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打電話給舅舅
Ⅰ 年初和外甥開了個玩笑,說舅舅在外工作好孤獨,外甥能不能有空就打電話跟舅舅聊天啊!誰知道他真當真了
說明你和你外甥的關系真的很好,他把你說的每一句話都當真,這樣的情形真的讓人感覺到很溫馨,會讓你疲憊的時候給你溫暖,請你好好珍惜這段感情,祝你一切都好!
Ⅱ 我今年16歲,媽媽叫我給自己舅舅和爸爸多打電話,我心裡很想,畢竟都懂事了,又害怕找不到話題,
沒有關系,其實你媽媽讓你多打電話為了就是多溝通,增加一個親密度嘛。就算是說的不多,打個電話簡單問候一下,或者多發發簡訊,都可以的。說說自己情況,問問對方身體,達到對方知道你關心,心裡時常會想起你就可以了。並且,人的習慣很可怕的。七天養成一個習慣,你不習慣打電話,可以發簡訊,你想想,每周末就發一次,哪怕是簡單的周末愉快四個字。幾周下來,對方也會了解你的關心了。
Ⅲ 從電話拜年中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春節,給親朋好友送一個問候,捎一句新年祝福,報一聲平安,是聯系親情友誼必須的「人之常情」。年輕的父母們可利用這一最佳時機來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利用「稱呼」培養孩子親情
孩子問候他人,就需要恰當的稱呼。叔叔、阿姨、舅舅、姑姑等經常來往的熟悉的親人,孩子稱呼起來可能很熟練。但是不經常見的「祖輩」親人或者不常見的朋友,讓孩子稱呼起來比較拗口。這就需要訓練孩子,父母可以和孩子用電話模擬,多練習幾次,到孩子真正打電話的時候,就覺得自然了。
現在的年輕父母,注重友誼較多,但較少注重親情。其實親情是相伴永遠的,教育孩子知道什麼是親情,當你老了,你的孩子也會注重親情。要知道,一個連親情都不會感受的孩子,將來在社交中會缺乏真誠。
培養孩子開朗的性格
讓孩子給親朋好友電話拜年,可以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家庭成員,鍛煉孩子今後積極參與團體生活,不會孤僻,性格開朗。可以讓孩子知道除了爸爸媽媽,還有很多很多人和自己熟悉。
也有不少的家長擔心孩子講得不好,或擔心浪費長途電話費,不讓孩子「搗亂」;也有人認為孩子膽小不願意,家長就順勢不讓孩子嘗試,總認為孩子還小,沒必要參與。其實,孩子的膽量、開朗要靠大人培養。
父母可以讓孩子先從熟悉常見親人好友入手,當你的親人接到孩子的拜年電話,肯定會表揚孩子,孩子就會有成功的喜悅。然後再叫孩子打電話給不熟悉的親朋好友時,孩子就沒有抵觸情緒,很快形成良性循環,孩子漸漸變得大膽,開朗,愛與人交往。
訓練其實非常容易,就通過做游戲的形式:用家裡的固定電話和你的行動電話做道具,和孩子一起做「打電話給XXX」的游戲,輪流扮演「孩子」、「親人」,孩子真正打電話祝福就會順利多了。
訓練孩子的.「口才」
孩子打電話給親人拜年,完全讓孩子說,說得多了,孩子的口才自然得到鍛煉。一開始可先從簡單做起,讓孩子復述。孩子因為好奇都會喜歡搶著聽電話,家長千萬不要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如果在不急的情況,一定要教育孩子這樣接電話:「您好,請問您找誰?」如果對方是親人,自然會逗孩子說話,不理解你家庭情況的,則在旁邊對孩子這樣說:「電話找誰你就通知誰」。
最重要的是訓練孩子主動打電話,不同年齡的孩子要求不同。三歲以下孩子,只作簡單要求:「我是XXX,祝你新年快樂!」「新年好!我是XXX,我問候你!」「我和爸爸媽媽祝福您新年好!」等簡單的語言就可以了。
3歲以上8歲以下的孩子,則讓孩子轉述:「XXX,我代表爸爸媽媽問候您新年快樂!祝福您新年健康、幸福、美滿!」祝辭可以因人而異,尤其是春節,對老年人祝健康,中年人恭喜發財,青年人祝事業有成;做生意的祝生意興隆、在單位的祝步步高升等,不同的人用什麼賀詞,還有對方是什麼職業用什麼賀詞,打電話之前都要訓練孩子。
我相信,教育孩子多了,孩子的口才就會進步,表達能力就會增強。
Ⅳ 吳謝宇在逃亡過程中,為何發簡訊給舅舅故意暴露自己
