最大。 父母如何信任孩子,孩子如何信任自己。 如果孩子工作久了回頭,看到父母狐疑的眼神,是很震驚的,父母也不會再繼續努力了。 比如,如果一個孩子在考試中進步了兩個名次,家長要堅決給予鼓勵和表揚,絕對不能說誰的孩子進步了20個名次。
❼ 初一男孩不愛寫作業,懶惰,嘴上答應好,其實不去做,怎麼辦
這個是環境的長期養成造成的,家人要和孩子談一談,不寫作業,懶惰的後果,而且家長不要讓孩子太優越的物質條件,需要讓孩子明白沒有不勞而獲的條件,人物東西都是有代價的,不努力就什麼都得不到,這樣才可以改變孩子的思想,不然太安逸了,沒有追求。
❽ 初一孩子懶惰厭學怎麼辦 初一孩子懶惰厭學如何處理
1、家長要坐下來與孩子制定生活和學習的基本規則,例如幾點起床,幾點睡覺等等一些基本的生活規則和按時完成作業,讀書的時間等學習上的基本規則。同時與孩子一起協商建立獎懲制度,如果違反了規則就要進行懲罰,如果堅持了一段時間沒違反制度,那要進行適當的獎勵,這樣在孩子心裡就形成了制度和規則。同時獎懲機制又會進一步激勵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2、習慣的養成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形成的,孩子已經到了初一,說明小學的這段時間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那麼從現在發現問題開始,家長陪伴孩子一起養成良好的習慣,在制定規則的基礎之上,家長一定要陪伴孩子一同成長,與孩子一同在游戲中學習,在活動中享受規則所帶來的便利,讓孩子逐漸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的方式,沒有陪伴可能也就沒法談到良好的教育和良好習慣的形成。
❾ 初中孩子懶惰沒進取心怎麼辦
初中孩子懶惰沒進取心怎麼辦
初中孩子懶惰沒進取心怎麼辦,家長千萬不能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對孩子的教育切不可「揠苗助長」,家長不能一味地去責罵孩子,初中孩子懶惰沒進取心怎麼辦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初中孩子懶惰沒進取心怎麼辦1
分析了孩子沒有上進心,懶惰習慣形成的原因:
一是有嚴重的依賴思想。
他上課不認真聽講,不積極的思考問題,是因為他可以抄襲別人的作業。他在家不做自己該做的事,是因為家裡有人給他做。不勞動,他照樣吃得好,穿得好。
二是受家庭的嚴重影響。
家長過分溺愛,對孩子事事不放手,大包大攬,讓孩子失去勤勞的機會,家長的品德修養,教育孩子的認識誤區,無不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成長。
如何培養孩子的進取精神,改變孩子的懶惰習慣?
一,幫助孩子從思想上認識懶惰行為習慣的危害。如不思則獃痴,不學則愚鈍,不勞則無獲,不動則笨拙,不勤快則世人嫌棄。
二,幫助孩子制定改變懶惰習慣的學習計劃,生活計劃,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和空間。
三,解鈴還須系鈴人。家長在孩子的面前,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用自己的優良言行去影響孩子,去監督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去改變孩子。
只有摸准了孩子沒有上進心,形成懶惰習慣的脈,對症下葯,循循善誘,細致耐心,才能克服孩子毫無上進心非常懶惰的不良習慣,促使孩子真正長大成人。
初中孩子懶惰沒進取心怎麼辦2
孩子懶惰的原因:家庭教育的偏激
現在許多家庭中都是獨生子女,老、中兩輩對於孩子的教育都與孩子的發展背道而馳。家長過分溺愛,只要孩子搞好學習,其他什麼事也不用做,只會讓孩子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勞而獲的壞習慣,滋生了孩子的懶惰心理。試想孩子連自理都不願做,又怎麼能勤奮地搞好學習。
孩子懶惰的原因:家長的溺愛
有的孩子懶於做體力活,有的則懶於動腦筋思考,這也是受家長溺愛而形成的。有的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擔心孩子做體力活累壞身體或本身輕視體力勞動,不讓孩子有從事體力勞動的機會;而有的家長則替孩子想得太過局全。害怕孩子過分用腦影響成長,不讓孩子有自己思考問題的機會。這樣下去,孩子就會慢慢變很懶惰起來,什麼事都不願意動手做。
孩子懶惰的原因:孩子獨立做事時常受到責備
孩子總有自己想獨立的時候,不論多麼依賴的孩子都是如此。但是,當他在獨立做事情時,如果因做得不能令父母滿意,經常受到強制或責備,就會失去做事的興趣,從而心灰意懶,這也是造成孩子懶惰的原因。
孩子懶惰的原因:父母的懶惰行為
父母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而父母或其他家人的懶惰行為,也是形成孩子懶惰習性的又一原因。有的成人在家中動扔使喚別人代他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有的成人一從事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時就叫苦連天或半途而廢,等等,孩子親眼看見這些後就會加以模仿,這也就滋長了懶惰的心理和習性。
如何解決孩子的懶惰心理
1、 樹立勞動最光榮的觀念
在家裡主動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父母打掃衛生、洗臉、洗自己的衣物。在學校認真完成值日,不依靠別人,積極參加學校組織和各種勞動、通過積極的參與學校的活動,從而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同時也磨練耐力。
2、制定學習計劃
所有各科作業都嚴格按老師規定的時間保質保量的完成,逐步養成不完成作業不 睡覺的習慣,改掉「明日復明舊」的思想。作為低年級的小學生,不許保證8小時以上的睡眠,如果提前完成規定的作業,家長應陪孩子做一些互動的訓練游戲,讓 孩子在愉快的心情中進入夢想,注意:睡眠不足是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天敵!
