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生女生 » 為什麼家長不讓孩子接觸戰爭

為什麼家長不讓孩子接觸戰爭

發布時間: 2022-11-15 15:39:16

❶ 為什麼現在很多家長不願意送孩子去參軍

害怕自家孩子吃苦,尤其是獨生子女她,父母那個不是把自家孩子當成心頭肉,還有 大部分父母認為,自己供孩子上大學並不容易,畢業後能夠找到份體面的工作,而當兵兩年後出來,認為沒有任何的用處,反而還耽誤了學習,因此不同意自家孩子參軍。

❷ 戰爭會給孩子帶來什麼災難

戰爭給兒童帶來的不僅僅是傷亡
中國日報網站消息:在任何一場戰爭中,婦女和兒童都是遭受打擊最嚴重的脆弱人群。自從伊拉克戰事爆發以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一直活躍在救助伊拉克兒童的前沿。兒基會執行主任貝拉米4月1日表示,盡管在目前的條件下,聯合國所有的國際工作人員,還不能進入伊拉克境內,但兒基會的當地雇員一直沒有停止救援行動。
貝拉米:「在伊拉克北部,兒基會伊拉克的工作人員一直在臨時庇護所中工作,他們幫助協調診所有充足的葯品供應,為患腹瀉或其他疾病的伊拉克兒童提供額外的食品供給。我們都知道,聯合國正在與有關方面磋商,一旦地面安全條件許可,國際工作人員將立即返回伊拉克。」
自從戰爭爆發以來,已經有伊拉克兒童被炮火擊中傷亡。兒基會主任貝拉米表示戰爭給伊拉克兒童帶來的災難遠遠不只這些具體的傷亡數字。
貝拉米:「毫無疑問,這場戰爭對於伊拉克兒童帶來嚴重的心理和健康影響。親眼目睹戰爭的殘酷給孩子們的心理造成陰影,還有被迫中斷的教育,這些都會影響伊拉克兒童的成長。我呼籲沖突各方理解人道救援的緊迫和必要,為人道工作者創造條件,盡最大可能避免傷害平民目標。」

❸ 孩子間的「戰爭」,家長直接出手護犢子,為何這是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

小孩子因性格直率坦誠,不像大人知分寸懂禮貌,說話做事都會比大人隨意一點,沒有大人那麼懂忍讓,所以難免會有爭吵。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外面,小孩子吵架都是家常便飯的事情,有的家長寬容體諒讓自家孩子解決這事也就過去了,有的家長卻接受不了孩子被欺負。