因為那個時候吳謝宇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其實覺得自己非常的對不起母親,通過這種方法來讓舅舅發現母親的屍體,也算是變相的自首吧。
吳謝宇弒母案嫌疑犯的落網,在網上掀起了一波熱議。
相關人士表示,吳謝宇在公安機關審查期間承認自己作案,並交代作案過程,作案手段殘忍。此外,他曾透露覺得自己與母親生活得很辛苦,本來想在犯案後自殺,但最終由於目睹其母親最後的死亡狀態,心生恐懼,放棄結束自己生命的念頭。
相關人士證實,吳謝宇表示,自己不需要委託辯護人,並拒絕和指派辯護人見面。目前,除相關調查人員外,並未有其他親屬見過吳謝宇。
Ⅳ 孩子的父母沒時間接孩子,讓孩子的舅舅來接,你會怎麼做
父母沒時間接孩子,舅舅可以接,一定要先通知老師,老師也要與孩子確認舅舅,安全第一。
Ⅵ 老公妹妹家的孩子十一歲打電話,告訴舅舅她十號過生日,就是讓舅舅買禮物的意思,怎麼看孩子的這種行為
大人告訴的,沒教好孩子,也許也是孩子單純的將開心分享給舅舅,都有可能
Ⅶ 夫妻很忙把孩子交給弟弟照顧為什麼孩子第1個叫的稱呼是舅舅,不是父母
應該是父母太忙,疏遠了對孩子的感情,舅舅照顧孩子當然關系親近了,所以孩子第一個叫的成呼是舅舅。
Ⅷ 說說看有的小孩為何和舅舅特別親呢
有的小孩兒和舅舅特別親的原因是因為她經常的和舅舅待在一起,所以才會特別的親。
Ⅸ 上兩個星期左右吧,媽媽叫我打電話給舅舅慰問他,因為舅舅剛剛做完手術,媽媽叫我幾次可是我都沒有打,最
你寒你媽媽的心了
她很委屈
她珍愛的孩子
在關鍵時候沒有去體諒她
也許只有等你為人父母時候
才知道其中的艱難
才會去體諒
只是那時已經晚了
Ⅹ 兩口子一打架就給雙方父母打電話這是什麼心理
呵呵,太感同身受了。我前妻就是,我跟我丈母娘家住的不遠,50米的距離。
從一結婚開始只要我們倆一吵架,她就去找她爸媽來助威,我們溝通過好多次,但沒用,我們一吵架我前妻就找她父母,不然就找我父母。瘋了一樣。
最後這次一個月前,吵架她又把她父母找來,我累了,我真的受不了了,我提出離婚,當天辦理結束,凈身出戶,只帶走了換洗的衣服和爛了四個眼的一床被子,連一床褥子一副碗筷都沒帶走,呵呵。
對於題主提的這個問題,我有以下幾點觀點與大家一起分享討論。
1.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兩口子由於觀點的不同出現矛盾爭吵時在所難免的。畢竟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都不會一帆風順。但是題主的問題時兩口子一打架,對於這種行為我是特別反對的。首先動手打人就是不正確的行為,如果動手致傷更有可能是違法的行為。所以我認為這種行為是非常錯誤的,也是兩字之間最差的相處模式。而且題主中提問的意思應該是兩口子不止一次打架,這就更不應該了,要知道家暴三次就已經違反啦!
2.兩口子一打架就給雙方父母打電話這種行為我認為可以分為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首先兩口子打架,這已經說明雙方的矛盾已經很激烈了,雙方僅靠語言溝通已經解決不了問題了。雙方的情緒已經不能控制了故而上升到了肢體沖突。這種行為在心理上說明已經不能夠容忍對方的行為,超越了當時心理容忍的底線。
2)打電話給雙方父母。這種行為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應該是理解為在雙方溝通無效後但是又不想徹底崩掉而採取的緩和措施。兩口子都認為既然雙方都已經動手了,雙方能夠和談的幾率很小,不如讓雙方父母幫忙解圍。
3)雙方一吵架就打給雙方父母還有可能是因為雙方父母經常性的給他們進行調解,有可能已經成為習慣了;
4)另外打給雙方父母還有向父母告狀傾訴的心理傾向。這是一種宣洩內心委屈的一種方式;
3.針對這種行為我的觀點是不提倡。主要有兩個方面:
1)首先兩口子打架肯定是不對的,應以溝通為主!另外我想批評下男方了,作為一個男人動手就是不對,動手打自己心愛的女人就更是無理,是非常錯誤愚蠢的行為;
2)兩口子的事情不要經常打電話給雙方父母。父母年齡已經大了,你們也長大了,為什麼兩個人之間的不愉快還要去影響4位老人的不愉快呢?這樣還會降低雙方父母對待媳婦兒女婿的印象。而且雙方父母之間的情況也會受到影響。這又何必呢?