3、 尋找榜樣
找一個學習勤奮,做事勤勞的同學做為自己的榜樣,並請同學們多多幫助、請班主任配合打分以監督自己在校、在家的.表現呈一致性。
4、厭惡療法
做一個小丑娃放在寫字台上,每當發覺孩子有懶惰的心理或行為時,就在小丑娃的臉上畫一筆,或塗些顏料,久而久之。再看或丑娃醜陋的樣子,就會提醒他們改掉懶惰的壞習慣。
初中孩子懶惰沒進取心怎麼辦3
大多源於家長包辦太多
一項在全國范圍內的調查顯示:中國近一半孩子是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的。該調查數據顯示:目前,上海0~6歲的孩子中有50%~60%屬於隔代教育,廣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佔到總數的一半,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達70%。
「隔代教育」產生的最嚴重的後果就是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一般老年人格外疼愛孩子,對隔輩的孫兒女容易溺愛和遷就。特別當孫兒女是獨生子女時,老人更怕他們有所閃失,對不起兒女。於是,老人事事依著孩子,處處保護著孩子,把孩子放在家中的核心位置。在吃的方面,給孩子做「專利菜」,讓孩子享受餐桌的特殊待遇;包辦孩子生活上的所有事情,代替孩子穿衣,代替孩子整理玩具,用喂的方式代替孩子自己吃飯,甚至擔心孩子摔跤,不辭辛苦抱著孩子上下樓梯……老人的種種做法,造成孩子四肢動作發展緩慢,獨立生活能力差,處處依賴家長,事事以我為中心,全家人都要為他服務,一旦遇到困難或要求得不到滿足時,他就會生氣、大發脾氣。老人的過分保護,不僅扼殺了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還使孩子變得極為自私,膽小嬌氣,弱不禁風。
自理能力達標幼兒不到兩成
按照目前各大醫院兒保科通用的0~2歲神經心理發育標准,一般要求9個月大的嬰幼兒就要開始學會部分生活自理,但是現在的孩子基本達不到要求,12個月的孩子穿衣應該知道配合,15個月應該會自己脫襪子、穿鞋等,但基本上來做兒保的孩子都做不到,只有少數不到兩成的孩子可以勉強應付。
現在的孩子都不笨,這在早期智力測試里能體現出來,但是社交行為跟生活自理能力落後,能力在退化,主要原因就是家長沒給機會,包辦太多。
一個2歲的小男孩,其父母都在美國,從小由爺爺奶奶帶,因為家裡經濟條件較好,小男孩一直穿紙尿褲,不會自己脫鞋,表示個人需要不會說,全部用手指。「正常來說,1歲以後就可以完全不用紙尿褲了,家長要有意識地訓練其定時排便能力」。還有的小孩3歲不會說喝水等,很多家長不敢送孩子去幼兒園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擔心孩子在學校吃不飽,喝不好,這給孩子進入社會埋下了不小的交往障礙。
父親動感強應多參與教育
小區花園里,經常看見幾個老人抱著小孩站在那裡聊天,一聊幾個小時,而抱在手裡的孩子傻乎乎的,不動也不鬧。其實這樣的孩子是不太「正常」的,不應該這么安靜,正常的表現是哭,鬧著要走等。
他表示,由於老年人年歲大了,喜歡安靜,不愛運動,因此老年人帶的孩子接觸社會的方式一般就是上街或者在小區里玩耍,一方面運動量小,身體缺乏鍛煉,另一方面關在家裡見識少,接觸新鮮事物也少,可能導致孩子缺少活力,不敢面對生人、不會自己處理事務等。這種情況下,父母尤其是父親應該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來,一般父親的動感強一些,可以更好地激發或調動孩子性格中的活潑因素。要多陪孩子做游戲,不僅是跑步、滑梯等動態運動,一些親子游戲、智力游戲也很重要。
天生氣質,不分好壞
還有些孩子天生「懶」,不愛動,這與其「氣質」有關,對待這種孩子父母不能一味責難,要根據其氣質循序漸進地改變。「氣質」是一種心理行為表現,也就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對不同情形的行為反應方式,是與生俱來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孩子剛一出生,最先表現出來的差異就是氣質差異,如有的孩子膽小敏感,愛哭好動,令父母一籌莫展;有的孩子很乖,吃飽就睡,摔倒了也不哭;有的孩子雖也哭鬧,但容易哄,容易笑。