很多家長還不知道什麼是情商,甚至不知道怎麼培養。沒錯,現在確實還沒有對情商有一個准確的定義,但是我們可以從大概的方向培養孩子的情商。

❹ 父母怎麼面對孩子之間的「戰爭」

孩子從出世以後,每一個階段的轉折性進步都讓做父母的狂喜不已。看著孩子從小不點一天天長大,有一天會開始融入群體,這也是令大多數父母頭痛的開始:鬧脾氣了、闖禍了、打架了、哭鼻子了……孩子與別的孩子之間的戰爭不斷,父母手足無措,因為那是屬於孩子們自己的事,我們不好插手,可闖下的禍偏偏又只能等著做父母的去補救。這時候,父母最難拿捏的是一個度的問題,因為孩子們都很敏感,任何方式如果稍微過火了,都可能給孩子的成長留下陰影。 要妥善為孩子收拾戰爭殘局,父母觀念的樹立和方法的合理使用至關重要。【案例一】孩子吃虧怎麼辦?雨兒,女孩,3歲,上幼兒園 一天早上,雨兒在樓下玩芭比娃娃,旁邊一個小女孩見雨兒的娃娃很漂亮,一下子跑過來就把芭比娃娃搶走了,雨兒當時就難過得怔在原地,雨兒媽媽見了,也愣住了,雨兒這樣被別的小孩明目張膽地欺負,卻不懂得保護自己的權益。 這件事還不是最嚴重的,雨兒媽媽說,有一天快下班時,接到雨兒外婆的電話,說在幼兒園,別的小朋友來搶雨兒的玩具,雨兒不給,爭奪之中,那個小朋友狠狠地咬了雨兒一口,雨兒沒提防,玩具就被搶了,手臂也因此破皮受傷。可是雨兒沒有哭!這是讓雨兒媽媽最心痛的。 雨兒媽媽告訴我,她對這些事情感到無能為力,因為她不可能不理智地去打那個搶雨兒玩具的孩子,雨兒的外婆也說,孩子太小,什麼也不懂,只會用最直接的方式解決問題。然而媽媽擔心雨兒一味忍讓,會形成逆來順受的性格,將來如何應付社會激烈的競爭呢?事實上,我們一直教育孩子要懂得謙讓,到了這個階段,謙讓卻成了退讓,孩子顯然吃虧了。 雨兒媽媽很想對孩子說,再有小朋友來搶你的玩具,你就強硬點,要懂得還擊。可是如此又讓他們的教育前後不一,孩子可能無所適從。 現在,雨兒家裡的意見分成兩派,外婆堅持認為不能教孩子野蠻,謙和禮讓還是第一位。而雨兒媽媽和外公則覺得,傳統教育過於單一,孩子只認得遵守「好」的道德准則,不教她應付「惡」的情況,會令孩子與社會現實脫節。可如何才能科學地教會孩子既懂得保護自己的權益,又不把她引向暴力,實在令長輩們感到棘手。【案例分析】孩子為什麼會咬人? 孩子在3-5歲階段是一個攻擊性行為的多發期,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可能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但未必是帶有目的性的,因而這個時候還不能稱之為「欺負」。 孩子的邏輯相對比較簡單,當他們看到別人有漂亮的玩具而自己沒有,心裡就會升起一種想要佔有的慾望。最直接的就是伸手拿,如果別人不給,他就可能會搶,甚至很自然地用咬的方式,被咬的孩子感到痛,松開了手,並且哭,他因此得到了玩具。這樣,在咬人的孩子心裡,可能就會形成這樣的觀念:通過攻擊能夠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稍大一些,孩子學會利用團體關系對某個孩子進行孤立;或者要挾別的孩子要聽他的話,否則就打他;或者用嘲笑等方式進行言語傷害,攻擊性行為帶上了傷害他人的目的,則發展為「欺負」行為。家長的錯誤做法:1、把責任推給老師,當著孩子的面數落老師的不是。 孩子之間的爭執本來就與老師無關,隨便指責老師,無助於事件的解決,也有礙孩子認識真相,著重點應該是教孩子自己去面對挫折和鼓起勇氣,責怪老師只會令孩子感到更加懼怕。2、直接帶孩子去與對方父母交涉。 家長都會站在自己的立場說話,而不是站在客觀層面,碰到一起就很難理智處事。應該交由第三者如老師來管束。戰後修復:一、關鍵是教育咬人的孩子 因爭奪玩具而引起咬人和打架事件,是孩子自我進行學習的過程,與本心的善惡沒有關系,家長並不需要太過緊張。但絕對不能因此而掉以輕心,尤其需要注重教育發起攻擊的孩子,家長或老師一定要出面干預。告訴孩子要尊重別人的權利。如果玩具的主人不願意借,那孩子必須學會接受這種不如意。如果因為他哭鬧而把玩具給他,只會縱容他的驕橫。 咬人事件一旦發生,對咬人的孩子,除了批評他這是不對的,還要對他施以一定懲罰,同時讓他看到與懲罰相反的待遇:受到攻擊的孩子可以得到呵護和安撫,通過這些舉措,令咬人的孩子懂得,攻擊他人不但不可能得逞,而且沒有任何好處可言。孩子樹立起這樣的觀念,也就能夠自覺地摒棄攻擊性行為。