以上就是我對這種行為的一些看法,你們咋呢么看呢?歡迎一起討論!
首先,我是認可贊成這種做法的。觀點如下:
1)記憶中,父母也有吵架的時候,吵完架第二天爸爸就給媽媽的娘家打電話,把為什麼吵架事情來由都給舅舅說了個清楚,然後把電話給舅舅,讓舅舅和媽媽說了半天,然後過不久父母就消氣和好了。
其實舅舅在這中間充當角色很重要,當兩個人都在氣頭上的時候,雙方都聽不進對方說的話,對對方只有憤怒和駁斥。但這時候如果有一個局外人(最好的選擇就是雙方的父母)來調和,作為一個矛盾之外的第三者來緩解分歧,避免了事情惡化甚至走向令人後悔的深淵。
2)其實給雙方的父母打電話,這么做也說明了雙方有想化解矛盾的意願。想著事情往更好的方向發展,而不是恨上加恨。
如果說這兩個人並沒有考慮到後果,或者並沒有想和好。那他們可能會一直用暴力解決問題,甚至有意去傷害對方,以致追究到了刑事責任。
說到這,再次贊成給雙方父母打電話。
3)其實這個問題也不僅僅在夫妻矛盾方面,同樣可以引申在孩子教育上。
記得綜藝《媽媽是超人》里霍思燕和兒子嗯哼賭氣鬧別扭,這時候霍思燕選擇打電話給老公杜江,讓爸爸給兒子先疏導情緒,冷靜下來後再化解矛盾。
霍思燕對兒子說: 「媽媽給爸爸打電話不是為了責怪你,是希望爸爸能和你說清楚原因,不然媽媽和你都做不成朋友了。」
我覺得這是很好的教育方式。道理和夫妻吵架一樣,都是用最親的矛盾之外第三方來緩解分歧。
我是心理咨詢師天藍姐,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兩口子一打架,就給雙方父母打電話,這是什麼心理?能是什麼,告狀啊!
如果有人遇見矛盾就找父母告狀、評理、解決問題,說明這個人還不具備自己處理沖突的能力,更無法像個成年人一樣,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學習解決。人格不成熟的人,遇見事情逃避,更喜歡把問題推給他人,自己不努力解決,給了別人就省心了。
簡稱巨嬰。
兩個人相處,各人有自己的性格,不發生任何矛盾是很難的。發生了矛盾,就說明到了溝通,協商的時候,就算倆人有分歧,也承認彼此的不同,求同存異,各自退一步,互相妥協,是成年人的處理方式。
如果在解決矛盾的溝通中,又能表達感情,加深 情感 鏈接,彼此看見自己的不足,繼續成長,那就很完美。
而小孩不這樣,小孩很難理智的面對問題,也很難進行有效率的溝通。有的小孩吵架會打起來,兩敗俱傷。有的小孩會賭氣出走,逃避問題。依賴家長的小孩,會回去告狀,把問題交給大人處理。
就算問題處理的很好,但是這對他們的成長非常不利。 夫妻之間的矛盾,不是到了原則問題,到了要分開的時候,沒有必要給家長說。 如果一有事就給家長說,家長到了就妥協,說明倆人都不成熟。如果家長來了,講講道理,問題就能解決,說明倆人都自己不懂道理。
小孩不適合結婚,還是各回各家,過家家去吧!
從這個問題看得出來你們完全是還沒有成長的媽寶男女、巨嬰,不成熟的人,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你們的父母再這樣繼續管下去的話最好就真的毀了這兩個孩子和他們的家庭。在這里想對這對夫妻說說。
第一.你們已經成家立業了父母養育你們幾十年如今應該是他們安享晚年的時候了結果喃這么一點點小事也需要他們來為你們解決,有一點點的風吹草動也會告訴父母,難道你們問心無愧嗎?