9個月的琳琳是個人見人愛的小寶寶,父母常向友人誇琳琳乖,出生後吃奶有規律,吃飽就睡,不會像其他小孩那樣半夜哭鬧不止。但就是不愛運動,爬起來也慢騰騰的。這天琳琳的父母特意來到醫院的兒保科做了一份兒童氣質量表,結果表明琳琳的氣質類型是平易型(即撫養容易型)。父母高興地摟著琳琳親了又親,彷彿琳琳剛拿了一個冠軍。而另一邊,1歲3個月的貝貝愛哭愛鬧,非常敏感,衣服不夠柔軟也會煩躁不安,父母感到頭痛極了,於是也填了一份兒童氣質量表,測定結果為麻煩型(即撫養困難型),貝貝的父母於是憂心忡忡地不斷問醫生,孩子該怎麼辦呢。
氣質是天生的,沒有好壞之分。兒童的氣質分四大類,即平易型(撫養很容易)、麻煩型(撫養困難)、激情緩慢型、中間型,其中中間型可分為中間偏難養型和中間偏易養型。平易型的孩子比較溫順;麻煩型的小孩特別好動,動不動就哭鬧;激情緩慢的小孩,對外界環境反應遲鈍,不容易逗笑或引起激動,對周圍人缺乏興趣,不合群。
雖然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難以改變,但是處於生長發育階段的兒童,其發展傾向與結果是取決於後天的教育、培養、環境因素影響和自我鍛煉等,是具有可塑性的,因此家長可以適時地引導孩子。
教育不能一蹴而就
很多家長一旦發現孩子的「懶」,就憂心忡忡,認為應趕快改變孩子,否則孩子長大了可就不得了了,但是,那段時間內「磨破」嘴皮子了,卻沒什麼效果,頓時心情降到谷底,一籌莫展。林少勇勸慰家長不需要過分擔心,生活上稍微注意些就可以了。教育應因人而異,不同孩子的氣質不同,採取的教育方法就不一樣,而且,持之以恆、耳濡目染的教育效果比短時間的強調效果好得多。他建議,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不僅要持之以恆,更要統一意見,別讓孩子鑽父母與上一輩之間不同教育方式的空子。其次,培養孩子良好的自理能力、勞動習慣,要從細節出發。在生活中鼓勵孩子自主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父母回家,鼓勵孩子幫忙放拖鞋;吃飯前,鼓勵孩子幫忙拿碗筷。這樣,才能慢慢地培養起孩子的勞動習慣。家長過於緊張,要求快速改變孩子,而孩子難以承受太大的壓力,這樣,教育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
不要對孩子提過高的要求,不同年齡的孩子活動水平有所不同,提過多過高要求,反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不利於培養孩子的「勤快」習慣。
❿ 孩子12歲,今年上初中一年級,懶惰不愛學習,不自律怎麼辦
初中懶惰不守規矩的孩子怎麼辦? 作為家長,首先要幫助孩子分析原因,找到自己的問題,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 家長和老師多溝通,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配合老師解決問題。 孩子的學習興趣是慢慢培養的,不能操之過急。 你可以先和他設定一些小目標,完成後給予適當的獎勵。 在給予他充分鼓勵的前提下,幫助他恢復自信,走向自律。
6、制定規則,明確獎懲。 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坐下來制定生活和學習的基本規則,比如幾點起床、幾點睡覺等。一些基本的生活規則和學習的基本規則,比如按時完成作業和閱讀 時間。 同時與孩子協商建立獎懲制度。 如果違反規則,他們將受到懲罰。 如果堅持一段時間沒有違反制度,就應該給予適當的獎勵,讓制度和規則在孩子心中形成。 同時,獎懲機制將進一步激勵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