二、被咬的孩子要學會自我保護1、孩子經常受到欺負,長期不快樂的積累,會導致心靈脆弱、自卑和害怕與人打交道。因此一定要防微杜漸。 孩子受到攻擊,首先是安撫他,讓他知道,受到攻擊並不是他的過錯,欺負別人的行為是錯誤的。同時告訴他,媽媽會幫助他。2、激勵他表達,說出受到攻擊或欺負的經過和真相,對大一點的孩子,與他分析個中原因,如果別人不是有意的,則教孩子學會寬容。3、找老師談,讓老師知道孩子受到欺負,而採取行動去教育攻擊他人的小朋友。並讓孩子知道老師是可以提供援助的對象。4、幫他樹立權利觀念,讓他知道屬於他的東西不應該無條件讓給別人。教他不要軟弱,要學會保護自己。如果別的孩子再來搶他的東西,或者欺負他,則理直氣壯地發出嚴重警告:如果敢欺負我,我可以告訴老師,或者會還擊。5、平時鼓勵孩子多交朋友,放手讓孩子自己面對自己的事情,孩子在幼兒園里朋友越多,他就會越開朗自信,受到欺負的機會越少。6、父母一定要控制怒火,體諒孩子的年幼無知,和老師一起分析情況,穩定情緒來和對方父母商討合理的解決辦法。吵鬧只會傷害感情,於事無補。【案例二】孩子闖禍了25歲青年自述10歲時的事件 有生以來,我媽只打過我一次,可那次挨打,叫我終生難忘。10歲那年,小表弟過生日,選了個周日開慶祝會,親戚鄰居全被邀請到他家玩。 中午,我們一班野小孩正在玩「公仔紙」,小表弟哭著來找我,說鄰居小孩捉弄他,把他推下水渠。我那時可是孩子王,威風八面,一聽如此,哪還得了,問清楚欺負他的人在哪,一班人雄糾糾氣昂昂趕到現場。 找到那群小孩,叫他們道歉他們不幹,二話不合就打起架來,我揪住推小表弟的主犯,扭成一團,滾到地上,身子壓到一塊石頭,腦子里靈光一閃,顧不得那麼多,撈起石頭往對方頭上磕了一下,他立刻就哭了,額頭上流下血來。我們這方一看事態不妙,轟地一下全跑了。 打了勝仗,我不禁有點洋洋自得。誰料傍晚,快開飯了,卻看到下午與我打架的小孩頭上纏著白布,牽著他老爸的手,也來到表弟家。我心裡暗叫不妙,躲在房間不敢出來,到不得不入座,我才最後一個低頭磨蹭著走到桌邊,那小孩當即指著我說:就是他。 然後就壞了,我媽面若寒霜地站起來,進房拿出雞毛撣子,對我說,脫下褲子,背過身。當著眾人的面,狠狠地抽了十下,還不準我哭。接下來,叫我向那孩子道歉。作為懲罰,大家吃飯,我在一邊罰站,晚飯結束,我吃剩飯菜填肚子,還必須負責洗碗。當時心裡真是委屈到了極點,自此,我沒有再輕易跟人打架。 這件事對我影響深遠。我恨了我媽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她讓我受盡屈辱,而且那件事並不是我做錯在先,而她不問青紅皂白就只知道教訓自己的孩子。我媽說,無論我的動機是否有理,我用打架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且還造成流血事件,就無論如何都是我錯了。 可是她也用暴力來懲罰我,實在讓我不能心服。後來我體諒到媽媽有一個考慮是為了顧全大局,不想老老少少歡聚一堂的時刻發生是非爭吵。可是我也想問,難道就沒有更好的、不以傷害自己孩子心靈為代價的解決方式嗎?【案例分析】不能在眾人面前責怪和懲罰孩子 當著眾人面責怪小孩是不恰當的,這會傷及孩子的自尊心,進而激起其更強烈的反叛和仇恨情緒。而且會因此令旁人對他形成固定看法,認定他是品行惡劣的小孩,推動他自暴自棄,進而屢教不改,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誤。教育孩子,是要他出於自覺,心悅誠服地形成好的行為,而不是為逃避懲罰而守規矩,這就必須注意顧全他的自尊心。戰後修復: 絕對不應該在眾目睽睽下懲罰孩子,而是應該把兩個孩子分別帶到一邊單獨地談,雙方的家長都可在場,對待肇事孩子,由肇事孩子的家長發問,而受傷害孩子的家長在一旁聽;對受傷孩子,則反過來。 用嚴肅而平靜的語氣,問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讓孩子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做,讓他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與嚴重後果。一般來說,孩子傷人都是因為臨場控制不了自己,坦誠地跟他談,他很快就能領悟到自己的過失並真心悔過。