第二.當你們小兩口早就和好如初了,你們的父母還在煩惱,操心郁悶。
第三.你們這種處事父方法太愚蠢,一定會直接給對方減分埋下不和諧的隱患。
第四.甚至於會影響到兩親家關系,讓雙方父母參與進來會更亂,更不利於解決矛盾。
最後想奉勸已是成年人的你們一句應該學會成長了,難不成你你們的父母能管你們一輩子,別再做這樣的蠢事了,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還是讓你們的父母們好好安享晚年吧!
兩口子一打架就給雙方父母打電話就打電話,無非有兩個原因,一是自己受委屈了,每個人首先想到是向父母傾訴,二是打架總有一方占理,而雙方都認為自己占理所以打電話告知父母指責對方不對,很少會有說自己不對的。
在這里我想說的是做為男人不應該動手打女人哈!女人是拿來疼的!不是打的疼![呲牙][呲牙]
夫妻之間不能做的八件事:
一、不能分房睡
會極大影響夫妻感情 再想合房睡就很難了
二、不能殃及家人
吵架不要涉及對方家人 更不要攻擊對方家人
三、不能與異性過近
與其他異性保持距離 這也是對自己婚姻負責
四、不能外揚家醜
外揚另一半的不足 就是在說自己的丑
五、不能嫌棄對方
「我當初真是瞎了眼才看上你」 這類話非常讓人寒心
六、不能翻舊賬
會導致夫妻矛盾升級 家庭矛盾爆發
七、不能冷戰
有時候吵架不算什麼 吵後的態度更加重要
八、不能輕易說離婚
只要說出口 往往就會變成真的
這種人的心理不 健康 ,太不懂事,基本上都是媽寶,沒斷奶的孩子。
兩口子一打仗就給家裡人打電話,你這電話不是給老人添堵嗎?這一個電話把老人弄得心煩意亂,擔驚害怕,老人就得想辦法解決你倆之間的矛盾。長此以往,再好老人也不願接你電話,因為一接你的電話,他就開始心跳加速擔心,即便是一個平常的有好消息的電話,他就會煩躁不安。孩子啊!你的這做法是會讓老人產生心理疾病的,可以說有這種做法的人是最不孝順的一個人。
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自己面對問題,一定要做到,能不添麻煩別人,盡量不麻煩,這才標志你成熟了。夫妻倆的矛盾盡量不要牽扯到別人,你倆的矛盾牽扯別人,你這不是把壞消息分享給別人,讓別人來共同跟分享你的痛苦嗎?您的這種做法太不地道。再說老人也不能幫你一輩子,他們總有離你而去的時候,你沒有處理問題的能力,到那時候看你怎麼辦?
很簡單,還沒成熟,對打架的事還有點想不明白,問問父母怎麼看這件事,看看老人的意見,要是好父母會勸勸,出出主意或者不參與。要是不懂事的父母那就不好說了,也許會火上澆油,讓事情擴大化。剛結婚會這樣,但是隨著時間長了,自己成長了,這點事就自然就不會和父母說了,因為自己能處理好了。希望可以幫到你。
何必要打架呢?
在我的記憶中,父母從來都不吵架。家,總是生活中最溫暖祥和的地方。
首先,打架是兩個人的錯。不要單純把對方給老人打電話看做是對方的錯。要換位思考,看看自己錯在哪裡,一個人做到冷靜、平和的理性處事,打不起倆個人的架來。
其次,打架和給老人發送打架的電話都是不可取的。為什麼現在的很多獨生子女難以溝通管理?為什麼有的孩子溫順、隨和、乖巧,而有的孩子卻暴虐、任性、偏激……?家境是教育的根本。大人經常打架,孩子便覺得罵人、打人也是很簡單的事情!孩子的良好生活習慣和性格的養成中,這種家庭教育、家庭環境作用是巨大的,首先是大人自身行為和修養的潛移默化。我們父母從來不吵架,父親教育我們不得跟任何人吵架,打架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這種行為盡量不要,以免影響到孩子。當然,也同樣不適合傳播給老人,影響老人寧靜祥和的心境,打擾他們開心的生活。
打架是兩個人的錯。請不要單看打架之後給老人打電話的問題好嗎?換位思考一下,打架的原因,靜靜的想下如何解決不去打架吧,更不要由此引發讓對方給老人打電話。我們要換位思考,多從別人的角度考慮下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你能提出問題,看大家的觀點、意見和建議,說明你是位生活中非常細心、處事縝密之人。希望你們相處的更好,平和處事,家中溫馨和諧,孩子乖巧,老人安康,生活幸福快樂!願大家的生活中充滿開心的微笑。