❺ 孩子之間有矛盾了家長參與好還是不好

孩子之間有矛盾了家長參與好還是不好

孩子之間有矛盾了家長參與好還是不好,對於孩子之間的矛盾,家長應該如何去看待和處理是很多家長非常困擾的一件事情,下面為大家介紹孩子之間有矛盾了家長參與好還是不好。

孩子之間有矛盾了家長參與好還是不好1

一、徵求孩子意見,問題能否自己解決,需不需要家長介入?

二需要時,家長可以介入,介入的方式是以孩子的視角。

既然制服不了敵人,就化敵為友吧。家長可以做東,請對方孩子吃個燒烤小吃之類的,讓兩個孩子坐在一起,把事說開,如果對方是社會習氣很濃的那種,這樣的孩子通常都是很講義氣的,因為他們是極度缺愛的一個群體,得到別人的尊重,他們會相當珍惜的。家長還可以提出更高要求,你看你們現在都是朋友了,以後可要罩著你的小兄弟呀,孩子最愛最吃這一套,我想應該問題就解決了。

這也是一次吃飯時,我們同學之間討論這種情況時,一個同學的親身經歷,他爸爸在小時候就是這樣做的,效果非常好,可以借鑒一下。

假如你家的孩子欺負別人了,你會怎麼做?

先調查清楚是怎麼回事,然後根據道德原則,如果是故意為惡,必須嚴懲,這里還要注意,通常有這種行為的孩子應該是家庭出了很大問題,所以懲戒之前一定要認真反思,是不是家長自己出了什麼問題?如果是家長的問題,懲戒是無濟於事的,只會加重孩子的反判心理,最終後果是不堪設想的,這種情況只有家長願意做出改變,孩子才能有所變化。

如果孩子不是故意的,或者事情中,孩子是有委屈的,作為家長,首先要做的事是與孩子共情,接納它的果實,讓孩子的情緒得到合理的釋放,等情緒穩定,家長可以表達自己對事情的看法和感受,不褒不貶,如此而已。孩子會在家長的表達中評價自己的言行,並化成自己的經驗,從而應對下一次同類情況的發生。

無論處於哪一方,親子溝通的前提都是良好的親子關系,否則家長什麼樣的做法,對孩子來說都是傷害。

孩子之間有矛盾了家長參與好還是不好2

不應該。孩子之間發生沖突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長應該從小鍛煉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要什麼事情都參與。

一、孩子的事情要自己解決。

小孩子雖然在家長的眼裡是個孩子,但是他們自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解決。如果小時候孩子發生什麼事情家長都參與,慢慢的孩子就會在心裡產生依賴,這樣的依賴心理讓孩子沒辦法獨立解決問題,不管什麼事情都會過問父母。

小時候孩子發生事情的時候家長可以幫助到,但慢慢長大之後孩子的問題有一些事家長解決不了的,家長要提前撒手讓孩子自己處理問題。孩子和孩子之間的矛盾不會很嚴重,最多就是互不理睬而已,家長也不要過度關心孩子,讓孩子自己去處理問題,實在解決不了的時候再像父母求助。

二、家長不理解孩子的世界。

家長總是以為孩子不懂事,但其實孩子也是這么認為的。當我們慢慢長大的時候,我們的思想變得成熟,我們反思自己曾經的事情都會覺得非常幼稚了。孩子之間的矛盾如果家長參與進來,肯能會讓原來比較小的問題變成一個大問題。因為家長都是心疼自己的孩子的,在勸說的時候孩子的思想也會被家長誤導,原本孩子可以解決的事情也變得復雜了。

家長也沒有辦法保證自己可以做到公平公正的,很有可能在勸說孩子的時候傷害了別的孩子,誤導了自己孩子的思想。其實小孩子們的世界都是非常純潔的,他們之間的矛盾也是一時的.,很快就會好的。如果孩子從小就一直被父母幫助,這樣的孩子是沒有獨立的思想,以後也很難獨立生活,所以家長不要過多參與孩子的人生。

孩子之間有矛盾了家長參與好還是不好3

干預。

很多孩子的能力還處於學習階段,需要家長的合理引導。如何處理人際關系,解決人際矛盾也不例外。必要時父母應該指導孩子。

上次孩子頭出血,鼓鼓囊囊一大包,沒告訴我們。晚上給他洗澡的時候發現的。家長一定要對這種情況提出問題,不僅要了解整件事的來龍去脈,還要告訴孩子發生了這件事,告訴老師和家長,教孩子如何保護自己,否則下次遇到類似的事情還是不知道怎麼辦。

年齡較小的孩子可能不需要干預,但年齡較大的孩子需要,因為他們沖突的原因更復雜,持續時間更長。有時候兩個孩子一個月不說話,很容易傷害彼此的感情。但是,由於缺乏溝通,缺乏表達,一段美好的友誼可能會結束,這是一種遺憾。

不該牽扯進來。

我孩子的口頭禪是:「xx不再是我的朋友了!」但是基本上你很快就會發現,這兩個小傢伙是手拉手一起玩的。孩子們健忘,頭腦簡單。他們有自己解決矛盾的方法,父母也不用管。

如何處理矛盾,學會與人相處也是需要學習的。現在我們都鼓勵孩子獨立學習。最好把這種能力交給孩子自己。繼續摸索,慢慢觀察,只要不打架,就讓孩子自己解決。

很多時候,孩子之間的矛盾並不大,但父母知道後,情況不斷擴大。連兩個家庭的大人和學校老師都牽扯進來,把原本簡單的事情復雜化了。如果事情變得更糟,父母應該學會變得更大。基本上孩子之間的矛盾不需要父母去調和,干涉就更沒有必要了。

其他觀點。

這件事要分兩部分。如果孩子自己有解決沖突的能力,父母自然不必出面,但如果孩子不能解決他們,父母就不能袖手旁觀。

我覺得這里有一個很明確的界限,就是孩子之間的「戰爭」不涉及欺凌。如今,校園欺凌事件層出不窮。父母更應該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和身體變化,因為被欺負的孩子一生都會在心裡留下疤痕,父母永遠不應該忽視他們。

這個事情需要根據孩子的具體年齡來處理。比如兩三歲的孩子,通常是因為「這是我的,你不能玩。」「這條路只能由我走,你不能走。」「我只想坐在xx旁邊。」.....這些搞笑的理由「開戰」了,這時候家長就不用關注了,甚至很多時候家長都沒有任何作用。但如果孩子到了十一二歲,「戰爭」就會升級,性質會發生戲劇性的變化,從爭奪某樣東西的所有權,到人際關系和更豐富的情感。這個時候,家長還是需要給一些指導的。

有的父母是「佛家」父母,認為孩子搶玩具是小事。如果孩子的玩具被搶了,隨便安慰一下孩子,然後再給孩子買一個。

有的是屬於「霸王」的父母,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去就是要怪別人的孩子。

還有一種「壞人」父母,就是叫孩子遠離這樣的孩子,或者叫孩子留住弟弟妹妹,學會分享。

但是,這些方法都不合適。孩子搶玩具雖然很正常,但是如果沒教好,會影響成長。

其實相對於3歲以下社交能力還處於嬰兒期的孩子,父母有時可以適當干預。這主要是給你的孩子發三條信息:

1.你受到保護和重視。

2.偷別人的玩具是不對的。

3.你應該勇敢地捍衛自己的權益,反對偷玩具的不禮貌行為。

對於三歲以上有一定人際交往經驗的孩子,大人可以鼓勵孩子和搶玩具的孩子協商,拿回玩具,或者互相協商一段時間單獨玩耍。大人就近觀察,必要時才介入。

但是,教孩子拿回去是不對的。收回不等於收回,更不等於打人。至於熊海子,屢次試圖搶玩具,還有熊孩子的父母,對孩子的不良行為視而不見,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默默遠離。

❻ 如何和孩子解釋戰爭

首先,戰爭是什麼?戰爭是利益集團的相互沖突進而引發大規模的人類死忙事件。那麼,什麼又是利益集團?就是不滿足當前的資源的情況下,去討伐吞並集體或其他地方的資源,或,因眼紅其他集體的資源進而進行搶奪的集團。


當然,誰都不想打架。但面對打架,覺不能還不能害怕,這才是最重要的。

也可以找一些兒童戰爭書籍或電影或講一些故事,也許更好理解。

如影視劇《小兵張嘎》,書《閃閃的紅星》啊什麼的,都可以去看一看,最好多參加戰爭歷史博物館,裡面的照片,影音更有震撼力。

如此,可以幫到你。



❼ 孩子之間的戰爭,家長可以去參與嗎家長該怎麼做

學生之間吵架家長如何處理,其實一般可以理解成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童趣」現象,家長應首當「傾聽者」,再根據了解事情發生的傷害程度與產生的後果的影響程度做「導引者」,做到理智化解孩子的「怨氣」和「委屈」情緒的「治療師」,從而正面引導孩子處理方法,讓孩子積累成長過程中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養成同學之間的包容與諒解的情懷。

總的來說,孩子之間的吵架,往往都是因好勝心、好奇心、求知慾的驅使下,從而產生的爭執與爭搶造成的,都並不是故意的,只要疏導好孩子的「怨氣」和「委屈」情緒,就能讓孩子養成自己處理同學之間發生吵架等不和諧的事情,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❽ 父母別參與孩子間的戰爭,隨他們去吧!原因和結果我來一站說齊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倆孩子相差兩歲半,正是能玩在一起打在一起的年紀。所以,對兩個孩子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我可謂身經百戰。見識過他們N多種打鬧的方式,也用過多種不同的解決方法,到頭來卻發現「無為而治」是最好的方式。

無論孩子發生沖突的原因是什麼,父母參與進去幫他們打官司,只會讓問題更嚴重。 或者,臨時將沖突壓下來,沒過幾天便通過另一件事迅速反彈,如此往復,沖突越來越升級,兄弟姐妹間的關系以及親子關系也會受到影響。

准確地說,每一個行為的背後,都有目的,無論是顯性的還是潛在的。

我們向伴侶抱怨家務太多、孩子難管,背後可能希望伴侶理解我們說一句「辛苦了」,也有可能希望伴侶為我們分擔一些,緩解我們的壓力。

孩子不想寫作業,或者寫作業拖拉,背後可能是不喜歡那個老師、題目很難,或者有其他更想做的事情。

沖突也是如此。

孩子間發生沖突,有可能只是兩個孩子對某一件事出現了認知偏差,但更有可能是為了引起大人的關注和參與。

這樣的沖突多半會 止步於 父母介入,無論父母是以溫和哄勸的方式,還是以暴力制止的方式。

只要父母看到了,參與了,關注了,他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所以,如果孩子間一發生沖突,我們就沖過去,讓他們達到目的,他們就會有成就感,從而願意重復這一成功的行為。那麼,我們就會越來越累。

所以,為了跳出這個惡性循環,不要讓孩子從這里找到存在感和成就感,我們需要無視。

當我們去介入沖突的時候,大多是站在一個審判者的角度,評判誰對誰錯。

可是,我們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有認知偏差或先入為主的想法,面對孩子的時候尤其如此。所以,在面對孩子們間的沖突時,我們多半會偏袒一方,指責另一方,於是便出現了勝利者和失敗者。

這樣做,會在孩子心中埋下一根導火索,直接引發下一次沖突。

因為勝利者還想擁有勝利的感覺,而失敗者想扭轉失敗的結果。於是,一次次沖突就會輪番上演。

同時,當我們偏袒一方,去教育另一方「相親相愛」的時候,是非常沒有說服力的。因為我們評判的本身,都沒有做到對兩方相親相愛。尤其失敗那一方有不可言說的委屈時,這句話更空洞,甚至會加深那個孩子的傷痛之感。

例:

弟弟想讓哥哥陪他玩,於是反復撥弄哥哥的作業本、筆,影響哥哥寫作業,哥哥提醒數次無效,等到某一次弟弟弄得過分了,哥哥大吼一聲或者打他一下,弟弟馬上就哭著去找媽媽,說哥哥吼(打)他。

媽媽看著哭得那麼傷心的弟弟,於是告訴哥哥:「有事好好和他說,無論如何都不應該這樣對待他,他還小……」

甚至還有媽媽直接批評:「你怎麼當哥哥的?這么不懂事!怎麼又把弟弟打哭了?」

在這件事中,弟弟雖然被打了,但是他是勝利者。

而哥哥失敗的沮喪會通過下一次沖突再次體現出來。

媽媽的干預成功地將兄弟二人放在了對立面。

哪裡能有「相親相愛」?

父母越偏袒一方,兄弟姐妹間越無法相親相愛。

若是哥哥在以後的沖突中,對弟弟表現得越來越激烈的話,其實,他是想通過這樣的行為表達: 「媽媽,你到底什麼時候能看到我也只是個孩子?我也需要你的愛?」

如果媽媽理解不到,兄弟兩個的關系就會越來越對立,同時媽媽會認為哥哥越來越不懂事,對他越來越失望,對弟弟越來越偏愛。於是,一個委屈叛逆,一個很有可能形成受害者心態(容易將別人正常的行為看成是欺負他),把無助和軟弱當成武器獲得他人的特別關注。

媽媽不斷強化孩子們錯誤的自我認知,同時,兩個孩子也無一例外地都沒有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孩子遇到沖突了,我們就像一個滅火器一樣,拎著工具就過來,一頓噴。火滅了,世界安靜了,孩子們得到了什麼?

孩子到了學校,和同學發生沖突了,他除了會找老師之外,還會做什麼?

我們若是一直幫著孩子處理沖突,評判對錯,孩子便失去了鍛煉的機會。長此以往,孩子可能一直不會面對沖突、解決沖突,更不容易學會「合作」。

所以,只要不涉及人身安全,不要輕易參與到孩子的沖突當中。每一次沖突,都可以成為孩子鍛煉和成長的機會,我們沒有權利剝奪。

小老虎小獅子們是在小的時候與同伴玩耍的過程中,學會了控制力度、速度與合作的方式。人類比他們更聰明,所以我們要有信心,孩子們有足夠的能力面對這些沖突,請把鍛煉的機會還給他們。

我們不參與孩子的沖突,不意味著我們徹底放任不管,讓他們自己打個痛快。而是我們要有技巧的放手,科學地引導孩子去思考、鍛煉和成長。

(1)表面放手,背地觀察:不能配合孩子通過錯誤的方式達到目的。

孩子間相當一部分沖突,都是想引起大人的關注。對於這類沖突,我們要做的就是不要走到沖突當中,隨便找一個借口,比如說:「媽媽正在做飯,沒有時間過去。媽媽相信你們自己能處理好。」保持空間上的隔離感,不讓孩子們達到「被關注」的目的。(前提一定是:保障人身安全)

然後豎起耳朵聽他們後面的進展。

兩種情況是常見的:

A——沖突升級 :孩子吵得越來越厲害,試圖通過不斷加大的音量,將你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如果你扛不住過來了,下一次他們還會故技重施。如果你扛住了,在他們再一次喊你過去評判的時候,再重復一遍剛才的話,也許他們就會轉為另一種情況。

B——沖突消失 :媽媽反正也不過來,吵著也沒勁,還是一起好好玩吧。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媽媽關注,但是通過吵架引起關注的方式是錯誤的,我們不能滿足孩子通過錯誤的方式達到這種目的。

在平時,我們可以滿足孩子用其他 健康 的方式來取得的關注。或者,我們在其他適當的時刻 主動 給孩子一些關注,都可以減輕孩子的這種目的性。

(2)把權力還給孩子,不提供過度的服務

如果兩個孩子不是為了爭奪媽媽的注意力,而是真的在為某一件事情爭吵,我們可以提供孩子思考的方向,對孩子進行適當的引導,同時把權力留給孩子,不給他們做評判。

比如: 兩個孩子搶著玩同一個玩具。

我們可以這樣說:「如果你們無法友好地玩這個玩具,媽媽就把它收起來了。你們可以想一想,有什麼辦法能友好地玩呢?」

之前,我的兩個孩子每次搶玩具我都去評判給哥哥還是給妹妹玩,可是無論說給誰,另一個人都很不開心。

當我用了這個辦法以後,他們不再吵架,而是商量如何輪流玩。我記得第一次是哥哥淏仔提議的,每人玩五分鍾。那時淏仔還向玥玥解釋了五分鍾就是長針轉一格,教她看時間。

再比如: 看電視,兩個人意見不統一。

處理辦法依然如上。如果你們一直打架,那麼誰都不要看電視了,遙控器收起來。直到你們自己想到一個辦法,能友好地看電視。

【注意】

這個期間,無論他們商量出來什麼結果,我們都要尊重。即使你認為其中一個孩子讓步了,受委屈了,你也要接受。

因為這是孩子鍛煉的過程,也是他摸索著成長的一個階段。如果他覺得非常不舒服,總會在某一次的時候堅持自己的想法,直到對方讓步。

如果一方真的一直處於弱勢,我們也要在當下尊重他們商量的結果,然後在平時通過其他事情引導弱勢一方勇敢起來,引導強勢一方學會體會他人的感受。

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著作《超越自卑》中有這樣一句話: 「在所有的失敗者之間,最常見的共同點是其合作能力非常之低。」

合作能力,是人類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一個有合作能力的人,無論在學校、公司,還是在婚姻中,都會做得很好。

兩個孩子的家庭有一個非常好的訓練合作的條件,兩個孩子就能形成合作關系。當他們的合作意識越來越強烈的時候,他們之間的對立和沖突必然會減少。

就如同一個房間,當照進來的陽光越多,黑暗的地方就自然越少。

所以,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能從本質上減少孩子的沖突。

A——在 游戲 中培養合作能力

如果有兩方對戰的 游戲 ,盡量讓兩個孩子作為一隊。

比如,我們玩抓尾巴的 游戲 時,我經常讓兩個孩子一組,和我比賽誰剩下的尾巴多。打羽毛球也是如此,兩個孩子在一隊。

B——在生活中培養合作能力

讓兩個孩子合作完成一件事,不要存在競爭關系。

比如剝花生。

我姑姑給我送的花生是帶皮的,要剝出花生仁放在罐子里備用。我會對他們說:「你們兩個多長時間能剝滿這個罐子呀?20分鍾?還是30分鍾?」

他們兩個會說出一個時間,然後一起快速剝。有的時候,淏仔還會站起來用腳先把花生皮踩破,這樣剝得就會更輕松。

我很少會給他們兩個罐子,讓他們比賽誰剝得快。

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

我常說的及時認可。 讓孩子有正確的成就感,從而強化正確的行為。

比如:

還有, 我常說的用提問句代替陳述句。 啟發孩子思考,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把我們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比如:

「玩具只有一個,你們都想玩,怎麼處理比較好呢?」

而不是說:「別搶玩具,不好好玩就別玩。你們要是想不出一起玩的辦法,我就不給你們玩了。」

❾ 戰爭給孩子帶來了哪些苦難與不利

戰爭給孩子帶來的災難是深重的,很多孩子因為戰爭失去了家園,成了難民。由於食物短缺,孩子們大多營養不良。使用某些違禁武器所產生的輻射,使許多戰爭後出生的兒童,得了白血病和其他怪病。戰爭給兒童帶來的不僅僅是傷亡,讓他們從小生活在暴力、仇恨中,沒有任何安全感,很多人會很孤獨、孤僻,對未來沒有信心,再有就是得不到本該有的教育,導致知識的匱乏。 不論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對於孩子來說,可能會失去父母,可能會失去家園,可能會失去兒時的玩伴,可能會失去生命。

❿ 《長津湖》電影被舉報血腥暴力,這樣的家長的舉報該不該採納

《長津湖》被家長投訴"太血腥",不建議給小孩子看,網友回復,這是要把孩子養在象牙塔里嗎?看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一時間竟然無語了,如果先輩們聽到這樣的話語,會不會心涼啊?這部影片最值得讓人知道的就是背後的故事,這應該是除了書籍,了解歷史最直接的方式了。家長投訴的這部影片"太血腥",很多觀眾在看到流血的畫面哭得不能自已。真實的戰爭遠比影片中更加慘烈,而我們犧牲的先輩們是多麼渴望勝利,也正是他們的鮮血換來了今天的和平,可能大家對"血腥"這個詞的定義不一樣。

雞毛信,小兵張嘎等等,戰爭年代的孩子,都是及早的參與到了那種環境中。而如今,更應該讓孩子們體會和平的來之不易,將孩子放在象牙塔裡面,顯然是不對的。

熱點內容
為什麼都說小米手機返修率高 發布:2025-02-02 09:39:00 瀏覽:550
為什麼做事能力不好 發布:2025-02-02 09:37:42 瀏覽:741
為什麼雜牌led燈那麼便宜 發布:2025-02-02 09:33:28 瀏覽:570
華為榮耀手機為什麼微信視頻來電無提示 發布:2025-02-02 09:33:28 瀏覽:477
配速大於每公里跑的時間是為什麼 發布:2025-02-02 09:29:09 瀏覽:129
蘋果解鎖開關為什麼點不開 發布:2025-02-02 09:24:48 瀏覽:235
冬天晚上為什麼看不見北斗星 發布:2025-02-02 09:21:37 瀏覽:791
6歲男孩為什麼晚上咳嗽厲害 發布:2025-02-02 09:09:07 瀏覽:30
天景山小區房價為什麼便宜 發布:2025-02-02 08:55:00 瀏覽:212
抖音里為什麼找不到自己 發布:2025-02-02 08:44:49 瀏覽: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